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王羲之

    【读前须知】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瑯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境)人,生于大兴四年(321年)。他出身名门士族,初为秘书郎,后来升迁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吏,所以世称王右军,王羲之晚年托病去官,追随道士许迈,以放情山水为乐,东晋太元四年(379年)去世。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353年4月22日),王羲之曾与东晋的一批名士谢安、孙绰、郄昙、魏滂以及王家子侄王凝之、王涣之、王献之等四十一人会集于兰亭饮酒赋诗。后来,他们将这次兰亭会上所作的诗汇编成集,题名为《兰亭集》。本文就是王羲之为这本集子写的序言。

    这篇序言并不像一般文集的序言那样重在介绍内容,而是不落俗套地以诗般的语言记叙了兰亭环境的优美和宴会的欢乐,进而畅抒情怀,感慨人生,直到最后才简略地点出序言的宗旨。然而,序文虽未介绍《兰亭集》的诗作内容,读者却已能想见这些诗作的格调。王羲之在文中阐发的乐尽悲来的思想虽然显得消极,却是他在醉生梦死的东晋士大夫社会中的人生体验。

    王羲之既是文学家,又是书法家,这篇序文由他以行书写成,成为千古推崇的书法楷模。唐朝时,这件书苑珍品被太宗李世民占有,他曾命赵模等人钩摹,赏赐大臣。李世民死时,将真迹随葬,今仅摹本存在世间。《晋书》卷八○有《王羲之传》,全文收录了《兰亭集序》。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释】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永和为东晋穆帝年号。暮春:春季最后的一个月,即阴历的三月。会稽:音kuài jī,郡名,治所在山阴县,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境。兰亭:亭名,在今绍兴市西南。禊:音×ì,古代民间习俗,每年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到水池边举行祭祀活动,并以草药沐浴薰香,以消除不祥。后来,人们也趁此时到郊外春游。流觞:宴饮活动。在觞中盛酒,置于流水之上,随风漂浮,停在谁的面前谁就饮酒。觞,音shāng。喝酒用的器具。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合指管弦音乐。形骸:身体。俛:音fǔ,同“俯”。此句见于《庄子·内篇·德充符》,是庄子所引孔子的话。一死生、齐彭殇:这是《庄子·内篇·齐物论》中表述的思想。庄子认为,生存与死亡同存一体;长寿与夭折没有什么区别。彭,即彭祖,相传为颛顼玄孙,活了八百岁,后世作为长寿的象征。殇,音shāng,未成年而死亡。

    【译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年,这一年的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禊祭活动。各方名流均已到齐,青年、老者都来聚会。远处有高耸峻峭的山岭,长满茂密的树木和修长的竹子;近处有清清的流水随风荡漾,在兰亭左右辉映环绕。将流水引作回环的小溪,在溪水上流觞宴饮,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热闹的管弦乐曲,一边饮酒,一边吟诗,也足以畅快地抒发内心的情思。这一天,天空晴朗,空气清爽,春风拂面,和煦舒畅,抬眼仰望苍天茫茫无际,低头细看万物千姿百态,像这样纵目游览,胸怀宽广,足以大饱眼耳之福,真是快乐啊!

    人际交往,时间短促,抬眼与低头之间,一生已经消尽。有的人向知己倾吐心音,与友人在室内晤谈;有的人对景物寄托情怀,无拘无束地放纵自身。虽然处世的态度千差万别,喜爱安静与浮躁好动决然不同,但当他们遇到欢欣的事情,暂时感到得志,就都会心满意足,竟不知晓老年即将到达。待到对平生的追求感到厌倦之后,他们的心思会随着人事的变迁而转移,对世道的感慨便由此而产生了。以往欢欣的情景,在抬眼与低头之间已化为既往的遗迹,对此尚且不能不引起感叹,何况阳寿长短听凭自然,最终都要归于消失。古人说“死与生为人间大事啊”,难道不觉得悲痛吗?

    每当看到古人对人生短暂发出的叹息,就如同符契相合一样具有同感,我没有一次不面对那些文章悲伤,心中却不明白究竟为了什么。我原本就认为生死一体是荒谬的看法,长寿与夭折相同是虚妄的观点。可现在想到,后人看今人杳无踪影,犹如今人看古人全无声息一样,真是太可悲了!所以一一记叙与会之人,逐篇记录所赋诗作。虽然时代不同,世事变异,但都是为了抒发情感,古往今来的兴致是一样的。后世读者,也会由这些诗文引出一番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