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52

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三者。人也。人之所

以成生者。血脉也。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气也。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

热争。两气相搏也。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于十二经脉也。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也。八者。风

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八正之虚风。八风之邪。舍于骨节腠理之间也。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

此天地之至数。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中合人之九脏九窍。三部九候也。贵贱更互者。四时五行之气。以

王者为贵。而相者为贱也。冬阴夏阳者。下文之所谓沉细悬绝。为阴主冬、躁盛喘数。为阳主夏也。帝言九针之道。以

通其意于针经。今愿闻简要之道。是以伯答三部九候之法。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道。不必存矣。是以针解篇之人皮

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

五络应野。与灵枢九针论之多有不同。盖灵枢论十二原。本经以三部九候为原也。)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

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六节藏象论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岐伯曰。

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始于一。终于九者。天之数也。曰天地之至数者。言天包乎地。地气通于天也。故曰

令合天道。)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一者。奇也。阳也。故应天。二者。偶也。

阴也。故应地。三者。参也。故应人。因三才而三之则为九。以应九野。九野者。九州分野。上应天之二十八宿也。朱

永年曰。天以应皮。地以应肉。人以应血脉。一部之中。有皮。有肉。有血脉。有合于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

九野。是为九九八十一也。)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人有三部。部有三

候者。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也。决死生者。观其形气。别其阴阳。调其血脉。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也。

处百病者。表里阴阳。寒热虚实之为病也。调虚实者。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也。除邪疾者。去血脉。除邪风也。)帝

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

真。(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是以一身之中有三部。一部之中。而各有天地人。不知三部者。阴

阳不别。天地不分。以实为虚。以邪为真。绝人长命。予人夭殃。故必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乃以为刺法之真。)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在额两分。上循于顶。足太阳膀胱脉也。太阳为诸阳主气。故主上部天。)上部地。两颊之动

脉。(在鼻两旁。近于巨 之分。足阳明胃脉也。二阳之气而主土。故为上部地。)上部人。耳前之动脉。(在耳前曲车下

陷中。手太阳小肠脉也。夫心主血而小肠为之使。人之所以生成者。血脉也。故主上部人。此阳气之在上也。朱永年曰。

天主气。足太阳为诸阳主气也。地应肉。足阳明胃土之主肌肉也。人主血脉。手太阳与少阴相为表里也。)中部天。手太

阴也。(两手气口之动脉。手太阴脉也。五脏之应天者肺。然脏为阴。故主中部天。徐公遐曰。中部天。故能主周身之气。)

中部地。手阳明也。(在大指次指歧骨间。合谷之分。动应于手。手阳明大肠脉也。阳明居中土。故主中部地。)中部人

手少阴也。(在锐骨端之动脉。手少阴心脉也。三以应人。人主血脉。心藏血脉之气。故主中部人。)下部天。足厥阴也。

(在毛际外。气冲下。五里之分。动应于手。足厥阴肝脉也。厥阴为阴中之少阳。主春生之气。故主下部天。)下部地。

足少阴也。(在足内踝后。太溪之分。动脉应手。足少阴肾脉也。肾为牝脏而居下。故主下部地。)下部人。足太阴也。

(在鱼腹上越筋间。箕门之分。动脉应手。足太阴脾脉也。脾为阴脏而居中。故主下部人。)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

肾。人以候脾胃之气。(此以下部之三候。以候膈下之三神脏焉。徐公遐问曰。上部地。以候阳明之气。奚复以下部地而

候胃气耶。曰。所谓阳明者。胃之悍气。上冲于头。循咽上走空窍。下客主人。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

者也。所谓胃气者。乃水谷柔和之气。与阳热 悍之气有别。故以下部之脾脉候之。细参本经。及灵枢伤寒诸经。其义

自明矣。然荣卫气血。皆由胃气之所资生。故复以脾脉兼候胃气。曰。脾之本脉。亦可候胃气耶。曰。脾与胃以膜相运。

雌雄相应耳。是以仲景以胃脉之趺阳。而候脾气。岐伯以脾脉之箕门。兼候胃气。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帝曰。中部之

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肺属干金而主气。故天以候肺。

心主血脉而居肺之下。故人以候心。胸中。膻中也。宗气之所聚也。宗气者。阳明水谷之所资生。故地以候胸中之气。

此以中部之三候。以候膈上之二神脏。中土之二形脏焉。张二中曰。地以候胸中之气者。言中部之候。亦兼候阳明之胃

气也。今始知三部之中。而皆有阳明之胃气焉。张兆璜曰。太阳之脉下入缺盆。络肺贯膈。故以候胸中。)帝曰。上部以

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太阳为诸阳主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