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记

【原文】

【注释】①方:指规律、规则。②比:组合。乐:这里指演奏乐曲。③干:盾牌。戚:一种斧子。羽:野鸡羽毛。旄:牛尾。这些东西都是跳舞时用的道具。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①,谓之音。比音而乐之②,及干戚羽旄谓之乐③。

【译文】

大凡音乐的产生,都是缘自于人心中的。而人心的活动,都是由于受到外物的触发。人心有感于外物而产生活动,因而表现为声音。各种声音相互配合,由此产生变化。由变化形成一定的规律,就称之为音律。将音组合起来进行演奏和歌唱,配上道具舞蹈,这就叫做乐。

【原文】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注释】①噍(jiāo):急迫。杀(shài):短促。②以缓:舒展和缓。③发:振奋。散:奔放。发以散:焕发而舒畅。④道:通“导”,诱导。感者,其声噍以杀①;其乐心感者,其声以缓②;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③;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④,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译文】

乐,是由声音产生的,而其根源则在于人心对外物的感受。心中有哀伤的感受,发出的声音便急促而低沉;心里有快乐的感情,发出的声音便振奋而奔放;心里有感而产生喜悦之心的,发出的声音就昂扬而爽朗;心里有愤怒的情感,发出的声音便粗犷而激越;心里有崇敬的情感,发出的声音便庄重而正直;心里有爱恋的情感,发出的声音便和顺而温柔。以上六种情感并非出自人的天性,而是受到外物的激发而产生的活动。所以先王十分重视对人心产生感动的事物。所以用礼来引导人们的志向,用音乐来调和人的情感,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为,用刑罚来防止人们做坏事。礼、乐、刑和政,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用来统一民心,而把社会治理好。

【原文】

【注释】①乖:违背、紊乱。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①。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译文】

一切音乐都产生于人的内心。情感在心中激荡,便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声音组合成条理,就叫做音乐。所以太平盛世的音乐安详而快乐,其政治便是和谐的。混乱社会的音乐哀怨而愤怒,其政治便是紊乱的。将要亡国的音乐哀伤而忧思,其人民的生活也是困苦的。所以音乐的道理,是与政治相通的。

【原文】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注释】①鏓(zhānchì):不和谐。②陂(bì):倾斜。③迭(dié):互。之音矣①。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②,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③,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译文】

五音之中,宫好比君,商好比臣,角好比民,徵好比事,羽好比物,五音不混乱,便不会有不和谐的声音。宫音混乱便显得荒淫,好比国君骄横。商音混乱便显得倾斜,好比官吏腐败。角音混乱便显得忧伤,好比民众有怨恨。徵音混乱便显得衰竭,好比工作劳累。羽音混乱便显得危急,好比资财匮乏。如果五音都混乱,互相交替凌越,就叫做散漫之音。像这样,就离国家的灭亡没有多少日子了。

【原文】

【注释】①郑卫之音:指被孔子视为“淫”声的郑国、卫国的民间音乐。②比:接近于。③流:流离失所。卫之音①,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②。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③,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译文】

郑、卫的音乐,是混乱社会的音乐,类似于慢音。桑间濮上的音乐,是亡国的音乐,有这种音乐的国家一定政事涣散,民众流离,做官的人欺上瞒下、徇私枉法成风而且无法禁止。

【原文】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注释】①食飨:古代祭祀祖先的礼仪。②《清庙》:宗庙。③朱弦:朱红色熟丝作的弦,发音沉浊。疏:疏朗。越:瑟底部的孔。疏越:疏通底孔,使声音迟缓。④倡:通“唱”。⑤玄酒:水。上古祭祀时用水。⑥大羹:祭祀时用的肉汁。不和:不用盐及五味来调和。⑦平:节制。,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①,非致味也。《清庙》之瑟②,朱弦而疏越③,一倡而三叹④,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⑤。大羹不和⑥,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⑦,而反人道之正也。

【译文】

一切音乐,都产生于人的内心。所谓“乐”,是和伦理相通的。所以,只懂得声音不懂得音调的,便是禽兽。只懂得音调而不懂得音乐的,便是普通百姓。只有君子才懂得音乐。因此,由审察声音进而懂得音调,由审察音调进而懂得音乐,由审察音乐进而懂得政治,这就具有完备的治国之道。所以不懂得声音的人,不可与他讨论音调。不懂得音调的人,不可与他讨论音乐。懂得了乐,就接近懂得礼了。礼和乐都懂,就叫做有德。德,也就是“得到”的意思。所以音乐的兴盛,并不是好听到极点的音乐。举行食礼和飨礼,不一定要用味道极其鲜美的祭品。宗庙中弹奏的瑟,用音色沉浊的朱弦和底部有稀疏孔眼的,一个人领唱,三个人应和,并非把高妙之音包揽无遗。举行大飨礼,崇尚玄酒,盘中盛的是生肉生鱼,肉汁也不调味,食物的味道也没有达到完美,吃过之后还有余味。所以,先王制礼作乐,目的并非为了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用礼乐来教导民众爱憎分明,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

【原文】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①,然【注释】①知(zhì)知:前“知”通“智”,指心智;后“知”为感知、知晓。②反躬:自我反省。躬,自身。③天理:天性。④苦怯:使怯懦的人感到困苦。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②,天理灭矣③。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④,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译文】

人生下来就是宁静的,这是天生的本性。感受到外物而心动,这也是人性的本能。外物纷纷到来,心智就会有所知觉,然后心中便形成了爱好和厌恶。如果对爱好和厌恶在心中没有节制,心智受到外物的引诱,又不能时常自我反省,这样人所禀赋的天性就要灭绝了。外物给予人的感受是无穷尽的,若是人的好恶的情欲又不能加以节制,那么外物一来,人就随物而变化了。所谓人随物化,也就是灭绝天性而放纵个人的欲望。这样一来,人们便会有犯上作乱、欺诈虚伪的心思,就会发生情欲泛滥、胡作非为的事情。因而,以强凌弱、以多欺少,聪明的欺骗愚蠢的,勇敢的迫害怯弱的,生病的得不到调养,孤寡老幼无所依靠,这是大乱的形势啊。

【原文】

【注释】①衰麻:指丧服。②丧纪:丧事。③射:大射礼。乡:乡礼,举行射礼时饮酒为礼。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①,所以节丧纪也②。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③,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译文】

所以先王制定礼乐,作为人们的节制。丧服、哭泣的规格,用来节制人们的丧事。钟鼓干戚等乐舞器具,用来调和人们对安乐的享受。制定婚姻和冠笄礼等,用来区别男女。制定大射、乡饮酒、食、飨等礼,用来调整人们的交往。用礼来节制民众的心智,用乐来调和民众的声音,用行政力量来推行国家的政策措施,用刑罚手段来防范不轨行为。礼、乐、刑、政四个方面,互相沟通而不矛盾,这样王道政治的要求具备了。

【原文】

【注释】①胜:超过、过分。流:散漫随便。②离:隔阂、不亲近。③合情:调和内在的感情,这是乐的功能。饰貌:修饰外在的行为仪态,这是礼的功能。④义:仪。⑤乐文:乐曲。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①,礼胜则离②。合情饰貌者③,礼乐之事也。礼义立④,则贵贱等矣。乐文同⑤,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译文】

乐的作用是调和好恶情感,礼的作用是区别差异。能同一便相互亲近,有差异便相互尊敬。乐超过了限度,就会流于散漫不恭敬;礼超过了限度,就会造成隔离不亲近。调和感情,检束仪容,便是礼乐的功用。礼仪确立了,贵贱等级才能区分。乐章的形式统一,上下便能和睦相处。好恶的标准明确了,贤与不肖就容易区别。用刑罚禁止暴乱,用赏爵举拔贤能,政事就公平合理了。用仁来爱护民众,用义来端正百姓,这样民众就能治理好了。

【原文】

【注释】①静:安静。这里指潜移默化的影响。②揖让:礼让。③宾服:服从,归顺。④五刑:指墨、劓、?、宫、大辟五种刑罚。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①,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②,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③,兵革不试,五刑不用④,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译文】

乐由内心产生,礼体现于外表。乐由内心产生所以能够潜移默化;礼体现于外表,所以形成仪节制度。盛大的音乐一定是平易的,大礼一定是简朴的。乐教通行于内心则民众没有怨恨,礼教通行则民众没有纷争。古代圣王所以能用谦恭礼让的态度治理天下,就是运用了礼乐。不出现违法作乱的人,诸侯都来归顺,不必使用武力,不动用多种刑罚,百姓自然没有忧患,天子不需显示威怒,这就表明乐教普遍实行了。父子相互亲睦,长幼秩序分明,使天下的人都互相尊敬。天子如果能这样做,就是礼教普遍实行了。

【原文】

【注释】①不失:不失其本性。②幽:幽冥世界,与人间相对。③殊事:规定高低贵贱的差别。④合敬:使人们相互敬重。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①,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②,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③,合敬者也④。乐者异文⑤,合爱者也⑥。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

【译文】

盛大的音乐与天地调和一致,大礼与天地有同样的节序。能调⑤异文:用不同艺术形式影响人心。⑥合爱:使人们相互亲近。和一致,所以万物不会丧失其生长本性;有了节序,所以才能按时祭祀天地。人间有礼乐教化,阴间有鬼神助人成事,这样,四海之内的人就能相亲相爱了。礼用来规定人的高低贵贱的差别,使人们相互敬重。乐用不同形式来影响人心,使人们相互亲近。礼和乐的目的都在于使人相敬相爱,所以历代英明的君王都以礼乐相沿袭,他们制礼作乐都依据时代的变化,为礼乐命名都要与王者的功绩相称而已。

【原文】

故钟鼓管磬①,羽硁干戚②,乐之器也。屈伸俯仰③,缀兆舒疾【注释】①钟、鼓、管、磬:都是古代的乐器。②羽、硁、干、戚:都是古代舞蹈时的道具。③屈、伸、俯、仰:指舞蹈的各种姿势。④缀:指舞蹈的行列。兆:指舞者活动的区域。舒、疾:指舞蹈节奏的舒缓、急速。⑤、簋、俎、豆:都是古代祭祀或宴饮时盛食物的器皿。⑥制度、文章:指各种礼仪的规定。⑦周还:同“周旋”,指回旋的动作。裼:袒开上衣。袭:掩住上衣。④,乐之文也。簋俎豆⑤,制度文章⑥,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还裼袭⑦,礼之文也。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译文】

所以,钟、鼓、管、磬、羽、硁、干、戚,这些都是乐器和舞具,都是乐的器具。屈、伸、俯、仰等舞姿,排列聚散和舒缓急速的动作,都是乐的表现形式。、簋、俎、豆等器具和各种规格规定,都是礼的工具。升降、上下、回旋、袒衣掩衣,都是礼的表现形式。所以,懂得礼乐功用的人才能创制礼乐,了解礼乐形式的人才能传授礼乐。能创制礼乐的人叫做“圣”,能传授礼乐的人叫做“明”。“明”和“圣”,就是传授和创制礼乐的意思。

【原文】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译文】

乐,所表现的是天地间的和谐;礼,所表现的是天地间的秩序。因为和谐,所以万物都能化育生长;因为有秩序,万物又各有区别。乐依照天的规律制作,礼依照地的规律制作。礼的制作超越了秩序,就会出现混乱;乐的制作破坏了和谐,就会显得粗暴。只有明白天地的规律,然后才能兴起礼乐。

【原文】

【注释】①论伦无患:意思是和谐而不乱。②官:功能。③制:指职能。④金石:钟、磬一类的东西。伦无患①,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②。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③。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④,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

【译文】

和谐而不混乱,是乐内在的精神;让人高兴欢喜,是乐的功能。中正无邪,是礼的本质;庄重恭敬,是礼对人的节制。至于运用乐器来表现礼乐,发出声音,用于宗庙社稷的祭祀活动,祭祀山川鬼神,这些是天子与民众共同使用的。

【原文】

【注释】①孰:通“熟”。亨:通“烹”。孰亨而祀:指用熟食祭祀。②粗:过分,无限度。偏:偏邪。③敦:厚,盛大。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其礼具。干戚之舞,非备乐也;孰亨而祀①,非达礼也。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②。及夫敦乐而无忧③,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

【译文】

帝王创业成功才创作音乐,政治安定才制定礼。功劳巨大,所以他的乐就完善;治理安定,所以他的礼也就完备。只有干戚之舞,不能算是完备的乐;用熟食祭祀,不能算是至上的礼。五帝彼此不同时代,因而沿用不同的礼乐;三王朝代不同,因而继承不一样的礼。乐走向极端便会使人忧虑,行礼没有达到限度就会出现偏差。至于能够使乐隆重而没有忧虑,使礼完备却没有偏差的,大概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吧!

【原文】

【注释】①敦和:增进调和。②率:循,跟随。③官:职守。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①,率神而从天②;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③。

【译文】

天在上,地在下。万物各不相同,礼就是按照这种差异制定的。天地之气流动不停,调和万物一同进化,乐就是依据这种规律兴起的。春生夏长,体现着仁的精神;秋收冬藏,体现着义的精神。仁接近于乐,义接近于礼。乐的作用是增进和同,跟随着神而归属于天;礼的作用是辨别差异,跟随着鬼而归属于地。所以圣人作乐来顺应天,制礼来配合地。礼乐制定得明确完备,也就是天地万物各自发挥其职能了。

【原文】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注释】①方:指禽兽之属。②物:指草木之属。殊矣。方以类聚①,物以群分②,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

【译文】

根据天尊地卑的现象,君臣的关系就依此确定了。根据高山低泽的分布情况,贵贱的名位也就确定了。根据自然界运动和静止的常态,大小事物也就区分开来了。万物按照类别聚集,异类按照群属区分,那么它们的天性和长短就显示出来了。在天上有日月星辰之象,在地上有万物的不同形态。这样,就有必要用礼来反映天地之间的各种区别。

【原文】

【注释】①齐:通“跻”,上升。②眗:同“暖”。这里是照耀的意思。气上齐①,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眗之以日月②,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译文】

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阴阳二气互相摩擦,天地之气互相激荡,再加上雷霆来鼓动,风雨来振奋,四时来运转,日月来照耀,于是万物化育而生长了。这样,就有必要用乐来反映天地间的和谐。

【原文】

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辨则乱升:天地之情也。

【译文】

化育不合时节,就不会生长;男女不加区分,就会造成社会的混乱:这就是天地的情理。

【原文】

【注释】①蟠:盘曲、分布。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①,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著大始,而礼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曰“礼乐云”。

【译文】

至于礼乐,就能依照天地的情理,上达于天,而下据于地,随着阴阳之气流行,跟鬼神相通,一切最高、最远、最深之处无不到达。乐显示天最初的化育之功,礼处于地的生成万物之位,显示着不停运动的是天,显示着静止不动的是地。一动一静,就生成了天地间万事万物。所以圣人常常提起效法天地的怎么说“礼”,怎么说“乐”。

【原文】

【注释】①五弦之琴:相传为舜制作的乐器,琴有宫、商、角、徵、羽五根弦。②《南风》:远古诗歌的名称。③夔(kuí):人名,相传为舜乐官,后世把他尊为乐祖。④行缀:歌舞行列中人所处的位置。者舜作五弦之琴①,以歌《南风》②。夔始制乐③,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④;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

【译文】

从前,舜创制五弦琴,用来演唱《南风》诗。夔最初创制乐,用来赏赐给诸侯。因此,天子创制乐的目的,是用来赏赐给有德行的诸侯的。诸侯品德完善,政教严明,不失农时,五谷丰登,这样天子才把乐赏赐给他。所以,诸侯治理民众不好,使他们劳苦,赏赐的歌舞行列就稀疏而远;诸侯治理民众好,使他们安闲,赏赐的歌舞行列就稠密而短。因此,观察舞蹈行列,就会知道诸侯的德行如何,好比听到他的谥号,就知道他的行为如何。

【原文】

【注释】①《大章》:尧时乐名。章,彰明。②尽:指尽人事,是说殷周之乐表现文治武功达到了极致。大章》①,章之也。《咸池》,备矣。《韶》,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矣②。

【译文】

《大章》,便是表彰尧的德行。《咸池》,便是歌颂黄帝德行完备的。《韶》,便是歌颂舜能继承尧的德政。《夏》,便是歌颂禹能发扬光大尧舜之德。殷周两代的乐都是赞扬能够尽到人为的努力。

【原文】

【注释】①事:指制度。②象:吻合,符合。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①,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②。

【译文】

依照天地运行的规律:寒暑不适就出现疾病;风雨不调和就会出现饥荒。教育,对于民众就像风雨的变化一样,不及时施教就会有伤世风;事功对于民众就像自然的风雨,没有节制就难见功效。因此,从前的君王创制乐,是当做治理民众的一种方法,恰当地适用乐教,就会使民众的行为符合德行的要求。

【原文】

【注释】①豢(huàn):养。②流:放纵无度。③缀:通“辍”,止也。④分:分寸,程度。⑤著:设立,建立。豢豕为酒①,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繁,则酒之流生祸也②。是故先王因为酒礼。一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淫也③。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礼以乐之:哀乐之分④,皆以礼终。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⑤。

【译文】

本来人们养猪酿酒,不是制造灾祸,然而诉讼纠纷的日益增多,那是由于饮酒过度而引出的祸端。所以先王为此制定了饮酒礼。光是“一献”的礼,就要求宾主互相多次拜饮,这样即使整天饮酒,也不会醉倒,这就是先王用以防备饮酒惹祸的办法。酒食,是用来使大家欢聚的。乐,是用来体现道德的。礼,是用来制止人们的越轨行为的。所以先王遇到死丧的大事,必定有一定的礼来表现哀悼;遇到吉庆的喜事,也必定有一定的礼来表达欢乐:悲哀和欢乐的程度,最终都要符合礼。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深刻地感动人心,使民风习俗改变,因此,从前的君王设立了专门机构来实施乐教。

【原文】

【注释】①血气:指性格、气质。知:通“智”。②噍杀:急促。③谐:和谐。慢易:缓慢轻松。简节:节奏宽简。④奋末:奋发,奋动。广贲:昂扬。贲,通“愤”。⑤肉好:圆润。民有血气心知之性①,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②,而民思忧,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③,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④,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⑤,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

【译文】

虽然人人都有性格、气质、心智这些本性,但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规律。人心受到外物的刺激而产生反应,然后才表现为一定的情感。因此,发生细微、急速的音乐,人的情感就忧伤;发生和谐舒展、轻松和缓、音色华美、节奏宽简的音乐,人的内心就安详乐观;发生粗犷激越、豪迈奔放、昂扬振奋、宏大愤激的音乐,人的情感就刚强坚毅;发生清明正直、刚正有力、庄重真诚的音乐,人的情感就严肃恭敬;发生宽畅从容、圆润洪亮、流利活泼、平和顺畅的音乐,人的内心就充满慈爱之情;发生放荡、散乱、轻佻、淫秽的音乐,人的内心就淫乱。

【原文】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①,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②,道【注释】①稽:考核。度数:音律的度数。②生气:天地所生的阴阳之气。③道(dǎo):引导。④慑:畏惧。⑤律:规范。小大:指音律高低。称:使之适合。⑥比:按一定规律排列组合。五常之行③,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④,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律小大之称⑤,比终始⑥⑦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

【译文】

所以先王作乐,以人的性情为根本出发点,考求音律的度数,用礼义加以节制。配合天地之气的和谐,遵循五行的运转,使其阳气奋发而不至于流散,阴气收敛而不至于闭塞,刚气坚强而⑦事行:指下文所谓亲疏、贵贱、长幼、男女等人伦关系。不至于暴怒,柔气和顺而不至于畏缩。这四个方面通畅地交融于心中,而现于外表,都各得其所而不互相侵害。然后制定学习的等级,逐渐增益音乐的节奏,审察音乐的表现文采,用以衡量品德的深厚。配合音律的大小高低,排列乐章的先后次序,用来表现人伦关系,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间的伦理关系都体现于乐舞之中。所以说:通过乐可以深刻地观察社会。

【原文】

土敝则草木不长①,水烦则鱼鳖不大②,气衰则生物不遂,世【注释】①土敝:土地贫瘠。②烦:动荡不宁。③慝:败坏。淫:放纵无度。④流湎:沉溺。忘本:丧失法度。⑤广:指节奏缓慢。⑥狭:指节奏急促。⑦条畅:同“涤荡”。逆乱。乱则礼慝而乐淫③。是故其声哀而不庄,乐而不安,慢易以犯节,流湎以忘本④,广则容奸⑤,狭则思欲⑥,感条畅之气⑦,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

【译文】

土地贫瘠,草木就不能生长;水流不安定,鱼鳖就长不大;天地之气衰竭,万物就不能生长;世道混乱,礼就衰败,乐就淫逸。因此这时的音乐,悲哀却不庄重,喜悦却不安详,散漫而不合节拍,放纵而丧失法度,缓慢的节奏中包藏着邪恶,短促的节奏则刺激淫欲。感发出人们的放荡之气,而减少人们的平和之德,因此君子鄙视这样的音乐。

【原文】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注释】①倡:唱。和(hè):应答。②反情:返回人的天性,恢复天赋的善性。③聪明:听觉和视觉。④义:宜。,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①,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②,比类以成其行,奸声乱色不留聪明③,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④。

【译文】

凡是奸邪的声音感染了人,人们就会以悖逆的心气应和。悖逆之气表现于外,淫邪的音乐就产生了。纯正的声音感染了人,人们就以和顺的心气应和,和顺的心气成为形象,和乐就兴起来了。一唱一和必有反应,邪正曲直各自归属于一定的分类。万物的原理,就是按照各自的类别相应而动的。所以君子回到人的本性来调和人的心志,比照着善恶的差别来成全人的行为。奸邪的声音、淫乱的颜色,不听不看。荒淫的音乐、违礼的言行,心里不去感受。惰慢歪邪的习气,不沾染到身上。使自己的耳、目、鼻、口、思想以及整个身体,都随着正气来实行合乎道义的举措。

【原文】

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①,动以干戚②,饰以羽旄③,从以箫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是故清明象天【注释】①文:文饰,这里指伴奏。②动:指舞蹈。③饰:装饰道具。④乐:指音乐。⑤乐:指快乐。⑥乡方:朝向正道。,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还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小大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故曰:“乐者④,乐也⑤”。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⑥,可以观德矣。

【译文】

然后用声音来抒发,用琴瑟等乐器来演奏,用干戚来舞动,用羽旄来装饰,用箫管来伴奏,焕发出至上道德的光彩,调动起阴阳刚柔四气的和谐,来表明万物的规律。所以这种音乐,清明就像天,钟鼓声洪大就像地,乐章周而复始就像一年四季,舞姿往复周旋流动就像风雨,好像五色缤纷形成文采而毫不混乱,八音配合律而不相干扰,各种节奏都合乎应有的度数而不失常规。大小音调相辅相成,前后乐章相继相生,有唱有和有清有浊,互相交替形成一定的规律。所以这样的音乐一经流行,就使伦理清楚,使人耳聪目明,心平气和,它能移风易俗,使天下得到安定。所以说:“音乐就是娱乐。”不过,君子的娱乐是因为找到了正道,小人的娱乐在于满足了欲望。用正道来控制欲望,这样娱乐就不会导致淫乱;为了欲望而忘记正道,就会陷入迷惑而得不到真正的快乐。所以君子回到人的本性来调和志向,推广音乐来完成对人们的教化。乐教完成,人民也就走上了正道,所以从音乐可以观察到德行。

【原文】

【注释】①文明:指音乐文采鲜明。②英华:光华。这里指美好的神采。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①,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②,唯乐不可以为伪。

【译文】

所谓“德行”,是人性的发端。“乐”,是德之光华。金、石、丝、竹是演奏乐的器具。“诗”抒发内心意志,“歌”吟唱心中声音,“舞”表演内心情态,诗、歌、舞都是从人心中发出的,然后用乐器来跟着配合演奏。所以,情感深厚就会文采鲜明,气度宏大就会变化神奇。有和顺的情感聚积在心中,就会有美好的神采现在外表,只有音乐所表现的快乐是不好伪装的。

【原文】

【注释】①方:将。三步以见方:指先走三步表示舞蹈将要开始。②乱:指乐曲的结束部分。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见方①,再始以著往,复乱以饬归②。奋疾而不拔,极幽而不隐。独乐其志,不厌其道,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

【译文】

乐,是出自内心的感动。声音,是音乐的表现形式。诗律节奏,是声音的修饰。君子从心灵的感动出发,喜爱音乐的形式,然后对这表象加以整理修饰。所以《大武》之乐的表演,首先击鼓叫舞蹈人员做好准备,再走三步表示将要舞蹈,第一段舞毕,再开始起舞;结束曲也重复一次,舞者才退下。舞者步伐迅疾,但不乱跳离谱;音乐极其幽深,但不隐晦。观众既能独自满足个人的意志,又不厌弃其中包含的道理;全面地体现了仁义之道,因而不至于只为满足个人享受的欲望。这种音乐既表现了情感,又确立了道义。乐舞结束的同时,也显出了道德的崇高。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更加爱好善德;小人听了这样的音乐,也会反省自己的过错。所以说:“抚育人民的方法,音乐是最重要的。”

【原文】

【注释】①所自生:指王者赖以建立王业的功德。②所自始:指祖先。也者,施也;礼也者,报也。乐,乐其所自生①;而礼反其所自始②。乐章德,礼报情反始也。

【译文】

乐的作用,有施与的性质;礼的作用,有报答的性质。乐,用来欢乐它自身所产生原因;礼,要求人一直追溯到自己所由产生的始祖(都要报答)。乐表彰功德,礼报答恩情、追念始祖。

【原文】

所谓大辂者,天子之车也;龙?九旒,天子之旌也;青黑缘者,天子之宝龟也;从之以牛羊之群:则所以赠诸侯也。

【译文】

所谓“大辂”,那是天子的车子,龙?下边缀着九条旒的,那是天子的旌旗;有青黑色边缘的龟甲,那是天子的宝龟;再加上成群的牛羊:这些就是天子赐给来朝诸侯的礼物。

【原文】

【注释】①管:包括,贯通。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①。

【译文】

乐,表达人的内心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不可改变的。礼,反映社会的伦理,这种伦理是永恒不变的。乐的功能在于调和统一,礼的功能在于辨别差异,礼乐的道理,贯通着人情。

【原文】

【注释】①降兴:调动。本知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礼乐天地之情,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①,而凝是精粗之体,领父子君臣之节。

【译文】

追求人心灵的本源,在于了解其变化,这是乐的功能。显明诚敬,除去虚伪的态度,是礼的作用。礼乐依顺天地的规律,贯彻神明的道德,升(用于祭祀)可以使天神降而地神出,(用于万物)可使其大小精粗等各种不同的形体都得成就而且端正,(用于人伦)可理顺父子、君臣之间的关系。

【原文】合,阴阳相得,

【注释】①区萌:指植物的萌芽。故大人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天地煦妪覆育万物,然后草木茂,区萌达①,羽翼奋,角生,蛰虫昭苏,羽者妪伏,毛者孕鬻,胎生者不,而卵生者不縜,则乐之道归焉耳。

【译文】

所以圣人施行礼乐,天地都将跟着光明。天地也将要为之欣然交合,阴阳交错,化育抚养万物。这样草木就茂盛了,萌芽就出土了,鸟类就奋飞了,兽类就生长了,冬眠的虫子也复苏了,鸟类在孵卵,兽类怀了孕,胎生的不流产,卵生的不会破裂。而乐的精神正归功于这种天地和合、万物各得其所的境界!

【原文】

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乐师辨乎声诗,故北面而弦。宗、祝辨乎宗庙之礼,故后尸。商祝辨乎丧礼,故后主人。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然后可以有制于天下也。

【译文】

所谓乐,并不仅仅指黄钟、大吕等乐律、奏乐起舞等,这些只不过是乐的次要部分,所以少年就能歌舞。铺设宴席,陈列祭器,按上下进退的动作来行礼,这也是礼的次要部分,所以只需司仪就可以掌管。乐师能清楚地懂得声乐诗歌,所以只能在下位面朝北弹琴。宗祝只不过是了解宗庙的具体礼仪,所以只能站在尸的后面相礼。商祝只懂得丧事的礼仪,所以只能站在主人的后面行礼。所以,懂得礼乐的人应处在上位,而技艺上的应用应处在下位。德行的完善是主要的,但具体事务的完成是次要的。所以,先王通晓天下万物有上下先后的道理,然后才制定礼乐,推行于天下。

【原文】

【注释】①弦匏笙簧:指各种管弦乐器。②讯:调节。③于是语:乐终发表意见说明此乐舞的意义。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子夏对曰:“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弦匏笙簧①,会守拊鼓,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②,君子于是语③,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猱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今君之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

【译文】

魏文侯问子夏说:“我穿戴礼服礼帽听古代的音乐,恐怕很快就睡着了;而倾听郑、卫两国的音乐时,就不知疲倦。请问古乐为什么能让我如此呢?新乐叫我这样,又作何解释?”子夏说:“所谓古乐,表演时舞列同进同退,动作严整。各种管弦乐器,等领乐的拊和鼓敲响后才一起演奏。开始演奏时击鼓,乐曲终结时,鸣铙,用相来调节最后的乐章,用雅来控制音乐的速度。君子用此来说明乐舞的深刻意义,或谈论古代的事迹内容都是有关通过修身达到和睦家庭,以至于安定天下的,这是演奏古乐的意义。而所谓的新乐,舞蹈人员表演起来弯腰屈体参差不齐,歌和曲的声音淫邪放纵,使人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控;甚至还加上倡优侏儒的演出,男女混杂,父子不分,音乐结束了,既不能供人座谈,也不能通过它来称述古代事迹。这就是演奏新乐的结束。现在你问的是‘乐’,而您所喜欢的是‘音’,乐和音虽然相似,但实际上是不同的。”

【原文】

【注释】①俾于:及于,至于。②靡悔:无所遗憾。侯曰:“敢问何如?”子夏对曰:“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不作,而无妖祥,此之谓‘大当’,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诗》云:‘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俾。俾于文王①,其德靡悔②。既受帝祉,施于孙子。’此之谓也。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

【译文】

魏文侯又问道:“那它们是怎样的不同呢?”子夏说:“古代的时候,天地和顺,四时风调雨顺,人民有德,五谷丰登,疾病灾难不发生,怪异现象不出现,这就叫做天下太平了。这时就有圣人出来,制定父子、君臣的名分,作为人们的纲常。纲常确定了,天下就太平了。天下太平了,然后制定六律、调和五音,演奏乐器来歌唱,创作诗篇来赞颂,这样的音乐,就叫做德音,德音才能成为乐。《诗经》说:‘他的德音天下无不和应,他的道德在于是非能明。能明是非又能区别善恶,因此能够担任官长,能够作为国君。统治这块广大的国土,能够恭顺而且择善,传到文王,德行无所遗憾,接受上天的福佑,传给子孙后代。’这就是德音的意义。而您所喜欢的大概是那些使人消沉迷惑的溺音吧!”

【原文】

【注释】①咏叹,淫液:指音乐声调漫长、连绵不绝。②发扬蹈厉:手舞足蹈,奋发威武。③荒:迷乱。牟贾侍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何也?”对曰:“病不得其众也。”“咏叹之,淫液之①,何也?”对曰:“恐不逮事也。”“发扬蹈厉之已蚤②,何也?”对曰:“及时事也。”“《武》坐致右宪左,何也?”对曰:“非《武》坐也。”“声淫及商何也?”对曰:“非《武》音也。”子曰:“若非《武》音,则何音也?”对曰:“有司失其传也。若非有司失其传,则武王之志荒矣③。”子曰:“唯。丘之闻诸苌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

【译文】

宾牟贾陪伴孔子谈话,孔子跟他谈到乐舞的问题。孔子问:“《武》乐表演开始前长时间击鼓做准备,这是为何?”宾牟贾说:“这是表现武王担心诸侯不能及时到达,失去时机。”孔子又问:“《武》的音乐,连绵不绝,这是为什么?”答道:“这是象征武王担心时机不成熟,干不成大事。”孔子又问:“战舞一开始就迅速激烈地手舞足蹈,这是什么意思呢?”宾牟贾答道:“这是象征抓住时机及时行动。”孔子又问:“《武》舞中的跪,为什么只跪右腿,而支起左腿?”宾牟贾答道:“那不是《武》舞的跪法吧!”孔子又问:“《武》舞的声乐过度地涉及充满傻气的音调,这是为什么呢?”宾牟贾答道:“那不是《武》乐的声音吧!”孔子又问:“如果不是《武》舞的音调,那是什么音调呢?”宾牟贾答道:“恐怕是乐官传授有差错。如果不是乐官传授有差错,那就是武王的意志已经慌乱了。”孔子说:“是啊。我从苌弘那里听到的,也像您说的一样。”

【原文】

【注释】①免席:避席,离开坐席表示尊敬。②事蚤济:战事早已成功。蚤,通“早”。牟贾起,免席而请曰①:“夫《武》之备戒之已久,则既闻命矣。敢问迟之,迟而又久,何也?”子曰:“居,吾语汝。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夹,振之而驷伐,盛威于中国也。分夹而进,事蚤济也②。久立于缀,以待诸侯之致也。

【译文】

宾牟贾起身,离开席位,向孔子请教道:“关于《武》舞开始前总要击鼓准备很久的意义,我的说法已经得到您的肯定了。那么请问《武》乐为什么表演的时间这么长呢?”孔子说:“请坐,我来告诉你。乐舞是象征已经成功的事情。手持盾牌,如山般地屹立,象征武王将要有大事。舞者奋发威武,手舞足蹈,这表现出太公的雄心壮志。《武》舞的最后一节,全体演员一起跪下,象征周公、召公在战争结束后将实行文治。再说《武》舞的结构:《武》乐开始的第一章,武王出师北上,第二章武王灭商,第三章武王领兵南下,第四章武王开拓疆土,第五章舞者分为两列,象征周公、召公一左一右辅佐天子。第六章恢复原先的舞位,象征对天子的尊崇。两对舞者振动铃,向四面出击,象征天子的威力震撼中国。分别前进,表示战士已经成功。扮演战士的演员们,长久站在原位上,那表示武王在等待诸侯的到来。”

【原文】

【注释】①行:寻视、寻访。且女独未闻牧野之语乎?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封王子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①,庶民弛政,庶士倍禄;济河而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车甲衅而藏之府库而弗复用,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将帅之士使为诸侯,名之曰‘建橐’。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

【译文】

“再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牧野之战的传说吗?武王讨伐纣王,来到商都,还没来得及下车,就分封黄帝的后裔去统治蓟,分封帝尧的后裔去统治祝,分封舜的后裔去统治陈;下了车后,又把夏的后代封于杞,把殷的后代安置在宋,还修整了比干的墓,释放了被囚禁的箕子,派他看望商容并恢复他的官职。废除商纣王虐待庶民的苛政,商的下级官吏增加一倍的俸禄;然后渡过黄河回到西边,把战马放到华山南面,不再用马去打仗,牛也放到桃林的郊野,不再用它们为战争服役,把兵车盔甲都涂上牲血收藏到仓库里,不再使用,把盾和矛都倒放着,用虎皮包好,将带兵的将领封为诸侯,这在当时就叫做“建橐”。这样,天下的人就都知道武王不再用兵打仗了。

【原文】

【注释】①郊射:在郊外行郊射礼。散军而郊射①,左射《狸首》,右射《驺虞》,而贯革之射息也;裨冕笏,而虎贲之士说剑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耕藉,然后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弟也。若此,则周道四达,礼乐交通。则夫《武》之迟久,不亦宜乎。”

【译文】

“驱散了军队,在郊外举行郊射祭之礼,行礼时,左边奏《狸首》乐章来射箭,右边唱《驺虞》来节射,这样以习武为目的的射箭停止了;大臣们都穿上礼服、戴上礼帽、插上笏板,武士们身上的箭也解除了;在明堂祭祀祖先,而使民众就知道孝悌了;定期朝见天子,诸侯就知道怎么为臣了;天子在籍田中举行耕种仪式,诸侯就知道敬事天帝鬼神了。以上五个方面,是教化天下的重大措施。在大学中举行食礼,供养三老五更,天子袒露左臂,亲自切割牲肉,捧着木豆,请他们食用。接着捧上酒爵请他们漱口,还头戴冠冕、手持盾牌为他们起舞,这就是教导诸侯尊敬长者的悌道。像这样,周朝的政教便传播四方,礼乐通行天下。由此可知,武乐表演的时间长,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吗?”

【原文】

【注释】①斯须:片刻,须臾。②致:详审。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①。”致乐以治心②,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

【译文】

君子说:“礼乐片刻不能离开人们的身心。”通过研究礼乐来调理内心修养,那么平和、正直、慈爱、诚实的心情就自然产生了。有了这样的心情就能心情和乐,心情和乐了心里就能安定,心里安定了就能长久地自我休养不息,长久地休养不息就能合乎于天道,合乎天道了就能与神明相通。合乎天道就不必说话而使人相信;与神明相通就可以不发怒而使人敬畏:这就是运用乐来调理内心修养的结果。

【原文】

【注释】①易慢:轻率怠慢。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①。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

【译文】

运用礼来调理自己的容貌仪表,那么态度就会庄重恭敬。态度庄重恭敬了就会显得有威严。心中如有片刻不平和不快乐,那么卑鄙欺诈的心思就会乘虚而入。外貌只要有片刻不庄重不恭敬,那么轻率怠慢的念头就会乘虚而入;所以乐是发自于内心的,礼是作用于外表的。乐的极致是和悦,礼的极致是恭顺,内心平和而外表恭顺,那么人民只要看到他的脸色,就不会跟他争执了,看到他的容貌,就不会对他产生轻率怠慢的心思了。所以,道德的光辉发动于内心,人们就不会不顺从;理从外貌上表现出来,人们也不会不顺从他的领导。所以说,运用礼和乐的教化,再把它们推行于天下,天下的治理就不难了。

【原文】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礼减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故礼有报,而乐有反。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

【译文】

乐,由内心产生,礼,体现于外表。所以礼应该简单,乐应该丰富。因为礼在于教人克制、减损,做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要加以鼓励,以努力去实现美。而乐使人抒发、充盈,做起来比较容易,所以要加以控制,以控制其美。礼是有所减损的,如果不加以鼓励,就会消亡。而乐是充盈的,如果不控制会走向放纵。所以礼应该有所鼓励,乐应该有所控制。礼有了鼓励,人们就愿意去执行它,而乐有所控制,人的情感就会逐渐变得安稳。所以对礼的鼓励、对乐的控制,道理都是相同的。

【原文】

【注释】①性术:内在的思想情感。②息:泯灭。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①。故人不耐无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②,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译文】

乐,就是使人快乐,是人情不能缺少的。乐必然要借声音来表达,表现于动作,这是人之常情。声音和动作,表现了人们的各种内心思想变化。所以,人不能没有快乐,快乐不能不表现出来,表现出来不加引导,就不会不混乱。先前的君王憎恶邪乱,所以创制了《雅》和《颂》的乐歌来加以引导,使声音足以令人表达快乐而不至于放纵,使乐歌的文辞足以表达义理而不至于平息,使音乐的曲折、平直、繁省、简洁、细微、洪亮和节奏等足以感动人们的善心,不让放纵邪恶的念头来影响人的情感,这就是先王制定音乐的目的。

【原文】

【注释】①物:这里指乐器。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①,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译文】

因此,在宗庙里演奏先王之乐,君臣上下一同聆听,大家没有谁不平和恭敬;在族长乡里演奏音乐,年长的和年幼的人一同聆听,也没有谁不和谐顺畅的;在家门之内演奏音乐,父子兄弟一同聆听,也没有谁不和睦亲近。所以,制定音乐要先确定基调宫音以调和众音,用各种乐器来配合节奏,节奏和谐便形成整个乐章,这样就可以用它来协调君臣父子的关系,使天下的民众相亲相随。这就是先王制定音乐的目的。

【原文】

【注释】①齐:协调统一。②中和:不偏不倚,和谐适度。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伸,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①。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②,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译文】

所以,听到《雅》、《颂》的乐歌,会使人心胸变得宽广;拿着盾戚等舞具,学习俯、仰、屈、伸等舞蹈动作,会使人仪态容貌变得庄重;按一定的行列和区域行动,配合着音乐的节奏,行列就会整齐了,一进一退的动作也就协调统一了。所以,音乐仿佛天地的教化,是协调一切关系的纲纪,是满足人的情感需要所不可缺少的。

【原文】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①。军旅钺【注释】①饰:表达。者,先王之所以饰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侪焉。喜,则天下和之;怒,则暴乱者畏之。先王之道,礼乐可谓盛矣。

【译文】

所谓乐,是先王用来表达喜悦的。军队和武器,是先王用来表示愤怒的。所以先王的喜怒哀乐,都有与之相配的东西来表达。先王喜悦,天下的百姓都跟着和乐;先王愤怒,暴乱的人就畏惧。先王治理天下的办法,在礼乐中可以说是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原文】

【注释】①自执:自己判断。赣见师乙而问焉曰:“赐闻声歌,各有宜也。如赐者,宜何歌也?”师乙曰:“乙,贱工也,何足以问所宜?请诵其所闻,而吾子自执焉①。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夫歌者,直己而陈德也。动己而天地应焉,四时和焉,星辰理焉,万物育焉。故《商》者,五帝之遗声也。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商之遗声也,商人识之,故谓之《商》。《齐》者,三代之遗声也,齐人识之,故谓之《齐》。明乎《商》之音者,临事而屡断;明乎《齐》之音者,见利而让。临事而屡断,勇也;见利而让,义也。有勇有义,非歌,孰能保此?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译文】

子贡去见师乙,向他请教说:“我听说唱歌要适合各自的个性。像我这样的人,适宜唱什么样的歌呢?”师乙说:“我只是个低贱的乐工,怎么敢来回答您的问题呢?但请允许我陈述我的所知,然后由您自己判断吧!坦率而耿直、慈祥有仁爱的人适合唱《商》;温良而能决断的人适合唱《齐》。歌声直接表达自己、展示自己的品德,触动了自己,天地就会有感应,四时就会调和,星辰也会有条不紊,万物就会生长发育。宽厚宁静、柔和正直的人适合唱《颂》;心胸开阔而沉静、开朗通达而诚信的人,适合唱《大雅》;恭敬谨慎、注重礼仪的人适合唱《小雅》;正直而安静、清廉而谦逊的人适合唱《国风》;《商》音充满直率和慈爱,是五帝时流传下来的声调,商人还能熟悉它,所以称之为《商》。《齐》,是三代流传下来的声调,齐人还能熟悉它,所以称之为《齐》。通晓《商》音的人,遇事能决断,通晓《齐》音的人,见利而能推让。遇事能决断,这是勇敢的表现;见利能推让,这是重义气的表现。有勇有义,离开了音乐的涵养,还有谁能保持下来呢?歌声的旋律,上扬如同极力高举,下放如同重物坠落,变化时好像突然折断,停止时好像一段枯木,平直时又符合矩尺,弯曲时又如同带钩,音调连绵不断好像一串珍珠。

【原文】

“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子贡问乐》。

【译文】

“唱歌好像也是一种语言,只是把语言的音调拉长罢了。心中喜悦,所以就说出来了,只说还不行,所以要拉长声调来说,拉长声调说还不行,所以就咏叹起来,咏叹也不够,所以就手舞足蹈起来。”以上是《子贡问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