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31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不同。谓针石灸 。毒药导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夫九州八方。皆通于天气。天有春夏秋冬之四时。地有生长化收藏之五气。而人亦应之。是以东方主春生之令。而人

气亦发生于外。故宜针石以治其外。南方主夏长之令。而人气更发越于外。故宜微针以治其皮毛。西方主秋收之令。人

气亦收藏于内。故宜毒药以治其内。北方主冬藏之令。而人之阳气亦沉潜于下。故宜艾 以起阳气于至阴。中央湿土主

生化之令。而人气亦守于中。故宜导引按跷。使灌通于四末。此地势有生长收藏之不同。而治法是亦有别也。)故东方之

域。天地之所始生也。(域、区界也。宇内也。言天地始生之气。由东方之九野。以及于宇内之九州也。金西铭曰。首言

地势使然。继言天地之所始生。地气通于天也。)鱼盐之地。海滨旁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

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此言五方之生物。所以养生。如偏于嗜食。皆能致病也。地不满

东南。故多旁水。海滨之地。利于鱼盐。旁水。故民多食鱼。近海。故嗜咸。得鱼盐之利。故居安食美也。鱼性属火。

故使人热中。心主血脉。故咸胜血也。嗜咸。故色黑。血弱。致肉理空疏也。五脏生成篇曰。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

灵枢经曰。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荣气不行。乃发为痈。又曰。血泣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

也。)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砭悲廉切叶边砭石、石针也。山海经曰。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

针。即此类也。东方之地。人气发生于外。故其治诸病。宜于砭石也。夫春生之气。从东方而普及于宇内。故砭石之法。

亦从东方而来。以施及于九州也。)西方者。金玉之域。砂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地之刚在西方。故多金玉砂石。

天地降收之气。从西北而及于东南。)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实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

体。其病生于内。(高平曰陆。大陆曰阜。大阜曰陵。根据山陵而居。故多风。金气坚肃。故水土刚强。不衣、不事服饰也。

褐、毛布也。荐茵褥也。华、浓浓也。谓酥酪膏肉之类。饮食华浓。故人多脂而肥。水土刚强。肤腠肥浓。是以外邪不

能伤其形。惟饮食七情之病生于内也。)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毒药、有毒之药也。五常政大论曰。大

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九。盖上古以神农之上品无毒者。谓可久服长生。而中品

下品有毒之药。以治病攻疾也。邪不外入。病从内生。故宜毒药治其内。天地秋收之气。从西以及于九州。故毒药治病

之法。亦从西方来也。)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西北方、阴也。是以闭藏之气。惟北更甚。)其地高陵居。风寒

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地高陵居。西北之势也。风寒冰冽。阴气胜也。野处乳食。北人之性也。)脏寒生满病。其

治宜艾 。故艾 者。亦从北方来。(夫秋收之气收于内。冬藏之气。直闭藏于至阴之下。是以中土虚寒。而胸腹之间。

生胀满之病矣。艾名冰台。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夫阳生于阴。火生于水。艾能得水中之真阳者

也。北方阴寒独盛。阳气闭藏。用艾 灸之。能通接元阳于至阴之下。是以灸 之法。亦从北方而来也。夫人与天地参

也。天有寒暑之往来。人有阴阳之出入。经曰。陷下则灸之。即四方之民。阳气陷藏。亦宜艾 。故曰。艾 之法。亦

从北方来。董帷园曰。故凡虚寒胀满之病。治宜温补。启发元阳。不可误用寒凉克伐之剂。)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

之所盛处也。(南方主夏长之气。是以为阳热所盛之处。)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地陷东南。故其地下而水土

弱。低下则湿。故雾露之所聚。)其民嗜酸而食 。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 、腐也。如豉 醯醢之类。物

之腐者也。致、密也。酸味收敛。故肉理致密。酸乃木味。故外见赤色。多雾露湿气。故其病挛痹也。金西铭曰。五方

之民。举东方之嗜咸者。则见本色之黑。南方之嗜酸者。则见所生之赤。盖色生于味也。夫气为阳。味为阴。东方主春

生之气。而民嗜藏下之咸。南方主浮长之气。而民嗜收敛之酸。有若阳鹿之嗜阴龟。潜龙之嗜飞燕。皆出于天性之自然

也。)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南方之气。浮长于外。故宜微针以刺其皮。夫针有九式。微针者。其锋微

细。浅刺之针也。)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中央、土之位也。地平、土之体也。湿者、土之气也。

化生万物。土之德也。位居中央。而气溉四方。是以所生万物之广众也。)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四方

辐辏。万物会聚。故民食纷杂。化养于中。故不劳其四体。四肢为诸阳之本。痿痹者。手足之气逆。而痿弱不用也。平

脉篇曰。阳脉不足。阴脉乘之。则洒淅恶寒。阴脉不足。阳往乘之。则发热。寒热者。手足三阴三阳之脉病也。盖言中

土之民。不劳其四体。而气血不能灌溉于四旁。是以多痿厥寒热之病矣。)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

也。(导引者。擎手而引欠也。按跷者。乔足以按摩也。盖中央之化气。不能充达于四旁。故宜导按其四肢。以引血气之

流通也。夫中央之化气。由中而及于四方。故导引按跷之法。亦从中而四出也。莫子晋曰。由东南而及于西北。由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