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吉斯和他笔下的伊甸园

bily-bt

作者生平

T.伯吉斯,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自然主义者,自然资源保护论者,1874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科德角半岛的桑威奇。伯吉斯家族于1637年移居至桑威奇,是这里的首批移民之一。他母亲卡罗琳·伯吉斯是一个半残疾。更不幸的是,伯吉斯刚满八个月,他父亲不幸去世。伯吉斯不得不和他母亲相依为命,寄居在亲戚家或租房居住。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伯吉斯从小就懂得替母亲分忧解难。童年时,他做过牧童和送奶工,冬天里做过除雪工。他还采摘并出售过青蒲公英、野草莓、沙滩李、野葡萄、蓝莓、小红莓等;卖过他母亲做的糖果,捕捉过麝鼠(它们的毛皮非常名贵)。在《永志不忘——一个业余自然爱好者的自传》一书中,伯吉斯用华兹华斯式诗句这样描述自己的童年:“我最好的教师是大自然,我的首堂课是责任勇担。”

伯吉斯的同乡奇普曼在迪斯卡弗里希尔路一带挖了很多池塘,用来种植粉红色睡莲。那一带有着大片的树林和湿地,是野生动物们的乐园。伯吉斯作为花童受雇于他。少年伯吉斯将镰刀拴到一根细长的杆子上,用它将睡莲自叶梗处割断,再将含苞未放的睡莲花蕾分拣出来,而后用水藓裹住并包装起来,最后将它们寄给美国各地的花商。那个时代还没有电话,奇普曼让伯吉斯将信件和电报送到邮局,每次付给他十五美分。伯吉斯每天(有时是每隔一天)都会步行三英里左右去邮局。这些经历让他有机会和大自然以及各种动物亲密接触,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伯吉斯童话故事中的微笑池塘和老沙窝等就是以这里的池塘和树林作为原型的。

伯吉斯1891年从桑威奇高中顺利毕业,1892年考上波士顿的一家商学院。但是,他并不喜欢经商,而是热爱创作。于是他搬到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在菲尔普斯出版公司找到了一份编辑助理的工作。

1905年,伯吉斯和尼娜结为夫妻。不幸的是,1906年尼娜撇下伯吉斯和他们年幼的孩子,撒手而去。据说,伯吉斯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创作睡前故事,用它们来陪伴他的儿子度过没有母爱的童年。

1911年,伯吉斯和弗兰西丝结为夫妻。不久,他们买下一座庄园。1950年8月,弗兰西丝亡故。

伯吉斯始终念念不忘自己儿时的故乡,时常回桑威奇探望。儿时的记忆、玩伴、亲朋好友给了他莫大的安慰和鼓舞,也让他倍加关心野生动物。

writer

伯吉斯在创作中

shouji

伯吉斯手迹

伯吉斯常年在野外考察,并以此为素材创作出大量童话作品。1910年,他的第一部作品《西风老妈》面世。

在接下来的五十年间,伯吉斯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童话作品。伯吉斯和插画大师卡迪一直紧密合作。比阿特丽克丝·波特女士创造了彼得兔这一经典形象。受她的启发,伯吉斯决定将彼得兔刻画得更加丰满。他曾这样写道:“波特女士让彼得兔这个名字享誉世界,我和卡迪先生也许可以让彼得兔这一形象变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自1912年至1960年,伯吉斯一直担任一家日报的专栏作家,创作连载版的“睡前故事”。其中很多故事以他创立的“大自然联盟”电台栏目,经由总部位于斯普林菲尔德的WBZ电台向全美国播送。该栏目受到教师和家长的热烈欢迎。在它的鼎盛时期,曾有多达三十多个州的家庭收听该栏目。他因此被亲切地称为“睡前故事大叔”。“睡前故事”这一名词逐渐流行起来。1930年8月,该栏目组解散。但伯吉斯依然时常担任WBZ的特约嘉宾,继续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爱护动物。

1960年,伯吉斯推出封笔之作《永志不忘——一个业余自然爱好者的自传》一书,讲述了他儿时的记忆以及他一生的足迹。此时,他已经创作了170余部作品和15,000余篇发表在报纸上的专栏作品。

1956年,伯吉斯不幸老年丧子。1965年,伯吉斯去世,享年九十一岁。

伯吉斯去世后,美国奥杜邦协会[2]马萨诸塞州分会出资将他在汉普登的庄园买下,并在原址上建立了“欢笑小溪野生动物保护区”。1976年,伯吉斯协会和伯吉斯博物馆成立,该博物馆每年自5月底至10月中旬对外开放,其宗旨是“激励人们关心、爱护野生动物,保护大自然”。1979年,伯吉斯大自然中心在迪斯卡弗里希尔路成立,此后每年都会有无数参观者慕名前来参加学习班和培训班,学习伯吉斯的大自然保护理念。

成就和影响

伯吉斯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一生坎坷,但他始终抱着一颗赤诚之心,致力于大自然保护事业。他的主要业绩有:

  1. 成立“芳草地俱乐部”,呼吁人们保护草地;

  2. 积极促成迁徙类野生动物相关保护法案的通过;

  3. 成立“户外俱乐部”,并组织征文活动,帮助孩子们认知和爱护鸟类,呼吁孩子们做“我们本地鸟类的好朋友”;

  4. 成立“睡前故事俱乐部”,呼吁听众“仁慈地对待大自然的孩子们”,“保护它们,让它们远离天敌的伤害”;

  5. 成立“‘开心果’松鼠杰克储蓄俱乐部”,鼓励人们购买战争储蓄邮票和国债,来帮助那些穷困的孩子;

  6. 成立“大自然联盟”电台栏目组,以波士顿的WBZA电台和斯普林菲尔德的WBZ电台为广播基地,广播童话故事,传播动物保护理念。

伯吉斯的努力为他赢得广泛的认可。美国东北大学于1938年授予伯吉斯荣誉文学学士学位。波士顿自然科学博物馆授予他一枚荣誉奖章,称赞他在“引导孩子们去探索更加广阔的世界”方面做出的卓著贡献。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授予他一枚杰出贡献奖章。

伯吉斯在世界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汉普登的一所中学为纪念他,以他的名字作为校名。美国著名生物技术企业家约翰·克劳利在其作品中多次引用伯吉斯的作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一家电视台将伯吉斯的动物童话拍摄成动画片。随后,许多国家引进该动画片。他的童话作品迄今已被翻译成瑞典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日语和汉语等多种语言。

动物们的伊甸园

童年生活,对幼年丧父、母亲半残的伯吉斯来说,绝非一曲意趣盎然的田园牧歌。但乐天知命的他始终保有一份“采菊东篱下”的浪漫情怀,每每回忆起科德角半岛,每每回忆起那里的草地和森林,每每回忆起自己在那里的漫游岁月,都喜欢用“美妙甜蜜”来形容。他坦言,他对那段伊甸园式童年生活始终怀有一份眷恋,正是这份眷恋塑造了他的自然观。虽然“在常人眼里,‘大自然母亲’平淡而乏味”,但伯吉斯始终认为自己在科德角半岛的童年生活充满“伊甸园式的意趣”。这种意趣在他所创造的童话世界中无处不在。他为动物们创造的是一个怡然自得的伊甸园。这个伊甸园有着一派理想化的田园风光——在这里,动物们虽然会说话,但它们依照自己的习性生活着。青蛙爷爷弗洛格虽然会说话,虽然穿着漂亮的夹克,但它的行为是一只青蛙的行为,并没有被拔高到人类行为的高度。同样,彼得兔、浣熊鲍比、狐狸雷迪等,都依照自己的天然属性生活着。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故事和《柳林风声》一样,是真正意义上的动物故事。

在这个风景旖旎的伊甸园里,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虽然无法抗拒,但小动物们始终能通过守望相助,过着惊险刺激而又丰富多彩的生活。它们热衷于在田间、草丛里、树林里、池塘中、洞穴里、蓝天中玩耍嬉戏,喜欢四处找乐子;有时候,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竟然甘冒生命之险……不过,在大多数时间里,它们还是不愁吃,不忧穿。正如伯吉斯在《永志不忘——一个业余自然爱好者的自传》中所描述的那样,它们似乎“有必要就这样长生不老地生活下去”。

在这个伊甸园里,时间似乎永远静止——春天的时光总是很长;冬天来临后,那些不需要冬眠的动物虽然会挨冻、受饿,但永远不会被冻死,也不会被饿死。在这个伊甸园里,死神似乎永远不会光顾。伯吉斯坦言,“有时候,忘却那些冷冰冰的科学事实和知识……欣赏光怪陆离的幻想世界……是一件愉悦的甚至是有益无害的事”。

在这个伊甸园里,人类只是边缘角色,很少闯入这里。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人类只在农场里活动,那些农场和它周围的动物世界一样,也具有伊甸园的色彩。即使有偷猎者闯入,动物们也能通过守望相助让他们无功而返。在伯吉斯的笔下,那些动物在芳草地、绿森林、微笑池塘、欢笑小溪一带经历着一次又一次奇遇,而和这些地方毗邻的农夫布朗的农场只是一个背景。农夫布朗的儿子——刚出场时,他是一位猎人的形象,动物们看到他都会望风而逃。不久,他成为一位动物保护者和救助者,偶尔会突然闯入动物们的世界,而那些动物——臭鼬吉米和负鼠比利大叔是它们中的代表人物,它们俩一想到鸡蛋就会垂涎三尺——则经常悄悄地溜进农夫布朗的农场里的养鸡场去偷鸡蛋吃。

但是,这些动物一旦离开那个充满欢笑的理想世界,溜进陌生的世界,它们马上就会失去安全感,经受着不安和恐惧的侵扰。它们最终会选择逃回它们的伊甸园。这正应了那句“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的俗语。

细细想来,伯吉斯笔下的这个伊甸园何尝不是人类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理想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伯吉斯的价值观其实就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因此,他的童话作品不仅适合儿童阅读,同样也可以让成年人获得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