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灵感

一 灵感的神秘

据说在英国威士敏寺院里,诗人华兹华士(Wordsworth)的墓上,立着一个纪念碑。碑的图样是一个天使展着翅膀,按着诗人的肩头,侧身在他的耳边细语,传达诗歌的灵感(Inspiration);华兹华士伏在案上,在天使传给灵感的时候,写他的诗歌。

艺术所依赖的是灵感,古人都说是由于神的启示。柏拉图在他的《对话》(Dialogue)里这样说:“有一种迷狂症是诗神激动起来的。她凭附着一个心灵纯朴的人,鼓动他的狂热,唤起诗的节奏,使他歌咏古英雄的丰功伟业,来教导后人。无论是谁,如果没有这种诗人的狂热而去敲诗神的门,他尽管有极高明的艺术手腕,诗神也永远不让他升堂内室。”这里所说的“迷狂症”就是灵感。古希腊也以为各种艺术是由一位女神(Muse)主宰。中国文学家也有“下笔如有神助”的说法。相传江淹有一夜梦见郭璞向他说:“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他探得怀中五色彩笔,还给郭璞,从此以后,写诗作文就无美句,这就是所谓“江郎才尽”。这些都是把灵感看做很神秘的东西。

我们在没有说明灵感的特点和灵感的心理解释以前,先看看几个人对灵感的意义的解释。灵感的意义是什么呢?有一个人这样解释:“也许你正在欣赏风景,或是在花丛中寻觅可意的一朵,或是在临风默想,或是在寂静的田野中散步。正在这一刹那间,你心坎的深处,好像被什么一掠,感觉到微微的一动,你的意想中,立刻有一个新的境地映显出来,这就是一种奇异的启示,这就是灵感。”

只要我们触动这个灵感,美术家自然会几笔写成一幅杰作,音乐家自会叮当的奏出动人的曲谱,写作家自会执笔写出夺人心魄的妙文。要紧的是不要放过这个机会,让灵感飞去,它常是一去不复返的,多少人因为一时的懒怠,误了妙文的产生。

文人布枫(Buffon)有几句话说得十分清楚,他说:“有时你觉得有一种微少的电力来撞你的头脑,同时捉住你的心胸,在这个时候就是天才的当儿。”这种撞你捉你的、微少的电力,就是灵感的冲动。

灵感总是有些神秘,使人不可捉摸。

二 灵感的特点

照上面的话看来,灵感有以下的特点:

(一)灵感是突然来突然去的,为时极短,如果不能立时捉住它,把它现形化,它就一去不返,也许再也寻不到他的踪迹。所以许多文人都有近接灵感的准备。诗人李贺骑驴出游,总是带着纸、笔、锦囊,一有诗的灵感,就立刻把它写下投在锦囊里。左思作《三都赋》的时候,家庭中到处放置纸笔,举凡门旁、床边、食处、书房,甚至连厕所里都有预备,一旦灵感来时,立刻写下,免得让妙句漏走。梁启超睡觉时案头放着纸和笔,胡适也有这样的习惯。有许多人,灵感来时,因为没有准备,只能在信封的背面,或是包裹纸上,写成了他的不朽作品。

(二)灵感来时,能使作者很省力地写出自己也不相信的作品。这种作品往往既迅速,又精美。歌德写《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好例。他自己说,听到耶路撒冷自杀的消息,仿佛看见一道光在眼前瞥过,立刻就把《维特》全书的纲要拟好,一口气把它写完,然后把稿子复阅一遍,自己觉得很诧异。他说:“这部小册子好像是一个患睡行症的人在无意识中写成的。”

(三)灵感之来,往往出于作者意料之外,作品完成了,才感到自己又完成了一件作品。雕刻家罗丹作《流亡的犹太人》便是如此。他说:“有一天,我整天都在工作。到傍晚时正写一章书,猛然间发现纸上画了这么一个犹太人。我自己也不知道是怎样画成的,或是为什么去画它,可是我的那件作品全体却已具备于此了。”

(四)灵感有时希望它来,它偏不来;在无意中它却突然出现。音乐家白理阿兹(BeLioz)替贝让洁(Beranger)的《五月五日诗》谱曲,谱到收尾的叠句“可怜的兵士,我终于要再见法兰西”时,猛然停止,再三思索,终想不出一段乐调来传达这诗句的情思。过了两年,他去游罗马。有一天失足落下河去,遇救没有淹死,爬上来时口里所唱的一段,就是两年前再三思索而不能得的。在中国唐时有一个和尚,在中秋节写了一句诗:“此夜一轮满。”费尽心思,也写不出下句。直到次年中秋,灵感来时,立刻接上下句:“清光何处无。”

三 科学的解释

关于灵感的解释,古人说是由于神的启示,但现在科学的解释是由于潜意识作用和联想作用。

什么叫做潜意识呢?心理学者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说过一个实例:

有一个人跌下火车之后,把原来的经验都忘记了。他在一个小镇上做了几个月的小生意。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发现身旁的事物都不是习见的,才自疑怎么会走到这个地方。旁人告诉他说,他已经在这里做了几个月的生意了,他绝不相信。

这个人在做小生意的时候,就是靠着潜意识的活动。

催眠术完全是利用潜意识的活动。受催眠者的言语行动,和醒时往往完全不同。例如在平时他本没有臂力,在催眠中能举千斤重担。更有一件怪事,就是在催眠中你吩咐他的话,醒来后,虽然不记得,但是过了些时候,他会照你的吩咐做得一字不错。这就是因为在潜意识中还保存着这些吩咐的话。

灵感就是在潜意识所酝酿成的意象,涌于意义之中,而意识仍旧存在。例如德国作曲名人亨特尔(Handel)的一首无匹歌曲,就是因为听见铁匠在铁砧上打铁的声音所引动而写成的。亨特尔平日在潜意识中已经早就暗中有了一首曲子的雏形,直到一天,意识中听见打铁的声音,和无意识中的乐曲偶有相仿之处,因而把潜意识中的全部曲子的雏形一起勾引出来了。

灵感产生的第二个原因是由于联想,一个人看见地上白色的月光,立刻想到家乡和家庭中的亲人,不觉情感涌出,不费力便写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因为作者在故乡时曾多次在茅舍之旁,仰面欣赏月光,因此月亮和故乡发生了关系,现在一旦看见了月光,把从前之景象也联想起来了,因而产生了这首诗的灵感。荷马写世界闻名的史诗特罗亚被围十年的故事,是由于看见美人娇艳的一笑,也是这个原因。

桂林文吕阁里有一副对联,其中有一句是:“水月尽文章,会心时原不在远。”

会心时,就是灵感来的时候,也可以说就是由于水月所发生之联想。

四 招引灵感的方法

我们写文章常是缺乏灵感──得不到新鲜的意思。为了这点,有两种方法对于写作是有帮助的:

第一,培养写作的动机(Motivation),例如:常和爱好文学、努力写作的人往来谈话,从这些接触中,可以获得写作的灵感,使写作的动机成熟。其次是预备写作的环境,把笔墨纸砚等预备齐全,给自己布置一个写作的环境。第三是下决心“开始写作”,这样也许文思会不断的涌来。尼克仲(H.K.Nixon)说:

多数的人最大的困难是“开始”,工作一旦开始了,这些活动便会蜂拥而来。有许多作者,往往写到半截就停止了,为的是孵育目的,重整工作的态度。有志从事写作的人,应当注意自己是要咬牙垂发做些落空的努力呢?还是养成一种能坐下就起劲专心工作的习惯?决不可相信,前者比后者能产生更好的、创作的工作。

第二,作家为了使思想更自由的呈现,有许多招引灵感的方法──这些也可以说是文人们已经成了习惯的怪癖。兹分述如下:

刺激品是文人最常用的。李太白“斗酒百篇”,中国许多文人都在酒后文思最盛。美国的爱伦坡、英国的迭更斯等人,都借助于鸦片;林语堂和鲁迅等人,写文章必定要吸香烟;法国的福禄特尔和巴尔扎克,都借助于咖啡;莫泊桑借助于以太;雪莱饱饭之后,坐在火炉旁时灵感最盛;音乐家莫扎特(Mozart)也是在饭后工作最好。

调节温度,可以使血脉流通,增进思路,招引灵感。德国诗人席勒在创作时,喜欢把脚浸在河水里;包瑞特(Bossuet)在冷室中写作,必用毛皮包头;鲁展禽在地上大滚之后,爬起来才有惊人的书画。

写作的姿势,也影响思路,增减灵感。密尔顿喜欢躺在床上写诗;马克·吐温也喜欢偃卧;英国作家法勒(D.Fanner)一生的著作,都是站着写的。据心理学专家周斯(Jones)调查的结果,大半的诗人喜欢横卧的姿势。科学的实验也证明偃卧可以使血液流畅,宜于思想。

作家们几乎都有一些怪癖,但这只是文人自己的习惯,并不能证明人人如此,都有招引灵感的效力。科学家的证明,只有写作的姿势和适当的刺激物,有助于思想的活跃,于写作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