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中医故事》 诊病圣手(6)

那么,在见桓公过程中,扁鹊的态度有问题吗?我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怎一个“逃”字了得!》。文章认为,扁鹊发现桓公有病,不是耐心解释,积极治疗,而是仅仅说说,并不作耐心细致地解释,直到最后,一跑了之。

文章批评扁鹊:“扁鹊一代名医,今见死不救,逃秦自保,实不可取。”文章还说:“初见彼病,未尽其职,是为不智;卒而逃秦,是为不仁。不智不仁,医德安在哉?”

也许大家对这篇文章可能会有不同意见,或赞成或不同意。

我认为,从韩非子这则寓言的本意看,重点人物讲的是桓公执迷不悟,影射腐败国君,对国家问题不思改正,醉生梦死,最后终于亡国。而医术高超的扁鹊(也可指有抱负的改革家),意见不被采纳,人不被重用,良好的愿望最终破灭,愤然离去(人才流失),从这个角度讲,扁鹊不应受到指责。他离开蔡桓公,远赴秦国,是明智的选择。为什么这样说呢?

公平地讲,扁鹊为了桓公的病情,曾三次参拜桓公,好言相劝,苦口婆心,为此还忍受着桓公“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的奚落和侮辱,他对桓公态度是真诚的。当桓公病情恶化到已无药可救时,扁鹊当机立断,“望桓公而还走”。当“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的时候,扁鹊却“已逃秦矣”——已经没希望了,还给他治,治不好,不就等着倒霉吗?扁鹊知道桓公已贻误了治疗时机,无力回天,即使自己留下来全力救治也无济于事,最好的办法就是一走了之,足见扁鹊的机智和果断。

当然,如果非要找扁鹊在此事中的不足,那可能是他应该把桓公的病情向他的家人或周围的人讲清,让他们帮助做桓公的工作。——如果扁鹊这样做了,桓公终于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让扁鹊治疗了,吃药了,好了。

可照这样说,那还叫韩非子的寓言吗?

平心而论,早在两千多年前,扁鹊就能从齐桓侯的气色中,看出病之所在和病情的发展,这是很不简单的。所以,汉代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赞赏地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扁鹊在自己的医疗生涯中,不仅表现出高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还表现出高尚的医德。他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如他治好虢太子的尸厥症后,虢君十分感激,大家也都称赞他有起死回生之术,扁鹊却实事求是地说,这是患者并没有死,我只不过能使他重病消除,回复他原来的状态而已,并没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还有一个故事,说魏文侯曾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魏王不解地说:“请你介绍得详细些。”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

“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

“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魏王大悟。

这就是良医治未病的故事,说的就是他的大哥。这也是一个寓言故事,究竟扁鹊有没有两个哥哥,现在无从考证。但是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良医治未病,而其意义已经超出了治身体之病这个问题。良医治未病其实告诉人们,治理国家或做事情,一定要从小处抓,要防患于未然,不要等问题大了,造成损失了才去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治未病。我感觉从扁鹊的病例当中,我除了学到中医的一些原理,更多的还感觉到当时那些人写扁鹊诊治的病例、病案,它有许多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

在司马迁那个时代,也就是西汉时期,扁鹊的名气很大。人们一说,谁是最好的大夫?都会不约而同地说,扁鹊。他的名字和孔子是齐名的。

我们今天谈扁鹊,特别感觉到,这位医学家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记载也不一样。所以,围绕扁鹊,又有许多目前还没有得到大家完全认同的结论,也就是说在扁鹊身上,还有许多谜团。关于扁鹊还有哪些未解之谜,扁鹊对祖国的医学还有哪些贡献,请看下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