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

【原文】

【注释】(xiǎo)闻:小有声①名。②就:接近。体:亲近。③化:教化,教育。化民:指转移人心风俗。虑宪,求善良,足以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③。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闻①,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②,

【译文】

启发合乎法则的思考,广为征求善良的人,这样做只能使自己小有名声,却不足以感动大众。如果亲近贤者,体察疏远者,就能够感动大众,但不足以教化大众、改变民心。君子如果想要教化大众、转变民心,形成良好的风俗,就必须从教育着手。

【原文】

【注释】①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②典:常。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①,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②。”其此之谓乎。

【译文】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放在首位。《尚书·说命》中说:“要自始至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原文】

【注释】①肴:带骨头的肉。②旨:甘美的味道。③强:勉励。④学学半:意思是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有嘉肴①,弗食,不知其旨也②。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③。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④。”其此之谓乎。

【译文】

虽然有好的菜肴,但不吃,就不会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好在何处。所以只有通过学习,然后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只有通过教别人,才能知道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加强学习;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别人,相当于一半也是增长自己的知识。”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

【注释】①家:这里指“闾”,二十五户人共住一巷称为闾。塾:闾中的学校。②党:五百家为党。庠:党的学校。③术:通“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序:设在遂中的学校。④离经:断句读。辨志:辨别书中的主要意义。⑤蛾子:小蚂蚁。术:学习。之教者,家有塾①,党有庠②,术有序③,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④,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⑤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译文】

古时教学,二十五家则有塾,一党则有庠,一遂则有序,一国则有大学。每年都有新生入学,每隔一年考核其学习情况。入学第一年结束时,考查其断句的能力,辨别经文之主旨所在;第三年考查他是否专心于学业,是否乐于和同学相处;第五年考查他是否广博学习、敬爱师长;第七年考查他对学术的见解,能否选择有益的人做朋友。如果能做到这些,就叫做“小成”。第九年考查他能否知识畅达,触类旁通,遇事有主见,不为外物所左右,这就叫做“大成”。学业大成然后才能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使远处的人都来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宗旨。古书《记》上说:“小蚂蚁经常向大蚂蚁学习衔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

【注释】①皮弁:礼服。菜:用作学始教,皮弁祭菜①,示敬道也。《宵雅》肄三②,官其始也。入学,鼓,箧③,孙其业也④。夏、楚二物⑤,收其威也。未卜祭品的芹藻之类。②《宵雅》:即《诗经》中的《小雅》。肄:练习。三:《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这三首诗都是关于国君宴乐、慰劳其臣及臣下侍奉国君之事。③鼓、箧:击鼓召集学生,打开书箧取书。④孙:通“逊”,恭顺。⑤夏、楚:体罚学生用的木条。?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译文】

大学开学的时候,士子穿着礼服,用藻菜祭祀先圣、先师,以向学生显示敬重道术。在祭祀先圣、先师时,让学生练习《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使学生懂得做官入仕的志向。入学授课时,先击鼓召集学生,然后打开书箱取书,要他们谦虚谨慎地对待学业。夏和楚两样东西是用来笞罚不听教的学生的,使他们有所畏惧,整顿威仪。(天子、诸侯)没有通过占卜举行?祭之前,不视察学校,考查学生,目的是让学生按自己志向努力学习。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学习,发现学生有疑难问题时,先不讲给他听,让学生多思考。年幼的学生只听老师的讲解而不随便提问题,这是因为学习应当循序渐进而不能越级。以上七项就是教学的大原则。古书《记》上说:“凡是教学,学官要先安排好有关学校管理的事项;学生要先树立学习的志向。”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

【注释】①操缦:学习弹奏杂乐。②安弦:懂得音乐。安,指因熟练而轻松自如之意。③辅:指朋友。④孙:通“逊”,谦虚。⑤务:必须来,到达。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①,不能安弦②;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③。《兑命》曰:“敬,孙④,务⑤,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译文】

大学的教学要按照时序进行,所教的都必须有正常的科目,课后休息必须有一定的处所。学习(当循序渐进),不练习指法,琴瑟就弹不好;不学习各种比兴的方法,就不能真正理解《诗》义;不学习各种杂事之礼,行礼就行不好;不重视学习各种技艺,就不能激发对学业的兴趣。所以君子心里常常想着学业,每天学而不辍,休息或闲暇时也念念不忘。如果能这样,就能学懂课业并尊敬师长,乐于同朋友交往并信守正道,即使离开了师长和朋友,也不会违背他们的教诲。《尚书·说命》中说:“敬重所学的道,恭顺地对待学业,时时刻刻不停止努力,那么所修的学业就一定能成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原文】

【注释】①呻:诵读。占:同“苫”,竹简。毕:竹简。占毕:这里指课本。②讯:告知。多其讯言:一味灌输知识。③安:适应。④佛:通“拂”,违背。⑤刑:成,成功。之教者,呻其占毕①,多其讯言②,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③,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④。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⑤,其此之由乎。

【译文】

如今教书的人,只知道念诵书本,又多向学生提问,急于追求快速进步,不管学生能否适应,不是诚心地教育学生,不考虑学生才能的高低而因材施教。他们对学生的教育既违背了规律,学生求学也就不可能顺利。因此,学生便对学习感到痛苦,厌恶老师,只感到学习的困难而不知道学习的益处。他们虽然勉强完成了学业但学到的东西很快就忘了。教育的不成功,原因就在这里吧!

【原文】

【注释】①豫:通“预”,防备。②陵:超过。节:限度。施:教。孙:通“逊”,顺。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①”,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②”,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译文】

大学的教育方法是,在学生不正当的欲望发生之前就加以禁止,叫做防患于未然;在最适当的时候进行教育,这叫做合乎时宜;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叫做循序渐进;使学生相互观摩,学习他人的长处,叫做切磋琢磨。以上四条,就是教育取得成功的方法。

【原文】

【注释】①磗格:互相抵触。胜:克服。②燕朋:轻慢而不庄重的朋友。③燕辟:指宠幸的女子、小人。然后禁,则格而不胜①。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②。燕辟废其学③。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

在学生不正当的欲望已经发生再去禁止,这就和学生的想法抵触而格格不入,因而不起作用;适宜的学习时期已经过去了,才来学习,则学起来很费力而不易取得成就;教育时不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而是杂乱无章,则学生的学习就会搞得杂乱以至无法收拾;单独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商量,就会学识孤陋寡闻;与不好的朋友相交往,就会导致不听师训;轻慢邪辟的言行会使学生荒废学业。以上六个方面,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

【原文】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注释】①道:通“导”,引导。牵:强逼。②强:勉励。抑:压制。③开:启发。达:犹“尽”。。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①,强而弗抑②,开而弗达③。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译文】

君子只有既知道了教育获得成功的原因,又知道了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才可以做别人的老师。所以君子在教育和诱导学生,只加引导,而不是强迫服从,对学生要多加鼓励,而不是使他沮丧压抑,讲解时在于启发而不是全部讲解。只引导而不强迫,就会使师生关系和谐;多鼓励而不压抑,则学生学习时会感到比较容易;只启发而不全部讲解,学生就会善于思考。能使师生关系和谐,使学习容易成功,使学生善于思考,就可以说是善于教育人了。

【原文】

【注释】①心:个性。②长善:使学生的优点增加。长,动词的使动用法。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①。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②。

【译文】

学生可能有四种过失,当教师的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候,有的一味贪多,有的不肯多读书,有的见异思迁,有的浅尝辄止。这四种过失的产生,是人心理不同的缘故。做教师的一定要先了解学生的心理,然后才能纠正他们的过失。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学生的优点,纠正他们的过失。

【原文】

【注释】①臧:善。②罕譬而喻:少用比喻而能使人明白。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①,罕譬而喻②,可谓继志矣。

【译文】

善于唱歌的人,能够感动人心,使听者随着歌声唱起来。善于教学的人,能够启发人心,使学生继承他的治学志向。这样的人,言辞简约而通达、含蓄而精妙,少用比喻而使人容易明白,这样就能够使学生继承他的志向了。

【原文】

【注释】①至学:求学。②美恶:这里指天资的高下。子知至学之难易①,而知其美恶②,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③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王。四代:指虞、夏、商、周四个朝代。唯其师③。”此之谓乎。

【译文】

君子知道求学有难有易,又知道学生资质的高低,然后才能够因材施教。能做到这一点,才能当老师。能当老师,然后才能做官吏。能当官吏,然后才能做国君。学生跟着老师学习,也就是学习做国君的德行。因此选择老师不可以不谨慎。古书《记》上说:“虞、夏、商、周四代三王,无不以择师为重。”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原文】

【注释】①不臣于其臣:不用对待臣下的礼节来对待其臣。②尸:祭主。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①:当其为尸则弗臣也②,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译文】

凡从师学习的原则最难做到的是尊敬教师。教师受到尊敬,那么他所传的道术才能受到尊重;道术受到尊重,然后人们才懂得敬重学业。所以国君不以对待臣下的礼节来对待下属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在祭祀中臣子担任祭主时,也不应以臣下之礼来待他;另一种是臣子当君主的老师时,也不应以臣下之礼来待他。按照大学的礼,即使是对天子讲课,老师也不必按臣礼面朝北,这是为了表示尊教老师。

【原文】

【注释】①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功:效果。②庸:功劳。③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学者,师逸而功倍①,又从而庸之②。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③,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④,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⑤。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译文】

④节:树的枝干交接处。目:纹理不顺处。⑤从容:同“舂容”,即撞钟。于学习的学生,老师很轻松而教学效果加倍,并且把功劳归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很辛勤而教学效果只有一半,并且怨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处理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间长了,问题就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打钟的人一定要从容不迫有间隙,然后钟声才会余音悠扬(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则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原文】

【注释】①听语:听取学生的问题并解答。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①。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译文】

只凭记忆力掌握书本上的各种知识而不加领会,这种人不够资格当教师。当教师的人,一定要善于听取学生的提问,并能够予以解答。学生不会提问时,老师要加以开导。如果老师开导了还是不懂,那就暂时先放一放,等以后再讲。

【原文】

【注释】①冶:冶铸金属的工匠。②弓:这里指造弓的匠人。③始驾:开始训练小马驾车。冶之子必学为裘①。良弓之子必学为箕②。始驾马者反之③,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译文】

优秀冶铸工匠的儿子,一定会用零碎的兽皮补缀成裘衣。优秀弓匠的儿子,一定会把柳条弯曲编成箕畚。刚开始学驾车的小马,一定要先把它系在车的后面,让它跟在老马后面逐步适应。君子懂得了这三件事中的道理,就可以立定求学的志向了。

【原文】

【注释】①丑:比。比物丑类:比较同类事物,以做到触类旁通。②当:比得上。五声:指古代音乐中的宫、商、角、徵、羽五大音阶。③五色: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④五官:指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此处泛指政府各部门之官职。之学者比物丑类①。鼓无当于五声②,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③,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④,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译文】

古代的学者以同类事物相比,从而触类旁通。比如,鼓的声音并不相当于五声中的哪一声,但是当乐器演奏时,没有鼓则五声没有和谐的节奏。水的颜色并不相当于五色中的哪一种,但是当绘画的时候,没有水则五色就不鲜明。有学问并不等于就可以做官,可是做官的如果没有学问就做不好工作。教师并不相当于五服中的哪一种亲属,但是五服之亲如果没有老师的教诲,则他们之间的感情就不知道怎样相亲和。

【原文】

【注释】①大时:天时。子:“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①。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译文】

君子说:“具有伟大德行的圣人,并不专门担任某一种官职;懂得大道理的人并不局限于某一种事物;最大的诚信不需要订立盟约;天之四时虽不相同,却运转不停,是最准确的守时。能懂得这四种道理,就有志于学之本了。”

【原文】

【注释】①委:众水汇集之处。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①,此之谓务本。

【译文】

夏商周三代君王祭祀河流,都是先祭河后祭海,因为河是海的源头,海是河的会聚,这就叫做致力于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