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

    【原文】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呼?”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杰,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

    方山子:即陈慥(zào),字季常,自称龙丘先生。宋神宗时太常卿陈希亮之子,苏轼的友人与同乡。

    光、黄:光州、黄州,两州邻界。光州,治所在今河南潢川县。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县。

    朱家、郭解:朱家,秦末鲁人,与汉高祖同时代的侠士。仗义好施,家无余财。郭解,西汉初期著名侠士,能“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后被汉武帝灭族。

    折节:改变原有的志向和行动。

    驰骋当世:在当今的社会施展才学抱负。

    岐亭:宋时镇名,在今湖北麻城西南七十里。

    庵(ān):小草屋。

    方屋:指方形的帽顶。

    方山冠之遗像乎: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师戴的帽子,用彩色丝制品制成,形状方而高。宋隐士多戴这种帽子。遗像,遗制。

    矍(jué)然:惊讶相看的样子。

    环堵萧然:室内空无所有。环堵,四面土墙。萧然,萧条冷落的样子。

    使酒:喝酒后任性而行。

    余在岐山:宋仁宗嘉祐七年(公元1060),苏轼任凤翔府签判,时陈慥之父陈希亮知凤翔府,苏轼这时开始与陈慥结交。

    怒马独出:怒马,使马振怒,即跃马飞奔的意思。独出,即一马当先。

    精悍:精明能干。

    阳狂:即佯狂,装疯。

    傥(tǎng):副词,同“倘”,或者,也许。

    【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的时候仰慕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侠客义士都崇拜他。长大以后,改变原来的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在当时的社会上纵横奔驰施展自己的抱负,但是一直没得到重用。晚年就归隐在光州黄州之间,那地方叫岐亭。他住在简陋的房子里,吃野果蔬菜,不跟社会上的人相互往来。丢弃原来的车马,毁掉往日的衣服,在山中步行往来。人们都不认识他,见他所戴的帽子:四四方方的、顶又很高,说:“这难道不是古代方山冠的旧式样子么?”因此称他为方山子。

    我被贬到黄州时,路过岐亭,刚好见到他,说:“唉!这就是我的老朋友陈慥呀!为什么到了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异地问我为什么会到这里来。我把原因告诉他,他低下头,没有回应,接着又仰头大笑,招呼我去他家里留宿。看看四面的墙壁,空无所有,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奴婢都有安适自得的样子。对此,我感到非常惊异。

    想想以前方山子年轻时,纵情喝酒、舞剑弄刀、挥金如土。十九年以前,我在岐山见到方山子带领两名骑马的随从,挟带两把弓箭,在西山游猎。一只喜鹊在前面飞起,方山子让随从追逐、射杀它,结果没有射中。方山子猛抽坐骑,跃马而出,只一箭就射中了。于是与我在马上谈论怎样用兵,以及古今成败的道理,自称是一代豪杰,到现在,精明强干的神气,还可以从两眉间见到。难道他真是一个山中的隐士么?

    然而方山子家世代有功勋,他理应得到官职。假使他能从事政事的话,现在已经显贵扬名了。而且他的家是在洛阳。园子、住宅,雄壮秀丽,比得上公侯的府第。在黄河北有田产,每年可以收入上千匹的丝帛,也足够过富贵安乐的生活。可他都放弃不要,偏偏来到穷山荒野中。难道没有独特的志趣修养,就能这样做么?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许多异人,他们往往装疯狂,浑身污垢,我却无缘与他们相见。方山子也许见过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