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 南宋路级区划一览表

489-01

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一级行政区划改为“路”。至道三年(997年),分宋朝全境为十五路:包括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广南东、广南西。在并没有行驶主权的幽云十六州地区,宋朝也默认了 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

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路为利州、益州二路,分峡路为夔州、梓州路二路。天禧四年(1018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西二路。庆历八年(1048年),分河北路安抚司为大名府、高阳关、真定府、定州四路安抚司。嘉佑四年(1059年),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熙宁五年(1072年),分京西路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为东西二路,分陕西为永兴军、秦凤二路。之后又将河北路分为东西二路,分京东为京东东、京东西二路。崇宁五年(1106年),又将开封府升为京畿路。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盟约,约定灭辽后宋得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结果,后来并未设置。

建炎南渡后,南宋小朝廷设立两浙东、两浙西、江南东、江南西、淮南东、淮南西、荆湖南、荆湖北、京西南(因京西北路已沦入金人之手,京西南路又称京西路)、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福建、广南东、广南西十六路,绍兴十四年(1144年),改为17路,把利州分为东、西两路。

北宋路制以转运使司为主,还有提点刑狱使司,提举常平使司和安抚使司的路制。南宋时以安抚使司路制为主。

南宋缘边设有“三边”,即三大制司,是北方第一道防线。分别为:四川制置使司,驻成都府,包括利州路、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夔州路;京湖制置使司,驻襄阳府,包括京西南路、荆湖北路;两淮制置使司,分驻庐州、扬州,包括淮南东路、淮南西路。

宋朝的行政区划设置与地方政治制度可谓重内轻外,中央高度集权。虽然避免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导致地方资源狭小,也致使终宋一代外敌入侵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