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合理的抗感染治疗,就是用较少的医疗花费,获得对致病菌的最大杀抑效应,达到生物学和临床治愈,同时最大限度地限制各种有害效应。

抗菌药物的四种效应:

(1)对敏感致病菌的抑制或杀灭效应。

(2)对非致病菌的抑制或杀灭效应。

(3)对感染患者的毒性效应。

(4)对致病菌和正常共生菌群中耐药菌株的筛选效应。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性:

(1)无助于控制感染,干扰和掩盖病情,延误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2)抗菌药的不良反应给病人带来的不必要痛苦和损害。我国182万聋哑儿中有一半以上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受害者。破坏体内的微生态平衡,极易导致二重感染和其他不良反应,加重病人痛苦和增加感染者的死亡率。

(3)浪费药物资源和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

(4)耐药性菌株增多。

一、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1)尽早明确病原学诊断。

(2)根据抗菌药的抗菌活性、耐药性情况及药代动力学特性选择用药。

(3)根据患者的不同生理及免疫状态合理用药。

(4)严格控制抗菌药应用的几种情况:

①病毒感染勿用抗菌药。

②发热原因未明者不宜轻易应用抗菌药。

③应尽量避免在皮肤黏膜上局部应用抗菌药。

④抗菌药的预防应用及联合应用均应有明确的指征。

二、抗菌药的预防性应用

(一)抗菌药在内科领域中的预防性应用

在内科领域有明确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指征者仅限于少数情况,如风湿热复发的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预防、结核病的预防、新生儿眼炎、泌尿道感染的预防、疟疾的预防等。

(二)抗菌药在外科领域中的预防性应用

应用抗菌药预防伤口感染应有针对性地选用对可能致病菌有效的抗菌药,不同手术应选择不同的药物,其中以头孢菌素应用较多。此外,应使抗菌药在手术缝合时能在伤口组织达到有效的抗菌浓度。

三、抗菌药物的治疗性应用

(1)确定药物的合适剂量。

(2)选用恰当的给药方法。

(3)控制适当的疗程。

(4)重视综合治疗。

四、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一)联合用药的协同机制

(1)作用于相同机制的不同环节。

(2)改变细菌细胞壁或细胞膜的通透性。

(3)抑制抗菌药的灭活酶。

(4)抑制不同的耐药菌群。

(二)联合用药的适应证

(1)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3)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细菌感染。

(4)较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者。

(5)减少药物的毒性反应。

五、抗菌药在肝、肾功能减退患者中的应用

(一)抗菌药在肝功能减退患者中的应用

对于肝功能不良患者,可按照抗菌药的消除途径及该药对肝脏是否有毒性来考虑药物的选用。

(1)按正常剂量应用 主要以原形从肾脏排泄而消除的药物。

(2)必要时应减量应用 红霉素(其酯化物除外)与氟胞嘧啶等在肝功能不全时消除减慢,但未引起明显毒性,可以应用,必要时剂量酌减。

(3)应减量慎用 通过在肝脏代谢与肾脏排泄而消除的药物。

(4)应尽量避免应用 主要经肝脏解毒消除的药物。

(二)抗菌药在肾功能减退患者中的应用

抗菌药在肾功能减退患者中的应用有如下几种情况:

(1)按正常剂量应用 主要从肝脏代谢或经肝胆系统排泄的药物。

(2)剂量要适当减少 主要经过肾脏排泄且毒性较低的药物。

(3)剂量需明显减少 主要经肾脏排泄、毒性较大的药物。

(4)不宜应用 肾功能减退可引起药物或其代谢物的蓄积并引起较严重的毒性者。

大纲要求

1.掌握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2.熟悉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治疗性应用、联合应用以及在肝、肾功能减退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