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218

之本于冬。而阳气之生于水。阳气已病。复从春气外出。故死。)冬三月之病。在理已尽。草与柳叶皆杀。(理、谓土中

之理路。上文言水病之合于阳者。随太阳之气而外转者也。此言在理已尽者。谓水之从地理而上通于天也。冬三月之病。

水之病也。在理已尽者。水竭而不能通于地理也。故至草与柳叶所生之时。而天地阴阳之气皆杀。夫春取榆柳之火。柳

得先春之气者也。草木得春气而生。人病感春气者死。)春阴阳皆绝。期在孟春。(阴阳之气。始于岁首。故交春而阴阳

皆绝。期在孟春而死。)春三月之病。曰阳杀。(春三月阳气正盛。病伤其气。故曰阳杀。倪仲玉曰。此杀字。照应前之

皆杀。皆者。谓阴阳之气皆杀也。)阴阳皆绝。斯在草干。(阴阳者。谓木火之阳。厥阴少阴之所主。皆绝者。无生长之

气也。故期在肃杀之时而死。)夏三月之病。至阴不过十日。(阴、谓岁半以下。阳气病伤。故交阴即死。)阴阳交。期在

濂水。(在夏之阴阳交病。病少阴之火也。濂水、水之清也。在三秋之时。)秋三月之病。三阳俱起。不治自已。(秋三月

乃阳明主令。阳明者。两阳合明。间于二阳之中。三阳俱起。是谓干刚中正。勿药有喜。)阴阳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

能起。(七月八月。乃太阴主气。九月十月。乃阳明主气。至秋令而阴阳交合者。太阴阳明之合病也。太阴欲开。而不能

胜阳明之阖。阳明欲阖。而不能止太阴之开。是以立不能坐。坐不能起。)三阳独至。期在石水。二阴独至。期在盛水。

(此总结太阳少阴为水火阴阳之主。标本互合。阴阳气交。如三阳独至。是有阳而无阴矣。二阴独至。是惟阴而无阳矣。

石水。坚冰之时。孤阳而无阴气之和。又值水性坚凝。故死。盛水、立春雨水之时。独阴而无阳气之和。又值春阳外泄。

故死也。)

<目录>卷九

<篇名>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属性:春时之阳气方盛。阴气方衰。秋时之阴气方盛。阳气方衰。此天气之盛衰也。少者之气方盛。老者之气方衰。此人

气之盛衰也。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气之多少。问阴阳之气。有多有少。逆者。谓四时老少之气逆行。从、

顺也。)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是以气

多少。逆皆为厥。(四时之气。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阳从左者。谓春夏之气。从左而行于右。阴从右者。谓秋冬之气。

从右而行于左。老者之气。从上而下。犹秋气之从上而方衰于下。少者之气。从下而上。犹春气之从下而方盛于上。是

以春夏之气。归于阳之从左而右。气之顺也。故为生气。归于秋冬之从右而左。气之逆也。故为死气。反之。谓秋冬之

气。归于阴之从右而左为生。归于春夏之从左而右为逆。是以气之无论多少。逆者皆为厥也。此节总提四时老少之气。

而先论其天气之顺逆焉。闵士先曰。此与五常政大论。春气始于左。秋气始于右。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上同义。)问曰。

有余者厥耶。(复问人气之逆。乃有余者厥耶。)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一者。一阴之

气也。一上不下。寒厥到膝。阴气自下而上。从井而至合也。阴气上行。秋冬之令也。故老者为顺。少者为逆。此盖以

人之阴阳。而应天地之四时也。)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气者。一阳之气也。气上不下。头痛巅疾。阳气自下而直上于

巅顶也。愚谓此下当有少者春夏生。老者春夏死句。或简脱耶。按此二节。论人之阴阳二气。自下而上。以应天之四时。

年之老少。重在不下二字。盖一日之中。一时之间。阴阳出入。上下循环。有四时老少之气。如上而不下。则为厥逆矣。

岂果寒厥到膝。而老者秋冬可生。是以下文所云。倪仲玉问曰。论阴气曰寒厥到膝。论阳气曰头痛巅疾。是阳气之直上

于巅顶。而阴气止至于膝耶。曰。非也。阴阳二气。上下相同。犹天之寒暑往来。四时之收藏生长。夫肌腠气分为阳。

经脉血分为阴。阴气生于阳。阳气生于阴。故曰所出为井者。阳气从阴而出于脉外之处为井也。所入为合者。阴气从阳

分而入于经脉之中。亦从井至合。而与营血相会。故曰。所入为合。盖自井至合。则五行之气已周。复散行而上也。试

观寒厥之病。始于肘膝而不能回阳。则渐至额颅皆冷。此阴阳血气生始出入之要道。学人不可不细加参求。)求阳不得。

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征。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夫老从上。少从下。此老幼百年之四时也。阳从左。

阴从右。此天地一岁之四时也。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此一日之有四时也。是老者一岁之中有春

夏。一日之中有春夏。少者一岁之中有秋冬。一日之中有秋冬。能顺一岁一日之四时。则百岁之气皆顺矣。岂老者止行

秋冬之令。而少者单行春夏乎。此盖以天之四时。合人之阴阳。以人之顺逆。应天之四时。是以不明天地人参合之道。

求阳而不得其气。求阴而不能审其微。以五部而候五时之气。若隔绝而无征验矣。夫四时之气。生于五方。人之形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