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img513

    胡希恕注:太阴病,即里阴证,它经常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一系列症状反映出来,故凡病若见此一系列症状者,即可确断是太阴病,依治太阴病的方法治之,便不会错误的。太阴病的腹满属虚满,慎勿误为阳明病的实满而下之,若误下之,则必致胸下结硬之变。

    胡希恕按:太阴病与阳明病,是在同一里位所反映出来的阴阳两种不同的证,为便于理解,再就其证候,逐一说明之。由于胃肠虚弱,因使停水多寒,故腹满而吐、食不下,里虚之极,不但停水,而且不能保持之,以是则自下利,益甚者,谓此自下利,较一般阳证的下利为更甚也。时腹自痛者,谓腹中因有寒而自痛,稍暖时则亦自止也。基于以上的说明,太阴病不也和阳明病一样,都是来自胃肠中的证候反应吗?不过一则为热为实,一则为寒为虚罢了。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img514

    胡希恕注:太阴中风,谓太阳中风转属太阴病者。太阳证未罢,故四肢烦疼。阳微,即脉浮微。阴涩,即脉沉涩。外邪已衰,故脉阳微;虽里虚而脉阴涩,但脉不短而长,胃气不衰,故病当自愈。

    胡希恕按:太阳病传里,以转属阳明病为常,然亦间有转属太阴病者,本条所述,即太阳转属太阴的欲愈证。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img515

    胡希恕注:太阴病,即指腹痛自下利为证言,但脉浮为病在表,此亦表里合病之属,故宜桂枝汤以发汗。

    胡希恕按:下利而有表证者,宜发汗解之,前之太阳阳明合病而下利者,用葛根汤,与本条用桂枝汤取法同。不过此只言脉浮但必兼缓弱,或有自汗出,若脉浮紧而无汗,则宜葛根汤,而不宜桂枝汤。于此还须注意者,葛根汤与桂枝汤均属发汗解热剂,宜于阳证不宜于阴证,若真虚寒甚于里的太阴病,若为并病,虽表未解,亦宜先救其里,如太阳病篇所述,下利清谷而身疼痛者为例是也。若在合病,亦应用配伍干姜、附子的白通汤,而葛根汤、桂枝汤俱不中与之不可不知。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img516

    胡希恕注:凡病自下利而不渴者,均属太阴病。太阴病下利之所以不渴,以其脏虚有寒饮的关系,治宜四逆辈以治之。

    胡希恕按:四逆辈,乃指四逆汤类和理中汤类而言者。此述太阴病下利的正治大法,其具体证治均详于各篇有关条文,于此只概要示之。

    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img517

    胡希恕注:本条前半见于阳明病篇,今只就后半解之。

    至七八日,若大便不硬,而反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则此下利亦必自止,因胃气壮实,不容湿浊秽物存在故也,言外湿去利止,病当自愈。

    胡希恕按:里证者,为机体欲藉涌吐或下利的转机,自消化道以解除病邪也,但往往限于自然的良能,反致欲吐不能吐,或大便难的里实证;或虽得吐利,但以胃肠机能沉衰,不但病邪不去,而反致吐利不止的里虚证。本条所述“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正是说明机体抗病机制的胜利,脾家实,可作胃气强解,古人误以脾为消化器官,由于不明生理故也。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img518

    胡希恕注:太阳病宜汗不宜下,而医反下之,因使表邪陷于里,而为表里并病。太阴病有腹满时痛症,今亦腹满时痛,故谓属太阴,其实此腹满并非太阴病的虚满,而此时痛,亦非太阴病的寒痛,是阳证而不是阴证,故以桂枝汤以解外,加量芍药以治腹满痛。若更大实痛者,还须更加大黄以下之。

    胡希恕按:此腹满时痛本非太阴证,而谓属太阴者,盖亦另有深意,教人辨证,宜全面细审,片面看问题,往往弄错。太阴病虽有腹满时痛,但腹满时痛者,不一定即属太阴,如前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言外自利而渴者,不但无寒而且有热,当然不属太阴也。不过前者言在明处,而此言在暗处也。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六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生姜(切)三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img519

    胡希恕方解:于桂枝汤中增加治腹挛痛的芍药,故治桂枝汤证而腹挛痛甚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

    桂枝10克,白芍18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大枣4枚。

    上五味,以凉水700毫升浸泡1小时,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续水再煎一次温服。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img520

    胡希恕方解:于桂枝加芍药汤中更加通便的大黄,故治桂枝加芍药汤证而大便难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

    桂枝10克,大黄6克,白芍18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大枣4枚。

    上六味,以凉水700毫升浸泡1小时,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续水再煎一次温服。

    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img521

    胡希恕注:太阴为病,本虚寒在里,故脉常弱。其人续自便利者,即自下利不止之意。假设当用大黄、芍药者,亦宜减之,因为胃气沉弱,不胜苦寒攻伐故也。

    胡希恕按:太阴病下利,没有用芍药、大黄的机会,假设当行大黄、芍药云云,无理,恐非著者话。

    img522

    冯世纶解读:对本条注解,多数注家以文顺解,胡希恕先生前期亦如是,即把本条理解为阴阳虚实交错互见的下利。但后期明显改变了注解,认为太阴病下利,没有用芍药、大黄的机会,“假设当行大黄、芍药云云,无理,恐非著者话”,最后做以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