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导航 - 图1

阅读导航

儒家的经典著作首推《论语》。《论语》从字面上解释就是语言的论纂,用现代汉语说,就是语录,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辑成书的。《论语》是研究儒家思想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私人著书的开始。

现在通行的《论语》共20篇,约11000字。每篇都从文中第一句话里截取两三个字作篇名,如《学而》、《述而》、《公冶长》等。旧时,为了研读方便,一部《论语》分上下两部分。“上论”自《学而篇第一》至《乡党篇第十》,“下论”自《先进篇第十一》至《尧曰篇第二十》,故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现在基本无此分别。《论语》的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可以看出孔子对政治的见解、对社会的设想、对教育的主张,也可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它的语句言简意赅,哲理深蕴,发人深省。不少语句经历代沿用,已成为格言或成语,如:吾日三省吾身、见义勇为、既往不咎、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举一反三、任重而道远、后生可畏、欲速则不达等。有些片段,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还颇具抒情意味。

在论语中最集中阐释的就是孔子的“仁”的思想。《论语》中“仁”字出现过109次,它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礼”、“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善而服务的。不过,这样一个一以贯之的重要理念,孔子却从未给它一个很明确的定义,它只是很宽泛地蕴涵在孔子的宗教天命观、哲学观、政治观、伦理观、教育观,及经济、法律、美学等思想中,体现在孔子提倡的为人处世、为政治国的具体原则中的。

说到为人处世,孔子提倡的是自爱和爱人。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说到为政治国,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要勤政、节用、有信、不烦政扰民。他尖锐地指出“苛政猛于虎”,还要求最高统治者在选拔任用官吏时,一定要慎重,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总之,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统率着忠、恕、孝、悌、宽、恭、信、毅等诸多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与其说是道德,不如说是智慧,是一种从极朴素的自然法则中演绎出的生命的大智慧。

《论语》中的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