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一、做天使,不做上帝(6)

爱这种东西实在难以言说,尤其在实施的过程中,更无法用语言表达。就拿我来说,很难清醒地感觉到爱的存在。当一个婴儿在如饥似渴地寻找奶头,我想任何女人,见了都会把奶头赶快塞到他的嘴里。就是这样的情形,一秒钟都等不及。你分辨不清到底是爱孩子还是爱自己。

心中的莲花

作为教育者,爱里面要有很高的文化的、智慧的含量,否则,他的爱甚至连"愉悦孩子"这样最最简单的目的都不能达到。

人类天生需要文化与智慧。人类对文化、智慧的需求就像对黄金的需求一样。人这种动物为什么偏偏喜欢这样的金属呢?黄金在金属家族里并不是最好的,为什么整个人类都要用它作为价值标准?我想肯定是有原因的。有时候我想,可能真的存在上帝,他在造人的时候将"爱好黄金"这样的信息输进人的遗传密码中了,同时也把"爱好文化""爱好智慧""精神享受才是真正的享受"这样的信息输入进来。同样的道理,如果教育不能给孩子提供这样的东西,孩子的心灵就不能得到愉悦。

有一次,我让一个刚刚经过培训的老师试讲,那是一节给7岁孩子上的课。她让全班的孩子集体创作故事,只提供了故事的名字《莫格太太的猫》和开头的几个因素,然后一人一句往下编。

一个孩子说:猫在炉边烤火,烤暖和了就地撒了一泡尿。

孩子们觉得很好玩,都大笑起来。

又有一个孩子说:猫撒完尿感到有点冷,回来重新烤火,烤着烤着又撒了一泡屎。

全班还是大笑。

接下来,猫又烤火,烤暖和了又要撒尿,撒完尿了又要拉屎等等,重复来重复去,最后连他们自己也觉得没意思了,整个班级的状态越来越差,有的开始乱吵,有的开始胡闹,屁股啦,尿啦屎啦,嘴里全是这样的词儿,乱成了一锅粥。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以往出现这种情况,成人第一反应会认为这些孩子很糟糕,没有教养。实际上,是因为我们成人没有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立刻去帮助他们,孩子们在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就自己创造发明;是因为在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的7年里,家庭以及社会还没有为他们熏陶出一个在成人看来比较高的审美状态。他们随意拿出的肯定是他们生活中觉得好玩的部分,那自然是吃喝拉撒睡了。

如果是一位有智慧的老师,就不会让孩子发展成这样的胡闹。因为这样闹的结果使孩子们自己也会认为自己很低下。有时他们为了验证别人会如何评价他们自己认为的低下行为,就会加倍地胡闹,以获得成人的肯定的评价。如果成人是天使,就会用智慧引领孩子走出这种境地,让孩子重新笼罩在美好的氛围之中,并为自己创造的美好而自豪。

天使,还是上帝

成人如果是"上帝",遇到孩子胡闹或成绩不好,就会用强大的威力来斥责孩子,并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惩罚。比如孩子在学校里因为考试成绩刚刚挨了一顿斥责,心里非常难受,进了家父母又是一场冰雹,把那个伤口撕得更大了,孩子是没有办法抗争的,只能默默忍受。忍受的后果就是创伤与扭曲,这样的结果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世界上很难找到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但为什么许许多多的孩子心中满目疮痍?关于这一点,我想每一个做父母的都会找出一大堆理由,最终证明他之所以那样做全是为了孩子……

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对孩子的爱是"上帝"之爱而不是"天使"之爱。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母亲,让她具有这种爱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光凭这一点远远不够。在我们的教育中心,我常常说:作为老师,首先,要有看见一个孩子,就爱得眼睛都拔不出来的爱心。但是光有这一点是绝对不行的,光有这一点是不能做一个合格老师的。因为这样,你会爱得不到位甚至错位,爱出许许多多的不好的后果。

作为一位教育者,应该是天使而不是上帝,要与孩子平等地相处。对方是农民,我就以农民的方式与他交往;对方是大师,我就用大师的心态与他交往;对方是孩子,我就用童心跟他交往。老师要放下架子,与孩子形成一种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老师能够这样做的话,孩子就会被爱包裹起来。当他提着书包跟着妈妈往回走的时候,浑身都会充满着幸福……

一些成人总是在扮演伊甸园中上帝的角色。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就可以任意处罚;父母创造了孩子,就得唯我是从。这就是现今大多数父母的观点。他们对孩子拥有无上的权利,孩子的一切都被他设计好了,而不管这样的设计是否正确。孩子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只能被迫接受。在这样的情况下,哪能理解并感悟那颗幼小、脆弱的心呢?成人的感悟是孩子心灵力量的源泉,得不到成人的感悟,孩子的心灵就会失去力量,就会干涸,直至变成沙漠,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培养出来的孩子普遍缺乏人格力量以及精神支柱的缘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