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古书的态度

中学生对于中国的古书,应当有怎样的态度?

过去,青年人对于中国的古文化书是抱着讨厌的心,以为一切的古书都是老古董,没有一读的必要。所以文科的学生,以中国文学系的数目最少。这自然是各人的兴趣问题,但是青年人对于古书的态度,从此可见一斑了。

我自然不是赞成青年人要钻到古书里面,然而我们对古书的看法应当正确。

我们是中国青年,对于中国的文化应当有适当的认识。无论你喜欢科学也好,喜欢文学也好,这一点基本的认识是应当有的。

民国十一年,教育部颁布中学课程暂行标准中,规定高中及初中毕业生最低的限度如下:

(一)高中文科:

(1)曾精读名著六种而能了解与欣赏。

(2)曾略读名著十二种而能大致了解与欣赏。

(3)能于中国学术思想、文学流变、文字构造、文法及修辞学等有简括的常识。

(4)能自由运用语体文及平易的文言文,作叙事说理表情达意的文字。

(5)能自由运用最低限度的工具书。

(6)略能检用古文书籍。

(二)初中国文科:

(1)曾精读选文,能透彻了解并熟悉至少一百篇。

(2)曾略读名著十二种,能了解大意,并记忆其主要部分。

(3)能略知一般名著的种类、名称、图书馆及工具书籍的使用,自由参考阅读。

(4)能欣赏浅近的文学作品。

(5)能作通畅的语体文,无文法上的错误。

(6)能阅览平易的文言文书。

从这个最低限度里,知道中学生对于古书必须有相当的认识,有略能检用古文书籍的能力。可是,你自己问自己一下,“我曾读过什么古文书”?恐怕能答得出这个问题的人不多吧!

许多青年人喜欢翻阅一些古文书,可是不得其门而入。这些浩如烟海的古书,应当读哪几部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梁启超和胡适都曾开过一个《国学入门书目》。

梁启超的书目分为五类,共一百三十八种,我曾统计一下,如果能每月读一种(古文很是费解,平均月读一册并不算慢),须十一年半读完,换句话说,要读两次高中初中的时间。如果每周读一种(这个速度是不可能的),还要二年零九个月才能读完,换句话说,三年高中,每星期除了应付日常功课以外,又要加读一本古文书,试想这样能够实现吗?胡适也曾列过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共一百八十三本,不消说这是不适合于中学生的。对于中学生,我看梁启超在他的《国学入门书要目》的后面所拟的“真正的最低限度”,还可以参考。这个书目包括中国最重要的古书三十本,可以做各大思想的代表。中学生应当在任何情形之下,把它们翻阅一遍。兹将三十种书目列下:

(一)四书(二)《易经》(三)《书经》(四)《诗经》(五)《礼记》(六)《左传》(七)《老子》(八)《墨子》(九)《庄子》(十)《荀子》(十一)《韩非子》(十二)《战国策》(十三)《史记》(十四)《汉书》(十五)《后汉书》(十六)《三国志》(十七)《资治通鉴》(十八)《宋元明史记事本末》(十九)《楚辞》(二十)《文选》(二十一)《李太白集》(二十二)《杜工部集》(二十三)《白香山集》(二十四)《韩昌黎集》(二十五)《柳河东集》(二十六)《六十种曲》(二十七)《绝妙好词》(二十八)《三国演义》(二十九)《水浒传》(三十)《老残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