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生老病死都有福 - 图1

第七章 生老病死都有福

假如从20岁就开始修行,到了80岁时,可能会直接进入来世的快乐生活。

1.生死事大,早做准备

现在的人,对世间的一切事,无不斤斤计较、绞尽脑汁,对死亡大事却置之不理,仿佛死神已将自己忘却,这实在是掩耳盗铃的自欺之举。

瑜伽士秋雍,是塔波仁波切的首座大弟子,也是藏地公认的大成就者。

一位康巴的修行人,听闻其美名,特地前来拜见。他向尊者供养了布匹后,便乞求传法。尊者什么也没传。

经过再三请求,尊者拉着他的手,诚恳地说:“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也会死!!!”并告诉他:“上师的教言没有别的,我发誓没有比这更殊胜的窍诀了。”

或许有人听了,不以为然:“这哪是什么大法?上师应该给我加持一下,给我灌个最高最高的顶,这才是真正的法。‘我也会死,你也会死’,这个我也懂。如果这是法的话,我可以给上师传。”

然而,那个康巴人信心很足,觉得:“上师讲得确实有道理。上师总有一天会圆寂,我也总有一天会死,死的时候,连这个身体都带不走,更何况是其他东西了?所以,我一定要好好修无常,舍弃今生。”

于是,他依此教言精进修持,最终获得了成就。

作为修行人,理应时常忆念死亡。印光大师在他的佛堂里,挂着一个大大的“死”字,并时时告诫后人:“人命无常,速如电光。”“光阴短促,人命几何,一气不来,即属后世。”可见这些大德对死亡的重视。

前辈的大成就者们,为了脱生死,历尽千辛万苦,以坚固的信心、勇猛的精进,朝如斯、夕如斯,方得明心见性。

只可惜现在的人,对世间的一切事,无不斤斤计较、绞尽脑汁,对死亡大事却置之不理,仿佛死神已将自己忘却,这实在是掩耳盗铃的自欺之举。

我们无始以来,由于二取执著,迷失了本来面目,原有的自性光明被无明所覆,以致长久流转于生死苦海。这一生若不悟道,则难越生老病死关。如果想重见光明,永脱生死,必须下一番功夫。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放下一切,时刻忆念死亡,毫不懈怠地修行,方能嗅到本有的菩提芬芳。

2.学佛的老人不痴呆

学佛是老人理想的归宿。很多老人学佛之后,精神上有了真实的寄托,对未来也有一种把握。所以,愿普天下的老人都能对自己的晚年生活善加抉择,以有意义的方式度过!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代诗人李商隐对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的慨叹,恰恰是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时下,许多老人的吃、喝、穿、用已不用犯愁,但精神生活却日益空虚。有些老人退休后,整天靠打麻将、下棋、玩扑克等度日;有些老人则靠带孙子、逛公园、忙家务、养宠物来消磨时光……英国有位百岁老人说:“无聊,是一个致命的杀手。”因无法面对无聊的生活,他就一直工作,不肯退休。

强烈的孤独感和不知如何打发时间,是老人最大的心理障碍。许多子女认为,让父母吃好、穿好就是孝顺,却往往忽略了他们的内心感受。

人到了垂暮之年,周身体力逐渐衰退,口中的两排牙齿所剩无几,再香的食品也消化不了;人也变得老眼昏花,看不到远处或细小的东西;无论别人说话声音多大,耳朵都听不清楚。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非常健忘,总是昏昏沉沉,而且身体老化、四大紊乱,致使百病缠身,饱受折磨。

老人们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却找不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再加上子女都忙于自己的事业,平时除了电话问候以外,难得有人陪在身边嘘寒问暖。所以,他们整日里郁郁寡欢,脾气越来越古怪,心情越来越忧郁。

在日本,每年约有万余老人轻生;在美国,老年人成了自杀率最高的人群,每天近18名老人自杀身亡……

在这种情况下,学佛对老人来说,无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因为老人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不容易被虚幻的欲望引诱,所以一旦接触佛法,比年轻人更容易产生共鸣。在藏地,人到了晚年,念观音心咒、绕塔、供灯……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很少有人觉得空虚难耐,反而常抱怨时间不够。

俗话说:“学佛的孩子不变坏,学佛的老人不痴呆。”每位老人若能潜心学佛,在有限的时日里,为后世多积累善法资粮,那么,晚年不但不会空虚寂寞,还会开启智慧、获得解脱。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老人学佛应放下尘缘,做到“一心”,最好不要今天挂念孙子、明天惦记女儿,什么事情都想插手。明代张守约居士也说:“物外寄闲身,诸缘任运歇,不染半点尘,唯念一声佛。”

《净土圣贤录》中有一则故事:

嘉庆初年,杭州有位老太太到孝慈庵问道源和尚:“修什么法门,可以一生脱离苦海?”

和尚告诉她:“任何法门无过于念佛。然而,念佛不难,难于持久;持久不难,难于一心。你若能做到专心持名、至诚发愿,临终时佛定来接引你脱离苦海!”老太太听后,欣然拜别。

回家后,她将一切家事交给儿媳妇等人,自己设了一间净室,每天在里面念佛修行。

几年后,老太太又去问和尚:“蒙您开示,弟子弃舍家务,专事念佛,自问可以做到持久不懈,但苦于无法达到一心,请师父慈悲指点。”

和尚说:“你虽抛却家务,却没有斩断对儿孙的执著,爱根未拔,如何一心?”

老太太叹道:“师言极是!我虽然管住了身体,却没有管住自己的心,从此以后,我真的要万缘放下。”

回去以后,她时时提醒自己,摄心念佛,对什么事情都不管。久而久之,大家都称她为“百不管”。

如是又过了几年,一日她到和尚面前说:“您确实没有欺骗我。弟子过几天就西行了。”数日后,老太太无疾而逝,异香满室,瑞相纷呈。

可见,学佛是老人理想的归宿。很多老人学佛之后,精神上有了真实的寄托,对未来也有一种把握。所以,愿普天下的老人都能对自己的晚年生活善加抉择,以有意义的方式度过!

3.生老病死不过才一个轮回

一对年轻姐妹在鲜花绚烂的花园中,遇见一位风烛残年的老妇人。小女孩看着发白面皱、齿落背伛的老妇人,问:“姐姐,我们会不会变成她那样呢?”“会的,一定会变成那样的!”

衰老,是现代人的头号大敌,没有一个人愿意自己变老,于是想方设法挽留逝去的青春。然而,“青山留不住”,看着皱纹一天天增多,谁也不能阻止无常的脚步。

有一部影片中,曾有段很有意思的对话:

一对年轻姐妹,在鲜花绚烂的花园中,遇见一位风烛残年的老妇人。

小女孩看着老妇人发白面皱、齿落背伛,问:“姐姐,我们会不会变成她那样呢?”

“会的,一定会变成那样的!”

人老了以后,身上、脸上都是沟壑纵横,布满皱纹。又因体内的血肉减少,骨头和皮之间的肉慢慢干了,使得骨节暴露无遗,牙腮骨、关节头也全都凸出在外……

看到这种情景,许多老人闷闷不乐,特别苦恼。其实没什么可苦恼的,就好比到了秋天,再怎么洒水、施肥,鲜花仍会慢慢枯萎,人老了也是同样,这完全是自然规律,所以应当顺其自然。

前几年,有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想做乳房整形手术。医生担心她身体吃不消,手术可能有风险,但她却执意坚持,非做不可。当记者问及原因时,她直言不讳地回答:“就是为了美丽。这样才会越活越年轻,越活越愉快,爱美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

还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大爷,去医院做了除皱手术。他告诉记者:“我平时爱锻炼,身体没任何毛病,就是脸上皱纹实在太多了,看起来特别不舒服,所以,我下决心求助于整容医生的妙手,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2007年,一个62岁的老人也接受不了变老的事实,非要做面部拉皮、隆胸等多项手术,结果手术没有成功,整容让她永远离开了人间。而且,术前她没有把整容的事告诉家人,对老伴也只说是6000元的小手术,但实际上却花掉了25万人民币。

我也认识一个很有钱的老人,身边许多人常吹捧她越老越年轻、越老越漂亮,她听了以后美滋滋的,十分受用。但实际上,谁都看得出来,这只是恭维而已。然而,就是为了这些恭维,她自己饱受了很多痛苦。

现在许多老人,不懂生老病死的规律,一味地做些毫无意义的事,却不知衰老一旦降临,再怎么躲避也无济于事。

《瑜伽师地论》中,讲了人老之后的五种状况:

一、盛色衰退:身体、脸色的光华消失,不复年轻时的模样。

二、气力衰退:昔日力气充沛,年老后虚弱不堪。

三、诸根衰退:眼、耳、鼻等诸根日益老化。

四、受用境界衰退:过去可任意享受各种妙欲,人老后就有心无力了。

五、寿量衰退:寿命日渐穷尽,有减无增。

人人都难逃这五种命运,生老病死是一种规律,谁也没办法超越。有些人因承受不了衰老的痛苦,故希望尽快死去,可实际上,当死亡真正降临时,他们又特别害怕,唯恐避之不及……

不过,同样是衰老,修行人在面对的时候,与世人就有天壤之别,甚至还能利用它导人向善。

日本有一位良宽禅师,毕生精进修持,从未懈怠。晚年时,家乡的亲戚来找他,说他外甥不知上进,整日花天酒地、不务正业,希望禅师能用佛法开导他。于是禅师答应回去看看。

禅师回到故乡后,外甥对他的突然到来,有预感是来教训自己的,但仍然殷勤接待,并特地留他住了一夜。谁知禅师一句重话也没说,好像什么事都不知道的样子。

第二天,禅师临走时,对外甥说:“我老了,两只手老是发抖,你能帮我把鞋带子系上吗?”外甥很欢喜地照做了。

这时,禅师语重心长地说:“谢谢你了!唉,人老了,做什么都没用,连一个鞋带都不能系。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趁年轻的时候,把人做好,把事业基础打好。”说完后,禅师就离开了,对他的非法行为只字不提。

但从那天以后,他的外甥痛改前非,再也不去花天酒地了。可见,有些老禅师因为一生修行,点点滴滴的行为都能感化他人。

其实,人一旦老了,就应该坦然面对。不要明明已经80岁了,却非要年轻40岁,想重新过美好的生活,这是办不到的。萨迦班智达也说:“诸人羡慕得长寿,又复恐惧成衰老,畏惧衰老望长寿,此乃愚者之邪念。”一味地渴望长寿、畏惧衰老,这是愚人的邪念。

当然,这一点口头上谁都会说,可衰老真正到来时,自己到底会如何面对?这要看肚子里有没有一点境界了。如果有的话,实际行动中就会做得出来。

4.不要临“死”抱佛脚

假如从20岁就开始修行,到了80岁时,可能会直接进入来世的快乐生活。但这一生若迷迷糊糊就过了,临死却希望时光倒流、重新做人,那时已经没有力气了,也没有这个机会了。

我曾看过一则小故事:

有两兄弟,住在80层的高楼上。一次,他们半夜三更回家,发现电梯因为维修,已经停了。二人经过商量,觉得自己年轻力壮,干脆爬楼梯回家。

他们先爬了20层,有点累了,哥哥说:“包太重了,把它先放在这里吧,明天再下来拿。”于是他们放下行李,轻装上阵。

到了40层时,弟弟开始抱怨:“你之前明明看到了停电梯的通知,为什么不早点说?咱们可以提前回来。”哥哥说:“我不是忘了吗?那有什么办法。”他们开始互相争吵、指责。

吵吵嚷嚷之下,两人爬到了60层。尽管他们彼此不满,但累得要命,争斗的力气也没有了。

只休息了一会儿,他们又继续往上爬。

终于到了80层,兄弟俩已是精疲力竭。他们缓了一口气,正准备开门,一摸口袋才发现——钥匙还留在20层楼的包里。无奈之下,两人只好在门口睡下……

这故事看似是个笑话,但用佛法来解释的话,正说明了我们人生的几个阶段:

20岁时,不管是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基本上比较轻松,没有太大压力。

40岁时,工作中、家庭中的恩怨层出不穷,满肚子都是各种牢骚。

60岁时,尽管内心有诸多不满,但已经没有力气抱怨了。

到了80岁接近死亡时,回顾整个人生经历,好像自己一无所得。尤其最关键的“来世”钥匙,在20岁时就忘记带上了。

当然,假如从20岁就开始修行,到了80岁时,可能会直接进入来世的快乐生活。但这一生若迷迷糊糊就过了,临死却希望时光倒流、重新做人,那时已经没有力气了,也没有这个机会了。

所以,大家应当以此来勉励自己。能从小行持善法是最好的,但若没有这种缘分,什么时候遇到佛法,就从那个时候开始,精进修行也不迟。这样,临死时才不会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