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alt

图4-1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一、机体方面因素

1.生理因素

(1)年龄。儿童和老人的剂量应以成人剂量为参考酌情减量,主要因为儿童和老人的生理功能与成人相比有较大差异。

(2)体重。一般体重较轻者血浓度较高。

(3)性别。女性在“四期”即月经期、妊娠期、分娩期和哺乳期对一些药物比较敏感,用药需慎重。

2.精神因素

包括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两个方面。

安慰剂(placebo):指不含药理活性成分而仅含赋形剂,在外观和口味上与有药理活性成分药物完全一样的制剂。安慰剂产生的作用称为安慰作用(placebo actions),分为阳性安慰作用和阴性安慰作用。

3.疾病因素

肝、肾疾病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胃肠疾病影响药物的吸收等。

4.遗传因素

遗传基因的差异是构成药物反应差异的决定因素。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种属差异、种族差异和个体差异。

5.时间因素

6.生活习惯与环境

二、药物方面因素

1.药物理化性质

2.药物剂型

药物制备成不同剂型,采用不同途径给药可产生不同的作用和用途。

3.给药方法

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用药时间、给药间隔、疗程、停药等。

4.长期用药

机体会相应产生一些反应。

(1)耐受性(tolerance):指连续用药后出现的药物反应性下降。

快速耐受性(tachyphylaxis):用药后很短时期内就发生的耐受性,停药后药效容易恢复,如麻黄碱、硝酸甘油所引起的。

慢速耐受性或慢性耐受性(bradyphylaxis):在较久用药时间后发生的,如苯巴比妥。

耐受性的发生有两种因素:药效耐受性(pharmacodynamic tolerance)和代谢耐受性(metabolic tolerance)。

耐药性(resistance):病原体和肿瘤细胞在长期用药后产生的耐受性称为耐药性。

(2)依赖性(dependence):有精神依赖性(pyschological dependence)和生理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或称躯体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ce)。

(3)撤药症状(withdrawal symptoms):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出现的症状,又称停药综合征(withdrawal syndrome)。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突然停药而产生停药症状,如肌痛、关节痛、疲乏无力、情绪消沉等。

(4)反跳现象(rebound phenomenon)。

原有疾病复发或加重。可采取逐渐减量停药的方法避免发生撤药症状和反跳现象。

三、联合用药和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临床上采取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或先后应用所出现的原有药物效应增强或减弱的现象。联合用药可以提高疗效;另一方面,联合用药也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包括体内和体外药物相互作用。

1.体外药物相互作用

配伍禁忌(incompatibility):药物在体外混合后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削弱了药物的治疗作用或产生不良反应。常见于静脉滴注时的联合用药,查阅药物配伍禁忌表。

如氨基苷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时,二者不可在同一针管或同一溶液中混合,因β内酰胺环可使氨基苷类失去抗菌作用。

β内酰胺类与酸性(如VitC、氨基酸等)或碱性药物(如氨茶碱、碳酸氢钠)同瓶输注,其中的抗菌药易分解;氨苄青霉素以10%葡萄糖溶液为溶媒,则氨苄稳定性降低,疗效下降。红霉素可放入葡萄糖溶液作静脉滴注而不能混于生理盐水溶液中,否则红霉素将析出结晶而沉淀。

2.体内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在体内发生相互影响,称为相互作用(interaction),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有二:

(1)协同(synergism):使原有的效应增强。

相加(addition):指合用的总效应等于单用效应相加之和。

增强(potentiation):指合用效应大于单用效应之和。

增敏作用(sensitization):增加组织或器官对另一药的敏感性。

(2)拮抗(antagonism):使原有效应减弱。

相减(subtraction):指合用时的效应小于单用时的效应。如繁殖期杀菌药和速效抑菌药合用,因后者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从而妨碍前者发挥杀菌作用。

抵消(counteraction):指合用时药的效应完全消失。

药物的相互作用可以使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也可以使药动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大纲要求

掌握安慰剂、耐受性、耐药性、习惯性、撤药症状、成瘾性及依赖性、药物在体内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等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