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66

东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

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患。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

寒热。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又身形之应九野。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胁应春分。其日乙卯。左手应立夏。其

日戊辰己巳。膺喉头首应夏至。其日丙午。右手应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胁应秋分。其日辛酉。右足应立冬。其日戊

戌己亥。腰尻下窍应冬至。其日壬子。六腑膈下三脏应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一所在日。及诸戊己。是谓天忌。宜避针

刺。)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按灵枢首篇。黄帝问曰。

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

先立针经。愿闻其情。故曰法往古者。先取法乎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取验于本经之论也。是以三部九候诸篇。皆补论

针经未尽之旨。再按官针篇曰。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故本经补论岁运八篇。

立数万余言。亦详悉灵枢之所未尽者。)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

验也。(验于来今者。言针经之所未发明也。盖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是以本卷九篇。论三部九候。

而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以天之日月虚盈。地之经水动静。以候气之浮沉。血之凝淖。所谓法天则地。调之于身。

故曰。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矣。)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

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言上工取法天地。先知日之寒

温。月之虚盈。四时气之浮沉。与人之形气荣卫。参伍相合而调之。是虽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已独知之。故曰观

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承上文而言。通于天地阴阳无穷之道者。可传于万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

也。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此复言观于冥冥者。不形见于外。

视之无形。尝之无味。仿佛乎若神。是以粗工之不能俱见也。上工独知之者。先以日月四时之气。调之于身。故常先见

之。是故工之所以有异也。)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所谓虚邪者。乃八方虚乡所来之邪气。其入于身也深。)正邪

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所谓正邪者。八方之正气也。正气者。

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其中人也浅。是以逢人之汗出。腠理开。而后入于肌腠络脉之间。然其中人

也亦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此言虚邪之始

中人也。亦起于毫毛。发于腠理。其入深。则搏于筋骨。伤人五脏。故上工救其萌芽。始发。见其洒淅动形而即治之。

不使有伤三部九候之气。是为上工也。朱永年曰。虚乡之邪。逢人之虚。则中人也深。而入伤五脏。如人之九候尽调

者。亦始伤毫毛。故当救其萌芽。勿使伤败九候之气。)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

因病而败之也。(已成者。入伤荣卫。而病已成。已败者。三部九候之气。已为邪所伤败。下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

九候之相失者。因邪病而败之也。此言上工救其萌芽。不使邪伤正气。下工救其已成。则正气已败。不亦晚乎。)知其所

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此言正邪之中人也微。莫知其情。莫

见其形。上工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故能知其所在。知其所在。即于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言守其真气。而

邪自去矣。朱永年曰。上工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故能见其邪形。下工不知所诊。则亦莫见其形矣。)帝曰。余闻补泻。

未得其意。(补正泻邪。各有其法。)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

以息方吸而纳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内叶讷。天包乎地。

圆者。天之象也。气生于地。方者。地之象也。盖以天地阴阳四时之气。合人形之虚实。而为补泻之法。故曰圆与方。

非针也。气方盛。月方满。日方温。则人之真气充而邪易泻也。身方定。阴阳不相错也。息方吸而内针。吸天地之气。

以助其气也。故泻必用方。其气盛而行焉。)补必用圆。圆者行也。行者移也。(补必用圆者。圆活其气之周行于外内也。

经气周行。则移其真气之隆至矣。)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必中荣者。刺血脉也。排、推也。候其吸而推运其针

也。盖泻者。候其呼出而徐引针以泻之。补者。候其吸入而推内以补之也。)故圆与方。非针也。(方圆之道。非用针之

妙。在得气与神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知形之肥瘦。则知

用针之浅深。知血气之盛衰。则知方圆之补泻。血气者。五脏之神气也。能知形之肥瘦。气之盛衰。则针不妄用。而神

得其养矣。)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数言形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