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面临的现实:效率与创新成为可持续性的障碍

在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腾飞的30多年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企业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占世界企业500强的20.69%,总体规模差距正在进一步缩小;同时,净资产利润率高于世界企业500强,国际竞争力在逐渐增强。中国企业所创造的伟大实践成效,为中国管理实践的经验归纳和理论提炼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然而,在与世界一流企业的进一步比较中可以发现,中国企业在很多方面的差距还相当大:在规模实力方面,中国企业在许多行业还远远落后于世界同行领先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绝大多数中国企业500强的发展并不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在人均营业收入方面,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为102.15万元,仅占世界企业500强的45.6%。

而从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各项指标来看,尽管规模获得了增长,但效率与创新的问题却进一步凸显:①企业规模继续快速提升,但赢利能力有所下降,经济效益增长步伐显著放缓。其中,2012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赢利能力下降,近30%企业利润负增长;②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但研发强度有所下降,创新的力度并没有跟上规模增长的步伐;③与美国企业500强规模差距缩小,但绩效指标再度拉开距离。随着美国企业500强赢利状况的快速恢复,中国企业500强的绩效指标一改金融危机以来连续3年领先的局面,再次与美国企业500强拉开了距离。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2.1%,低于美国企业500强2.1个百分点;收入利润率为4.7%,低于美国企业500强2.3个百分点。统计显示,过去20余年中国工人的平均生产率已提高10倍,但仍不及美国同项指标的1/3。效率与创新的劣势阻碍了中国企业的可持续性:中国中小企业目前平均寿命仅3.7年,而欧洲和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12.5年,美国企业8.2年,德国500家优秀中小企业有1/4都存活了100年以上。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企业在效率与创新方面还需做出更大的努力。

中国企业走过30年,成长和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这些困难使得企业不得不检讨和重新审视,我们是不是走了一些弯路。这其中,如何重新认识经济增长的来源,是目前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我们知道,经济增长率=劳动投入的贡献+资本投入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TFP)。30多年来,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劳动力所带来的竞争力帮助中国企业获得了世界分工的机会。最近10年来,资本投入的贡献也开始显现出来,借助于资本的力量,中国企业也具有了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所谓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它有三个来源:一是效率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可是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只关注了规模这个要素,在效率和技术方面,我们却有着明显的差距。从以上的事实和数据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的管理对于效率和创新的贡献还不够。那么到底哪些关键要素能使管理在创新实践中释放更大的效率,中国企业又应当如何通过创新获得成长的持续性呢?我想,这正是《创新平台:企业研究开发院的构建》与《创新管理:企业创新路线图》这两部研究成果所贡献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