首因效应: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

从破格录用想到的

《三国演义》中,凤雏庞统起初准备效力东吴,于是去面见孙权。孙权见庞统相貌丑陋、傲慢不羁,无论鲁肃怎样苦言相劝,最后,还是将这位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拒于门外。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庞统无能,还是孙权根本不需要帮手呢?其实,造成这样的后果仅仅是因为庞统没能给孙权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如今,大家都认为工作不好找,尤其是刚毕业的人。其实,如果把握好求职时的第一印象,效果往往会出乎意料。

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找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

“不需要!”

“那么记者呢?”

“不需要!”

“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

“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

“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

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现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对方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环境,参加面试,或与某人第一次打交道的时候,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忠告:“要注意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噢!”

也许你会好奇,第一印象真的有那么重要,以至于在今后很长时间内都会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吗?心理学家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心理学家设计了两段文字,描写一个叫吉姆的男孩一天的活动。其中,一段将吉姆描写成一个活泼外向的人,他与朋友一起上学,与熟人聊天,与刚认识不久的女孩打招呼等;另一段则将他描写成一个内向的人。

研究者让一些人先阅读描写吉姆外向的文字,再阅读描写他内向的文字;而让另一些人先阅读描写吉姆内向的文字,后阅读描写他外向的文字,然后请所有的人都来评价吉姆的性格特征。

结果,先阅读外向文字的人中,有78%的人评价吉姆热情外向;而先阅读内向文字的人中,则只有18%的人认为吉姆热情外向。

由此可见,第一印象真的很重要!事实上,人们对你形成的某种第一印象,往往日后也很难改变。而且,人们还会寻找更多的理由去支持这种印象。有的时候,尽管你的表现并不符合原先留给别人的印象,但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要坚持对你的最初评价。例如,一对结婚多年的夫妻,最清晰难忘的,是初次相逢的情景,在什么地方,什么情景,站的姿势,开口说的第一句话,甚至窘态和可笑的样子都记得清清楚楚,终生难忘。

成功打造第一印象,占据他人心中有利地形

了解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现在我们来谈谈应该怎样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通常,第一印象包括谈吐、相貌、服饰、举止、神态,对于感知者来说都是新的信息,它对感官的刺激也比较强烈,有一种新鲜感。这好比在一张白纸上,第一笔抹上的色彩总是十分清晰、深刻一样。随着后来接触的增加,各种基本相同的信息的刺激,也往往盖不住初次印象的鲜明性。所以,第一印象的客观重要性还是显而易见的,并在以后交往中起了“心理定式”作用。

如果你与人初次见面就不言不语、反应缓慢,给人的第一印象基本就是呆板、虚伪、不热情,对方就可能不愿意继续了解你,即使你尚有许多优点,也不会被人接受;而如果你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风趣、直率、热情,即使你身上尚有一些缺点,对方也会用自己最初捕捉的印象帮你掩饰短处。

一般来说,想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必须要牢记以下5点:

1.显露自信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自信是人们对自己的才干、能力、个人修养、文化水平、健康状况、相貌等的一种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一个人要是走路时步伐坚定,与人交谈时谈吐得体,说话时双目有神,目光正视对方,善于运用眼神交流,就会给人以自信、可靠、积极向上的感觉。

2.讲信用,守时间

现代社会,人们对时间愈来愈重视,往往把不守时和不守信用联系在一起。若你第一次与人见面就迟到,可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最好避免。

3.仪表、举止得体

脱俗的仪表、高雅的举止、和蔼可亲的态度等是个人品格修养的重要部分。在一个新环境里,别人对你还不完全了解,过分随便有可能引起误解,产生不良的第一印象。当然,仪表得体并不是非要用名牌服饰包装自己,更不是过分地修饰,因为这样反而会给人一种轻浮浅薄的印象。

第四章 人际关系学定律 - 图1

4.微笑待人,不卑不亢

第一次见面,热情地握手、微笑、点头问好,都是人们把友好的情意传递给对方的途径。在社会生活中,微笑已成为典型的人性特征,有助于人们之间的交往和友谊。但与别人第一次见面,笑要有度,不停地笑有失庄重;言行举止也要注意交际的场合,过度的亲昵举动,难免有轻浮油滑之嫌,尤其是对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朋友,不应表露巴结讨好的意思。趋炎附势的行为不仅会引起当事人的蔑视,连在场的其他人也会瞧不起你。

5.言行举止讲究文明礼貌

语言表达要简明扼要,不乱用词语;别人讲话时,要专心地倾听,态度谦虚,不随便打断;在听的过程中,要善于通过身体语言和话语给对方以必要的反馈;不追问自己不必知道或别人不想回答的事情,以免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刺猬法则:与人相处,距离产生美

我们都需要一定的“距离”

生物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冬季的一天,把十几只刺猬放到户外空地上。这些刺猬被冻得浑身发抖,为了取暖紧紧地靠在一起,而相互靠拢后,它们身上的长刺又把同伴刺疼,很快就分开了。但寒冷又迫使大家再次围拢,疼痛又迫使大家再次分离。如此反复多次,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较佳的位置——保持一个忍受最轻微疼痛又能最大程度取暖御寒的距离。其实,人与人之间亦是如此,良好交际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选择题:

你要坐公交车出去玩,上车后你发现只有最后一排还有5个座位,走在你前面的两个人,一个选了正中间的座位,一个选了最右侧靠窗子的座位。剩下3个座位中,一个在前两个人之间,两个在中间人与最左侧的窗户之间。这时,你会坐在哪里呢?

想必,你多半会选择最左侧窗户的座位,而不是紧挨着两个人中的任何一位坐下。不要好奇,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也像前面讲的刺猬那样,彼此需要一定的距离。

这种距离,有时是环绕在人体四周的一个抽象范围,用眼睛没法看清它的界限,但它确确实实存在,而且不容他人侵犯。

例如,无论在拥挤的车厢里,还是电梯内,你都会在意他人与自己的距离。当别人过于接近你时,你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位置来逃避这种接近的不快感;但是空间里挤满了人无法改变时,你只好以对其他乘客漠不关心的态度来忍受心中的不快,所以看上去神态木然。

关于这方面,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在一个刚刚开门的阅览室,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进去拿了把椅子,坐在那位读者的旁边。实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当他坐在那些读者身边后,被试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很多人选择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甚至还有人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

这个实验向我们证明了,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可以把握的自我空间,如果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把握适当的交往距离,就像前面互相取暖的刺猬那样,既互相关心,又有各自独立的空间。

交际中的距离学问

既然距离在人际交往中如此重要,那么,究竟保持多远的距离才合适呢?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4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双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

所谓“亲密距离”,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6~18英寸(15~44厘米),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这种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联系上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下,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

2.个人距离

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较少有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1.5~2.5英尺(46~76厘米),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范围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76厘米)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122厘米)一端。

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3.社交距离

这个距离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7~12英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

例如,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就是为了与来访者谈话时能保持一定的距离。还有,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教授和大学生的论文答辩等,往往都要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增加了一种庄重的气氛。

第四章 人际关系学定律 - 图2

4.公众距离

通常,这个距离指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其近范围为12~25英尺(约3.7~7.6米),远范围在25英尺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内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因此,这个空间的活动,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

当然了,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依赖于具体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境等。

了解了交往中人们所需的自我空间及适当的交往距离,我们就能够有意识地选择与人交往的最佳距离;而且,通过空间距离的信息,还可以很好地了解一个人的实际社会地位、性格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投射效应:人心各不同,不要以己度人

为何会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心结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地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也许你会一笑而过,但苏小妹的话确实是有道理的。

你可能要问苏小妹的话为何有道理。从心理学角度,她正好指出了人喜欢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的投射效应。俗语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心结,讲的就是小人总喜欢用自己卑劣的心意去猜测品行高尚的人。

与之类似,曾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笑话:

一天晚上,在漆黑偏僻的公路上,一个年轻人的汽车抛了锚——汽车轮胎爆炸了。

年轻人下来翻遍了工具箱,也没有找到千斤顶。怎么办?这条路很长时间都不会有车子经过。他远远望见一座亮灯的房子,决定去那户人家借千斤顶。可是他又有许多担心,在路上,他不停地想:

“要是没有人来开门怎么办?”

“要是没有千斤顶怎么办?”

“要是那家伙有千斤顶,却不肯借给我,该怎么办?”

……

顺着这种思路想下去,他越想越生气。当走到那间房子前,敲开门,主人一出来,他冲着人家劈头就是一句:“你那千斤顶有什么稀罕的!”

主人一下子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以为来的是个精神病人,就“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

笑声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年轻人,错就错在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了主人的身上。

在人际交往中,认识和评价别人的时候,我们常常免不了要受自身特点的影响,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想法,觉得既然我们这么想,别人肯定也这么想。例如,贪婪的人,总是认为别人也都嗜钱如命;自己经常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

1974年,心理学家希芬鲍尔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邀请一些大学生作为被试者,将他们分为两组。给其中一组学生放映喜剧电影,让他们心情愉快;而给另外一组学生放映恐怖电影,让他们产生害怕的情绪。然后,他又给这两组学生看相同的一组照片,让他们判断照片上人的面部表情。

结果,看了喜剧电影心情愉快的那组大学生判断照片上的人也是开心的表情,而看了恐怖电影心情紧张的那组大学生则判断照片上的人是紧张害怕的表情。

这个实验说明,被试的大部分学生将照片上人物的面部表情视为自己的情绪体验,即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

其实,投射效应的表现形式除了将自己的情况投射到别人身上外,还有另一种表现——感情投射。即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越看越喜欢,越看优点越多;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物越看越讨厌,越看缺点越多。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恋爱期间,如在热恋时人们喜欢在周围人面前吹嘘自己的另一半如何完美无缺;一旦失恋,对对方的憎恨之情溢于言表,并言过其实。

所以,知道了投射效应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会造成我们对其他人的知觉失真,我们这就要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保持理性,避免受这种效应的不良影响。

第四章 人际关系学定律 - 图3

辩证走出“投射效应”的误区

哲学上曾讲过,对任何事物我们都应辩证地去看。没错,投射效应也不例外。

一方面,这种效应会使我们拿自己的感受去揣度别人,缺少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造成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深渊,这是需要我们克服的。

《庄子·天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尧到华山视察,华封人祝他“长寿、富贵、多男子”,尧都辞谢了。华封人说:“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能不欲,何邪?”尧说:“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透过这个故事,我们发现,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即使是“富、寿”等基本的目标,也不能随意“投射”给任何人。

由于产生投射效应是主观意识在作祟,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时刻保持理性,克服潜意识和惯性思维,让事物的发展规律还原它本来的面目,从而消除这种效应带来的不良影响。

首先,我们要客观地认清别人与自己的差异,不断完善自己,不能总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其次,我们要承认和尊重差异,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认识别人。最后,为了避免投射效应,我们需要学会换位思考,也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看别人。与人交往时,如果我们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对方着想,理解对方的需要和情感,就能与他人进行很好的交流和沟通,也更容易达成谅解和共识。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可否认,因为人性有相通之处,有时不同的人的确会产生相同的感受。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正如钱钟书说“自传其实是他传,他传往往却是自传”,要了解某人,看他的自传,不如看他为别人做的传。因为作者恨不得化身千千万万来讲述不方便言及或者即便说了别人也不能相信的发生在作者身上的真实故事。

例如,你在帮公司招聘人员的时候,想了解求职者真实的应聘目的,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你应聘本公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工作轻松B.有住房C.公司理念符合个人个性D.有发展前途E.收入高

你认为跟你一起到本公司应聘的其他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工作轻松B.有住房C.公司理念符合个人个性D.有发展前途E.收入高

显然,第一个题目并没有多大意义,大部分求职者都会选择C或D;第二个题目,则可以考察求职者的心理投射,求职者一般会根据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来推测别人,其答案往往也就是求职者内心的想法。

那么,在干部谈话或招聘等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投射效应了解交际对象的态度和动机,为我们带来积极的意义。

所以,对待交际中的投射效应,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待其影响,用理智避开它不利的一面,用智慧运用好它有利的一面。

自我暴露定律:适当暴露,让你们的关系更加亲密

适当的“自我暴露”有助加深亲密度

你有秘密吗?你是否发现自己与身边最亲密的人往往共同分享着彼此的许多秘密,而对于那些交情一般的人,你们之间几乎任何秘密都没有?你还可以回想一下,与最好的朋友的友谊,是不是从那一次你们两人互诉真心开始建立的?想必,你对上述几个问题的答案基本都是“是”。无需奇怪,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暴露定律。

研究交际心理学的人士曾指出,让人家看到自己的缺点或弱点,人家才会觉得你真实可信,不存虚假,从而产生亲近感;反之,完全把自己“藏起来”,就会使人感觉造作、虚伪、有压力。

小敏是宿舍中最擅长交际的一个,并且人也长得漂亮。但同宿舍甚至同班的其他女孩都找到了自己的男朋友,唯独漂亮、擅长交际的小敏仍是独自一人。

为什么呢?她身边的同学都表示,她太神秘,别人很难了解她。和她有过接触的男同学也说,刚开始和她交往时,感觉她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但时间一长,就发现她其实很封闭。

原来,小敏一直对自己的私生活讳莫如深,也从不和别人谈论自己,每当别人问起时,她就把话题岔开,怪不得同学们都觉得她神秘呢!

生活中有一些人是相当封闭的,当对方向他们说出心事时,他们却总是对自己的事情闭口不谈。但这种人不一定都是内向的人,有的人话虽然不少,但是从不触及自己的私生活,也不谈自己内心的感受。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要想与别人成为知心朋友,就必须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和真实想法,向别人讲心里话,坦率地表白自己、陈述自己、推销自己,这就是自我暴露。

当自己处于明处,对方处于暗处,你一定不会感到舒服。自己表露情感,对方却讳莫如深,不和你交心,你一定不会对他产生亲切感和信赖感。当一个人向你表白内心深处的感受,你可以感到对方信任你,想和你进行情感的沟通,这就会一下子拉近你们的距离。

在生活中,有的人知心朋友比较多,虽然他(她)看起来不是很擅长社交。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样的人一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为人真诚,渴望情感沟通。他们说的话也许不多,但都是真诚的。他们有困难的时候,总会有人来帮助,而且很慷慨。

第四章 人际关系学定律 - 图4

而有的人,虽然很擅长社交,甚至在交际场合中如鱼得水,但是他们却少有知心朋友。因为他们习惯于说场面话,做表面工夫,交朋友又多又快,感情却都不是很深;因为他们虽然说很多话,却很少暴露自己的真实感情。

要知道,人和人在情感上总会有相通之处。如果你愿意向对方适度袒露,就会发现相互的共同之处,从而和对方建立某种感情的联系。向可以信任的人吐露秘密,有时会一下子赢得对方的心,赢得一生的友谊。

如果希望结交知心朋友,你不妨先对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

过犹不及,暴露自己要有度

人常说:“凡事要有度,凡事不能过度。”一点儿也没错,在交际中,自我暴露是赢得他人好感的有效方式,但这种暴露同样要做到“适度”。

小鱼是某大学的研究生,刚入学不久,她就把同班同学“雷”到了。一天早上上课,课间,坐在前排的她转过身和一位同学借笔记,还回来时笔记里竟然夹了一张男生的照片,于是小鱼打开了话匣子,跟后面的同学聊了起来,说那是她在火车上认识的新男友,正热恋。她从她和男友在哪儿租了房子、昨天买了什么菜、谁做的晚饭,说到她如何如何幸福,甚至说到二人世界里亲密的小细节……

这样的事情有很多,而且她经常不分时间场合随便就跟别人讲自己的一些私事。到后来,同学们一见到她就躲开了,大家都受不了她了。

由上面的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自我暴露要有一个度,过度的自我暴露反而会惹人厌。

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暴露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自我暴露应遵循对等原则,即当一个人的自我暴露与对方相当时,才能使对方产生好感。比对方暴露得多,则给对方以很大的威胁和压力,对方会采取避而远之的防卫态度;比对方暴露得少,又显得缺乏交流的诚意,交不到知心朋友。

自我暴露应循序渐进。自我暴露必须缓慢到相当温和的程度,缓慢到足以使双方都不感到惊讶的速度。如果过早地涉及太多的个人亲密关系,反而会引起对方的忧虑和不信任感,认为你不稳重、不敢托付,从而拉大了双方的心理距离。

真正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得很慢的,它的建立要靠信任和与别人相处的不断体验。因而,你的“自我暴露”必须以逐步深入为基本原则,这样,你才会讨人喜欢,才能交到知心朋友。

刻板效应:别让记忆中的刻板挡住你的人脉

偏见的认知源于记忆中的刻板

偏见源于何处呢?

一些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偏见的认知来源于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部。

人们一旦对某个事物形成某种印象,就很难改变。

美国一些心理学家分别于1932年、1951年和1967年对普林斯顿大学生进行了3次有关民族性格的刻板印象调查。他们让学生选择5个他们认为某个民族最典型的性格特征。3次研究的结果大致相同,如下表所示:

第四章 人际关系学定律 - 图5

雷兹兰(1950年)、西森斯(1978年)、休德费尔(1971年)等人的研究也充分证实了这种刻板效应对人知觉的严重曲解。

生活中,人们都会不自觉地把人按年龄、性别、外貌、衣着、言谈、职业等外部特征归为各种类型,并认为每一类型的人有共同特点。在交往观察中,凡对象属一类,便用这一类人的共同特点去理解他们。比如,人们一般认为工人豪爽,军人雷厉风行,商人大多较为精明,知识分子是戴着眼镜、面色苍白的“白面书生”形象,农民是粗手大脚、质朴安分的形象等。诸如此类看法都是类化的看法,都是人脑中形成的刻板、固定的印象。

第四章 人际关系学定律 - 图6

如何移去记忆中的刻板

刻板效应的产生,一是来自直接交往印象,二是通过别人介绍或传播媒介的宣传。刻板效应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居住在同一个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属于同一个种族的人总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刻板印象建立在对某类成员个性品质抽象概括认识的基础上,反映了这类成员的共性,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信度,所以它可以简化人们的认知过程,有助于对人迅速做出判断,帮助人们迅速有效地适应环境。但是,刻板印象毕竟只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不能代替活生生的个体,因而“以偏概全”的错误总是在所难免。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在与人交往时,唯刻板印象是瞻,像“削足适履”的郑人,宁可相信作为“尺寸”的刻板印象,也不相信自己的切身经验,就会出现错误,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自然也就无助于我们获得成功。因此,刻板效应容易使人认识僵化、保守,人们一旦形成不正确的刻板效应,用这种定型观念去衡量一切,就会造成认知上的偏差,如同戴上“有色眼镜”去看人一样。

在不同人的头脑中刻板效应的作用、特点是不相同的。文化水平高、思维方式好、有正确世界观的人,其刻板效应是不“刻板”的,是可以改变的。

刻板效应具有浅尝性,往往对个体或者某一群体的分类过于简单和机械,有的只依靠停留在表面上的认识就加以定性;刻板效应同时具有部落共性,在同一社会、同一群体中,由于同一文化、价值观念、信息来源影响,刻板印象有惊人的一致性;刻板效应还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往往凭着偶然的经验加以评判或分类,大多是以偏概全,甚至是颠倒是非。假如最初我们认定日本人勤劳、有抱负而且聪明,美国人讲求实际、爱玩而又入乡随俗,犹太人有野心、勤奋而又精明,女人比男人更会养育子女、照料他人而且温柔顺从,戴眼镜的人都聪明,教授都有点古怪而且平日里都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等,当我们初次与以上人群相遇时,就会不自觉地用已有的概念去套用,而结果往往也会陷入啼笑皆非的尴尬局面。

作为教师或者学生家长或者社会其他人员,在评价学生的人格时首先要有大系统思维观,切忌单线条或者直线思维,要考虑事情原因和结果的多样性、复杂性,而不是“一个事物、一种现象、一个结果”,要建立多原因、多结果论。其次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世界是时时刻刻在发展变化中的,如果用刻舟求剑的办法处理问题,只能是落后的、要闹笑话的、最终会导致严重错误的。再次要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观察多了,才有可能比较全面地认识一个人。

克服刻板效应的关键:

一是要善于用“眼见之实”去核对“偏听之辞”,有意识地重视和寻求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

二是深入到群体中去,与群体中的成员广泛接触,并重点加强与群体中典型化、代表性的成员的沟通,不断地检索验证原来刻板印象中与现实相悖的信息,最终克服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而获得准确的认识。

因此,我们要纠正刻板效应的消极作用,努力学习新知识,不断扩大视野,开拓思路,更新观念,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互惠定律:你来我往,人情互惠

投桃报李,学会感恩

爱默生说过:“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你自己。”你送出什么就收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你帮助的愈多,你得到的也就愈多;而你愈吝啬,也就愈可能一无所得。“爱别人就是爱自己”,这句很经典的话,其实已说出了人际关系的“核心秘密”——你付出别人所需要的,他们也会给予你所需要的。

古语有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对于别人的恩惠,我们不能无动于衷,而要以另一种好处来报答他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刺探对方敌情,各国专门培训了一批特种兵,其任务是深入敌后去抓俘虏回来审讯。

当时的战争是堑壕战,大队人马要想穿过两军对垒前沿的无人区是十分困难的,如果一个士兵悄悄爬过去,溜进敌人的战壕,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了。

有一个德军特种兵以前曾多次成功地完成这样的任务,这次他又接到任务出发了。他很熟练地穿过两军之间的地带,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敌军战壕中。

一个落单的士兵正在吃东西,毫无戒备,一下子就被德国兵缴了械。他手中还举着刚才正在吃的面包,这时,他本能地把一块面包递给对面突袭的敌人。

面前的德国兵忽然被这个举动打动了,他做出了不可思议的行为——他没有俘虏这个敌军士兵,而是将其放了,自己空着手回去,虽然他知道回去后上司会大发雷霆。

这个德国兵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被一块面包打动呢?其实,人的心理是很微妙的,在得到别人的好处或好意后,就想要回报对方。虽然德国兵从对手那里得到的只是一块面包,或者他根本没有想要那块面包,但是他感受到了对方对他的一种善意。即使这善意中包含着一种恳求,但这毕竟是一种善意,是很自然地表达出来的,并在一瞬间打动了他。他在心里觉得,无论如何不能把一个对自己好的人当俘虏抓回去,更别说要了这个人的命。

其实这个德国兵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心理学上互惠定律的左右。得到对方的恩惠就一定要报答的心理,是人类社会中根深蒂固的一个行为准则。

一位心理学教授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证明了这个定律:

他在一群素不相识的人中随机抽样,给挑选出来的人寄去了圣诞卡片。但没有想到,大部分收到卡片的人都给他回寄了一张,而实际上他们都不认识他。

给他回赠卡片的人,根本就没有想过打听一下这个陌生的教授到底是谁,他们收到卡片,自动就回赠了一张。也许他们想,可能自己忘了这个教授是谁了,或者这个教授有什么原因才给自己寄卡片。不管怎样,自己不能欠人家的情,给人家回寄一张总是没有错的。

第四章 人际关系学定律 - 图7

这个实验虽小,却证明了互惠定律的作用。当然,你也可以使用这个原理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如果从别人那里得到了好处,我们应该回报对方;如果一个人帮了我们,我们也会帮他,或者给他送礼品,或请他吃饭;如果别人记住了我们的生日,并送我们礼品,我们对他也会这么做。

人与人的相处其实是很简单的,你想要别人把你当作朋友,那你必须先把别人当作朋友。

播种爱心,赢得朋友

中国历来讲究礼尚往来,这似乎也是人类行为不成文的规则。与人交往讲究互惠互利,双方需要保持利益平衡,如果利益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关系破裂。互相帮助,有来有往,用真心换取真心,这样才能使我们赢得更多的人心,也能使友谊更加稳固。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像坐跷跷板一样,要高低交替。一个永远不肯吃亏、不肯让步的人,即使真正得到好处,也是暂时的,他迟早要被别人讨厌和疏远。得到别人的好处或好意,及时回报,这能够表明自己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有利于相互交往的发展。

在不是很熟悉的朋友之间,你求别人办事,如果没有及时回报,下一次又求人家,就显得不太自然,因为人家会怀疑你是否有回报的意识,是否感激他对你的付出。如果对方突然有一件事反过来求你,你即使觉得不太好办的话,也难以拒绝。俗话说:“受人一饭,听人使唤。”为了保持一定的自由,最好不要欠人情。当然,在关系很密切的朋友之间,就不一定要马上回报,那样反而可能显得生疏。但也不等于不回报,有机会的时候还是应该回报的。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一直在播种,也许我们不经意的一次善意,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感激。当然,我们付出的时候并不是为了得到回报,可生活就是这样,有播种就会有收获,对我们来说也许只是绵薄之力,对需要帮助的人来说则可能会是新的人生起点。

在尼泊尔白雪覆盖的山路上,刺骨的寒气伴随着暴风雪,让人很难睁开双眼。有个男子走了很久,好不容易碰到一个旅行家,两个人自然而然地成了旅途上的同伴。半路上他们看到一个老人倒在雪地里,如果置之不理,老人一定会被冻死。“我们带他一起走吧,先生!请你帮帮忙。”男子提议。旅行家听了很生气地说:“这么大的风雪,咱们照顾自己都难,还顾得了谁呀!”说完便独自离去了。

这个男子只好背起老人继续往前走。不知过了多久,他全身被汗水浸湿,这股热气竟然温暖了老人冻僵的身体,老人慢慢恢复了知觉。两人将彼此的体温当成暖炉相互取暖,忘却了寒冷的天气。

“得救了,老爷爷,我们终于到了!”看到远处的村庄,男子高兴地对背上的老人说。当他们来到村口时,发现一群人聚在一起议论纷纷。男子挤进人群中一看,原来是有个男人僵硬地倒卧在雪地上。当他仔细观看尸首时,吓了一大跳——冻死在距离村子咫尺之遥的雪地上的男人,竟然就是当初为了自己活命而先行离开的那个旅行家。

行路的男子并不知道帮助老人会为自己赢得生机,他只是出于悲悯之心才背着老人行进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男子的善心不但救了老人的性命,更让自己成功走出困境,而旅行家则为他的自私付出了代价。

面对需要帮助的人,千万不要吝惜自己的爱心,善待他人,把你的爱心奉献出来。在你不经意地付出以后,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播种你的爱心,让它在你的周围生根发芽,当你迎来硕果累累的金秋时,你就是拥有最多财富的富翁。

换位思考定律: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曾经有位因不会与人交往而处处遭人白眼的年轻人,非常苦恼地去找智者,希望智者能告诉他与人交往的秘诀。结果,那智者只送了他4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年轻人当时不明白,以为智者不想告诉他秘诀,所以随便说了几句来敷衍他。而智者却说:“你回去吧,这就是秘诀。你会明白的。”后来,这位年轻人反复琢磨,经过实践后,终于明白了智者的话。与人交往的秘诀其实就是换位思考。

中国自古就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而西方的《圣经》里也有这样的教诲:“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们就怎样对待别人。”人与人的交往,都是将心比心的。只有懂得为别人考虑的人,才能获得别人的真情。生活中,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地位、角色不同,所以每个人对同一个事物的想法也会有所不同,不要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来想事情,要懂得从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这样你的观点才会更客观,你的胸怀才会更宽广,你的朋友才会更多,你的事业也会更成功。

这世上有很多争吵,都是因为我们不会从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而导致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为别人考虑,那么这个世界将变成爱的海洋,和谐美满的天堂。妻子总觉得丈夫不体贴,丈夫总觉得妻子不温柔;老师总觉得学生不听话,学生总觉得老师不讲道理;家长总觉得孩子不可救药,孩子则认为家长专治独裁;老板总认为员工爱偷懒,员工总觉得老板是吸血鬼……大家都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想问题,那将无法进行沟通和获得理解。

从前,有一个男人厌倦了天天忙碌的工作,每天回家看到妻子总是羡慕她的悠闲舒适。于是有一天,他向上帝祈祷,希望上帝把他变成女人,让他和妻子互换角色。结果,第二天祈祷灵验了,他变成妻子的模样,妻子变成了他的模样。他高兴极了,想这以后我就能享受美好的悠闲生活了。可还没等他想完,妻子就抗议道:“你怎么还不去做早餐,我上班要迟到了。”于是,他赶紧起床去做早餐。做完早餐,又去叫孩子们起床,给孩子们穿衣服,喂早餐,装好午餐,送孩子们上学。回到家后,又开始打扫卫生,洗衣服,到超市买菜,准备晚餐……只一天,他就受不了了,太累了,比他上班还累。第二天一醒来,他就祷告,请求上帝再把他变回去。而上帝却对他说:“把你变回去,可以。但是,要再等10个月,因为你昨天晚上怀孕了。”

这个有意思的故事,说的还是换位思考的问题。不要以为别人的工作就比你轻松,别人就比你活得容易。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责任,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忧喜。只有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你才能真正地了解他的想法,理解他的行为。

换位思考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品德。懂得换位思考的人,才值得别人尊敬。如果你不想别人剥夺你的生命,那就别当着别人的面抽烟;如果你不想别人啐你的脸,那你就不要随地吐痰;如果你不想别人用污秽的字眼说你,那你也不要随便辱骂别人;如果你不想自己被人瞧不起,那你也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懂得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希望别人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别人。

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

其实,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也是为自己考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人是不依赖他人而孤立存在的。社会就是人与人合作互助的结构,不懂得为他人考虑的人,也没有人会为你考虑。只想着自己,自私自利的人,以为没有吃亏,却也难有收获,而且还会失去很多,比如尊重、理解、爱戴、朋友,甚至更多。

曾经看过一个非常悲惨的故事,讲的正是不懂得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而导致的悲剧。

一个参军的年轻人,由于在战场上误踩了地雷,致使他失去了一只胳膊和一条腿。他痛苦万分,但想到爱他的父母,他的心底又燃起了活下去的希望。可他现在这个样子,父母会如何看待他呢?他决定还是打个电话给父母,再做打算。于是,他拨通了父母家里的电话:“爸爸,妈妈,我要回家了。但我想请你们帮我一个忙,我想带一位朋友回去。”父母听后,很高兴:“当然可以,我们也很高兴能见到他。”年轻人接着说:“但是这位朋友不是一般的人,他在这次战争中失去了一只胳膊和一条腿。他无处可去,我希望他能来我们家和我们一起生活。”年轻人这话一出口,电话中就传来父母的声音:“我们很遗憾听到这件事,但是这样一个残疾人将会给我们带来沉重的负担,我们不能让这种事干扰我们的生活。我想你还是快点回家来,把这个人给忘掉,他自己会找到活路的。”听到这些,年轻人挂上了电话。几天后,他的父母接到了警察局的电话,说他的儿子从高楼上坠地而死,调查结果认定是自杀。当悲痛欲绝的父母,赶到陈尸间,看到儿子的尸体时,他们惊呆了,他们的儿子只剩一只胳膊和一条腿。

这就是只想到自己的结果。生活中,这样的悲剧还有很多。灾难发生在别人身上是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才是事故。而这世界是公平的,风水轮流转,那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不幸,也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你怎么对待别人的,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所以,要处处为别人考虑。

在别人有难时,不要幸灾乐祸,而是想着帮助别人。无论何时都要为别人考虑,这样你的人生会不断地发现惊喜。

圣诞节那天,妈妈带着女儿在街上玩。妈妈一个劲地说:“宝贝,你看多美啊!”可女儿却回答:“我什么美也看不到!”妈妈很生气:“你看那漂亮的五彩灯、圣诞树,还有琳琅满目的各式礼品,你怎么会看不到呢?”女儿很委屈:“可我真的什么也没有看到。”这时,女儿的鞋带开了,妈妈蹲下来为她系鞋带。就在这时,妈妈发现她蹲下来的时候,除了前方一个女人的格子裙以外,什么也看不到。原来,那些东西都放得太高了。

所以,当别人给的答案不是你想要的时候,要想想为什么会这样。真正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每个人都应该明白的道理和应该学习的人生法则。

第四章 人际关系学定律 - 图8

古德曼定律:没有沉默,就没有沟通

沉默是金

沉默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智慧。沉默不是一语不发的怯懦,而是鼓励他人畅谈的谦虚;沉默不是脑中空空的愚蠢,而是为自己积蓄力量的隐忍;沉默不是理屈词穷的失败,而是不屑一顾的威严;沉默不是任人摆布的屈从,而是待时而动的冷静。古语云“沉默是金”,正说明了沉默的价值,沉默的可贵。如果两个人在交谈,没有一方的沉默,那肯定是进行不下去的。这个世界需要呼唤的声音,更需要沉默的安静。

总爱夸夸其谈的人,不一定有真本事。平时沉默不语的人,不一定没有出息。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继位的前三年,从未发过一道法令。他手下的大臣都看不下去了,但又不敢明着问他。因为他有令:“敢谏者杀无赦!”但大夫伍举聪明,变个方法问道:“一只大鸟落在山上三年,不飞不叫,沉默无声,这是为什么?”楚庄王也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明白了伍举的意思,答道:“这只鸟三年不展翅,是为了让翅膀长大;三年不发声,是为了观察、思考和准备。虽然三年不飞,但一飞必定冲天;虽然三年不叫,但一叫势必惊人!”果然,在第四年,楚庄王共发布九条法令,废除了十项措施,处死了五个贪官,选拔了六个进士。待机而动,一举成功。

沉默不是无所事事,而是想一招制敌。这是力量的积累,是时机的等待。

每年高考都会冒出不少“黑马”,那些平时看起来不怎么出众的学生,却能“金榜题名”;而那些平时出尽风头,看起来大有希望的学生,却往往“名落孙山”。那些平时看起来默默无闻的学生,其实就是在一点一滴地积累力量,他们“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劳任怨,最终一举歼灭了强大的吴国。这里的沉默,就是在等待时机。所以,真正有大志向的人,往往是看起来比较沉默的人。不语则已,语必惊人。

适时的沉默,会让你获得很多。

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发明了3000多件物品。有一次,他想卖掉自己的一项发明,来建一个实验室。但由于他不太熟悉市场行情,不知道自己的发明值多少钱,该向购买者开多高的价位。于是,他便与妻子商量。妻子也不懂行情,但她觉得肯定值不少钱,起码要也应该要高些。便对爱迪生说:“你就要两万美元吧。”爱迪生听了,心想:“两万美元,怎么可能呢?”第二天,一个商人上门来找爱迪生,并表示出对那项发明的浓厚兴趣,希望爱迪生能卖给他。商人让爱迪生出个价,爱迪生为难了,说多少好呢,他自己也不知道,所以他就沉默不语。商人一再地问他,他却坚持一言不发。最后,商人终于按捺不住了,就说:“我先出个价吧。您看10万美元,怎么样?”爱迪生一听,喜出望外,立马同意了这笔交易。

所以说,沉默是金。沉默是在积蓄力量,是在等待时机,更是一种威严和智慧,一种冷静和沉着。

俗话说,“祸从口出”、“言多必失”。该沉默的时候,就要懂得沉默。买东西的时候,讨价还价,你千万不要先开口出价,要像爱迪生一样,等着别人出价。在谈判的时候,也是一样。不要先露出把柄,贸然行动,而是先观察、思考、准备,向楚庄王一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但沉默不是一直无言,而是适时沉默,该出口的时候,还是要出口的。不然,你就真的要“在沉默中灭亡”了!

善于倾听

沟通是需要说出来和听进去的,双方缺一不可。说出来是一种交流,听进去是一种领会。这个世界需要说出来的勇气,更需要听进去的耐心。

懂得倾听,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品德。倾听是一种沉默,更是一种付出。认真地听别人讲话,是一种尊重,更是一种修养。很多人知道高谈阔论的魅力,却忽视了倾听的力量。科学家曾经对一批推销员进行过追踪调查,调查的对象分为业绩最好和业绩最差两类。经过调查,科学家发现,他们的业绩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别,不是因为说得好坏,而是因为听得多少。那些业绩最好的推销员,每次推销的时候平均只说12分钟话,而那些最差的平均却要说上30分钟。说得多,就听得少,听得少,就不容易对顾客有透彻的了解,而且说得多,还容易使顾客厌烦。而听得多则相反,不仅会对顾客有个清晰的了解,知道顾客最需要什么,而且还会使顾客觉得贴心。所以说,懂得倾听,是一种智慧。

第四章 人际关系学定律 - 图9

一个好的谈话节目主持人,是一个好的倾听者;一个好的领导,也是一个好的倾听者;一个好的朋友,更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倾听,让对方满足,让自己受益。懂得倾听,才能使说话更有效。在社交过程中,懂得倾听是一种很吸引人的品质。如果你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你的身边总会围绕着很多愿意与你交往的人。善于倾听,才能更好地沟通。如果双方各抒己见,都不把对方的观点听到心里去,那么最终只能是以争吵而收场。真正愉快的沟通,是互相倾听;真正的朋友,就是能够与你沟通的人,这个沟通指的就是能够互相倾听。只有能够互相倾听,才能互相理解,彼此知心。作为领导,更要具备善于倾听的能力。听到不同的声音,才能不断地改进。官员要听到百姓的疾苦,老板要听到员工的意见,老师要听到学生的要求,家长要听到孩子的心声。在很多时候,听比说更重要。

很久以前,有个不知名的小国想刁难一下它的邻国,因为它的邻国太大太强,让这个小国感到威胁。有一天,这个小国的使者带着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来向大国进贡。大国的国王,看着这几个金人,心里非常高兴。但是,没想到那个小国的使者,竟向国王出了个难题:“请问陛下,您说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国王一下答不上来了,但国王不能说自己不知道,这样会失了尊严。于是,他想了很多办法,请金匠来看做工,称重量,验材质,但无论如何查,得出的结果都是这三个金人价值都一样。正在国王急得火烧眉毛的时候,一位已告老还乡的老臣来到王宫的大殿上说他知道如何区分。国王十分高兴,把小国的使者也请到了大殿上。这时,只见老臣从袖子里拿出三根稻草,一根一根地分别插入三个金人的耳朵里。结果发现第一个金人的稻草从另一边耳朵里掉了出来,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掉了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的稻草掉进了肚子,再也没有出来。于是,老臣对使者和国王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这时也不得不承认,老臣的答案是正确的。

为什么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呢?因为它懂得倾听,善于倾听。人长了一张嘴两只耳朵,就是要让我们多听少说。善于倾听,是社交中一种非常有用的技能,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美德。

需求定律:欲取先予,以退为进

满足他人,成就自己

最会经商的犹太人在用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食品交易时,会背诵一段著名的祷告,人们通过这些言语来感谢上帝创造出这些不完善和拥有众多需求的人。这些祷告让犹太人意识到,帮助别人满足需要或克服别人身上的不足,是一种值得尊敬的生活方式。当你满足了顾客、消费者和老板的需求,无论你是一名拉比还是一名宗教组织者,接受报酬是理所当然的事,因为这些钱是你满足别人需求的见证。

其实,无论是在商业行为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你只要尊重和满足他人的需求,同时你的需求也会得到满足。或者换句话说,如果你有某种个人的需求,那么就要去先满足别人的需求。

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懂得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中国海尔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它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第一的宗旨。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中国还是欧美,海尔始终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研发相应的产品,让消费者用上适合的产品,自己才能获得丰硕的收入,这就是“欲取先予”的真谛。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与人相处还是要获得成功,都要明白欲取先予这个道理。有些人总是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不想付出,只想回报,他们不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有些人总是处心积虑地计划着占别人的便宜,这种人迟早会被现实教训,贪小便宜,吃大亏。有些人总是处处替别人着想,先人后己,这样的人往往会得到很多,不仅是尊重、名望,还有财富。这就是大智若愚的吃亏学。看起来你是吃亏了,其实你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并且对方还很高兴地自愿让你满足。

每当你给别人一个微笑的时候,别人也会还你一个微笑。你想别人怎么对你,你就得先怎么样对别人。

满足是相互的,有付出才会有回报

欲取先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天生都是有些自私的,而且往往还伴随着一些虚荣,谁会甘心先为别人付出,谁会愿意先满足别人呢?如果我满足了别人,别人不来满足我,那我岂不是很吃亏吗?一般的人都会有这种顾虑,但是那些能成就大业者或生活中的强者,却从来不会计较这些,因为他们明白有付出才会有回报。

第四章 人际关系学定律 - 图10

如果不付出,虽然没有失去,但也没有得到,没有得到就是失去。无论你付出了什么,你总会有所收获。当然这里的收获也许不是你所期望的,但是可能会比你期望的带来更多。投之以桃,才能报之以李,不投自然无报。所以,要懂得为他人着想,懂得为别人付出。

很早以前读过这样一个关于天堂和地狱的故事:

在大家心里,天堂和地狱总是有着天壤之别,其实不然。

有一天,一个使者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去考察了天堂和地狱。他看到在天堂每一个人都是红光满面,精神焕发;地狱里的人个个面黄肌瘦,像饿死鬼一样,每天非常痛苦。这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天堂与地狱差别真是太大了。可是细问之下才知道,天堂和地狱的人吃的东西是一样的,用的工具也是一样的。原来他们用的是1米长的大勺子,天堂的人用长把勺子互相喂别人食物,所以人人都可以吃到食物;地狱的人只想把装满食物的勺子往自己嘴里送,可是越想吃到东西,却越是吃不到,内心备受煎熬,所以面容枯槁。

天堂和地狱的真实差别就在于,天堂的人懂得互相付出,而地狱的人只想到自己罢了。所以,你如果想过天堂的生活,就要懂得先予后取的道理,这样你内心真正想要达到的目标才会得以实现。如果你只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条,那么你就只能像地狱中的饿鬼一样,面容枯槁,事与愿违。只有设身处地地替别人考虑,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大家才会互相扶助,各得所求,自然其乐融融。这就是所谓的“欲要取之,必先予之”。

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不仅要有“双赢”的思想,而且要有“让对方先赢”的思想。不仅要有思想,而且要落实在行动上。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我们想要的成就,才能满足我们内心的需求。就像钓鱼一样,我们必须要先给鱼下饵,才能钓到鱼,而鱼饵越好,你钓的鱼也越大。

《三国演义》里有这么个故事:

魏军准备攻打葭萌关,葭萌关告急。刘备派黄忠去支援。黄忠见魏军将领夏侯尚、韩浩头脑简单,便使了一招骄兵之计,主动出关迎战,然后一连几天都假装打败仗,后退数十里,丢了许多营寨、器械,然后退到葭萌关里,坚守不出。夏侯尚、韩浩自以为得胜,得意洋洋地开始攻打葭萌关。没料到被黄忠迎头痛击,打得落花流水,连韩浩都被黄忠斩杀于马前。黄忠不仅夺回了所有丢失的营寨阵地,还夺取了魏军的粮草重地天荡山,直逼汉中。

“以退为进”,是兵家常用之计,其实这中间运用的也是先予后取的道理。自己佯败,让敌人先获胜,这是予;然后借敌人大意之机再转败为胜,这是取。我们的人生也是这样,你只有先给了别人甜头,你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相悦定律:喜欢是一个互逆的过程

想让别人喜欢你,先要喜欢上对方

看看你身边的人,你想过你喜欢的人通常具有哪些特征吗?你喜欢他们,是因为他们漂亮呢,还是因为他们聪明,或者是因为他们有社会地位?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通常我们喜欢的人,是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他们不一定很漂亮,或很聪明,或者有社会地位,仅仅是因为他们很喜欢我们,我们也就很喜欢他们。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呢?这是因为喜欢我们的人使我们体验到了愉快的情绪,一想起他们,就会想起和他们交往时所拥有的快乐,使我们看到他们时,自然就有了好心情。

而且,那些喜欢我们的人使我们受尊重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为他人对自己的喜欢,是对自己的肯定、赏识,表明自己对他人或者对社会是有价值的。

有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无意中”听到一个刚与他说过话的伙伴告诉主试喜欢或不喜欢他。接着,当这些同伴和被试在一起工作时,被试的面部表情会因他们听到的内容而异。当被试听到同伴喜欢他们时,他们会比在听到同伴不喜欢他们时在非言语表现上更积极。另外,后来的书面评定显示,被喜欢的被试比不被喜欢的被试更多地被同伴吸引。

其他的研究也证明了相似的结果:人们对那些他们认为喜欢他们的人持更积极的态度。这就是喜欢的互逆现象。

对于喜欢的互逆现象,Dale Carnegie很久以前就在著作《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中提到,人们获得友谊的最好方式是“热情友善地称赞他人”。但是,在我们为赢得他人友谊而不遗余力地去赞美他人之前,我们需考虑一下情境,有时赞美并不一定能导致喜欢。

喜欢的互逆性规律也有例外发生,其中之一就是当我们怀疑他人说好话是为了他们自己时,别人的赞美并不会导致我们去喜欢他。

此外,对那些自我评价很低的人来说,喜欢的互逆性也不会发生。因为他们可能认为喜欢他的人没有眼光,并且因此而不去喜欢那些人。

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就是两个人的相互喜欢是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单方面喜欢开始的。比如一个女孩开始时对一个追求她的男孩并没有多少好感,但是这个男孩子表现出了对她特别喜欢的态度,久而久之这个女孩也对这个男孩动心了,最后接受了他的追求。

当然,这个规律也不是绝对的。有时我们会喜欢某个并不喜欢我们的人,相反,我们不喜欢的人有时却很喜欢我们。我们只能说在其他一切方面都相同的情况下,人有一种很强的倾向,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即使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与我们不同。

喜欢是相互的,学着让别人喜欢你

喜欢是一种相互的行为。你喜欢的人,往往也会喜欢你;你讨厌的人,往往也都讨厌你。

一个班主任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全班同学把自己讨厌的人的名字统统写在字条上交给他。结果发现,在字条上写名字最多的人,也是被别人写的最多的人;而写名字最少的人,也是被别人写的最少的人。也就是说,在班上有许多讨厌对象的人,也是其他人最讨厌的人;在班上没有什么讨厌对象的人,也是全班人缘最好的人。

所以说,喜欢和讨厌都是相互的。那种感觉和表现,双方都能体会得到。

在人际交往中,有一种自然的吸引力,那就是人们都喜欢与喜欢自己的人交往。而决定一个人是否喜欢另一个人的强有力的因素就是另一个人是否喜欢他。人们都不喜欢碰壁,也不喜欢自讨没趣。所以,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喜欢他们的人作为朋友和伴侣。

让别人喜欢你,是社交中非常重要的技能。只有让别人喜欢你,别人才会愿意与你交往。其实,让别人喜欢你,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你只要懂得尊重别人,认可别人,赞扬别人,也就是说,你只要让别人明白你喜欢他,那他就自然会喜欢你。

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找到别人感兴趣的话题,让对方感觉到你对他的关注和喜欢。这些都是社交中的制胜法宝。

著名销售专家伍奇先生就曾说过:“推销员必须了解自己公司的产品,并且对产品有信心,工作勤奋,富有热情。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一定要喜欢别人。”要想获得别人的喜欢,就要先表现出喜欢别人,推销产品也是在推销自己,只有让顾客喜欢你,才能让顾客对你的产品产生兴趣。

在社交中,更是要推销自己,只有让别人喜欢你,别人才会愿意与你来往。人与人在感情上的融洽和相互喜欢,可以强化人际间的相互吸引。这种吸引就像一种魔力,人们很难挣脱开。所以,在日常交际中,不要轻易说出别人不喜欢听的话,批评或指责别人,更不能嘲笑或轻视别人,也不要表现得太过冷漠;要积极、热情、友善地对待别人,多看到别人的优点,适时地称赞别人,并向别人学习;但也不要一味地奉承,这也会让别人厌恶,只要适当地表达出你喜欢对方的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章 人际关系学定律 - 图11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尊重、欣赏和称赞。就像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的那样:“不管是屠夫,或是面包师,乃至宝座上的皇帝,统统都喜欢别人对他们表示好意。”人们对美言是没有抗拒力的。这个心理学家已经证明过了。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要尽量地说些别人喜欢听的话,但这也不是让我们去为了一些私利而刻意恭维,而是要用我们的真心去发现别人的优点,真诚地表达出欣赏和爱慕之情。相悦定律起效的重要原因是回报心理,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在爱情上,女孩子很难抵挡得住男孩子不断的甜言蜜语,即使她起初对他并不感兴趣。

相悦定律的痕迹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但是能真正体会到其中含义、很好地运用的人并不是很多。其实,要让别人喜欢你,就要先学会喜欢别人,喜欢是相互的,是有付出的,你只有付出了才会有回报。一个只想到自己的人,很难受到别人的喜欢。因此,从学会喜欢别人开始吧。

钥匙理论:真心交往才有共鸣

交往贵在交心

人与人的交往,有很多种,最让人向往的要数“莫逆之交”。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理解自己,生活中有知心的朋友。而要得到这些都有一个大前提,那便是你要真心对待他人,把你的真心交给别人,你才能换来别人的真心,别人的理解。

曾经有个郁郁寡欢的青年去找智者抱怨:“为什么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人能懂我?为什么大家都对我如此冷漠?”

智者看了看青年,说道:“没有人会理解一个没有真心的人,也没有人会愿意与虚情假意的人做朋友。你回去,用心与人交往,便会找到答案。”

青年听了智者的话,不懂,以为智者在故弄玄虚,就垂头丧气地回去了。在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十分喜欢。心想这位姑娘正配做我的夫人,凭我的聪明才智肯定能把她娶到手。

于是,他就开始采取行动,用尽各种讨好的方法,可结果却为别人做了嫁衣裳——那位姑娘选了别人。

他非常生气地去问那位姑娘:“为什么选他不选我?”

姑娘只说了一句话:“因为他是真心喜欢我。”

又是真心?他想,我又何曾不是真心喜欢你?此事作罢,还是事业为重。这位青年放下了结婚的念头,决定先找份工作。在铺天盖地的招聘广告中,他选中了一家很有实力又能施展他才华的公司。他是个聪明人,知道这社会的“规矩”,事情都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办成的。

于是,他买了公司老板最喜欢的茶叶,送给老板娘一套名贵的化妆品,更找到老板最信任的主管为他说好话。可是结果,他没有被录取。而是那个平日里看起来傻呵呵的,总让别人占便宜的小马被录取了。他愤愤不平,找老板理论。

老板眼皮都没抬,说道:“我看不到你的真心,我们公司不需要你这种太有心机的员工。”无奈,他只好另找活路。为了生存,他做了推销员。一个月过去了,他作为全公司成绩最差的推销员,面临被辞退的危机。他的上级找他谈话:“你知道你为什么卖不出去产品吗?”他摇摇头,说:“不知道。”“因为顾客感觉不到你的真心。”上级说道。

真心到底是什么?他想去问别人,可是他没有可以问的人。与父母从不深入交谈,朋友都是点头之交,同事更是利益关系。他一下感到他的人生很失败。他再次去找智者,希望智者能告诉他真心是什么。智者没有说话,而是站起来给了他一个拥抱,并轻轻地抚摸他的头发。在那一瞬间,他突然情不自禁地痛哭流涕,满腹委屈都化作泪水流了出来。也就在那一瞬间,他明白了什么是真心。真心就是发自内心地,没有半点虚假,没有半点伪装,心甘情愿地对一个人好,充满尊重与理解。

其实,人与人交往,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太多的手段,只要付出真心就足够了。

真心能攻破铜墙铁壁,能抵过千军万马。人与人的交流,贵在交心。心与心的碰撞,才能产生共鸣,彼此知心。不要抱怨别人不理解你,你要先为别人打开你的心门;不要抱怨别人不和你做朋友,你要先学会用心与人交往;不要抱怨这个世道太坏好人太少,无论是谁你都真心对待,你会看到另一片蓝天。

第四章 人际关系学定律 - 图12

人际交往中,与他人心与心地交往,我们才不会感到孤单寂寞。

真情实感最动人

最能打动人心的美文,是有真情流露的文章;最动人心弦的表演,是充满真情的演示;最让人不能忘怀的形象,是充斥着真情实感的人物。普天之下,最能打动人心的非“真情实感”莫属。真情实感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表现,是一种品性。只有充满真情实感的人,才能打动别人的心。

在森林深处有一座城堡,据说里面塞满了宝物。住在城里的三兄弟决定去寻宝。老大拿了一把力大无比的铁锤,老二选了一把聪明无敌的钢锯,老三挑了一把不起眼的钥匙。他们花了三天三夜,终于找到了那个城堡。城堡很高,城门很结实,城门上的锁很沉重。三个人商量了一下,达成共识要想进城堡唯一的方法就是打开城门上的锁。可如何打开呢?这时力大无比的铁锤毛遂自荐,对他的主人说:“主人,我力大无比,定能敲碎这城门上的锁。”老大想了想,觉得有道理。就让两个兄弟后退,自己拿着铁锤开始砸锁。可是任凭老大如何用力,那锁还是纹丝不动。最后,他不得不放弃。这时,聪明无敌的钢锯说话了:“这样硬砸是不行的,得用巧劲,主人,你拿着我试试!”老二听后,就拿着钢锯上前。找出最容易锯断的地方,用最省力的方法,开始拉锯。可是无论老二如何取巧,那锁还是没有一点变化。这时,那只被人遗忘的钥匙突然说话了:“主人,你用我试试!”老三还没有任何表示呢,那铁锤和钢锯就叫嚣起来了:“就凭你?我们这般强壮、聪明都不行,看你那弱不禁风、呆头呆脑的样子,怎么可能行?”老大、老二也觉得这钥匙不靠谱。可老三认为,还是试一试为好。结果,没想到老三把钥匙插进锁眼里,轻轻一扭,那锁竟开了。大家都很惊讶,只有钥匙很平静地说:“这没有什么,只因我懂它的心。”

这一句“我懂它的心”,透出多少真情来。打动那“无坚不摧”之锁的竟是一把小小的钥匙。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即使冷若冰霜的人,只要你对他流露出真情实感,他也是会被你融化的。这世间最动听的歌,是有感情内涵的歌。在人际交往中,不要把自己包得太严,藏得太深,这样你永远也交不到知心的朋友。在与人交往时,更要懂得付出真情,用你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别人,这是最容易被人忽视却又最有效的武器。

有一部电影叫《律政俏佳人》,讲的是一位非常可爱的小姑娘,在最严肃的法律界和政界取得成功的故事。而她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她从来没有忘记人类最根本的东西,用她的真情打动了与她交往的每一个人。律师往往为了案件的胜利不择手段,官员往往为了个人的利益不顾一切,而女主角却给他们上了一课,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了他们,唤醒了他们的良知。

这个世界有很多规则,有很多限制,有很多危险。因此,这个世界更需要真情实感。永远不要让一些外在的东西蒙蔽了你的心智,用你的真心来面对这个世界,用你的真情实感来打动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这就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生活、社交法则。

沉默的螺旋:如何有效表达自己不离群

人际交往中“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来源于这样一个事实:1965年德国阿兰斯拔研究所对即将到来的德国大选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两个政党在竞选中总是处于并驾齐驱的状况,第一次估计的结果出来,两党均有获胜的机会。然而6个月后,即在大选前的两个月,基督教民主党与另一个党获胜的可能性是4:1,这对基督教民主党在政治上的胜利期望升高有很大的帮助。在大选前的最后两周,基督教民主党赢得了4%的选票,社会民主党失去了5%的选票。在1965年的大选中,基督教民主党以领先9%的优势赢得了大选。

从这个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竞争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势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发展过程。

第四章 人际关系学定律 - 图13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出现一个问题团队意见的最后决定可能不是团队成员经过理性思考之后的结果,而可能是对团队中的主流思想意见的趋同后的结果。然而,有时候,主流思想所强调的东西,却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东西。当团队中的少数意见与多数意见不同的时候,少数有可能屈于“主流”的压力,表面上采取认同,但实际上内心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这就可能出现某些团队成员心口不一的现象。

可以特立,但不要独行

我们在生活中,总是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有熟悉的,也有陌生的;有和善的,也有刁蛮的。而一个人不可能与所有性格的人相处得非常融洽。那么,究竟该如何与人相处呢?既要融到大家的队伍中去,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不在人群中迷失自我。

透过我们身边的一些“沉默的螺旋”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审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学会更多为人处世的方法。让“螺旋”在“沉默”中上升,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特立但不独行。

第一,要尽量融入到积极的环境中

如果身边的人都勤奋好学、朴实稳重,那么,自己作为一个随性的人,就要尽量融入到这样的氛围当中。因为,这种主流的行为会给你带来积极的影响。其实,这就是典型的沉默的螺旋。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周围人的行为将极大的影响到自身。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努力,自己也不甘居人后;看到大家都在玩耍,自己也不愿意孤单独处。长此以往,沉默的螺旋就会带动你成为一个团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员。

第二,要勇于在消极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独特性

每个人都在不同的环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环境会带来积极的影响,有的会容易把人引向歧途。面对身边的不良的环境氛围,要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从中挣脱出来。例如,有的学生家庭条件一般,但是周围的同学却花钱大手大脚,经常在吃、穿、玩上面有大笔的开销,甚至荒废了学业。当意识到身处的环境对自己有消极影响的时候,就不要一味地迁就所谓的“主流思想”了,从小的范围内走出来,你会发现,还有更大的更好的环境可以去融入。

第三,有的时候要顺其自然,不必刻意地进入某个环境中

每个人的思想和心智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渐成熟。对于有些问题,就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要正确地进行取舍。也有一些问题,无关紧要,自然也就没有必要为了迁就某一方而委屈了自己的心意。比如,身边的人可能在奋斗了多年之后都成为了有房有车一族,而自己却还在奋斗的路上缓步前进着,这时,不可能因为要进入所谓的“主流社会”而背负大笔的贷款去买房买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规划,等到资金积攒够了,为了方便生活,自然可以购置,还没达到那个经济水平,也同样可以生活得轻松愉快。面对物质财富,顺其自然最好,不要过于计较。

生活中的沉默螺旋随处可见,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其实,沉默的螺旋这个效应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要看懂得它的人如何利用,从而让它在适当的场合发挥出应有的效力。如果只是盲目地人云亦云,那就将使自己变得平庸无奇,失去自身的独特性。因此,要跳出沉默的螺旋,唯一的出路就是接受百家争鸣的局面,聆听反对者的声音,让真理越辩越明。所以,在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融洽相处的基础上,我们也要有自己的主见,培养自己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凡事三思而后行,不要被别人的言行左右了自己前进的方向。正所谓“有主见才有魅力,有决断才有魄力”。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方向,宁做独树一帜的雄鹰,勿做人云亦云的鹦鹉。

海格力斯效应:冤冤相报不如以德报怨

冤冤相报何时了

海格力斯效应源于古希腊的一则神话故事:

有位名叫海格力斯的大英雄,一天,他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有一个像鼓起的袋子一样的东西,海格力斯感到很好奇,就踩了那个东西一脚,没想到那东西不但没有踩破,反而越踩越大,并成倍膨胀,把海格力斯彻底激怒了。他顺手操起一根碗口粗的木棒狠狠砸向那个怪东西。那个东西丝毫不屈服,膨胀到最后,竟然堵住了海格力斯的去路。

正在海格力斯纳闷之际,一位智者出现在他的眼前,对他说:“朋友,这个东西叫仇恨,不要惹它,快别动它了,忘了它,离它远去吧。只要你不惹它,它便会小如当初;如果你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与你对抗到底。”

是啊,仇恨就像一个会膨胀的袋子一样,开始的时候很小,很不起眼,如果你忽视它,忘掉它,它就等于不存在,慢慢也就消失了。如果你跟它过不去,对其耿耿于怀,想报复它,它会加倍地报复你,与你死死对抗。

第四章 人际关系学定律 - 图14

人生在世,人际间或群体间的摩擦、误解,乃至纠葛恩怨总是在所难免,如果肩上扛着“仇恨袋子”,心里装着“仇恨袋子”,生活只会是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了。最后,只会堵死自己的路。海格力斯效应会使人陷入无休止的烦恼之中,错过人生中许多美丽的风景,再没有真正的快乐,再没有生活的乐趣了。

神话故事中所描述的事情并非子虚乌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也比比皆是。比如,两个人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发生了一点摩擦,闹了一点矛盾,便互相怨恨对方,互相指责,导致矛盾进一步升级。两个人即使见面了也形同陌路。在“冷战”期间,可能其中一个人的某句话就会成为双方发生战争的导火索,最终演变成武力斗争,彼此间的不快由最初的矛盾演变成了最终的仇恨。最后双方都感到不快,恶语相加,挖空心思寻机报复,结果弄得两败俱伤。为了一点所谓面子上的胜利而大动干戈,实在是得不偿失。

冤冤相报何时了,冤家宜解不宜结。这些都是先哲们给我们后人留下的生活真理。如果不去遵循,反其道而行之,那么,等待我们的,就是无尽的烦恼与悲剧。

用宽容创造和谐人际

发生矛盾或者争吵时,要先从自己的角度找原因,不要一味地怪罪对方。的确,如果我们学会谦让,懂得向别人传递宽容、谅解、关爱,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会收获一种欣慰和幸福。当别人得到我们的宽容、谅解、关爱后,同样会回报我们宽容、谅解和关爱。这样就会将美好的感情发展下去,使大家和谐共处,其乐融融。

有这样一则故事:

明朝时期,山东济阳县的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老家人给他寄来了一封信,信中说老家盖房子,为地基划界与邻居发生了纠纷,希望凭借他的威望赢回面子。董笃行看完信后,挥笔回了一封信:“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到回信后,觉得董笃行言之有理,在盖房子的时候主动提出让出三尺地面。邻居见他们如此礼让,心有愧意,也主动让出三尺地面。就这样,两家共让出了六尺地面。房子建好后,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胡同,当地人称之为“六尺仁义巷”。

仁义巷的出现不仅意味着一桩矛盾的圆满解决,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光辉的一面。如果双方都不礼让,争执下去,可能最后的结果就是对簿公堂,把关系闹得越来越僵。所以,当人际关系出现矛盾时,多一点礼让,多一点宽容,双方就可以化解矛盾,和谐共处。

人非圣贤,多有不足,人必须度量大,对他人要宽容。古人云:“得饶人处且饶人。”这就是一种宽容,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不拘小节的潇洒,一种伟大的仁慈。宽容是一种豁达的风范,宽容也是一种幸福,我们宽恕了别人,不但给了别人机会,也取得了别人的信任与尊敬,我们也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更是一种财富。拥有宽容,就拥有了一颗善良、真诚的心。

对于别人的过失,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如果能以博大的胸襟去宽容别人,就会让自己的世界变得更精彩。

完美笑话公式:笑话是种救世主式的力量

神奇的笑话公式

有这样一则笑话:

两个猎人进森林里打猎,其中一个猎人不慎跌倒,两眼翻白,似已停止呼吸。另一猎人赶紧拿出手机拨通紧急求助电话。接线员沉着地说:“第一步,要先确定你的朋友已经死亡。”于是接线员在电话里听到一声枪响,然后听到那猎人接着问:“第二步怎么办?”

这则笑话看起来似乎和众多笑话一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这则笑话却曾被评为英国科学促进协会所公布的“世界最有趣”的笑话。据了解,这个笑话是由一位31岁的精神科医生加索尔提供的。他认为该笑话得奖的原因是它迎合了大众的一个心理,即让人觉得还有人比自己更笨、能做出更愚蠢的事情。

其实,提到笑话,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是生活劳累时的调剂品,不会过多地关注或者收集。但是,美国科学家对笑话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煞有介事地总结出了一个完美笑话的数学公式x=(fl+no)/p。其中,x表示笑话的完美程度,f代表笑料的有趣程度,l表示笑话的长度,n表示听笑话者笑得前仰后合的次数,o表示引起尴尬的程度,p表示双关语的数量。x的值在0到200之间,当x的值达到200分的时候,这个笑话就可以称得上是完美的笑话了。这个笑话公式是由一些心理学家和喜剧表演艺术家共同切磋后得出的。据说他们进行这项研究的动机是想证明“看似严肃的科学家其实也很有幽默感”。

为了这个研究结果,英国科学促进协会曾经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用心地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英国科学促进协会自2001年开始,开展了一项号称“有史以来最大的幽默研究工作”。他们邀请国际互联网用户提供最喜欢的笑话,并对这些笑话进行打分。经过一年的努力,该协会共收集了来自全世界70多个国家的4万多个笑话和近200万条评论。最终,他们评选出了世界上最有趣的笑话,并在伦敦予以了公布。就是上面所提到的那则笑话。

科学家认为,笑话成功并不是单纯的通过公式的数值体现出来的,关键在于是否能让人真正感觉到开心和放松,而且还适合特定的场合。与此同时,笑话的长度也很有讲究,不能太长,这样人们会产生听觉疲劳,也不能太短,让人们没有时间领会笑话的内容和涵义。完美笑话公式的提出,使很多人关注到了笑话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同时,不再提倡用双关语的方式构思出来的笑话。在公式提出者看来,使用双关语的笑话只是低级的让人发笑的笑料,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笑话。

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的研究人员还发现,不同国家的人对幽默的理解有很大不同。例如,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人喜欢插科打诨;美国人和加拿大人爱拿愚人蠢事来逗乐;而欧洲大陆人则喜欢在如疾病、死亡和婚姻等一些严肃的领域寻找幽默的素材,有时还将动物作为笑话的题材。为此,他们还根据各国人不同的品味,评选出了每个国家的最佳笑话。

心理学家海伦·皮彻,作为这个笑话公式的作者之一,他认为人们可以以这个公式为衡量标准,构思出大量的并符合人们审美口味的笑话。但是笑话的创作不是像流水线生产产品那样简单,笑话的创作也需要作者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其中,是否有喜剧天分,是笑话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第四章 人际关系学定律 - 图15

遭遇尴尬时可以说说笑话

日常生活中,甚至正式场合下,我们都难免会遭遇一些尴尬场面,此时自己就好像站在悬崖边上,前面是深渊,后面是追兵。这时,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就像突然长出的翅膀,能把人带出这个进退维谷的地方。

因此,如果想从尴尬的窘境中快速脱身,你不妨试试幽默的方式。

有一次,英国上院议员基尔在进行演讲,听众都很认真地望着他,都在侧耳倾听着每一个字,但就在演讲即将结束时,突然有一个人的椅子腿断了,那个人跌倒在地上。如果这时做演讲的不是像基尔这样机智的人,恐怕当时的局面会对演讲产生一种破坏性的影响。但是聪明的基尔马上说:“各位现在一定可以相信,我提出的理由足以压倒别人。”就这样,他立刻恢复了听众的注意力,而那个跌倒的人也在别人善意的笑声中,找到了一个新座位。一个玩笑使双方都从窘迫的境地中脱身而出了。

如果我们面临不好回答的问题,而又不能以“无可奉告”进行简单的说明时,不妨幽默一下,一笑了之。

1988年,美国第41届总统竞选。民意测验表明8月份前,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杜卡基斯,比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布什多出十多个百分点。当布什与杜卡基斯进行最后一次电视辩论,布什巧辩的策略是,抓住对方的弱点,揭其要害,戳在痛处,从而让对方陷入窘境。杜卡基斯嘲笑布什不过是里根的影子,用嘲弄的方式发问:“布什在哪里?”

布什诙谐、轻松地回答了他的发问:“噢,布什在家里,同夫人巴巴拉在一起,这有什么错吗?”平淡一句,却语意双关,既表现了布什的道德品质,又讥讽了杜卡基斯的风流癖好,置杜卡基斯于极尴尬的境地。

另外布什还抓住杜卡基斯习惯于眨眼睛的弱点,共和党利用电视屏幕创造了一个外交方面富有经验、刚强果断的形象,炮制了一个布什与戈尔巴乔夫握手的镜头,旁白说布什能与戈尔巴乔夫抗衡,两眼直瞪着,坚定不移。同时挖苦眨眼睛的杜氏,并问:“怎能相信总是眨眼的人能推行坚定的外交呢?”最后布什的选票由落后转向优势。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有感染力、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传递艺术。”得体的笑话在人际交往中是一种不可低估的力量,尤其是当自己身陷尴尬的境地时,它可以将利剑化为花朵,轻松化解紧张的人际关系。

2010年最完美的经典笑话

各国人,不论种族、肤色如何,都喜欢充满诙谐与智慧的笑话。但不同国家对幽默又有着不同的理解。以下是2010年评选出的一些国家的最佳笑话。我们可以用完美笑话公式来验证一下,以证明这些笑话是否名副其实。

1.瑞典最佳笑话

有个衣着光鲜的斯德哥尔摩人到乡下打猎,只见他举起枪,瞄准一只鸭子,一发命中。可是鸭子却掉在一个农夫的地里,农夫声称鸭子是自己的。既然双方都要这只鸭子,农夫就想了个解决争端的办法,也就是农村人常用的老办法。只听农夫说:“我踢一下你的裤裆,有多大力踢多大力,你也这么踢我。谁的惨叫声最小,鸭子归谁。怎样?”

城里人同意了,于是农夫高高抬起一脚,朝城里人那要命的地方狠命地踢了一脚,城里人一下子瘫倒地上。20分钟后,城里人好不容易才站起来,样子痛苦无比,喘息着说道:“轮到我了!”只听农夫在远远的地方转过头来喊道:“哎,鸭子归你啦!”

2.阿根廷最佳笑话

一对老夫妇去金汉堡餐厅吃饭,只见他们把一个汉堡包和一份炸鸡分成两半一人一份。一个卡车司机看着,心里很过意不去,就凑上去说,干脆由他出钱,帮老婆子买一份算了。老头子一听,说:“太好了,谢谢了,不过我们什么都是一起享用的。”

几分钟后,卡车司机发现老太太一口都没吃,就忍不住对老头子说:“我真的是心甘情愿给你老婆子买这一份的,你就让她吃吧。”老头子很肯定地说:“她会吃的。我们什么都是一起用的。”

卡车司机不相信,就恳求老婆子说:“你干吗不吃呀?”

只听老婆子突然大声说道:“我得等着用这死老头子的牙啊!”

3.巴西最佳笑话

所有的生灵都在排队等着上诺亚方舟,一只母跳蚤实在等得不耐烦了,就在动物的背上跳来跳去,想尽量跳到最前面去。她跳着跳着,终于跳到一头大象背上。只听那头庞然大物一语双关地对他的配偶说:“我明白了。大家都是这么干的,都是拼命往里塞,使劲往里挤!”

4.中国最佳笑话

我侄女总爱“借”她哥哥放在钱猪猪里的那点钱,把哥哥逼得快疯了。有一天,侄女到处找那个钱猪猪,什么地方都找遍了,就是没找到。最后终于在冰箱里找到了,只见猪罐罐里面放着一张字条,写道:“好妹妹,我希望你能明白,哥的资本全被冻结了。”

5.墨西哥最佳笑话

印度人问新上任的气象局局长,今年冬天是很冷呢,还是没那么冷。局长还年轻,根本不懂前辈所用的预报方法,于是告诉他们多拾些柴火,然后一走了之,回家打电话问国家气象台:“今年冬天天气会不会很糟?”得到的答复是:“差不多那样吧。”

于是局长回去告诉那些父老还是要多拾些柴火。一星期后,他又打电话问国家气象台:“你能否肯定地告诉我,今年冬天是不是很冷?”对方答曰:“那是百分百的!”

局长于是告诉父老赶紧多准备点柴火,越多越好。然后再问国家气象台:“你能肯定吗?”答曰:“告诉你吧,今年一定是有史以来最寒冷的一年!”

“你们怎么能这么肯定,到底是怎么知道的啊?”答曰:“你不看看,今年全印度的人都在囤积柴火,都疯了一样!”

6.荷兰最佳笑话

有个成天梦想成星的小姑娘,长途飞行期间,身边坐着一个律师。小姑娘困死了,好想睡觉,可是那个律师总是不停地叫醒她,要玩个小游戏解闷。“这样吧”,律师说,“我们互相提问,我答不上来的话,给你50美元,你要是答不上来,只要给我5美元,怎样?”小姑娘想了想,觉得很划算,就同意了。律师先问道:“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多少?”小姑娘直接拿出5美元交给了律师。

现在轮到小姑娘了,她问:“什么东西上山的时候用的是三条腿,下山的时候用的却是四条腿?”律师想了想,答不上来。他上网查找,没有答案;使劲翻阅随身携带的百科全书,还是没有答案,又给认识的所有科学家发短信求问答案,白搭。过了几个小时,他只好叫醒睡得很香的女孩,乖乖递给她50美元,同时问道:“快告诉我答案吧!”小女孩什么话也不说,直接给他5美元,又继续睡。

以上几则笑话,可以在一些合适的社交场合为人们的人际交往增色不少。恰当地选择,合适地运用,将是关键。但是,在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许也会引发人们的思考,在科学越来越进步的时代,也许什么事物都可以清晰到公式化,不过要是真的到了什么事物都可用公式进行计算,那就会使人们缺乏去继续探索的热情。因为未知,因为好奇,所以才会加快前进的脚步。其实,完美的笑话本身也终究只是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