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当然有时间我来讲一讲。

    问:糖尿病的气不可化精,原因是否就是阳气不降,从哪些症状可寻呢?

    答:这点你自己领会一下。我也就不过多讲了,因为气不能归精应该是这样,是不是,气不能归精的话,临床上就说很多病人,需要靠配合打坐、静养啊,让排除了一种烦劳的状况下,是达不到,光靠药物很难合腑气、三阳气、少阳火你都可以往下降,但是你要是脏精离位的话,这非常药物之所能,情动不中,精摇固内,是不是,这一点呢,只要七情内动的话,脏精已经失藏,脏精失藏了,你怎么叫它回去呢,脏精失藏,脏精失藏,这已经为浊精,浊精在气,这些淤阻,只能够时间久了,还会造成其它问题,所以现在很多,我看一些大夫讲的了就说治疗前列腺炎注重通气,从这些讲,对于临床上的病人。

    问:讲讲针刺入门。

    答:针刺入门啊,这个我讲一下针灸入门,针灸怎么入门呢,这个很不好讲,还是送几个字吧,持针有道,虚静为宝,持针有道,坚者为宝,这是我们内经上讲的,我们在遍学了这些针灸图谱啊、针灸穴位,临床上的这个针灸处方以后,这是怎么扎针、怎么样得气、怎么样知道迎随,这是非常关键的,我大概讲的。

    问:今天有个朋友问我,就说这个脉法谈一谈。

    答:我当时就讲,这个脉法要讲到入门,其实还需要有段功夫,因为什么呢,大家切脉的时候,这个脉搏是一盈一缩,恰像元气之盈缩,脉搏的这个搏动,是不是,搏起然后是落下,这期间呢有一来一回,你能够在脉搏的这一起一落这之间,来体察这种阴升阳落的这种现象,这个时候呢,可以说脉学初步,当然这一点体会就难一些,大家,我先给大家讲几句,讲到一定程度,大家也在临床上有所体会的时候,我跟大家可以互相来讨论讨论,关于针刺呢,针刺要讲究迎随,就说什么,我们一针下去,讲究是气至则有效,但这个有效气至了以后怎么办呢,是不是,气至则有效可以有效了,但是有什么效呢。

    有时候可能是虚虚实实,所以就要知道,针底下的虚实补泻迎随,你该补还是该泻,怎么去迎随,这个的话,这个针,持针有道,虚静为宝,只有在虚静的情况下,自己慢慢体会了,我就给大家简单的提一下,因为这个东西不是说,不是说能讲出来,你没有临床体会,没有长时间的这种静坐的入门功夫的话,很难有把握的,当然了,在这个把握这两点来说,我现在做得也不是很好,只不过是给大家说有这么回事,大家知道了以后,可以慢慢去体会,我一说了有迎随,你好好看看内经,灵枢的第一篇,可以看看九针十二原、小针解。问:察脉虚实上下来去至止,这六个字我在第一堂课就给大家讲了这个问题,这是个大问题,就说能把上下来去至止,这个心中摆明的话,就证明你对脉象的这个体会已经比较细致了,周学海先生讲的位数形势,谈脉的这种位数形势,从四个方面来描述脉象的这种差别,简单的说我们古人就讲得简单了一些,就说来有余而去不足,或者来急去缓,来缓去急。

    从来去先来分,这是内经上讲的,来急去缓为之病在外,来缓去急为之病在内,这是古人这么讲的,就说来急去缓呢,外有余而内不足,来缓去急,外不足,而内有余,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就是说,以前讲的就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是不是,天为阳,三阳,然后是地为阴,三阴,天地分判了以后,是不是,然后形成天地三所,阳气归于上,由阴出阳,阴气而潜于下,这所以就是说,本乎上者亲上,本乎下者亲下,所以有云出天气,雨出地气这种说法,天之阴呢是不为雨降于地,地之阳呢为云是不,云气升于天,这就是天地之气的互相往来。

    而对我们期间的一部脉象来说呢,同样是这个现象是等同的,脉之来呢,脉之来是地之云上升于天,脉之去呢天之云沉降于地,在这个时候呢,地之云气之所以能够升之天者,天阳相亲,就说是本乎上者亲上,是因为阳气在上,所以呢,阳气愈盛,然后云气愈能升于天,阴气愈盛呢,雨气则能降于地,这阴天啊,潮湿啊,这雨气湿气降于地,然后呢,阳气上来以后,云气才能腾于天,至于这点,我们来理解,就说什么叫来急去缓,就说脉势,脉搏来势急而有余的话,这个时候是病在外,因为阳有余,然后去缓的话是阴不足,所以说是外有余而内不足。

    我通过解释这段就说古人的原文你来理解这个来去的含意,上下我就不用说了,上下是浮沉之位,至于至止呢,就在脉力之间,“如烟”你对这个来去我刚讲的,体会怎么样,差不多吧。

    问:我就想问,就说这个他这里边呢不是说了来者至骨肉至皮肤其气升也是吧,咱们在临床上就诊脉的时候,来是怎么就说就是这个脉搏,由下至上,这个过程要来呢,怎么分来和去啊,他说的到是挺容易,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感觉特别难把握。

    答:你就没有功底我给你说,怎么样把脉我给你说,你脉搏不要下不要感觉似有似无那个脉在跳动,你要静下心来,就像古人纪昌学射一样,你静下心来感觉这个脉搏冲刺的全身心,就是一盈一缩,就是一张一合,你什么时候有这种体会了,你再体会这几句话,你就觉得非常简单了,你如果手底下老是那个搞不清什么东西在那跳动,就没法谈。

    所以说搭脉要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这个是功夫是需要体会的,不是简简单单的,你一上来就搞明白,这个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样扎针也一样,扎针你要能体会针底下这个脉气,有如波涛有如那个什么,有如橐瀹一般,就说来去,你有这种体会了以后,那个时候我们再谈如何迎随,如何补泻,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如果没有那大家都雾里看花,是不是。

    问:讲讲消渴的病机吧,

    答:今天这个不是专门的课我就不叫了,你要想看消渴的病,可以看黄元御先生的消渴根源,解释的非常透彻,比我讲得要好,可以说大家要切脉的话,就要下功夫,当时呢,我再讲一下,我在学校,大二大三的时候,学校开始讲诊法脉法,当时我是怎么学的呢,我也不知道,就说这个脉好像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手底下搭不清楚,当时就每天琢磨,每天琢磨的不是脉,琢磨的手里头的感觉,就说你这个手三指头怎么能够有敏锐的感觉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才是就说,搭到这个病人脉搏的时候跟病人脉法相应,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学了这理论,那个什么,七表八里九道,然后诸多二十七脉象恒亘胸中,不知道手底下是什么意思,就说你跟脉法没有相应,你静静地体会这个致虚极守静笃,体会这个脉搏的跳动,静静地,不是你在摸他,是你在听脉,我就过去古人说的一点,这个哪上边讲的,听脉,只有你的心来听这脉搏的跳动,变化,它是有声音的,是不是,这我不是在给你们故弄玄虚,是叫你们就说学脉法,学出来点样子,不要像现在那个什么,时下里的中医大夫一样。

    慢慢地以后,进行虚静了以后,然后在听脉,听得时间久了以后,这个脉象就会放大,大家如果看纪昌学射那个小故事的时候,大家就会知道纪昌啊开了学射,他的老师非卫(音同)教他,当然这是一个小故事,并不是真实的,但是他举了例子,你看东西,能把虱子看到象车轮那么大,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就说,可以来学射箭了。

    他这讲得是有道理的,不是把那个什么,那个虱子看跟车轮那么大,而是把虱子看得特别清晰,把这脉象把握的特别准,大家知道你在那个什么,搭脉的时候,慢慢的,你全身心投入的脉搏的跳动之中以后,你就会忘掉身体的存在,慢慢的忘掉自己身心存在,慢慢的守在这个脉象之中以后,自然现象就会扩大了,你就会忘掉周围的这个环境,变天地为此脉搏之动,这个境界是有的,这个我当初那个搭脉的时候也是有感觉的,就说你能到达这种状况,唉,你入门了,就说你这个时候搭脉,怎样体会,都会比别人体会的深刻,体会的真切,这个时候你再拿来古人的书来看,来讨论脉象,这就可以搞象了,然后至于脉象主什么。

    我今天就讲到这里,我们今天就下一步讲的,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如果没有第一步的功夫的话,就说临床上你得摸索,你心情好的时候,你能搭出来点东西,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你一点东西都搭不出来,所以持脉有道,虚静为宝,古人讲的这点还是从基本功做起吧,行,我今天就给大家讲这些。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 20080514 脉法解(四)

    今天给大家讲脉法,滑涩。以前我们讲过,就是说脉法里有六残贼脉,弦紧浮滑沉涩。弦紧浮滑沉涩皆是气血之偏。就是人身体得了六气之偏。而弦脉居于六残贼脉之首。所以呢,慢性病有七成以上的病人都为弦脉,或者兼挟有弦脉。我们今天讲的呢是滑涩之脉象。也是属于六残贼脉之内。滑脉,大家都知道,就是说,我们平常呢,看电视或者是听一些,一搭滑脉,妇女一搭滑脉,首先要考虑到是否是孕脉。这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滑脉。另外一个涩脉呢,其实在临床上并不太多,需要我们有了一定的临床经验以后,才能够对涩脉有一定的了解。什么涩脉如青刀刮竹如雨沾沙。这都是我们古人对涩脉进行取类比象的描述。我们先谈滑脉。滑脉是什么?滑脉按内经上最原始的解释,血多气少为滑。气多而血少则现涩。这是这两种脉象的不同之处。这里呢可以给大家举个例子。就好象象管道里,一个橡胶管,一个有弹性的橡胶管道里,它里面当它水多了以后,但推动力又不是太足,这时候它的波动是比较缓和的。并没有那么太钢强。但由于水量比充沛,脉体比较稍微扩大一点,圆润一些。所以这时候的脉象呢就叫滑脉。相反,什么叫涩脉呢?就好象橡皮管道里面水少了,但推动的力量又非常足。这个时候就会显示出来什么现象呢?它有些气泡。这个时候呢,整个脉道,收束些,也就是小一些。脉体是小一些。由于脉气,就是里面动力足吧,所以掺杂一些气泡,它没有流利的感觉。这时候就是涩的现象。大家可以在临床上根据我说的去进行一些体会。古人讲,涩脉如雨沾沙,就象雨滴过来以后,沾的沙子一样,这是感觉。如青刀刮竹,青刀刮竹也是感觉。都是根据感觉,你去刮也可认,但跟青刀刮竹的涩不是一回事情。就是说是一种感觉,是一种象。咱们民间中医网上有一个李光宇脉学,大家想看可以看看。但是我觉得他那个不是脉学。他那个已经不搞象了。已经都搞形而下的东西。都要把它类比出来都要量化。就差量化了。分为什么弦什么弦。医学的东西,你可以搞量化,入门,但你一学到最后,都是形而上的东西,肯定都是象上的东西。它是一个多维的多方面的东西。你不能把它串到一条线上来对比。就象大家都是方方面面的人才。你不可能划到一根线上,分个谁高谁下。谁 97分,谁 98分,谁多少分,用这个来衡量,没有意义。昨天有时间凑巧看到了李光宇脉学,所以跟大家谈一谈,大家也可以仔细看一看。发表一下自已的看法。中医的脉学,就是气血为一,由一气分化而来的不同种的现象。这不同种的现象就归于一点,这才能达到就是说,知其道者,一言而蔽之,不知其道,流散无穷。世间万象吧,你观察是越来越繁复,各有不同。但是,智者察其同,愚者察其异,一定要掌握所有现象的共通之处,它的根本之处。持简以御繁。简易之道,我们老祖宗,易经中体会的,认识万事万物的原则。滑脉,血盛而气虚,为阴脉。阴中有阳。所以呢,我们讲,滑脉分沉滑与浮滑。沉滑是阴中阳升,浮滑是阴中阳(长)。我把这个逐段念一下:滑涩者,阴阳之体也。滑则血盛而气虚,涩则血虚而气盛。这讲的是两方面不同的现象。血气也是不同现象的描述。就是一元真气化现的不同状态。肝藏血而肺藏气,故肝脉滑而肺脉涩。肝脉是升达为用,以滑为体,阴为体阳为用。涩脉呢,肺气是阳为体而阴为用。所以呢,肺气降而肝气要条达、升达。肺性收敛,肝性升发。收敛则涩,升发则滑。金自上敛,木自下发。是以肺脉浮涩而肝脉沉滑。敛则气聚,发则气散,是以肺脉涩短而肝脉滑长。长是什么,长是(自过其部),就是三部的话,三部(条条),它主要讲的是寸尺部有余就叫长脉。寸尺部不足就叫短脉。临床中,长短脉是时常见的。长则气滞,短则气衰,在临床上大家可以体会一下。敛则气聚,发则气散。是以肺脉涩短而肝脉滑长。气者,阳也,而含阴,血者,阴也,而抱阳,故滑为阳而涩为阴。脉法: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以金水之性收藏,木火之性生长,收则浮涩而生则沉滑,长则浮滑而藏则沉涩。滑者,生长之意,涩者,收藏之象,而俱非平气。脉法:脉有弦、紧、浮、滑、沉、涩,名曰残贼。以其气血之偏,涩则气盛而血病,滑则血盛而气伤也。大家知道,滑涩是气血多少和偏盛的现象,不一定是血病也并不一定是气伤。寸应滑而尺应涩,肺脉之涩者,尺之始基,肝脉之滑者,寸之初气。尺应涩而变滑,则精遗而不藏,寸应滑而变涩,则气痞而不通。寸过于滑,则肺金不敛而痰嗽生,尺过于涩,则肝木不升而淋痢作,是以滑涩之脉,均为病气也。大家看最后这段,黄元御先生讲的是寸不过滑,尺不过涩。这段大家要好好的体会一下。在临床上是有验证的。黄元御先生的脉法可以说是非常精湛的。首先呢,黄元御先生明明白白的把滑涩脉讲出来了。我呢跟以前一样,随便提几个问题,大家讨论讨论,然后加深一下理解。肝脉升发,故肝脉滑。升达所以沉滑。收敛位于上所以浮涩。现在,如果肝脉涩而肺脉滑是个什么现象呢?肝脉为什么涩呢,肝脉涩又是什么原因呢?大家可以通过这个话栏打一打。为什么会肝脉涩呢?肝脉涩其实比较常见。很多病人肝脉弦涩。临床上肝脉涩的病人多,非常多。因为呢,经常遇见以前有过肝病的,或者长期情志抑郁的病人肝脉涩的多。还有肺脉滑的病人也多。我先讲肝脉涩。肝脉涩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出现?为什么会肝脉涩?大家知道,肝脉涩呢,涩为气多而血少。本来肝脉应该滑,木气应该荣达,应该是血多而气少。血虚不一定出现涩脉。因为血虚呢,血虚脉会细,浮细。可能会精伤,不一定会肝脉涩。涩是什么现象的,按内经的说法就是“气多而血少”。气多而血少是什么,血是什么,血指营血,不是指荣卫之气,都讲的是脉动。一种是升发是营气,一种收敛是卫气。荣卫交流,流动的。伤寒论中,所谓营之于卫皆阳也,都是脉动的这一股阳气。现在出现就是说脉涩不流利。肝主藏血本身是,水中生木脉道不流利,就是说肝气有阻涩,多是血虚还有淤滞,导致肝脉容易有涩脉。这时候就要分:有时候涩而有力,有时候涩而无力。涩而无力可能就是精气两亏,涩而有力有时候考虑还是血虚有淤滞。一般有淤的话,血一般都虚。旧血淤滞新血难生啊。所以如果我们活血化淤的话,用药不能太温燥,用药太过燥烈了以后,本身就可能耗血动风。以前对火神派了解比较多的人大家可以注意一些。这里面黄元御先生还讲了,“尺应滑而变涩,则精遗而不藏,寸应滑而变涩,则气痞而不通,这讲得是左寸。寸过于滑,则肺金不敛而痰嗽生。肺脉之浮,浮涩而短。再一个尺过于涩,尺过于涩这是什么,有余,涩而有力。肝木不升而淋痢作,肝木相火郁现于下。这肯定是中焦湿阻了,尺涩而精不足,我们看任何一个脉象,首先是查色按脉,先别阴阳,就是看浮涩还是沉涩,是有余之涩还是不足之涩。尺应涩而变滑,这个应什么意思,是应该的应还是本来就应该滑。我们知道尺分两尺。两尺是不一样的,右尺脉,可以应命门的象,而左尺脉应肾水之象,是要沉,脉如盈,它是要沉而滑。有这种滑象。所以呢,左尺跟右尺不一样,左寸和右寸也不一样。临床之中就是说肝脉涩,涩而郁于下的话,则不升,就有泌尿系统感染、痢疾啊这些种种不同的变化。但是呢,这两种也变化也是不同,为什么会泌尿系感染啊,泌尿系感染多在于血份,所以我们要利水,要养血荣肝,从这个角度走。如果出现大便不畅,大便没有浓血,没有血便的话,是什么?肝气郁于下,导致阳明经气不收,克伐的是大肠经的气,所以就导致大便不畅。那么阳明经气欲收,肝木欲盗泄,这边欲收涩,所以导致大便不畅。这个时候呢,如果郁热抟结血分的话,就会出现拉痢疾,淋痢。这就是一种湿热的现象。黄元御先生治疗淋痢的治法跟古代的治法不太一样。一般呢,水路,病发多以小便为主,融肝木所以利水。病在大便,产生这种浓血便,这时候要考虑有没有浓血,如果没有浓血,光是淤滞的话,肯定走气路,可以通下,可以在荣升肝木的基础上可以通腑。如果是浓血便的话,这时候要考虑,活血以及泄下疗法。所以说呢,肝脉应滑而反涩的,肝木不能荣升了,木气就必然下陷,必然下陷就会产生一些现象,比如尺脉弦涩,尤其是左尺脉弦涩。这往往是水不涵木。浮为水不涵木,沉则水寒木枯,一种是从阳化,一种是阴化。我现在给大家讲一下,如果现在肺脉不浮涩,浮滑而大,这种现象在临床上经常遇到。这种现象是怎么造成的呢?大家可以想想,肺脉为什么浮滑呢?肺脉浮滑,可以大也可以不大,这在临床上这种脉象非常多。就是说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就是说肺脉过于浮滑了以后,应现的是咽喉、五官等的病变。而右,阳明主降,在临床上右寸脉浮滑而大偏于内邪的时候,这时候合病往往是慢性咽炎,如果是过于滑大,能预见到,这时候可能是甲状腺有疾病,然后是甲状腺囊肿啊之类的。如果左寸脉偏于浮大,问题就比右寸脉浮大复杂一些。因为左寸脉浮大是什么?左主为阳升。现在左寸脉浮大呢,就表示开散的时候有淤滞,滞的时候,治疗的时候就不应该光用降,要注意开达,开达了以后才能降。所以说我们先疏散,先发表了以后才能够收敛。所以在脉决里讲,左手脉一浮大了,往往是有表邪,导致人身体气机受束了,太阳经气不能开。所以我们对左寸大右寸大进行这样的描述,当然在临床上,很多病人心火过盛,肝脉浮滑,寸脉浮大,心火大为先,这时候,一个是要治疗心火。寸脉过于滑,则肺金不敛而痰嗽生。右寸脉大的话,往往是因为饮食,伤食、伤寒,寒食上犯导致的,所以右寸脉滑。右寸脉过涩呢这就是病,黄元御先生讲,寸脉应滑而变涩,本来是滑呀,气盛,稍带涩象这时候变成了气痞而不通。一定要会读原文,如果你不会解读原文的话,过去古人讲,学富深思,这是对人比较高的评价,就是说这人擅于深入思考。你象尺应涩而变滑,是什么涩啊,尺脉是沉涩,变滑,变什么滑呢?浮滑。尺应涩而变滑,则精遗而不藏,相火不收。这里面讲浮沉之间还是有隐藏之意。寸应滑而变涩,寸脉本应浮。右脉主肺气,主阳卫,阳卫不足了以后,气不足了以后,经常会遇到两寸脉弱这种病人,沉涩而弱,这是气痞而不通。但这时候你要看,弱中涩,有涩的话为气多而血少。为什么会气多,因为气痞而不通,气淤滞了才会有余。所以,我们看问题的时候,黄先生教给我们说,哪块有余,有余是因为不足而来的,哪块不足,不足是因为有余而来,有余往往是不足。这是需要我们反复体会的。在临床上很多人,搭完脉后,说是有肝炎,肺炎,胆囊炎,或者高血压冠心病之流等等,可以根据临床经验去判断,但这个不是从脉直接得来的。是根据一些临床经验慢慢推来的。这是完全可能的。在临床上仔细思索后自已也会探讨。这不奇怪。问:在临床上平人脉多吗?答:什么叫平人脉我先告诉大家,平人之脉首先要应于时,而且呢应于四时以后,五脏六部之间的脉,有胃气,有根气,有神气。或也可弱一些,六部之脉无反象,然后可以论五脏六腑先天禀赋的有余和不足,这就叫平人。真正的平人,临床上我基本上没见过。

    可遇问:四岁小孩长期鼻塞不通,睡觉时发出很响的呼噜、便溏,扁桃体肿大,()深,痒,舌胎白腻。四岁小孩,应该给出两手脉,即使不给两手脉象,也要看指纹。现在小孩啊,三岁就可以看脉。不用单看指纹。小儿脉一般是滑数的,我们看小儿脉主要是看有没有滑象,小儿脉就象春天一样,春脉就是肝脉,肝脉应滑象,小儿脉本身就滑的。然后是小儿的脉率本来就快,数。小孩脉主要摸他两个手的脉,两手哪个过于浮过于沉,有没有细涩,如果没有这几点,这样先可以不用管它。然后呢,小孩三部脉不太清,不太明,只能根据大象,两部脉的大象。用一拇指然后统关部。小孩长期鼻塞不通,心肺有疾而鼻为不利、不通,因为肺不降,长期鼻塞为肺气不能潜降,肺气不能潜降又分一个虚和实,什么叫实呢,实则邪气盛,阳明小阳之气上攻,导致郁于上,相火郁于上,为实。什么为虚呢?正气虚,不足,精气夺则虚。睡觉时发出很响的呼噜,这是肺胃这一道有淤滞不通。有鼻涕,肺有积液为涕,气化不利。便溏为下泄导致的。扁桃体生理性肿大,痒的人呢,肺主皮毛,少阳相火气上泛于肺,所以发生痒。所以这个病人的现象呢,太阴肯定是寒湿的,太阴既然有寒湿,理中肯定要用。理中如果化裁一下,单用白术干姜就行了。中焦有滞的话用白术,上焦肺气臃滞有痰湿明显的话用人参。参术两味药可用可不用,但是茯苓干姜。扁桃体生理性肿大,咽部肿大一般也是少阳火象。所以这个病人,治这个小孩,鼻塞不通,首先要降少阳,降少阳,降阳明。大便溏,它就是湿,厥阴之上中见少阳,下则为厥阴,上则为少阳,厥阴一定要温升,这时候就要看,这时候化火的多少,然后是湿,如果有燥,如果燥扰的现象,荣升肝木的时候我们只用点归芍就行了,而不用归桂,然后再加上清降相火的药。肺金要清,时常不清则化燥。中医有个方子,叫霍胆丸,纯粹是从肺部清达相火,为什么叫霍胆丸呢,少阳胆气相火之气上逆,霍胆丸治疗相火上逆的鼻炎还可以,但也只是权法。寸滑阳实,胸中塞满吐逆,关滑气满食即吐。尺滑蓄血,蓄血是什么意思,代表血气有点臃滞明,是因为肝气不足,不升而郁于下,所认导致的暂时血气有余,尺滑蓄血,并不是血淤。血一旦由蓄转淤的时候,这时候就会由滑转涩了。问:这个病人渴而多饮,多尿,擅饥多食。答:阳明病有多尿,为什么阳明病尿频多尿?在伤寒论上有这条,阳明病在临床上有尿崩症,有用白虎汤、白虎人参汤治愈的案例,是常见的。为什么会多尿,大有都知道,阳明之气本降,主收敛,阳明之气不能收敛了以后,导致小便也不能敛,肾水之气也不藏,所以呢多尿、尿频。金气不能收吧。胎白腻,光凭这点来看,中土从于湿化,舌胎上有芒刺,左脉沉细,右关脉寸尺沉细。右关呢,主脾土,一般呢,脾土之脉以缓为主,涩完了是缓,缓完了要收,就是说脾土之脉以收以沉为顺。现在脾土之脉是浮了,浮了以后,就是土气不足,胃强而脾弱。右关脉弦大,如果右关脉能搭出弦脉的话,这就是有肝木克伐之象,所以呢是右边少阳、阳明之火都不降。所以说,内经有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就是这个现象。二阳之病,少阳、阳明逆于上了以后,阳气消烁,产生了这种多饮多尿,这个病人要怎么治呢,首先要治标,治标要怎么治呢,左脉沉细,左脉应该沉滑,沉滑为升,浮滑为长,既然不能沉滑,代表血份不足,左脉沉细,脉道血份不足。这个时候,要荣升肝木,要滋水涵木,怎么样滋水涵木,就是要养阴,养肾阴。在临床上呢,养肾阴用什么?脾阴的山药,熟地、玉竹等等这类药。降上焦阳明呢,天花粉,玄参,敛降浮游之火,然后是肝脾可以疏达。舌胎白腻,苍术化中焦之湿,干姜茯苓都要用。上焦呢,石膏,多渴多饮的话,石膏一定要用。石膏花粉,多饮多渴甚至生地都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一下。给大家就是说,用药的过程中,中土一定要运化,中土寒湿了,茯苓干姜就要用。下面水不涵木,有阴份不足,就要用滋阴药。上焦阳明之气不降,这个病舌胎上有芒刺,关键是少阳阳明不得敛。所以必须要清降少阳阳明,上焦黄芩都要用。清敛上焦,麦冬、五味,养肺胃之阴,清降阳明,中焦茯苓干姜还要用,要燥湿,如果不燥湿的话,这些养阴药化都化不掉。一心这个问题呢,上焦要清敛。为何左肝脉没有弦象?什么叫弦啊,弦是欲升而不得升,则会出现郁象。而这个病人,左关脉只有细脉来说,他的阳气已经虚衰了。如果阳气没有虚衰,就是说,阳气郁发,由会出现玄象,或者大象。象黄元御先生讲的就是说由左关脉浮而见肝气有余,肝气为什么有余呢?因为肝脾之阳不足,升达不上去,导致阴虚而郁。象你这个病人,他连郁的资本都没有了。而这个病主要导致的是少阳阳明之气不得敛降为主,不收为主,而不是不升。所以治这个病的时候,主要以清敛、荣、温化中下为主。而不能说是考虑升的问题。当然你把右边敛下来以后,左肝有时候可能会弦,所以敛潜的力量都没有只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代表这个病人的病因没有在左关木郁塞,有的病人,他一直左关病弦涩,有力,或者无力,或者浮,或者沉,都有弦涩的现象,这代表他受病之源,起之于左边,肝部脉。你这个病人的受病之源,在于右路金水不得敛降,这个是他受病之因。夜尿四五次,一般多为后半夜,为什么呢?子时一阳生,到了丑时、寅时阳气就要升达了。现在这个阳气一萌动了以后,由于肾水不能收藏,马上盗泄于下,所以后半夜尿多,往往是下焦肾气不得以收藏。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助肾气封藏。当然对于这个病人来说呢,他是精气不足不得以收藏,所以要考虑滋养脏腑精气,需要滋阴。但对于有些病人来说,是由于阳气不足不得收藏,这是下焦虚寒,阳不能化阴而导致的不能收藏,就象黄元先生讲的,三焦不归,然后导致的下焦不归。实则癃闭,虚则遗溺,下焦阳气不足了以后,导致了晚上遗溺啊,小便控制不住或小便多啊。这种的阳气虚而不固的这种遗溺呢,多在前半夜后半夜,没有明显的规律,前半夜也多,而且经常有尿失禁的现象。问:抵当汤和桃核承气汤有什么区别。答:这两种方子是伤寒论里的,还是有差别的,一个是心如狂,一个是血热已经凝聚了下焦了。心如狂,心发狂这是两种概念。抵当汤有表症,桃核承气没有。在临床上来说,抵当汤是郁热已结于内,桃核承气汤是郁热未结,这是两者的区别。抵当汤的病人,下焦必有宿疾,然后结于外感,病程非常长。这两种的病程不一样。抵当汤为什么有表症呢,可能是伤寒论认为有宿疾而导致的有表症的现象,宿疾为阴而引起的。而桃核承气本身就是由于外寒了以后,平常由于病人生活不当啊,热结入膀胱了,导致少腹集结。这个时候,里气并没有结聚。看这个问题,有个侧重问题。就跟我们人发病一样,我时候,它是因为长期在里面有郁气,它到一定的时候,郁气发出去了,这个时候治疗感冒,要顺其发展,要开达营卫之气。第二种是外感邪气,不正之气,戾气的话,一外感了以后,邪气盛,郁阻脉络,马上出现有余之相。这时候就需要清解。所以要根据表里不同,侧重点就不一样。如果是里面的,长久的本身就於滞了,从热化的时候,象温病,一路都要清热,这是因为冬不藏精了,里面阳本来就浮动,这时候一路都要清热。如果里病为次,然后是外受之病为先的呢,我们就应该以解外为主。所以每个人发病有主有次。每个人发病必然是三方面因素都结合的,有里有表再有生活规律不当,正气虚弱,三方面因素凑到一块然后犯的。这三方面的因素都找出了以后,分一下主次,我们就知道用药之先后,走近道。问:清肺金的药如何运用。答:肺金就是肺气不降,肺气为什么不降,是因为虚逆了还是实逆了,是因为胃气逆了导致的肺金不降,还是少阳火胆气逆了导致的肺金不降。所以原因不同,我们用药也就不同。以致于下元水犯高原,寒水射肺也可以肺金不降,那时候可以用附子生姜,降肺。所以根据不同种的原因,不同清肺金。不能象现在科学一样,什么症,肝脾不调,用什么药。什么肺肾阴虚,用什么汤头,这不行。这把中医都僵化掉了。所认我们古人讲就是说,方有执,守法不如守方,守症不如守方。至于痰淤、火淤,还有各种淤滞,要通过病例具体看,不能说单纯的。一盘来说,要清降肺金,证明肺里面有火了,要清肺金的话,肺胃是一路的,要降肺先降胃,清清胆胃胆胃清了,肺气清,胃气降了肺气也容易降。而且肺气呢有时候也要看看,肺气是不开不降,左寸脉你看大不大,左关脉如果有浮象,有表症,肺气不开,你还得开降,宣一宣肺,里面要用辛散的药。问:麦冬、玄参怎么选用。我就不给你讲了,这是本草里的药,好好学一下本草就知道了。这两味药的药性明显不一样。麦冬呢你一看,玄参,玄参黑色的,入肾,可以敛少阳经浮火,麦冬入中焦胃,治疗伤食,中焦亏虚这种病的。问:右寸脉上鱼。答:以前给大家讲过,有富有溢,脉都溢上来了,阴气乘阳,已经把阳气往上逼了,肺胃不得潜降。中土左升右降。现在左不能升右不能降,右不得降呢,右路是一套腑气,腑气是浊邪,不得通降,就没有胃口了。胃不能受纳、便秘这一套,失眠,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不得和降,往下浮动。这个一看,阴不得合降,首先砂半理中汤,附子理中汤,肯定是阴症,中下阴症,上面还有阳症,头疼,要看上面的阳症化现的怎么样了。化现的是燥呢还是从阴化湿呢,平常口干口苦有没有,需不需要清阳明少阳呢,不需要的话,直接温下元就行,当然长期便秘,看看需不需要用点生白术啊,是不是肠道不能润通,是不是用点当归。相反还要看看左脉,左脉如果关脉大的话,是不是用点桂芍,相机而用。对于便秘时间长的,六腑以通为用,主要用大黄,有积滞在那,先要推陈致新,肠道有淤,肠道为多气多血之腑,往往带点血淤气结,大黄这味药本身就是活血的,可以用点生军、酒军都行。几剂药通下去,完了以后把方子再转回来,这个案列就讲这么多。右路三阳潜降,由天而入地,左路三阴由地而升天,右路三阳必须潜降,首先是太阳,太阳一开,然后阳明少阳,通降要敛降。知道这几点就行了,关键是中元,中州的问题,脾升则胃降,脾不升则胃不降。所以中土,枢机一定要转动,然后是下元的元阳之气能得化。人身是一元真气盈缩的体现。所以我建议学黄元御的人一定要看郑寿全先生的书,领会郑寿全的书,然后再轮廓黄元御先生的书,这两者融会贯通。如果两者不能融会贯通,对这两人的学问都不可能学好。我们只有把两者都融会贯通后,才能够理解他们两位大家,更贴切于他的原义。好,今天就给大家讲到这里,下节课继续给大家讲脉法。下节课给大家讲弦脉,然后把弦紧长短附带讲一下。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 20080617 脉法解(五)

    弦脉是脉象中比较重要的一部脉,在我以前所强调的四时脉法中,四时五行脉法中,弦脉为春生之脉。它在我们临床治疗中是经常遇见的。仲景有所谓七残贼脉,七种脉象,是病脉,而弦脉为首。为什么呢?我们讲的四时五行脉法中,以五种脉象来类比五脏六腑所生。春弦,夏洪,秋毛,冬石,(长夏)缓,这五种脉象。这四时的五种脉象仔细体会呢,反应了一个人体的阴阳盈缩的大象。根据这五种脉象人们这种现象,然后根据这五种现象,然后就可以类比出二十五脉。这也是难经脉法类比出来根据脉法来判断出:

    弦属木,是春生之象,什么是弦脉呢?如按琴弦,大家不知道有没有这种感觉呢?如循刀刃,初春之脉象,弦而有胃气,如揭长竿末梢,在我们临床之中,六部脉象,现在已经过了春天了,到了夏季,这个时候呢,脉象呢,弦象已经比较少见了,在初夏的时候还有点弦,所以说呢,弦在春季主肝木之象,肝木主一身生长之气,只要六部脉象出现了弦脉,我们的脉象呢,是以一股生生不已的生气为根本的,脉要有胃气,胃气呢,是和缓之象,在这之上呢,阳气有生发有收藏,生发之象呢就是弦脉。就是我们讲的脉有弦意,这个弦意呢,往往是生气受到郁遏,生气收到郁遏,脉见弦象,肝木之气欲升不得升的时候,就显示出来肝木之气过旺,肝木过旺,自然克伐脾土,乙木贼土,乙木克土的话,胃气受到克伐,人得胃气则生,胃气少则病,胃气亡则亡。

    所以对于我们脉法来讲,六残贼脉之首就是弦脉。弦多胃少为肝病,弦多无胃为真脏脉,关于弦脉脉象的把握,弦脉脉形为什么会出现弦脉,为什么会显示出来如按琴弦,如循刀刃,这种感觉呢?大家知道,在我们的八卦之中,肝木之象属于东方震卦,属于一阳起震,就是说,一阳居于群阴之下,这时候是什么现象?外面群阴束缚,里面一阳起震,这个时候呢,在临床之中就是,类比一下,阳气意欲升达而不得升达,阴气束于外,而阳气郁于内,这种情况在于就是说,外感病的脉可以浮弦,外感风寒,郁而化热,在表证脉中多见,表寒脉。还有就是沉弦,沉弦往往是里寒,由于寒邪沉锢于内,束缚阳气。人体禀的就是一团生生不已的阳气,阳气滞涩在哪一点,我们周身一团皮毛血肉骨,全是阴质,它需要运化,哪一个地方阴质不得运化郁结在一定的时候呢,阳气郁了以后,它就会局部显示出有余,有余之象就会化热,化热之后就会显示出滑数,所以弦为初步的阳气郁之象。相反我们说尺部脉沉弦,就属于下寒。关部脉,在金匮要略中讲的就是,双弦为寒为痛,单弦,就是一部脉弦,一部脉弦,由于腑气,全身水液运化,三焦讲水液运化,受到了阻遏,一部脉弦,往往会显示出右关脉弦。一部脉弦,它也有寒有饮的不同的区别。它要是弦,往往是由寒饮之邪停滞在内,往往是单弦。单弦的时候可能是既有寒也有饮,不光是只有饮。饮为阴邪,在临床上经常遇见得事情。往往是由于中土虚弱,木气克伐,这种病往往,在临床当中,右寸部脉有浮弦为饮者多见,右关部脉,而在其他部脉,左边肝部,右路阳气归藏,水道()。

    黄元御先生将弦牢两脉并称,关于弦牢两脉,牢脉呢,是实大而坚,是弦脉兼有实大之象。这两脉其实有共通之处,类似之处,所以黄元御先生将两脉并称。弦而有力阳气内郁,弦脉有各种变化,有浮弦,有沉弦。关于弦脉我就简单讲一下,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一下。就以前讲的有什么要交流的。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提一下。所谓的脉象呢,我对脉象的理解都是建立在这种四时五行脉法的体会的基础上,然后去理解其他脉象。在四时五行的四五种脉象之中,体会的是一元真气盈缩。这种脉象呢,由内而外去升达,然后由外而内去敛凝。营气是营于内而发于外,卫气是卫于外而收于内。所以呢,营气为阴中之阳,(卫气为阳中之阴?),营发而卫敛,在外感病中,所以太阳主统营卫,由营卫二气变化,所以(主???)

    肝藏血,肝血的疏达就想春生木一样,由内而外,由阴出阳,这种现象。是什么现象呢?既然是由内而外,它必然是冲脉呢,阴质必须要足。

    滑实,滑实是从哪里来呢?从水象来的,本来是沉而滑实是肾水之象,如果出现濡细涩。如果阐述肝木之象就是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就阐述了肝木需要搞了一段时间之后,哦,原来是五行知识,他们对医学思维早就变异了,变成了一种对方、对药、对证,揣摩对比,而对()

    今天搬过来给大家讲一下,大家既然要学黄元御先生这套学问,由我来讲的话,必须由象,体会到了以后,我讲完了以后,才能跟我有沟通,要不然的话,我在这里,你们只有取类比象,领会到这个以后,才知道这个都是废话,真正要理解到这个象的概念,领会这种象,然后大家交流起来,才知道言外之象是什么东西,怎么样去沟通,。所以说,过去《内经》上讲的怎么样来学习,第一, ,取类比象你会类通了,第二个,再从你会的取类比象,有法有方。

    但是怎么样类比出来四时五行脉法呢?根据每个人的心态这种状态啊,有的人比较沉静一些,观察事物比较细一些,女性吧,对物质的感性认识比男性要强一些,所以在脉法啊这些方面容易入门。但是由于心智比较浮动,不容易凝敛,所以他虽然入门了,对于这种种形象呢有感应,有体会,但是又不容易凝定下来,仔细把这种象建立起来。把这种感觉整个凝敛,有观有止。

    现在呢,我就是给大家讲一下,扯得远了,再回到这个弦脉上,大家讲一些理解,然后提一下问题。有什么大家在对话框里把体会打一下,然后大家交流一下。

    问,弦脉和虚脉可以兼见吗?

    虚脉是什么现象?虚脉与实脉,虚实,大家就是说,对脉象理解可以对比,有时可以理解更清楚。过去古人讲,虚脉迎指霍霍然,这是我也忘了,哪一个脉诀上写的,虚脉迎指霍霍然,整个脉形并不是太小。虚脉迎指霍霍然,什么霍霍然,与实脉,实大牢坚,感觉脉形一个是举按的时候脉的力量都非常弱,实脉呢,脉的力量都比较强。所以说呢,实脉与弦脉有兼夹,有实脉就隐现弦象。虚脉现于弦脉的时候往往有革脉的现象,大家知道,芤革,亡精失血的现象。革脉与芤脉呢不同点是,革脉呢,好像象皮革一样,里面是中空,外面还有皮革的弦紧之象。所以说呢,芤脉为亡血,革脉呢,亡精失血以后又有外寒之象。阴气束缚在外,就是革脉。在临床上,我们谈一个病人,什么脉象,什么病,怎么治,情况是什么?一般看古书中的脉象,往往介绍脉弦,脉怎么怎么样,光是脉虚,一部脉法,这个我觉得是不可取的,首先反应了一点,就是说他们对脉法的研究并不是太仔细。历数临床上的各种病人,左右脉象不一的这种病人居绝大多数。就是两手脉象不一样,左浮右沉,左大右小,这个经常出现。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就是男女之间脉象不同的差距。如果说混谈脉象怎么样,既不分左右,也不分尺寸的话,这在临床上意义就比较小。就我们伤寒论中来讲,寸脉怎么样,关脉怎么样,这个是怎么讲,这个是就伤寒来讲大象,讲一个内外尺寸的变化。对于杂病来说,又分单弦双弦,所以说杂病必须分左右。如果是大的伤寒的疾病,我们可以说统论关尺,统论寸关尺就行了。你看一玄冰心里讲的,弦脉应该指的是一部脉的脉象,并不是指的三部脉都弦。在临床上,多数为一部脉弦,六脉皆弦者少,寒痛之象。不是形寒肢冷,就是痛症,这种病人少见一些。往往一部脉弦,或者两部脉弦。

    芤脉是什么?芤脉在于古人就像邹学亭?讲的就是芤脉续慈葱,象葱管一样,外在虽然有一层,里面迎指空豁,这个和虚脉还不一样,虚脉有点弱脉的意思。

    有人问,弦脉与紧脉临床意义有什么不同?

    不要说紧脉,先看脉形上有什么不同。这个弦脉呢,是阳气束于阴中,有弦紧之象,所以这两者,弦脉和紧脉有相似之处,在于我们临床的脉象之中,讲的弦脉和紧脉有什么区别呢?紧脉是弦脉加上弹人手指,紧脉就是说摸着它,脉搏的张力比较大,左右如绳转索,就好象麻绳,琴弦拉紧了以后,大家知道什么感觉?一按的时候有一定的张力的。但是你把麻绳或琴弦拧紧了以后,它不但脉搏跳动上下,他整个的这个,由自身发展,弹性往周围的张力是不一样的,这种称为紧脉,左右弹人手指,古人讲的。

    它这种是怎么造成的呢?它往往是因为外寒,由于外寒束缚,导致于寒痛,并不光是由于体内阳气不足,阴气居内,阳气不足,这种现象,阳气束于内这种现象,而是有外寒感袭,往往导致紧象。紧脉在临床上,尺部脉出现紧脉呢,往往是病人腰背受寒,在于下部,下部腰背受寒。关部脉呢?左关部,弦脉,弦脉遇有浮,弦紧脉,这个往往是说病人外感风寒,肩背部多一些,然后是关脉出现。这个寸脉出现呢?弦紧之象,往往是头疼。就是说从这两点讲,弦脉和紧脉是非常有类似之处的,紧脉它是寒水之象,欲疏达的阳气郁遏住了,弦脉呢,它讲的是内在的厥阴风木之气,厥阴木气它要升达,欲升达不能升达,外面有寒象束缚,有阴气束缚的话,它主要体现内在阳气的升发。

    弦脉的大象讲的以邪为主,以邪气为主,紧脉是寒气寒凝在外啊。问弦脉在各部出现有何具体临床辨证意义?

    这个就是说弦脉首先是浮弦还是沉弦,浮紧还是沉紧?这一点要搞清楚,沉弦之脉呢,大家关于弦紧之脉呢,一定要记住,一个有弹人手指,张力很大,外寒束逼的力量比较大,一个是弦脉,弦挺于指下,这两者是其实是有不同的区别的。

    尺部脉浮弦,对于一般人来说,尺部脉应该沉,尺部为阴,主寒藏。有的脉法书上讲,女子尺部脉应该浮,寸步脉应该沉,男子寸部脉应浮,尺部脉应沉。这讲的是男女阴阳之别,这点不能单看,单看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这句话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说,首先我们人类以寸为阳,以尺为阴,寸脉就是浮,尺脉就是沉。在这个大象的基础上,女子呢,她的尺脉可以充实一些,可以稍微显的不那么沉,而寸脉呢,可以显得不那么浮,浮大。所以这是女子,所以说是有前提的。不能单独拿出来理解,说女子寸脉就沉,尺脉就浮,这是阴阳倒置,这是一种病相。

    阳不得出阴了以后,大家看左尺部是肾水之地,左关部,肝木生发之地,左肝木不能升发了以后,陷于下,所以左尺部浮大,都郁在这儿了,肝木不得升,郁于下了,这时候会出现什么现象?这时候就会出现二便问题,首先呢?左尺脉大的话,第一个考虑大便是不是有不通,按照过去景岳的解释就是,左尺脉是肾水之地,水归水位,手阳明大肠经主燥气,金水相生,其气互相感应,所以呢,左尺脉浮而不收呢,它有时候会显示出大便不畅啊,下焦郁气在下,这种现象。它进一步呢,由于下焦郁气在下,由于左路阳气升达不利的话,它又可以影响到小便的问题。所以说两尺脉浮的话,它就会引起二便的问题,但是左尺脉浮的话,偏于大便的问题,右尺脉浮的话,偏于小便的问题。右尺脉浮的话,前列腺的问题比较多。这是临床的经验,没有必要去深抠他,把它划定,哪个属于什么,哪个属于什么,这没有意义,而且绝对是一个错误的方向。

    首先讲左尺脉浮而弦,木气升达不足,郁陷于下,显示浮相,这是局部的因不足而致的有余之象,因升达不足而致的左尺有余之象。更兼弦象,弦象是什么?弦象是木象,木气不得升达而陷于水中,在水中显示出弦象了,这就显示出水不涵木了,这个下焦已经动风象了,这个时候体现出下焦水枯木燥。

    再来看沉弦,沉弦又分两种,沉弦的话,弦象不明显,首先是沉为主,弦为辅,这个时候呢,寒滞在下,就是说,下焦水寒木郁。肾水寒亘在下,木气欲升达不得升达,郁在下面,水寒木郁。还有一种以弦为主,下焦脉象有弦,略带急象,弦象比较明显,略带沉象。这个时候往往显示出什么,水寒木枯。木气不得生长之后,显示出风木之象,但是因为阴寒之象还比较重,阳气不足,所以显示水寒木枯,以弦象为主是以风木为主,以沉象为主是以寒象为主,阳虚为主,水不涵木,它并没有显示出风象,这两者不同的现象。浮为从阳,沉为从阴,木气不得升达,一个从阳化浮象,一个从阴化沉象,两种不同的化象。从阴化吧,他就会三阴厥阴寒象比较明显,从阳化吧,它上焦胆经相火的化现就比较明显。左关部,同样存在一个弦脉。

    左关部,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关部现于弦象的话,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知道木能生于水而不能长于土,就要健脾,要培植中土。你看植是讲的木气,土气足了木气才能够升达。黄芪是生于少阳之药,也是升达木气的。干姜是辛温的也可以升达木气,象党参,甘草,炙甘草这都是入脾经的。脾经是甲己合化为土,所以说木气的生长要靠中土脾阳的升动。

    以前论坛上有位大家的话,千古滋阴尽是误,须知中土要扶持。这个意思是什么,一见脉象弦啊沉啊,马上入手滋阴的话,肝血不足要滋阴,肝木不得涵藏又要滋阴,这首先见肝治病,须先实脾,中土不得运化,中土化源不足导致的精血不足,上来就滋阴的话,首先就会导致中土愈败。虽然肝木风盗之象暂时得到缓解,中土愈败的话,终导致疾病迁延日久。大家可以看吴鞠通的医案,吴鞠通的医案很多时候都是反面教材。病人治上一年,然后慢慢的加重,好呢,也是暂时的出现好转,不断的出现凶险的症状,他也好像能够预料知道,但是能够感觉到阳气逐渐在消亡,中土不断慢慢在衰败。

    两寸部脉,弦象不多见,临床中寸部脉的弦象呢,右寸部脉倒还见过几次。右寸部脉的弦象呢,往往是饮邪于上焦了。往往是浮中有弦,外感上焦,有风痰。就是说,既可以当饮象,也可以是痰象。如果上焦有风痰,有饮邪,动饮邪了,它会有右寸脉的弦象。

    至于右关部,按古人的说法,弦居关部,它本身就是一个中土衰败的现象。弦而少胃,中土气亏,这种病往往是慢性的长期的劳损慢慢导致的。遇到这个脉象,不言而喻病人的病至少在几年以上。长期以来脾胃消伐受损,而且与他小时候饮食不能调控,小时候由于吃肉啊,饮食不节啊,造成脾胃的损伤。

    右尺脉的弦象也分为浮弦和沉弦,右尺为命门之所,三阳之气,就是说我们知道,足三阴,三阴之气升达,三阳之气就要敛降。少阳阳明太阳就要敛降,敛降到哪里呢,敛降到右尺,命门。阳气就要归敛于命门,归敛住了,就叫三焦火秘,秘于下,水清而火旺。三焦之火不秘,右尺脉浮的话,实则窿闭,虚则遗溺。这个脉象浮的话,虚象呢,就会导致大小便不禁,实象呢,浮而有力呢,就会导致下焦的这个,窿闭,就是说小便尿不出来,或者是泌尿系统感染之类的,这种种疾病现象。这里再加一个弦脉,浮而弦,这是什么现象?下焦还水亏。藏阴不足,水亏,风木之象已经从左尺动到右尺脉了,这个时候浮弦之象,这个就是不藏。这个时候治疗呢,要滋阴降火。千古滋阴尽是误,须知中土要扶持,这句话呢,你要反复理解就是,并不是滋阴都是误了,中土要扶持的基础上,滋阴就不是误。所以呢,临床上你要用六味地黄丸的时候,你要看中土是不是寒,中焦寒了,你把茯苓干姜加上了,然后,再用六味地黄丸,就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中气不足了,加上人参干姜,你再用六味地黄丸,这就不一样了。下元,生地山茱萸都可以用,但是你要看中土,中土如果能够运化,胃如分经之炉,药入于胃以后,更从其使,寒热温凉各从其性。这是在于中土还能够运化,脾阳能升,胃阴能够潜降,胃气能降。这样的话,用养阴药,能把浮阳涵藏住,用温阳药,能把寒邪破散开。

    再一个就是右尺脉沉,右尺脉沉而弦,命门之地收藏太过,少阴寒水之气闭藏太过,元阳不足。四逆汤是什么方子啊,四逆汤并不是少阴方,它是太阴方。大家仔细看伤寒论太阴篇的时候,大家会知道,四逆汤是太阴病的主方,它其中有一段就是,病人腹满而痛,然后下利的病人,它并没有给宜理中辈,最后给的是,宜四逆辈。这个我们从临床上,从火神派出来的病人也知道,火能生土,很多太阴病不能从阳化,往往是因为炉中之火不旺,温火所以生土,所以临床上我们用的时候都是附子理中汤。仲景于附子理中汤没有太多的论述,他论述往往就是四逆汤,四逆汤和理中汤。大家该把握的就是该用四逆的时候就必用四逆,而且就是说,平常要扶持中土的时候,茯苓该加的时候一定要加。因为什么?温病学派讲究的就是,温阳在于利小便,阳气闭藏在内不得通,有寒气闭阻的时候,阳气不得流通,是因为阴气凝滞,需要靠水道的通利。但是如果是脉象沉弱的话,特别弱,阳气已经亏殆了,这个时候就不能加茯苓,加茯苓会更加助于阳气的走失。想到这点的话,就想到现代医学戕害人类的一个,现代西医各大糖尿病专家都讲,糖尿病病人喝水没关系,吃饭一定要吃得少,他就不知道糖尿病三消之后必集于肾,肾消。糖尿病发展最后都是入肾的,喝水都了以后,阳气走泄更利,肾阳亏殆的速度更快。他们就是说,掩耳盗铃,暂时的看到只要血糖不升高,荞麦面能吃,牛肉也不忌,苦瓜还能够降血糖,导致病人迅速的在三五年之内阳气就亏殆,这点就是愚昧杀人啊,这点我们也没有办法,很多病人念念不忘,执迷不悟还跟随他们,这就是他们的众生,有时候我们也没有办法。从这点就告诉我们,肾气主张开化,你要利水助于阳气通行,但是阳气过于通行的话,就会导致阳气走失得更快。所以在温养肾气当中,有时要慎用利水药。利水药就是茯苓,过去讲的(奋利)?

    过去我们古人过去很多名家都讲,中土气机真正衰败的时候,茯苓是不要加的。茯苓、薏仁、泽泻这些利水药,一丝一毫都不能加。中土本来就陷在下面了,再加上这些要就起不来了。第一,肾柔不能过于刚燥,第二,不能奋利,第三,苦寒药,就是说以甘淡平和为主,再稍佐以甘温之药,然后渐渐把中土培和起来,渐渐培养脾肾的元气。所以说,为什么很多伤精的病人不好治呢?伤精的病人本身他这个脾肾之气就有点郁陷,就有点陷在下,这个时候呢,用药过于刚燥呢,开始见效,后来就不见效了,用药偏于阴寒的话,这病人就更起不来。所以说他这个治病的话,就是说,药味应该以平和为主,药煮的时间要长一些。平常我们煮药都是半个小时,什么什么汤,汤者荡也,涤荡五脏六腑的寒热邪气。过去古人讲,煎,我们的药要入味的话,伤精的病人本来就是五脏的精气不再收藏,每天脑子里胡思乱想,声色犬马,五脏精气离位,阴之五宫,本在五脏,这个阴气呢,涵藏呢,他是靠的五味,五味的充养,所以说呢,我们熬药的时候要熬的长一些。金元四大家过去在这方面有很多研究,比如什么煎,你要煮上够一个小时,入味,药气就淡了,入的是味,养五脏之阴。

    一片冰心讲,能不能讲弦滑呢?弦滑本为木气之象,左脉弦滑呢,代表气血升达,这就是条达之象。右脉弦滑呢,这就要考虑考虑,右关部脉,一般都不见弦象,春季可以略带弦象,右关部脉也不能见滑象,右关部脉是收敛之象。右关部脉沾滑象是脾土的阳气亏虚。往往是寸关兼于滑象的话,属于寒湿,这讲的是右寸关。左尺脉弦滑的话,可能是肝木郁在下了,木郁化热。

    利水不是助阳气,利水可以通阳,它可以助阳气的流通。

    现在还有什么问题吗?

    每节课我给大家讲脉法的时候,都没有专门列出课题,专门讨论脉象的这个,大家是需要在课下,对于各种脉象相关的书籍去学习一下,去涉猎一下。我主要随机的给大家能够想到的给大家引申,给大家讲一下。所以说,每节课都是对脉法的一个总述,谈谈我个人的心得。大家每个人的理解呢,要看大家在临床上对自己的领会。深浅要靠自己平常不断的积累,然后才有感触。

    问,能不能讲讲小儿盗汗的病机?

    小儿盗汗的病机是什么?小儿盗汗的病机,第一点,小孩是稚阳之体,他类比人身之中就好比是少阳,小孩盗汗呢,你想想,这少阳不得升达的时候,他会逆于上,导致肺气不能敛降,就会出现盗汗。这盗汗的时间呢,往往是后半夜,大家想想,这后半夜往往也是少阳升达的时候。既然知道了这点之后,我们就知道,这个小孩的少阳升达肯定不利,往往导致盗汗。在临床上,我们玉屏风颗粒是不是,这个用于敛虚汗的方子,他的力道差一点,因为他没有就是说升达阳气的,我们可以适当加一些风药,桂枝啊,荆芥啊,配合上。然后再从右路,因为肺气不降嘛,肝木主升达,肺金主敛降。凡是诸般亡血、亡汗,皆是不敛啊。金水不能敛藏,敛藏金水,关键枢机在于胃气不降。所以说呢,先降胃气,再予敛肺,敛藏金气。先把郁遏的木气给他一个出路,你看小孩是不是体寒?中土寒?中土寒了以后,脾土不能助木气的疏达,就往往导致盗汗。这把机理讲一下,就明白了,方药随之变化。这个听懂了吗?当然了这个小孩啊,更年期的病人也盗汗,和小孩就不一样。更年期的病人,人到了老年以后,五脏的精血慢慢衰,亏竭了,这个时候老年人有时候盗汗啊,往往要用归啊,要用芍啊,要用熟地啊,然后再用点健脾温阳的药,因为他是精血亏虚了。小孩则不然,小孩先天生下来就一股稚阳之气,基于他这个脏腑的精气还是相对充实的,这个时候往往是由于湿着了,中土寒了,外面受寒了,无非是这两种。外感六淫,把木气升达郁遏住了,内伤饮食,寒滞把木气升达又郁遏住了,就这两点,所以说,治疗用药有不同之点。你不能上来对小孩也是当归熟地的用,这就左了。

    问,四逆散可以用吗?

    四逆散在某种情况下也是可以用的,小孩的阳气郁遏住了以后,四逆散有时候正合其意,这就需要我们观察小孩的病机所在了。但是四逆散的使用吧,要看小孩素体的形神不是太怯弱的,素体怯弱的,四逆散一用,阳气打回去了,阳气陷在底下了,这个也会暂时出点效果,但是小孩会出现其他的变证。晚上不出汗了,但是晚上可能出现闹腾,惊厥。所以在诊室里有很多小孩,夜眠不安,晚上睡觉老倒腾,蹬被子什么的,这都是属于到了晚上木气不得和升,厥阴之气不得安藏,有一部分病人就用桂枝二陈,效果也还可以,有的病人是外感没有好透,有的病人小孩用的是理中汤,用完之后晚上也不折腾了,所以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四逆散讲的就是这个阳气郁遏在内的一个方子,与他类似的,阳气郁遏再深一步,热愈深,厥亦深,用的是承气汤。这个厥阴之气不得升达以后,化现少阳之火,少阳之火也郁遏在内,这种病人的话,一般神情会烦躁一些,阳气有余从神情和动静可以看出来。阳虚的病人,他表情比较淡漠一些,比较安宁一些,阳盛,阳气郁遏的病人比较烦躁一些,然后是说怕烦躁,怕喧闹,睡觉也是不安宁,不会向壁而睡。古人说,实证的病人他不向壁,虚证的病人喜欢面壁,缩在一块。四逆汤具体的方义,我们讲到伤寒论,厥阴这一章的时候,会具体讲,现在就不讲了吧。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吧,等到下周三,再把脉法结尾部分,其余的几个脉象给大家阐释一下,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 20080625 脉法解(六)

    黄帝内经,分的是六脉,大小缓急滑涩,这六部脉怎么看昵?就是说一般我们,我上回讲了,一个人的生理脉象呢?,可以从四时五行的脉象来理解它,来观察它,来观察正气的升降,升降浮沉出入是不是,一身元气的周流,而除过正气呢,还有邪气,什么叫邪气呢?就是不当位的正气,正气流止不位,所谓就是相火不位,没有呆在它该呆的地方,就非其位之邪,这部分邪气呢?根据邪气的大小,然后是进退,缓急,也会出现不同的脉象,所谓在内经里是说,大则病进,一般的疾病的脉象呢,脉象越大,代表着正邪相争,正邪搏击的这个势头越大,,所以呢,大则病进,小呢?小则气亏,对于一般的久病的人来说,脉形越小,代表元气虚弱,所以说,小则气弱。

    至于缓急的脉象,缓呢,就是一般来说,我们平常搭脉的时候,根据现在的医学,大家都有表,都可以数出脉率的快与慢,但是缓急呢?它讲的是脉势,它跟那个脉率呢,有类似之处,还有稍稍的不同,就象有的人,脉率虽然比较快,比如一百次,但是呢它的脉象看不出急来,于是,虽快而缓,这种是有的,大家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到了。

    就象以前在学校中,观察不同的人打太极拳,高手打太极拳就是这样,尽管打的再快,也让人有种舒缓的感觉,不急不燥,所以呢?对于滑涩的分析,不能简单的从至数上来看,要体会它的脉象,体会脉势,缓有缓淡之象,就是舒缓,舒缓舒达之象。但是过于缓呢,就有一个潰散之象,这个缓呢,本为脾家之脉象,过于缓,缓之太过,就是土崩,水胜土崩之象,水啊,水是柔缓,然后是土不能制水,土气焕散。急呢,就是急束收紧的的感觉,脉象急促,所以说,脉象不光是急数,而且有时候带弦紧,往往带有弦紧之象,这双方面都可以兼夹的,一般就是有这种急促的脉象,所以呢?脉象急促,它一方面显示数脉,是脉流薄疾,就是阴不胜其阳,脉流薄疾并乃狂,这是内经里的一段话。

    滑涩,这个在以前讲过,滑脉有舒缓之意,涩脉有收束之意。两个呢,一个血胜,一个为血多气少,一个为气多血少,血多气少呢,血为阴,是不是啊,然后是气为阳,血多气少呢,阴胜而阳弱,在这点上呢,滑脉属于阴脉,但是由于滑脉呢,滑脉大多数就是说,顺脉象讲关尺脉滑是顺象,因为木是需要升发,来缘于阴,从阴出阳,上三焦呢,从寸关之脉,是肺卫之脉象,都代表涩脉,因为是由阳而入阴,至于说病脉之象呢?上焦本来应涩而反滑的,这是代表浊阴上逆,肺卫之浊阴上逆的,有时候,应涩反滑,所以说,在这两点上,内经的大小缓急滑涩,来评价正邪虚实进退之象。在难经,难经上的脉法应用,就是我以前说的,四时五行脉象,伤寒伦中用的是伤寒十脉,伤寒十脉是什么脉象呢?我也大概跟大家也讲过,现在呢?大家如果有什么对于脉象不明白的,我可以单独抽出来给大家再讲一讲,其它的脉象,大家可按照黄元御先生这里书上讲的进行理解就可以了,有什么问题提一下,等一会儿给大家讲其它部分。

    问:请讲讲脉症不符的情况,是如何分析?

    答:其实脉症没有不符的情况,只不过是由于标本的现象,有时候反应不一而已。我们对一个病势,不能简单的有余不足,从简单的现象来表达,有阴极似阳,阳极似阴,是不是啊,有各种不同的脉象来表现。所以在临症上,我们分析这个脉象与病症的这个不同点来说,就是按照六气升降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一元真气的盈缩的渠道,这样来看的话,根本不存在脉症不符,与如何取舍的关系。如果说脉症不符,那是你心中早就有定见了,你觉得,嗯,这数脉就主热,为什么这个数脉是虚寒呢?这是你心中早定见了,这种定见是十分害人的,中医讲,只观其象,由简单朴素的象中,来体会原本的意思。你们都说迟脉主寒,数脉主热,这样就框死了,如果就这样的话,用一个简单机械的电脑来代替医生就行了,何必我们去变化之妙,存乎一心的在这辩证呢?

    这不是热极,就是说脉见浮,就是说病人为什么会热极。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吧,就是说民国名医冉雪峰,民国时候有两大名医,南冉北张,南部冉雪峰,北部张锡纯,就是说冉雪峰当时的在名气在张锡纯之上,冉雪峰说什么,说他学医九年达到了一个医学境界,他认为是刚刚入门,而这个医学境界呢?我们现在可以拿来大家来评判评判,我们也要达到这样一个境界才算学医了,才算入门了,在这之前,没入门之前的种种观念,种种什么都是不可靠的。就是学医九年,知病是从何而来的,当知从何而去,就是这句话,任何一个病,你要知道它是怎么而来的,它为什么会热呢?这热是怎么来的,当从何而去,这个热该怎么解,就是六经气化,它是怎么逆起来的,它又应该怎么调顺,你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的时候,你不会因脉象的浮沉,这个浮沉迟数,然后产生疑惑,然后就会觅根见底,热极脉见浮,这个热极脉见浮,其实这在临床上是比较少见的,什么叫热极呢?就是说,我们人体一元真气流行吧。

    一般就是说气有余便是火,为什么气有余呢?是因为郁住了气才有余,并不是真正的气有余,气是越足越好,十二正经气足可以归于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气足了以后,可以自然的炼气还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它这是不断的一层层炼化,如果是,真是气有余,气满而不思饮,真正气足了而不想吃饭,神满而不思眠,就是说,气足到一定时候不想吃饭、不思淫欲,然后是没有任何睡眠这种困倦的感觉。

    所以说,我们一般的学者,在疾病上的病人吧,他出现了热极,他出现了热象,气有余,都是产生了郁滞,这时候郁滞之象呢?它是脉浮,脉为浮劳,浮取比较沉迟,这时候热气不得出,有的病人,脏俯内亏的话,内逼脏腑,有时见浮,古人可能这类病人稍微多一些,现在呢?少,因为什么呢?因为古人营养,每天吃的粮食,草根树皮呀什么的,然后平常饮食条件也差,他的脏腑精气呢?有时候他的内腑形质是偏不足,他的火热之气容易内攻,但现在不一样,现在人一般的营养物质比较好一些,阴精比较丰盛,大多数一病的话,病一重的话,都从阴化,从阳化的第一个少,第二个是暂时现象。

    所以说,我们现在就是说看脉象,浮,浮脉为什么浮,首先提到一个浮脉,大家想,从六部来说,要判断寸关尺,哪个部位,从一部脉象来说,浮是什么脉,浮为心肺之象,心肺之故。就是按照景岳来说吧,病六脉脉浮的话,病多现浮脉的话,这为气不能归精,多现沉的话,精不能化气,这二点,就是说现在他浮脉了,气不能归精了,这从内伤的角度不说的,如果是从外感的角度来说,是营卫之气感应与外,淤阻于外了,营气郁闭,然后是卫气不得合,营气不得开,这会产生营卫之气,营卫不和,淤阻于外,这时候呢产生浮脉。

    然后就是内伤之脉,气不得化精,所以六脉都可以浮而弱,再一个就是说,六部脉中一部脉浮,这就需要辨脏腑了。所以说我们看脉象,先统关,六部脉象,然后再分部讲,每一部每一部是什么脉象,每部脉象不一样,查独,病位就在那一部脉象,整个六部脉象大象是什么样,他的体质,他的整个状况是什么样。

    大家再看有什么问题,临床之中遇见的这个,关于脉学学习中的一些疑惑,尽管可以提一下。就是说,阻挡你脉学入门的关键的东西是什么,你可以提一下,因为这个脉法要入门嘛,就必需靠自已勤思,然后是多练,多练了以后,掌握了很多很多种想法,很多种感觉以后,得不到头绪,不知道怎么疏理,这时候就有疑问,这时候来叫经常搭脉的人,来帮你解答一下,你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不然就不知道如何入手。

    我当初学脉的时候,就是没人教呀,然后就是自已不断的看书,看书看多了以后,慢慢的就疏理开了个头绪,从五行脉法中开始理解,这是我从自已得出来的结论吧,当然了,最后看见了黄元御先生的书以后,极其通透,这个当然就是说,你这个脉法,由象而入,一定要去理解这个六脉之脉形脉象,从象上入,然后再取类比象,把那个象归纳起来,然后用阴阳五行来类比它,怎么取类比象,就微妙在脉不可不查,查之有纪,从五行生,持之有生,是不是,持之有生,从阴阳起,就是必需从阴阳五行来。

    问:脉浮中沉取,浮取的力量是如何?

    答:浮取的力量是着于肌肤,就是说皮肤的表面。

    问:请问老师,身体很虚弱的人,脉反洪大有力是怎么回事?

    答:这个看什么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衰年忌浮洪呀,老年人脉洪是不好的现象,这是阳气不收啊,虽然看起来很精神,很健旺,这恐怕就是说不久就会出现变故,中年人呀,中年人脉洪大也不好,这个中年脉洪大,往往显示一种劳象。这为什么呀,他是常年劳心劳力,劳累过度,然后呢第一个是讲究一个脾精,就是中气内亏,脾精不足的话,这个中阳涣散,才会有这个洪大有力,有时候这个脉象,这个时候呀,反而应该用补中益气汤,如果是下元肾气虚的话,可以考虑用附子理中汤。

    这个是中年人呀,脉象洪大。青年人脉象洪大,这有时候就看,青年人脉洪大,有时候不一定是坏事,但是他要是素体虚弱的话,就是说,他的体质与脉象反而相反,这时候我跟大家说一点,凡是就是说你感觉病人的神志呀,形体动静与脉象有相反之处,你这个脉象必需,就象我们仲景说的,洞悉所虚,你必需要五十营,五十下你要搭到,有很多形体虚弱,脉象洪大的病人,刚搭起来,你觉得洪大,十动以后,马上脉象就慢慢后力不济,以至脉象慢慢就沉弱而微,这种现象是非常多的,所以搭脉,一般的搭脉,最好是要搭上三、二分钟,除非是平常对于这个疾病非常熟悉,一看病人脸色脉象,不用细说症状,只要大概,一摸手就能知道,理路非常清晰的话,再加上病人比较多的话,你可以搭得少一些,所以说,有的病人这个脉搭起来比较沉弱,久按了以后,反而更加有力,这种病人呢,不是湿重,就是气郁。

    问:请谈谈兼脉。

    答:这个兼脉本来就不好谈,就是说,作为一部脉的话,他会表现出来,比如:浮脉、浮弦、浮洪、浮大各种脉象,这就是所谓的兼夹脉,他会因某一种脉象为主,某一种脉象为突出,这我们称之为主脉,然后呢,兼夹其他的脉象,称为兼脉,在谈到主脉和兼夹脉的时候,这里难经里面讲到有个深刻的问题,兼夹脉象,相互克伐的时候,这种疾病一般多逆,主脉和兼夹脉相生的话,就会容易好一些。相反,这个就是说,这个主脉和兼脉必需合一事实,首先,你这个病是怎么得的,合于本身的疾病,然后再合于当时得病的这个季节,然后得出来的,是有主有次,再谈生克的问题。

    记得在学校的时候,有个老中医吧,据说是什么四代御医之后,他讲的是搭脉必需搭出六种脉象,才算过关,当然,这纯粹是不懂脉学大法,然后是,就脉学这细微之处,然后是太过执著,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脉象不可能典型的只有一部脉,就根椐他的浮沉,就根椐他的滑涩,根椐他的大小,根椐他的强弱,根椐他的软硬,根椐他的清浊,就一部脉就可以列出很多的脉象,但是,你要那么多的名目有什么用呢?你关键是要得到什么,你关键是要得到脏腑的阴阳虚实气血的有余不足,是不是,脏气之间的升敛,然后是通降,中间的顺逆,关键在于了解这个,不在于了解这么多的脉象。

    老年人,临床上,就是三部脉,浮而弦,好象一根竹竿浮在水面,这是怎么分析呢?

    这老年人在临床上脉象很常见,这为什么,现在的老年人,很多老年人,由于平常的饮食呀,就是说肥腻的过多,所以呢,到老年了以后,这个营气内郁之象比较明显,营血要外达呀,由于吃的营养物质很多,这个营血里载的这些有余的阴精之气比较多,所以阳气就容易受到束遏,阳气容易受到束遏之后呢?就会木郁就会生风,就会阳气不得敛降,一方不得升,一方不得敛,这个西医上讲呢,就是说老年人哪,动脉硬化了,然后脉博比较硬,当然了,这跟现代人的饮食结构是有关系的,长期的,一发现冠心病高血压,一发现这种病,就使用降压药,有非常大的关系,使用了这种药以后,动脉硬化会加速,但这西医是绝对不会承认的,因为人体,本来就处在一个诸多气,诸多力的一个平衡状态,现在呢,有郁气不得发的时候,就会产生血压高呀各种现象,但是,他用药物控制,各方面他是属于内分泌激素调节呀,各种阻滞,导致这个郁气不能够从正常的渠道表现出来,体内就会出现张力,这种张力越大,制衡的力量越大,这种血脉硬化的时间就越长,这种血压硬化的这种现象就会快,加重,当然了,如果长期处在高血压的状况下,血管硬化也会非常快,所以这就是一个矛盾,你吃药也是这样,只是血压降了,低下来了,你不吃药,你这个血管硬化的速度也一样快,但就是表面上你一些症状没有了,长期处在高血压情况下,血管硬化速度。

    这个是六脉沉微弱,有卵巢囊肿怎么解?

    就说这个卵巢囊肿呀,它是一个假性包块,按理论上来说呢,在中医里也算个有形的东西了,它虽然算是个有形的东西,就是说你不能说它是瘕呀,是吧,应该算是徵,也不算是聚,它应该算是徵积,有形的东西,但是呢?它外表是有层皮肉包裹,内在是一些水液,按中医来说,把它归水饮啊,相对来多一些,所以呢,既然归为饮邪,他的脉象就不单单是沉微弱了,根椐它的部位,有时候可能就是说,有很多卵巢囊肿呀,脉象,沉微弦的弦象,这弦象,临床上判断水饮机制,在临床上是非常常见的。所以呢,我在临床理解是卵巢囊肿是饮邪机制,下焦水液代谢饮邪机制,这时候治疗呢,一般来说,通阳利水,适当加一些就是说温通、破瘀的角度来,因为这个水饮之邪呢,左路,它往往是血积,血液积滞的话,它往往产生湿性的,肿瘤呀,湿性的这些包块。右路的话,三焦水液气化,膀胱津液气化,往往有水液代谢,水液代谢有的产生郁滞的话,往往产生水饮,这两种现象在治疗上是不一样,我们根椐他的这种不同的部位,还有脉象,外在产生的兼夹症状,来判断他是六经气化的有余不足。

    刚才讲老年人的这个脉象是浮弦而大,这种都是有点虚阳在外的现象,其实不好,很多老年人都红光满面的,其实都不是长寿之象,过去就是说黄帝内经上讲,男子五八阳明气衰于上(内经云:“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校者注),这个阳明气衰于上啊,面部慢慢就会焦枯,头发斑白,这个都是阳气不降,阳气不降哪,上面看满面红光有精神,腰腿渐渐浮动了,上盛下虚,腰腿无力了,老人跌一跤不得了,跌一跤就不容易爬起来,所以就是说上盛下虚,这个时候呢,老年治病一般就要讲究,如何把这虚阳敛降下来,如何将三阳之气就是说归根,这点比较重要,如何不使肝木生风、盗泄于上下,这很重要,首先这个脉浮弦,弦脉就有风象。

    这我们在临床上仔细琢磨,就是说不但要温阳,还要养血,还要养精血,养精血怎么养呢,还是以前所讲的,就是从养生入手,到了老了以后,不说恬淡虚无,也要安心静养。有些老年人出现浮澡,欲望还就比较亢盛,这种只能证明先天体质还可以,如果这样耗散下去,也就是五到十年,就会出现衰竭之象。

    问:高血压怎么治疗?

    答:在高血压之中啊,简单的高血压是个症,西医的高血压是个症状,就是说他这个症状跟中医的症状还不能类比起来,高血压其实是涵盖面非常大,我们现在既然谈高血压这个词,就用他这个词,高压高还是低压高,高压和低压之间就是说不正常吧,他两者治疗的方向还是不一样的,人体的元气是一盈一收,在盈满之时,它出现的过于盈满,是吧,就会出现高压高,在他收的时候,又不能完全的收藏,就会体现低压高,所以呢,一般的低压高的病人,远远不得收藏,高压高的人,就是木火的郁气,升达之力太旺,这时候呢,木火肯定是受郁搓了,高压高的病人,一般是首先得要舒郁、解郁。然后,就是说重镇,三阳要重镇,要敛治有余之象,所以在治疗之中,首先还要看中土,中土枢机得转了后,一方面解郁,第二方面,低压高的话,就要考虑是下寒,有时候下寒的病人就是这样的,三阴经阴气不得开化,上了三阳经也自然不得敛降,所以在临床上有很多火神派的同学,单用四逆汤、白通汤治好很多低血压的病人,还有当归四逆汤,这在临床上你要辨证对了,认准的话,敢用这方子,剂量到位,立竿见影。

    高压很高,低压很低,这个西医叫脉压差比较大,这种病的话,我在临床上还没有总结过,当然,这主要具体看他这个脉象,我们来讨论一下。

    问:椎间盘膨出,怎么治疗?

    答:椎间盘膨出,这个也不好办,椎间盘膨出吧,这个按汤药来治疗的话,就是要通阳,不但要通阳,还要荣养精血,还要酸敛的收筋骨,这个病呢?在我们古代呢,主要是骨科比较多,这个骨科用手法复位来治疗他的话,效果非常好,一般的手法复位以后,再吃中药,进行稳固,然后从脏腑调除根,如果光是用中药调节的话,有时候效果不理想,因为这个病人吧,他有时候跟他的劳作啊,平常这个坐姿,平常这个运动方式,或者生活劳动的方式不一样的话,他导致他受力不均匀,产生的这个椎间盘脱出,这个你在平常中,你这个动作你要是不改变的话,就会持续加重,你要是在治疗的当初的一刹那,又不能够就是叫他复位的话,光凭中药或者是外用的膏药,效果是差一些,建议还是手法复位,手法复位,北京好象有几家,中医手法复位,中医手法复位吧,其实会的人还是很少,但是就是说民间还是有人的,以前我在西安北京都碰见过好几个吧,手法复位这种治疗椎间盘脱出的就是二三分钟,就能达到基本痊愈,病人就是说不会有任何症状,不建议手术复位。

    就说正脊,这个正脊还不一样,正脊吧,你是不是脊柱纠正啊,脊柱纠正这一套,对于椎间盘这个复位他们还不擅长,美国他们有脊柱纠正手法,当然这套手法也是我们早先中国传过去的,然后他们加以改变,变化,产生而出的现在流行在美国呀,美州那个脊柱纠正,他们这套脊柱纠正啊,对于治疗颈椎病呀,腰夸疼痛呀,这些方面都是很厉害的,而且还很系统,虽然没有高深的,对于人体这个骨骼感觉没有高深的认识,但是他能够结合科学的 CT,X光片进行正骨,也是非常好,当然我们现在中国不多了,很少,你要到西方可能有一些,他们跟我们中医很多高明的医生比起来差别还是比较大。大家有类似疾病的,可以到这位先生这里可以治疗一下,椎间盘脱出是可以治痊愈的,这个要通过就是说一般手法治疗,如果单纯用中药和外用膏药,这个也有治好的,但这个就是说疗效不太确定,有治好的,也有一些治不好的,没效的,是不是。

    大家关于脉象上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再提出来讨论一下。

    问:脉病人不病的的问题。

    答:这个问题其实问的好。首先我们讲的是,有病人过来了,或者有朋友亲属过来了,一伸手就说,你看我有没有病,你怎么样判断一个人有病还是没病,他是病在哪啦,他现在发没发出来,是不是呀,我们传统的教育方法是这样,首先看脉,是胃神根,三者具足,然后,有这三者具足的话,就不是大病。然后呢,再看其他的,就是说,有没有虚实逆气,首先,左大顺男,右大顺女,这在脉法上也是有讲究的,如果说,男子的话,右手脉偏大的话,是劳象,气机有点浮劳,不得收藏,这个时候呢?他不是常象,这是病态了。相反,女子的话,右部脉大,她往往是脉滑,血家有郁滞。气血如有郁滞,脉才能滑大,所以说,这不病的脉象呢?往往要把握脉有胃神根,胃有股冲和之气,就是脉有胃气。神呢?这个神气呢,怎么说呢,这个神气不好给大家解释,就简单的理解方法,就是有力,有力谓之神,其实这个有力的解释比较粗糙,但是呢,你初步没办法,简单的这么理解,然后,搭脉搭多了以后,自然而然你就会,这个有力呢,这是李东垣,就在于什么各脉家解释不清楚,这个胃神根,这个脉有神气,他作为一个就是说总结性的案议,先用脉者有力为有神,先用这个来代替。

    然后讲脉病人不病,这个脉病人不病这个原话,是脉经里面提出来的,脉经里面原话好象是我记得是这样讲,脉病人不病虽病无外,脉病人不病无病而终,就说这人突然暴病,突然死亡,脉病人不病,噢,是难经里提出来的,刚才说错了,是难经里提出来的,难经最早提出来的,脉经里,当然在它后面附录中也提到过,开始是难经先提出来的。

    脉学没有什么好书,就是勤学多练,把古今所有的那个谈论脉学的书,你巴在一块,也就是那么一二十本,都拿出来瞧瞧,以黄元御脉法解为总纲来学学,你要想,就光学一门什么什么,就是学一本书马上就好的,这古今里没有,就象我们吃馒头一样,吃烧饼一样,吃到第七个吃饱了,你不能说哪本书是第七个烧饼,那个我给你找不到,可能你觉得你读到第七本你突然开朗了,你说这第七本就好,以前我也有这么个看法,其实不见得,你前几本书受累挫折,你那些就是说,理路上,思维上不断的思索,不断的磨砺,那是给你打下了很好的基石。

    没有什么弯路,我送大家一句就是,佛法上讲就是,因地不真,果遭迂曲。你们学脉,是抱着一颗什么样的出发心来学脉。孔子就讲究,你抱着什么出发心学习,你就会到哪个地点你就会停止,孔子在相人,就是说在通过怎么样了解人,怎么样看透一个人的话,看人到每件事,看他的目的,看他的起源、起因、原因,就能知道,他就是说他的目的是什么,通过他的起因目的,就是说,看他这件事到达什么程度,到达什么位置,他就会停止。

    相反,学习脉学也一样,出发心不对的话,就会得少为足,稍微学一点东西,然后就满足了,然后在脉学上就停止了,然后就去追求其它方面的东西。第一等的学者,学习脉法,他就什么都不为,他就为了研究脉法的道理,就为了彻底彻明这个脉学的诊断理路,他就为了把这个整个的脉学呢,与自已理解的这个天人道理归和在一块,这是第一流的学者。至于第二等的学者呢,他会为了某个目的来学医,这是第二等的学者,当然我们古今的在第二等学者里以孙思邈为最的,就是说斯人苦读一切,含辛茹苦是不是呀,这得花大心思,然后才学医,然后学脉。

    所以说,我们古人讲就是说,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学习呢,就在于个人禀赋呀,就是说,先天的对这个脉学有缘分了,缘分足的话,他就不会得少为足,就会喜欢沉浸在这种氛围之中,去研究他,去感觉他,去不断的完善它,去不断的慢慢的琢磨、熟悉。

    难经上讲的就是,脉病人不可能不病。就象一颗树一样,外表虽然很好,里面心慢慢的枯干腐烂掉了,你说会出现什么情况,突然哪天树倒塌了,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是就脉经提出来的脉病人不病的这个本意,这个好象还不是二十一难吧,有这个脉病人不病的这句原话,我记得可能跟这个二十一难还稍有点不一样。

    行,今天就讲到这里。其实关于脉学的讲述,这是永远没有结束的,因为为什么呢,黄元御四圣心源中,对于所有病的解释,是不是呀,都是建立在四象枢转,整个六气运行中,而六气的化现呢,我们临床之中怎么样认识他呢?关于脉象,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因为在病人的问诊之中,在问诊多有偏差,病人反应病情呢,也根据病人的各种情况有不实,有不确之处,我们都是需要根据脉象来取舍,就来整理,在紧跟着我跟大家慢慢讲,就开始讲个病,讲这个劳伤,中风,这些疾病的这些治疗,在这些治疗其中呢,怎么样用药,每一个病呢,就是说,每一个药的取舍,往往根据就在脉象上都有体现。所以说呢,这个脉象,关于脉象的解释,大家回去还要好好的再看、学习,我们日后讲起来的话,就方便很多。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 20080702 劳伤解(一)

    今天继续讲四圣心源。以前脉法讲完了,下面继续往下讲四圣心源卷四,也就是各科辩证这方面。黄元御先生在开始写的这段话我给大家念一下:

    人不能有生而无死,而死多不尽其年。外有伐性之斧①,内有腐肠之药②,重以万念纷驰,百感忧劳,往往未壮而衰,未老而病。顾保炼不谨,既失之东隅③,而医药无差,冀挽之桑榆④。古圣不作,医法中乖,贵阴贱阳,反经背道,轻则饮药而病加,重乃逢医而人废,金将军且将玉碎,石学士未必瓦全。叹竖子之侵陵⑤,痛鬼伯⑥之催促,书穷烛灭,百慨俱集。作劳伤解。

    这段是黄元御先生对各家杂病写的序。现在给大家讲《劳伤解》。按着黄元御先生的分法,先讲的是中气,劳伤就是说,首先是阴亏、阳亏、气亏、血亏、精亏,然后分别加以阐释。

    先看《劳伤解》的中气篇,黄先生说百病所生皆由于中气不得运转有关系。所以虚劳篇先讲以中气为主,在过去道家里修证就是说,五行四象皆己土,就是说四象五行,四象就是大象运转的几种状态,五行就是五种运动状态,不管是升降浮沉,前后左右,不同的变化跟象的转化都需要中气的运作,而中气的盈缩恰恰又是整个现象的归纳。先天的变化,我们人之生,先成精,从精气的角度说,先天的部分由一团元精、元气、元阳组成。其实这些是一个东西,它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用的情况下名字叫的不同而已,然后这一元真气有盈有缩,这一元真气的盈缩合于天地就会产生推动我们人体的种种的气血周流,经脉运行,等等,所以元气的根本它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来源。

    郑钦安先生就把握住了这点,然后从一元盈缩立本,来治疗大病重病,这是非常高明的,能把所有疑惑、病机归为一,把阴阳归结为一,这是在古今医家中十分罕见的。我们讲的是先天是一元真气,而后天的饮食在于先天的元气,先天元气不可能一下受损,也不可能瞬间受到扼制,因为平常人生的很多病都属于杂病,极危重的状况都是暂时的或者比较少见的,而在杂病的调理之中就以后天脾胃、中气的运转为根本,而中气的运转又受先天原火的温煦,所以这两点其实是不矛盾的。

    我们学习黄元御的四象中气运转的观念的时候,不要把一元盈缩忘掉,每个病都是这样,它表面上是中气运转四象浮沉这种关系,但底面又是一元盈缩,所以一元之际有亏的时候,我们就要建立起大的观念来调理。为什么很多病人要加附子呢,因为很多病人有元阳亏虚的一方面,所以重用附子,很多杂病很容易收到效果。黄元御这篇“中气”节可以说讲的十分的浅显,大家读过一篇就会有这种感觉,但是要把“中气”节,中气之往来,与五行的关系,牢牢的在脑子里建立起来,然后每一动念,见了病人的症状,一动念分析,每个症状的分析过程之中都牢牢的建立起来这个观念,是非常不容易的。

    首先中气又分阴阳,体为阴,阴中生阳,所以升清,脾阴可以生达阳气,所以又称脾阴又称脾阳。对胃来说《内经》上始终谈的都是胃阳,因为胃为腑,体为阳,用为阴,胃通降为本,所以我们又称胃阴,胃是喜湿而恶燥,脾是喜燥而恶湿,所以临床经常遇见脾湿而胃燥这种现象。

    黄芽汤立足于脾湿,人参、甘草、茯苓、干姜,中气之至崇阳补火,用的是中焦培土泻水,然后是温补中焦阳气为主,脾湿不化就要利湿,用的是茯苓,中焦脾土不厚的话,就要从土,所以用的是人参、甘草,脾阳不得升达,升散就用辛味,所以辛味以散之、以升之,所以辛味助其用,发散,升达木气所以脾气因之而升达。

    在临床上常遇到两种现象,一湿一燥,这在很多的病情会产生很多复杂难以判断的症状,因为病人既有脾湿的症状,又有虚火燥热的症状,这里面往往有很多的因素错杂在一起,由于己土湿郁,就是说脾土湿郁,肝木不得升达,厥阴之上,重现相火之化,少阳胆火就不容易降,上面化少阳相火,少阳相火不降,直接就会引起阳明经胃气不降,所以很多肝病的病人,肝家的病人嘛,往往是饥而不欲食,知道饿,一吃就饱,《内经》里说善饥者胃热,就是说很容易饿,这是胃中有热,很容易就吃饱了,这是脾中有湿,经常肠鸣,肚子咕咕叫,这是腹中有寒,肠道有寒,所以很多种病人是处在寒热错杂的情况下。

    首先在这里讲明白一个问题,我们平常谈燥、湿,湿从何来,燥从何来,给大家提这个问题,大家想想,湿是怎么来的,燥是怎么来的,你要理解它,不能简单地说,湿是怎么来的-脾湿,燥是怎么来的-胃燥,阐释它是怎么变化,因为在阐释这种基本医理的时候,你必须用比它更朴素、比它更直接的思维来阐释它,你不能用更复杂的东西,在它之上的观念来阐释它就可笑了,大家先进入这种状态想想,湿气是怎么化,燥是怎么化。

    我们今天谈的是中气,《劳伤解》这篇,需要对中气的往来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就是说燥、湿二气皆为水火之中气,后天以水火立极,水火往来产生了燥湿,水火往来产生了金木二象,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所以立极先讲水火,由水火的变化而产生了这种升降,产生了金木,而在其中燥湿就产生出来了。“附中”(学员)讲的是“阳不足则生湿,阳气郁就化燥”。……嗯,这还是有问题,阳不足燥的病人很多,象冬天的病人一派干燥之象。

    “大海”(学员)讲的是“湿是由脾不升,燥是由胃不降”……呃,这还比较正统一些。但我来讲湿是由何而来的,湿是由水化为火的过程中生湿,由阳入阴时化燥,这是燥湿两个不同的地方。由阴出阳,水生木,木生火,它是由阴气蒸动,举个例子说,地气上为云,天气降而为雨,地气上而为云,这里就产生出来,如果地气不上呢,阴郁在下,湿气弥漫。天气降为雨,天气要不降呢,它也是一种燥象,由阳入阴产生燥。

    我们人生活在气交之中,天地气交,上为天,下为地,上为乾,积阳为天,积阴为地,这是先天八卦的方位,而我们人用事是自身的小天地合于外在的,水火立极的,是以心肾,心肾往来,水火既济,这样产生了后天为用的小天地,所以说以水火为用,所以我们讲究燥湿时,湿气重的时候,地气不升,这时怎么来燥湿?

    再来给大家出个问题,湿气弥漫的时候怎么去燥湿?同样还是从五行的角度来解释。水火之中气郁扼住了,地气不升了,你怎么样地气升上去,临床上有很多病人舌苔厚腻,心情抑郁,就是温滞的,就是清不了湿,怎么办?温病学派来了,要清热利湿,分消水湿,各种润湿,燥湿……还有那个火神派来了,让在大太阳里晒上几天,外燥内湿,把病人晒的……

    白术茯苓只可解一般湿,真正湿气弥漫的时候,光白术茯苓干不成事,如果只有白术茯苓能去中焦湿郁的话,天下就没有湿郁了。还是那句话,风能胜湿。升达木气,用什么药升达木气呢?不要一看黄元御的书一看就是桂枝,就用桂枝试试,湿没解除,三阳气逆上去了。

    风能胜湿,肝木要能升达,荆芥,防风,藿香藁本,风药羌活独活,风能胜湿。在临床上久病湿郁的病人把握这一点,这些病人要适当的用些风药,藿香什么的……不是简单的芳香化湿,如只这样理解就窄了。这里面呢,风虽然胜湿了,本身脾土太壅滞了,怎么办?你得消伐一下,怎么消伐?木郁达之,土郁呢,金郁泻之,土郁决之,就是土气如果太庸滞的话,用苦味泻药,清降一下肺胃气,苦泻燥,苍术、厚朴、枳实这些。脾土的厚薄怎么看?如果一个人先天啊形质平时比较臃滞,秉赋就土厚,先天秉赋骨头露在外面,比较瘦弱的这些,秉赋土气就薄些,后天变化看舌头,舌胖的人土雍,舌瘦的人中焦土气偏薄,土气薄的既要用风药也要用甘缓之药,白术、甘草、人参,人参有点苦,也是偏于泻,土气薄的直接用白术,人参不要用,甘草也不要用。直接白术、茯苓干姜。古人很多人用药都非常讲究,包括温病学派的各大家们,很多地方用白术,很多地方用甘草、用人参不用白术,这里是有讲究的,我以前讲过中药的取舍,大家把黄元御的书关于这几味药看一看,理解理解。

    通过这一点在临床上碰到中焦湿郁的病人,这种病人往往情绪还有问题,脾主意,长期中焦土气湿郁的话,情绪烦燥,然后有脾气古怪之类,通过化解中焦的湿郁,其它的几行的问题,金水木火都可以得到缓解。

    跟着再看黄元御先生: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磨,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这一点是中气旺,怎么样才中气旺呢?这里面在反复强调这一点。黄元御先生种种调病之法,过去古人讲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治什么治什么,黄元御的方药是治乱,就是中焦已经逆乱了你用这种方法治,如果中焦没有逆乱,只是秉赋于中气虚,偏滞,不在治病范围之内,这个需要养生之法调整,需要平和之法调整,需要通过守意,通过平常养生,来达到目的,如果通过汤药达到养生的目的,这是缘木求鱼。汤药是草木之气,草木之气入于人体来调整有余不足的偏气,本来就需要人身的元气进行运化,而草木之气都发散,本来就耗散元气,所以用这些药,既希望通过药物把中气调和,然后是经脉之气的有余不足,达到以和为期的目的。所以你看中气旺或中气亏怎么着,中气旺不是靠药来旺,中气亏,中气虚以后产生什么问题,然后通过药把这些中气亏产生的逆转问题把它解决了。

    “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气病则痞塞而不宣。”黄元御先生这些用词用字,如果是做职业大夫,以后以看病为生,要花点时间在医学这上面的,我建议对这些话要熟读,要经常读,然后达到,自己随口就能说出来,感觉这不是黄元御说的,就是自己说的,就跟自己的东西一样,要达到这种状态才行。如果不能达到这种状态,好象有隔阂,黄元御说怎么样,这不对,你没理解,中国文化讲传承,你彻明以后这个东西确确实实就是这样的,这个东西就是你的东西,这就是传承,而不是说他发现怎么怎么回事。这就是阴阳五行的道理。

    最后一点你要相信自己,你相信自己以后,才能对这套理论生起不疑之信,真正的大信,有了这种信以后,慢慢在临床上才能得心应手,真正才能妙笔生花,才能出现对医理的豁明。象我们开始学医,其实也是一种盲信,就是相信,有这么个医理,有这么个东西,有这个事实,最后医理通达,有这么个境界,所以拚命的求索,拚命的不断琢磨,如果开始你要没有这个信念的话,你不会有任何成就,因为你就不会在迷茫之中探索了。这是不可能的。你就尽量找亮堂的地,怎么简单,怎样明白,怎么样能够得到一个暂时的解释,这就是一般学者做学问,那也是糟塌学问,我们中国医学的种种东西,它都是靠实证来,要不怎么说医道,画道,五道,干什么都与道联系起来,这不是凭空说的。所以论坛里有人说讲出来好辩论,没什么好辩论的,就是一言堂,老想着辩论搞清楚,就象黄元御先生的学说一样,这套学说也需要经过实践上的、理论上的印证,佛家修证分两条路,一条事证,一条理证,理证通过止观、观想这种禅定的思维来领悟的道理,这是理证,这不叫事证,而事证是从阴阳的变化,从身体经脉的变化,从这上走,从事上走是古往今来是非常罕见了,就象古人说的,能通阴阳者,山河大地皆可变化,天地宇宙皆在一掌中,这是真正的事,所以我们只是说一说,没有资格谈这类事情,大家都是从理上谈,这种理不是口头上的理,也不是靠文字、是靠止观,一步步也是靠工夫来的。

    “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婴儿姹女⑦之交,非媒不得,其义精矣。”

    所以黄元御先生也觉得道家这个学说,如果通过其它方面的书,侧面印证《黄帝内经》的要义的话,大家可以看看《钟吕传道集》,还有那个邱处机的《大道歌》《金丹知止》。。。。。等书,主要看前面一部分,后面一部分不用看了,只看对天地阴阳的解释,看这个人体内,婴儿姹女的变化,铅汞的这个交替。

    “道家谓之黄婆,婴儿姹女⑦之交,非媒不得。”婴儿姹女之交是指水火之交,婴儿讲的是元阳,就是一阳升动,然后火气降的话是兑卦是肺金,是少女,所以讲的是婴儿姹女⑦之交。

    “医书不解,滋阴泻火,伐削中气,故病不皆死,而药不一生。盖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是以阳明之燥,不敌太阴之湿。及其病也,胃阳衰而脾阴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这就是确立不疑的,中土常从湿化,《内经》始终是讲这点,太阴阳明从本,太阴的本气是湿气,太阴从本化,阳明从如中现,阳明之上中现是太阴,燥气治之,中现太阴,所以阳阴之气从乎中现,这是讲的大方向,所以脾胃的大方向就是从湿化,何况先天一元真气温煦中土然后腐熟水谷,产生的水火往来,皆在于先天元阳的温煦。杂病上,从湿化的病人,十之八九都不止啊,基本都是。真正需要急救经验的少之又少,可能这辈子能遇上几个,但是肾水寒冱下焦一片寒湿的病人还是非常多的。

    临床会遇到很多种舌苔光剥,没一点舌苔,按中医讲,一见舌苔光剥的话肯定就是阴虚了,这一点舌苔光剥是中土亏了,但是舌头光剥是淡紫、还是淡暗、还是真正的红,没有舌苔是燥还是润,这点要分清,舌苔光剥但是舌面是润的,这样的病人也有,这种病人还是纯寒,是由于火不能升土,对于这个问题,火神派拿手的,但是由于中土亏了,舌苔光剥有时也是真的阴液溃乏,怎么阴液溃乏了?大家知道风能胜湿,木能克土,这现在木气大胜,风气大作,自然中土要亏乏,这时要滋水涵木,温病学就是这样考虑,要等等、、要柔肝要熄风,但是他没考虑下元的一元种子。我记得有一位名医好象是高士宗说过一句话:“千古滋阴皆是误,绝知中土要扶持。”他是在黄元御之前的一位大家,可见古今医学达者殊途同归,千古滋阴都是误,这句话不能单挑出来看,绝知中土要扶持,千古滋阴都是误,你不知道扶持中土的,滋阴都是误,学了丹溪的,一片糊涂,到处害人,就是因为不知道中土要扶持,丹溪没强调这个,丹溪本人也是从内经里过来,他知道这个,但是他没有把这个点出来,而在他脑子里对这个东西没有提到一定的高度,所以他就遗害千古,他自己并不遗害多少病人,他的徒弟遗害病人。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土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黄元御先生治乱这一途还是比较深的,对养生治治这个还是可以商榷的。

    下面讲黄芽汤的加减法,就是我刚才讲的那一点。我们学了温病学派,要结合黄元御先生书,要考虑到中土的扶持。学了黄元御的书以后,还要考虑扶阳要敛藏,风木要柔润,就象小树苗似的,不给阳光不行,给阳光不浇水也不行,所以水火往来,即要有阳光也要有水,都有了以后,中焦土也要好,中土要培持,土跟木相辅相乘,相生相克,本来风木克伐,风能胜湿,风木克伐脾土,所以要抑制风木,风木得到抑制后,脾土才能不受克,所以后天生长是相互制约,制则化,《内经》上说,甲已合化而为土,风木的关系调和好了以后,阳气才能升动,土木无悔,一阳来复,复卦。制则化的制,内经里面是制度的制,亢则害,承则制。

    一个方子学了以后,最重要是加减法,把这些加减法融会贯通以后,这个方子就打开了,一个方子是数个甚至是十数个方子。其有心火上炎,慌悸烦乱,则加黄连、白芍以清心。心火上炎,慌悸烦乱,在上之火,心君,心为君主,君主不病,病则清君侧,君侧是相火,相火上逆扰动,心慌心悸都是讲的都是相火扰动,木能生火,实则泻心火,用黄连用白芍,白芍是正药,应该加上黄芩、白芍,黄芩是黄元御先生经常用的,还有黄连。

    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则加附子、川椒以温肾。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则加桂枝、丹皮以舒肝。丹皮这味药,虽然凉,辛凉,凉、滞,它不象白芍,白芍有滞,白芍苦平酸敛,肺气右滞,中国的文字就是这样,肝血左郁,肺气右滞,左加为郁,右边为滞,一个是血为郁,一个是气为滞,它这个用词都是比较讲究的,大家以后也要象他这么讲,象他这么说,这样就比较形象,后人一看也就觉得是行家,痞闷不通,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四维之病,另有专方,此四维之根本也。

    看完加减法就可以给人搭搭脉,然后口头开个方子,能吃的稍微用一用,不能吃的开一开过过脑也是一个乐趣。

    今天主要给大家燥湿,中气的燥和湿的关系。以及中气升降变化产生,大家回去后把这一段融化以后,其他阴阳气血精气神就好讲多了。下节课继续讲……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 20080716 劳伤解(二)

    今天给大家继续讲《四圣心源·劳伤解》。 上一节课,我给大家讲一下主要是中气,这个中气有关中气的理解,现在呢,对黄元御先生这个中气有所了解以后,现在我们就讲一下阴阳,先看一下黄元御先生讲的阴阳原文吧:“中气升降,是生阴阳,阴阳二气,上下回周,阴位于下,自下而左升,则为清阳,阳位于上,自上右降,则为浊阴。清阳生发于木火,而不至于下陷,浊阴收藏于金水,而不至于上逆,清气之不陷者,阳嘘于上也,浊气之不逆者,阴吸于下。大家要仔细体会这些话,浊气不逆,则阳降而化阴,阳根下潜而不上飞,清气不陷,则阴升而化阳,阴根上秘而不下走,彼此互根,上下环抱,是曰平人。而清气之左升,赖乎阴中之阳生,阳生则浮动而亲上,权在己土,浊阴之右降,赖乎阳中之阴生,阴生则沉静而亲下,权在戊土。戊己升降,全凭中气,中气一败,则己土不升而清阳下陷,戊土不降而浊气上逆,此阴虚阳虚所由来也”。这是黄元御先生关于中气变化而现阴阳的这篇文章。我们现在怎么理解呢?就是说,我们现在学中医首先要理解什么叫阴阳,是不是,这个阴阳的这个理解,纯粹是一种感性的,由于感知的越亲切到最后逐渐形成理性,书面文字再出来,开始就是从象上去理解,我们人类呢,一般的人呢就是,外念纷纭,这脑子里就是如野马尘埃一般,是不,奔腾不息,自己也不知道是来呀,是去是上是下,在人生之间取舍往往是烦恼无穷,所以呢,要谈起阴阳来总是错综复杂,搞不清什么是阴阳,为什么,心性不能定。心性如果稍微安定一些呢,就能够理出来一个大概方向,如果心性真凝定下来,对阴阳就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所以呢,内经讲,学医之道虚静为宝,又回到一个老话题上,就是说对医学的学习吧,需要有一定静定的功夫,这种功夫呢,无论你是打坐也好,是读书也好,是念经也好,只要是能够沉静下来,能够专一下来,慢慢都会得到。我们中国过去古代很多读书人,没有通过专门的打坐修道,一样可以达到很高的静定功夫,在古代的很多书中有记载,这种静定功夫到底到达什么程度呢?到达了可以坐脱立亡的这种状态,什么叫坐脱立亡呢?过去大家可能在一些小说里,或者书中看到,有老和尚算我哪一天哪一天该走了,然后一打坐死了,说是圆寂了,过去我们一些修养高的读书人也可达到,大势临危的时候,一盘腿,自己想走就走了,也就是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的这个心神意志凝定到一定程度可以跟身体这个,可以身心相互分离。我们平常人呢,就是困在这个躯壳里,别说是出入了,就是连简单的这种感知,都有时候经常发生这些差错,所以呢,就是因为内在相火,就说各方面的思维,五脏之神不能够凝敛的话,相火浮动,产生种种幻象,我们不能觉察到根本。在这里呢,讲无论读书、打坐、修道,最终呢,我们要先有一定的静定的功夫,然后来去跃过这个门槛,大家如果看过黄元御的书里面有一篇序我记得,黄元御先生自己写的,玉揪子空明研悟,涤除玄览,自负古今无双,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读书人,功夫到一定的情况下话,他都这个概念,自负古今无双,如果到达了就说这是中间的一个阶段,如果到达这个阶段没有生起这种感觉是不对的,所以说有些人,做学问,做文化,做到一定的程度,非常就说非常狂,大家可能很多人问,觉得他很狂,很孤,这是什么意思,这是什么,这是他的功夫境界,你没有这个功夫境界,你一个很谦和的人他不一定行。但是呢,极高明,你到了这个阶段以后你再跃过,那当然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当然这个每个人这个表述不一样了,像他这里,像那个黄元御先生这里讲的,空明研悟这一点,他通过自己的静坐,通过自己的这种观想,通过自己的这种读书,这种思维条理慢慢达到一种空明的这种境界。在他的身心之中是一片空明,没有任何就是说,没有任何不清楚,没有任何疑惑,没有任何就是说阴暗的地方,没有任何这个杂质、沉淀,全都是纯一的境界,这是非常高的大家都知道,在读书来说这是非常高的。一般人来说,这个离坐脱立亡,程度上还是有差距的,涤除玄览下一句是,因为这本书上,我今天记得这本书,以前写得那本写错了,我记得好像是涤虑玄览,其实应该是涤除玄览,为什么呢,这是《道德经》上的原话,老子说的,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就说能无疵乎,就说你把所有高明的见解,所有学的知识,所有学的道理,全部抛弃掉,全部溶解掉,全部化掉,就像火炬一样把它烧成灰,再把灰烧掉,全部清洗掉,这个时候,就是一片幸福,这才是一片幸福,这个时候,还有一点儿瑕疵吗?如果还点儿瑕疵,就不对,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玉揪子空明研悟,涤除玄览,说得就是这个,自负古今无双,没有什么古今,在他脑子里古今如一,现下里就除了他一个就无对,就古今无对,这玩意儿是这种自然而然的功夫境界,顺便给大家说一下,大家可能以前读过这个,关于过去古人,汪昂,不是汪昂,那叫什么来着,突然说起来,想起来忘了,叫什么,陈子昂,汪昂是医学里的,写得一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这是什么意思,这个跟我们今天黄元御先生达到的状态是一回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第三句话,念天地之悠悠,这就没有涤除玄览吧,就说呀他达到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种思维状态,天地整个空明如一的这种状态。他达到这种状态以后没人来引导他,他也不知道,就是说就在我们学佛家里头讲究一个,见到空性的时候,有智慧的人哎呀会狂喜,是不是,平常呢一般的人会恐惧,当然了狂喜的人,也可能哭,喜极而涕下,一般的人感觉迷惑,甚至恐惧,空性现前了,这是两种状态,所谓说有智慧了,什么叫有智慧,我们人分有智慧跟没智慧两种,什么叫有智慧,有智慧就是说,你在这条路上走久了,你就有智慧,你走得迟了,就没智慧,老手就叫有智慧,新手就没智慧,所以说这个有智慧和没智慧没有什么差别,大家是一个不断演练,不断熟悉的过程。有人见到这个空性现前以后,心里非常高兴,为什么呢,老朋友来了,找了好久没找到,有人见了空性现前了以后,哎呀,身心相罢,所有东西一下都散掉了,感觉自己没着没落的,自己从来就没有感受到这种状况,感觉到一种无明未知的这种恐惧,这是他以前没有经历过,这种空性呢就是我们要讲到的,我们的这个世界,这个思维整个状态,本来的现前,这种烦恼,这种因果,这种所有的医学的总源。之所以有空象,所以才会有烦恼的产生,在这里呢,我们自己妄作了以后,产生了来去轮回,不断产生各种差别现象的变化,有一念妄作的话,我们人为什么会生下来呢,为什么一生下来大家禀赋各相不同,有人这个样子,我们每个人又这幅德行,就说大家各不一样呢,他生下来呢就各有禀赋,各有所受,就说我们每个人去受生,每个人生下来,都是禀赋着一团气,不同的这种气象,在中国文化就叫一气,在五行里边行,佛家里边业力,就说这种力量,每个人自然有自己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运转运动,佛家里边业力,这个词用的其实是非常高明的。由于这一团无明之力呢,一动呢我们就分出阴阳来了,我们发现了自己这一动,本来是无明,动就动吧,也不知道,就是一片混沌状态,是不是,等自己发现自己动的时候,这个就产生阴阳了,为什么,他发现自己动的时候必然另一个我,还有内外,有他有我,这个时候,有向有背,就说,你运动就朝着一个方向去了,有外有内,就出现阴阳了,所以说这阴阳是这么产生的,那老子说了,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天下无有一往而不返者,还有句话是返者道之动,返是哪个返,不是现在所谓说那个什么哎哟反,就是说反动派的反,反面的反,不是指这个,返就是循环往复,天地万物之道就是在循环往复之中。那些道家里边那些搞权谋之术的人,返者道之动,你要背别人的思路走,你要背着大众这种方向业力,你才能独辟蹊径,反正他那是为了能创造一套学说,另外的说法。既然阴阳判出来了,有对应的,有往有复,这就是阴阳立判,然后第三个呢,就是中,为什么,你这个判别问题的这个所立的这个基点是什么,你这个基点你分判了就是说阴阳中三点,三才就显现出来了,所以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阴阳交互往来,中间就是人。人生于天地气交之中,天地阴阳之气交互往来的话,在这个气机之中呢,使人感受了天地阴阳相互往来,这就是三才的显现,根据三才不同的变化,又分出六气,然后,至于说四象八卦这是从另外一种方向来解释的,对于宇宙之间就是说你要观天象的时候,他用着的是一套理论,你要对于我们这种学医学来说,对人本位去研究的话,用的是六经六气学说,这个是比较贴切的。然后这里的话,所有的观念呢,这个医学的学习,这个不同种的学问呢,都需要有虚静为宝,学医之道,虚静为宝,持针之道,虚静为宝,持脉有道,虚静为宝,把自己空虚下来,为道日损,是不,这种想法呢,这种观念呢,都空下来,学医的时候是怎么学呢,就像我们道家里讲的一样,不是我们把思维仆到整个书里面,去学习书本,而是把胸怀里的知识全部遣散掉,叫书本进来,我们胸膛就像一面镜子一样,里面是无限大的,然后叫书本知识全都映射进来,所有的东西都映射进来,然后再取类比象,然后再透过他们,把他们全部透过,所有的知识全部进来以后,大家互不相妨碍,然后再溶合起来,知道是怎么回事。你学完这本书以后,你胸膛里面还是豁亮一般,像明镜一样,这本书你就学通了,你再学下一本,如果有所疑问呢,你先放到一边,对了,好读书不求甚解,有些东西不能够强追究的,因为你的学识没到达一定的地步话,你强追究的话,反而失之真容,对古人这个原意的曲解,对学问是一种践踏其实,现在很多学者都,你像什么什么各个大学的教授、专家们,然后解读古代的经典,很多都是胡扯,没有达到那种境界,一说出来都是外行话,怎么去明白,怎么去解释?更可笑的是拉出来一些考古,拿出来些东西,唉,你不知道这从哪个坟里面挖出来什么东西,都是些挖坟掘墓之徒,他们怎么能谈得上这个学问,当然了有的东西大家可以纠正一下,他们根本就没有这个做学问基础,他们怎么去来分辨,举个例子,就像练武功一样,你没有到达那种境界,怎么都领会不了,外行你只能看热闹,你就算把所有的练武的书籍都倒背如流,对于这个功夫来说根本就没有办法理解,因为这功夫是靠个人一点一点练习,一点一点感受出来的。学医也是一样,也是靠感受出来的,不是靠那个什么,靠这个逻辑性推理出来的,不是靠几个经方、验方,现在那个中医学院当然就是很有这方面的弊病,再顺便讲一点,就是当然现在看到社会上、市面上一谈起来,感冒了,首先分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分风寒感冒、分风热感冒首先就是一个误区,如果这么分的话,就说,都不是大而化之的错误,这是原则性的错误。就说你分风寒风热,人体这个受病,本来就是由外在的太阳寒水之经受病,然后呢,由三阳经要当降不得降,三阴经当升不得升,然后产生出来的化寒化热的种种现象,统一归到风寒、风热这么肤浅,病人已经内在已经有阴症化现了,由于三阴之上,还有三阳不得潜降,然后一味的用寒凉药,连西医的抗生素说实在的都不如。另外吧如果划分为风寒的,就用一味的辛温解表,不知道划分为风寒的他内在有阳明不降有湿热时时刻刻他都会化热,所以呢,太阳之里是少阴,太阳之邻是阳明,阳明不降,当然了你太阴不解呢,外就有寒,你这个时候,用方你就要根据他种种不同的变化而来进行调配,而不是分简单的风寒、风热,为什么现在外边有很多的小孩,然后得了长期感冒,得了什么哮喘,这都是,就是以前三七生常说的一句话,西医是宪兵队,中医是维持会,都来坑害老百姓。讲的就是说,我讲的这个先天之阴阳的大气,大家先理解一下,领会到了以后了就行,心念就说要静定功夫,专一起来,你就能感受到阴阳的变化,任何一事一物的变动,你都能分清阴阳,这个是要感受的,不是我硬说,因为你思想不宁定,你要思想一宁定下来了,这个事物一来一往你马上分判出来阴阳,对于事物的动静都分判出来了,而进行类比,以至于你不用类比,自然而然的就知道了,这就是对阴阳的把握和感受,而不用脑子里另外还造一个阴阳。那就是学问己经学到外面去了,学问没有去来有机的去利用起来,像我们古人荀子所说的话,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就说君子之学呢,是为了修身养性,是为了更整理自己的思维,更加体利,更加就是说对自己的思想上的疑惑进行去破解,进行疑问去探讨,是为了自己。小人做学问呢,这里的小人,不是说是什么一般的坏人,小人就是他这个目光比较短浅,思维局量比较狭隘,这种人,他做学问,是为了别人,为了去干个好工作,为了去干个什么学科,当然这么说了,现在国内这些做学问的人大部分呢都是小人了,真正是去为了个人的疑惑,为了去这个爱好,去自己搞的人少。君子之学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以为禽赎,君子之学就是道润身了,小人之学以为禽赎是什么意思呢,小人之学学好了以后,自己知识自己理解的好,自己对什么事情了解的比较清楚,自己就可以搞一些什么手腕陷井,去教育,或者是去那个什么,这个禽赎,禽就是禽获的禽,赎呢就是说小牛赎,就是说对这些事情了解肤浅的人,君子之学是一入乎动静,然后是整个体乎内,顾护四肢,形乎动静。是整个全身心去感受而学习。小人之学呢,入乎耳,出乎口,什么意思呢,我们学习的不是耳朵听了,脑子思维思维嘴就说出去,而是要用到实践行动之中,用到说实事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每一点一滴实践之中,这才叫君子之学。用以前荀子所说的,耳口之间,不足七寸,何足以美七尺之躯!就说呢,我们这个学习呢一定要有这种体会,要身体力行,记得以前,哪个人作过一首诗来着,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个躬行是怎么躬行呢,不是你看病,你看病怎么躬行啊,大家可能想呢躬行就是看病,学医躬行就是不断看病,我给大家一说,有很多人开始行医还行,越看病水平越倒退,每天就那么几个方子,越用量越窄,越用方子越死,还不如刚开始读书的时候思维宽广一些。这个躬行是每天进行思维的磨历,每天看病的时候都是拿病人的状态,整个病人的这种现象,跟自己内心去进行碰撞,进行感知,进行去这种就是说取类比象,这样才叫躬行。下面再回过来讲,再继续讲黄元御先生讲的,黄元御先生讲的阴阳是什么?就是后天的阴阳其实,这天地一生,我们就说气交之中人也诞生了,这个时候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阳轮转,这个由于天地之气的影响,我们产生出来人类的这种现象。由于受到地气上升的感应,我们人体呢,这个也由于双足象地,然后阴气由足心足三阴经而上,由于受到天气这种积阳为天的天气感应,我们三阳之气然后是下敛,在这个阴阳之中又分清浊,清阳浊阴,大家看到这两点没有,当然了有这两点,进一步还分什么,有浊阳,既有清阳,当然了有浊阳,这个清阳跟浊阳的分别呢,他又要考虑到就是说这种后天的变化,因为往后天还要有中气的这种化升,在上部的三阳之气以敛降为顺,是不是,不能敛降叫什么,这个就叫浊阳,浊阳上逆,再上就会有发热,就我们统称的我讲统称的上火。阳明经之气上来了口干、善饥,然后太阳经上来了要体表发热恶寒,少阳经上来了那个什么耳朵,眼睛目赤生疮,这个等等,这个阳气就叫浊阳,是相火上逆,大家知道这个名词,这个不论他提什么清阳浊阳。清阳是什么,清阳是阴中生阳,这个阳气经过木气升达上来了,就叫清阳,这个什么叫浊阳呢,这个当降不得降就叫浊阳,还一点就是说内经讲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这个阴中之清阳本来要上升,上升不下来为则生浊气,清气在下则生飧泄,飧泄就是完谷不化啊,诸般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这个时候也会非常清澈,这个是什么,这个是清阳在下,不能在这清阴了,这就是这个意思大家了解一下,这个阴不一定是浊的。由于三阳不得潜降了以后,导致的三阴弥漫于上,这个时候他就叫浊阴,也可以在上不降叫浊阳,就说从寒化热化不同的现象,我们就说给他起了这些名词,意思都是一样,浊气不降。由阴出阳,这个阴气上为阳,化生为清阳,这个时候晴空一片,称什么,称君火,君火是灵冥不昧,清阳上展这种现象,这种元气呢,开而后合,三阳之气下敛,这个时候我们称什么,阳气要归根,在我们人体呢,是以水火而用事的,在天地之间是以阴阳用事的,就说乾坤,所以呢在我们人体这个在就说,你要想天地之间轮换的时候,你在讲君相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回事,咱们我们人体是以水火用事,心火跟肾水,水火用事的话,在上则为君火,讲究的灵冥不昧,就是讲五神,神气收敛以后,都是清灵不昧的。取类比象,举例子就是,君火就好像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一样,真正的高明的领导人,就说他是晴空一片的,他没有任何就是缺陷,没有任何杂思,你也不知道他在想啥,你也不知道他在干啥,这叫君火。君火是不干任何事情的,什么叫相火呢,相火就好像是宰相,六部九卿,各思其职,大家各干各的事情,这个从君火下潜,然后相火以位,百官各思其职,这种君火的力量下达,然后导致相火推动周身的各种气化,各种功能,各种用,就叫相火。君火只要一弱,只要一出现相火上线,这是什么意思呢,君火肯定弱了,朝廷里一有奸臣,各职能机关,不能够干自己的事情,肯定是君火弱了,君火一弱,相火就会上现,就会上逆,这个时候呢,我们要壮君火,怎么壮,火神派这一路,这一律温升往上,所以说我们临床上看舌头的时候,舌诊,舌为心之苗,看舌诊的话,不是说关键看黄呀、黑呀、白呀乱七八糟的,现在舌诊,现在舌诊对中医的也是一种糟踏。舌为心之苗,舌头是什么,舌头是红色的,是这种淡红色的,只要出现鲜红、暗红,各种各样的颜色都是心火之弱,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心火已弱这个时候,这个时候心火一弱,然后必须必须得要什么,必须及早温化温心火,你不管不管你是用清热凉血还是清营,还是清什么,不管你是怎么清,心火上有瘀结,你中焦一定得固护住,你左边木火一定得升达起来。温病学派很多医家就搞不明白这个,又滋阴、又清热、又解毒什么,到时候,心火的瘀结倒是打开了,也清开了,这个中土寒郁了,木郁水寒,最后导致就是说病人一派寒象,这是非常不好的,因为为什么,元气一但衰退的话,外在药物就像什么姜桂附呀,温起来的话,他是有限度的。就和一个国家一样,是不是,大力发电,本来就是说,本来人口就这么多,那个资源就这么多,你去搞建设、搞什么的话,不能过。所以说这种病人他一旦虚损下来,再要养他,本钱也亏了,所以说呢君相二火都是以敛降为顺的,内经讲了,苍天者,清静则志意治,什么意思,天明则日月不明,就是讲这个天气啊在上的阳气啊,君相之火一定要以收敛为顺,君火要是明于上,要是不能下达了,下面相火各自就会乱作一团。所以这里面又讲了,明暗相生,君火如果明了话,相火就会暗,为什么,就说君王什么都干得好,什么都躬亲去干,这相火就不会干活了,然后只会听话,只会拍马屁,君火如果不去干这些事,只是收敛下来,相火各自为用的话,相火慢慢地运动起来了,这讲了明暗相生,君火一定不能明于上。这点儿用上我们养生来说,就说我们对每件事情,身体的每个感觉,对外在的事物都不要过于关注,过于的去辨别,而是就说关照笼罩就行了,整个收敛下来,然后自然而然地在打坐之中,就是这种状态,君火潜降下来了,然后不去对外在的事物去那么关注了,不去明于上,而是收于内,这个时候,全身的相火以位,这种阳气收敛归根,相火在全身的作用功能,作用慢慢就推动起来了。通过这种打坐,通过这种静定的功夫,身体慢慢恢复,很多疾病可以得到解决,然后年老的人身体慢慢就会强壮起来。现在来讲讲看看阴虚这段,阴虚这段,黄元御这用的汤头是地魄汤,半夏三钱,甘草两钱炙,麦冬三钱,芍药三钱,五味子一钱研。五味子是有讲究的,三钱不要用多,五味子甘温,就说酸甘温,酸味其实比较重一些,五味子的温性也比较强一些,所以它就是说入肝经、肝木,四气里面寒热温凉,温是属于木的,就说这个五味子可以助肝木的生长,五味子不能多,多了以后燥,五味子太多了以后有温燥之性,这个温病学家,他们讲得对这里就说很少。再用我们中国古代的一些燥咳,虚劳燥咳这种痨瘵,就像这些个肺结核,五味子是常用药,像孙思邈、孙真人经常用这方子,经常用这味药,他用什么呀,五味子七枚,大家看,五味子七粒是多少,五味子七粒也就是也可能 0.2~0.3g吧,相当小的量,五味子它就在上面轻轻的把肺气一收,当然你看这个,温病学派大家里讲的一个就说,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入药的时候你不要觉得五味子好像用了这么几粒那起什么作用,恰恰不然,只要中土枢机还在,中土,胃为分经之炉,你把所有东西都放进去,五味各从其性,这个五味子它入肺,入肺敛阴,放得少得话,它这个味道反而浮起来了,反而能入肺经敛了,你要是放得多的话,它就沉滞了入于肝肾。这个在于用药上大家,就说关于这个轻重沉浮之间大家还需要慢慢去把握,这些东西呢,只有你学进去了,你感受进去了,不断在用,在阴阳轻浊之间,去这种推纳,去琢磨、去体会,自然会有感受,如果不然的话,这东西是没有人讲给你的,因为什么讲给你也听不懂,或者讲给你了还害了你,叫你多了一个知识,你本来就杂乱不堪东西里面,又多了加剧,更加是障碍。玄参三钱,牡蛎三钱,大家看这个地魄汤,黄元御就说所有方子都讲究立法,就是立足于中土,首先呢,阴虚,什么叫阴虚呢,阴虚就是元气敛降不足了,我们这个中气要回转,怎么样,要肺敛,阳明胃气要降,肺胃之一路、胆胃这一方面降,所以说呢,从上面首先要降肺胃,还有胆气,是不是,必要的时候,下面腑道不通的时候,大肠、小肠种种,膀胱气化,这一点讲了以后,是以金水之收藏全赖戌土之降,这个戌土的潜降呢?这个戌土的潜降呢讲的是后天的,关于阴虚上,黄元御立法都是偏于后天的,为什么,他讲的这个关键是中土斡旋,讲有中土的话,有很多东西都讲到后天去了,就说中土的这种斡旋的话,以脾胃为基础,就是脾升胃降,这一点,讲到这个先天呢他这里面也有,你看清气之不陷者,阳嘘于上也,浊气之不逆者,阴吸于下也,五脏藏精啊,五脏能把神气收回来,能把精气敛固住,像我们古人讲的,叫精满不思淫,就说真正精气充沛的人,他这个淫欲的念头非常非常淡的,就没有淫欲的这个念头,一般人是达不到这种凝定的状态。像我们过去在佛家就说楞严经里面说过一句话是什么,余于横陈时, 味如嚼蜡。哎呀就说没能怎么怎么样那场景,好像这个关系不在这生理心理顾及和变化,不起任何,这个是精气大回补的一个现象,所以说讲到这里面,就是说,是怎么回事,黄元御先生讲的金水之气不敛降,是胃土不敛降,第二点呢,浊气呢是阴气吸于下,下面他阴虚气不足他吸不住了,这也是就说阴虚不得潜降的一个关键。大家看这个立法,甘草、半夏、麦冬、芍药、是不是,甘草二钱炙,这个在临床上呢,我建议就说如果治疗上焦有虚火的,如果想要清虚火,甘草用生甘草,炙甘草经过火温了以后偏走于左路,就说你看临床上讲究生甘草偏于清火,生甘草、炙甘草稍微有些差别,制半夏走得是阳明这一路,降胃气,麦冬,麦冬可以降胃气,芍药、五味子可以敛肺,芍药主要还是以降为主,降少阳火,少阳阳明之上,当然了,这个没有外感了,你要是外感上三阳,这个时候,就要用点开降肺气的药,肺气没郁的上,桔梗、苏叶之流,玄参,取金水相生,牡蛎、牡蛎有重镇之性,也是秉水之精华。它这里面讲的这个阴虚啊,大家可以体会到,就是说跟我们往常学的这个大有不同的一点儿,它们没有这些,什么二地啊、什么首乌啊、什么山萸肉啊、什么等等,这些就是说,甚至于玉竹知柏没有这些,他用的这些不伤中土的药,当然了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我们可不可以加上玉竹山萸,可以,黄元御先生在这里面块缺了一个,没写这个,为什么,是因为当时就说整个对于这方面用药用的有点太过,首先温补派出来,见什么病不是六味就是八味,就是围绕六味地黄丸那几味药转悠,本身中土就失治了。热伤肺气不能化水则用人参黄芪益气生水,大家看,这点其实非常重要的,生黄芪、生晒参,要用生甘草,大家如果看过那个喻嘉言的一个《医门法律》里面关于进退黄连汤就知道了,进退黄连汤关于这个生熟药之间的升降它有一个讲究,到时候大家翻开相应的书看一看,治疗肾衰的一个方子,若热伤肺气,不能化水则用人参、黄芪益气生水,人参、黄芪是什么,本身人参、黄芪健脾肺,肺气是降的,所以呢?人生、黄芪是主降,人参、黄芪是往下降的,因为人参、黄芪补的是气,什么主气,肺主气,肺一冲上来,自然就要往下降的,当然有些人说,一吃人参黄芪就上火,就觉得人参、黄芪往上顶,不是的,这是因为这个病人阳明之路没有打开,中焦寒湿,脾不能升、胃不能降,这个时候脾不能升、胃不能降的时候,中土你不加点干姜茯苓这些个,砂仁半夏这些把中土调化开了,你一点人参一进去了,燥气肯定壅滞,参芪一进去肯定壅滞,这个时候你要再加上干姜、茯苓这些、砂仁、半夏,加进去,它就不会上火,总之虚不受补,当然了也有虚不受补,虚不受补那个什么阳气不得运化,当然补不动了。行,今天课就给大家讲这些,主要讲的是地魄汤,跟阴阳方面的,大家关于这个地魄汤呢,回去以后好好看看,包括我给大家说的这一点,就是理解理解,这些东西在临床上见到病人的话,思索思索,应用应用,地魄汤是个巧妙的方子,学好了以后,可以填补温病学派的一些那个弊病,而且把温病学派学说拿过来,你一眼看透他们临床之中那些用药是怎么回事,这些医案是怎么怎么个讲究,拿来这黄元御学说里面一目了然,而且能看清楚他们的缺陷。他们这个用药,病人突然坏了,他们都不知道,他们觉得,哎哟!这个病情,怎么怎么样,病情又反复了,看来这个阴气还伤得透了,继续用寒凉药,这在那个吴鞠通医案中有很多,中土没有固护好。当然了,这个学完了以后,再去看火神派诸书的观点以后,再补充进去将会非常好,因为黄元御先生关于这个一元盈缩的这个观点没有出来,没有提到显要的位置上,大家参看这个郑钦安先生的这个学说相互补益的话,就会充实一些,有些病人啊,就是阴虚、阳虚啊,阴虚、阳虚止在升降,如果一牵扯到元气的亏虚的话,大部分病人都得大力温阳回阳,这个时候就不是说在这个升降这个小法下功夫,就在一元真气的盈缩上,就在元阳的亏虚上有个大的认识才行。问:我怎么用黄芪下元更虚。我不知道你下盘怎么个更虚法,但是这个黄芪确实呢是偏于走于上,因为它入于肺啊,对于一般的这个就说精气亏虚下的病人,再加上平常又虚劳烦躁,你光用黄芪的话,不行,你这用黄芪,其它药你用不用,是不是,你其它药配合在地魄汤里一块用,自然是益气生水,光用一味药的话,它一味想下下不来,壅在上面肯定烦躁,上盛下虚。问:烫伤的部位,附近出现两条红线。我不知道这个怎么个红法,因为我们在临床讲上,一般烫伤呢,烫是什么,这个我们就是说,千般灾难不越三条,就我们人体受病呀,不论传染病,千般灾难不越三条,这个外感六气,内伤七情,从肤皮毛感受而入于六经的,这是一种皮肤所伤,还有内在五脏的本来就有瘀滞的外相感应的,这中风又是另外一种,然后第三种是房室、金刃、虫兽等等一些创伤,这个烫伤是火热之气,就说这种火热之性呢,然后是与人体相互感吸的话,它局部的营血肯定瘀滞在这,这个时候一般治烫伤我们都讲究就是说,一方面就说清血凉血呀,然后是疏散,通行,出现两条红线,这两条红线就不好说,这两条红线是不是局部感热的瘀结循经产生的,这个热气循经产生的这种红线,不过这种病人呢一般是经络敏感型的容易出现,一般经络比较滞的这种不容易出现这种反应。问:针灸如何入门?针灸没什么入门,针灸你得拿个针天天去扎,你扎多了以后,然后很多全都在讲,你讲针灸如何得气,如何运针,如何那个什么,经络之间如何高下,以及得气以后,如何判断,得气时候的虚实,如何补泻,这个都是慢慢来的,你先透过第一步吧,行,今天就讲到这里。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 20080730 劳伤解(三)

    今天和大家继续讨论劳伤解关于阳虚的部分,上节课和大家讨论的是关于阴虚的部分。阴虚这一部分主要讲了关于黄元御先生关于气机如何潜降、敛藏,而且对中气的枢转这一问题。上节课关于阴虚这一类治法和理解,黄元御先生一般喜欢用参芪,参芪这些用药在他的理论里面属于潜降一路的,因为参芪补气,肺主气,气足而能潜降,所以对于很多虚损的病人,关于参芪的运用,偏于右路的不得潜降这一类的。这一点区别于近代大部医家的理解:右路属阴,一路以敛降含藏涵藏为主,而参芪升脾阳,提脾气,偏于左路。大家认识着眼点不同,其实意思是一样的。

    今天主要讲阳虚。原文:“阳盛于上而生于下,水中之气是曰阳根。阳气长养,爰生木火,阳性浮动,其根一生,则浮动而亲上,性也,(这也就是说,本乎上者亲上,像《内经》里讲的:“天气下为雨,地气上为云。”这也是一种天地阴阳之气互相求索而得来的。)而木火之生长,全赖脾土之升,脾土左升,木生于东而火长于南,纯阳之位,阴气萌滋,此金水收藏之根本也。

    很多虚损的病人,之所以阳气不能缓升上来,就是因为后天之本亏了以后,阳气衰陷于下。这个时候,一用热药,病人来了就要说,我不能补,也不能温,我一温了就上火,一补了就郁滞。这是因为中土有郁滞。中土不能枢转,一温的话,就会陷于下,或者逆于上,不能沿左路升达上去。很多人如果这个道理不清楚的话,就不能看明白这个问题。

    当然,我们今天讲的这里面的一些道理,结合到最近一件事情就是,我们医院有个老专家,说:“你怎么咳嗽都用热药呢?”在他看来,咳嗽都属于肺热,肺是阳明燥金之气,肺气闭郁,则燥化,燥比较多。而为什么又老用温燥的药呢?我就说:“肺胃相连,脾胃寒湿,肺中虽然有燥热,但是脾胃是寒湿的。脾胃寒湿一去,燥金之气自然潜降。火即归元,自然咳嗽就消失了。所以在用药的时候,中焦需要清降胃气,还要温中。如果上焦化火,可以佐以一些清降阳明、少阳之药,而不必专门去清肺热。除非是上焦肺气闭阻,确实是阳明、少阳化现为主症了,再置入白虎、柴胡这些方义进去。”

    他又问一个问题:“你这一副药里,既用热药,又用凉药,这进去以后,不是互相抵消了?”我说:“这个我问题这么简单,我当初从来没认为这是个问题。”既然他们能问出来,看来这个问题现在非常普遍。这虽然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历代很多医书中,没有专门的去讲它,再一个,由于到了现代来说,很多人由于他医学理论方面差,不懂,过去古人讲,药物有归经,四气五味各从其性。就像一拨人一样,你虽然把他们临时组合在一起,好像是一个意识。但是把他们分开,他们又会各从其性,各自归类。所以说药物也是一样,药物一旦入胃之大海,经过胃气的鼓荡以后,就会各从其性,他们取向就会各有所偏。有轻清者,有药性沉重者,有为首,有为次。有行近,有行远。

    所以,根据每个药的不同药性,它们就会有相类似的归经,产生归经,作用于脏腑就会有差别。所以在中药里,寒热温凉,各从其性。同样,我们讲的这个温阳篇里,首先,木火要升起来,脾阳必须要升达。脾阳不能升达,这些药进去以后怎么办呢?这些药进去以后,都陷在底下了。都从阴滞了。阳\药就会产生阴热,阴药就会陷泄于下。在临床上,很多实际的病例,我们都会加上一些干姜、茯苓之类的药,来顾护中土。有需要的话,再加一些上焦清热的药。下元如果有寒滞的话,可以加附子。所以,上中下各随其用,各从其象。不要因为药物寒热之间有抵触,不像大家想的那样,大家觉得药物之间有抵触的话,那就变成两维的空间,药只在一条道上跑,不是去上就是去下;有人去上的话,就不能去下,去下的话就堵住。这个想法,有点太简单。

    他是一种什么象呢?就像我们不论是打仗,指挥一个军队,或者是指挥一个小的团体,有人性格比较暴躁,办事比较急躁;有人办事比较缓慢,喜欢深思,沉思。个性相反,若恰如其分的运用他们的话,会相得益彰。若不能恰如其分的安排的话,就会导致他们之间会产生冲突,所以我们人体也一样。人体就是一个循环,药有的往上,有的往下,有寒有热,相得益彰,在中气的旋转之下,调和之下,他就会发生很好的配合作用。如果不能合理的话,如果不得其位的话,就会出现相火上逆,不得其位都成为逆气。关于这个问题就给大家简单讲一下。以后有人有这方面的疑问,你们也可以和他解说一下。阳虚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中焦脾气的顾护,脾气的生长。

    “人知其木火之衰,而不知其脾土之弱,脾以阴体而抱阳魂,旺则血生而神化,以血藏于肝而实生于脾,肝血温升而化阳神,即脾土左旋而变化者也。是宜升肝脾而助生长,不止徒温肾气也。”这一点就是说没有什么温肾气,也没有什么升肝脾,药物的药性比较质朴、沉实的话,就走的远,如附子,力雄浑,走的深,能行入至阴之地。来开闭,开寒水之闭藏。像甘草就比较温和,味道厚重,走于中土。桂枝亦是,桂类都是秉冬气生发的,根据它开花生长季节,可以看出它也是从至阴之地生发上来。人参、干姜、茯苓,大家看这个方子。

    这个方子在仲景的方里叫桂枝人参汤,是桂枝人参汤加附子,这么来的。桂枝人参汤是由理中汤加减而来的,去了白术,加茯苓。黄元御先生认为白术壅滞,闭,不利于气机的流动,在流动上不需要加白术,在补虚上需要加白术。正因为白术壅滞闭,在木气化燥,化风的情况下,风行消烁,风行涣散,这个时候要加白术。所以说不要一听白术壅滞闭,本来都用白术,现在反而都不用了。就是因为白术壅滞闭,所以才有好的固守的作用。所以在一些有内风,有风动,有肝经血虚的这些病人,特别有眩晕,最好加白术。有一个典型的方剂,就叫半夏白术天麻汤。

    白术流动之性缓慢,柔和,所以能走入至阴之地,能去阴经寒湿。像我们临床上,关节病,关节病的寒湿用白术。而用其他的化湿药如茯苓,这些流动性好的,归经就要差一些。所以在燥湿上,偏阴虚的人,可适当用些白术。温病学派讲白术还是偏于温燥的,关键在于阴虚病人,中土从湿化则用白术,若从燥化则不用。就用归、芍、参好一些。人参微寒。

    火为阳,而阳生于肝脾,脾陷而肝木不升,温气颓败,而阳无生化之源,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土湿之由源于水寒。脾陷之根因于土湿,这倒不见得,脾胃为什么会陷呢?

    大家在临床和实际生活中都有经验,地为什么会塌陷呢?底下有气托着时,它会实一些,一旦底下空的话,它就会塌陷。所以,脾陷有几种,一个是肾气不足,而肾气是闭藏之气,肝气上升,元阳的升动是要靠肝的,元阳上升之时,底下肾气不能闭藏的话,元阳就会往下倒泄,这是一种脾陷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不一定有脾湿。所以“因于脾湿”这句话只是讲了一个大多数情况,大家不要将此绝对化。学东西一定要从观象的角度来理解它。脾陷,后天土虚亦可脾陷,有人后天之土薄。黄元御整本书里主要讲的是一个气化,对于形质的阴质的禀赋就不太讲,我们在学习他的时候,在治疗虚劳病时,要注意这一点。虚损久劳的病人,在用药时,有时强调的不是流动,而是宁静。不但是心理上的,身体上用药时也讲究宁静。所以用药时,要柔,藏,若用药太温燥,只会取得暂时效果,时间长了,反而会引起弊病。桂枝、人参、干姜、附子,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病人,有些病人心里状况总处在一种虚劳亢奋,虚火扰动的情况下,仙丹都救不了他,别说是一般的普通的中药了。他就是那点虚火,你给他温了,他归不了根,刚舒服一点,就喜欢往外发散,越散精气越亏,越散本气越亡。没有办法。所以很多伤精的病人,一些年轻人,要治疗的话必须面对面的治疗,必须面对面的讲生活上怎么锻炼,日常起居,神气怎么收摄,而且他还肯按照你说的这些方法去实行,这样的话,再佐助于服药,效果就会非常好。

    大家看这篇,若肝血虚弱,不能生火,则用归、地、首乌以培阳神之源,以火清则神旺,血者,神魂之母也。谁说黄元御先生不用滋阴的药?这段话是黄元御先生点了一下,其实很多大法用药尽在其中。而且他对于这些药的运用比起一些温病大家高明得多,在治疗真正的温病温疫时,黄元御先生的方子是非常神妙的。在大家不断的实践,不断的理解以后,越来越觉得这是非常高明的。仰之弥高,俯之弥深,到具体运用中就会慢慢体会到。

    网上有些人,学了黄元御先生的理论之后,慢慢在用药之后中,遇到一些困难或者障碍就反过头来说,不对,他理论有缺陷,用药不效。这种人对他没有任何好说的,自己用药不效,应该反观自己对这一理论领会是否纯熟,对这一理论有了理解之后,再去吃透它,对病人进行玩味,对药方进行加减取舍,不能简单粗鲁的拿成方成量的药去试验,这是日本人的方法。中国人讲变化之妙,从乎一心,用方不效,就说黄元御先生的医学理论有问题,用了仲景方不效,那仲景就有问题,那干脆别学中医了。

    发现这个书上,治咳嗽都用温燥药,就说那还有阴虚的咳嗽呢?这种学习的态度本身就有问题。黄元御先生写这本书,本身就不得已,为什么?像过去仲景那种垂法的形式,就是说,伤寒论,辨列多少多少条,这种写法就不容易有错误,一旦垂法立方的时候,方子出来的时候,都有他自己的环境,具体的病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是垂法,只是立一个表象,立一个方向性的东西,沿这个方向就大概对了,但也有极个别的情况,需要你变化,就是说大部分情况你就这么走,而不是绝对性的都沿这条路走。要是死往这一条沿一个方向走,只能说明自己笨。自己用了方子,没治好病,不说自己不行,反而说古人不行,以这种心态来学习,就非常有问题。因为什么,黄元御先生的书,我们学完以后,就不是黄元御先生的东西,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理解的东西融会贯通以后,就是我们自己产生的领会,至于跟黄元御先生一样不一样,跟他传授的真义,只能说相似而已,具体是不是一个,肯定不是一个。只能说相似,相似有程度的大小,有的程度小,有的程度大,程度大,与黄元御先生的精神互相辉映的话,绝对能达到黄元御先生这种自信,那时候看病,如果不对的话,也绝对不会埋怨古人。

    大家再仔细看,关于肝血虚弱者,不能生火,则用归、地、首乌,这只是点了一法,黄元御先生在这里略微点了一下,纵观全书,会有一个很好的解释。以火清而神旺,火气是什么火,这里讲的是壮火,不是,是相火,相火之气清,相火之气位了以后相火之气才能清,怎么清呢?相火不上逆,是君火以清,我们看到《内经》里有讲,“夫天气者,清净则志意治”上面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火要清,就是清临于下,君火要收摄,相火之力才能下潜,火清而神旺,大家仔细体会这句话。火清,火就是上面的君火,火为什么能清呢?是因为底下的相火不上逆,底下的浊气、浊热、壮火不去上现。这里用归、地、首乌,在所有滋阴药,归、芍、地、首乌、枸杞、茱萸等等这些药,二至丸之类,黄元御先生把他们归为温阳一部分,温阳为什么,养阳根。纵观《四圣心源》很多问题时,在于培阳神之源,在于养阴补阴的一方面,是很少看到这种的。为什么有的是阳虚的病人还要用阴药,有时阳虚的病人用阴药好,火清而神旺,这是有原因的。

    血者,神魂之母也。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也讲这个道理。纯阳则仙,纯阴则鬼,这个阳气讲的是我们身体的元阳,也就是中气,是整个由元阳而化生鼓动的中气,周身流行这一气。这一气是越充沛越好,没有说有余的时候,这一气产生的逆乱,则化生为阴阳两种病变,阴逆阳逆,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这两种现象。纯阴则鬼,纯阴就是说这一股阳气衰退了。纯阳是什么,纯阳就是真正的阳气旺盛,把一身的阴浊化掉了,纯阳则仙,阳亡则鬼,这一口阳气亡散了就变成鬼,是这样的。阳盛则壮,阴盛则病,在养生方面就不要谈阴阳了,就是一气,就是郑寿全先生讲的一元真气的盈缩,这一口元气的盛衰。在这里面再谈阴阳的话,就容易产生迷惑。

    既然讲了阴虚阳虚,大家就要把天魂汤、地魄汤这两个方子牢牢的记住。这两个方子及其加减法,还有变化,记住了以后,在临床上可以对付很多病,就有了见识,治疗不一定效果更好,因为还有很多具体的加减。先把这两个加减记住,对于很多疾病的进退,就有了认识。开得方子大的方向就会把握对。

    后世医术乖讹,乃开滋阴之门,率以阳虚之人而投补阴之药,祸流今古,甚可恨也。千古滋阴都是误,还是那句话,都是不知中土需扶植而已,不扶植中土,不升脾阳,一个劲在下头养阳神之源,阴气都陷于下了。所以整个水湿都壅滞在下,肝木之气不能从上升,必然从下泄,这是现在温病学派很大的一个缺陷,当然,温病学派缺陷多了,所有中医理论,只有到了黄元御先生这了,才讲的是非常明澈,把中气点出来,先后天之本,这后天之本点出来了以后,才能够提纲挈领的切入医学的问题。当然医学问题需要很多去思索,很多去领会,光学这个不行,学了这个以后,再去融入各临床医家的医案和医论之中,那个时候,你不会迷失方向,再学到他们的经验,你就可以真正领会他们的医术的精华了。因为他们在临床实践中,模模糊糊的已经对中土都有了解了,也都有一定的认识了,但是没有化为理性的。因为临床中治验无数,治病无数,对于很多慢性病的前中后期的临床变化,碰过很多次壁以后,心里都有一定的认识了。

    药用归、地、首乌,首先一个,脾土湿气不能郁滞,脾土湿气如果郁滞的话,怎么办?有寒,加干姜,干姜辛温,大家都吃过干姜,干姜辣的,它能辛散,这时候,又需要用干姜、茯苓,又需要用归、地、首乌,这边用干姜、白术、茯苓,来清利湿,来清解中焦的湿郁,这边用归、地、首乌,敛下焦的风燥。天魂汤里,如果燥气扰动的话,能不用桂枝就先不用桂枝,特别是临床上很多肾炎的病人,肾炎的病人就是尿蛋白,尿血,很多,这个时候要慎用桂枝,你觉得这个脉象呢不需要升达,全部郁在下面,那就不要用桂枝。如果脉象是阳气欲伸而不得伸,已经到了关部了,你可以用桂枝。如果全郁陷在下面,那就不要用桂枝。若再用桂枝往上升,那木气就会盗泄,病人吃完以后,血尿、蛋白会更加增多。合理的把握这里的关键以后,会在短时间内很快把血尿、蛋白尿治好。

    温病学派和现在很多人喜欢用些清热凉血,凉血止血的药,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他们不知道肝气欲要升达赖乎脾气的升动,脾气升动,肝脾两相辅助,才能够升达上去。

    他们现在肝气不能升达了,往下盗泄,就会产生肾炎尿血,隐匿性肾炎就是尿中始终有红细胞,这是肾气不能封藏。肾气不能封藏,源于肝气的盗泄,这时候,要想把肝气盗泄止住,要叫肝气升上去,合理的升上去这是最好的方法,因为肝气必须得升,人这一口生生之气,如果把它灭了,人的生命力也就会衰微。

    现在很多西医,很多年轻小孩,上去就清热凉血,尿蛋白没了,过一阵子,一个感冒,肝气郁滞明显了,或者是身体稍好一点了,肝气稍微一旺,又不行了。所以只走清热凉血这一途,对于一些小孩,年轻人,还可以短时间取效,体质好的还可以治好,而对于中老年病人,则万无幸免。要治好是不可能的。因为治好了以后,隔个半年一年就会再犯,甚至一两个月就犯。这种临床案例遇见非常多,我们这个时候,既得清肝凉血,又得健脾温中疏肝,给肝气指条出路,叫他从上面和升上去,又得温肾,温固肾脏,肾水寒了需要温固,肾水燥了,这个时候需要宣达。

    所以在临床一些需要养肾精的,补肾气的,助下元之气封藏的,这个时候补肾气,用芡实、黑芝麻,用这些。能够封藏,收藏,不要这个时候上来用阳起石、这些温燥的,仙茅呀,这一上去漏的更厉害。

    不象巴戟天、补骨脂都是走精血收藏的这些药,所以在温补肾阳之中,药还分两支,温补肾中阳气的药中,有封藏的,有发泄的,有辛燥的,有敛藏的。如果是纯下焦阴寒之邪盛的话,巴戟天都算阴药,都不用,用的都是附子,用的就是阳起石,这金石之类的燥品,如硫磺。寒湿去除了以后,脉象还显示着脉行比较疏散一些,还有点弦细,寒象不明显,这时候再用巴戟天、补骨脂这些。

    “糊涂”说是,都在尺部要不要用桂枝升?尺部脉沉、滑、大,沉脉不好说大了,就是沉滑有力,是单纯温养呢还是可以用桂枝升?我觉得两尺脉都大了,最好不要用桂枝升,而且有明显的盗泄症状,就是风木躁动,盗泄症状,这个时候,就可以下元稍微用点,因为肾为水府,黄柏、泽泻,稍微用点。这里面就是一个把握的问题。

    “糊涂”你能问出这个问题,证明你在这方面还是进行过一番思考的,因为在桂枝临床运用的取舍,是非常关键。用黄元御先生的方子,开始用不好的话,很可能导致滥用桂枝,对于很多病,一看不升,上来全用桂枝,我觉得桂枝,根据他盗泄的程度的不同,可以用,量上面要有把握。在一般临床上讲,如果全部沉郁在下,两尺部脉都大,可以不用桂枝。不用桂枝怎么升呢?干姜也是升的,干姜人参这些,都是可以,温燥中土了以后,脾阳自能把肝气升达上去,这时不要专用这些疏散的药。

    如果是血虚,下元脉有点浮弦,浮大弦,这时候可以把桂枝换成川芎,主要是纯入血分,走血中之气,这样比较好一些。桂枝太温燥,如果病人有明显的盗泄的症状的话,最好还是不要用桂枝。这都需要把握,病人盗泄,小便里有白细胞,蛋白,这已经算盗泄了。但是这个时候,要看是从寒化还是从燥化,如果是从燥化,燥热之象明显的话,千万不要用桂枝。如果下元整个还是寒湿之象,病人还是怕吃凉的,一吃凉的就拉肚子,或者是脚怕凉,等等情况,还是需要用桂枝。这个时候不用桂枝,肝阳就升达不上去。这个时候既得清敛下元,又得桂枝。

    关于这一方面的加减,大家在临床中慢慢体会。用这次药,这次加了,下次可以不加,然后这样反反复复的用几次。这里面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我也没有一定的说法,如果把它讲成一定的,反而僵化。总之,桂枝相机使用是非常好的,你不使用,在大多数情况下,肝气升长就不行,就不能取得显著疗效。以前学习郑寿全先生的方子之中,对于桂枝的用很少提到,因为很多病,由于导致左路肝气不升的,阳神不能化魂的这种疾病之中,光一个理中汤,一个附子理中汤就能解决问题,阳神就逐渐能化魂。因为党参、干姜本来就可以升达脾阳,寒湿一化了以后,肝脾阳气自升。干姜本身就是辛味十足。

    所以我们在临床上,桂枝可以用,也可以不用。桂枝要用的时候,在经络中,在下元确有寒结,确有寒湿闭阻要通行的话可以用桂枝。一般的情况下,桂枝少用一些。很多病人过用桂枝后会出现早醒,阳气过于升动,升动以后,后半夜早醒,少阳之气内扰,少阳之气提前升动,少阳之气提前升动了以后,厥阴又长不起来,血气又跟不上,所以厥阴不能升达,少阳就内扰,然后就产生第一个梦多,由梦多慢慢早醒。

    今天关于阳虚就讲到这里,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一下。

    刚才这个朋友提得是关于梦多,它的病理是什么原因。

    首先,梦是怎么回事?平常我们人白天阳魂利于目,就是我们一身的神气,我们人有个神,神气收敛时就叫精,升达时就叫魂,变化时就叫神,收敛时叫魄,由我们人进行主宰比较的叫意,一神化五神,化五种现象,其实就是一神,这一神中最主要的是意,就是我们后天的这个,脾主意,意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道家练功时讲究练己,我们人最不安分的就是这个意识,意识安定了,五神就能定。不心猿意马,逐渐安宁下来,五神各行其政。这是通过养生给大家先讲一下。人既然有七情六欲,既然有心猿意马,导致五神不能定,产生种种原因了以后,白天神魂利于目,早上我们是怎么醒的呢?

    可能大家不太知道,年纪大的人他失去了这种功能,他没有办法体会,年纪小的人如果早早给他讲的话,他会了解。练过功夫的人,就更容易有所体会,真正能知道的人是少之有少。

    我们人是怎么醒的?人醒过来就是一股魂气逐渐开达了以后,利于双目,一下就醒了。魂气走到手,手有知觉,走到脚,脚有知觉,这就是《内经》里说的,人晨起,“目受血则能视,足受血则能步,掌受血则能握。”有人早上起来被梦魇压住了,身体不能动,想叫也叫不出来,就是肝魂之气被抑制住了,阳气想升达升达不起来,不能达于四肢,这时候要看一看,中焦脾胃之气是不是寒湿郁阻住了。至于说我们平常为什么会做梦呢?既然一神化为五神,主管做梦的是魂的问题,白天魂利于目,晚上神魂又从两眼收回,人卧则血藏于肝,魂也藏于肝里了,这个时候,魂气游动,在里面不安的话,就会出现梦境纷纭,晚上出现比较杂乱的梦境,睡觉睡不安稳,有几种情况。一种是有邪气克制,有邪热之气内扰,扰动的话,意气内扰,魂气不安,晚上就会做梦,就会产生梦多这种现象。我们在临床上有时就讲,这种邪气,这种火气内扰,一般是什么情况下内扰呢?

    我们晚上睡觉的时候,魂气的归路是什么?是从阳明经而入于肾经,所以有很多人晚上吃多了,吃得不好,有时候晚上睡不着,或者是睡着了后,翻腾来翻腾去,做乱七八糟的梦,胃不和则卧不安。阳明之气阻住了,魂气不能收,魂气只收了一半,还处于这种扰动欲收不收的状态。第二个还有少阴肾经。少阴肾经如果有肾气不得闭藏的话,就是肾气精气亏的话,肝气不能尽收的话,有时会盗泄,也会产生扰动。肾精不足的人,晚上睡觉睡眠轻,有个风吹草动就容易醒。精气含藏的不足。梦还分不同的梦境。有的人晚上一闭眼就腾云驾雾,梦境纷纭,好像在飘着一样,这种情况就要考虑肾阳亏虚了。为什么?下元肾气寒凝,把阳气逼在外面,魂气整个都回不去,整个飘在外面。如果是中焦脾胃湿气,是中焦湿气郁滞的话,导致肝脾不调,肝魂产生郁滞扰动的话,做梦会浑浑噩噩,一闭眼睛就是好像梦游一样,做的昏天暗地的,往往肝脾还是有湿郁。

    总之,种种情况,大家需要进行取类比象,去认识理解,然后根据脉象。临床逐渐多了,思维多了以后,就会逐渐领悟过来。当然,人做梦是有讲究的,有的梦反映了一种身体的症状,比如梦跋山涉水,梦追逐,梦争斗,这都是反映了一种脏腑内在的问题。《内经》里有一“邪淫发梦篇”,大家可以看看里面怎么讲的,梦火怎么回事,梦狱讼,梦争斗,都是因为邪气客于五脏,导致五脏收藏不足,产生种种变化的现象。除了这种身体影响外,白天的事影响到,还有一种有预兆性的梦,有人做的梦,梦境非常清楚,梦境非常深刻震撼,从前到后,历历在目,这种梦是由预兆性的。如果有合适的人来把梦解释一下,一般的梦境可以进行预测。

    半夏这个药确实是燥,在临床上应用的时候,半夏是降肺胃的,降太阴、阳明之气的,太阴肺经,阳明胃经之气的。你要问的问题是什么?阴虚之类用这个?阴虚要看什么阴虚了。如果是肺燥的病人,肺中燥气特别盛的病人就不要用了。如果是下焦精血不足的病人,有时候恰恰需要用。因为下焦精血不足的病人,肺胃之中有寒湿,用半夏以降,降肺胃之气,金水相生,开水之上源,有个方子叫金水六君煎,这个方子就是二陈汤加上熟地、当归,专门治疗精血不足,肝肾阴精匮乏导致的痰饮,虚火上逆,炼液为痰,这也用的是半夏,而且半夏是主药。

    如果是肺燥的病人,阳明经从燥热从火化了,从燥化了,建议不要用半夏。既然半夏这个药在于降肺胃,肺胃是浊气上逆,阴浊之气上逆,你用半夏、生姜伺候,如果是阳浊之气上逆,如果化燥,阳燥之气上逆,就石膏、天花粉、人参,就往下走。人参,益气化水,天花粉、石膏、知母,清金制木。

    阳明证,胃家实,在经有口渴,口燥渴想喝凉的,舌苔当然也有了,阳明脉大,脉象也有。像《伤寒论》里讲的:“若口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他就是讲的少阳证,少阳气上逆了以后,导致阳明之气也不降,阳明之气不降,有没有化燥。阳明之气不降,化为燥渴了以后,若口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但是,有一点不一样,就是小青龙。小青龙本身就是水饮在内,上焦有口渴,也不必去半夏,因为要去水饮。水饮一去了以后,可以去半夏,换天花粉。因为水饮渴是津液不能上承导致的。三阳化火的时候,半夏太辛燥,就因为它辛燥,入肺经降肺气,降肺胃之气效果比较好。在临床上,大家想想,肺胃一路,由于后天饮食,一旦出现上逆,大半都是浊阴上逆,水谷之气,这个时候,半夏是非常有用的。在临床上,郑钦安先生用砂半理中汤,在理中汤的基础上加了砂仁、半夏,这是非常好用的。我建议凡是中土寒湿的病人,要用理中汤就用砂半理中汤,比单纯用理中汤,会省去很多理中汤的一些弊病。半夏本来就是秉一阴之气而生,有降的作用。

    现在我给大家讲一下,在论坛中,大海发了一个关于高血压一个病例的讨论,当时那个病例我没有做回答,因为高血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慢性病,要治疗的话,需要方方面面的认识,因为在临床之中,我们对待很多病的时候,有些病,我们只要认证认准了,一两个方子就会有效,就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而慢性病在治疗过程中,就要考虑前中后期,尤其是后期的调养,还有随着病症逐渐的变化,最后的收尾收工,这一系列,对一个大夫的整体思维进行了一个考验,尤其是这些高血压病人,时间很长了,服用了很多西药,这个时候要考虑到西药的药气对他病体的影响,中药怎么去调他。

    高血压,首先讲,高血压只是一种现象,症状,并不是一个病。现象是什么呢?收缩压和舒张压都高出了正常人一般的范围指标,这个人平常他的血压都在正常范围之内,现在不在正常范围内,而且有不适的感觉,这个病才是高血压。因为有很多人禀赋和一般人不一样,可以产生异常的血压,这种病人是有的,在临床中慢慢会遇见。有人老偏低,老 60/90,西医说是休克血压,还有的病人老 50/80,这也是有的。这种人也不要以为怪,经常血压偏低的人,金水收藏之气稍微过了一点,还需要温温阳,就会好,但是不一定有病。

    有的人血压老是 80、85,偏于临界,这也不算什么,要具体看某些人的体质。一些老年人由于平常性格比较急等等因素,高压老是 140或 145之类的,这你不要去妄加干涉,只需要在饮食、导引、锻炼上调摄一下。首先,收缩压和舒张压到底是什么现象呢?在论坛里,大海也说了,收缩压好比木火之生长,心脏收缩,血气迸发;舒张压好像全身精气的回收,收敛,一个是金水的收藏,这是用黄元御先生这套学说来解释的,这是有道理的。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它。

    更形象是怎么理解呢?我们的血气在心脏的鼓动下产生一盈一缩,心脏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恰好是元气的一盈一缩,元气的盈缩失常,是什么问题?而且它一旦失常,不易自己回来,自身调节能力差了,元气肯定亏了。所有的高血压病人,先天元气肯定不足了,元阳一动,就不足了,衰了。

    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考虑他是不足了,还是敛降不足了。他升上去收不回来了,或者是升不动,郁在那,这都是因为后天元气中气,中气主管枢降的平衡,现在中焦这个枢转的轴,这个中气已经不足了,不足以调整这个平衡了。一般的肝郁的病人,我们遇见的肝郁病人多了,左边木火不得升达的,达郁汤,有的病人没高血压,甚至青光眼啊什么都有,,没高血压,金水不得敛降,郁在上面也有。所以有无高血压不完全在升降的问题,而且还在于元气亏虚的问题。

    所以,对高血压的治疗,建中土,温建中土,这一点,我认为是至关重要的。在温建中土,补脾肾的基础上,如果左路脉象出现郁滞,就是阳气欲升不得升,有这一点,可以加桂枝;如果下元精血亏虚,相火之气老是上逆,扰动之象,这个时候,一定要切记降阳明,左路地魄汤为基础化裁,就往这方面走。地魄汤加上参芪,从这一路下手。肝木还要升上去,要升上去怎么升?你还要荣养肝木,加川芎、生地之类,该荣养的时候还得荣养。我对高血压就这个认识,大家有什么问题的话还可以拿出来讨论一下。

    上半身容易出汗,下半身反不容易出汗。一般的人都是上半身容易出汗,下半身不容易出汗,如果下半身不出汗的话,这就是问题。上半身我们的汗是怎么出的?阳加之于阴谓之汗,下半身不出汗,阳不得加于阴,下半身本来就是重阴之地,它不出汗,下半身阳气就不足。还有许多病人,他下半身特别容易出汗,为什么?肝气郁在下面,相火老郁在下面,阳气老加在下面,一往下面迫,下面就出汗。

    还是那一讲,有些高血压病人很年轻,很年轻先天禀赋就有不足了,体质已经有亏的地方了,先天禀赋偏于木气升动这方面的,先天禀赋是肝木之气容易郁滞,肝脾之气容易内郁的这种状况。小孩不想什么,没有思虑,体质也好,没有感觉,年纪大了,一结婚,房事什么的,脾肾之元气一亏,一下子就出现这种情况了。当然也有很小的小孩高血压的,以前治过一个小女孩,几岁的小屁孩就高血压,一直治不好,肾炎,高血压肾病,那是怎么回事?那就是看西医,西药吃多了,把阳气全遏制住了,再加上小孩天生禀赋又是木火体质的,想闭又闭不住,所以高血压出来了。这种病人温建中土,温建脾肾,肝木自然就升达,肝木一升达起来,肾炎也没了,高血压也好了,就是这个问题。小孩好治,年轻人更好治。小孩好治,年轻人难治,年轻人为什么难治?年轻人欲望太盛,有的没办法治,你这边一温阳,一好了以后,有能力了,就更麻烦。

    现在这个社会,每天接触乱七八糟的,像古代养病,一个农村人呆在乡下,每天就见几个人,所以病就很好治。现在你看这来来往往的,信息量太大,自己有时候管不住自己。

    行了,今天就跟大家讨论到这把,下节课继续跟大家讲。好,再见。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 20080813 劳伤解(四)

    能听见吗?现在声音怎么样?好。前几节课大家讲了阴虚阳虚,这节课我们顺著往下讲。讲到阴虚阳虚,阴脱阳脱也就在其中了。先把原文看一下。“阳自右降,降于坎府,而化浊阴,则又含阳气,是为阳根。阳性温和而升散,阴气左升而不陷者,由此坎阳以辟之也。”这条大家好好理解一下。“阴气左升而不陷者,由此坎阳以辟之也”。什么意思?就是阳气卫外而为固也,阳气收藏了以后,下元肾气才能闭固,下元肾气闭藏了以后,一阳之气升腾的话,才能有根底。这就是所谓的“由此坎阳以辟之也”。

    我们在临床之中,有很多尿血的,拉痢疾的,亡精,亡阳,就是下焦了,甚至一些肾、尿血、蛋白尿等等,这个都属于下元坎阳不能闭之。“其升散之权全在于脾,脾气不升则精血驰走而阴脱”。精血不一定驰走,脾气不升的话,还应该加一点就是肾气不固。脾气不升则陷于下,肾气不固则漏于外。“《二十难》曰脱阴者目盲,目者阳明所发,阳根于坎。坎水阴也,中抱阳气,坎阳温升,而升肝木。肝藏血而含魂,魂即血中温气之渐灵者,温化而为热,是魂化而为神。阳神发露,上开双窍,而为双目,目乃阳神之所出入而游行也。”

    就是说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这是《内经》上讲的。“阳脱者,阳根澌败,精血失常,魂神不能发露,是以目盲。”这里面讲的什么意思啊,你们看这个原文,主要是讲阴脱,阴气要脱亡,是个什么现象呢?就是说就我们人来说,他是有个一元真气运行,而这一元真气,不管是怎么脱,都叫阳脱。因为一元真气,游走于九窍百骸之中,九窍百骸悉为阴物,全靠一团阳气为之主持。这时候,阴气升降失职以后,导致变化的现象又分阴脱和阳脱几种现象。

    阳气有从上而脱,也有从下而脱。象他讲的,“阳自右降,降于坎府”,阳不能降,阴盛格之而脱于上,这是阳脱于上。坎中一点元阳生发于水中,是木生于水而长于土。现在这一点阳气不能往上升而脱陷于下,这也叫阳脱。这个时候,由于是阳脱而阴随,阴脱而阳随,这两句话大家体会。由于在下元,下元为重阴之地,显然本来就是阴盛之地,这个时候,阳气走失表现为大量精血的,就是精微和阴血伴随著亡失,这时候呢,就是阳气脱于下。总之脱于上和脱于下,虽然在升降的角度上有所不一,但是总归是元阳亏虚。

    这个时候,重症的话都要温阳。所以呢,你看,阴脱阳脱,其方内,附子都是主药。大家看这个方子叫乌肝汤。大家不一定要用他这个方子,用他这个方子有时候也许不一定有效。就是看他这个意思就行了。黄元御先生这个方子的用意还是比较好的。乌肝汤是怎么来的呢?你看,附子黄芽汤,是不是?加上桂枝首乌汤。它就充分体现了什么,这一点阳气是生于水而长于土。首先是脾阳要升,脾阳升用的是天魂汤,你看,天魂汤,由于,由于底下就是说,阳气亡于下,阳气亡于下,肾水不能闭藏,肾水为什么不能闭藏?是因为木气伐之,木气盗泄扰动之,所以他用了这个白芍跟首乌,来柔养风木,来升达,以顺以升达。

    病到这种地步,就是说,我们大家来看吧,只是处于一种初步的就是说阳气有脱亡这个预兆了,但是没有出现阳脱,没有出现阴脱,如果出现阴脱的话,可能也不是乌肝汤能治疗的。如果出现阴脱的话,必须大用附子,然后再佐以其他柔肝之品。尤其是在桂枝的使用上,大家尤其要抉择一下。有时候风木盗泄比较厉害的时候,桂枝是可以不用的。因为桂枝其性本来就是走窜的,其性走而不守,容易走窜,而且一般就是说下元肾气不得封固,肝木之气本来就是升动有余,升动有余他还上不去,由于没有肾气在底下封固,没有中土的扶持,所以就产生了这个方子。

    大家再把这个方子仔细体会体会。同时呢,我们还讲一个方子就是附子汤。他这里的附子汤,附子汤用于什么?用于底下就是说少阴虚寒,用于少阴虚寒证,小便清长,元阳不守的一种状况。为什么小便清长呢?下焦元火不足,小便颜色清长,显示的是白色,就是我们说的清白的那种颜色。这其实是什么,白色一现了,说明肺气不守,就是说肺卫整个,肺肾之气收敛不及的一种现象。这个时候,就得温阳散寒,健脾温阳散寒,佐以白芍,佐以白芍、白术,养脾精,收摄。

    往往是因为,就是说,下元,然后是小便清长,有时候上焦还可能化现点虚热,这是说有点口渴啊这些的。由于上焦口渴,喝水多,所以下焦小便清长更加明显。在这个附子汤中呢,仲景第一没用桂枝,然后呢,他利用真武汤的底子,去掉生姜,因为这时候没有“振振欲僻地”,没有下焦这种就是说浊阴之气上见,头晕啊,“振振欲僻地”这种,所以去掉生姜。然后由于小便清长,这个就是,中焦脾肾之气,小便应该是什么颜色,应该是淡黄色的,淡黄色是什么?黄为脾,土气用于四时,这个时候淡黄色也是一种中焦土气能够周游的一种现象。

    小便清长首先代表的就是脾肾阳气的不足。所以呢,在真武汤的基础上加上人参,然后是倍白术,附子汤白术这个量是真武汤白术量的一倍。然后用白芍,白芍以收敛,收敛肝木之盗泄。元阳不得升于上了以后,就往下盗泄,往下盗泄了以后就是两股力量。第一个人身的两股力量就是说一收一发,肺,肺津不敛,主收,肝木主发,主开达。小便呢?我们司二便,什么司二便?肾司二便。肾司二便背后呢就是肝,肝气主之。所以说呢,大便不利,小便不利,首先要考虑是肝气不得,就是说是肝气不畅。然后再考虑是肺气不收。肺气过收的话就是说,肺气过于收摄的话,他会出现窿闭,然后肝气不发,产生这种郁滞。肝气过发,肺气不收的话就会产生遗溺,然后大便溏泄,种种现象。

    而白芍这味药呢?白芍,酸、温、苦、平,酸,白芍就是苦、酸、平,这味药是。苦平是它的本味,而是主要是酸味,它可以酸收。肺气吧,肺气逆上,就是说,食以苦酸以泄之,就是苦能泄而酸能敛,酸主要是可以泄肺气,平呢,平也是可以入肺气,所以说白芍这味药,它在肺经,收敛肺经上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尤其是在于少阳相火上逆,导致的肺气不能敛降这种病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