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节:一、反思我们的价值观(2)

我们还可以简化一下,把"知识技能"简化成"知识",把"聪明才智"简化成"能力",把"人文情怀"简化成"人格"。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就"才"而言,单独来看,"知识"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只是个"0";"能力"呢,是知识前面的数字。能力为"0"的话,与知识待在一起还是"0";能力是"1",就变成"10";能力是"9",得数便是"90"了。这个公式说明:只有把知识与能力搭在一起,才能形成"才","才"的价值就会以几何级数上升。

而如果把"人"与"才"放在一起相比,那么"才"只是处于"0"价值的位置。"才"的价值只有依靠良好的"人格"方能显现,人格的分值越高,人才越有价值。

所以,人格就像太阳一样,用它的光来照耀"才";像雨露一样,全方位地滋润"才"。知识也好,能力也好,只有通过阳光雨露的照耀与滋润,才能生长,才能生机勃发,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对整个人类有益。可以这样说吧,在未来社会中,一个即使在知识、能力这些方面非常出类拔萃的人,如果没有"人格"的成分的话是很难立足的,谁会希望自己的老板、下属、生意伙伴、朋友是一个没有德行的人呢?

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家公司空缺一个重要的职位,招聘的时候,来了好多硕士博士,本科生只来了一位,还是硬着头皮来的。结果,本科生被聘用了,硕士博士反而落选。为什么呢?所有的"士"全都坐在那里指手画脚,而本科生一声不吭,在一旁端茶倒水。

如果将人的素质比作一棵树的话,"人"是根、是干,"才"是枝、是叶。或者说,"才"里面的"能力"是枝,"知识"是叶。可现在,一些父母逼着孩子只在枝与叶上使力,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只能造成根与干的枯萎甚至死亡。

人格豆芽菜

某北大学生,放弃了已经考上研究生的机会去经商,经商后给赞助自己的恩人打电话说还需要2万块的学费。并不富裕的恩人将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寄给他,供他去完成所谓的科研项目。当恩人向他提出质疑并讨要说法时,他竟在媒体上诬蔑攻击恩人的人格。最让人想不通的是,在他骗取了另外一位先生的钱之后,竟为自己贷款买了房子。当银行和出款人向他索要借款时,他对着镜头说:我没有钱让我拿什么还?问他为什么要骗人家的钱,他说:我运营需要资金,我没有钱怎么办?我们看到这位高学府出来的高材生,在社会性认知方面还停留在学龄前水平。

勒死奶奶、砍倒父亲的马晓明从小就是邻里孩子的榜样,但就在学校因他成绩太差而劝其退学时,为了避免家人伤心,竟想出了先杀亲人然后自杀的荒唐主意。而另一个大学生马忠义在学业陷入困境时,先后谋划了自杀、杀人、抢劫等"措施",试图通过自我毁灭而达到自我解救。

这些人的价值观取向,全都是对自己发展不利的。他们在面临挫折时一触即溃,没有积极面对挑战的能力,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的大脑什么都知道,他们能够用语言回答出所有的问题,但是当这些问题真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时,他们便不知所措,大多都选择逃避和放弃的方式,而且逃避和放弃以后,他们埋怨的是这个社会和别人,而不会去反思自己。

我们知道,在孩子没有接受教育之前面对这个世界时他们是有信心的。他们眼睛里散发出坚定的目光,毫不迟疑地去探索他们身边所有的事物,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能力后便为之自豪。之后,他们会不停地重复去做让他们感到自豪的事情,他们显得像国王那样的自信,像勇士那样的勇敢,像天才那样的智慧。但在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孩子们接受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育之后,他们就变得不自信了,他们的目光变得迷茫了,精神也变得空虚起来,他们感到生活很无聊,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低,最后他们整个人都变得灰溜溜的。这正是因为在成人教育他们的整个过程当中,面对选择的时候没有算清账。我所说的这个账,也就是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