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 文体的趣味

几首奇特的诗

谈到诗,中国人都看做是风雅逸事。在许多时候,常用做诗寻乐,像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就是代表。因为诗的本身,字句整齐,有响亮的音韵,读起来铿锵悦耳。而且它的内容,又多是情意绵绵,辞藻美丽,所以人们这样爱好它。

中国自古以来的诗,恐怕比文章的数量多。所谓“文人”,诗兴来时,一鼓气可以写个十首八首,并不奇怪。这样成了习惯,或者说成了癖好以后,便出口成诗,因此中国的诗──尤其是短诗,实在多得不可胜计。

在中国的诗海里,有几首很奇怪的诗,很有趣味。

清朝的少女诗人何佩玉有一首十“一”字诗,用四句诗描写一个山水清静的地方,诗中有十个“一”字,非常有趣(此诗原见《女世说》)。

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林黄叶一僧归。

此诗虽然有这样多的一字,但读来没有重复的感觉。李密庵有一首《半半歌》,比十“一”字诗更饶趣味: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林语堂认为这种半半思想是中国人的得意杰作,也就是孔夫子的中庸之道,凡事不趋极端,适可而已。这首《半半歌》,十足表现出这种思想。

有一次读《日报·副刊》,读到一首《人字》诗。诗中含有二十五个人字,把人的关系写得很为清楚:

人类人相食,人人与人人。

人间圣人出,人人人其人。

人君人上人,人人人下人。

人与人人等,人人尊一人。

这种一首含着许多相同之字的诗,非常稀罕。还有一些诗,有时含着相同的字眼,但各句并不尽同。例如下面的一首诗,是各句首二字重叠,读来也觉有趣: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清唐元观,曾经作了一首诗,把“花月”二字,镶在每一句里面,一点没有勉强的感觉:

月上东墙花影偏,花香月色到帘前。

卷帘步月穿花径,爱月怜花人未眠。

(见《历代女子白话诗选》)

中国从早就有一种“回文诗”,回环往复,读之无不可通。例如下面的一首诗,无论倒读,或由末句至首句,都有意思:

春晚落花余碧草,夜凉低月半梧桐。

人随雁远边城暮,雨映疏帘绣阁空。

我曾看见一个茶杯的底上,写着五个字,绕成一圈,无论如何读都可成句,颇有“回文诗”的意味。五字如下:

贰 文体的趣味 - 图1

据说秦时窦滔镇守襄阳,多年不归。他的妻苏蕙,听说丈夫在外另有所欢,曾织锦为回文,五彩相宣,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名叫《璇玑图》,寄给了窦滔。滔读了大受感动,立刻归家。这个《璇玑图》曾被人列为世界八大奇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