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序 治世安邦的名臣,为人处事的楷模

提起“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可谓赫赫扬名于中国近代史,100多年间他的生平事迹,他的理论著述,备受人们的关注,同时屡遭非议。他一生最大功绩莫过于自组湘军,浴血奋战,推翻太平天国起义,为清王朝稳固了江山,成为了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直至官居一品。这时期的曾国藩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壮志勃发于他的胸间,他虽出身普通农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草根),却自立自强,有着自己一整套为人处事的原则,使他无论是戎马征战,还是官场混迹,都能这般如鱼得水,淡定从容。在后来的洋务运动中,曾国藩更是彰显了他超越于时代的变革精神,眼界之宏大,胸襟之宽广,使人崇敬赞叹。也正是这些大手笔的事件,让曾国藩获得了空前的声誉,甚至时有“功高盖主”之嫌。

真正使曾国藩栽了些跟头的事件是1870年6月发生的天津教案——因怀疑天主教堂拐骗人口、虐杀婴儿,天津数千群众与洋人教堂人员发生流血冲突。时任职直隶总督的曾国藩在处理此事时,因顾全局势,避免再开战端,同意法国要求,处死为首的杀人者,对牵连官员革职充军,赔银46万两,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一举动使曾国藩名誉扫地,他遭到国人一致的唾骂。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在南京病逝,墓地在今长沙市望城县坪塘镇伏龙山下。曾国藩的故居经整修后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常有游人纷至沓来,带着崇敬之心深切缅怀。

毋庸置疑的是,曾国藩为近现代历史风云人物,正是由于他的存在,才使得清王朝在过渡时期保全了江山稳固,也正是他极大地影响了整个清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而且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对于曾国藩的功过是非,历来毁誉参半,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大清朝对曾国藩可以说是感激涕零,而革命党人,则称曾国藩为卖国贼。他身后的著作更是鱼龙混杂,分不清原著与伪作。尽管如此,与曾国藩有关的书籍一直经久不衰。而且很值得关注的是,受家学的影响,曾国藩的后代都卓有成就。长子曾纪泽继承侯王爵位,成为清朝著名外交家;次子曾纪鸿,成了数学家。孙辈中的曾广钧很年轻便中了进士;第四代孙曾约农、曾宝荪,则是大学校长、著名的教育家……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曾氏家族保持长久兴旺的呢?经学者研究,正是曾国藩修身治家的八大学问在发挥作用。这八大学问分别是:治国的学问;治学论道的学问;持家教子的学问;治军的学问; 处世交友的学问; 自励自强,完善人格的学问;养生保健的学问;用人识人的学问。

作为曾国藩研究珍贵史料的《曾国藩家书》可谓以励志良言的形式尽包曾国藩传世八大学问的精髓,其价值与影响极为深远,被誉为是“千古家训之首”。

《曾文正公家书》于光绪五年首次由传忠书局印刷发行,流传至今,约为1500封,时间上自清道光三十年始,至同治十年左右终,跨30年历程,集合了曾国藩一生的思想精髓,一字一句都情感饱满,思想深厚。

《曾国藩家书》中包含了大量充满哲思的语句,以至于在后世被流传为家喻户晓的名言警句,对于人们在完善自身、启迪心灵方面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曾国藩家书》所倡导的处事之法、 为人之道, 皆从中国传统国学而出,可谓丝丝入扣地关照国人的生存实境。不单曾门后人,后世的很多人都从这些言辞赤诚的家书中获得了最初和最有益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在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社会格局不断发生着重大变革,住房环境紧张、教育体制僵化、医疗保障欠缺,已渐成民生切肤之痛。迷乱之际,人们迫切想从古代先知的思想和智慧中得到启迪和开示,正因为如此,《曾国藩家书》自刊印以来,一直广受读者赞誉,成为了家教类图书的畅销名著,其选集也多种多样。

为使《曾国藩家书》更大意义上地泽被后人,带给读者教育启发和阅读趣味上的双重感受,我们特精选出曾国藩传世家书中最经典的部分,并详加校勘和白话翻译,再分门别类,给每封信都提出中心励志名句,以使读者更轻松地步入曾国藩深邃的思想境界,记取有益于自身的语句和内容,进而升华自己的人生,智慧的应对工作与生活。

2011年正是曾国藩诞辰200周年,我们阅读《曾国藩家书》不单是出于学习受教的目的,还应有一份深切的纪念,发自内心地感谢这位智慧先知对后世之人博爱的教导。

编者谨识   

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