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生物钟挂在哪里?(2)

时差问题是现代交通文明的产物。在发明飞机之前,骑马、狗拉雪橇甚至坐车,都不会产生适应时差的问题。关于时差的报道,首次出现于1931年。当时,有两名叫做威利 · 波斯特和哈罗德· 加蒂的飞行员做了一次为期将近9天的环球旅行。他们碰到了一些我们今天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懒于起床、困倦不已、难以集中注意力、消化不良等。

当人体的生理节奏面对外部昼夜更替规律的变化时,便会发生时差问题。结果本应当是大脑工作的时间,大脑却希望休息;本应当是大脑休息的时间,大脑却在工作。大脑自身有一个主生物钟,它已经预先设定好了关于体温、吃饭和睡觉的时间安排。而一旦出现时差,这些安排便会被打乱,引起诸如半夜也感觉饥饿的现象。

光照能够引起生理节奏的变化,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小孩打秋千来解释。小孩打秋千时,他与秋千的运动有一个共同的速度,但当我们推动秋千时,便会改变这一速度。当秋千向前运动时,我们的推力会使小孩荡得更快;当秋千向后运动时,我们的推力则会使小孩和秋千的速度减缓。同理,我们通过光照时间的调节,可以调节自己的作息时间。但是,要按照自己意愿影响自己的生理节奏,便必须在合适的时间进行合适的光照。

光线对生理节奏的影响是通过大脑底部一个体积很小的叫做视交叉上核的部分完成的。视交叉上核接受来自眼睛的信号,并产生自己独有的节奏。在一项实验中,培养皿中培养出来的视交叉上核细胞能够表现出一种大致24小时为一周期的作息方式。视交叉上核细胞是保持正常生理节奏所必需的,视交叉上核受伤的动物会不分白天黑夜,随时都可以睡眠。

光照还能够促使松果腺产生褪黑激素。松果腺位于大脑底部下丘脑的旁边,体积仅有一颗较大的豌豆那么大。褪黑激素水平在傍晚时分开始升高,在睡眠开始时达到高峰,然后逐渐降低,直到你在第二天早上醒来。

你知道吗 早起的公鸡和夜猫子都是天生注定

有的人感觉早上精力充沛,而有的人却喜欢在深夜工作,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人的自然生理周期不是恰好24个小时。比如,生理周期为23个小时的人喜欢早起,因为他们的身体总是急切等待着天亮;而此时,生理周期为25个小时的人却仍在呼呼大睡。

生理周期比较长的人有多种适应时差的方式。根据调查,通常这种人感觉在向东旅行中早起床要比在向西旅行中晚起床更加难受。在向东旅行中出现的身体不适可能与生理周期长于24个小时有关。如果是这样,清晨型的人在向西旅行中会感到更明显的身体不适,而夜晚型的人在向东旅行中会感到更明显的身体不适。这两种情况都与人类自然生理周期有关。

为了证实我们的这一想法,你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帮助,做一下下面的测试,然后将测试结果反馈到我们的网站上(http://welcometoyourbrain.com),并看一下别人的测试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