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教育女孩,请先进入女孩世界(2)

通过我有意识的培养,我发现女儿不再那么敏感,不再深陷于自己的小世界里了,而且她的爱心也随着她的年龄在一点点地增长。

女孩的敏感、受伤往往是由于她的那些"小心眼"造成的。所以,当女孩的眼界放宽后,当她不再只关注自己的小世界时,当她看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痛苦时,女孩就不会那么敏感、那么容易受到伤害了。

方法二:让女孩学会爱自己

更注重关系的女孩常常会放弃自己的正当利益,正因如此,女孩才更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在女孩小的时候,父母就应向她们灌输一种这样的思想:能够体谅他人是你的美德,但你一定要学会爱自己。

8岁的小贝很在乎别人对她的评价。在一次考试时,坐在她前面的同学向她借橡皮,小贝就有一块橡皮,但她也毫不犹豫地借给了同学。但同学用完橡皮后竟忘了还给她,由于她胆子很小,考试时不敢说话,所以她没敢和同学要。结果这次考试她答的乱七八糟,考得很糟。

当妈妈问她考得不好的原因时,她竟委屈地说:"都怪我当时没有橡皮。"

妈妈奇怪地问:"你不是有橡皮吗?"

这时,小贝才把考试时同学跟她借橡皮的事情告诉妈妈。

妈妈听后,细心地跟她说:"能够热心地帮助别人,说明你是个善良的孩子。但你有没有想到,把橡皮借给同学之后,你再用橡皮怎么办,这会不会影响你的考试成绩?"

"但如果我不借,同学会说我小气的。"

"妈妈并不是让你不借给别人东西,只是想告诉你,别人的评论重要,但自己的正当利益更重要。"

……

听了妈妈的这些话,小贝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女孩父母们不要小看这小小的借橡皮事件,如果女儿一直都不懂得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长大之后,她就会在一味满足别人的需求中失去"自我"。

现在一些失去"自我"的家庭主妇不就这样吗?为了孩子、老公而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忘记了充实自己,结果却落得个老公弃她而去,甚至连孩子也嫌弃她。因此,不想女儿很容易就失去"自我"的家长,在女儿小的时候就要告诉她:要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要学会爱自己。

细节2

爸爸妈妈的小公主—女孩更渴望父母的爱与关注

当男孩正在思考自己怎样才能打败对手时,女孩已经开始思考她周围的一切关系了。当然,作为她接触最多的家庭关系,是她思考的重点,她常常这样想:"我是爸爸妈妈的女儿。"当渐渐接触一些童话后,她又会这样想:"我是爸爸妈妈的小公主。"

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她渴望得到父母更多的爱与关注。而这从女孩们经常玩的"过家家"的游戏中就可以看出。

细心的父母一定会发现,女孩扮演最多的是妈妈的角色,她们会学着妈妈的样子,奶声奶气地对洋娃娃说:"宝宝,该吃饭了,来,妈妈喂你吃饭。"

有时,她们还会为自己的娃娃组成一个家庭:这是爸爸,这是妈妈,这是宝宝,然后一家人一起吃饭、一起看电视、一起做游戏。

在女孩的这些"过家家"游戏中,虽然也有"宝宝"做错事受到"惩罚"的时候,但更多的时候是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场景。这是女孩把现实生活搬进了游戏中,同时,这也是她的梦想:她希望爸爸妈妈永远爱她。

女孩天性就倾向于关系式的生活方式。她需要父母的爱,但她又是如何感受到父母对她的爱的呢?

我们都知道,男孩是靠行动来表达自己的。但女孩不同,她靠语言来表达自己,同时,她也是在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中来获取父母对她的爱。

其实,女孩还在摇篮里时,就强烈地希望父母与她交流,因此,当一个女婴感受不到父母对她的爱时,她就会哭闹不止,但当父母凑到她面前,跟她讲上几句话时,女婴便会停止哭泣,转而用笑声和挥动的手脚来向世界宣告:她因得到父母的爱而兴奋。

由此可见,女孩正是通过与父母交流获得了关心、理解、尊重、体贴和安慰。一般来说,交流对女孩意味着:

传达或收集信息:这常常是男孩交流的唯一理由。

探寻并发现想表达的内容:女孩往往通过交流发现自我、找到自我并理清思路。

释放情绪,改变心情:女孩最害怕没有倾诉的渠道,倾诉使女孩得到感情的依托和支持。

保持与对方的关系:女孩相信交流中的真情实感,她相信这种亲密的状态将提升与对方的关系。

给父母的建议

要想让女孩健康、快乐地成长,做父母的就要时刻让她感受到自己多么在乎她、多么爱她。当然,这种爱一定不是溺爱,而是理性的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