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晚秋

    赵 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作者

    *赵嘏(806—852?),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淮阴)人。弱冠前后曾北至塞上,历浙东观察使、宣歙观察使幕。文宗大和六年(832)举进士不第,寓居长安。武宗会昌四年(844)始及第。宣宗大中六年(852)左右,为渭南尉。

    鉴赏

    中国诗人笔下,气候节气往往是颇为分明的。春天的明媚和秋天的凄清,就是对比显著的两种色彩,而这种风景下的心情也颇不一致。如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春景描绘:“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再看曹丕《燕歌行》的秋景描写:“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像这样的春景娱人秋景伤情,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共鸣。

    为何会有这般共鸣?

    于四季气候、个人境遇和诗歌创作的关系,钟嵘《诗品》有段经典之论:“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又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表述可谓十分贴切。

    赵嘏这首诗,与曹丕的《燕歌行》颇为相似,都是秋天时节“离群托诗以怨”的典型。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唐人爱用“汉”来指称自己,“汉家宫阙”就是指唐代宫殿。诗人此时身在长安,清晨起来,看见清幽的白云缓缓流动,这正是一年的深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凌晨天空还有残星几点,天上大雁已经横越边塞,飞往南方。诗人是江南人,乡关之思,不知不觉流露出来。一曲悠扬笛声,忽然吹来,入得诗人耳里,终于将浓浓乡愁,全部勾出,斜倚楼上,难以自已。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看来唐人笛曲,多有故园情感之托。“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篱边的菊花静静开放,小洲的莲花也渐渐落尽。这两句写景极细,叙情极幽,如克莱德曼钢琴名曲《秋日私语》一般,令人中心系之,缠绵不去。“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二句用典,《晋书》记载,吴人张翰洛中为官,见秋风吹起,想到菰菜羹、鲈鱼脍这些家乡美味,于是挂冠而去。《左传》记载,楚人钟仪被俘,来到晋国,依然戴着楚人帽子。故土难忘,显示的是作者归欤之情。

    本诗最令人称道的是“长笛一声人倚楼”,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载,诗人杜牧读到这句,“吟咏不已,因目嘏为‘赵倚楼’”。“赵倚楼”,由此也成为诗人的美称。

    这样一句,何以会成为一种经典?

    清人况周颐《蕙风词话》写道:“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词心”,即诗人面对宇宙自然的生命感悟。茫茫空中,一曲笛声,这笛声仿佛专为诗人而吹,有动于中,一往情深,不能自拔。简单一句,写出这般深情,正是“词心”捕捉之表现。全身心融入自然的诗人,往往能有这等传神之笔,感动千古,著名的“张三影”“贺梅子”,和“赵倚楼”一样,都是因自己得意的几句或一句,成为千古绝唱。

    《红楼梦》里贾宝玉说道:“我虽丈六金身,还借你一茎所化。”大自然犹如丈六金身,生花妙笔,就是这微微一茎。经典名句之出现,大抵皆是这般。

    (黄全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