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院题名记

    ——司马光

    【读前须知】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涑水乡人,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司马光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中进士,宋仁宗时官至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宋英宗时任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执政,推行新法。司马光是旧党领袖,因反对变法无效,于第二年自请判西京御史台,到洛阳担任闲职。司马光在洛阳一住就是十五年。在这期间,他与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编纂了记述战国至五代共十六个朝代1362年历史的巨著《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空前绝后的编年体中国通史。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太皇太后临朝听政,起用旧党,司马光被任用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重又官居相位。他一上任就贬斥新党,数月之间将新政铲除殆尽。第二年,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司马光去世,谥曰文正,赠太师、温国公。除《资治通鉴》外,司马光还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等著作传世。《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后收于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中。

    本文选自《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六六,是司马光任知谏院时所作。他在文中弃置汲汲于利禄者而不屑论,惟独着力地批判了夸大其词地专言细微不急之事的求名者,此是高出常人的见解。司马光独以题名为惧,岂不发人深省?

    【原文】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刻著于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

    【注释】

    萃:音cuì,汇集。汲汲:心情急迫的样子。汲,音jí。天禧:北宋真宗年号,公元1017年至1021年。真宗:北宋真宗赵恒,公元998年至1022年在位。庆历:北宗仁宗赵祯年号,公元1041年至1048年。钱君:不能确定为何人,刘盼遂、郭预衡在《中国历代散文选》该篇注[9]中认为是曾任知谏院的钱公辅。版:名籍,即登记名册的木板。嘉祐八年:嘉祐是宋仁宗年号,嘉祐八年为公元1063年。

    【译文】

    古代没有专职向君王讲谏的官员,从公卿、大夫到从事工商的百姓没有不可以进谏的。汉朝建立以来,才开始设置专职进谏的官员。将有关天下行政和四海民众的得失与利弊,都汇集在谏官一职上,让谏官去向君王陈说。谏官的责任也就够重的了。担任谏官的人,要时常记住国家大事,舍弃那些细枝末节的小事;先议论紧急的事务,然后再议论可以缓办的事务;专门为国家谋利,不为自身考虑。有些人急迫地追求名誉,这与急迫地追求私利是一样的,二者之间相距有多远呢?

    天禧初年,真宗下诏书设置六名谏官,规定了他们的职责。庆历年间,钱君开始将谏官的名字写在木板上。我恐怕时间一久名字会磨灭,便于嘉祐八年将这些名字都铭刻在石碑上。后代人将会逐个指着他们的名字去议论他们,说道:某人忠诚,某人奸诈,某人正直,某人邪佞。啊,这样做能不让人警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