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兄子严敦书

    ——马援

    【读前须知】

    马援字文渊,茂陵人,生于公元前14年,死于公元49年。他是东汉初期名将,曾为汉光武帝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马援任伏波将军,出征交阯。在交阯期间,马援对家中的两个侄子不放心,就给他们写了这封书信。

    马援的这封信虽然言简意赅,但是由于利用了两个形成鲜明对比的例证,因此极有说服力。马援谆谆教导晚辈,不要“议论人长短”,这无疑是千古良言。不过,这封信中的例证恰恰违背了他自己提倡的原则,他在信中将杜保很刻薄地议论了一通。马援死后,杜保的仇人上书告发杜保,说他行为轻浮和乱群惑众,其根据就是马援的这封诫兄子书。结果,杜保就因为马援的这番议论被免了官。

    本文选自《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后汉书》是记述东汉王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由南朝刘宋的范晔采众家之作而撰成。现有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的标点本通行。

    【原文】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阯,还书诫之曰:

    “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注释】

    严、敦:两人都是马援的哥哥马余的儿子。严,字威卿。敦,字孺卿。交阯:地名,位于今越南北部。汝曹:你们。曹,辈。施衿结缡:父母送女儿出嫁时,要亲自给她系好带子和佩巾,同时要嘱咐一番为人之道。衿,音jīn,佩带。缡,音lí佩巾。龙伯高:名述.字伯高,京兆人,当时为山都长。汉光武帝看到马援这封信中对龙伯高的赞扬后,就提升他为零陵太守。京兆,东汉京兆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山都,县名,在今湖北省襄阳市境。零陵,郡名,在今湖南省永州市境。杜季良:名保,字季良,京兆人,当时官居越骑司马。鹄:音hú,天鹅。鹜:音wù,野鸭。郡将:即郡守。当时郡守既是行政长官,又掌管本郡军事,所以也称郡将。下车:刚刚到任不久。

    【译文】

    马援的侄子马严、马敦两人都爱讥笑议论他人,而且和轻狂的侠客结交。马援以前在交阯的时候,曾写信回来告诫他们说:

    “我希望你们听到别人的过失,就像听到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到,嘴里不可以说出来。喜好议论别人的优缺点,随随便便地褒贬正规的礼法,这是我最反感的事情,宁肯去死也不愿听说子孙有这样的品行。你们知道我对此十分厌恶,但我还要反复地讲这些,原因就像父母为出嫁的女儿系好佩带和佩巾时再三叮嘱一样,想让你们不忘记这个为人原则而已。龙伯高性格纯朴宽厚,办事谨慎周密,嘴里不说可能让人挑剔的话,谦虚待人,节俭生活,清廉公正,具有威信。我敬爱他,尊重他,但愿你们能仿效他。杜季良为人豪爽,好讲义气,为他人的忧愁而担心,为他人的欢乐而高兴,无论是清高的人还是庸俗的人他都结交。他为死去的父亲操办丧事,大肆招致客人,好几郡的宾客都来吊唁。我敬爱他,尊重他,却不愿你们效仿他。效仿伯高不成,还可以成为谨慎严肃的君子,也就是所谓的‘雕刻天鹅不成,至少还像野鸭’;效仿季良不成,就会堕落成为被天下人笑的轻浮刻薄小人,也就是所谓的‘绘画老虎不成,反倒像狗’。目前为止,季良还不知道怎么样呢,可是郡将到任不久就咬牙切齿地痛骂他。州郡的官吏将这些情况告诉我,我常常为他寒心。所以,我不愿子孙效仿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