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抗精神失常药

抗精神失常药通常分为以下四类:

抗精神病药(antipsychotic drugs),主要用于防治精神分裂症及其类似症状的药物。

抗躁狂药(antimanic drugs),主要用于防治躁狂症。

抗抑郁药(antidepressants),主要用于防治抑郁症。

抗焦虑药(antianxiety drug),主要用于防治焦虑症。

第一节 抗精神病药

抗精神病药(antipsychotic drugs)分类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Ⅰ型:阳性症状为主。幻觉、妄想、思维紊乱,语言增多为主要表现。急性期多见。可能与皮质下D2受体功能亢进有关。

Ⅱ型:阴性症状为主。情感淡漠、意志缺失、主动性缺乏,语言贫乏多为主要表现。慢性期多见。与额叶皮质D1功能低下、5-HT功能的相对亢进有关。

同时,多伴有认知功能下降,注意力、记忆力、抽象思维等能力下降。

经典安定剂

对D2受体的抑制作用很强,对阳性症状效果好;对阴性症状效果很弱。有严重的锥体外系副作用。

(1)吩噻嗪类:氯丙嗪、奋乃静、氟奋乃静、三氟拉嗪。

(2)硫杂蒽类:泰尔登(氯丙硫蒽)。

(3)丁酰苯类:氟哌啶醇。

(4)其他。

非经典安定剂

对阳性和阴性症状都有效,几无帕金森症样副作用。

氯氮平、舒必利、奥氮平、维思通、喹硫平。

吩噻嗪类

氯丙嗪(chlorpromazine)

又名冬眠灵(wintermine),来源于苯海拉明-异丙嗪的“副作用”,1952年在法国治疗兴奋躁动病人获得成功,1954年进入美国。被《时代周刊》誉为20世纪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五大医学发现之一。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氯丙嗪能阻断多种受体,主要阻断DA受体,对D2的阻断大于对D1的阻断。此外还可阻断α1受体、M受体、H1受体、5-HT受体。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1)神经安定作用(neuroleptic eff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能迅速控制兴奋躁动症状(一次口服)。活动减少,感情淡漠和注意力下降,在安静环境下易入睡,但易唤醒,醒后神态清楚,随后又易入睡。安定作用可治疗敌意和攻击行为。抗H1受体和抗α1受体与安定作用有关。易产生耐药性。

(2)抗精神病作用:能消除患者的幻觉和妄想等症状,减轻思维障碍,使病人恢复理智,情绪安定,生活自理。产生该作用需要连续用药6周到6个月。该作用无耐受性。

脑内DA神经系统

①黑质-纹状体系统(锥体外系):调节运动功能。

②中脑-边缘系统:与人类精神、情绪活动有关。

③中脑-皮层系统:与人的思维、逻辑推理有关。

④结节-漏斗系统:调控垂体激素分泌。

与精神病有关的三条通路

中脑-边缘多巴胺通路:经多巴胺传导,中脑腹侧被盖部到边缘系统的通路。

中脑-皮质多巴胺通路:经多巴胺传导,中脑腹侧被盖部到前额皮质的通路。

皮质-边缘谷氨酸-γ-氨基丁酸通路:前额皮质到边缘系统的通路称皮质-边缘通路,先由谷氨酸能神经元传导,中途换为γ-氨基丁酸神经元,终止于边缘系统。

三条通路构成一个闭合环。

γ-氨基丁酸激活GABARA受体,抑制DA的释放。GABA释放不足时,中脑-边缘通路多巴胺脱抑制性释放,边缘系统D2受体功能亢进,引起阳性症状。中脑腹侧被盖部的α1受体兴奋能激活中脑-边缘多巴胺能通路,引发阳性症状。

氯丙嗪等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主要是通过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层系统D2受体产生治疗阳性症状的作用。另外,阻断α1受体,抑制中脑-边缘多巴胺能通路释放多巴胺,强化D2受体阻断作用,有助于治疗阳性症状。

前额皮质背外侧部的多巴胺D1受体功能不足与阴性和认知功能降低有关。阻断中脑-皮质通路突触前膜上的5-HT2A受体,引起多巴胺脱抑制性释放,激动突触后膜上的D1受体,治疗阴性症状、认知障碍、抑郁症状。阻断5-HT2A受体,不阻断D1受体是治疗阴性症状的基础。

氯丙嗪等典型抗精神病药可阻断D1受体,不能治疗甚至加重阴性症状。抗胆碱、抗组胺H1受体和拟γ-氨基丁酸A受体可能损害认知功能。

(3)镇吐作用:氯丙嗪有较强的镇吐作用。但不能对敌抗前庭刺激引起的呕吐。

①小剂量阻断延脑第四脑室底部的催吐化学感觉区的D2受体。

②大剂量氯丙嗪可直接抑制呕吐中枢。

(4)对体温调节的作用:氯丙嗪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使其调节体温的能力降低,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而变化。可降低正常和发热者的体温,这与解热镇痛药只降低发热者体温不同。

(5)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加强麻醉药、镇静催眠药、镇痛药及乙醇等药物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但降低惊厥发作的阈限,兴奋脊髓运动神经元,可诱发癫痫和惊厥。癫痫病人禁用。

2.对植物神经系统的作用

(1)氯丙嗪能阻断肾上腺素α1受体:可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能翻转AD的升压效应。

连续用药可产生耐受性,且有较多副作用,故不适合于高血压的治疗。但可能引起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2)氯丙嗪阻断M胆碱受体作用较弱,可引起口干、便秘、视力模糊等副作用。

3.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阻断结节-漏斗系统中的D2亚型受体影响下丘脑分泌多种激素的释放。特别是减少催乳素抑制因子的释放,催乳素释放增加,使乳房增大,甚至引起泌乳。促性腺激素释放减少,延迟排卵,性功能降低,女性男性化、多毛,皮肤变厚、变粗,肥胖,血脂升高等。

【临床应用】

1.治疗精神分裂症

(1)氯丙嗪主要用于Ⅰ型精神分裂症(精神运动性兴奋和幻觉妄想为主)的治疗,对急性患者效果显著。

(2)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较差,对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效甚至可加重病情。

(3)氯丙嗪对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兴奋、躁动、紧张、幻觉和妄想等症状也有显著疗效;但剂量要小,症状控制后须立即停药。

(4)不能根治,需长期用药甚至终生治疗。

2.治疗呕吐和顽固性呃逆

氯丙嗪对多种药物(如洋地黄、吗啡、四环素等)和疾病(如尿毒症和恶性肿瘤)引起的呕吐具有显著的镇吐作用。对晕动症(晕车、船)所致的呕吐无效。

氯丙嗪对顽固性呃逆也有显著疗效。其机理可能是氯丙嗪抑制位于延脑与催化学感受区旁的呃逆中枢。

3.用于人工冬眠和低温麻醉

氯丙嗪与哌替啶、异丙嗪组成冬眠合剂,在物理降温(冰袋、冰浴)的配合下,进行人工冬眠,降低体温、基础代谢率和组织耗氧量,减轻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用于治疗抢救严重创伤、感染性休克、高热、惊厥等疾病。

也可用于低温麻醉,用于降低大手术时机体应激反应对机体的损伤。

【体内过程】

(1)口服吸收不规则,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个体口服相同剂量氯丙嗪后,血浆药物浓度相差可达10倍以上,用药应个体化。

(2)约90%与血浆蛋白结合。

(3)下丘脑、基底神经节、丘脑和海马等部位浓度最高,脑内浓度可达血浆浓度的10倍。长期应用后在脂肪组织中有蓄积。

(4)主要在肝脏代谢,通过肾排泄。

【不良反应】

1.常见不良反应

(1)中枢抑制症状:嗜睡、淡漠、无力等。

(2)M受体阻断症状:视力模糊、口干、无汗、便秘、眼压升高等。

(3)α1受体阻断症状:鼻塞、血压下降、体位性低血压及反射性心悸等。

(4)局部刺激性较强,可用深部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可致血栓性静脉炎,应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稀释后缓慢注射。

2.锥体外系反应(EPA)

长期大量服用氯丙嗪可出现下列反应:

(1)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ism):表现为肌张力增高、面容呆板、动作迟缓、肌肉震颤、流涎等。

(2)静坐不能(akathisia):坐立不安、反复徘徊。

(3)急性肌张力障碍(acute dystonia):用药后第一至第五天,由于舌、面、颈及背部肌肉痉挛,患者可出现强迫性张口、伸舌、斜颈、呼吸运动障碍及吞咽困难。

以上三种反应情况是由于氯丙嗪阻断了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2受体,使纹体中的DA功能减弱,ACh的功能增强而引起的。可用减少药量、停药来减轻或消除,也可用抗胆碱药苯海索缓解。

(4)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长期服用氯丙嗪后,部分患者还可引起一种特殊而持久的运动障碍。表现为口-面部不自主的刻板运动,广泛性舞蹈样手足徐动症,停药后仍长期不消失。其机理可能是因DA受体长期被阻断、受体敏感性增加或反馈性促进突触前膜DA释放增加所致。骤停用药时易发生。此反应难以治疗,用抗胆碱药反使症状加重。抗DA药使此反应减轻,用氯氮平缓解。非典型药物阻断5-HT2A受体会逆转D2受体的阻断,D2受体在纹状体的逆转,故很少引起EPA和迟发性运动障碍。

3.神经阻滞药恶性综合征(nueroleptic malignant syndrome, NMS)

发生率约为0.5%。死亡率高,约为20%,多因肺部感染死亡,多见于治疗早期和用药量较大时。可由持续兴奋、拒食、脱水、营养不良或环境温度过高诱发。

机制:可能与药物的锥体外系反应和体温调节障碍有关。

临床表现:为明显的帕金森综合征(肌肉强直、运动不能、木僵、缄默、发音和吞咽困难)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汗、流涎、血压不稳、心动过速)。可伴有高热和意识障碍。

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血肌酐、磷酸激酶增高。

处理:停药、补液纠正酸碱平衡、降温和预防感染。

还可用多巴胺激动剂如L-dopa,金刚烷胺或溴隐停以及用肌肉松弛剂硝苯呋海因等缓解症状。

4.药源性精神异常

氯丙嗪本身可以引起精神异常,如意识障碍、萎靡、淡漠、兴奋、躁动、消极、抑郁、幻觉、妄想等,应与原有疾病加以鉴别,一旦发生,应立即减量或停药。

5.癫痫

氯丙嗪能降低惊厥阈,可诱发癫痫。

6.过敏反应

常见症状有皮疹、接触性皮炎。

7.心血管反应

低血压,心肌缺血(梗死),心律失常,易导致猝死。

8.内分泌紊乱

性功能降低,女性男性化、多毛,皮肤变厚、变粗,肥胖,血糖、血脂升高。

9.少数患者出现肝损害、黄疸,也可出现粒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10.急性中毒

一次口服大剂量氯丙嗪后可致急性中毒,患者出现昏睡、血压下降至休克水平,并出现心肌损害,如心动过速、心电图异常(P-R期间或Q-T间期延长,T波低平或倒置),此时应立即对症治疗。升高血压要用去甲肾上腺素,不能用肾上腺素。

【注意事项和禁忌证】

氯丙嗪可加强中枢抑制药(催眠药、麻醉药、镇痛药及醇)的作用。当与中枢抑制药合用时应适当减量,以免加深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

氯丙嗪能降低惊厥阈,可诱发癫痫,故有癫痫及惊厥史者禁用。

氯丙嗪能升高眼压,青光眼患者禁用。

昏迷及严重肝功能损害者禁用。

冠心病患者易致猝死,应慎用。

其他吩噻嗪类的作用见表13-1。

表13-1 吩噻类作用

alt

硫杂蒽类(thioxanthenes)

氯普噻吨(chlorprothixene)

泰尔登(tardan)是本类药的代表,其特点如下:

抗精神病作用和锥体外系反应比氯丙嗪弱,但镇静、抗焦虑、抗抑郁症作用较强(结构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结构相似)。抗肾上腺素与抗胆碱作用较弱,故不良反应较轻。

氟普噻吨与氯普噻吨类似,但有激动作用,禁用于躁狂。

丁酰苯类

氟哌啶醇(haloperidol)

是非镇静作用的抗精神病药。能阻断D2受体,抗精神病作用很强。锥体外系副作用发生率高、较重,但心血管副作用较轻,对肝功能影响小,几无镇静作用而保留其临床价值。

氟哌啶醇癸酸酯

又名安度利可。长效制剂,2周肌肉注射一次,对不配合治疗的病人尤为适用。

氟哌利多(氟哌啶,droperidol)

作用时间短,常与镇痛药芬太尼合用,产生镇痛、镇吐、安定、抗休克等作用,称神经阻滞镇痛术(神经安定镇痛术,neuroleptanalgesia)。用于小手术、内窥镜检查、烧伤清创、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等。

匹莫齐特

长效的抗精神病作用。对幻觉、妄想、淡漠效果好。轻度锥体外系症状,镇静、降压抗胆碱作用轻微。但易出现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心脏病人禁用。

五氟利多

长效:是口服长效抗精神分裂症药,一次用药疗效可维持一周。其长效的原因可能与贮存于脂肪组织,从而缓慢释放入血有关。特别适用于慢性患者。锥体外系反应较常见。

非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atypical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抗多巴胺D2受体的强度弱于抗5-HT2A受体。

氯氮平(clozepine)

【作用机理】

机理复杂,能特异性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层系统的D4亚型受体以及阻断5-HT2A受体,对D2亚型阻断作用较弱,还能阻断α受体、M受体、H受体等。

(1)对精神分裂症Ⅰ、Ⅱ型均有效。对Ⅰ型较好,疗效与氯丙嗪接近,对其他药无效的病例仍有效。对Ⅱ型稍差,对情感淡漠和逻辑思维障碍的改善较差。可用于精神分裂症。

氯氮平可通过阻断D2受体、α1受体、激动M4受体、谷氨酸受体(短期)和γ-氨基丁酸B受体五种机制治疗阳性症状,故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中对阳性症状最好。

氯氮平除改善精神病阳性症状外,还在中脑-皮质多巴胺通路突触前膜上阻断5-HT2A受体,引起多巴胺脱抑制性释放增加。多巴胺增加能激动前额皮质突触后膜上的D1受体,改善阴性、认知和抑郁症状。

(2)见效迅速,在1周内见效者70%,2周内见效者90%。

(3)几乎无锥体外系反应(对D2、D3无阻断作用),可明显改善其他药物引起的迟发性运动障碍。无内分泌障碍,如高催乳素症。

【不良反应】

M受体阻断症状,α受体阻断症状如鼻塞、血压下降、体位性低血压及反射性心悸、心损害等与氯丙嗪接近。抽搐的发生率远大于氯丙嗪,易诱发癫痫等。此外,有肝脏毒性,可致体重增加,可能致畸。

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引起粒细胞减少,偶有粒细胞缺乏、再障,可能由免疫反应引起,发生率为1%~2%。我国较少见。

奥氮平(olanzapine)

【机理作用】

与氯氮平相似。对阴性症状疗效更好,特别是改善情感、认知作用突出。

优点是无粒细胞减少、更安全,过量也无生命危险。

【副作用】

肥胖和体重增加。

舒必利(sulpiride)

具有非典型特征的典型抗精神病药。舒必利对中脑-边缘系统的D2受体有高度亲合力,阻断突触前膜上的D2受体,引起多巴胺脱抑制性释放,增高DA更新和活性,激动前额皮质突触后膜D1受体,改善阴性和抑郁症状。其他典型抗精神病药同时阻断D1受体,故不改善阴性和抑郁症状,甚至加重阴性和抑郁症状。

具有“活化振奋”和抗抑郁作用,对阴性症状、紧张型疗效突出。作用强,疗效好,有“药物电休克”之称。对长期用其他药物无效的难治性病例也有一定疗效。

奏效快:1~2周见效。

镇吐很强。

【不良反应】

对M受体、α受体等无阻断作用,不良反应较少。主要有:

(1)增量过快时,可有一过性心电图改变、血压升高或降低、胸闷、脉频、失眠、焦躁、不安、头痛、发热、出汗、排尿困难等,这与其升高儿茶酚胺有关。

(2)对纹状体D2受体的亲合力较低,锥体外系反应低,有时可见轻度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3)高催乳素血症(泌乳)、性功能下降、体重增加等。

躁狂症、高血压、嗜铬细胞瘤患者禁用(升高儿茶酚胺)。

洛沙平(loxapine)

洛沙平具有与氯氮平相似的化学结构,而药理机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均与传统抗精神病药氯丙嗪相近。在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偏执症状以及强迫性神经症方面,该药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尤其对兴奋、攻击性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有效。对阴性症状也有效。

有震颠、僵直、流涎、静坐不能、吞咽困难等帕金森氏症样反应,但症状通常不严重。

吗茚酮(molindone)

与氯丙嗪相似,但更强。镇静作用弱,有兴奋作用,不可用于兴奋、躁动病人。

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精神分裂症。

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比氯丙嗪多,还有失眠、烦躁不安、头痛、头昏、视力模糊、口干、恶心、心动过速。低血压少见。

利培酮(risperidone)

商品名维思通(risperdone)。

【特点】

阻断5-HT2受体和DA2受体,以阻断5-HT受体为主,也阻断α受体等。阻断5-HT2A受体,导致多巴胺脱抑制性释放增加,激动前额皮质D1受体,改善阴性症状和认知障碍。适用于急、慢性精神分裂症,对阳性、阴性症状均有效,特别是对阴性症状疗效突出,与舒必利近似。不影响甚至可改善认知功能。

副反应小而安全,锥体外系反应及抗胆碱反应轻,病人乐于接受,用药方便。对血糖影响小,但增高血脂和向心性肥胖。

目前已成为一线药物,是治疗阴性症状的首选药物,也是治疗阳性症状的一线药物之一。

齐拉西酮(ziprasidone)

5-羟色胺和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特别是对5-HTA2和D2受体亲合力强。

对急性或慢性、初发或复发精神分裂症均有很好疗效,可改善阳性症状,但改善阴性症状更突出,提高认知功能。

不良反应小于现有的所有不典型抗精神病药。锥体外系症状轻,耐受性明显提高。不引起体重增加和血清泌乳素升高。

奎硫平(奎的平、启维)

可阻断中枢多巴胺D1、D2和5-HT2A、5-HT1A等多种受体,与5-HT/DA受体结合率之比为2∶1,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中最高的。

很少有EPS效应。运动系统障碍、高泌乳素血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奎硫平对血糖、血脂、性功能、肥胖影响较小。

表13-2 抗精神病药的主要特点

alt

第二节 抗抑郁症药

躁狂抑郁症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 disorders),是一种以情感病态变化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病。躁狂或抑郁两者之一反复发作——单相型,躁狂和抑郁两者交替发作——双相型。

1.情感性精神障碍发病机制(单胺学说)

5-羟色胺(5HT)减少+去甲肾上腺素(NA)增加躁狂症(mania):情绪高涨,联想增多,活动增多。

5-羟色胺(5HT)减少+去甲肾上腺素(NA)减少抑郁(depression):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衰退,失眠,自责,自杀。

2.药物治疗学基础(按单胺学说理论)

凡能提高中枢5-HT功能,提高NA功能——抗抑郁症。

凡能提高中枢5-HT功能,降低NA功能——抗躁狂症。

抗抑郁症药(anti-depressants)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类:

(1)非选择性单胺再摄取抑制药:三环类,如丙米嗪。

(2)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T):司来吉兰。

(3)NA再摄取抑制剂:马普替林,地昔帕明。

(4)5-HT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

(5)NA及5-HT再摄取抑制剂(SNRIs):文拉法辛

(6)NA和特异性5-HT受体拮抗剂(NaSSA):米氮平。

一、三环类抗抑郁药(tricycle antidepressants, TCAs)

alt

药物结构中都具有2个苯环和1个杂环,故统称为三环类抗抑郁药。有丙咪嗪(imipramine)、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多塞平(多虑平,doxepin)、氯米帕明(clomipramine)、曲米帕明(trimipramine)等。

该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多,地位下降,但在发展中国家仍作为一线用药。

米帕明[又称丙咪嗪(imipramine)]

(1)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正常人服用无提高情绪作用。抑郁症病人连续服药后出现精神振奋现象,2~3周后疗效显著,故不能应急治疗。对内因性抑郁症最有效,有效率为60%~80%;外因性抑郁症次之,约为60%。

(2)治疗遗尿症。

(3)焦虑和恐惧症。

【作用机制】

机理复杂:主要阻断神经末梢对NA、5-HT的再摄取,从而使突触间隙的递质浓度增高,促进突触传递功能而发挥抗抑郁作用。但该抗抑郁作用较慢,需数周之久。

新的理论认为,抑郁症的成因可能不是5-羟色胺水平低下,而是某些特定的脑细胞萎缩。5-羟色胺水平的提高,会使大脑海马状突起发生一系列生化反应,大脑产生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会使海马状突起的神经细胞延伸开来,同周围的细胞建立新的联系。这个过程需要一些时间。

【对植物神经系统的作用】

治疗量丙咪嗪有明显阻断M胆碱受体的作用,表现为视力模糊、口干、便秘和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因抗抑郁药易致尿潴留和升高眼内压,故前列腺肥大及青光眼患者禁用。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还能阻断α受体、M受体、H受体、钠通道(与心脏毒性有关)。治疗量丙咪嗪可降低血压,引起心律失常,其中心动过速较常见。心电图可出现T波倒置或低平。阻断单胺类再摄取引起心肌中NA浓度升高。丙咪嗪对心肌有奎尼丁样直接抑制效应,故心血管病患者慎用。

【不良反应】

(1)阻断M胆碱受体 视力模糊、口干、便秘和尿潴留等不良反应。

(2)心血管系统 低血压,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心肌缺血。

(3)神经系统反应 多汗、无力、头晕、失眠、反射亢进、共济失调、头晕、目眩等。连用数天后,这些症状可能加重,甚至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和思维能力下降。

(4)其他反应 阳痿,体重增加,皮疹,肝功能异常,粒细胞缺乏症。

【药物相互作用】

三环类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能被苯妥英钠、保泰松、阿司匹林、东莨菪碱和吩噻嗪竞争而减少,引起血浆游离药物浓度升高,毒性增加。

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合用,可引起血压明显升高、高热和惊厥。这是由于三环类抑制NA再摄取、MAOI减少对NA灭活,最终使NA浓度增高所致。

三环类还能增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与抗精神病药、抗震颤麻痹药合用时其抗胆碱作用可相互增强。

此外,还能对抗胍乙啶及可乐定的降压作用。

三环类抗抑郁药各有特点:丙咪嗪有明显的抗抑郁作用;阿米替林和多虑平具有抗抑郁和镇静作用,适用于焦虑抑郁状态,对心血管的作用较少,故适用于老年人;氯米帕明(clomipramine)有抗强迫症作用,是第一个抗强迫症药。

表13-3 三环类抗抑郁药作用比较

alt

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吗氯贝胺(meclobemide)

可逆性选择性抑制单胺氧化酶(MAO-A),增高NE、DA和5-HT在突触间隙中的浓度。

不良反应虽然低于一般MAOI,但不宜作为一线用药,仅用于非典型抑郁或难治性抑郁的最后选择。

躁狂症患者、嗜铬细胞瘤、甲状腺亢进患者禁用。

三、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地昔帕明(去甲丙咪嗪,desipramine)

主要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比对5-HT的影响强100倍。由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减少,突触间隙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增高,产生抗抑郁作用。振奋激活是三环类药物中最强的。

镇静作用与抗胆碱作用弱,降低血压作用较轻,不良反应较轻。

马普替林(maprotiline)

本品为四环类抗抑郁药。主要作用在于选择性抑制外周和中枢神经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而对5-HT再摄取无影响。由于突触间隙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增高,产生抗抑郁作用。用药2~3周才能发挥作用。

兼有抗焦虑作用。镇静、抗胆碱、降低血压作用较轻。

其他NE再摄取抑制剂:

(1)去甲替林:显效快,镇静作用较强,适用于伴有紧张、焦虑的抑郁症患者,亦可用于焦虑状态。对耐药性重型抑郁病人,去甲替林可能有效。

(2)普罗替林:镇静作用较弱,用于抑郁症,但可能加重焦虑症状。

(3)阿莫沙平:具有与丙米嗪相似的抗抑郁作用,但起效快,对心脏毒性低,抗胆碱作用与镇静作用弱。有安定作用,也有泌乳、运动障碍等锥体外系症状不良反应。

四、选择性5-HT重吸收抑制剂(SSRI)

能高度选择性抑制突触前膜对5-HT的再摄取,对NE的再摄取影响很小,不良反应小。有:氟西汀(flucoxetine)(进口药名:百优解;国产药名:优克,开克,奥麦伦),帕罗西汀(paroxetine)(赛乐特),舍曲林(sertraline)(左洛复),氟伏沙明(fluvoxamine)(兰释),西酞普兰(citalopram)(喜普妙)。这5种药物已成为治疗抑郁症的一线药。

氟西汀(flucoxetine, prozac)

氟西汀能高度选择性抑制突触前膜对5-HT的再摄取,对NE的再摄取影响很小,是20世纪80年代晚期研制出的一种抗抑郁药。特点:

(1)疗效好,抗抑郁与三环类相似,适用于各型抑郁症,尤宜用于老年抑郁症。对重度病人有效率达70%~75%,对一种SSRI无效时换用其他SSRI仍可有效。这类药品需要几周时间才开始见效。

(2)有抗焦虑作用,还可用于强迫症、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慌症、神经性贪食症等的治疗。

(3)抗胆碱能及心血管副反应小,主要有消化不良、失眠、体重下降、性功能减退等副作用。有时可能诱发轻躁症。大剂量可诱发癫痫、幻觉等,甚至致杀人。

(4)安全提高,过量也无生命危险,这对抑郁症病人特别重要。

(5)半衰期长,可1日服1次。安全、有效和易于耐受,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治疗抑郁症的首选药物。

本类药物与MAOI合用,可能引起“5-HT综合征”。初期不安,激惹,恶心,呕吐,腹泻;继而高热,肌肉强直,痉挛,震颤,中枢兴奋,植物神经紊乱,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等;最后意识模糊,昏迷,死亡。

禁与MAOI合用:停MAOI改氟西汀治疗至少间隔2周,从氟西汀改用MAOI至少需要间隔5周。与5-HT强化剂合用也容易出现。

五、NE及5-HT再摄取抑制剂(SNRIs)

文拉法辛(venlafaxine)

为二环结构。

【作用机制】

既抑制5-HT的再摄取,又抑制NE的再摄取,具有双重作用。与TCAs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对5-HT及NE再摄取的抑制作用外,对α1、胆碱能及组胺受体无亲合力,具有选择性作用。该药优势在于:

(1)抗抑郁作用起效快,在服用后2周内即见效。

(2)对治疗住院的严重抑郁症疗效好;可能获得更高的临床治愈率。有抗焦虑作用。

(3)对肝药酶CYP-2-D-6的作用小。

【不良反应】

恶心、口干、出汗、乏力、焦虑、震颤、阳痿和射精障碍。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剂量有关。

SNRIs类新药还包括milnacipran和duloxetine。

六、NE能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NaSSA)

米氮平(mirtazapine)(瑞美隆)

米氮平的两种旋光对映体都具有抗抑郁活性,左旋体阻断α2和5-HT2A受体,右旋体阻断5-HT3受体。抗组织胺H1受体的特性起着镇静作用。

阻断中枢的突触前α2受体(负反馈)拮抗剂,增加NE、5-HT释放。能选择性兴奋5-HT1受体,产生抗抑郁和抗焦虑作用,阻断中枢5-HT2A、5-HT2C(焦虑)、5-HT3(避免了胃肠道反应和性功能障碍)。

不良反应少,有较好的耐受性。几乎无抗胆碱能作用,几乎无焦虑、恶心、性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治疗剂量对心血管系统无影响(有时引起体位性低血压与拮抗α1受体有关)。

NaSSA可能是一类很有潜力的抗抑郁药,但需进一步积累临床资料。

第三节 抗躁狂症药

躁狂症(mania)

发作时患者情绪高涨,联想敏捷,活动增多。

抗躁狂症药包括:

(1)抗癫痫药:卡马西平、丙戊酸盐,拉莫三嗪。

(2)抗精神分裂症药:氯丙嗪、氟哌啶醇、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等。

典型抗躁狂症药是锂制剂。

碳酸锂(lithium carbonate)

于1817年发现,原先用于治疗痛风。1949年,Cade发现碳酸锂的镇静作用,首先应用于躁狂病人,但毒性较大。20世纪60年代,有了血锂浓度的测定后,其价值重新得到肯定。至今仍是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和预防复发的首选药物。

口服吸收快而完全,F为100%,Vd为0.8L/kg,CL为0.35ml/(min·kg),t1/2为12~24h。通过血脑屏障慢,显效较慢。80%由肾小球滤过的锂在近曲小管与钠竞争重吸收,故增加钠摄入可促进其排泄,缺钠可导致体内锂潴留,引起中毒。与氨茶碱、咖啡因或碳酸氢钠合用,可增加本品的尿排出量,降低血药浓度和药效。

治疗躁狂症:对躁狂症发作者则有显著疗效,使言语、行为恢复正常,是治疗躁狂症的首选药。对严重急性躁狂患者,先与氯丙嗪或氟哌啶合用,急性症状控制后再单用碳酸锂维持。对精神分裂症的兴奋躁动也有效。

【作用机制】

在治疗浓度抑制Na+的作用,抑制去极化。抑制Ca2+依赖的NA和DA从神经末梢释放,促进再摄取,并增加其灭活。

【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腹泻、疲乏、肌肉无力、肢体震颤、口干、多尿。有抗甲状腺作用。

中毒:脑病综合征(意识模糊,震颤、癫痫发作)乃至昏迷、休克、肾脏损害,甚至死亡。出现上述情况立即停药,静注氨茶碱,以促进锂的排泄。

锂盐中毒预防

每日进行血锂浓度监测,并调整剂量。

安全范围:0.8~1.2mmol/L(治疗浓度)。>1.5mmol/L,出现中毒。>2.0mmol/L,严重中毒。

用药期间保持钠的摄入量,避免使用排钠利尿剂。

锂盐中毒的抢救措施

中毒时无解毒药。可采取各种措施促进锂排出,立即停药,洗胃导泻。补生理盐水,促锂盐排出。必要时血透。

大纲要求

1.掌握氯丙嗪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熟悉其他抗精神病药物的特点。

3.掌握丙咪嗪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4.了解其他抗抑郁药的作用特点。

5.掌握碳酸锂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