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礼上

【原文】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译文】

《曲礼》说:做事情不要不慎重,神态要庄重地有所思考,说话时神情安详而言辞确定,这样才能使民众安定。

【原文】

【注释】①敖:通“傲”,傲慢。不可长①,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译文】

傲慢不能滋长,欲望不能放纵,志意不能自满,享乐不能过度。

【原文】

贤者狎而敬之①,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注释】①狎:亲近。②质:判定,证明。能散,安安而能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②,直而勿有。

【译文】

对于贤能的人要亲近并且尊敬,敬畏并且爱戴。对于爱戴的人要知道他的短处,对于憎恨的人要知道他的优点。能积聚财产又能分散救济贫困,能安于现实又能适应变迁。遇到财物不要随便据为己有,遇到危难不要轻易躲避,与人争执不必追求胜利,分派财物不要求多得,有怀疑的事情不要臆断,已经明白的事情不要自夸知道。

【原文】

【注释】①若夫(fú):如果。夫:语助词。②齐(zhāi):通“斋”,斋戒。夫坐如尸①,立如齐②,礼从宜,使从俗。

【译文】

如果要做到坐着像受祭的人一样端正,站着像处于斋戒中一样恭敬,礼应该适当,出使到国外要遵从当地的风俗。

【原文】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注释】①说(yuè):后写作“悦”,喜欢,高兴。②践:履行,实践。③质:内在、本性。说人①,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②,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③。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译文】

礼啊,是用来确定亲近疏远、判断疑惑怀疑、区别相同与不同、明辨正确与错误的。依照礼而言,不随便取悦于人,不说没有用的话。依照礼而行,不僭越节度,不侵犯怠慢,不因喜欢而亲近显得不庄重。提高自身修养,履行诺言,这就是所谓的良好品行。品行得到完善,并且言谈符合常理,这就是礼的本质啊。关于礼的学问,只听说过从别人身上取法学习,没听说过自己能够体会出来的;只听说过不懂的人前来投师学习,没听说主动上门去传授的。

【原文】

【注释】①训:规范,准则。②宦学:出外游学。③班:排列。④莅:临,从上监视着,统治。⑤撙(zǔn):节制,抑制。节:节制,节约。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①,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②,非礼不亲;班朝治军③,莅官行法④,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是故圣人⑤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译文】

道德仁义,没有礼就不能成其为道德仁义;教导民众规范准则、纠正风俗习惯,没有礼就不能完备;分解争辩、辨别争讼,没有礼就不能决断。君主和臣下,地位高的和地位低的,父亲和儿子,哥哥和弟弟,他们之间的名分,没有礼就不能确定;出外游学、侍奉老师,没有礼就不能做到亲密;排列朝廷上的等级、治理军队、监督官员、行使法律,没有礼就不能树立威严;到祠堂祈祷祭祀,供奉鬼神,没有礼就显得不真诚、不庄重。这就是君子用恭敬慎重、节制退让来阐明礼的原因啊。鹦鹉能学舌,但是脱离不了飞鸟的范畴;猩猩能言语,但是脱离不了禽兽的范畴。现在作为人而不懂礼,虽然能说话,不也是禽兽的心态吗?只有像禽兽一样没有礼,才会出现父子共妻这样的现象。所以圣人兴起时,就制作礼来教导人们,使人们因为有礼,知道把自己和禽兽区别开来。

【原文】

太上贵德①,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注释】①贵:重视,崇尚。②慑:恐惧,害怕。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②。

【译文】

上古时代崇尚“德行”,后来才逐渐讲究施惠和报答。礼提倡往来:此人前往施惠而彼受惠者不来报答,不符合礼的要求;彼人来施惠而此人不前往报答,也不符合礼的要求。人有礼社会就安定,没有礼社会就会产生危险,所以说“礼啊,是不可不学的”。礼的原则,就是要求自己谦卑而尊重别人,即使是挑担子卖东西的人,也必然有尊严,更何况富裕显贵的人呢?富裕显贵的人如果懂得喜好礼,就不会自满和无节制;贫苦而地位低下的人如果知道喜好礼,就不会因为胆怯屈服而改变志向。

【原文】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注释】①冠(guàn):古代的一种礼仪,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②谢:推辞。③几:矮而小的桌子,用以放置东西或倚靠休息。④安车:可安稳乘坐的小车。,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②,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④,自称曰老夫,于其国则③称名,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

【译文】

人十岁的时候称为“幼”,开始学习。二十岁的时候称为“弱”,举行冠礼。三十岁的时候称为“壮”,结婚成家。四十岁的时候称为“强”,可以担任官职。五十岁的时候称为“艾”,可以主持行政大事。六十岁的时候称为“耆”,可以指使别人做事。七十岁的时候称为“老”,可以传授宗庙祭祀事务给后辈。八十、九十岁的时候称为“耄”,七岁称为“悼”。处于“悼”和“耄”年龄的人即使触犯法律,也不施加刑罚。一百岁的时候称为“期”,应保养休息。大夫到七十岁应该结束做官生涯了。如果辞官没有得到允许,那么就必然赐给他桌几、拐杖,因公事外出时要派着妇人跟随照料,到各地去视察,乘坐着安稳的车子。可以自称“老夫”,但是在国内就要称名字。在别的国家被提问,一定要告诉本国的典章制度给他们。

【原文】

【注释】①从:往。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①。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

【译文】

和年长的人商量事情,一定要拿着桌几、拐杖前往。年长的人问话,不谦让就回答,那就不符合礼。

【原文】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①,昏定而晨省②,在丑夷不【注释】①?(qìng):寒冷,凉。②省(xǐng):探视,问候。③丑:同类。夷:平辈。争③。

【译文】

凡做儿子之礼,在于冬天使父母感觉温暖、夏天使父母感觉凉爽,傍晚的时候要为父母整理床铺,早晨的时候要向父母问安,在平辈之间不与人争斗。

【原文】

夫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①,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也②,执友称其仁也③,交游称其信也【注释】①三赐不及车马:三赐,即“三命三赐”,命是官的品级;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做了三命的官,却也不敢享用父亲不能享用的车马,所以不受。②弟:通“悌”,敬顺兄长。这里指以对兄长的态度来对待同僚。③执友:志同道合的朋友。;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译文】

做儿子的人,做三命之官而不接受赏赐的车马。因此州闾乡党的人都称赞他的孝顺,兄弟和亲戚都称赞他的慈爱,一起做官的人和朋友们都称赞他的孝悌,志同道合的朋友都称赞他的仁爱,和他交往的人都称赞他的信用。见到和父亲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不说上前就不敢上前,不说退下就不敢退下;没有问话,不敢发言。这就是孝子应有的行为啊。

【原文】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①,所习必有业,恒【注释】①常:常规,经常不变。这里指出游有规律,总去一定的地方,以免父母担心。言不称老。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②。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

【译文】

做儿子的人,从家里出去必须告知父母,从外面回家必须面见②肩随:并行而稍居后,表示谦逊。父母,出游必须有规律,所学的必须是正业。平常说话不称自己“老”。对于年纪比自己大一倍的人,就像侍奉父亲那样侍奉他,比自己大十岁的人就像侍奉兄长那样侍奉他;比自己大五岁的人,就可以与他并行而稍微靠后一些。五个人坐在一块儿,就必须要为年纪最长的人另外设立席位。

【原文】

为人子者,居不主奥①,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注释】①奥:屋子里的西南角,引申为隐蔽、机要的地方。②食飨:宴请宾客。③訾(zǐ):毁谤,诋毁,非议。飨不为概②,祭祀不为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③,不苟笑。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译文】

做儿子的,起居不能占据屋中西南角的位置,坐不能坐在席子的中间,走路不能走在路的中间,站不能站在门的中间,宴请宾客时不能做主事,祭祀的时候不能做受祭的人。在与父母的日常相处中,能在无声中听到自己应该听到的,能在无形中看到自己应该看到的。不攀登高的地方,不去到低洼的地方。不随便诋毁别人,不随便嬉笑。孝子不做暗事,不登临危险的地方,担心辱没父母的名声。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能对朋友许死,不能私存钱财。

【原文】

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①。孤子当室②,冠衣不纯【注释】①纯(zhǔn):衣服鞋帽的镶边。②孤:未婚娶而父已亡故。采。

【译文】

做儿子的,父母在世的时候,帽子、衣服不能是白色的镶边。父亲去世自己主持家务,帽子和衣服不能是彩色的镶边。

【原文】

幼子常视毋诳。童子不衣裘、裳。立必正方,不倾听。长者与【注释】①剑:指牵在身旁。②?:口旁,两颊。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负,剑①,辟、?诏之②,则掩口而对。

【译文】

对幼小的孩子应该时常用正确的东西来教育他而不要欺骗他。儿童不能穿皮衣。站的时候必须端正,不能侧着身子听别人说话。年长的人伸手要后辈搀扶,后辈就必须两只手捧着年长的人的手。长者在胁下夹抱儿童或者探身在儿童耳边吩咐事情时,儿童要用手遮住嘴巴来回答。

【原文】

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①,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从长者而上丘陵,则【注释】①趋:小步快走,表示恭敬。②乡(xiàng):通“向”,面对着,面向。必乡长者所视②。

【译文】

跟着老师一块儿走路,不能走到前面去和别人说话。在路上遇到老师,应该小步迅速地走到老师面前,站直身子向老师拱手致意。老师和你说话你就回答,不和你说话就小步迅速地退下去。跟随年长的人登山,必须面向着年长的人所看的方向。

【原文】

登城不指,城上不呼。将适舍,求毋固。将上堂,声必扬。户【注释】①屦(jù):用麻、葛制成的鞋。②扃(jiōng):从外面关门的门闩。外有二屦①,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将入户,视必下,入户奉扃②,视瞻毋回③。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毋践屦,毋席,抠衣趋隅④,必慎唯诺。

【译文】

登临城楼不能指指点点,在城楼上不能大声呼叫。将要到别人③瞻:往上或往前看。④抠:提起。家里的时候,要求不要像平常那样的随便。将要进正屋的时候,必须传出声音让人知道。看到门外有两双鞋子,如果听到屋里有人说话就进去,听不到说话就不进去。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看着下方。进门以后要双手捧着门闩,看着前方不要向四周看;门原来开着的就让它开着,如果门原来是关着的就再把它关上;如果后面还有人跟着要进来,关门时就要慢慢地而不可随即把门完全关上。不要踩在别人的鞋子上,不要跨过别人的坐席,要提起衣裳小步迅速走到席角去登席。言谈时必须谨慎地应答。

【原文】

【注释】①(niè):门橛,即大门中竖立的短木。②阈(yù):门槛。夫、士出入君门,由右①,不践阈②。

【译文】

士大夫出入国君的门庭,要从门橛的右侧走,出入时不得踩踏门槛。

【原文】

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主人肃客而入①。主人入门而右,客入【注释】①肃:邀请,引导。②拾(shè)级聚足:上台阶时,前脚登一阶,后脚跟上与前脚并立。门而左。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主人与客让登,主人先登,客从之,拾级聚足②,连步以上。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

【译文】

凡是主人与客人在一块儿,每走到一个门前主人都要让客人先进。当与客人走到卧室门前时,主人要请客人稍等,自己先进去整理坐席,然后出来迎接客人进去。客人坚持推辞的时候,主人就引导客人让他进来。主人进门后向右边走,客人进门后向左边走。主人走路靠近东边台阶,客人走路靠近西边的台阶。客人的地位如果低于主人,就要到主人的台阶前(准备随主人上堂),主人坚决推辞,然后客人回到西边的台阶。登阶之前主人和客人谦让一番,然后主人就先登阶,客人跟在后面,一级一级台阶、一步一步往上走。在东边台阶就先上右脚,在西边台阶就先上左脚。

【原文】

【注释】①帷:围在四周的幕布。②武:脚印。③布:分开。④翔:盘旋地飞,在这里指随便走动。薄之外不趋①。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堂上接武②。堂下布武③。室中不翔④。并坐不横肱。授立不跪。授坐不立。

【译文】

在幕布帘子外面不能小步快走。正屋里面不能小步快走。拿着玉器不能小步快走,正屋里面走路要小心翼翼。正屋外面走路就可以大步。屋子里不要随便走动,一起坐的时候不能把手臂横着。给予东西时,对方站立着自己就不用跪下,对方坐着自己就不要站立着。

【原文】

凡为长者粪之礼①,必加帚于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尘不及长【注释】①粪:扫除,除去秽土。②乡:通“向”。下同。?(xī):收取。者。以箕自乡而?之②。奉席如桥衡,请席何乡,请衽何趾。席南乡,北乡,以西方为上;东乡,西乡,以南方为上。

【译文】

凡是为长者扫除之礼,必须是把扫帚放在箕斗上面两手捧着前往。扫除时,要用衣袖遮住灰尘而向后退着扫,使尘土不飞扬到长者身上。用箕斗装尘土的时候,要向自己这边扫。捧席子给长者时,要使席卷像桥梁一样横着,铺席时要请教长者坐席应该面朝哪个方向,卧席脚那头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席子如果朝南或朝北方向,就以西边为尊;如果朝东或朝西方向,就以南边为尊。

【原文】

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坐必安,执尔颜。长者不及,毋矺言①。正尔容,听必恭【注释】①毋矺(chán)言:如长者正谈论甲事,少者不得忽然以乙事打岔插入。②剿(chāo):套用引用别人说的话以为己说。③跋:火把的柄。。毋剿说②,毋雷同。必则古昔,称先王。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请业则起,请益则起。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侍坐于所尊,敬毋余席。见同等不起。烛至,③起。食至,起。上客,起。烛不见跋。尊客之前不叱狗。让食不唾。

【译文】

有老师的书策琴瑟在前面,弟子就要跪着绕行过去,千万别从上面跨过去。闲坐的时候,尽可能地靠后面坐;吃饭的时候,尽可能地靠前面坐。坐着的时候,必须安稳,控制自己的面容表情。长者没有同你谈话,就不要随便插话。要端正自己的仪容,倾听必须恭敬。不要把别人的话拿来当成自己的来说,不要什么都和别人相同。必须效仿古代的先贤,在话语中引用先前帝王的言论。在老师身边陪坐的时候,老师问到什么,等他说完了再回答。向老师请教学业上的问题,就要站起来;请求老师讲更多的东西也要站起来。对于父亲呼唤不能只口头上答应,老师呼唤也不能只口头上答应,要答应着并且站立起来。在尊敬的人身边陪坐的时候,要尽量靠近他,中间不要有空余的席位。见到和自己地位相当的人进来,不需要站起来。晚上,有人点了火把送来的时候,要站起来。到吃饭时,有人把食物送来的时候,要站起来。有尊贵的客人来到的时候,要站起来。火把不能烧到柄了,才拿去更换。在尊贵的客人面前,不能大声呵斥狗。向客人让食的时候,不能吐唾沫。

【原文】

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①,撰杖履②,视日蚤莫③,侍坐者请出矣。侍坐于君子,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侍坐于君子,若有告【注释】①欠:哈欠,疲倦时张口出气。②撰:持,拿。③莫(mù):日落的时候。④屏(bǐng):退,隐退。⑤鱬(tì):通“”,剃发。者曰:“少间,愿有复也。”则左右屏而待④。毋侧听,毋应,毋淫视,毋怠荒,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敛发⑤毋,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

【译文】

在君子身边陪坐,他打哈欠伸懒腰,并且拿过来拐杖和鞋子,看天色的早晚,陪坐的人就应该请求退下了。在君子身边陪坐,如果君子转换话题问别的事情,就应该站起来回答。在君子身边陪坐,如果有人告诉他说:“等一下,希望能向您报告。”那周围的人都应退下去等待。不要侧身倾听说话,不要号呼着答应,不要一直盯着别人看,不要懒惰松懈放纵自己。走路时不要显得傲慢,站立时不要偏斜,坐的时候不要像箕斗一样分开两脚,睡觉的时候不要趴着身子。头发要束好,不要剃发,戴着帽子的时候不要把帽子脱下,劳动的时候不要脱去上衣袒露身体,天气炎热的时候不要撩起衣服。

【原文】

侍坐于长者,屦不上于堂,解屦不敢当阶。就屦,跪而举之,屏于侧。乡长者而屦,跪而迁屦,俯而纳屦。

【译文】

在年长的人身边陪坐,不能穿着鞋子进正屋,不能在台阶上面解鞋带。穿鞋子的时候,跪下来拿着鞋子退到一边去穿。为长者穿鞋子的时候,要面对着长者,跪下来拿过鞋子,俯下身子穿上鞋子。

【原文】

离坐,离立,毋往参焉①。离立者不出中间。男女不杂坐,不【注释】①参:参与,这里有挤身上前的意思。②?(yí)枷:?,衣架;枷,通“架”,衣架。③币: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这里指聘礼。④取:通“娶”。同?枷②,不同巾栉,不亲授。嫂叔不通问。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于?,内言不出于?。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父子不同席。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③,不交不亲。故日月以告君,齐戒以告鬼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以厚其别也。取妻不取同姓④,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寡妇之子,非有见焉,弗与为友。

【译文】

见到有两个人并坐或者并站在一起,就不要再到那儿挤了。见到两个人并站在一起,不能从他们中间穿过去。男女不能混杂坐在一起,男女不能共用一个衣架,不能共用手巾、梳子、篦子,不能亲手给予东西。嫂子和小叔子不能往来问候,女性长辈不能给晚辈洗衣服。男人在外面的职事不要传到家中的女性,家中的女人们的职事也不要拿来烦扰男人。女孩子许嫁了,举行笄礼,没有什么重要的原因,不能到她家里去。女子已经出嫁返回娘家的,兄弟不能和她同席坐在一块儿,不能和她共用餐具吃饭。父子也不同席坐在一块儿。男女之间没有经过媒人的介绍,不能互相知道姓名。女家没有接受男家的聘礼,双方不交往相亲。因此把结婚日期报告给国君,用斋戒来告慰鬼神,准备酒和食物来招待乡亲、同事和朋友,用来强调这之间的分别。娶妻不能娶同一姓氏的女子,所以买妾的时候不知道她的姓氏就占卜一下吉凶。寡妇的儿子,如果不是有见识的,不要和他交朋友。

【原文】

【注释】①某子使某:前“某”指贺者,后“某”指代表贺者送礼的使者。取妻者,曰:“某子使某①,闻子有客,使某羞②。”贫者不以货财为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

【译文】

庆贺别人娶妻的人,说:“某人派我前来,听说您这里有客人②羞:进献。,派我给你进献礼物。”贫穷的人不必拿钱财作为礼物,年纪大的不必耗费精力来行礼。

【原文】

【注释】①隐:伤痛。子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①,不以山川。

【译文】

给孩子取名,不用国家的名称,不用日月的名称,不用身体伤痛疾病的名称,不用山川的名称。

【原文】

【注释】①男女异长:兄弟与姊妹各自排行,不相杂混。女异长①。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许嫁,笄而字。

【译文】

男女分别按长幼排行。男子到了二十岁的时候,举行冠礼并取字。在父亲面前凡兄弟都互相称名,在君王面前凡臣僚也都互相称名。女儿许嫁后,要为她举行加笄礼,并且为她取字。

【原文】

凡进食之礼,左?①,右②,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③,葱泄处末,酒、浆处右。以脯、置者【注释】①?(yáo):通“肴”,切成大块的带骨头的熟肉。②(zì):切成大块的不带骨头的熟肉。③醯(xī):醋。④脯、:都是干肉的意思。④,左朐右末⑤。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之序,遍祭之。三饭,主人延客食,然后辩?。主人未辩,客不虚口。

【译文】

凡向客人进食之礼,有骨头的熟肉应放左边,没有骨头的熟肉应放右边,饭食放在客人的左边,喝的羹汤放在客人的右边。肉类都放在外侧,醋酱放在里面,葱屑放在末端,酒浆放在右边⑤朐(qú):干肉中央呈弯曲状的部位。。如果另加脯、两种干肉的,那就把它们弯曲的部分朝左,而把干肉的末端朝向最右边。客人的地位如果低于主人,就要拿着食物站起来谦让。主人也要站起来向客人谦让,然后客人坐下。主人引导客人行食前祭礼。行祭礼时,要按照所进食物的先后顺序,从带骨头的熟肉开始,依次遍祭全部的食物。客人吃过三口饭以后,主人请客人吃不带骨头的熟肉,然后客人依次遍吃各种食物,而最后吃带骨头的熟肉。主人还没有把所有食物吃过一遍的时候,客人不饮酒洁口。

【原文】

侍食于长者,主人亲馈①,则拜而食;主人不亲馈,则不拜而【注释】①馈(kuì):进奉食馔。食。

【译文】

陪着年长的人吃饭的时候,主人亲自馈赠食物,就要行拜礼然后吃;主人不亲自馈赠,就不行拜礼而开始吃。

【原文】

【注释】①共食:共用食器吃饭。食不饱①,共饭不泽手。

【译文】

与人共用食器吃饭不要求自己吃饱,与人共用食器吃饭时不得揉搓双手。

【原文】

【注释】①陃(chuò):饮。②鉇(tà):不嚼而吞咽。③窭(jù):贫寒。抟饭。毋放饭。毋流陃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羹②。毋絮羹。毋刺齿。毋陃醢。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客陃醢,主人辞以“窭”③。濡肉齿决④,干肉不齿决。毋嘬炙⑤,卒食,客自前跪④濡:浸渍,沾湿。⑤嘬(chuài):咬,这里有大口吃的意思。,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译文】

不要把食物捏聚成团来吃。已经抓取的饭不要放回食器中。不要大口地喝汤。不要发出声响。不要啃咬骨头。已经拿起的鱼和肉类食物不要放回食器中。不要把骨头投掷给狗。不要单单吃一种好吃的食物,不要为使食物快点凉而把食物簸扬起来。吃黏黄米不要用筷子。不要不咀嚼羹汤中的菜就连菜一块儿把汤喝下去。不要自己往汤中添加作料。不要在吃饭时剔牙。不要像饮汤一样饮酱。客人如果往汤中添加作料,主人就要以“不善烹饪”来辞让。客人喝肉汤,主人要以“家贫以致礼不周”来辞让。沾湿的肉可以用牙齿咬断来吃,干肉不能用牙齿咬断(而用手撕开)来吃。不要大口吃烤肉。吃完饭以后,客人应向席前跪下,收拾剩下的食物交给服侍的仆人。主人站起来,对客人亲撤饭菜的做法加以推辞,然后客人才坐回席位。

【原文】

侍饮于长者,酒进则起,拜受于尊所①。长者辞,少者反席而【注释】①尊:盛酒器。②髃(jiào):饮完。饮。长者举未髃②,少者不敢饮。

【译文】

年少的陪着年长的人喝酒,年长的拿酒上来的时候,年少的要站起来,到陈放酒器的地方去向长者行拜礼而后接受酒。年长的人推辞,年少的人再回到席位上喝酒。但年长的人把酒器拿起来还没有饮完,年少的人不能喝。

【原文】

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注释】①矧(shěn):齿根,牙龈。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①,怒不至詈。疾止复故。有忧②有忧:指因父母患病而担忧。③侧:特。者②,侧席而坐③。有丧者,专席而坐。

【译文】

父母有疾病的时候,做儿子的戴帽子而顾不上梳头,走路顾不上注意姿态,说话顾不上讲究言辞,琴瑟也不弹奏了,吃肉少到不能改变食物的滋味,喝酒少到不致改变脸上的颜色,笑不露出牙龈,怒不致大声责骂。等父母疾病痊愈了,才恢复到原来的常态。有忧患的人,应能独席而坐。为父母服丧的人,只坐单席。

【原文】

凡为君使者,已受命,君言不宿于家。君言至,则主人出拜君言之辱。使者归,则必拜送于门外。若使人于君所,则必朝服而命之。使者反,则必下堂而受命。

【译文】

凡是作为国君的使者,已经接受使命了,应该马上行动不能在家逗留过夜。君主的命令一传到,主人就要出来礼拜,并且说些屈尊前来的话。使者回去,主人必须到门外面拜送。假若派人到君主那儿去,就必须穿上上朝的衣服再命令他。等到派去的人回来,就必须走出正屋去接受国君的命令。

【原文】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

【译文】

见识广博记忆力强而能谦让,厚道、品行良好而不会懈怠,这才能称为君子。君子不会尽力让别人喜欢自己,不会竭力让别人忠于自己,这样用来保全交情。

【原文】

《礼》曰:“君子抱孙不抱子。”此言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注释】①式:通“轼”,古代车厢前供站立乘车人扶持凭靠的横木,此处表示乘车人扶着轼敬礼。以为父尸。为君尸者,大夫、士见之,则下之。君知所以为尸者,则自下之。尸必式①。乘必以几。

【译文】

《礼》书上说:“君子抱孙子而不抱儿子。”这就是说孙子可以代表死去的爷爷受祭,儿子不可以代表父亲受祭。代表君主受祭的人,大夫、士见了,也要下车行礼。君主如果知道代表先君受祭的人,也要下车。代表受祭的人必须扶着轼行礼,上车时一定要用桌几垫脚而上。

【原文】

齐者不乐不吊。

【译文】

斋戒的人不能听音乐、不能吊丧。

【原文】

居丧之礼,毁瘠不形①,视听不衰,升降不由阼阶,出入不当门隧②。居丧之礼,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有疾则饮酒食肉【注释】①毁:哀痛过度而伤害身体。瘠:消瘦。②门隧:门外正中的通道。③衰(cuī):古代丧服的一种。,疾止复初。不胜丧,乃比于不慈、不孝。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唯衰麻在身③,饮酒食肉,处于内。

【译文】

守丧之礼,因哀痛过度而身体消瘦但不至于瘦骨嶙峋,视觉和听觉也不会因此衰退;上下都不走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出入门不走正中的通道。守丧之礼,头上有疮疖就洗头,身上有疮疖就洗澡,有疾病就喝酒吃肉,疾病痊愈就恢复原来的样子。如果经不起丧痛,就会看做和不慈不孝一样。五十岁的时候守丧不能因为哀伤而让身体受到伤害,六十岁的时候守丧不能让身体受到影响,七十岁的时候守丧只要穿着丧服就行了,可以喝酒吃肉,仍旧处在室内。

【原文】

【注释】①与:数,计算。与来日①,死与往日。

【译文】

活人为死者服丧的日期应该从死者死亡的第二天算起,死者的殓葬日期应该从死亡的当天算起。

【原文】

知生者吊①,知死者伤②。知生而不知死,吊而不伤;知死而【注释】①吊:吊,指对死者亲属的慰问。②伤:伤辞,指对死者的哀悼。不知生,伤而不吊。

【译文】。认识死者的,要去致伤辞。

认识死者亲属的,要去致吊认识死者亲属却不认识死者,只致吊辞不致伤辞。认识死者却不认识死者亲属,只致伤辞不致吊。

【原文】

吊丧弗能赙①,不问其所费。问疾弗能遗,不问其所欲。见人弗能馆,不问其所舍。赐人者不曰“来取”。与人者不问其所欲【注释】①赙(fù):送布帛财物助人办丧事。②绋:指引棺的绳索。③柩:装有尸体的棺材。④潦(lǎo):雨后积水。。适墓不登垄。助葬必执绋②。临丧不笑。揖人必违其位。望柩不歌③。入临不翔。当食不叹。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适墓不歌。哭日不歌。送丧不由径。送葬不避涂潦④。临丧则必有哀色。执绋不笑。临乐不叹。介胄则有不可犯之色。故君子戒慎,不失色于人。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

【译文】

吊丧却不能拿出布帛财物帮助办丧事,就不要问人家花费多少。探望病人却不能赠送礼物,就不要问他想要什么。见到别人却不能安排住舍,就不要问他住在哪儿。赏赐给别人东西时不说:“过来取。”给予别人东西不要到给他时才问他想要什么。到墓地不能登到坟上。帮助葬礼必须拿着引棺的绳索。在办丧事的地方不能笑。对人作揖必须避开灵位。面对着灵柩不能唱歌。哭丧的时候不能身子摇摆不定。面对着食物不可叹息。邻居有丧事,舂米时不能唱歌助兴。乡里有葬礼,不能在巷子里唱歌。到墓地不能唱歌。吊丧的那天不能唱歌。送葬不能走小路。送葬不能避开积水的道路。参加丧礼脸上必须有悲哀的神色。拿着引棺的绳子不能笑。听到音乐不能赞叹。穿上盔甲、戴上头盔,就要显出不可侵犯的样子。因此君子要小心谨慎,不要在别人面前失态。国君扶着轼行礼的时候,大夫要下车。大夫扶着轼行礼的时候,士人要下车。

【原文】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

【译文】

礼不适用平民百姓,刑罚不适用大夫。受过肉刑处罚的人不能用在国君身边。

【原文】

【注释】①德车:指没有兵器装备的车。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①。

【译文】

兵车上的人不必行轼礼,武车上的旌旗应该任其舒展开。德车上的旌旗应该束起来。

【原文】

史载笔,士载言。前有水,则载青旌①。前有尘埃,则载鸣鸢【注释】①青旌(jīng):青,青雀;青旌指画着青雀的旌旗。②;前有车骑,则载飞鸿;前有士师,则载虎皮;前有挚兽③,则载貔貅;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②鸢:指鹰。③挚:通“鸷”,凶猛。缮其怒,进退有度,左右有局,各司其局。

【译文】

国君会盟的时候,史官负责携带笔墨工具,士人负责记载言论。前面有水,就竖起画着青雀的旌旗;前面有尘土飞起,就竖起画着鸣叫的鹰的旌旗;前面有车骑,就竖起画着飞鸿的旌旗;前面有军队,就竖起画着虎皮的旌旗;前面有凶猛的野兽,就竖起画着貔貅的旌旗。排列行军的行阵:前面朱雀阵后面玄武阵,左边青龙阵右边白虎阵;画着北斗星的旌旗在阵行上空飘扬,军队的士气就迅速强盛起来;阵行前进和后退都有一定的法度,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各自掌管各个部分。

【原文】

父之雠,弗与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反兵①。交游之雠,不同【注释】①反:通“返”。兵:指武器。国。

【译文】

对于父亲的仇敌,要和他不共戴天。对于兄弟的仇敌,要随时可以拿出武器去报仇。对于朋友的仇敌,不要和他在同一个国家。

【原文】

【注释】①多垒:由于常受敌寇侵伐,因此多军垒。垒,军事壁垒。郊多垒①,此卿大夫之辱也。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

【译文】

国都的四郊都是防御的城垒,这是卿相、大夫的耻辱。田地广阔,却荒芜而没有人治理,这也是士人的耻辱。

【原文】

临祭不惰。祭服敝则焚之。祭器敝则埋之。龟牲死则埋之。敝则埋之①。凡祭于公者②,必自彻其俎③。

【译文】

在祭祀的时候不能怠慢。祭祀的服装如果破旧了就焚烧掉。祭的蓍草。②祭于公:帮助国君祭祀。③彻:通“撤”,撤去。俎:祭祀时盛牛、羊等的礼器。祀的器具如果破旧了就掩埋掉。占卜用的龟壳、蓍草如果破旧了就掩埋掉。供祭祀用的动物死了就掩埋掉。凡是帮助国君祭祀,结束后必须亲自撤去祭祀用的礼器。

【原文】

卒哭乃讳。礼:不讳嫌名①;二名不遍讳;逮事父母,则讳王【注释】①嫌名:指声音相近的名,如禹与雨、修与须。②质:对。父母;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君所无私讳;大夫之所有公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夫人之讳,虽质君之前②,臣不讳也,妇讳不出门;大功、小功不讳。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译文】

到哭之后才避讳说死者的名字。按照礼的规定:就是不避讳读音接近的名字;名字中有两个字的,只避讳其中一个字就行了;在侍奉父母的时候,就避讳祖父母的名字;没有赶得上侍奉父母,就不用避讳祖父母的名字了;君主的处所不用避私人的忌讳;大夫的处所要避国君的忌讳;读《诗》、《书》的时候不用避讳;在写文章时不用避讳;宗庙之中不用避讳;国君夫人的家讳,虽然在君主面前,臣下也不避讳,这是女子的家讳不出家门的缘故;在服大功、小功的期间不用避死者的忌讳。进入别国的国境要了解该国有什么禁忌。进入别的都城要询问那里的民俗。进入别人家里要询问这家的忌讳。

【原文】

外事以刚日①,内事以柔日。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某日【注释】①刚日:古代以十天干记日,十日中有五奇五偶,奇数日为刚日。②泰:大,对龟、筮的美称。”,旬之内曰“近某日”。丧事先远日,吉事先近日。曰:“为日,假尔泰龟有常②。”“假尔泰筮有常。”卜筮不过三。卜筮不相袭。

【译文】

祭祀天地要在刚日,祭祀宗庙要在柔日。凡是占卜日期,如果结果是十天之外的日期叫做“远某天”,十天之内的日期叫做“近某天”。办丧事要先占卜十天之外的日期,办吉祥的事要先占卜十天之内的日期。占卜时要说:“选择日期,就要凭借您这些大龟甲不出差错了,凭借您这些大蓍草不出差错了。”占卜不能超过三次,不能用龟甲和蓍草重复来占卜。

【原文】

【注释】①犹与:犹豫,迟疑不决的样子。②践:善。为卜,为筮。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也①。故曰:“疑而筮之,则弗非也;日而行事,则必践之②。”

【译文】

占卜用龟甲叫做“卜”,用蓍草叫做“筮”。这是先前的圣贤帝王用来让人们相信时运天数,敬奉鬼神,畏惧法律法令;用来让人们判断所疑惑怀疑,决定所犹豫迟疑。因此说:“有疑问就占卜,就不会有错误;择吉日再做事,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

【原文】

君车将驾,则仆执策立于马前。已驾,仆展铃①,效驾②。奋衣,由右上,取贰绥,跪乘,执策分辔,驱之五步而立。君出就车,则仆并辔授绥。左右攘辟,车驱而驺。至于大门,君抚仆之手,而顾命车右就车。门闾沟渠必步。凡仆人之礼,必授人绥。若仆者降等则受,不然则否。若仆者降等,则抚仆之手;不然则自下拘之。

【译文】

国君的车将要套马外出,驾车的人就拿着鞭子站在马的前面。已经套好车,驾车的人察看车轴上的车之后向国君报告车套好了,然后抖去衣服上的尘土从右边上车,拿住副拉手,跪下来驾车,接着拿着鞭子分开缰绳,赶马走五步再站起来。君主出来走到车的跟前,驾车的人要把缰绳合并在一块儿,把拉手交给君主。身边的人退让避开,驾车的人赶车往前走,身边的人就快步跟着。到了大门那儿,君主按住驾车人的手,回头命令身边的人上车。遇到了门、沟渠,身边的人必须下车步行。按照仆人的礼仪,必须把拉手交给乘车的人。假如仆人地位低于乘车的人就要接受,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能接受。假如仆人的地位低于乘车的人,就按住仆人的手再接受;如果不是这样,乘车的人要从仆人手的下面接过拉手。

【原文】

客车不入大门。妇人不立乘。犬马不上于堂。

【译文】

客人的车子不能进入主人家的大门。女人不能站立着乘车。狗和马不能牵到正屋里。

【原文】

故君子式黄发,下卿位,入国不驰,入里必式。君命召虽贱人【注释】①?(cuò):蹲。②辒(guī):通“规”,车轮的周长,一规为一丈九尺八寸,五规就是九十九尺。③毂:车轮中心的圆木。④蹙:通“蹴”,踩,踏。⑤齿:年岁,年龄。,大夫、士必自御之。介者不拜,为其拜而?拜①。祥车旷左。乘君之乘车不敢旷左,左必式。仆御妇人,则进左手,后右手。御国君,则进右手,后左手而俯。国君不乘奇车。车上不广縕,②不妄指。立视五,式视马尾,顾不过毂③。国中以策彗恤勿驱,尘不出轨。国君下齐牛,式宗庙。大夫、士下公门,式路马。乘路马,必朝服,载鞭策,不敢授绥,左必式。步路马,必中道。以足蹙路马刍有诛④,齿路马有诛⑤。

【译文】

所以,君子要按着扶手向老人敬礼,遇到卿就下车,进入国都不要赶马快跑,进入里巷必然按着扶手对人敬礼。君主下命令召见,即使是地位低的人,大夫、士也必须亲自为他们驾驭车马。身穿盔甲的人不用礼拜,因为他的礼拜让人有做作的感觉。祥车应该空缺左边。乘坐君主的车不能空缺左边,在左边必须依扶着车轼。仆人为女子驾车,就把左手放在前面,右手放在后面。为国君驾车,就俯下身子把右手放在前面,左手放在后面。国君不坐乘奇特怪异的车子。在车上不能大声地咳嗽,不能随便指点。站着乘车向前看的距离在五规以内,按着扶手敬礼的时候要看着马的尾巴,回头看的时候不超过车轮中心的圆木。在国都中要用竹帚赶马,小心不要疾驰,车扬起的尘土不能飞出车辙以外。国家的君主见到斋戒用的牛要屈尊下车,要向宗庙行轼礼。大夫、士路过国君的门前要下车,要向国君的车马行轼礼。乘坐国君的车,必须穿上上朝的衣服携带鞭子,不能接受别人送给的拉手,在左边必须依扶着车轼。牵着国君的马行走,必须走在路的中间。用脚踩踏国君的马的草料的人,要受到惩罚,推算国君的马的年龄的人,要受到惩罚。

【原文】

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执天子之器则上衡①,国君则平衡,大【注释】①衡:通“横”。谓与心平。②绥:通“妥”,落下。③克:约定或限定。夫则绥之②,士则提之。凡执主器,执轻如不克③。执主器,操币、圭、璧,则尚左手,行不举足,车轮曳踵,立则磬折垂佩。主佩倚,则臣佩垂;主佩垂,则臣佩委。执玉,其有藉者则裼,无藉者则袭。

【译文】

凡是双手捧东西要靠在当胸的位置,提东西手要靠在腰带的位置。为天子拿器物要向上高举过头,为国君拿器物要与心平齐,为大夫拿器物低于心,为士人拿器物就提着。凡是为天子拿器物,即使是很轻便的也要像拿重物一样。为国君拿器物,如拿贵重的器物时,就尊崇左手拿,走路的时候不把脚高抬起来,要像车轮滚动一样脚后跟擦地而行。站立的时候,要像磬一样上身前倾,使佩饰垂挂下来。君主的佩饰靠在身上,那么臣下就要上身前倾使佩饰垂挂下来;君主的上身前倾佩饰垂挂下来,那么臣下就要俯身向下使佩饰着地。行聘礼时拿玉器,对那些带有束帛做的垫子的玉器就脱去上衣来拿,没有带束帛做的垫子的就穿好上衣来拿。

【原文】

国君不名卿老、世妇①。大夫不名世臣、癙、娣②。士不名家【注释】①世妇:地位仅次于夫人的贵族女子。②癙、娣:意思同“世妇”。③相:古代主持礼节仪式的人。相、长妾③。君大夫之子,不敢自称曰“余小子”。大夫、士之子,不敢自称曰“嗣子某”,不敢与世子同名④。

【译文】

国家的君主不能称呼卿相和世妇的名字。大夫不能称世代相承的大臣和癙、娣的名字。士人不称家里面主持礼节仪式的人和长④世子:国君的儿子,太子。妾的名字。国君和大夫的儿子,不能自称“余小子”。大夫、士的儿子,不能自称“嗣子某”,也不能和国君的儿子名字一样。

【原文】

【注释】①负薪:背柴。委婉的说法。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①。”

【译文】

君主让士人射箭,如果士人不能,就要用患疾病来推辞,说:“我背柴累病了。”

【原文】

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

【译文】

侍奉道德高尚的人,(如果他提问),不看看周围(是否有胜过自己的人)就抢先回答,这是不符合礼的。

【原文】

君子行礼,不求变俗。祭祀之礼,居丧之服,哭泣之位,皆如【注释】①审:慎重。其国之故。谨修其法,而审行之①。去国三世,爵禄有列于朝,出入有诏于国。若兄弟宗族犹存,则反告于宗后。去国三世,爵禄无列于朝,出入无诏于国,唯兴之日,从新国之法。

【译文】

君子(居住在别国)行礼,不要求改变本国的风俗习惯。祭祀的礼仪,处于丧事的服装,哭泣的方位,都依照自己国家原来的礼俗。谨慎地遵循本国的礼法,并且慎重地实行。离开国家已经有三代了,还有爵位和俸禄在朝廷里,那么出入往来别国仍要报告国君。如果本国仍有兄弟宗族在,(遇有喜事或丧事)仍要向本国的族长报告。如果离开本国已经三代,没有爵位和俸禄在朝廷里,出入往来别国就不用向本国国君报告了,但只有在别国做了卿大夫的时候,才遵从新国家的礼法。

【原文】

大夫、士去国,祭器不逾竟。大夫寓祭器于大夫,士寓祭器于【注释】①屦:穿着麻、葛做成的鞋子。②蚤靱:指甲和下垂的鬓发。士。大夫去国,逾竟为坛位,乡国而哭,素衣,素裳,素冠,彻缘,屦①,素,乘髦马,不蚤靱②,不祭食,不说人以无罪,妇人不当御,三月而复服。

【译文】

大夫、士离开国都,祭祀的器物不带到国境之外。大夫使用大夫祭祀应该使用的器物,士人使用士人祭祀应该使用的器物。大夫离开国都,到边境之外,制作高台、灵位面向着国都哭泣。穿上白上衣、穿上白裙子、戴上白帽子、撤去衣服的边饰、穿上麻葛做的鞋子、给车轼覆盖上白狗皮制成的车覆栏,骑着不修剪毛发的马,不修剪指甲不理发,吃饭时不行食前祭礼,不向别人诉说自己的冤屈,不能和女子行房事。过三个月以后,才恢复正常的生活。

【原文】

大夫、士见于国君,君若劳之,则还辟,再拜稽首①。君若迎【注释】①稽(qǐ)首:古时的一种礼节,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②辱:谦辞,表示承蒙。这里有承蒙来访的意思。拜,则还辟,不敢答拜。大夫、士相见,虽贵贱不敌,主人敬客则先拜客,客敬主人则先拜主人。凡非吊丧,非见国君,无不答拜者。大夫见于国君,国君拜其辱②。士见于大夫,大夫拜其辱。同国始相见,主人拜其辱。君于士不答拜也,非其臣则答拜之。大夫于其臣,虽贱,必答拜之。男女相答拜也。

【译文】

大夫、士拜见国君,国君假如慰劳他,就转身避开,再次拜稽首礼。国君假如迎接大夫、士并且礼拜,大夫、士就要后退避让,并且不敢回礼答拜。大夫、士见面,即使地位高低不相等,如果主人尊重客人,就先拜见客人;如果客人尊重主人,就先拜见主人。凡不是慰问奔丧,不是拜见国君,受拜礼没有不回礼答拜的。大夫拜见别国国君,国君要拜谢大夫来访。士人拜见别国大夫,大夫要拜谢士人来访。同一个国家的人第一次见面,主人要拜谢客人来访。国君对于士人即使家臣也不回礼答拜,如果是别国的士而不是本国的臣下,就要答拜。大夫对自己的家臣,即使家臣地位低下,也必须回礼答谢。男女之间要互相回礼答谢。

【原文】

【注释】①泽:聚水的洼地。这里指猎场。君春田不围泽①,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颬卵。

【译文】

国君春天打猎不能合围猎场,大夫不能把兽群灭绝,士人不能猎取幼鹿和鸟卵。

【原文】

【注释】①登:庄稼成熟。②驰道:这里指宽广的大路。③县(xuán):通“悬”,指悬挂的钟、磬等乐器。凶,年谷不登①,君膳不祭肺,马不食谷,驰道不除②,祭事不县③。大夫不食粱,士饮酒不乐。

【译文】

遇到自然灾害的年份,庄稼收成不好,国君的饭食不能宰杀牲畜,喂马不能用粮食,宽广的大路不能修整,祭祀的时候不能演奏乐器。大夫不能吃稻粱,士人喝酒不能演奏乐器。

【原文】

【注释】①彻:通“撤”。无故玉不去身。大夫无故不彻县①。士无故不彻琴瑟。

【译文】

国君没有原因,玉不能离开身上;大夫没有原因不能撤去钟磬,士人没有原因不能撤去琴瑟。

【原文】

士有献于国君,他日君问之曰:“安取彼?”再拜稽首而后对。大夫私行出疆,必请,反必有献。士私行出疆,必请,反必告。君劳之则拜。问其行,拜而后对。

【译文】

士人进献礼物给国君,过些天,国君问他说:“你是从哪里得到那些东西的?”士人再次稽首拜谢然后回答。大夫因为私事出国境,必须请示。返回的时候必须有所进献给国君。士人因为私事出国境,必须请示。返回的时候必须向国君报告。国君慰劳他,就拜谢,问他出行的情况,先拜谢然后回答。

【原文】

国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庙也?”士,曰:“奈何去坟墓也?”

【译文】

国君要离开自己的国家,就劝止他说:“怎么能放弃自己的国家啊!”如果是大夫,就劝止他说:“怎么能离开自己宗庙啊!”如果是士人,就劝止他说:“怎么能不顾及自己的祖坟啊!”

【原文】

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

【译文】

国君要为保卫国家而死,大夫要为保护民众而死,士人要为捍卫法制而死。

【原文】

【注释】①践阼:指即位。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践阼①,临祭祀,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临诸侯,畛于鬼神②,曰“有天王某甫③”。崩,曰“天王崩”。复②畛(zhěn):致祭。③甫:古代男子的美称。④假(xiá):通“遐”,遥远。⑤主:牌位。,曰“天子复矣”。告丧,曰“天王登假④”。措之庙,立之主⑤,曰“帝”。天子未除丧,曰“予小子”。生名之,死亦名之。

【译文】

君主统治天下,称“天子”。朝见诸侯,分封职位、授予政事、委以事功时,称“予一人”。即位的时候亲自去祭祀,在祭祀祖先时称“孝王某”,在祭祀天地时称“嗣王某”。到诸侯那里去,向他们国家的鬼神致祭时,称“有天王某甫”。天子死,称“天子崩”。为天子招魂,称“天子回来吧”。为天子发讣告,称“天王升天了”。把灵位安放在宗庙里,设立牌位,称“帝”。天子居丧还没除丧,称“予小子”。活着守丧用“小子王”来称呼他,如果还没除丧就死了也用“小子王”来称呼他。

【原文】

【注释】①后:君王的正妻。子有后①,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

【译文】

天子(的女官)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等不同级别。

【原文】

天子建天官,先六“大①”,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注释】①大:通“太”。士、大卜,典司六典。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典司六职。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译文】

天子建立天官,首先设立的是掌管祭祀和天文的六“大”,即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掌管有关的六种法典。天子设立主管行政的五个官职,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掌管这五个方面的臣下。天子设立主管财物的六个机构,即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掌管六个方面的职责。天子设立管理工程的六个机构,即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掌管六个方面器材与制作。

【原文】

天子当依而立①,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天子当宁而立②,诸【注释】①依:形状如屏风,设置在正屋的正中位。②宁(zhù):古代臣下朝见君主的地方,就是屏风和门之间的地方。公东面、诸侯西面曰朝。

【译文】

天子在屏风前面站立,诸侯面向北边拜见天子,叫“觐”。天子处在屏风和门之间的地方站立,诸公面向东边,诸侯面向西边,叫“朝”。

【原文】

诸侯未及期相见曰遇,相见于?地曰会①。诸侯使大夫问于诸【注释】①?(xì):这里是边境的意思。侯曰聘。约信曰誓,莅牲曰盟。

【译文】

诸侯没有在约定的时间和地点见面了叫“遇”,约定在两国边境见面叫“会”。诸侯派遣大夫向别的诸侯问候叫“聘”。诸侯相互订立信用的盟约叫“誓”,面对神灵杀牲缔结条约叫“盟”。

【原文】

诸侯见天子曰“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其在【注释】①类:罗列死者生前德行。凶服曰“嫡子孤”。临祭祀,内事曰“孝子某侯某”,外事曰“曾孙某侯某”。死曰“薨”,复曰“某甫复矣”。既葬见天子曰“类见”。言谥曰“类①”。诸侯使人使于诸侯,使者自称曰“寡君之老”。

【译文】

诸侯拜见天子自称“臣某侯某”,他和百姓说话,自称“寡人”。诸侯在服丧期间对别的诸侯自称“嫡子孤某”。诸侯主持祭祀的时候,祭祀祖先就自称“孝子某侯某”,祭祀天地就自称“曾孙某侯某”。诸侯死称“薨”,招魂时喊“某甫复矣”。继位的诸侯在下葬后拜见天子称“类见”,将要出葬时向天子请赐谥号称“请类”。诸侯派人出使别的诸侯国,出使的人自称“寡君之老”。

【原文】

天子穆穆①,诸侯皇皇②,大夫济济③,士跄跄④,庶人僬【注释】①穆穆:严肃的样子。②皇皇:显赫庄重的样子。③济济:整齐严肃的样子。④跄(qiāng)跄:步趋有礼节的样子。⑤僬僬:匆忙急促的样子。僬⑤。

【译文】

天子显出严肃的样子,诸侯显出显赫庄重的样子,大夫显出整齐严肃的样子,士人显出有礼节的样子,平民显出匆忙急促的样子。

【原文】

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注释】①寡小君:诸侯朝见时对别国诸侯称自己国君的夫人。妻。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夫人自称于天子曰“老妇”;自称于诸侯曰“寡小君①”;自称于其君曰“小童”。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子于父母则自名也。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自称曰“陪臣某”。于外曰“子”,于其国曰“寡君之老”。使者自称曰“某”。

【译文】

天子的配偶称“后”,诸侯的配偶称“夫人”,大夫的配偶称“孺人”,士人的配偶称“妇人”,平民的配偶称“妻”。公爵、侯爵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诸侯的夫人在天子面前自称“老妇”;在其他诸侯面前自称“寡小君”;在她的丈夫面前自称“小童”。从世妇往下,都自称“婢子”。子女在自己的父母面前称自己的名字。各个诸侯国的大夫,进入到天子的国都称“某国的士人”;对天子自称“陪侍的臣下”。封国之外的人称他“子”,封国之内的人就称他“我们国君的老臣”。出使的人在别国国君面前自称“某”。

【原文】

天子不言“出①”。诸侯不生名。君子不亲恶。诸侯失地,名【注释】①出:天子以天下为家,出有遗弃天下的意思,故史书不记“出”,而记“居”。;灭同姓,名。

【译文】

天子出奔,史书不能记作“出”。诸侯活着的时候史书不能记载他们的名字。君子不亲近邪恶的人。诸侯失掉国土,史书就可以记载他们的名字;诸侯残害同胞,史书就可以记载他们的名字。

【原文】

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①。子之事亲也,三【注释】①逃:躲避。②随:听任,任随。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②。

【译文】

作为人臣的礼,不能当众指责国君的错误。如果再三进谏而国君还不接受,就离去。儿子侍奉父母,再三进谏父母还不接受,就哭泣着跟随之。

【原文】

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译文】

君主患病吃药的时候,臣下要先尝药。父母患病吃药的时候,儿子要先尝药。行医不到三代的,不服用他的药。

【原文】

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①,祭【注释】①方祀:祭祀该国所在之方。山川,祭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士祭其先。

【译文】

天子祭祀天地,祭祀四方,祭祀山川,祭祀五祀(户、灶、中、门、行五神),一年遍祭一次。诸侯在封国内祭祀,祭祀山川,祭祀五祀,一年遍祭一次。大夫祭祀五祀,一年遍祭一次。士人祭祀各自的祖先。

【原文】

凡祭,有其废之,莫敢举也;有其举之,莫敢废也。非其所祭【注释】①淫:过度,过甚。而祭之,名曰淫祀①,淫祀无福。

【译文】

凡是祭祀,已经废除的就不能再举行;已经举行的,就不能放弃掉。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却祭祀了,叫做“淫祀”。淫祀不能得到幸福。

【原文】

【注释】①肥牛:在屋内喂养三个月以上的牛。②索牛:临时挑选求得的牛,有别于特地喂养的牛。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①,大夫以索牛②,士以羊豕。

【译文】

天子祭祀用毛色纯一的牛,诸侯祭祀用特别喂养的肥牛,大夫祭祀用普通的牛,士人祭祀用羊或猪。

【原文】

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

【译文】

分支的后代不能祭祀祖先,如果祭祀必须告诉宗族的直系后代。

【原文】

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鬣”,豚曰“【注释】①裌(tú):肥。②柔毛:羊肥就毛细而柔软。后文“翰音”,鸡肥就善鸣叫;“羹献”,狗肥就能用来煮肉作祭牲;“疏趾”,鸡肥就脚趾间展开较大;“明视”,兔子肥就目光明亮。③?(tǐng):直。④芗(xiāng):一种香草。黍味香而性黏,故曰芗合。⑤鹾(cuó):盐。裌肥①”,羊曰“柔毛②”,鸡曰“翰音”,犬曰“羹献”,雉曰“疏趾”,兔曰“明视”,脯曰“尹祭”,槁鱼曰“商祭”,鲜鱼曰“祭③”,水曰“清涤”,酒曰“清酌”,黍曰“芗合④”,粱曰“芗萁”,稷曰“明粢”,稻曰“嘉蔬”,韭曰“丰本”,盐曰“咸鹾⑤”,玉曰“嘉玉”,币曰“量币”。

【译文】

凡是祭祀宗庙的祭牲,牛称作“一元大武”,猪称作“刚鬣”,小猪称作“肥”,羊称作“柔毛”,鸡称作“翰音”,狗称作“羹献”,野鸡称作“疏趾”,兔子称作“明视”,干肉称作“尹祭”,干鱼称作“商祭”,鲜鱼称作“祭”,水称作“清涤”,酒称作“清酌”,黏高粱称作“芗合”,高粱称作“芗萁”,小米称作“明粢”,稻米称作“嘉蔬”,韭菜称作“丰本”,食盐称作“咸鹾”,玉称作“嘉玉”,币称作“量币”。

【原文】

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在床曰尸,在棺曰柩。羽鸟曰降,四足曰渍。死寇曰兵。祭王父曰【注释】①寿考:寿终正寝。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父曰皇考,母曰皇妣,夫曰皇辟。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寿考曰卒①,短折曰不禄。

【译文】

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士人死称不禄,平民死称死。尸体放在床上称尸,放在棺材称柩。飞鸟死称降,四只脚的走兽死称渍。抵御敌寇而死称兵。祭祀祖父称皇祖考,祭祀祖母称皇祖妣,祭祀父亲称皇考,祭祀母亲称皇妣,祭祀丈夫称皇辟。活着的时候称父、母、妻,去世后称考、妣、嫔。寿终正寝称卒,夭折而死称不禄。

【原文】

天子视不上于袷①,不下于带。国君绥视②。大夫衡视。士视【注释】①袷(jié):古代衣服的交领。②绥视:看的时候目光要稍微低于面部。③奸:邪恶,狡诈。五步。凡视,上于面则敖,下于带则忧,倾则奸③。

【译文】

看天子时,目光上不能超过衣服交领的交叠处,下不过腰带;看国君时,目光要稍微低于面部;看大夫时要平视;看士时,目光可及士周围五步之内的地方。凡看人,视线在面部以上就显得傲慢,在腰带以下就显得忧虑,侧着头就显得狡诈。

【原文】

君命,大夫与士肄①。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注释】①肄(yì):学习。②辍:止。③固:陋,失礼、无礼的意思。言朝。朝言不及犬马。辍朝而顾②,不有异事,必有异虑,故辍朝而顾,君子谓之“固③”。在朝言礼:问礼,对以礼。

【译文】

国君下的命令,大夫和士人要仔细揣摩。在官署中谈官署中的事,在武府中谈武府中的事,在库中谈库中的事,在朝廷上谈朝廷的事。在朝廷之上谈论不能涉及狗或马之类逸乐的东西。散朝又回头看,若没有其他的事,就必然有其他的想法。所以散朝又回头看,君子认为这是鄙陋的。在朝廷上谈话要注意依礼:提问要依礼,回答的时候也要依礼。

【原文】

【注释】①大飨(xiǎng):用酒食招待人。大飨指天子款待诸侯的大宴会。飨①不问卜,不饶富。

【译文】

举行大飨之礼不需要占卜,(所用酒食)已符合礼数就不求宴席的丰盛。

【原文】

凡挚①,天子鬯,诸侯圭,卿羔,大夫雁,士雉,庶人之挚匹【注释】①挚:通“贽”,初次拜见尊长所送的礼物。②委:致送。③缨:系在脖子上的帽带。拾:射箭时裹袖子用的臂套。。童子委挚而退②。野外军中无挚,以缨、拾、矢可也③。妇人之挚,、榛、脯、、枣、栗。

【译文】

凡是初次拜见送礼物,天子要送香酒,诸侯要送圭玉,卿相要送羊羔,大夫要送大雁,士人要送野鸡,平民要送鸭。儿童送上礼物然后退下。田野郊外、军队之中没有礼物,用帽带、臂套、箭矢也可以。妇女初次拜见送礼物,用果、榛果或肉干、长条干肉、枣子、栗子。

【原文】

纳女于天子曰“备百姓”,于国君曰“备酒浆”,于大夫曰“备扫洒”。

【译文】

送女嫁给天子,称“备百姓”,送女嫁给国君,称“备酒浆”,送女嫁给大夫,称“备扫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