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37

近筋骨之腠理也。盖冬气闭藏。而宜于深刺也。直下者。循经而下针。欲深而留之也。散下者。循络而下针。言病之轻

者。不必太深也。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藏之所宜也。)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此总结上文。

而言四时之刺法。各有浅深之所在也。)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厥阴

心主主脉。无故而损之。故脉乱。血气外溢。故令人气微也。少阳主骨。厥阴不从标本。从少阳中见之化。故入淫骨髓

也。病不在夏分。故病不能愈。肝气仍逆。故令人不嗜食。肝主春生之气。故又且少气也。)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

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脏真高于肺。主行荣卫阴阳者也。荣卫气血。所以濡筋骨。利关节。病在肝而反伤

其肺。是以筋挛。血气环逆。故令人气逆而转为咳嗽也。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肝藏魂。魂魄不安。故使人邪哭也。)

春刺冬分。邪气着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春主生升。冬主闭藏。春刺冬分。反导其血气内着。故令人腹胀。

肝主语。故又且欲言语也。病不愈者。言四时所主之脏病不愈。又且者。言不惟病不愈而又有此证也。)夏刺春分。病不

愈。令人懈惰。(三月四月。人气在脾。脾病不愈。故令人懈惰。)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

之。(五月六月。人气在心主包络。心主言。心主不能代君行令。故心中欲无言。经曰。所谓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气万物

未有毕去。阴气少。阳气入。阴阳相搏。故恐也。夏刺秋分。则阳气入而与阴相搏。故如人将捕之。)夏刺冬分。病不

愈。令人少气。时欲怒。(经曰。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盖夏月阳气外张。而反逆归于

冬分。故不惟病不愈。而更令人少气善怒也。)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秋主下降。刺春

分。是反导其血气上行。故令人惕然欲有所为。四时刺逆从论曰。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夏分。病不已。

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秋气在皮肤气分。刺夏分之络脉。则气不外行。故令人益嗜卧。肺藏魄。经云。魂魄飞扬。使

人卧不安而喜梦。)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冬主闭藏。而反伤之。则血气内散。故令人寒栗也。)冬刺春分。

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春令所以泄冬藏之气也。人卧则气归于阴。而反泄之。故令人欲卧不能眠。气行

于阳则目张。行于阴则目瞑。眠有所见者。目不得瞑也。)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冬主闭藏。夏令浮长。

气应藏而使之外泄。故发为诸痹。痹者闭也。气留闭于外而为痛也。)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肾藏津液。肺乃

水之化原。故善渴也。此言五脏之气。随时而升浮降沉。非五脏经脉之谓也。)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此言五脏之

神气。从内膈而外达于胸胁。从胸胁而环转于形身。故不可逆刺其膈。以伤其脏焉。内膈上连于胸。中连于腹。下连于

胁。脏气从此而外出。故曰。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膈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反之者。逆刺其所出之

神气也。)中心者环死。(环者。一周时也。盖日为阳。心为阳中之太阳。一昼一夜。日环转一周。故至周转而气终也。)

中脾者五日死。(五日者。土数终也。)中肾者七日死。(天乙生水。地六成之。七日者。生成之数终也。)中肺者五日死。

(天数五。地数五。肺属干金而主天。脾属坤土而主地。故皆死于五日也。只言四脏而不及肝者。或简脱也。杨元如曰。

五脏经脉。俱不上循于头。惟厥阴与督脉会于巅。故曰五月六月。人气在头。抑厥阴之气。不从胸胁外出。而直上于头

与。)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五脏六腑之气。俱从内膈而外出于胸胁。故刺中膈者。皆为伤

中。一岁死者。尽五行六气之终而死也。按内膈上连胸之鸠尾。中两分于腹上。下连两旁季胁。后连脊之十一椎。刺中

膈者。即不中脏速死。其中脏腑之气。皆为所伤矣。行针者慎诸。莫子晋曰。此复兼六腑之气而言。即阴阳合并之义。

盖中脏气者死之速。中腑气者死之迟。)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膈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避五脏者。

避五脏神气之所出也。五脏之气。所从而出者。膈与脾肾处也。膈者。胸膈之上。鸠尾处也。脾处者。胸骨两分之下。

交腹之处也。肾处者。两胁之下也。言五脏之气。从膈外出。旋转不回。若反刺之。是逆其气而伤其脏矣。)刺胸腹者。

必以布 着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 音激。此言刺胸腹者。

宜微针而浅刺之。勿使有伤膈气也。 、定也。以布定着于胸腹。乃从单布上刺之。盖欲其极浅也。不愈而复刺者。言

其至浅而或不得其气也。肃、静也。言气之难得。宜肃静其针以候焉。摇针者。刺之泻法也。肿乃邪实。故宜摇针以泻

其邪。经刺勿摇。守其正也。此补泻之法。刺之要道也。)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此论脏腑阴阳之合并也。

所论五脏之气者。三阴之所主也。三阴之气。与三阳交并。阳气先至。阴气后至。合于十二经脉。内络脏腑。外络形身。

外内出入。循环无端。故曰。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不知并合。诊故不明。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当知五行而生

三气。三而三之。合为六气。六六之气。以应十二经脉。一经之气已终。是不复阴阳相贯。而环转无端矣。)岐伯曰。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