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自卑与超越

人类在“意义”和领域中生活,我们在看待“自卑与超越”的问题中,战胜自卑心理,超越狭隘思想,这是生活意义之所在。我们能体验到的并不是单纯的生活环境,而是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即使是环境中最单纯的事物,人类的经验同样往往以人类的目的来加以衡量。

在感受生活意义时,我们一直是以赋予现在的自卑与超越来感受到的,我们所感受到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它们经过解释后的事物。因此,我们可以理所当然地说:这些自卑与超越的意义是不完全正确的,其本身也是充满错误与矛盾的,但并非绝对,它存在于正确之间的变化之中。

第一章 生活的意义

生活与其“意义”是相随相伴、形影不离的,所以,人类的生活必须要有意义。而人类生活的意义不是相同的,它因人而异。每一种意义都或多或少含有错误的成分。在正确与错误之间变化着,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生命意义是不存在的。

一、生活的意义

每个人都有他的“生活意义”。他的姿势、态度、动作、表情、礼貌、野心、习惯,乃至性格特征等都遵循这个“生活意义”。每个人的作风、行动中都蕴藏着他对这个世界和他自己的看法,好似在告诉人们:“我就是这个样子,宇宙就是那种形态。”这便是他赋予生命与自己的价值及意义。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可能人人都能说得清楚但未必都能回答得准确。

尤其是处在矛盾中的人,不是因此而使自己困扰,就是用老生常谈式的回答来搪塞。但是,自有人类历史起,这个问题就已经存在了。现如今,有很多人常常在思考:“我们是为什么而活?生活的意义又是什么?”可以断言,这些人发出这种疑问,一定是遭遇过失败或挫折,若他们面前没有阻碍,每件事都平淡无奇,那这个问题就无暇顾忌。如果我们对每个人的话都充耳不闻,而只观察他的行为,我们将会发现:每个人都有他的“生活意义”。他的姿势、态度、动作、表情、礼貌、野心、习惯,乃至性格特征等都遵循这个“生活意义”。每个人的作风、行动中都蕴藏着他对这个世界和他自己的看法,好似在告诉人们:“我就是这个样子,宇宙就是那种形态。”这便是他赋予生命与自己的价值及意义。

人类生活的意义不是相同的,它因人而异。每一种意义都或多或少含有错误的成分,在正确与错误之间变化着,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生命意义是不存在的。然而,在此我们却可以将意义分出高低:有的美好,有的糟糕;有的错得多,有的错得少。我们还能发现:较好的意义具有哪些共同特征,而较差的意义都缺少哪些东西。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一种科学的“生命意义”,它是真正的意义的共同尺度,同时,也能使我们应付与人类有关的现实意义。在此我们必须牢记,真实只有以对人类目标与计划来反对人类自身的真实。除此之外的真实,毫无意义。

二、生命的三种联系

每个人的生命线都有三个重要的联系,而这三个联系我们必须牢牢记住。人们的现实由这些联系构成,人们面临的问题都是这些联系造成的。这些问题不断困扰着人类,因此,人类必须不断地对这些问题作出解答,并且要表现出我们对生命意义的个人概念及态度。

每个人的生命线都有三个重要的联系,而这三个联系我们必须牢牢记住。人们的现实由这些联系构成,人们面临的问题都是这些联系造成的。这些问题不断困扰着人类,因此,人类必须不断地对这些问题作出解答,并且要表现出我们对生命意义的个人概念及态度。

人类居住于地球这贫瘠星球的表面,它提供资源供我们成长。那么,我们如何发展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以保证人类的未来得以延续?这是一个向每个人索取答案的问题,没有人能逃避它的挑战。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我们的行为都是对人类生活情境的解答:它们显现出我们心目中认为哪些事情是必要的、合适的、可能的、有价值的。而所有解答又都被我们人类的主观意识,是“地球的主人”的事实限制。

在生物链的循环中,人类肉体脆弱及居住环境不安全时,我们必须拿出毅力,为我们的身心和幸福确定答案,这就像面对一个数学问题而必须努力解答一样。我们不能单凭猜测,也不能心存侥幸,而必须用尽各种方法,坚定地寻找答案。绝对完美的、永恒的答案虽不存在,但我们却可以竭尽所能来找出近似完美的答案,并通过不断的努力与奋斗,使它更加完善。其次,在远古时代,人类还未统治世界时,我们并非人类种族的惟一成员,而且还会和其他人类种族发生关系。为自己的幸福,为人类的福利,每个人都要和别人发生关联。个人的脆弱性和种种限制,使得他无法单独实现自己的目标。只凭个人的力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必然无法保存自己的生命,也无法将人类的生命延续下去。我们的最大目标就是: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和我们的同类合作,以延续我们的生命。因此,对生活问题的每一种答案都必须把这种联系考虑在内,即必须顾及“我们生活于和他人的联系之中,假使我们变得孤独,我们必将灭亡”这个事实。

再次,我们还被另一种联系束缚,就是两性,爱情和婚姻就属这种关系,它们是使生命延续下去的保证。个人和团体共同生命的保存都必须顾及这个事实,每一个男人或女人都不能对此问题避而不答。人类面对这问题的所作所为,就是答案。

上述三种联系,构成了三个问题:如何谋求一个职位,使我们在地球的天然限制之下得以生存;如何在我们的同类之中获取地位,以便我们能互相合作并分享合作的利益;如何使自己不自卑,以适应“人类的延续”和“人类存在两性”以及“爱情生活的和谐”等事实。

个体心理学发现,生活中每个人对生活的意义几乎都可以归纳在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主要问题之下。举例来说,假如有一个人,他的爱情生活很不完美,他对职业也不尽心竭力,他的朋友很少,他又发现和同伴接触是件痛苦的事,那么,凭他在生活中的这些拘束和限制,我们可以断定:他一定会感到“活下去”是件艰苦而危险的事,他拥有的机会太少,而承受的挫折太多。他的活动范围狭窄,可以用他的判断来加以解释,即“生活的意义是保护我自己以免受到伤害,把自己圈围起来,避免和别人接触”。反过来说,假如有一个人,他的爱情生活的各方面都非常甜蜜而融洽,他的工作获得可喜的成就,他的朋友很多,不仅交友广阔而且成果丰硕,那么,这个人必然认为生活是属于创造性的历程。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凭这一点以及他应付生活问题的勇气,即可断定:生活的意义是对同伴的兴趣,作为人类团体的一员,要对人类幸福献出一己之力。

三、奉献与爱心

人在生活中的真正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环视周围,便会发现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公路、建筑物、开发的土地及在处理人类生活过程中的种种经验,而这正是他们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许多错误生活意义和多种正确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所有失败者(神经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罪犯、酗酒者、问题少年、自杀者、堕落者、娼妓)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他们否认用合作的方式来处理职业、友谊和性等问题,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只属于个人意义。他们以为,没有一个人能从完成其目标中获得利益,他们的兴趣也只停留在自己身上。他们争取的目标是一种虚假的个人优越。谋杀者在手中握有一瓶毒药时,可能会体会到一种权力之感,但是,对别人而言,拥有一瓶毒药并不能抬高他的身价。事实上,属于个人的意义是完全没有作用的,意义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时,才有存在的价值。我们的目标和动作也是一样。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证明自己的重要性,可是如果一个人不能够领会人类的重要性,只是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不遵守客观事实,那么必会踏上错误之旅。

给大家讲一个小宗教团体的领袖的轶事。

有一天,这位领袖召集了她的教友,然后告诉他们:世界末日将在下星期三来临。教友们在她的蛊惑下,纷纷变卖家产,放弃世俗的杂念,心惊胆战地等待灾难的降临。结果,星期三毫无异象地过去了。星期四,教友们聚在一起向她兴师问罪:“瞧瞧我们的处境,是多么的困难!我们放弃了所有的保障,并把消息告诉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他们讥笑我们的时候,我们还充满信心地说:我们的消息是从最有权威处得来的。现在星期三已经过去了,世界怎么仍然完整无恙呢?”可是,这位女“预言家”说:“我的星期三并不是你们的星期三呀!”她就这样用属于她个人的意义来逃避别人的攻击。这种自私的个人主义是经不起考验的。

所有真正生活意义的标志是:别人能够分享的且被别人认同的、有效的东西。能够具备用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人,必然也能为别人解决类似的问题。即便是天才,也只能是因为他的生活被别人认定为对他很需要时,才被称为天才。那么,这类生活的意义是对团体贡献力量,我们所说的并非职业动机,我们只注重成就,只讲能成功应付人类生活的人。

此外,还有一点足以证实:人在生活中的真正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环视周围,便会发现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公路、建筑物、开发的土地及在处理人类生活过程中的种种经验,而这正是他们对人类生活的贡献。而那些不合作分子,那些赋予生活另一种意义的人又怎么样呢?他们仍只会问:“我该怎样逃避生活?”他们身后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整个生命疲惫不堪。我们的地球似乎曾说过:“我不需要你,你根本不配活下去。你的目标,你的奋斗,你所探讨的价值观念都没有未来可言。滚开吧,一无可取的人!快快消逝吧!”对于不是以合作为生活意义的人,我们所下的断语是:“你是没有用的。没有人需要你,走开。”现在文化中,仍存在许多不完善,我们应该及时改变它,完善它。

大部分人都知道生活的意义就是对人类生活的地球产生兴趣,培养爱心和社会兴趣。在各种宗教中,我们便能看到这种济世救人的心情。世界上所有伟大的运动,都是人们想要增加社会利益的结果,宗教便是朝此方向努力的最大力量之一。然而,宗教的本来面目总是被那些心怀不义的人所利用,去制造运动。

个体心理学使人们对同类的兴趣大大增加,所以,它比宗教或政治等其它运动更容易“为人类谋福利”。

我们如何形成这些意义,了解彼此间的不同点以及如何纠正错误,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这种赋予生活的意义,其性质如同我们事业的守护神。这是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的。心理学区别于生理学或生物学之处,就是它能利用“意义”以及它们对人类行为和人类未来的影响等事情的了解,来增进人类的幸福。

一旦我们了解了生活的意义,我们就拥有了把握整个人格的钥匙。有人说:人类的特征是无法改变的。而正确的说法是:只有那些未曾把握住解开此种困境之钥匙的人有待改变。

四、独立性与合作性

假若我们每个人都能独立自主,并且能够以这种合作的方式来应付其生活,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失败,那么,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显而易见。

我们说过,病人治病,医生必先看病人的病源,如果找不到根源错误,那么讨论或治疗也就是没有效果,而改进的惟一方法,在于训练他们更进一步的合作及更有勇气地面对生活。合作在防止精神病倾向的发展中,是一项重要保障。因此,孩子们在日常的学习及游戏中,应该以合作精神被鼓励及被训练,并使他们在同龄儿童之间,找出自己的行为方式。一切不利于合作的现象都会导致严重后果。只对自己感兴趣的被宠坏的孩子,很可能把对别人缺乏兴趣的态度带到学校。他对功课有兴趣,只是因为他认为这样做能换来老师的宠爱;当他接近成年时,因缺乏社会责任感,而给他带来的不利变得愈来愈明显;当他的老毛病复发时,他已不再为责任感和独立性来训练自己,而他本身的特性也已应付不了生活的任何考验。

我们不能责备他,而是在他尝到苦果时,帮助他改进、补救。不能期望一个没有上过地理课的孩子在这门课的考卷上答出好成绩;也不能期待一个未经过合作之道训练的孩子,在面临一个需要合作的工作时,会有良好的表现。但是,任何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合作的精神和能力,而每项工作也都必须在人类社会的构架下,以能够增进人类福利的方式来予以执行,只有了解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的人,才能够顾全大局,以较大的成功机率来面对困难。若老师、家长及心理学家们都能赋予生活以某种意义,对可能犯的错误了如指掌。在此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那对缺乏社会兴趣的儿童来说,一定受益匪浅,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生活的机会有较为乐观的看法。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不会停止努力,寻找捷径设法逃避,把肩上重担推给别人,口出怨言以博取关怀或同情;或觉得非常丢脸而自暴自弃;或问:“这种生活有什么用处?它使我们得到什么东西?”他们将会说:“我们必须开拓我们新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也能够应付它。我们是自己行为的主宰。”假若我们每个人都能独立自主,并且能够以这种合作的方式来应付其生活,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失败,那么,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显而易见。

第二章 心灵与肉体

有的人说:“人类的心灵支配着肉体。”也有人说:“肉体控制人的心灵。”唯物论哲学家与唯心论哲学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尽管双方都提出数以千计的论据,仍然未能弄个水落石出,且于事无补。

一、身心互动

人类从生命第一天开始,肉体和心灵就不可分割,相辅相承,互相合作。心灵犹如一辆汽车,它利用它在肉体中能够发现的所有潜能,把肉体带入一种安全而优越的地位。在肉体的每种活动中,每种表情和病症中,我们都能看到心灵目标的铭记。

个体心理学所造成的紧张情势,不再把这个问题看成是相互矛盾的。我们所研究的肉体和心灵的动态关系都是生活的表现,我们应该把它们当作整体生活的一部分,以整体的概念来了解其相互关系。动物与植物有着本质的不同。动物能预见未来,植物不能预见未来。植物是生了根的,它只能停留在固定的地方,即使植物能想:“有人来了,他马上就要踩到我,我将死在他脚下了。”可是这有什么用呢?它仍然在劫难逃。然而,所有的动物,都能预见,并且计划自己的未来,所以人类只发展肉体是不够的,因为人还有另一个活动的主体——心灵。“当然你得思虑,否则你就不会有动作。”心灵如何支配着肉体并且确定动作的目标?要认清这一点,我们必须得知道:预见运动的方向是心灵最重要的功能,如果没有努力的目标,即使做此动作,也是没用的。因为心灵的功能决定动作的方向,所以它在生活中占有主宰的地位。但做出动作的是肉体,所以肉体也影响着心灵。而心灵只能在肉体所拥有的能力范围之内指使肉体。例如,心灵想要肉体腾空飞翔,那首先得发明一种可以克服身体限制的技术,不然只能注定失败。

而人类恰恰比其他动物更善于活动,感情也更丰富。他们不仅活动的方式较多(这一点,可从他们手的复杂动作中看出),而且,他们也较能利用活动来改变环境。因此,我们可以预料:人类心灵中,预见未来的能力必将高速发展,而且人类为改进他们在整个情境中所处的地位一定会有目标的奋斗。

我们还可以发现,每个人在朝目标奋斗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可以包含一切的单一动作,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要达到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感的地位。所有的动作和表现都必须互相协调而结合成一个整体。肉体和心灵也努力要成为整体,例如,当皮肤擦破时,整个身体都忙着要使它自己复原为一个整体。然而,肉体并不只是单独地挖掘其潜能,在其发展过程中,心灵也会给予帮助。运动训练及一般卫生学的价值及意义都已被证实,但如果没有心灵的帮助,那肉体便无法努力争取其最后目标。

人类从生命第一天开始,肉体和心灵就不可分割,相辅相承,互相合作。心灵犹如一辆汽车,它利用它在肉体中能够发现的所有潜能,把肉体带入一种安全而优越的地位。在肉体的每种活动中,每种表情和病症中,我们都能看到心灵目标的铭记。人活动,即有意义存在,他利用自己的眼、舌及脸部的肌肉,使他的脸有一种表情,一种意义,而在此,控制这一切行为的,则是心灵。总之,探讨个人各种表情中的意义,寻找了解其目标的方法,并和别人的目标相互比较,这便是心理学领域所要探讨的问题。

人类在争取安全的最后目标时,心灵会使其目标变得具体化。他会时刻计算:“安全位于某一特定点,只有某一特定方向,才能接近它。”当然,错误可能发生,但若没有固定的方向和目标,那便不可能有动作的发生。当他抬头时,他心中必然已有此种动作的目标存在。心灵所选择的方向,事实上可能是有害的,但它之所以被选上,则是因为心灵误以为它是最有利的。所有心理上的错误,都是选择动作方向时的错误。安全的目标是全体人类所共有的,但是有些人认错了安全所在的方向,使心理上也发生错误,致使他们堕落下去。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复杂变简单,步步剖析。让我们以偷窃的表现为例。偷窃就是把别人的物品通过罪恶手段据为己有。它的目的是使自己富有,让自己觉得安全。因此,这种动作的出发点是感到自己贫穷或匮乏。其次要找出这个人是处于何种环境中,以及他在什么情况下才觉得匮乏。然后我们要看他是否采取正当方式来改变环境,并消除其匮乏之感。他选择的动作方向决定他选择方向是否正确。

二、情绪的格调

情绪的格调如生活方式一样稳固。例如,一个懦夫永远是懦夫,尽管他在和柔弱的人相处时,会显得骄傲自大,在别人的护翼下,会表现得勇猛万分。他可能在门上加三把锁,并用防盗器和警犬来保护自己,却坚称自己勇敢异常。无人能证实他的焦虑之感,但他的懦弱性格却暴露无遗。

情绪的格调如生活方式一样稳固。例如,一个懦夫永远是懦夫,尽管他在和柔弱的人相处时,会显得骄傲自大,在别人的护翼下,会表现得勇猛万分。他可能在门上加三把锁,并用防盗器和警犬来保护自己,却坚称自己勇敢异常。无人能证实他的焦虑之感,但他的懦弱性格却暴露无遗。

类似的证据,我们在性和爱情的领域也可以找到,例如,一个人想接近他的性目标时必然会出现性的感情。此时,他必须先舍弃妨碍性的工作和兴趣,集中精力,如此才能唤起适当的感情和功能。缺少这些感情和功能——例如阳痿、早泄、性欲倒错和冷感症——都是拒绝放弃不合宜的工作和兴趣所造成的。不正确的优越感目标和错误的生活方式都是导致此种异常现象的因素。此类病例中,常会有:只希望别人关心自己、体贴自己,而自己却对别人冷淡,缺乏社会兴趣,常常在勇敢进取的活动中惨遭失败的现象。

我有这样一个因无法摆脱犯罪感而十分痛苦的病人。在他七岁时,曾向老师撒谎说作业是自己写的,其实,是他哥哥帮他写的。他父亲和哥哥都非常看重诚实。三年后,他向老师供认了那个谎言,而老师则一笑置之。尔后,他哭着向他父亲认错,父亲深以他的可爱与诚实为荣,不但夸奖他,还安慰他。但是这孩子仍然非常沮丧而猛烈地责备自己。上述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家庭的道德风气使他在诚实方面比一般人都做得好,因此,他只能用上述方式来获取优越感。

以后的生活中,他不仅在功课中没有完全戒掉欺骗行为,而且还犯了手淫,因此,他常常因其它各种自责而痛苦不堪。当他面临考试时,他的犯罪感总会逐渐增强,他的负担远比他哥哥重。因此,当他想和哥哥并驾齐驱而又无法做到时,他强迫性的犯罪感就变得尖刻异常,整天都要祈求上帝原谅。

最后,糟糕的情况,使他被送到了精神病收容所,当时,他被认为无药可救了,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的病情却大有好转,离开了收容所。在离开前,院方要他答应:万一旧病复发,必须再回来住院。此后,他改行攻读艺术史。一次,在考期将近的一个星期日,他跑到教堂,五体投地拜在众人脚下,大声哭喊:“我是人类中的大罪人!”因此,他再次以诚实的良心成功地走进了精神病收容所。

在收容所又度过一段时间后,他回到了家里。有一天,他竟然赤裸裸地走进餐厅去吃午餐!尽管他是个体格健美的人,这点无可否认。

他的犯罪感使他显得比别人更诚实,而他也立志要在此获取优越感。但他却因此而走上了生活中的旁门左道。他对考试和职业工作的逃避,给了他一种懦弱的标志和高涨的无所适从之感。他的各种病症都是有意地避开每一种能使他觉得被击败的活动。显然,他在教堂中的卧拜认罪和他感情冲动地进入餐厅,也同样都是用拙劣的方法来争取优越感。他生活的方式要求他做出这些行为,而他引发的感情也是完全适宜的。而这些都是由于不正确的优越感目标和错误的生活方式导致的。

前面说过,在我们生命最初的四五年之间,都是在构造自己心灵的整体性,并在心灵和肉体间建起关系。他利用了由遗传得来的材料和从环境中获得的印象,并将它们修正,以配合他对优越感的追求。在第五年末,他的人格已经成形——他赋予生活的意义、他追求的目标、他趋近目标的方式、他的情绪倾向等,也都已经固定。以后它们虽然也可能改变,但在改变它们之前,他必须先从儿童时期固定成形时所犯的错误中解脱出来。正如他以前的表现和他对生活的解释相互配合一样,他的新表现此时会和他的新解释相互配合。

由此可知:生活的方式和对应情绪倾向都会对身体造成影响。假使儿童很早就固定他的生活方式,而我们本身又有足够经验,那么,我们便能预见他以后生活中的身体表现。勇敢的人会把他态度的结果表现于他的体格中。他有强壮的肌肉,优美的体态。风度对身体的影响较大,它也可能是肌肉健美的部分因素。甚至,勇敢的人面部表情、骨骼构造都会异于常人。心灵对大脑也是有影响的。病理学事例显示:大脑右半球若受损,便丧失阅读书写能力,它会自动训练其它部分来恢复这些能力。有许多中风患者,其大脑某部分已无好转的可能,但其它部分却能补充并承担起整个思维系统的功能。使大脑再度恢复生机。当我们想证实个体心理所主张的教育应用的可能性时,这个事实是特别重要的。如果心灵能够对大脑施以这样的影响,如果大脑只不过是心灵的工具(虽然是最重要的工具,但仍然只是工具而已),那么,我们就能找出发展或增进此种工具的方法。

如果心灵选择了错误的目标、方向,那么就会对大脑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发现有许多缺乏合作能力的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总是缺乏创造力。因为成人的举止能显出:他青少年时所建立的生活方式对他的影响,以及他的知觉和他赋予生活意义的结果,所以,我们应该发现生活中所困扰他的障碍,并在失败中帮他找寻原因,总结教训。

三、身体缺陷

许多专家学者曾揭示:在心灵和肉体的表现之间,存在一种固定的关系。但却没人愿意试图找出这二者之间的确切关系。

许多专家学者曾揭示:在心灵和肉体的表现之间,存在一种固定的关系。但却没人愿意试图找出这二者之间的确切关系。克利胥末曾揭示:如何从几何的结构看出某个人的心灵属于哪一种类型。据此,我们便能把大部分的人类区分成多种类型。例如:圆脸、短鼻大多属于肥胖类。正如恺撒大帝所说的:“我愿四周都围绕着肥胖的人,有圆溜溜肩膀的人,能通宵熟眠的人。”克利胥末认为这样的体格与某些心理特征有关,但他却没有说明其间为什么会有关联。依据我们的经验,具有这种体格的人似乎都不会有器官上的缺陷,他们的身体非常适合于我们的文化。体格上,他们觉得自己非常健壮,可以和别人一比高低。他们对自己的体魄很有信心。如果和别人竞争,他们不会紧张,而且会全力以赴。然而,他们并没有把别人当作敌人看待,也不需要把生活当作是充满敌意般的挣扎。心理学中有一派把他们称为“外向者”,但却没有说明为什么如此称呼他们。我们认为他们是外向者,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亲自体验和感受。

神经质的人是克利胥末区分出的另一种相反类型。他们有些很瘦小,通常为身体瘦高,长鼻子,蛋形脸。他相信这种人保守而善于节俭,如果他们患上心理疾病,大多是精神分裂症。他们是恺撒大帝口中的另一种类型:“卡修士有枯瘦而饥饿的外形,他的计谋太多,这种人很危险,他们会因器官缺陷之苦,而变得较自私、悲观、内向,甚至自闭。他们要求得到的帮助也许比别人多。当觉得别人对他关心不够时,他们会变得怨恨而多疑。”不过,克利胥末也承认,我们能发现许多混合的类型,即使是肥胖型的人也可能发展出属于长型者的心理特征。我们不难了解,假使他们的环境以另一种方式加给他们许多负担,他也会变得胆小而沮丧。如果你刻意的、有计划的打击,那很可能会让任何一个正常的小孩,变成一个神经质者。

当我们有了丰富的经验时,就能够从一个人的各种表现中看出其与人合作的程度。人们一直都不知不觉地在找寻此种暗示。合作的需要总是不断地压迫着我们。而我们也一直想要凭直觉找出许多暗示,来指导我们如何在日新月异的生活中更稳妥地决定自己的合作方针。人类的心灵在每次历史大变革之前,就已认识到变革的需要,从而努力奋斗,希望达成目的。但是这种奋斗若单靠本能来决定,便极易走上偏路。同样,人们总是不喜欢身体外貌有严重缺陷的人,例如身体畸形或驼背者。人们对他们虽然还没有十分了解,可是却已经判断他们不适于合作。这是一种很大的错误。他们的缺点就此被过分强调而变成大众迷信的牺牲品。目前尚未发现有什么方法可以增强蒙受这些特质之害者的合作程度。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中,儿童会在肉体和心灵间建立起最基本的关系。他们会采用一种固定的生活方式来与其情绪及行为习惯相对应。他的发展包括了数量或多或少、程度或深或浅的合作。从中,我们能判断并了解一个人。所有失败者的共同点都表现在合作方面的无能。现在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个体心理学的定义,即个体心理学是对合作缺陷的阐述。由于心灵是一个整体,而同样的生活方式又会贯穿其所有表现,因此个人的情绪和思想必定会全部和生活方式格调一致。若某种情绪很明显地触犯了自己的利益,仅想改掉此情绪是完全没用的,因为他是个人生活方式的正当表现,引发的感情也是完全适宜的,只有改变其生活方式,才能彻底将之除掉。

个体心理学也为教育和治疗开辟了广阔的领域。我们必须在整个生活的轨迹中,在用心灵解释其经验的方式中,在它赋予生活的意义中,在他为答复由环境刺激而做的动作中,找出其症结之所在,而不能只治疗一种病症,这才是心理学真正该做的工作。至于拿针刺小孩而试他跳得多高,或搔他痒看他笑声多响,这些实在不宜称之为心理学,令人不敢恭维,此种做法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都运用得非常普通,虽然,此做法也能告诉我们和个人心理有关的零星半点的东西,但这也只限于提供证明特殊生活模式存在的证据而已。生活的模式是心理学最适当的主要题材和研究对象,采用其他题材的学派,其主要部分事实上都是源于生理学和生物学。对那些研究刺激和反应的人,企图找出经验所造成效果的人,以及检视由遗传得来的能力,想看它们如何发展而来的人,这种说法都是正确的。然而,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考虑的是灵魂本身,是统一的心灵。个人赋予世界和自身的意义、目标的努力方向,以及对生活问题的处理方式是我们研究的内容。我们了解心理差异的最好办法就是检视人合作能力的高低。

第三章 自卑感与优越感

“自卑情结”是个体心理学的重大发现之一。对于正蒙受着自卑情结之害的人来说,我们必须在他缺少勇气之时给他以鼓励。而对于“优越感”而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越感目标,这决定了他赋予生活的意义。优越感目标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并像他自己独创的奇异曲调一样布满其间。然而,在他的生活方式里,并没有把他的目标表现得使我们能够简捷而清晰地看出来。

一、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指的是一个人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无所适从的表现。由此,我们知道:愤怒、眼泪、道歉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

因为我们每个人对自己所处的位置都不满意,都希望加以改进,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勇气,便能通过直接、实际的方法改进所处的环境,从而脱离这种感觉。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感,人类正是通过思维,而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假如一个人已经气馁了,假如他不再认为脚踏实地的努力能够改进他所处的环境,他仍然无法忍受自卑感,他仍然会努力设法摆脱它们,但他所采用的办法无法使自己有所收获,“凌驾于困难之上”,仍然是他的目标。但他已不再想办法克服障碍,而以一种优越感来自我陶醉、自我麻痹。同时,他的自卑感会愈积愈多,如果造成自卑感的情境一成不变,问题也依旧存在,他所采取的每一个步骤都会逐渐将他导入自欺之中,而他的各种问题也会以日渐增大的压力逼迫着他。如果我们只看他的动作,而不设法予以了解,我们会以为他是漫无目标的。他给我们的印象里,并没有要改进其环境的征兆。我们所看到的是:尽管他也像其他人一样地全力以赴要使自己活得洒脱,可是他却放弃了改变客观环境的希望,他所有的举动都令人无法理解。他若觉得自己软弱,宁愿到强壮的环境中寻求庇护,而并非想法使自己变得强壮而更加适应环境。若他对这类盘桓不去的问题觉得乏力而厌烦,他极有可能变成独裁的暴君,重新肯定自己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他可能用这种方式来麻醉自己,但是真正的自卑感仍然原封未动。他们会变成精神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流。这便是“自卑情结”的由来。

自卑情结指的是一个人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无所适从的表现。由此,我们知道:愤怒、眼泪、道歉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然而,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避而不谈。如若一个人苦心孤诣地要避免失败,而不是积极地求取成功,并因此而限制了自己的活动范围,那他在困难面前会显出犹疑、彷徨,甚至是张慌失措与退却。

这种态度在那些对公共场合感到恐慌的人那里体现出来。这种病症表现出一种信念:“我不能走得太远。我必须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活中充满了危险,我必须回避它们。”当这种信念被付诸行动时,便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或躺在床上不肯起来。在面临困难时,退缩的最彻底的表现就是自杀。此时,他在所有的生活问题面前,都已经放弃寻求解决之道,他对改善自己身边的环境已经完全无能为力。当我们知道自杀必定是一种责备或报复时,我们便能了解到在自杀中对优越感的争取。在自杀案件中,我们常会发现死者会把责任归之于某个人,甚至会以一种极度抱怨的方式说:“你竟然可以用这么残忍的方式对待善良的我。”

神经病患者多多少少都会限制自己的活动范围,对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保持距离。以此方式,他为自己筑起了一座窄小的城堡,关上门窗并远隔清风、阳光和新鲜空气,虚度一生。至于他是用怒吼、呵斥或是用低声下气来统治他的领域,则须视他的经验而定。如他会在他试过的各种方法里,选出能够最有成效地达成其目标的一种。有时,他觉得某一方法不满意时会采用另一种方法,但无论用什么方法他只是为了获取优越感而已,而不是努力改善其境遇。眼泪和抱怨这种极力破坏合作的武器被我们称之为“水性力量”。经常以此来唤起人们注意的人,与害羞、忸怩作态及有犯罪感的人类似,他们都在其举止上表现出自卑情结;他们已默认了自己的软弱和无能;他们隐藏起来而不为人所见的,则是超越一切、好高骛远的目标和不惜任何代价以凌驾别人之上的决心。相反的,一个喜好夸口的孩子,即会表现出其优越情结,可是,如果我们观察他的行为而不管他的话语,那么我们很快便能发现他的自卑情结。所谓“奥迪帕斯情结”,事实上只不过是神经病患者“窄小城堡”的一个特殊例子而已。

不敢正视爱的人是无法成功的。假如他把自己的活动范围限制在自己的家庭中,那么他的性欲问题也必须在这范围内设法解决。由于受不安全感的影响,他只把兴趣停留在最熟悉的极少数人那里,他怕和别人相处时,便不能依照他习惯的方式来控制局势。奥迪帕斯情结的牺牲品多是被母亲宠坏的孩子,他们所受过的教养使他们相信:他们的愿望是天生的,根本不需凭自己的努力从家庭的范围之外赢取温暖和爱情。在成年后的生活里,他们仍然将自己牵系在母亲的裙带上。他们在爱情里寻找的,不是平等的伴侣,而是仆人,然而能使他们最安心依赖的仆人则是他们的母亲。任何孩子都可能形成奥迪帕斯情结。

他们所需要的,是让母亲宠惯他,不愿把兴趣扩展到别人身上。他们过分依赖母亲,只有这样才感到安慰。

各种神经病患者都表现限制行为,局限自己。在口吃者的语言中,我们便能看到他犹豫的态度。他残余的社会感觉迫使他和同伴发生交往,但是他对自己的鄙视,他对这种尝试的害怕,却和他的社会感觉互相冲突,结果他在言辞中便显得犹豫不决。一些甘居人后的人,三十多岁都没有固定职业,或一直拖延婚姻问题的人都有自卑情结。除此之外,手淫、阳痿、早泄和性欲倒错都属于此。

二、自卑感与人类文化的生成

人类地位提升的原因,正是源于自卑感。例如,科学的兴起源于人类感到自己的无知愚昧,以及对未来预测的需要。它是人类在改进自己的整个情境,在对宇宙作更进一步的探知,在试图更妥善地控制自然时,努力奋斗的成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

人类地位提升的原因,正是源于自卑感。例如,科学的兴起源于人类感到自己的无知愚昧,以及对未来预测的需要。它是人类在改进自己的整个情境,在对宇宙作更进一步的探知,在试图更妥善地控制自然时,努力奋斗的成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我们想象一位兴趣索然的观光客来访问我们人类的星球,他必定会有如下的观感:“这些人类呀,看他们各种的社会和机构,看他们为求取安全所作的各种努力(防雨的屋顶,保暖的衣服,交通便利的街道),很明显地,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地球上所有居民中最弱小的一群!”我们没有狮子、猩猩的强壮,没有豹子与狐狸的狡捷,也不比许多单独生存的动物以及独自应付生活困难的生物本领大,所以在某些方面,我们人类的确是最弱小的一群。虽然有些动物也会成群结队地以群居生活来弥补软弱,但是人类却比我们在世界上所能发现的任何其他动物需要更多及更深刻的使用。人类的婴孩是非常软弱的,他们需要成年人的照顾和保护。由于每一个人都曾经是人类中最弱小的最幼稚的婴儿;由于人类缺少了合作,便只有完全听凭其环境的宰割。因此不难明白,若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那他必然萌生牢固的自卑情结,迈向悲观的深渊。我们也能了解,即使是对最善于合作的个人,生活也会不断向他提出等待解决的问题。没有哪个人会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已经接近能够完全控制其环境的最终目标。生命太短,我们的躯体也太软弱,可是生活的问题却不断地要求更丰硕及更完善的答案。我们不停地给出我们的答案,同时新的问题又即将诞生,所以我们绝不能停止前进,应该继续我们的奋斗。

我们是无法到达生命的顶峰的,这毋庸置疑。假如一个人或人类整体已经达到一个完全没有任何困难的境界,那么在这种环境中的生活一定是非常沉闷的。每一件事情都能够被预料到,每桩事物都能够预先被计算出。明日不会带来意料之外的机会,对未来,我们也没有什么可以寄望。生活中的乐趣,是由于我们缺乏肯定性而产生的,若我们能对所有的事作出准确预测,那讨论和发现便早已不复存在,科学也毫无价值可言;环绕着我们的宇宙也只是值得述说一次的故事;曾经让我们想象我们未曾获致的目标,而给予我们许多愉悦的艺术和宗教,也不再有任何的意义。幸好,生活并不是这么容易就消耗殆尽的。人类的奋斗一直持续未断,我们也能够不停地发现新问题,并制造出合作和奉献的新机会。神经病患者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始终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他在开始奋斗时,就已受到阻碍,以致于他的困难是相对地增大了。正常人能接受新问题,解出新答案,对自己的问题会循序渐进、逐渐改之。他不需要特殊照顾,更不会落后于人增加同伴负担,并能依照自己的社会感独立解决问题。

三、优越感的目标

优越感的目标是在摸索和测绘中固定下来的。它是生活的奋斗,是动态的趋向,而不是绘于航海图上的一个静止点。没有哪一个人对自己的优越感目标清楚得能够将之完整无缺地描述出来。

生活的意义是在生命开始的四五年间,在黑暗中摸索获得的。如同盲人摸象般,凭感觉捕捉到零星的暗示之后,便作出自己的解释。优越感的目标也同样是在摸索和测绘中固定下来的。它是生活的奋斗,是动态的趋向,而不是绘于航海图上的一个静止点。没有哪一个人对自己的优越感目标清楚得能够将之完整无缺地描述出来。他也许知道他的职业目标,但这只不过是他努力追求的一小部分而已。即使目标已经被具体化,抵达目标的过程也是千变万化的。例如,有一个人立志要做医师,然而,立志要成为医师并不意味着仅是希望成为科学或病理学的专家,他还要在他的活动中,表现出自己比别人更特殊程度的兴趣。从中我们发现,这原来是他用来补偿自卑感的一种方法。因为我们常发现医师的儿童时期大多很早便接触到了死亡的真面目,而死亡又是给予他们最深刻印象的人类不安全的一面。也许是兄弟或父母过早死掉了。在以后的发展方向上,他们便为自己或别人找出更安全、可靠地抵抗死亡的方法。另一种人也许以立志做教师作为他的具体目标,但是,我们也很清楚教师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假如一个老教师的社会感很低,他以当教师作为优越感目标,可能就是想统治知识较他低下的人,他可能只有在和比他弱小或比他缺乏经验的人相处时,才会觉得安全。只有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才会平等对待他的学生,他真正是想对人类的福利有一番贡献。但教师之间不仅能力与兴趣的差异很大,而且目标对他们的外在表现也有影响,当目标具体而明朗之后,他们都会用各自的方法来表现他赋予生活的意义以及争取优越感的最终理想。一个人可能改变目标的具体化方法,正如他可能改变他的职业一样。

所以,我们必须找出他潜在的一致性,其人格的整体。这个整体无论是用什么方式表现,总是固定不变的。如果我们拿一个不规则三角形,依各种不同位置来安放它,那么每个位置都会给予我们不同三角形的印象。但若再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三角形在概念上始终一样。个人的整个目标亦如此。它的内涵不会在一种表现中表露无遗,但是我们都能从它的各种表现中认出它的庐山真面目。我们绝不可能对一个人说:“如果你做了这些或那些事情,你对优越感的追求便会满足了。”优越感的追求极具弹性,现实中,一个思维正常的人,他在努力的某一方受到阻挠时,便能另外打开一条新的门路。只有神经病患者才会极端地认为:“只有这一条出路,除此之外无路可走。”

我们不打算轻易就描述任何对优越感的特殊追求者,但我们发现了一种共同因素——成为神的努力。有时,我们会看到小孩子毫无顾忌地以这种方式表现他们自己。他们说:“我希望变成上帝。”许多哲学家也有类似的理想,连教育家们也希望把孩子们塑造得如神一般。在古训中也可以看到同样的目标:教徒必须把自己修炼得近乎神圣。变成神圣的理想,曾以较温和的方式表现在“超人”的观念之中。据说:尼采在发疯之后,在写给史村保的一封信中,曾经署名为“被钉于十字架上的人”。只有发狂疯癫的人才会不加掩饰地表现他们的优越感目标。他们希望自己成为世人注目的中心,成为四方膜拜的对象,能主宰超自然力量,并能预言未来。

变成神圣的目标也许会以较合乎理性的方式,表现在变成宇宙所有智慧的欲望中,或使其生命成为不朽的希望里。无论我们希望保存的是我们世俗的生命,还是我们想象我们能够经过许多次轮回,而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人间来,或是我们预见我们能够在另一个世界中永存不朽,这些想法都是以变成神圣的欲望为基础的。宗教的训诲里,只有神才能永生,且历经沧桑而不朽。它们是对生活的解释,它们是“意义”,而我们也以不同程度采用了此意义,成为神,或成为圣。这是一种特别强烈的优越感目标。

一旦把优越感具体化后,在生活的模式中,无论是个人的习惯还是病症,对其达到具体目标,都是正确的。无可非议,问题儿童、神经病患者、酗酒者、罪犯或性变态者,都采取了适当的行为,来达到他们心中所谓的优越地位的目的。他们不会抨击自己的病症,因为他们有这样的目标,理所当然就应该有此病症。

四、优越感的害处

如何才能帮助用错误方法来追求优越感的人?追求优越感是每个人的共性。懂得这个道理,我们便能对他们的所作所为表示理解,并设法帮助他们。他们所犯的惟一错误是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

有个男孩是班上最懒惰的学生,老师问他:“你的功课为什么总是如此糟糕?”他的回答是:“你从不会注意好学生的,他们既不捣乱,功课又做得好,你怎会注意他们?而如果我是班上最懒的学生,你就会一直关心我。”只要他的目标是在吸引别人注意或使老师烦心,他便不会改变现状,要他放弃他的懒惰也是丝毫不起效用。如果他改变他的行为,他便是个笨蛋,所以他这样做完全正确。

此外还有个在家里非常听话,却显得相当愚笨的男孩子,他在学校中总是落后于人,在家中也显得平庸无奇。他有一个大他两岁的哥哥,生活方式却和他迥然不同。他的哥哥又聪明又活跃,可是生来鲁莽成性,不断惹出麻烦。有一天,弟弟对哥哥说道:“我宁可笨一点,也不愿意像你那么粗鲁!”如若我们认清他的目标是在避免麻烦,那他的“愚蠢”确实是明智之举。由于他的愚蠢,别人对他的要求和限度就会比一般人低。即使犯了错,也不会被责备,这不是愚笨,而是装傻。

从古至今,不论是治疗上还是教育上,一般都是对症下药。而个体心理学对此态度却完全相反。当一个孩子的数学赶不上别人,或学校作业总是做不好时,如果我们想改进他,那是完全没有用的。也许他是想使老师困扰,甚至是使自己被开除以逃避学校。假使我们在这一点上纠正他,他会另找新途径来达成他的目标。这和成人的神经病恰恰是相同的。例如,假设一个人患有偏头痛之疾病后,这种头痛对他非常有用,当他需要时,头痛便会适逢其时地发作,并可以免去许多社交问题。同时,它们还能帮他对他的下属、妻子以及别的家属乱发脾气。我们怎么能够期望他会放弃这么有效用的方式呢?站在他的角度看,这一举措乃是一明智之举。无疑,我们可以用能够震惊的解释来“吓走”他的这种病,正如战场神经病的病症可以用电击或假手术偶尔“吓走”一样。也许医药治疗也能使他在这一点获得解脱,并使他难以再沿用他所选择的特殊病症,但是,只要他的目标保留不变,即使是放弃了一种病症,他也会再选用另一种。“治疗”好自己的头痛,他会再患上失眠症或其他新病症。只要他的目标依旧不变,他就必须继续找出新毛病。有一种神经病患者能够以惊人的速度甩掉自己的病症,他们变成了神经病症的收藏家,并不断地扩展他们的收藏目录。使之阅读心理治疗的书籍,只是向他们提供许多他们还没有机会尝试的神经病而已。因此,他们选用某种病症的目的和此种目的与一般优越感目标之间的关联便是我们所要探求的。

倘若有个老师在教室里爬上一架梯子,并坐在黑板顶端,看到这一行为的人可能都会想:“这个人疯了”,他们不明白梯子的作用,这个人为何要爬它,为何要坐在那么不雅的位置上。但是,如果他们知道:“他想要坐在黑板顶端,因为除非他身体的位置高过其他人,否则他便会感到自卑。他只有在能够俯视他的学生时,才感到安全。”他们便不会以为这个人疯得那么厉害了。他是用了一种非常明智的方法来达成自己的具体目标。梯子看来是一种很合理的工具,他爬梯子的动作也是按计划而行的。他疯狂的所在,只有一点,那就是他对优越地位的理解。假如有人说服他,让他相信他的具体目标实在选得太糟,那么他便会改变他的行为。但是,假如他的目标保留不变,而他的梯子又被拿走了,那他会用椅子再接再厉地爬上去。假使椅子也被拿走,他会跳或运用他的肌肉和四肢来攀爬。每个神经病患者都是这个样子。他们选用的方法都正确无误,无可厚非。他们需要改进的是他们的具体目标。目标一改变,心灵的习惯和态度也会随之改变。适合于他的新目标的态度会取代原有的习惯和态度。

再举一例,便可很容易辨别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有一个16岁的女孩,从7岁便开始偷窃,12岁起和男孩在外面过夜。当她出生时,她的父母正好处于争执的高潮,因此,她的到来并不受母亲欢迎。她从未喜欢过她的女儿,在她们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紧张的关系。在这个女孩2岁时,她的双亲经过长期激烈的争吵后,终于离婚了。她被她的母亲带到祖母家里抚养,她的祖母对这个孩子非常宠爱。当这个女孩子来看我时,我用友善的态度和她谈话,她告诉我:“我不喜欢拿人家的东西,也不喜欢和男孩子到处游荡,我这样做,只是要让我妈妈知道:她管不了我!”“你这样做,是为了要报复吗?”我问她。“我想是的。”她答道。她想要证明她比她母亲强,但是她之所以有这个目标,是因为她觉得自己比母亲软弱。她觉得母亲不喜欢她,而受自卑情结的困扰。她错误地认为能够显示她优越地位的惟一方式就是到处惹是生非。其实,她的这些不良行为都是出于报复心理。

如何才能帮助这些用错误方法来追求优越感的人?追求优越感是每个人的共性。懂得这个道理,我们便能对他们的所作所为表示理解,并设法帮助他们。他们所犯的惟一错误是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对优越感的追求隐藏在他们从事每一件人类创作之后,它是所有对我们人类文化贡献的源泉。人类的整个活动都沿着由下到上,由负到正,由失败到成功这条伟大的行动线向前推进的。然而,真正能应付并主宰生活的人,是那些在奋斗过程中,表现出利人倾向的人,他们超越前进的方式,别人也能从中受益。如果我们以这种正确的方式来对待人,我们便会发现:要他们悔悟并不困难。人类所有对价值和成功的判断,最后总是以合作为基础的。这是人类种族最伟大的共同点。我们对行为、理想、目标、行动和性格特征的各种要求,都是它们应该有助于人类的合作。一个完全缺乏社会感的人并不存在,神经病和罪犯也明白这个公开的秘密。这一点,可以从他们拼命想替自己的生活模式找出合适的理由,以及把责任往别处推等行动中看出来。可是,他们已经丧失了往生活中有用的一面前进的勇气。自卑情结告诉他们:“在合作中获取成功是没有你的份。”为使自己重新肯定自己的力量,他们避开了真正的生活问题,而和虚无的阴影作战。

第四章 人性的记忆

所有心灵现象中,记忆最能显露人的秘密。记忆是可随身携带、并能使人想自己本身的各种限度和环境的意义的东西。记忆绝不会出自偶然:个人从他接受到的多得不可计数的印象中,选出来记忆的只有那些他觉得对他的处境有重要性的东西。因此,一个人的记忆代表了他的“生活故事”,并反复不断地用这个故事来警告或安慰自己,使自己的精力集中锁定于自己的目标上,并按照过去的经验或行为模式来应付未来的生活。

一、早期的记忆

一个人是趋向合作,还是破坏合作;是勇气十足,还是自卑沮丧;是准备施予,还是只想收受;是希望受人支持被人照顾,还是充满自信而能够独立自主……凡此种种,都和个人的早期记忆有关。

人类的早期回忆特别重要,我们可以从记忆所显示的生活模式的根源及其最简单的表现方式中判断:一个孩子是被骄纵宠惯的还是被抛弃遗忘的。他学习和别人合作到何种程度,他愿意和什么人合作,他曾经面临过什么问题,以及他如何应付它们。在患有视力困难而曾经训练自己要看得更真切的儿童的早期记忆中,我们曾看到许多和视觉有关的现象。他的回忆可能一开始就说:“我环顾四周……”他也可能描述各种颜色和形状。行动困难,而希望自己能跑能跳的儿童,也曾把这些兴趣表露在他的回忆中。儿童时代起便牢记在心的东西,必定和他个人的主要兴趣非常相近,要想知道一个人的目标和生活模式,我们便要知道他的主要兴趣。这个事实使早期的记忆在职业性的辅导中,具有重大的价值。此外,我们在其中还能看出儿童和父母以及家庭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至于记忆的正确与否,倒是没有什么关系。在记忆中,人们往往认为:“在儿童时代,我就已这样了”或“在儿童时代,我已发现世界就是如此”。这些个人判断都来自于记忆,同时,这也是记忆的最大价值及意义所在。

一个人述说其故事的方式在各种记忆中最富有启发性。他能记起的最早事件,往往代表了他个人的基本人生观雏形,它让我们一见之下,便能明白:他的发展起始点是什么。我们在探讨人格时,是绝不会不剖析最初记忆的。有时候人们会回答不出,或宣称他们记不清哪件事情先发生,但是这种表现本身就很富于启发性。我们可以推测,他们是不愿意讨论他们的基本意义,或是不想合作。一般而言,人们都是很喜欢谈他们的最初记忆的。他们把它当作是单纯的事实,而不会想到隐藏着的意义。很少有人了解最早的记忆,大部分的人都会从他们的最初记忆中,坦然地透露出他们生活的目的,和别人的关系以及对环境的看法。在最初记忆中,另外一点很有趣的是它们的浓缩和简要,能使我们利用它们作大量的探讨。我们可以要求一般学生写下他们最早的回忆,若我们知道如何解释他们,那么对我们而言,便有了一份关于儿童很有价值的资料。

为了让问题更加明确,我们举几个最早记忆的例子并加以探究、解释,以提升我们的推测能力。我们必须能辨别事情的真假,并能拿两种不同的记忆相互比较。尤其是应该能够看出:一个人是趋向合作,还是破坏合作;是勇气十足,还是自卑沮丧;是准备施予,还是只想收受;是希望受人支持被人照顾,还是充满自信而能够独立自主……凡此种种,都和个人的早期记忆有关。

二、敌意的记忆和对死亡的恐惧

“我们都会死。”这虽是事实,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兴趣都在于此,除此之外诸如,爱情、友情、成功等许多事情同样能够吸引我们的注意。

环境中的某一个人出现在病人最早期的记忆中,是必须加以重视的事。“因为我妹妹……”,我们可以由此断定,这个人曾很深刻地体会到妹妹对他的影响。她给他的身心发展投下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通常在这两者之间会发现一种敌对状态,就像他们是在比赛中互相竞争一样。我们也不难了解这种敌对状态会使其发展增加许多困难。当一个儿童心中充满对别人的敌意时,他绝不会想象以友谊关系和别人合作时一样地对别人产生兴趣。但此时下结论,可能为时过早,因为两人也许是好朋友也说不定。

“因为妹妹是家庭中年纪最小的,所以在她长大了我才可以去上学,以前,我是不可以上学的。”现在敌对状态明朗化了。妹妹妨碍了我。她年纪比我小,但我却不得不等待她。她限制了我的机会!如果这是这个记忆的真正意义,我们能够想象到:这个男孩或女孩会觉得:“我生活中最大的危险,就是有某个人限制我,妨碍了我的自由发展。”这个人极有可能是个女孩,因为一般男孩儿似乎很少会受此限制。

“结果我们在同一天开始了”站在她的角度看,这种教育对女孩子来说是很不合适的。它可能给她一个印象:因为她年纪较大,所以她必须等待他人之后。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能感到这个女孩运用着这种解释。她觉得她是为了要顾全妹妹的利益而被忽视的。她会把这种忽视归罪于某一个人,这个人很可能是她的母亲。假若她因此而更依恋她的父亲,想使自己成为他的宠儿,这也在情理之中,大可不必惊讶。

“妈妈曾告诉我们每一个人说:当我们第一天上学时,她感到非常寂寞。她说:‘那天下午,我跑到大门口好几次,盼望女儿们,我总害怕她们不会回来了。’”这个描述显示她母亲的行为是非常不理智的。这是这个女孩子对她母亲的看法。“怕我们不会回来”——很明显,这母亲是很慈爱的,她的女儿们也都知道她的慈爱。但是,她同时也是紧张和焦虑的。如果我们能和这个女孩子谈谈,她可能会说出她母亲偏爱妹妹的更多事情。这种偏爱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最小的孩子总是较受宠的。从她的整个最初记忆,可以作结论道:姐姐因为妹妹妨碍了她,所以把妹妹当成敌对的对象。在她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看到嫉妒和害怕竞争的信息。假使她不喜欢比她年轻的妇女,也不是件什么奇怪的事。有些人在其一生中总觉得自己太老了:有许多善妒妇女,总是自惭形秽于其她年轻的同性。

有个女孩认为生活中最大的不幸、最大的不安全、最大的危险就是死亡。探究她的早期记忆发现……“我最早的记忆是祖父的葬礼,那时我3岁。”由此,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着她。她从儿童时期发生在她身上的各种事件中得出一个结论:“祖父会死。”我们还可能发现:她是祖父的宠儿,一直受到他的疼爱。祖父母几乎都是很疼爱孙儿们的。他们对孩子比父母亲较少负教养之责,而且他们经常希望孩子们能依附他们,以表示他们仍然能够获得温情。因为我们的文化不容易让老人感到自己的价值,所以他们会用“动怒”这一简单的方法来显示自己的重要性。在此,我们不难相信当这个女孩幼小的时候,她的祖父非常疼爱她,祖父的宠爱给她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他死时,她的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一个亲人兼益友因此而丧失了。

“他躺在棺材里,脸色苍白,全身僵硬,至今令我记忆犹新。”让一个3岁小孩看尸体绝非明智之举,至少也该让她有心理准备才行。

孩子们经常告诉我:他们对看到死人的印象非常深刻,永远无法忘怀。这个女孩子也没有忘掉。这样的小孩会努力设法克服或消除对死亡的恐惧。长大了当医师便成为他们的志向。他们觉得医师所受的训练,比其他人更能对抗死亡。反过来说,医师的最初记忆常包含有关于死亡的记忆。“躺在棺材里,脸色苍白,全身僵硬。”——这是对可见之物的记忆。这个女孩也许属于视觉型,对观感世界兴趣很高。

“然后到了坟墓,当棺材放进墓穴后,我看到那些绳子从粗糙的盒子下拉出来……”由此,我们便可确定她属于视觉型的猜测。这件事留给她很深的恐惧,以后每当提到朋友或熟人到另一个世界去了,她都会吓得浑身发抖。

我们再次注意到死亡留给她的深刻印象。如果我有和她谈话的机会,我会问:“以后你想从事什么职业?”她可能回答:“医师。”假如她回答不出或避开这个问题,那么我会给她暗示:“你不想当医师或当护士吗?”她如果说:到另一个世界去。即是对死亡恐惧的一种补偿作用。从她的整个记忆中,我们得知她的祖父对她非常好,她是属于视觉型的,而死亡在她的心灵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从生活中获得的意义是:“我们都会死。”这虽是事实,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兴趣都在于此,除此之外诸如,爱情、友情、成功等许多事情同样能够吸引我们的注意。

三、根深蒂固的记忆

有一些往事,在人的记忆中根深蒂固,以致于影响到人的兴趣。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人通常会从他的经验(早期的记忆)中挑选出某些东西,来解释他讨厌某种事物的理由。

事例一

“我姐姐牵着她的马,得意洋洋地在街上走着。”这是她姐姐的胜利姿势。“我使劲挥着缰绳,可总也赶不上前面那匹马。”“我跌倒了,它拖着我在地上跑。”……兴高采烈的游玩心情,因为姐姐而被搅乱了,而且还落得凄惨不堪的收场。姐姐胜利了,出尽了风头。我们可以断定,这个女孩子的意思是:“如果我不小心,我的姐姐会老是占上风。我会被打败,我会趴倒在地。”她认为只有在前领先,才会安全。我们也能明白:她姐姐已赢取了母亲的喜爱,所以她转向了父亲。

多年之后,尽管她的骑术已超过了姐姐,可丝毫弥补不了那次失败的遗憾。现在,我们可以清楚,这对姐妹之间有一种竞争存在。妹妹觉得:“我一直掉在后头,我必须设法赶上,我必须超过其他人。”我曾经说过,次子或年纪较小的孩子,经常有一个竞争的对手,而他们又一直想要击败他们的对手。这个女孩子正是属于这种类型。她的记忆加强了她的态度。

事例二

“姐姐经常把我抱到宴会和各种社交场合。”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她只记得她是社会的一部分。也许我们在这份记忆中发现:她的合作程度比别人来得高。大她18岁的姐姐,是家里最宠爱她的人。但是,她却好像曾经用很聪明的方式,使这孩子的兴趣扩展到别人身上。

“因为在我出生以前,我的姐姐是家中5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她当然喜欢拿我到处炫耀。”这看来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当一个孩子被拿来炫耀时,她所感兴趣的可能会变成“受人欣赏”,而不是奉献自己所能。“因此,在我还相当小的时候,她便带着我到处跑。对于那些宴会,我记得的惟一事情是:姐姐老是喜欢强迫我说些话,例如,‘跟这位小姐说说你的名字’等。”——这种教育方法是错误的,假使这女孩后来口吃,或语言困难,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口吃的孩子通常是因为别人对他说话过分注意。他不但过分关心自己,设法使人了解自己,而且无法承受压力,以致无法自然地和别人交谈。

“每当我说不出话时,回到家总会挨一顿骂,至今我都记忆犹新,因此我开始讨厌出门和别人交往与相处。”我们最先的解释必须完全修正了。现在,我们可以看出她最早记忆后面的意义是:“我被带去和别人接触,但是我发现那是很不愉快的。由于这些经历,在此之后,我便讨厌这一类的合作。”因此,即使到现在,她仍然不喜欢与人交往。我们发现:她对这些事情会不自在而过分注意自己,她必须炫耀自己,这种要求对她来说过分沉重,她必须要与众不同,不能平庸无奇。

“在我4岁时,曾祖母来看我们,当时,我们要拍张四世同堂的照片。”这个女孩子对她的门第非常感兴趣。由于她这么清楚地记得她曾祖母的来访和合拍照片。我们推测:她的家庭依恋感非常深刻。若果真如此,那她的合作能力就很难超出她的家庭圈,扩展到家庭范围之外。“我很清楚地记得,我们开车抵达另一个镇上的一家照相馆,然后我换了一件白色的绣花衣服。”也许这个女孩子也是属于视觉型的。“在我们拍四代同堂的照片以前,我和弟弟先合照了一张。”我们又看到她对家庭的兴趣所在了。她的弟弟是家庭中的一部分,我们很可能听到她和他之间更多的关系。“他坐在我身旁一把椅子的扶手上,手里握着一个亮亮的红球。”她又再次记起见到的东西。“我站在椅子旁边,手里什么东西都没有。”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女孩子的主要努力目标了。她告诉自己:她的弟弟比她受人宠爱。我们可以推测,她弟弟的出生,取代了她最小最受宠爱的特殊地位。她可能因此很抱怨。“她们想要使我笑,但有什么值得我笑的?他们把弟弟放在宝座上,还给他一个亮亮的红球。可我有什么?”她对家庭的不满终于表露了出来。

“在这张四代同堂的照片上,除我之外,每个人都想照出自己最好看的样子,我却一点笑容都没有。”她以此来表示对家庭的抗议,因为她的家庭待她不够好,在这段记忆中,她并不忘告诉我们:她的家庭是如何待她的。我们可以看到她的抱怨与迁怒。“当要我们笑的时候,我的弟弟笑得好甜。他好聪明。以后我便一直讨厌再拍照片。”她的回忆让我们领悟到大多数人应付生活的方式。我们得到一种印象后,总是喜欢用它来解释是永久真实的。很清楚,她在拍那张照片时觉得非常不愉快,以后便讨厌再拍照片。一个人通常会从他的经验中挑选某些东西来解释他讨厌某种事物的理由。这个记忆告诉我们:①这个女孩属于视觉型。②她对家庭依附性很强。因为她的记忆全都围绕着家庭生活。所以,她成人后极有可能不适于社会生活。

四、终身难忘的记忆

记忆绝不会和生活的模式背道而驰。例如,患忧郁症的人,常感到自己的人生是不幸的,因为他只选择不幸的事件来回忆,如若他能想想成功与快乐的时光,便不会如此。事实上,在一个人的心境中,有些记忆是其终身难忘的。

曾有一个35岁的男人,患有焦虑性社会病。但他只有在离开家时才会觉得焦虑。他曾几度勉强找到工作,但只要一进办公室,就呻吟不停,直到晚上回家和母亲坐在一起时才停止。问及他的最早记忆时,他说:“我记得4岁时在我家靠近窗子边,看到街上有许多人在工作,觉得很有趣。”原来他只想看别人工作。他一直以为生活的惟一方法就是受别人资助,假如要改变他的情况,就必须改变他不能和别人一起工作的想法,甚至改变他的整个人生观。责备他是毫无用处的。我们也无法用医药或切除分泌腺来使他悔悟。他的最初记忆使我们较容易向他建议能使他感兴趣的工作。我们发现他患有高度近视,由于这个缺陷,他要非常集中精力才能看清东西。当他开始困惑于工作问题时,他总是继续在“看”,而不是在“工作”。但是,这两件事情并不是互相对立的。当他痊愈后,他开了一间书廊。在我们的社会分工中以此奉献自己的力量。

一个患歇斯底里失语症的32岁男人,除了嗫嚅作声之外,完全说不出话来。一天,他踩到了香蕉皮,不幸撞到了计程车玻璃,随即呕吐了两天,无疑,他脑震荡了,但脑震荡并不影响他说话,因为他的喉咙完好无损。他完全说不出话达8天之久。他把意外事件提请法院诉讼并把责任归咎于计程车司机,要求汽车公司赔偿。我们不难了解:假如他丧失了某种能力,他在诉讼中所占的地位将有利得多。也许意外事件给他的震惊,让他真正发现了自己说话的困难,而事实上,他也没必要大声说话。

这个病人曾找过一位喉科专家,但却毫无结果。我们要求他说出最早记忆时,他说:“我躺在摇篮里,来回晃荡。我仿佛看到挂钩脱掉了,摇篮掉下来,我也受了重伤。”没有人会喜欢跌跤,这个人却过分强调摔跌。他的主要兴趣都集中在跌跤的危险上。“当我摔下来时,门打开了,妈妈慌张地跑进来。”他用跌跤吸引母亲的注意力,同时,这个记忆也是一种抱怨和谴责。“母亲没有照顾好我。”同样的,计程车司机和汽车公司也都犯了类似错误。他们都对他照顾不周。总想让别人承担责任,是这类被宠惯孩子的生活模式。

“5岁时,我从20英尺的楼梯上摔下来,有5分多钟说不出话来。”他对丧失语言的能力非常敏感,摔跤成为他拒绝说话的原因,现在只要一摔跤,他便自然说不出话来。如果要治愈他,就必须要让他知道他犯了错误:跌跤和丧失语言能力之间是没有关联的。同时,要让他看出在一次意外之后,他并不需要继续嗫嚅作声达两年之久。然而,在这个记忆中,还显现出他为什么难以了解这些事情的原因。“我的妈妈又冲了出去,”他继续说道,“看起来非常激动的样子。”在两次意外事件中,他的跌跤都吓坏了他的母亲,并吸引了她对他的注意。他是个想要被宠爱,想要成为别人注意中心的孩子。他要别人为他的不幸付出代价。其他被宠惯的孩子,若发生同样意外,也会这样,但他们应该不会拿语言失常作为工具,这是我们病人独有的商标,是从他经验中建立起来的,生活模式的一部分。

一个26岁的男青年,总抱怨找不到满意的工作。8年前,父亲把他安插到经纪行业中,然而他一直不喜欢,最终选择了辞职离开。他想去别处再找份工作,却一直没有成功。他抱怨不已,难以入眠,经常有自杀的念头。当他放弃经纪行业的工作后,他曾经离家在另一个城镇中,找到了一份工作,但是不久他听到母亲病重的消息,结果又回家和家人一起生活。

在他的生活中,母亲对他溺爱异常,而父亲却对他滥施权威,他的生活就是对他父亲威严无声的反抗。他在家中是惟一的男孩,而且是最小的。他有两个姐姐,最大的老是想管他,另一个也相差无几。他的父亲对他总是不断地吹毛求疵,他因此而深刻感受到,只有母亲是他惟一的朋友,除此之外,他的整个家庭都在压迫着他。

直到14岁,他才开始上学,后来,父亲为了让他能够在农场帮忙,而把他送进了农校。这个孩子在学校里表现得相当优秀,可是却下定决心不当农民。因此,他的父亲把他安插入经纪行业中。奇怪的是他竟然在这工作上熬了8年之久。原来,他能够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母亲的缘故。

童年的他,懒散而胆小,是个怕黑、怕孤单的小孩,但总有一个人经常注意他、安慰他。对这个青年而言,这个人就是他的母亲。他不认为与人交往是件简单的事,但是当他周旋于陌生人之间时,却也觉得相当自在。他从未谈过恋爱,因为他对恋爱没兴趣,而且他也不想结婚,因为他认为父母的婚姻不是完美的。

父亲依然逼迫着他,执意要他从事经纪行业。但他自己很想进入广告界,而他相信家庭是不会给他钱让他开拓事业的。在这一点,我们能直接感觉到他行动的目的是在反抗他的父亲。当他从事经纪工作时,他已经能够自立,可是他却没有想要用自己的钱来从事广告工作。直到现在他才想起来要以它作为对父亲的新要求。

他的最初记忆,很明显地暴露出了一个被宠惯的孩子对严格的父亲的反抗。他记得他如何在他父亲的餐馆中工作。他喜欢擦洗碟子,并把它们从一张桌子搬到另一张桌子。他爱玩弄碟子的行为惹恼了他的父亲。当着顾客的面,父亲打了他一记耳光,从此,他的整个生活成了一场反抗父亲的游戏。他没有工作的诚意,能使他满足的,只有伤害他的父亲。

他有自杀的念头也不难解释。每个自杀案件都是一种谴责。想要自杀时,他的意思是说:“我父亲的所作所为都是罪恶的。”他对职业的不满也都归咎于他的父亲。父亲每提出一项计划,做儿子的均表示反对,但是娇生惯养的他,却又无法独立开创自己的事业。找工作不是他的本意,他只是想嬉游,但对母亲,他又有合作之意,所以,看起来又像是想找工作一样,然而,又该如何用他对父亲的抗争来解释他的失眠呢?

若他睡不着觉,第二天他就没有精神工作。他的父亲等他去做事,他却疲倦得无法动弹。当然,他可以说:“我不想做事,我也不要受压迫。”但是,他必须考虑他的母亲和他经济状况欠佳的家庭。假使他干脆拒绝工作,他的家庭会认为他不可救药而拒绝再资助他。他得找个理由下台,结果他找到了这种表面看上去无懈可击的毛病,那便是失眠。

我给他一个劝告:“今天晚上要睡觉的时候,你若一直担心随时都会醒过来,这样你明天就会很疲劳。你要想:明天你累得不能工作时,你父亲怒火冲天的情形。”我要他面对事实。他的主要兴趣在于激怒并伤害他的父亲。我们若无法制止这样争战,治疗便不会有效。我们都能看出,他是个被宠坏的孩子,他现在自己也明白了。

这情形和“奥迪帕斯情结”非常类似,这个青年一方面想伤害父亲,而对母亲却非常依赖,可这却与性无关。母亲宠爱着他,而父亲对他却毫无怜爱之意。他所受的错误的训练,使他对自己的地位做出错误的解释,遗传基因在此毫无作用。他的烦恼并不是由杀死部落酋长的野蛮人的本能中繁衍出来,而是从他的经验中自己创造出来的。每一个孩子都可能培养出这种态度。我们只要给他一个像这个案例一样宠孩子的母亲和一个凶恶的父亲就可以了。若他也反抗他的父亲,而没有办法独立地解决自己遭遇的问题,那我们要采取这种生活模式便是极简单的事。

第五章 家庭的影响

在研究成人时,总会发现:儿童早期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是挥之不去的。这会烙入他的生活模式中去。发展中的困难都是由家庭中的敌意和合作精神所致。如果环顾我们的社会生活,并问为什么敌对和竞争是它最显著的一面——事实上,不仅我们的社会生活,我们的整个世界都是如此——那么我们便会认识到:人类都是在追求着想要成为征服者、想要超越并压垮别人的目标。这种目标是早年训练的结果,也是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未曾受到平等待遇的儿童努力奋斗、拼命竞争的结果。只有给予更多的合作训练,我们才能避免这一类的错误。

一、母亲的影响

每个婴儿自降生之时起,已经把自己和母亲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非常密切,而且影响深远。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就无法辨别他的哪些特征来自遗传。每种可能是遗传的基因,都因被母亲修正、训练、教育而面目全非了。她的教子办法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孩子的所有潜能的发展。

每个婴儿自降生之时起,已经把自己和母亲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非常密切,而且影响深远。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就无法辨别他的哪些特征来自遗传。每种可能是遗传的基因,都因被母亲修正、训练、教育而面目全非了。她的教子办法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孩子的所有潜能的发展。所谓母亲的技巧,我们指的是她和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使孩子和她合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无法用教条来传授的。每天都会产生新的情境,其中有许多都需要应用她对孩子的领悟和了解。只有真正对孩子有兴趣,一心想要赢取他的感情,并维护他的利益,才会得到这种技巧。

母亲的各种活动显示出她的态度。每当她抱起她的孩子四处走动,对他喃喃细语,替他洗浴,或喂他食物时,她都有使他和自己发生联系的机会。如果她对自己的办法掌握得不够,或对他们缺乏兴趣,她势必会做出粗野的举动,引起孩子的反感。她若学不会怎样帮孩子洗浴,孩子会对洗澡感到厌恶,不仅不和她产生亲密的联系反而会设法逃避她。她安置孩子上床的方式,她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必须非常巧妙到位,她照顾他或让他独处的技巧,也必须恰到好处,不差分毫。她必须顾及他的整个环境——新鲜的空气,房间的温度,营养的状况,睡眠的时间,身体的习惯,以及整洁卫生等。在每个小地方,她都供给孩子一个喜欢她或讨厌她、愿意合作或拒绝合作的机会。

所有的技巧都是长期训练和培养兴趣的结果。所以母亲的技巧,并没有什么神秘力量。母亲的准备在生命的早期便已开始了。我们从一个女孩子对比她年幼孩子的态度上,可以看出“母道”的第一。对男孩和女孩应施以不同的教育,不能让他们误以为将来他们要从事完全相同的工作。假如我们希望培养出很有技巧的母亲,我们必须教育女孩子了解母道,让她们喜欢当母亲,把母亲的工作视为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这样在以后的生活里,当面临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时,就不会感到失望。

研究表明,母亲保护儿女的意识,胜过其它任何一种意识。在动物类中(例如在老鼠和猿猴之间),母道的驱力已经被证实较性或饥饿驱力强,如果它必须在上述几种驱力之中选择一种,占最优势的必定是母道的驱力。这种力量的基础并不是性,它出自合作的目标。母亲常常觉得她的儿子是她自身的一部分。由于她的孩子,她才和生活的整体紧密联系;她才觉得自己是生与死的主宰。我们在每位母亲的身上,多少可以发现:她因为有了孩子而完成了一生中最大的一件创作作品。她以创造生命而感到自豪。现实中,对母道的追求就是人类追求优越地位的一种表现。这让我们明白:为了人类的缘故,我们如何以最深刻的社会感觉,把优越感目标应用于对别人的兴趣上。

母亲和外界的种种联系并非很简单,她和孩子的联系不应过分强调。

不管是为了母亲,还是为了孩子,这一点都必须加以注意。过分强调一个问题,其他的问题就都会被忽视。即使我们遇到的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我们稍稍加以重视,也会应付得比完全漫不经心来得好。

她的孩子、丈夫以及围绕她的整个社会生活都和母亲发生关联。这三种联系需要她凭借常识,给予相等的注意,冷静对待三者的关系。

假如母亲只考虑她和孩子们的联系,就难免要宠坏他们而很难使他们发展出独立性以及和别人合作的能力。在她使孩子和她自己成功地联系上后,她的第二个工作是把他们的兴趣扩展到他父亲身上。然而,假使她自己对这位父亲缺乏兴趣,这项工作几乎就不可能完成。以后,她还要使孩子的兴趣转向环绕着他们的社会生活,转向家里其他的孩子,转向朋友、亲戚和普通的人。因此,她的工作是双重的:首先,她必须给予孩子一个信赖的最初经验,然后她必须将此信任与友谊扩展开,直到它包括整个人类社会。

有个女孩在住院的四年时间里,非常受医生和护士关心。双亲也很体贴,但回家几个礼拜后,他们的关心少了。

假如她要求某件东西而不能如愿时,她会把手指头放进嘴里,说:“我还是住在医院里吧!”她提醒别人:她曾经生过病,并且想要再回复到能让她随心所欲的情境。

她希望得到周围人的关怀或关心,所以常喜欢谈她的疾病或动过手术。

有时,曾令父母大伤脑筋的孩子在经历了一场大病之后会恢复正常,不再使父母困扰。

我们已经说过,身体的缺陷是孩子们的一种额外负担。但是,我们也说过,它们并不足以解释性格上的不良特征。因此,身体障碍的消失是否对这种改变有所影响?让我们先来看看如下例子:有一个在家中排行第二的男孩子,他说谎、偷窃、逃学、残忍、不服从纪律,在学校惹出了许多麻烦,他的老师对他束手无策,因此主张应该送他进感化院。

这时,这个孩子病倒了,由于患了结核症,在病床上躺了半年,当他病愈之后,成了最乖的孩子,这场疾病产生的效果让我们难以置信。

很明显,这种改变是由于他认清了以往的错误之故。以前,他一直认为父母偏爱他的哥哥,并觉得自已被忽视。

而患病时,他发现自己是众人关注的中心,每个人都围着他转、竭力帮助他,照顾他,所以便在潜移默化中放弃了“别人总是忽视他”的想法。

若要补救母亲们经常造成的错误,最好的方法便是让她们放弃照顾孩子的权力,把孩子交给育幼院的护士看管。如果我们要找一个代理母亲,我们要找的就是能够扮演母亲角色的人——她自己本身一定要像母亲一样地对孩子感兴趣。因此还不如训练孩子自己的母亲来得容易些。在孤儿院长大的儿童经常对别人缺乏兴趣,因为没有人能在这些孩子和其他人之间,架起人际关系的桥梁。曾有人对一些在孤儿院长大而发展不好的儿童做过一项实验,他们找了许多护士和修女给予他们特别照顾,或把他们安置在私人家里,像母亲照顾孩子一般让他们享受家庭的温暖。结果显示:只要保姆选择恰当,他们的情况都会有显著好转。由此可见:养育这种孩子的最好办法,就是帮他们找出代替母亲或父亲的人,过平常的家庭生活。假如我们把孩子从父母身边带走,当务之急就是帮他找寻能够执行父母工作的人。有许多失败者都是孤儿、私生子、被遗弃的孩子或婚姻破裂留下的孩子,由这些事实可以看出母亲的温暖和照顾是多么重要。大家都知道,继母是非常难当的,因为前妻留下的孩子常常会反抗她们。然而这个问题并非无法解决,我曾经看过很多人成功地应付了它。在母亲死了之后,孩子可能会转向父亲,并受到他的宠爱。孩子一旦觉得父亲的关怀被继母剥夺了,便会攻击他的继母。假如她觉得她必须反击,那么和孩子的争执必然是场持久战,那么孩子可就真的惨了。争执中,往往最“软弱”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如果强行向她要求某些东西,必会遭她拒绝。合作和爱情是绝对无法用武力获得的,如果大家都能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在这世界中,就会避免无数的大小矛盾。

二、父亲的影响

生活中,父亲对孩子的发展影响非常大。许多人在一生中都把他们的父亲当作偶像崇拜或者视之为最大的仇敌。处罚,尤其是体罚,对孩子总是有害的。不以友善的方式进行的教育便是错误的教育。非常不幸,在家庭中惩罚儿童的责任经常落在父亲头上。

父亲和母亲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孩子在幼年时,和父亲的关系还不怎么亲密,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也较晚才发生效果。我们已经说过,假如母亲不能把孩子的兴趣扩展到父亲身上,那么这种孩子在社会感觉的发展上,可能要遇到严重的障碍。不完美的婚姻家庭,也对孩子充满了危机,母亲可能觉得自己的力量系不住父亲。因此她便希望完全地保护孩子。也许父母双方都会为他们私人的利益,而把孩子当作争执的焦点,他们都希望孩子依附在自己身上,爱自己更甚爱对方。有些聪明的孩子会发现双亲之间的冲突,从而很巧妙地引起他们注意,让父母都来争着宠爱他。在这种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儿童,是不可能训练出合作精神的。况且,儿童对婚姻和异性伴侣最初的概念,也是从他们父母的婚姻中得来的。在不美满的婚姻家庭下长大的儿童,除非他们最初的印象被纠正过来,否则他们的婚姻观都会很成问题。即使是在成年之后,他们也会觉得婚姻是注定不幸的,他们设法避开异性,要不然就认定他们对异性的追求不可能获得成功。因此,婚姻不和谐的家庭,不是社会生活的产品,也不能作为社会生活的准备。两个人共同结合在一起,以谋求相互间的幸福,他们孩子的幸福、社会的幸福一定是婚姻的意义,若任何一方失败了,就无法和生活的要求相协调。

我们对父亲的任务来作一个总结:他必须证明他对妻子、对孩子以及对社会都是必不可少的栋梁;他必须以良好的方式应付生活中职业、友谊和爱情这三个问题;他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从而照顾并保护他们的家庭;他必须明白,妇女在家庭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他的责任不是压抑妻子,而是和她合作,共同生活。在金钱方面,我们应该特别强调,即使经济来源是由他供给的,金钱仍然是件共有的东西,绝不应表现得好像他在施舍,其他人则在接受。在理想的婚姻中,男主人供给金钱只不过是家庭中分工合作的结果。有许多父亲利用他们的经济地位作为统治家庭的办法。在家庭中不应有统治者,每一个能形成不平等的因素都应该设法避免。我们的文化过分强调了男性的优越地位,结果,使得女性被置于低下的地位。因此,每位父亲应该知道:无论妻子对家庭的经济有没有贡献,都不能因妻子不会像他一样赚钱养家,便认为妻子不如自己,否定她在家庭中的地位。若家庭生活是真正和谐的,那么谁赚钱,谁应该负担家庭问题,都不该计较。

生活中,父亲对孩子的发展影响非常大。许多人在一生中都把他们的父亲当作偶像崇拜或者视之为最大的仇敌。处罚,尤其是体罚,对孩子总是有害的。不以友善的方式进行的教育便是错误的教育。非常不幸,在家庭中惩罚儿童的责任经常落在父亲头上。我们说它不幸,有几个原因:第一,它使母亲产生一种误解,以为妇女不能真正地教育她们的子女;以为她们是需要强有力的臂膀来帮助的弱者。若母亲告诉孩子:“等你爸爸回来教训你。”那她等于告诉他:父亲是最后的权威以及生活中的实力人物。第二,这样会破坏父子关系,让孩子对父亲产生畏惧,而不把他当作朋友。也许有些妇女怕一旦她们自己承担惩罚之责,就会淡化孩子们对她们的情感,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能把惩罚之责完全推卸给父亲。孩子们并不会因为她招来一名惩罚的执行者,而放弃对她的怨恨。许多妇女仍利用“告诉爸爸”作为强迫孩子们服从的手段,但对于男性在生活中的地位,这些孩子会作何感想?

如若父亲总以积极的方式应付生活中的三个问题,他便会成为家庭的中坚,他是好丈夫,也是好爸爸。他容易与人相处,能够结交朋友。如果他结交了朋友,他就已经使他的家庭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他不离群索居,也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家庭之外的影响力能够进入家庭中,而社会感和合作之道也会以身作则地教给孩子。

现在社会中,男人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较多,对社会制度的利弊也有一定了解,以及他们对自己国家甚至全世界的道德观念也有所耳闻。他们活动的范围仍然比女性的大。因此,在这方面,父亲应该作为妻子和孩子们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顾问。但他不能高高在上。他不是家庭教师,他应该像朋友一样劝告妻子和孩子们,并且要避免引起反感。即使自己的看法得到他们的同意,也不要得意忘形。如果他的妻子未曾受过良好的合作训练而反对他的主张,他也不必坚持自己的观点,或想要运用权威来压制对方,要另找消除此种抗拒力的方法才可以。

金钱若被过分强调,或拿来当作争执的题材,那是错误的。女人通常不外出挣钱,因此她们对金钱大多比男人敏感。如果批评她们浪费,她们会受到很大的伤害。夫妻双方应该妥善安排好金钱的使用;妻子或孩子们不应运用压力来迫使父亲付出非其所能负担的金钱;如果父亲认为可以凭金钱来保证儿子的前途,那么,他的想法错了。曾读过一本美国人写的小说,描述一个白手起家的富翁,希望子孙世代免于贫穷。他因此而去请教律师。律师问他:要连续几代富裕才能满足他的愿望?他告诉律师:他的能力足以使十代子孙生活富裕。“当然,你能够做到这一点,”律师说道,“但是,你可知道你的第十代子孙每一个身上的血统都来自五百名以上的祖先?有五百个其他的家庭都能说他是他们的后代。”讲到这里,我们豁然明了:不论我们为子孙做什么,其实都是用另一种方式为人类社会做贡献。

家庭中若没权威存在,那么,其中必定会有真正的合作。父亲和母亲必须合力协商有关他们孩子教育的每件事情。他们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表示自己对孩子们之中的哪一个有特殊偏爱。这是非常重要的。偏爱的危险性绝非夸大其词。孩子们的丧气,几乎都是因为他觉得另一个孩子较受偏爱所引起的。有时候,这种感觉并不见得完全正确;但是,假如父母对孩子一视同仁,这种感觉不应滋长。如若父母重男轻女,那女孩子的自卑情结无可避免。孩子们都较敏感,如果他们疑心别人比自己更受喜爱,再好的孩子也会误入歧途。个别孩子一向天资较为聪颖或长得较为可爱,父母也很喜欢他。但父母应该有足够的经验,或有足够的技巧来避免表示这一类的喜欢,否则天资较为优越的孩子会使其他所有的孩子蒙受阴影,并感到沮丧;他们会嫉妒、怀疑自己的各种才能,他们的合作能力也会受到抑制。父母应该仔细观察确认自己的偏心是否存在于孩子当中。

孩子之间的合作是家庭合作中另一个同等重要的部分。有许多人问:“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孩子,差异怎么会这么大?”有些科学家把它解释为遗传不同的结果,但是我们却认为这是一种迷信。我们可以把儿童的成长比喻为树木幼苗的成长。一丛树木种植在一起,它们每一株却都各自占有不同的生长条件。如果其中有一株因较受阳光及土壤的惠泽而长得比较快,那么它的发展便会影响到其它各株的成长。它遮去了它们的阳光,它的根四处伸张,吸走了它们的营养,它们却营养不良,发育受阻了。一个家庭中,假如有一个成员过分跋扈,结果也是一样的。我们说过,父亲和母亲都不应在家中占有太突出的地位。如果父亲非常成功或才能出众,孩子们会觉得自己的成就不可能和他攀比。他们泄气了,他们对生活的兴趣也受到了妨碍。因此,父亲在事业上很有成就,但在家庭中,他不能过分强调自己的成功,自己有多么了不起,否则,会阻碍孩子们的发展。

三、孩子们之间的合作

假设父母之间的合作良好,并尽心尽力地教养其子女。可是,每个孩子在家庭中的排行仍然会造成很大的差异,而且每个孩子也因此在完全不同的情境下成长。我们不得不强调,即使同一家庭中,两个孩子也会处于不同的情境。因此,每个孩子都会在自己的生活方式中,表现出他想适应自己特殊情况所造成的结果。

家庭合作的另一个同等重要的部分,是孩子之间的合作。在探讨孩子们出生顺序的利弊方法时,个体心理学家开拓了一片非常广阔的研究视野。简化起见,我们假设父母之间的合作良好,并尽心尽力地教养其子女。可是,每个孩子在家庭中的排行仍然会造成很大的差异,而且每个孩子也因此在完全不同的情境下成长。我们不得不强调,即使同一家庭中,两个孩子也会处于不同的情境。因此,每个孩子都会在自己的生活方式中,表现出他想适应自己特殊情况所造成的结果。

几乎每一个长子都曾有过一段独生子唯我独尊的风光时刻,当第二个孩子降生时,他便骤然要强迫自己适应另一个新的情境。长子通常都受大量的关怀和宠爱,他习惯于成为家庭的中心。在心理毫无准备、措手不及的状况下,他发现自己被逐下了“王座”,家里另一个孩子出生了,他不再唯我独尊了。现在,他必须和另一个对手分享父母的关怀。问题儿童,神经病患者,罪犯,酗酒者,堕落者,这些人的误区多是在这种环境之下开始的。另一个孩子的降临深深困扰着他们,这种感觉铸成了他们的生活模式。

同样情况下也有其他的孩子也可能会丧失其地位,但他们的感受都不至于如此强烈。他们已经有过和其他孩子合作的经验。他们未曾独享照顾和关怀,但对长子而言,这却是截然不同的转变。如果他确实因为新小孩的到来而遭受冷落,我们便无法期望他会心平气和地接受这种情境。如果他愤愤不平,我们也不能责怪他。当然,假如他的双亲曾让他对他们的情爱怀有信心;假如他知道自己的地位是雷打不动的;假如他准备迎接新孩子的降临,学会怎样照顾新孩子,他便会对生活充满信心。

新孩子的诞生夺走了他原来享有的照顾、爱和赞赏,他开始想把母亲拉回自己身边,并考虑怎么做才能重新获得别人的注意。有的孩子会以最粗野的方式,运用各种可能的方法拼命挣扎;他的母亲却因为他惹出的麻烦而对他心灰意冷。他为要得到母亲的爱而争战,结果却真的失去了它;他觉得自己被冷落一旁,他的行为却真的使他被冷落一旁。他觉得自己理由充足得很,他想,“别人都错了,只有我是对的。”他像失足掉进陷阱的困兽,愈挣扎,陷得愈深。

如果孩子受到母亲的反对,那么他的脾气会变得很暴躁,动作粗野,吹毛求疵,不服管教。这种情况,父亲若给他一个恢复旧日受宠地位的机会。于是,孩子便移情于父亲,并以此作为报复母亲的一种手段。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也许找不到趣味相投的人,到一定时间他会感到绝望,以为再也无法赢得别人的情感。他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脾气乖巧、保守畏缩、不能和人坦诚合作等,他的所有动作和表现都指向过去他是众人注意中心的那段已消逝的时光。所以,我们常会看到,年纪最大的孩子经常会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对过去时光的兴趣。喜欢回味过去,谈论过去。他们只是过去的眷恋者,对未来却黯然神伤。这种丧失权力以及自己一度统治过的小王国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了解权力和威势的重要,当他们长大后,一旦有了机会和条件,便喜欢搬弄权势,并过分强调规则和纪律的重要性。对他而言,每件事情必须依法而行,法律也不能随便更改。

不难了解,这类被赋予经验者的人,极容易形成强烈的保守主义。这种人若拥有了一定地位,总担心别人会赶上他,把他拉下宝座,取代他的辉煌。

尽管长子的地位会造成特殊问题,但妥善处理,便会化险为夷。假如他在次子出生之前已经学会合作之道,便不会遭受伤害。我们还发现有些人会发展成习惯保护人或帮助人的性格,他们模仿着父亲或母亲,经常对年幼的弟妹扮演父亲或母亲的角色,他们中有的还有很强的组织才能。然而,保护别人者也可能演变成希望别人依赖自己或想统治别人的欲望。依据我自己在欧洲和美洲研究的经验中发现,问题儿童的绝大部分都是长子,紧接其后的是最小的孩子。极端的问题往往是由极端的地位导致,这种现象很有趣,但这种问题是我们的教育至今还不能成功地解决的。

而次子则完全处于一种不同的地位,这种情境是不能和任何其他孩子互相比较的。从他出生之时起,他便和另一个孩子分享父母的关怀,因此他比长子容易和别人合作。周围环境中,有很多人乐意和他交往,若长子对他没有敌视,那么他的境遇是相当舒适的。

让我们看看次子在生活中与长子的区别——在他的童年时期,始终都有一个竞争者存在。在他前面,有一个年龄和发展都遥遥领先的哥哥,他必须使出浑身解数迎头赶上。典型的次子极容易辨认,他在生活中的表现,好像是在参加一项比赛,有人领先他一二步,他必须加紧脚步与速度来超越他。时刻处于剑拔驽张的状态,他发愤要压过他的兄长并征服他。圣经给了我们许多奇妙的心理学暗示,在贾柯布的故事中,便很高明地描写了典型的次子。他希望成为第一,想取代伊挲的地位,想打败伊挲并超越他。次子总是不甘屈居人后,他努力奋斗想要超越别人。他经常是成功的,通常较长子有才能。此处,我们无法承认遗传在这种发展中有任何影响。假如他很快地超越长子,那只是因为他对自己要求较高,即使在他长大之后,当他由家庭走向社会的时候,他也往往会找一个竞争对手,并喜欢拿自己和别人比较,以超越别人为目标。

我们不仅在清醒时的生活里可以看到这些特征,在人格的各种表现里,都留有他们的痕迹,在梦里也很容易发现它们。例如,长子常常会做从高处跌下的梦。他们站在巅峰的地位,但是却不敢保证他们能保持自己的优越地位。另一方面,次子经常会梦见自己在参加比赛。可能跟在火车后面跑,可能骑着自行车和人比赛。

然而,像许多事情一样这些规则并非一成不变。并非所有作风像长子的都是长子的,我们要考虑的是整个情境,而非出生顺序。在大家庭里,较晚生的孩子有时也会处于长子的地位。也有这样的情况:连续生了两个孩子之后,隔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才生下老三;以后又紧跟着来了两个孩子。这样,老三就可能具有长子的全部特性,次子亦复如是;第四或第五个孩子降生后,可能显得像典型的次子。两个一起长大的孩子,只要年龄相距很近,而跟其他的孩子又相差很远,那么,长子和次子的性格特征在他们身上便会有所表现。

长子若在这场比赛中失败了,那我们便会看到长子出现了问题,如果长子能够保持他的地位,那惹出麻烦的一定是次子,若长子是男孩,次子是女孩,长子的处境会非常危险与困难。他得承受被女孩击败的危险,这对他来说会是一种羞辱。在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之间比两个男孩或两个女孩之间的紧张气氛要浓。在这种争执中,女孩子较受天之惠。到了16岁,她在身体和心灵方面都发展得比男孩子快。结果她的哥哥放弃了争执,变得心灰意冷,他会不择手段地攻击对方,例如吹牛或撒谎等。我们几乎可以保证:在这种情况下,赢的总是女孩子。我们会看到男孩子采用了各种错误的途径,可是女孩子却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她的问题,并一帆风顺向前迈进。这种困难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却要事先知道其危险所在,并采取防范措施。在家庭里,各成员都应该平等合作、团结一致,如果想要避免不同后果,那家中就得没有敌对的感觉。

家庭生活中,除了最小的孩子以外,其他孩子的地位都可能受到威胁。幼子没有弟妹,但是却有许多竞争者,他一直是家里最小的孩子,而且也可能是最受宠爱者。他面临的是被宠坏孩子特有的问题,但是,所受的刺激很多,并有许多竞争的机会,所以他经常会向异乎寻常的方向发展,他跑得比其他的孩子快,并超过了比他还能跑的人。在人类的历史观念中,最小孩子的地位一直未曾改变。在人类最古老的故事里,便已经有最小的孩子如何超过兄姐的记载。在圣经里,征服者总是最小的孩子。约瑟夫一直被当作最小的孩子抚养,在他出生17年之后,班哲明出世了,但他始终保持着优越的地位,依旧是小儿子的生活模式。甚至梦中亦如此。别人必须向他低头,他的光芒淹没了他们。他的兄弟们都很了解他的梦,约瑟夫在梦中所引起的感觉,他们也都感觉到了。他们怕他,并且要避开他,然而,约瑟夫还是从最后变成了第一,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成了家里的栋梁,支撑着整个家庭。最小的孩子经常是整个家庭的栋梁,这种现象并非偶然。人们都知道这一点,并编了许多故事。现实中,他们的处境相当有利,并且非常幸福。父母亲和兄姐都会疼爱他,还有许多事可以激发他的努力,同时没有人会从后面攻击他或分散他的精力。

第二大比例的问题儿童往往来自最年幼的孩子。这种现象的原因通常都是因为整个家庭宠惯他们。被宠坏的孩子绝对无法自立,他丧失了凭自己力量获取成功的勇气,并且总是野心勃勃,大多数富有野心的孩子总是懒惰的。懒惰是野心加上勇气丧失,野心大得使人看不出有实现的希望时,自然会令人心灰意冷。有时候,最小的孩子不肯承认他有任何野心,但这是因为他希望在每一方面都超过别人,不受拘束,唯我独尊。从最小孩子可能感受到的自卑感看来,这一点也很容易理解。周围环境中的每一个人都比他年长、强壮,比他富有经验,他常会自叹不如也是理所当然的。

四、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合作

独生子有一个敌手,他的敌手并不是哥哥或姐姐,他竞争的感觉针对着他的父亲。母亲总是特别宠爱独生子,她怕失去他,想要将他置于自己的护翼之下,结果,使他养成了所谓的“母子情结”,终日围在母亲身边,并想把父亲逐出家庭圈子之外,要想避免这种情形,父亲和母亲就得协力合作,使孩子对他们两人都产生兴趣。

每一种事物都有属于自己的误区,独生子也不例外。他有一个敌手,他的敌手并不是哥哥或姐姐,他竞争的感觉针对着他的父亲。母亲总是特别宠爱独生子,她怕失去他,想要将他置于自己的护翼之下,结果,使他养成了所谓的“母子情结”,终日围在母亲身边,并想把父亲逐出家庭圈子之外,要想避免这种情形,父亲和母亲就得协力合作,使孩子对他们两人都产生兴趣,但往往大多数父亲对孩子的关怀不及母亲。长子和独生子非常希望征服父亲,他们喜欢征服年纪比自己大的人。独生子经常害怕自己会有弟弟或妹妹。周围的邻居或朋友常说:“你该有个小弟弟或小妹妹了!”而他却对这种“预言”深恶痛绝,他觉得他必须永久作为众人注意的中心,假若他的地位受到挑战,他会觉得那对他是不公平的。在以后的生活中,只要他不再是众人注意的中心,他便会制造种种祸端。另一种可能妨碍其发展的危险是他诞生在小心翼翼的环境中。如果他的父母由于身体上的原因不能够再生育了,那么我们应该做的惟一事情就是尽力帮他们解决独生子可能遇到的问题。但是,在可能生育更多孩子的家庭中,我们也经常可以发现独生子。这种父母过分胆小和悲观,他们觉得他们无法解决孩子太多所造成的经济负担。由于家里充满了焦虑的气氛,所以孩子也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如若孩子们出生的时间相隔太远,那他们都难免会有某些独子的欲望,这种情形并不理想。经常有人问我:“你认为家庭中孩子们的年龄,最好应相差多少?”“孩子们是应该紧接着出生,还是应该间隔较长的时间?”依据我的经验,我认为最理想的间隔是大约三年。在三岁之龄,假如较小的孩子出生了,他也能表现出合作行为。他的智力已经足以接受:在家庭中可以不止有一个孩子;假如他只有一岁半或两岁,我们无法和他讨论,他也无法了解我们的道理。因此,对于即将到来的事情,我们应避免让他准备。

如果一个男孩成长的环境中,周围都是女孩,他便要面临一段艰苦的时光。若父亲大部分时间不在家,那他举目所见的只有母亲姐妹和女仆。由于他在这个环境中属于“异类”所以他只能在孤独中成长,若是“女生们”一起联合起来对付他,更是如此。他觉得她们必定一起教育他,或者她们想要证明他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因此便造成了大量的抗拒和敌意。若他排行中间,他可能会双面受敌;若他是长子,便会有一个很厉害的女性竞争对手;若他是最小的,则极有可能被制造成一个玩物。女孩群中长大的男孩,大都不太讨人喜欢,若想解决这个问题,那他必须参加社交活动,和其他孩子打成一片。否则,受身边女孩子的影响,他的作风也会带上女孩气。纯粹女性的环境和男女混合的环境是完全不同的。假如有家公寓,其中没有硬性的规定,可以让居住的人听凭自己口味任意布置,你可以断定:如果住的人是女性,这家公寓一定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它的色彩经过特别选择,各种细微小节也都受到慎重注意;如若是男性,大概不会那么整洁,甚至其中还会充满紊乱、喧闹和破旧的家具。男孩如若从小在女孩群中成长,便会带有女性味。生活中,也会有女性化倾向。反过来说,男人会非常重视自己的男性气质,会时时防卫自己,避免受到女性的驾驭。他们觉得必须肯定自己的不凡和优越,因此,他们会时时感到紧张。有的男人往往会朝两种不同的极端发展,要么非常强壮,要么非常软弱,这是一种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现象。同理,在男孩群中长大的女孩,也极容易有男性气质。现实生活中,她常会有不安全感和孤立无助感,并常常受此困扰。

我们要避免这一类的害处,惟一的方法就是给予儿童更多的合作训练。

第六章 孩子在学校的教育

一个孩子进入学校学习,便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前的新环境。正如所有其他的新环境一样,学校也是对儿童先前的准备性的一种测试。若他准备充分,他便会顺利通过这样的测试,反之,他此方面的缺陷将暴露无遗。

一、老师对孩子的影响

如果一个教师能只教同样的学生2年、3年或4年,这会大有益处的。因而,教师就可在此期间密切观察、了解所有的孩子,就能掌握每个学生在生活所犯的错误,并加以矫正。综上所述,理想的教师能铸造学生的心灵,并且掌握着人类的未来,因此,他们负有一种神圣的、激动人心的使命。

一个学生对教师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学生是否专注于自己的学业。而教师教学艺术的一部分,就是能保持并促使该学生对自己学业的专注,并力求发现学生是否专注或是能够专注。有许多学生不能专注于自己的学业。他们一般是那些被宠坏的孩子,一下子被学校里那么多的陌生人吓坏了。如果那些孩子表现出似乎记忆力欠缺了,那是因为教师较为严厉的结果。不过,这种记忆力欠缺并不像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那些被教师指责为记忆力欠缺的学生,却能对学业之外的事情过目不忘。他们完全能够精力专注,但这只有在溺爱他们的家庭情境中出现。他们之所以不能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学业上,是因为他们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被宠爱的渴望上了。

然而,批评或责备对于在学校里难以适应、成绩不佳、考试不及格的孩子是没有用的,反而会让他们感到自己不适合上学,并对上学产生悲观消极的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孩子一旦获得教师的宠爱,通常会成为好学生,但是我们不能保证他们永远受到宠爱。如果他们更换教师或在某一学科进步甚少,他们就可能裹足不前,因为他们已经习惯别人把他前面的路铺平,他们没有耐心也没有毅力,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当然,他们更不知如何奋然努力。

大多数孩子在学校成绩总是变化不大,这种情况反映了孩子心理态度的惰性而不是智力发展水平,孩子受过若干挫折便不抱希望,自己局限自己;但是,有些儿童的成绩不时出现一些变化,这表明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并非命中注定,学生应该认识这点,教师也应教育他们懂得实际运用。

教师和学生都要破除这种观念,即把智力正常的儿童所取得的成绩归因于特殊的遗传。这也许是儿童教育中最大的谬误,即相信能力是遗传的。当个体心理学率先指出这一点时,人们认为这只不过是我们的乐观之见,并无科学依据。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病理学家开始相信我们的看法。能力遗传的说法太容易被父母、教师和孩子用作替罪羊了。每当出现困难,需要人们努力解决时,人们就搬出遗传原因来推卸责任。但是,我们没有权利逃避我们的责任,我们应该永远对那些旨在推脱责任的任何观点持怀疑和否定态度。

一个相信自己教育价值、相信教育可以训练性格的教育工作者,不应该毫无逻辑且矛盾地认可能力遗传的观点。我们这里并不关注身体上的遗传。我们知道,器官的缺陷,甚至器官的能力差异是可以遗传的。不过,连接器官的功能和人的精神能力之间的桥梁是什么?个体心理学坚持认为,精神也在体验和经历着器官所拥有的能力水平,并且也要顾及到器官所具有的能力。不过,如果精神对器官能力顾虑过多,器官的缺陷便会吓倒了精神,导致器官缺陷消除之后,而精神的恐惧却会持续很久。

教师应该清楚不佳的成绩单带来的后果。有些教师以为学生应当把欠佳的成绩单向父母展示,这样他会更加努力。但是,这些教师忽略了有些家庭的特殊情况。有些孩子的家庭教育极为严格,甚至严厉。这样家庭里的孩子会犹豫不决是否要把不好的成绩单带回家呢?结果是,往往他们可能就根本不敢回家,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会因为恐惧父母的责备而绝望的自杀。教师当然不必对学校的制度负责,但他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理解和同情之心,去缓和一下学校制度的非人性与苛刻的一面。教师可以对那些具有特殊家庭背景的孩子宽和一点,鼓励他们,而不是把他们赶上绝路。那些成绩老是不佳的孩子会感到心情沉重和压抑,别人不停地说他是学校最差的学生,结果他自己也这么认为。设身处地想一下,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这些孩子不喜欢学校。这也是人之常情。一个孩子如果成绩不好,总是受到批评,就可能会丧失赶上其他学生的信心。当然,他们就不可能喜欢上学,并会设法逃离学校。因此,一旦遇到这种孩子逃学旷课的情况,我们也不用感到惊奇。

在德国,没有上门给孩子做家教的教师,他们也没有那样的制度。公立学校的任课教师对孩子的了解最为清楚。如果他懂得如何正确观察,他就会比其他人更了解班级的实际情况。有人会说,班级人数太多,任课教师不可能了解每一个学生。不过,如果我们从孩子一入学就开始观察他们,我们就会很快认识到他们的生活风格,这样也可以避免一些后来观察的困难,即使班级很大也可能做到。显然,我们了解这些孩子要比不了解会更好地教育他们。班级人数过多虽然不利,但并不是一个难以克服的障碍,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我们最好不要每年更换教师或每隔6个月就更换教师。教师最好是跟班,随学生进入新的年级。如果一个教师能只教同样的学生2年、3年或4年,这会大有益处的。因而,教师就可在此期间密切观察、了解所有的孩子,就能掌握每个学生在生活所犯的错误,并加以矫正。

综上所述,理想的教师能铸造学生的心灵,并且掌握着人类的未来,因此,他们负有一种神圣的、激动人心的使命。

我们要如何从理想才能过渡到现实呢?只依靠建构理想的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找到能推进理想实现的方法。因此,在学校里建立教育咨询诊所就是必然的结果。

用现代心理学知识服务于教育系统就是该诊所的目的。诊所会定期举办咨询活动:有一位既懂心理学又了解教师和父母生活情况的心理学家与教师们一起参与活动。教师们聚集在一起,每人都提出一些问题儿童的案例,如懒惰,扰乱课堂纪律,小偷小摸等。有个教师描述了一个具体案例,然后由心理学家提出他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开始讨论,其中包括问题的原因是什么?问题什么时候出现?应该怎么做?因此,需要分析该孩子的家庭生活和其整个心理的发展史。最后再把各种情况综合起来,以便对一个具体的问题儿童做出一个具体的矫正措施。事先与母亲商量,以便确定对母亲做工作的具体方式,这样更利于孩子和母亲参与第二次咨询的活动。这个母亲听取了她的孩子遭遇挫折的原因解释。接着,由这位母亲讲述了这个孩子的情况,再由心理学家和她讨论。一般来说,母亲看到别人对她孩子的案例感兴趣应该很高兴,并乐于合作。教师或心理学家在母亲富有敌意的时候,可以试着谈论一些类似的案例或是其他的情况,直到她的抵触情况被化解。

原来的问题儿童恢复了心理健康,并恢复了与人合作的勇气与自信,这便是孩子在这种咨询活动中获得的双重收益。那些没有去咨询诊所接受咨询的学生也受益匪浅。当班级个别学生出现潜在问题的时候,教师会提议孩子们对此展开讨论。当然,教师要对讨论进行指导,孩子们参与讨论都有机会各抒己见。他们开始分析某个问题的原因,比如个别学生的懒惰,最后会得出结论。这个懒惰的孩子却能从众人的讨论中获益良多,然而他并不知道自己就是讨论话题的核心。

这个简短的总结显示了把心理学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重要性。心理学和教育是同一现实下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要指导心灵,就需要了解心灵的运作。他们之所以能运用他的知识指导心灵走向更高、更普遍的目标,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了解心灵、运作心灵。

二、行为的训练

有人认为团结和合作的最好方法是让孩子们自治。但我认为前提是必须肯定他们已具备能力,并且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心进行。否则,孩子们对他们的自治并不以为然,他们只把它当作一种游戏,结果他们可能比老师更严厉、更苛刻。

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我们通常会发现当孩子开始上学时,对竞争的准备远较对合作的准备充分。在学校生活中,对竞争的训练又一直持续未断。对孩子而言,这是一种不幸。如果他击败了别人而遥遥领先,那么他的不幸不见得少于屈居人后而万念俱灰者,这使他的目标变为只夺取供自己享用之物而不是奉献和施舍。正如家庭应该团结一致,各成员都是团体中平等的一分子一样,班级也应该如此。只有依此方向施予教育,孩子们才会彼此真正感到有兴趣,并享受到合作的快乐。

我看过许多问题儿童,在经过和同伴合作并分享乐趣之后,态度便完全改变了。特别举一个儿童为例,他觉得在他的家庭里每个人都与他为敌,因此,他以为在学校里大家也会和他作对,他的功课差,当父母听到消息,便在家修理他。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孩子在学校里拿了一张坏成绩单,挨了一顿骂。把它带回家后,又再受到处罚,这种情况一次便已经够叫人气了,连续两次惩罚简直是恐怖之事。这个孩子因此在班上调皮捣蛋,成绩也始终不见起色。后来,有一位老师了解了他的情况,并向其他同学解释这孩子为何觉得每个人都在与他为敌。这个孩子的行为有了出人意料的转变,这都归结于那位老师。

有些人会怀疑我们是否真正能用如上方式来教导孩子了解并帮助别人,但是根据我的经验,孩子通常比长辈更善解人意。有一次,有位母亲带着她的两个孩子——一个2岁的女孩和一个3岁的男孩到我的房间来。在母亲不注意时,小女孩爬上桌子。母亲吓得动也不敢动,只是大声地叫道:“下来!下来!”小女孩并不理会她,而那个3岁的小男孩说道:“不准动!”那女孩却马上爬了下来。由此可见,他更知道该如何做,比母亲更了解她。

有人认为团结和合作的最好方法是让孩子们自治。但我认为前提是必须肯定他们已具备能力,并且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心进行。否则,孩子们对他们的自治并不以为然,他们只把它当作一种游戏,结果他们可能比老师更严厉、更苛刻。在开始时,教师就应当给予正确的劝告与注意,否则,他们因此而利用班会去争权夺利,攻击别人,排除异已,或是争取优越的地位。

三、心态平和

在许多名人之中,我们有足够多的例子可以证明,曾经在学校屈居人后的孩子,是很有可能恢复其勇气和信心,并达成伟大的成就的。即使是学校里最坏的学生也会有进步的可能。

我们可以利用各式各样的测验办法,来了解一个儿童当前心智发展、性格及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标准。如智力测验之类的测验,也能作为救助孩子的工具。老师会让一些成绩很差的学生留级,但经过智力测验后却发现他其实可以升级。一个孩子未来发展的限度是绝对无法预测的,智商只能够用来帮我们测定一个孩子的接受能力。在我自己的经验里,当智商显现出某人并不是真正的智力低下时,只要我们找出正确的方法,便能使他的智商再发生质的改变。假若让他的智商得到进一步提高的话,我们不妨让孩子们玩智力测验,并增加实际考试中的经验。因而,智商不应当被当作是由命运或遗传决定的,而影响儿童未来成就限制的因素也不是智商。

儿童的双亲都不应当过分探究孩子的智商,甚至儿童本身。他们不知道这类测验的目的,他们以为这是一种最后的判决。儿童往往认为自己受到各种限制,这是教育中出现的难度最大的问题。在教育时,我们应该设法增加儿童的勇气与信心,并帮助那些觉得自己智商很低的儿童消除对生活的错误理解,从而为自己能力的发挥制定各种计划。

关于学校的成绩单应当如何处理。当老师给某个学生一张很坏的成绩单时,他只是相信能刺激该学生发奋学习。然而,假如学生的家里对他要求很严,他可能就不敢把成绩单带回家,他可能涂改成绩单或不敢回家,有的孩子甚至会自杀。因此,教师应该考虑这些后果的可能。他们虽然不必负责孩子的家庭生活以及他对孩子的影响,但是他们却应该将之列入考虑范围之内。如果父母望子成龙之心切,当他把坏成绩单带回家时,可能就会受到责打。假如老师分数打得稍微宽松一点,儿童可能会受到激励而继续努力直到获得成功。当孩子成绩老是不理想,其他的同学也都认为他是班上最糟糕的学生时,他自己也可能觉得自己是不可救药的。可是,在许多名人之中,我们有足够多的例子可以证明,曾经在学校屈居人后的孩子,是很有可能恢复其勇气和信心,并达成伟大的成就的。即使是学校里最坏的学生也会有进步的可能。

孩子们不凭借成绩单,也会对彼此之间的能力有相当精确的了解。他们清楚在数学、书法、绘画、体育各门课程里,分别是谁最拿手的。他们最常犯的错误是认为自己再也无法进步了,他们看着别人遥遥领先,认为自己永远无法追及。假如一个孩子的这种看法根深蒂固,他会把它移转到以后的生活环境中。大部分的儿童在班上不同的学期里,大致会保持相同的名次。即使在他们成年后的生活里,他们仍担心自己落于他人之后,因而,时常计算他的地位与别人之间的距离。它显示出他们为自己订下的限制,他们的乐观程度,以及他们的活动。名列班级之后的人应该也能改变他的地位,并取得惊人的进步。老师和学生应该放弃“正常儿童的进步与其天赋能力有关”的迷信,同时,儿童们也应该更多了解这种自我限制所犯的错误。

四、先天不足与后天培养

假如一个孩子蒙受了器官缺陷之害,他便特别需要了解,并没有理由认为他在智力或性格方面也会受到限制。我们曾提过,同样的身体器官缺陷,有人可能当成注定要妨碍其发展到一种障碍,而有人却看作自身奋发的动力,及求取更高成就的刺激。

教育界所犯的各种错误中最糟糕的一种就是迷信遗传会限制儿童发展的思想。它使老师和家长们对他们子女的管教无方,却有借口逃避责任。他们可以不必为他们对儿童的影响负任何责任。像这类情况都应该及时予以纠正。假如从事教育的人把性格和智力的发展全部归于遗传,那么他又能在自己从事的职业中完成些什么东西呢?反过来说,如果他看出他自己的态度和措施能够影响孩子,他就不能以遗传的观点来逃避责任。

但我确信,只有在个体心理学里,才能真正的了解这种由遗传带来的器官缺陷对心灵的发展的影响,我们知道,器官缺陷的遗传是不可否定的。孩子在心里会体验到他器官功能作用的程度,他会依照他对自己能力的判断,来限制自己的发展。因此,假如一个孩子蒙受了器官缺陷之害,他便特别需要了解,并没有理由认为他在智力或性格方面也会受到限制。我们曾提过,同样的身体器官缺陷,有人可能当成注定要妨碍其发展到一种障碍,而有人却看作自身奋发的动力,及求取更高成就的刺激。

当初,我发表这个结论时,就有许多人批评我的观点不科学。他们甚至指责我的主张只是与事实完全不相等的个人观念罢了。然而,我的结论却是从我的经验中精炼出来的,有利于它的证据也愈累积愈多。现在,有许多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也都殊途同归地获得了同样的看法,认为性格中过分强调遗传成分的信念只能称为迷信而已。这种迷信已经存在数千年了。“性格特征来自遗传”的理论,只有当人们想要逃避责任,并对人类行为采取宿命论的观点时才会自然而然地出现。“人之初,性本善”或“性本恶”的提法,是它最简单的形式。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只有逃避责任欲望很强的人才坚持它。“善”、“恶”,像其他各种性格的表现一样,只有在社会环境中才有意义。它们是在社会环境中和同类相互切磋所得的结果,它们蕴涵了一种判断——“顾全他人的利益”或“违反他人的利益”。在孩子降生之前,他并没有这一类的社会环境。出生之后,他的潜能使他往任何一方向发展。他所受的教育影响了他所选择的道路,但是,除此之外,他从环境、自身所接受的感觉、印象,以及他对这些感觉、印象的解释,也对他所选择的道路产生影响。

虽然其他心理功能的遗传性的证据没那么明显,但也都是如此的。兴趣是心理功能发展中的最大因素,自己灰心或是对失败的恐惧是妨碍兴趣的原因,而非遗传。不用说,大脑结构是由遗传得来的。但是大脑只是心灵的工具,而非其根源。而且,假如大脑的损伤尚未严重到我们目前的知识无法挽回的地步,它也能够接受训练,以补偿其缺陷。长期的兴趣和训练影响着每种异乎寻常的能力,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异乎寻常的遗传。即使我们发现有许多家庭一连几代都产生天赋甚高的人才献身于社会,我们也不认为它是出自遗传的效果。我们宁可假设:这个家庭中某一分子的成功,可以刺激其他人奋发向上,而且家庭的传统也使得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继承先人的志趣。比方说,当我们知道大化学家莱比是药房老板的儿子时,我们不会以为他的化学能力来自遗传,只会认为他的环境允许他发挥兴趣。在其他孩子对化学仍然一无所知的年龄,他对这门学问的许多部分已经相当熟悉,这样便已经够了。莫扎特的双亲对音乐很感兴趣,但是莫扎特的才能也不是由遗传得来的。他的父母希望他对音乐产生兴趣,特别鼓励他往此方向发展,从他幼年时代起,他的整个环境便充满了音乐。我们可以经常发现,在著名的人物中这样的“早期的开始”:他们或者在很小的时候便开始为家里的每个人写故事,或者在4岁就开始弹钢琴。他们所受的训练是自然而广泛的,并且这种兴趣是延续、持久的。他们不曾犹豫、退缩,一直勇往前进。

儿童之所以不能成功地除去他自己曾经为其发展所定下的限制,是因为教师相信发展有固定的限制,那必将影响儿童。假如他对孩子说:“你没有数学才能”,他的处境便轻松多了。可是,这样做除了使孩子泄气外,便毫无作用了。我自己也有类似的体验。我在念书时,有好几年都是班上的数学低能儿,我也十分相信我完全缺乏数学才能。有一天,我竟然出乎意料地发现自己会做一道难倒了老师的题目!这次成功改变了我对数学的整个态度。以往,我的兴趣完全没放在这门功课上,后来,我开始以它为乐,并利用每个机会来增加我的数学能力。结果,我在学校里成了数学佼佼者之一。我能看出天生能力或特殊才能的理论的错误,都原于这次经验的帮助,同时,也是很有益的。

五、区分不同模式和类型

如果他老是忘记做功课,或丢掉书本,那么说明他对功课不感兴趣;如果他不参加其他孩子的游戏,那么我们可看出他的孤独感与他对自己的兴趣;如果他总是希望别人帮他做事,那么我们可看出他缺乏独立性和想得到别人的支持的欲望。

他们之所以能很容易地区分出不同的生活类型和模式,是因为他们曾在了解儿童方面受过专业的训练。观察一个孩子的姿势、观看和聆听的方式还有他和其他孩子所保持的距离,他是否容易与人交友,以及他专心注意的能力都能看出他的合作程度。

如果他老是忘记做功课,或丢掉书本,那么说明他对功课不感兴趣;如果他不参加其他孩子的游戏,那么我们可看出他的孤独感与他对自己的兴趣;如果他总是希望别人帮他做事,那么我们可看出他缺乏独立性和想得到别人的支持的欲望。

有些孩子只有在受到嘉奖或赞赏时才肯做事。有许多被宠惯的儿童只有在老师对他们格外注意时,他们在学校功课的表现上才特别优秀。如果他们失去这种特别关怀,他们的兴趣会随着没人注意他而终止。对这些儿童,数学经常是他们的弱项。当要他们背出公式或规则时,他们会毫无困难地说出来,但是要他们自己解答一个问题时,他们就一筹莫展了。有些孩子会终日要求别人的注意和支持,这对我们的共同生活将会带来最大的危险,虽然似乎只是一种小瑕疵。如果这种态度保持不变,他在成年之后的生活里也会时刻索取他人的支持。当他面临问题时,他就会作出强迫别人代他解决问题的行动。这样的人会成为别人永久的负担,终其一生对人类幸福毫无贡献。

此外,还有一种孩子,他们会制造恶作剧,扰乱课堂秩序,甚至带坏其他的孩子,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即令自己成为众人注意的中心。众人为之侧目,即使是责备与惩罚都无法改变他的看法。他宁可受痛打,也不愿被忽视。他的行为所带来的痛苦,只不过是他为自己的欢乐所付出的代价而已。对许多儿童而言,惩罚只是视其能否持续其生活模式的挑战,一场比赛或游戏。结果他们总是赢的,因为主动权掌握在他们手里。所以有些喜欢和老师或父母作对的人,在受到惩罚时,不但不哭,反而会笑。

懒惰的孩子几乎都野心勃勃,而双亲或老师的直接打击会影响他们的野心,以致他们更害怕遭受失败的打击。每个人对“成功”一词理解都是不相同的。当我们发现一个孩子把什么都当作是失败时,不必惊讶万分。有些人认为自己不超过其他所有人便是失败。即使他们很成功,但他容不得有人比他更好。懒惰的孩子则从未尝过被击败的滋味,因为他从没有面临真正的考验。他对眼前的问题总是尽量逃避,也不肯轻易和人一较高低。别人都会以为,假如他不是这么懒的话,他一定能应付他的困难。他自己也在这种想法里找到了“护身”之所。

当他失败,他对自己说:“我只是懒,不是无能。”以此解嘲保持自尊。

老师有时也会对懒学生说:“如果你再努力一点,你将可能变成班上最好的学生。”假若他能如此容易地获此殊荣,那他为何努力学习,同时还冒着可能失败的危险?别人可能并不重视他达到的成就,并以此来评判他。

只要他做了一点点的事,别人就会夸奖他。这就是懒孩子的另外一点好处所在。别人看到他好像有洗心革面的意思,便急着想刺激他痛改前非。同一件事情,假如是勤快的孩子所做的,便不会受到这么多的重视。懒孩子便以此方式生活在别人的期望里。从婴孩时代起他便学会任何事情都要期待别人帮他来完成,他也是被宠坏的孩子。

我们只是希望孩子们不要面向失败,我们并无意主张把他们塑造成一种固定的类型,因为他们之间存在许多不同的类型。假若在他们成年之后还尚未被纠正,那么对他们成年的生活将会造成严重而有害的后果。儿童时期的错误和成年后的失败是一脉相通的。没有学会合作之道的儿童,以后容易变成神经病患者、酗洒者、罪犯或自杀者。焦虑性神经病患者幼时多害怕黑暗、陌生人或新环境。在我们现代的社会中,我们无法期望每一位父母帮助他们避免错误,最需要给予忠告的父母都是最不肯接受劝告的父母。由老师来接近学生,矫正他们的错误并训练他们过一种独立、合作和充满勇气的生活,人类未来幸福的最大保证便在于这种工作中。这仅是我个人的看法。

第七章 青春培养

培养友谊,是阻止青春期的孩子出现问题的最好方法。孩子之间应该成为好朋友或好伙伴,也应该和家庭成员以及家庭之外的人成为朋友。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信任,孩子也应该信任父母和教师。事实上,只有那些一直把孩子当作的朋友父母或教师才能引导青春期的孩子。除此之外,父母或教师若是想指导他们,便会立即被青春期的孩子拒之门外。孩子不会信任他们,把他们视为外人,甚至敌人。

一、生理与心理的引导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对自己女儿过于监管的父母,本希望她们成为好女孩,没想到她们却成了坏女孩。这是因为这些父母缺乏心理学洞见。错误不在于这些女孩,而在于她们的父母,因为他们没有使自己的女儿为她必然要遭遇的情境做好准备。他们没有训练她具有避免青春期陷阱所必须的判断力和独立性,而只是一味地将她保护起来。

有些女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却更喜欢模仿男孩子,那是因为她们厌恶自己的女性角色。而模仿青春期男孩子的坏毛病如抽烟、喝酒和拉帮结派,比模仿工作努力者要容易得多。这些女孩会借口说,是因为那些男孩子对她们感兴趣,她们才模仿这些行为的。

对青春期的女孩子的这种男性模仿加以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些女孩子即使在幼年的时候,也从未喜欢过自己的女性角色。这种厌恶一直被掩盖着,直到青春期才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对青春期女孩子的这种行为加以观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以此可以发现她们如何对待自己将来的性别角色。

青春期的男孩子经常喜欢扮演一种聪明、勇敢和自信的男人角色。而有些男孩子相信自己可以成为真正的、完善的男人,但他们却不敢面对自己的问题。青春期的有些男孩会表现出脂粉气十足,举止像个女孩,甚至模仿女孩子的坏习惯,如卖弄风情、忸怩作态等。假若他们过去曾在男性角色教育中存在缺陷和不足,那这种缺陷会在青春期暴露无遗。

与这种男孩子极端的女性化类似,我们也可以发现,有些男孩子却极端的男性化,把男性的人格特征发展为极端的恶习。他们酗酒、纵欲,甚至仅仅为了表现和炫耀他们的男子气而不惜犯罪。这些极端化的恶习常常表现在那些想获得优越感、想成为领袖和想令人侧目的男孩子身上。

这种类型的男孩子表面气势汹汹、野心勃勃,但他们的内心其实是比较怯懦的。近来美国就有一些臭名昭著的例子,如希克曼、勒奥波德和罗伯。研究一下这种人的履历,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总是寻求一种不费气力的生活,总是寻求一种无需努力的成功。一般有罪犯特征的孩子,几乎都积极主动却没有勇气。

我们还经常发现,有些青春期的孩子还会第一次殴打父母。“孩子突然变了”,那只是不愿探讨这种行为背后的人格统一性的人的认为而已。不过,如果我们对这之前发生的事情做一番研究,就会发现他们的性格一直如此,并没有变化,只是他们现在拥有了更多力量和更多的可能性来实施这样的行为。

青春期的孩子都会面临一个危险的考验,即他必须去证明自己不再是个孩子,而当我们感到我们必须证明什么的时候,我们就可能走得太远,做得太过。青春期的孩子自然也是这种情形。

我们的解决办法就是向他们解释并指出,他们不必向我们证明自己不再是个孩子了,我们不需要这种证明。因而,也许我们可以避免他们的过度行为。这确实是青春孩子最有意思的毛病。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类型的女孩:她们会夸大对男性的喜爱,甚至成为“男痴”。这种女孩总是和母亲争吵,总是认为自己受到了压制(也许真的受到了压制);为了惹母亲生气,她们会和任何自己遇到的男人搭上关系。她们想到自己母亲一旦发现她们的所为而震怒痛苦的样子,就感到非常开心。许多孩子仅因为父亲过于严厉或是与母亲吵架便会离家出走,甚至还会与男人发生初次性行为。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对自己女儿过于监管的父母,本希望她们成为好女孩,没想到她们却成了坏女孩。这是因为这些父母缺乏心理学洞见。错误不在于这些女孩,而在于她们的父母,因为他们没有使自己的女儿为她必然要遭遇的情境做好准备。他们没有训练她具有避免青春期陷阱所必须的判断力和独立性,而只是一味地将她保护起来。

上述问题或许没有出现在青春期,而是延续到青春期之后,但是,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比如,在后来的婚姻中出现。这只是因为这些女孩比较幸运,在青春期时没有遇到此类的不利情境罢了。不过,这种不利情境迟早会发生的,关键是要对它有所准备。

二、向成人挑战

每当职业、社交、爱情和婚姻等各种问题一起逼近时,那些已经成年而尚未做好生活准备的孩子,会显得慌乱异常、举足无措,如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遇见异性时忸怩不安;厌烦生活问题,等等。

每当职业、社交、爱情和婚姻等各种问题一起逼近时,那些已经成年而尚未做好生活准备的孩子,会显得慌乱异常、举足无措。诸如他找不到能够吸引他的工作,而认为自己终将一事无成;对于爱情和婚姻,他总是忸怩不安,遇见异性时,也会慌乱不知所措,假使异性和他说话,他会面红耳赤,无言以对;他会一天比一天地感到绝望,他对生活的所有问题都觉得厌烦,也没有人能理解他;他不注意别人,不跟他们说话,也不听他们的话;他不工作,也不读书,只终日幻想,进行一些粗鄙的性活动等。但是,这种病症其实只是一种错误而已。如果能够证明他走的途径不对,并指点出正确之途,他便能立刻痊愈。然而,把他的整个生活以及过去的生活中所学的东西都一一纠正过来,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意义不能只凭私人的臆想妄加猜测,而必须以科学的眼光重新予以检验。

如果对生活的三个问题欠缺适当的准备与训练,将给青春期带来很大的危险。如果孩子们对未来心怀畏惧,他们自然会以不费力的方法来应付它。孩子们愈受到命令、告诫、批评,愈觉得彷徨、不知所措。

我们的一切努力之所以会徒劳无功,是因为我们没经常多鼓励他们的结果。

有些孩子在步入青春期后,却希望自己永远不要长大,反而希望自己还留在儿童时代。他会与比他们小的孩子一起玩,甚至会以儿语说话,装得像婴孩般的忸怩作态。但是,绝大多数的人都会竭尽所能仿效成人,他们模仿大人的姿态,满不在乎地花钱,调戏异性并做爱。在一些特殊的个案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孩子很早便迫不及待地胡作非为,以致走上犯罪的道路,而与此同时,他们还未看清该用何种途径来应对生活中的问题。这种情况尤其是在他少年时有过犯罪行为而又未被发现,且自以为聪明得可以避尽天下人耳目时最容易发生。犯罪是从生活问题面前逃离掉的简捷方法之一,特别是在经济问题面前。人们是否觉得在14岁至20岁之间的少年犯罪率在急剧地上升。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努力把儿童时期已存在的犯罪暗流摈弃掉,而不是把它当作一种新的环境。

有许多孩子在步入青春期时,便患上器官性疾病或神经失常症。而每一种神经病的病症,在拒绝解决生活问题时,是不必以降低个人的优越感为借口的。神经病症出现,通常是在一个人面临社会性的问题而又不准备以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式来解决它的时候。青春期身体的情况对这种紧张特别敏感,所有的器官都会被它掀动,全部的神经系统也都会受其影响。器官的不舒适也可以作为犹豫和失败的托辞。在这类事例中,他不管是私下还是在他人面前,都会因为他的病痛而认为自己可以不必负担任何责任,这样便构成了神经病。每一个神经病患者都表现了最诚挚的意愿,他十分了解社会感觉和应付生活问题所需要的是什么,只有在他的病症里,他才能逃开这种普遍的要求。能够使他释下重负的是神经病本身。他的整个态度似乎在说:“我也急着要解决我的问题,但是我的病却叫我无能为力。”这一点就是他和有目的犯罪的不同之处。他对社会感觉麻木不仁,经常也是毫无顾忌地表现了自己的不良意愿。神经病症的动机虽是善良,但他的行动却让人讨厌。因为他自私,有意妨害别人。因此,它们哪一个对人类利益的损害较大,我们是很难决定的。

三、青春期的防范

许多人醉心于其他人对自己的赞赏。男孩子寻求别人的夸奖,那是很正常的事;而女孩子通常都比较缺少自信,她们把别人对自己的赞赏当作是证明她们价值的惟一方法。这种女孩子很容易落入善于阿谀的男人的圈套。

在小时候被宠坏的孩子,在其青春期时多半是失败者。由此看出,随着他们年岁的增长,并认为生活欺骗了他们。因为他们渐渐地不再是众人注意的中心,尽管他们多么希望像以往一样受众人的宠顾。那些以前看起来天资不高的儿童,此时会超过他们并表现出出人意料的能力。他们心中充满了新的构想和新的计划。他们的创造性生活开始弓上弦,剑出鞘,他们对人类活动各方面的兴趣也变得鲜明而热烈。

独立的意义是获得和奉献给别人更多的机会,而并不是要冒失败的危险。

许多人醉心于其他人对自己的赞赏。男孩子寻求别人的夸奖,那是很正常的事;而女孩子通常都比较缺少自信,她们把别人对自己的赞赏当作是证明她们价值的惟一方法。这种女孩子很容易落入善于阿谀的男人的圈套。一些女孩子认为自己在家中不受赞赏,于是就与男人发生性关系。她们只是希望用此种方法,来获得一种能被注意并赞赏的地位,同时也想要证明她们已经长大了。

且让我举一例:有一个出身贫寒的15岁女孩子,她有一个从年幼时代起便一直体弱多病的哥哥,因此母亲对她哥哥的健康格外小心。在她出生时,她的母亲也没能好好照顾她,并且在她幼年时,而母亲应用于照顾她的许多时间,却被卧病在床的父亲占用。因此,这个女孩子从小就了解被人照顾的意义是什么。她很注意这件事,一直盼望着能够得到照顾,但是她在家中却总是无法如愿。后来,母亲又生了一个妹妹,这时父亲虽然也痊愈了,母亲却又将全副心力转移到妹妹身上。结果,这个女孩子觉得自己是惟一没有受到关爱和温情的人。她继续拼命奋斗,在家中她是好孩子,在学校她是好学生。由于她的成功,父母决定让她继续她的学业,把她送到一所在当地颇有知名度的高级中学去。一开始,她因不了解这所新学校的教育方法,以致她的功课一直赶不上别人。因此,老师的几句批评,也令她万念俱灰。她急于寻找别人的赞赏,她该如何是好?家里没人赞赏她,学校也是如此。

她急于想找一个了解她的人,在几经尝试,环顾四周后,她终于离家出走了。她的家人到处寻找她,对她忧虑万分,而她却与一个男人一起生活了14天。到一定时间后她又会后悔自己做出的荒唐事。于是她选择了自杀,她送了一张便条回家:“不要为我担心,我已经服了毒药,我很快乐。”事实上,她根本没有服毒,她之所以这样做,原因也不难了解。她的父母对她很慈爱,她觉得她还能博得他们的同情,所以她不自杀,只是等着母亲来找到她,把她带回家。假如这个女孩子知道她所追求的其实只是别人的赞赏而已,那么这场风波就不会发生了。曾经,这女孩子的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倘若她高中的老师能知道这女孩子对“赞赏”很是敏感,若他能了解这一点,并稍加注意,那么小女孩的情形也不至如此悲惨。

还有一个例子:有一个女孩的父母性格都是很柔弱的,而对这个小女孩的降生母亲大为失望,因为她母亲总是想要一个小男孩。她一直很瞧不起女性的地位,她的女儿也难免受其影响,她不止一次地听见母亲对父亲说:“这个女孩子一点都不讨人喜欢,她长大后,一定没人会喜欢她。”“她长大后,我们该拿她怎么办呢?”她的十几年都是在这种家庭中度过的,她曾看到过母亲的朋友给母亲写的信,她安慰她,并说,她还年轻,不会只有一个女孩的,将来一定会有个男孩的。

我们不难想象这女孩的感觉会如何?后来,她去乡下拜访她的叔叔,在那里却遇到了她的“情人”,那只是一个智力低下的乡下男孩而已。不久,她甩掉了他,但是他依旧对她一往情深。当我看到她时,她已经拥有一大群的男朋友,可是却没有一个能令她称心如意。她来找我,是因为她现在患有焦虑性神经病,不敢一个人单独出门。当她对获取别人赞赏的某种方法觉得不满意时,她就会以自暴自弃的办法来“糟蹋”自已。现在,她是以身体病痛来让她的家庭为她感到烦恼,令别人对她束手无策。她哭泣,以自杀作为威胁,把家闹得鸡犬不宁。我们很难让她相信这样的事实,很难让她认清她目前的处境,因为,处在青春期的她,却把如何脱离被轻视看得如此之重。

四、青春期的性欲

性教育与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一样,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家庭内部的合作和友爱精神。有了这种合作精神,有了早期关于性别角色的知识,有了男女平等的观念,孩子会很好地应付将来可能遇到的任何危险。重要的是,他们已准备好以健康的态度去迎接未来人生的工作。

让我们再来探讨一下性教育的问题。近些年来,性教育问题被恶意夸大了许多。在对待性教育问题上,有些人甚至到了丧失理智的地步。

他们主张在每个年龄阶段都要进行性教育,并夸大性的无知带来的危险。不过,如果我们观察一下我们自己和他人过去在性教育上的经历,我们既看不到有这些人所谓的问题,也看不到有这些人所谓的危险。

在孩子两岁的时候,我们就应当告诉他们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应当跟他们解释,男孩长大成为男人,女孩长大成为女人,他们的性别是不能改变的。这些是个体心理学经验指导的。孩子知道了这些,即使他们缺乏其他的性知识,也不会带来什么危险。只要让孩子认识到,女孩的教育不能以男孩的方式进行,反之亦然。这样性别角色就会固定在他的意识中,他也肯定会以正常的方式发展和准备自己的性别角色。相反,如果他认为通过某种戏法就可以改变他的性别,那么就会产生问题。而且如果父母老是表达希望改变孩子的性别,也会给孩子带来麻烦。《孤单的井》就有对这个问题的精彩描述。父母经常也乐于把女孩当男孩来教育,或把男孩当女孩来教育。他们甚至把自己的孩子女扮男装,或男扮女装,给他们或她们拍照。有些女孩长得可能有点像男孩子,周围人便以男孩来称呼她。这些都是应当避免的,因为会给她带来很大的困惑。

我们应当教育孩子认识到男女是平等的,更要避免主张男性优越于女性的论调。这很重要,它不仅可以防止女孩产生自卑情结,也可以防止男孩产生错误的性别观。如果男孩被教育认为男性优越,他们就会把女孩当作仅是泄欲的对象。如果他们被教育认识到自己未来的责任,他们看待两性关系的眼光就会是好的。

换言之,向孩子解释性的生理知识和正确的爱情观念、婚姻观,才是性教育的真正问题。这个问题和孩子的社会兴趣是密切相关的。如若他欠缺社会兴趣,他就会完全从自我欲望的满足上来对待与性有关的一切事物,并对性玩世不恭。这种时有发生的情况反映了我们文化的缺陷。女性是受害者,因为我们的文化更有利于男性发挥主导作用。不过,男性实际也深受其害,因为这种虚幻的优越感,使他们丧失了对最基本的价值的关注。

对于性教育的生理知识方面,我们可以等到孩子对其产生好奇,并想了解这方面情况时,再告诉他们,因为孩子没有必要过早接触这方面的教育。如果孩子太过羞怯而不愿意问这方面的问题,那么,对关注孩子需求的父母总会知道什么时候该主动告诉他们这方面的知识。假若孩子就直接问父母这方面的问题,那是因为他把与父母当作朋友。但是我们要避免给予他们可能刺激或激发其性冲动的回答,并且应用适于孩子理解的语言告诉他们。

与此相关的是,不必太多惊慌孩子的性早熟。性发育很早就开始了,实际上,在出生后的数周就已经开始了。婴儿肯定也能体会到性快乐,有时他们会故意刺激性的敏感区域。看到这种情况,我们不必恐慌。不过,我们要尽力加以阻止,同时也不要把这个问题搞得太过严重。如果孩子发现我们对此类事情太过担心和忧虑,他们就会故意继续这样做,以引起我们的关注。孩子的这种行为常常会使我们认为他们已经沦为性欲的牺牲品,而实际上,他们只不过把这个习惯当作炫耀的工具。小孩正因为知道父母害怕他们这样做,即玩弄自己的性器官,还会经常这样做,这与他们装病的心理是同一道理。他们已经注意到,只要他们一生病,便会得到更多的关心与宠爱。

父母不应当太过频繁地亲吻和拥抱孩子,这样可以避免刺激他们的身体,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这样做对他们是很不好的。我们也不要从精神上刺激孩子的性意识。孩子通常会在爸爸的书房里看到一些轻浮、挑逗的图片。我们在心理咨询诊所也不断遇到这种案例。孩子不应该接触那些讨论超越其年龄理解水平的关于性的图书。我们也不应该带孩子去看关于性主题的电影。

我们如若想对孩子没什么担心的话,只有使他们避免所有形式的过早的性刺激。我们只需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孩子简单的解释,不要刺激孩子的身体和性意识,给予他们真实、简洁的回答。重要的是,不要欺骗孩子,如果我们还想拥有孩子的信任的话。如果孩子信任自己的父母,他就会信任父母对于性的解释,就会对来自同伴的关于性的解释大打折扣——我们90%的关于性的知识都来自同辈人。

家庭成员之间在回答有关性问题时所使用的各种托辞与回避远比不上他们如朋友般的关系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重要。

倘若孩子的性经历过早或是太多,那么他们通常会对性丧失兴趣。这就是为什么要避免让孩子看到父母做爱。如果可能,最好不要让孩子和父母同睡一屋,当然,更不要同睡一床。兄弟和姐妹也不要睡在一屋。父母要留意孩子是否行为得当,也要留意外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在这里我们看到,性教育与孩子其它方面的教育一样,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家庭内部的合作和友爱精神。有了这种合作精神,有了早期关于性别角色的知识,有了男女平等的观念,孩子会很好地应付将来可能遇到的任何危险。重要的是,他们已准备好以健康的态度去迎接未来人生的工作。

第八章 犯罪与预防

人类彼此间的差异并不是十分显著的,但个体心理学却让我们更了解人类的各种不同类型。我们发现:罪犯和问题儿童、神经病患者、精神病患者、自杀者、酗酒者、性欲倒错者所表现出的失败,都是属于同一种类的。他们每个人都缺乏社会兴趣,对同事、同学等,都是漠不关心的,特别是在一个令人注意的焦点上,重蹈覆辙,失败地处理生活的问题。

一、犯罪心理分析

从个体心理学的这些经验中,我们最少可以获得一个简单的结论:罪犯对别人都不感兴趣。

如果我们要想获得解决,只有先考虑我们每个必须面临的生活问题,以及罪犯也无法解决的问题。

很早以前便建立了个人典型的生活模式。因此,我们不能认为要改变它是件容易的事情。只有了解自己在建造它时所犯的错误,它才能改变过来。所以有许多罪犯被惩罚无数次,受尽侮辱和轻视并丧失社会生活的各种权利却仍我行我素,一再犯下同样的罪行。当然,在负担加重时,犯罪率提高,然而,这并不足以证明:经济困难竟会导致犯罪。它只表示人们的行为受到限制。当生活中产生许多无法应付的问题时,有些人便开始犯罪了,一般情况下,在优越的环境中他们是不会犯罪的。最重要的是应付问题的方法,即生活的模式。

从个体心理学的这些经验中,我们最少可以获得一个简单的结论:罪犯对别人都不感兴趣。如果我们要想获得解决,只有先考虑我们每个必须面临的生活问题,以及罪犯也无法解决的问题。

个体心理学把生活问题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和其他人之间关系的问题,也就是友谊问题。罪犯们也有朋友,但他们不能和正常社会的一般人为友。

第二类是和职业有关的各种问题。有些罪犯不愿意像其他人一样,努力与困难搏斗,他们甚至认为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事。有用的职业蕴涵了对他人的兴趣和对他们幸福的贡献,但这正是罪犯人格中所缺少的,所以罪犯对解决职业问题都没有良好的准备。但是,我们应该把他看作是没有学过地理的人在参加地理考试一样。

第三类是爱情问题。在幸福、美好的爱情生活里,与配偶的合作和对配偶兴趣是一样重要的。在犯人被送进感化院时,他们多半患有性病,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这个现象显示:他们对爱情问题用的是一种简单的解决方法。他们把爱侣当作是一宗可以购买的财产。对这种人而言,性生活是征服,是占有,而不是生活中的伴侣关系。“如果不能随心所欲地得到我想要的东西,”有许多罪犯说道,“生活还有什么意思?”

如今,令我们明白了一件事:只在感化院里鞭打罪犯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我们应当矫治他们,并且教会他们与人合作之道。社会是绝对无法将罪犯完全隔离开的,他们也不适于过社会生活,我们该怎么办?他们既不是愚笨,也不是心智低下。如果我们接受了他们错误的个人优越感目标,他们的结论大部分是十分正确的。也许有罪犯会说:“我看到一个人有条很棒的裤子,而我却没有,所以我要杀死他!”我们明白他的行为是多么地缺乏社会常识。当人们不要求他以有用的方式去谋生,并承认他的欲望十分重要时,大概他的结论才是明智的吧!最近在匈牙利曾经发生一宗刑事案件:有几个妇人用毒药犯下了许多谋杀案。当她们其中之一被送进监狱时,她说:“我的儿子病得奄奄一息,我只好毒死他。”如果她不愿意再合作了,除此之外,她还能做些什么?她对自己的重要性与别人的重要性有一种错误的判断,对于其他事情也有不同的看法。那是因为她有一种与人不同的价值判断,而事实上,她是十分清醒的。

这一点对于考虑他们的欠缺合作精神时,并不是非常重要的。懦夫行为是大多数罪犯的行为。他们逃避着他们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应付的问题。我们可以在他们面对生活的方式中和他们所犯的罪行里看到他们的懦弱。罪行是懦夫模仿英雄行为的表现。他们在追求着一种自己幻想出来的个人优越感目标,他们以为自己是英雄,但其实这又是一种错误的价值判断,也是缺少常识的表现。他们自己觉得斗垮了警察时,便会增加虚荣心和骄傲感。所以他们常常会想:“我是绝不会被逮到的。”不幸,假使对每一个罪犯的生涯作一番仔细的探讨,我相信一定会发现他曾经犯过的许多罪。这是件非常讨厌的事。当他们东窗事发时,他们会想:“这次我有哪些地方失策了,下回一定要干得干净利落点!”他们如若认为自己已达到了目标,并且得意忘形地接受着同伴的赞赏与祝贺时,那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漏网之鱼而已。

我们可以在家庭、学校、感化院里做到:改变罪犯对其勇气与机智的评断方法。我在以后会描述它的要害所在。现在,我要进一步讨论能造成合作失败的环境。有时候,我们必须把这个责任让父母来担负。也许母亲技巧不够,不能使孩子和她合作;或许在不愉快的婚姻或破裂的婚姻中,母亲很可能不希望让孩子的社会兴趣扩展到包括他的父亲在内的其他人。此外,这个孩子可能一直觉得自己是家庭中的霸王,到他三四岁的时候,另一个孩子出生了,他从王位上被逐了下来。这些都是必须被列入考虑的因素,而且,如果你追溯罪犯的生活,你会发现他的麻烦是从他早年家庭经验中开始的。具有影响力的并不是环境本身,而是孩子对其地位的误解。

罪犯、神经病患者及自杀者大多数是这类人。如若一个孩子在家庭中曾是很有天赋,并且很杰出,他会因此获得更多的注意。而其他人也会因此拒绝与他合作,他便会丧失足够的信心。我们可以从孩子入学第一天的行为中看出他是否缺乏合作精神。他无法和其他的孩子交朋友,也不喜欢老师,上课时漫不经心。如果老师不了解他,他可能会遭受新的打击:既会受尽冷嘲热讽,又得不到谆谆鼓励和合作之道的教导。无疑,他的勇气和自信时时都会受到新的打击,他自然不可能对学校生活感兴趣。逐渐,他很快便将目标转向无用的方面,而对别人的兴趣慢慢地丧失。

贫穷很容易使人对生活产生错误的解释。他的家庭终日在愁云的笼罩之中,同时还与生活搏斗着,他自己还需要赚钱来维持家计。而且,出身贫寒的儿童在家庭之外,很可能会遭遇社会方面的歧视。以后,当他看到许多有钱的人过着奢侈的生活并能随心所欲购买东西时,他会觉得:他们享受的权利是不应该比他多的。这就是在贫富悬殊的大都市里犯罪案件特别多的原因,嫉妒绝不会产生有用的目标。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儿童会认为,对金钱的不劳而获就是得到优越感的方法。这是许多儿童都容易误解的。

我自己也有一个发现:自卑感是很有可能集中在身体的缺陷上。由此可见,我也不无遗憾了,竟然我也替精神病学与神经学中的遗传理论做了开路先锋。但是,最初我在写由身体引起自卑感和其心灵上的补偿作用时,我便已经料到这种危险了。这种自卑感的产生不应归咎于身体,而应归咎于我们的教育方法。如果我们用的方法正确,身体有缺陷的儿童对别人和自己都会感兴趣,假如没有人在旁边帮助他们发展对别人的兴趣,他们便会只关心自己。当然有许多人是真的患有内分泌腺缺陷,但是我们却很乐于澄清:事实上,我们绝对无法说出某种内分泌腺的正常作用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如果我们要找出正确的方法来使这些孩子们也成为良好的公民,并且有和其他人合作的兴趣时,就必须撇下这个因素。

我们文明的奇耻大辱之一,便是不能在孤儿之间建立起合作的精神。私生子不仅也如此,还将他们转移到全体人类上,却没有任何一人挺身而出,来换取他们的情感。被遗弃的孩子经常走上犯罪之途,尤其是当他们知道没有人要他们的时候。罪犯之中常会发现容貌丑陋的人,这曾被用来证明遗传的重要性。但是,请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容貌丑陋的人会有什么感觉!他是非常不幸的。也许他是不同种族的混血儿,没有吸引人的外貌,遭受社会的偏见。如果这类孩子长得很丑,他的整个生命都承受着重担,他甚至没有我们每个人都喜欢的欢乐和美好的儿童时代。但是,假如用正确的方法来善待这些孩子,他们是会发展出社会兴趣的。

有时候我们也不难发现,在罪犯之中,也不乏有些英俊潇洒的男孩或是男人。这实际上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实。假若前一种类型的人可以被认为是不良遗传的牺牲品,天生就带有身体上的缺陷——如手残、兔唇等,对这些英俊的罪犯,我们又该怎么解释呢?事实上,他们是被宠坏的孩子,因为他们曾经生长在一个很容易发展出社会兴趣的环境里。

二、罪犯的两种类型

罪犯可以被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人习惯于把每个人都当作自己的敌人。这种人不了解世界上会有所谓的同胞之爱,因为他从未真正体验过。因此,他根本不能发现有人欣赏他。另一种类型是被宠坏的孩子。犯人经常埋怨说:“我会有今天的下场,都是因为我的母亲把我惯坏了。”对这一点,我们应该再详加讨论。

罪犯可以被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人习惯于把每个人都当作自己的敌人。这种人不了解世界上会有所谓的同胞之爱,因为他从未真正体验过。因此,他根本不能发现有人欣赏他。另一种类型是被宠坏的孩子。犯人经常埋怨说:“我会有今天的下场,都是因为我的母亲把我惯坏了。”对这一点,我们应该再详加讨论,但是我之所以在这里提起它,只是要强调:尽管罪犯所受的教养和训练都不相同,但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没学会合作之道。父母们可能也想把他们的孩子教育成良好的公民,可是却不知从何下手。如果他们整天板着脸孔,事事吹毛求疵,他们的孩子一定没有成功的机会。如果他们骄纵他,让他成为舞台上的主角,他就会只因为自己的存在,便觉得自己很重要,而不愿意作任何有创造性的努力以博取同类的赞扬。因此,这种孩子会失掉奋斗的能力,他们一直希望有人来注意他们,也一直期待着某些事情的到来。如果他们找不到可满足他们的简单方法,他们就会开始责怪环境。

尽管这些个案的内容并不是为此目的而写的,那我们也不妨研究研究。我要讨论的第一个个案是从薛尔敦和吉利克合写的《五百犯罪生涯》一书中选出来的——“百炼金刚约翰”的个案。这个男孩检讨他的犯罪生涯时,说:“我从没有想到我会这么自甘堕落。直到十五六岁时,我仍与其他孩子一样。我喜欢运动,也从图书馆借书来看,生活得井井有条。但是后来,我的父母却让我退了学,要我去找工作。并且把我的薪水全部拿走,而每个星期只是给我5角钱。”

这些话都是他的控诉。如果我们想了解他的整个家庭的情境,就不妨问他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以便我们能发现他真正体验的东西。目前,我们只能断定:他的家庭是不太和谐的。

我现在想给你看一本日记,一个谋杀犯的日记。在犯案之前,他把自己的意向都记了下来:他将如何残酷地谋杀那两个人。这部日记供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能描述在罪犯心中进行的计划。没有哪个人在犯罪之前是没有计划的,在计划之时,他们必然会对自己的行为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在这一类的自白书中,我从没有发现过把自己的罪行描述得简单明了的例子,也从没有发现过不想替自己行为辩解的犯人。在此,我们可以看出社会感觉的重要性。即使是罪犯,也会想和社会感觉协调一致。同时,他在犯案之前,还要先突破社会兴趣的厚墙。因此,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拉斯寇尼可夫躺在床上两个月,考虑着他是否该去犯罪。终于他用这个想法鼓起了勇气:“我是拿破仑,还是一只虱子?”罪犯们时常用此类的想象来激动自己,欺骗自己。事实上,每个罪犯内心都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而他们却也都清楚自己并不是在从事着真正的生活。

然而,由于懦弱之故,他却对它置之不理。他之所以懦弱,是因为他缺乏成为有用人才的能力。他对合作之道一窍不通,而生活的问题都是需要与人合作的。

下面都是从这部日记中摘录出来的句子:

“认识我的人都背离我,讨厌我,嫌弃我。我已是众人侮辱、漫骂的目标(他明显是爱面子之人)。我的巨大不幸几乎要把我毁灭无遗。没有什么东西值得我留恋的,我觉得我无法再忍受下去了。我应该听天由命、任人宰割的,可是吃饭的问题怎么解决呢?肚皮可是不听指挥的啊!”

他开始在寻找托辞了。

“有人预言我会死在绞首台上。但是话又说回来,饿死和死在绞首台上又有什么区别呢?”

在一个个案里,有个母亲对他的孩子预言道:“我知道有一天你一定会绞死我!”当他17岁的时候,果然绞死了他的妈妈。预言和挑战是有同样作用的。

“我顾不得后果了。无论如何我总要死的。我一无所有,别人也使我无可奈何。既然我想要的女孩子都避而不见了……”

他想要勾引这个女孩子,可是他既没有体面的衣裳,又没有钱。他把这个女孩子看作是一宗财产,这就是他对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解决方法。

“我也只好拿出同样的手段,设法把她俘虏,否则我就彻底灭亡!”

这种人像小孩子一样,或是任何东西都不要,或是想得到每件东西。这就是很典型的激烈的极端主义。

“星期四我就孤注一掷了。祭品也已经选下,我在静待着时机的到来。当它来临时,发生的将是件没有人干得了的事。”

他是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它一定惨绝人寰,不是每一个人都做得出来的。”他带了一把小刀,杀死了一个大惊失色的人。这真不是每一个人都做得出来的事!

“像牧羊人驱策羊群一样,肚子也驱策着人们去做最黑暗的罪行。我不在乎,看不到太阳的再次升起。因为我无法再忍受饥饿的煎熬。我想,可怕的事,也不过饥饿的痛苦。最后的苦恼将是接受他们的审判。犯了罪当然要付出代价,不过死亡总比挨饿好。如果我饿死了,没有人会注意到我。可是,现在有多少人会注意我!也许有些人还会为我一挥同情之泪。我已经下定决心了,我必须干!我确信,没有任何人曾经像我今晚这般害怕、彷徨。”

但是,他并没有像他自己所想象的那般英雄!在审讯时,他说:“虽然我没有击中他的要害,我还是犯了谋杀罪。我知道我是注定要陈尸绞架了,遗憾的是别人穿的衣服都那么漂亮,而我却一辈子都没穿过像样的衣服。”现在他关心的是衣服,却不再是饥饿了。“我不知道我到底做了什么事。”他辩解道。辩解的方式内容或许有不同,但是他们总会来这么一手。有时候,罪犯在犯案以前会先喝酒以推卸责任。以上个案都足以证明他们是怎样努力,并能突破社会感觉这层厚墙的。我确信我曾经说过的各点,在每一件对犯罪生涯的描述都有所体现。

三、解决犯罪问题的方法

我们已经发现:在形形色色的罪犯之间,在各种不同的失败者之间,他们最主要的共同点就是缺乏合作精神,缺乏对别人以及对人类的兴趣。如若我们想要有所作为,就只能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除此,再也不会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各种问题的解决是需要合作知识的。对于犯罪问题,我们已经接近科学探讨了,如今,我们要做的事,只是鼓起勇气去面对事实。

人类经过了千万年仍然找不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方法。曾经被使用过的方法似乎都不曾生效,这种悲剧依旧伴随着我们。我们经过研究已经找出这种现象的原因,只是从未采取措施来改变罪犯的生活模式,并预防错误生活模式的发生。缺少了这些,任何方法都不会产生效果的。

罪犯的行为与其他人的行为一样,都是人类行为的合理演变的结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假如我们了解犯罪本身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受生活态度的影响;假如我们能看出这种态度是如何造成的,而不是把它视为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么我们便能有足够的信心来从事我们的工作。我们已经描述过这种阻碍与他的母亲、父亲、同伴、周围社会的偏见,以及困难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联。

我们已经发现:在形形色色的罪犯之间,在各种不同的失败者之间,他们最主要的共同点就是缺乏合作精神,缺乏对别人以及对人类的兴趣。如若我们想要有所作为,就只能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除此,再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罪犯与其他的失败者是有许多不同的地方的。因为他们长期处在反抗合作的环境之中,并且已像这个环境的其他人一样,已失去了在正常的生活、工作中应当获取的成功的信心。但是,由于,他还存有某些特有的活动,只是这些活动都被他投向了生活的没有用处的方面了。他在这些无用的方面非常活跃,而且能和自己有相同类型的罪犯互相合作。这一点,他和神经病患者、自杀者、酗酒者都不相同。然而,他的活动范围却非常有限,他把自己禁锢在狭小的天地里。在这些环境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到底丧失了多少勇气。他是必定会丧失勇气的,因为勇气只是合作能力的一部分而已。

罪犯日日夜夜都在准备着犯罪,同时他们也在找寻自己不得不犯罪的理由,以及能减轻他们犯罪感的方式。要击破社会感觉的厚墙并不是容易之事,它具有相当大的抗拒力。但是假如他已经计划犯罪,那么他一定得想出一个办法——或许是回忆他所受过的冤屈或许是培养愤恨的情绪——来克服此种障碍。这能帮助我们了解他为什么不断地在找寻对环境的解释以坚定他的态度。也能帮助我们了解和分析他为什么总是一无所获。他在以自己的眼光看世界,他对自己的论点已经准备了一世之久。只要我们能发现他的态度是如何产生的,那我们就不难等待他的改变。当然,兴趣能让我们更好地帮助他解决问题。

当一个人欠缺勇气面对困境,同时又无法找到轻易解决的方法时,他便开始筹划犯罪。当一个人需要大量金钱时,这种情形是极易发生的。像所有的人一样,他也在追求着安全感和优越感的目标,他也希望解决困难,克服障碍。然而,他的追求却落在社会的构架之外:他的目标是凭空想象的个人优越感目标,他获得这种目标的方法是设法使自己觉得自己是警察、法律和社会组织的征服者。破坏法律,逃避警察,逍遥法外——这些都是他和自己玩的把戏。比方说,当他使用毒药害人的时候,他会相信这是他个人的巨大胜利,而且他会一直这样欺骗自己、麻醉自己。在他东窗事发时,通常的想法都是:“假若我再聪明一点,我就会逃过去的!”因为,在他初次落入法网之前,都是得手过多次的。

综上所述,我们便可看出他的自卑情结。当然,他还逃避着劳动的情境,以及不愿与其他人发生生活、工作上的联系。他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获得正常的成功。他不肯与人合作的习性会更增加他的困难,因此大部分的罪犯都出自非技术性的劳工。他发起了一种毫无价值的优越感来隐藏他的自卑情结。他一直在想象自己是多么勇敢,多么出类拔萃,但是我们能够把一个在战场上的逃兵称为英雄吗?罪犯其实是生活在醉梦里,他根本不知现实为何物,他必须尽力使自己不要面对现实。他常常想:“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强人,我看哪个人不顺眼,我就可以打死他!”“我比任何人都聪明,因为我干了坏事,依然能逍遥法外!”

那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在生命最初几年里,心理负担过重的儿童以及被宠坏的孩子,他们是如何走上犯罪的道路的。身体有缺陷的儿童需要特别的照顾,以此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别人身上。被忽视的、不受欢迎、不被欣赏或讨人厌的儿童也都处于类似的情境:他们没有与别人合作的经验,也不知道合作可以使他们受人欢迎,并赢取别人的情感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被宠坏的孩子从来没有人教育过他,要凭自己的力量来获取东西。他们以为只要自己开口要求,这个世界就会急于来迎合他。假如别人不能顺从他,他就会觉得别人待他不公,而拒绝合作。在每个罪犯背后,我们都能追溯出诸如此类的历史。

他们尚未受过合作的训练,因而他们不具有合作的能力,一旦他们遇到问题,便不知如何去应付。因此,训练他们的合作之道是我们现在所应当做的事情。

现如今,我们不但有了充分的认识,而且还有了足够的经验。个体心理学将告诉我们如何才能改变每一个罪犯,这是我确信无疑的。但是,请想想看,如果先找出每一个罪犯再给予个别的矫治,改变其生活模式,那是件多么艰巨的工作!很不幸,在我们的文化里,大部分的人在他们的困难超过某一限度之后,合作的能力就荡然无存了。结果是,在不景气的时代,犯罪案件便大量增加。我相信:假如我们要用此方式来消除犯罪,我们就必须矫治人类种族的一大部分。我敢断言:要立竿见影地把每一个罪犯或潜在性罪犯都改造成循规蹈矩的人,是绝对办不到的。

但是,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许多。我们为了减轻他们应付生活问题的负担,已经采取了某些特殊的措施。例如,关于失业和缺乏职业训练等问题。我们应该设法使每一个愿意工作的人都能获得职位,这是降低社会生活要求以使大部分人不至丧失最后合作能力的惟一办法。假如这一点做到了,犯罪案件必然会减少,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为了能使孩子妥善地面对生活,并且能拥有较大的活动空间,我们应该给予他们较好的职业训练。我相信虽然我们不能对每一个罪犯施予个别矫治,但我们却能以集体矫治来帮助他们。比方说,我们可以和许多罪犯一起讨论社会问题,正如我们在这里考虑这些问题一样。我们可以提出问题让他们来回答,开启他们的心灵,使他们从迷梦中觉醒过来。我们应该使他们抛弃对世界的个人解释以及对自己能力的低估。我们应当教他们如何消除对必须要面临的情境以及社会问题的恐惧感。我确信,我们将取得优异的成绩。

总而言之,如若他们对别人不感兴趣,对团体也不想有所贡献,再加之个人不愿合作,那他们的整个生活必是一片荒芜,而身后是毫无痕迹的。只有讲究奉献的人,他们的成就才会保留下来。他们的精神才会持续下去,才会万古长存。如果我们以此作为基础来教育儿童,他们自然会很喜欢合作。他们有足够的力量来面对最艰难的问题,并以符合众人利益的方式来解决它们。

第九章 职业工作

人类之所以采用分工的方法,那是因为我们需要合作。而保障人类幸福的也正是此种制度。假使每一个人都不愿意合作,也不愿继承过去人类的成果,而只想凭一己之力在地球上谋生,那么人类的生命必然没有延续下去的可能。经由分工,我们可以利用许多种不同训练的结果,并将许多不同的能力组合起来,以使它们对人类共同的幸福有所贡献,保证人类的安全,增加社会上所有成员的机会。

一、家庭的职责

尽到母亲天职且对人类生活有所贡献的妇女,也像其他人一样,在人类的分工制度中占有崇高地位。假如她对其子女的生活抱有浓厚的兴趣,且努力要使其成为健全的公民;假如她致力于扩展他们的兴趣,并教之以合作之道,那么她对人类的贡献便是不可估量的。

尽到母亲天职且对人类生活有所贡献的妇女,也像其他人一样,在人类的分工制度中占有崇高地位。假如她对其子女的生活抱有浓厚的兴趣,且努力要使其成为健全的公民;假如她致力于扩展他们的兴趣,并教之以合作之道,那么她对人类的贡献便是不可估量的。在我们的文化中,母亲工作的价值经常被低估,并且被视为不是很吸引人或很有尊严的工作。她们只能获得间接的报偿,而以家庭作为主要工作的女性通常在经济上也不得不依赖于别人。然而,一个家庭的成功与否,母亲的工作和父亲的工作是同等重要的。母亲不管是在家主持家务,还是出外独立做事,她丈夫的工作并不比她作为母亲特有的职业地位要高。

第一个影响子女职业兴趣发展的人,是他们的母亲。在生命最初四五年间所受到的训练和努力,对孩子在成年后的活动有决定性的影响。每当有人要求我做职业辅导时,我总会问他开始时情形如何,以及他在第一年时对什么东西最感兴趣。他对这段期间的记忆展示出他一直是在用什么思想来训练自己;他们表现出他的原形以及他的直觉。对于最初记忆的重要性,以后我会再谈。

训练,是由学校来执行的。我们的学校一定会加强对儿童未来职业的关注,这是我确信无疑的。学校会训练他们眼、耳、手等官能的技巧。这种训练和一般学科的教学是同样重要的。然而,我们不可忘记:一般学科的教学对儿童的职业发展也有不可磨灭的重要性。我们经常听到人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诉说:他们已经把在学校中所学的拉丁文或法文完全忘光了,但是,这些科目仍然是应该教授的。由过去经验的总结,我们发现:在研究这些科目时,心灵的各种功能都有受到训练的机会。特别注意学生的职业训练与工艺训练,这是有些新式的学校特有的规定。这种方式,对他们的自信心的提高是十分有帮助的。

二、兴趣的训练

倘若我们居住在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便能随心所欲获得任何东西的星球上,那么懒惰可能成为美德,而勤劳则为人所不齿。然而,从我们和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之间的关系来看,我们对职业问题合乎逻辑的解答和符合常识的解答,就是我们必须工作、合作和奉献。

如若孩子的发展是很简单的,那是因为他在儿童时期便决定好他将来要从事职业了。如果我们问孩子:你们以后想做什么事,他们大多会有一个回答。这种回答都不是经过详细考虑过的,当他们说以后要当飞机驾驶员或汽车司机时,他们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这种职业。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找出其潜在动机,以发现他们应该努力的方向,推动他们前进的力量,他们的优越感目标,以及他们要使其具体实现的方案。他们的回答只能让我们知道在他们心目中哪种职业是最优越的,可是从这个职业,我们还可以看出能帮助他们抵达其目标的其他方式。

有些孩子在十二岁至十四岁时,便已大致清楚他们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我真的要为某些孩子感到悲哀,因为那些孩子在这期间是不清楚自己以后要做些什么的。他表面上缺乏雄心,并不意味着他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他可能野心勃勃,可是却没有足够的勇气来说出他的野心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耐住性子来寻找他主要的兴趣并加以训练。有些孩子,在十六岁结束高中学业之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仍然拿不定主意。他们虽然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但是对以后的生活却一点主意也没有。如果多加注意,我们会发现:这些孩子虽大多野心勃勃,却不肯真正与人合作。他们之所以没有及时寻找实现其野心的具体方法,那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找到他们在分工制度中所应当走的途径。因此,早一点问孩子们希望从事哪种职业,是很有必要的。我时常在学校里提出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思考这一点,以免他们将之忘却或隐藏其答案。我还问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这种职业,他们通常都会很仔细地告诉我。我们可以从孩子们对某种职业的选择中,看出他们的全部的生活方式。他会告诉我们:他努力的主要方向和他认为生活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我们必须任他选择他认为最有价值的职业,我们也无从判断哪种职业较高尚,哪种较低下。如果他脚踏实地在做自已的工作而且也专心致力于帮助别人而奉献自己,那么,他便和任何其他人一样是有用的。他训练自己,设法支持自己,并且在分工缺席的架构中安置下自己的兴趣,这就是他惟一的职责。

不管选择了哪一种职业,对有些人来说都不会让他们满意的,因为他们想要的是保证其优越地位的方法,而不是一种职业。他们不希望应付任何的生活问题,因为他们觉得生活根本就不应该向他们提出问题。这些人也是被宠坏的孩子,他们只盼望能获得别人的资助。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也许有一天,他们对最初四五年间所摸索出来的职业方向真正感到兴趣了,可是由于经济的因素或父母的压力,他们却不得不采取另一个方向,去从事一个他们不感兴趣的职业。这件事情更能证明儿童时期训练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在一个孩子的最初记忆中,发现他对视觉的事物有兴趣,我们便能推测他可能适合于必须运用到眼睛的职业。在职业辅导中,最初记忆是绝不可忽视的。有些孩子也许会提起某人对他说话的印象,或是描述风吹、铃响的声音,我们便知道他是属于听觉型的,而且可能适合于从事和音乐有关的职业。在其他的回忆里,我们还会发现动作的印象。

一些对户外工作或旅行的职业较感兴趣的人,一般都是偏好活动的。

超越家庭中的其他优秀分子,尤其是比父亲或是母亲更进一步,这是人类最常见的努力方式之一。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努力;我们非常乐于看到孩子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且,假使一个孩子希望在他父亲的行业中胜过其父亲,他父亲的经验便能供给他一个很好的开始。一个孩子的父亲如果服务于警界,他通常都会有成为律师或法官的野心。假使他的父亲是受雇于诊所的医师,这个孩子很可能希望将来自己能当医师。如果儿子希望将来自己成为大学的教授,那也许是因为受他的父亲是教师的影响。

在观察儿童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在训练自己从事某种成年生活中的行业。比方说,有时候,一个孩子会希望成为教师,他喜欢带领着一群孩子,在玩学校上课的游戏。孩子们的游戏能让我们看出他的兴趣所在。希望成为妈妈的女孩子,会喜欢玩洋娃娃,并培养自己对婴孩的兴趣。有些人以为:假使我们给她们洋娃娃,我们会使她们脱离现实,其实她们是在训练自己认同母亲,并从事母亲的工作。她们是应该这么早就开始练习的,如果太晚了,她们的兴趣会固定而不易改变。一些孩子对机械或技术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将成为他们以后生活中良好的职业基础,并且还能指引他们完成其心愿。

还有一些孩子,只是很有兴趣找一个领袖来跟随,那是因为他们从来不愿指挥别人。这个领袖就是肯收留他作为下属的儿童或成人。这并不是一种良好的发展,假使他们能降低这种卑顺倾向的话,我们一定会非常高兴。如果他们不能使之消止,这种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将不能居于领导的地位,依照他们的意愿,他们会选择小职员的职位,从事一些每一件事都已经被人预先安排好的例行工作。

在无意中遇见生病或死亡等问题的儿童,对这些遭遇会保留浓厚的兴趣。他们会希望成为医师、护士或药剂师。我认为:他们的努力是应该加以鼓励的。拥有这种兴趣而成为医师的人,大都是很早就开始训练自己,并且非常的喜欢他们的行业。有时候,死亡的经验还可能以另外一种方式来加以补偿。

一些孩子可能献身于宗教事业,而有些则可能希望以文学或是艺术的创作来换得一生。

在生命早期的时候,便已经开始形成了逃避就业的错误习惯。如: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等。当我们看到这样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逃避着困难时,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方式找出其错误的成因,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纠正他。倘若我们居住在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便能随心所欲获得任何东西的星球上,那么懒惰可能成为美德,而勤劳则为人所不齿。然而,从我们和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之间的关系来看,我们对职业问题合乎逻辑的解答和符合常识的解答,就是我们必须工作、合作和奉献。现在,我们是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它的重要性,而不像以往的人类,一直都是凭直觉来感受这点的。

三、兴趣培养了天才

几乎在所有杰出者的身上,我们都能看到某种器官上的缺陷,因此,我们都能得到一种印象,认为他们在生命开始时便命运多舛,可是他们却挣扎着克服了这种种困难。我们尤其能注意到他们很早便产生那些兴趣,以及他们在儿童时期是如何刻苦地训练自己。

我觉得:人们之所以称之为天才,那是他们认为他(她)是对人类的共同福利有杰出贡献的人。我们无法想象身后对人类没有留下丝毫利益的天才究竟是什么样子。艺术都是人类才华的伟大结晶,伟大的天才也提高了我们人类的整个文化水准。荷马在他的史诗中只提到三种色彩,并用这三种色彩来描述所有颜色的区别。无疑,人们在那个时代已经注意到更多的色彩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对一般人来说似乎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也没有为它们命名的必要。是谁教我们分辨出各种色彩,让我们能称呼它们的名字呢?我们理应说:这都是画家与艺术家的功劳。将我们所觉的精密性提高至相当水准的那当然是作家们的成果。现在,我们之所以能够用和谐的音调代替原始人单调的声乐,都是音乐家们所赐,他们润泽了我们的心灵,并且教我们如何训练我们的听觉。是谁增加了我们心灵的深度,让我们谈吐幽雅,思想深睿?是诗人。他们润饰了我们的语言,使之更富于弹性,并适用于生活的各种用途。天才是人类中最肯于合作的人,这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在他们行为和态度的某些方面,我们或许看不出其合作能力,但是我们却能从其生命的整个历程中看出来。他们不如其他人易于合作。他们的路途险阻较多,道路也崎岖难行。他们经常作为起点的却是有重要缺陷的器官。几乎在所有杰出者的身上,我们都能看到某种器官上的缺陷,因此,我们都能得到一种印象,认为他们在生命开始时便命运多舛,可是他们却挣扎着克服了这种种困难。我们尤其能注意到他们很早便产生那些兴趣,以及他们在儿童时期是如何刻苦地训练自己。他们磨炼着他们的理性,使之能够接触世界上的各种问题,并加以理解。在这种早期的训练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成就与天才,并不是遗传或是上苍赐予的,而他们拼搏创造的。他们为了能使后世得享其成就,便更努力奋斗。

未来成功的基础是离不开早期努力的。如若让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独自玩耍时,我们也许可观察到,她开始为她的洋娃娃缝制一顶帽子。当我们看到她在工作时,赞扬她几句,并告诉她怎样才可以把它缝得更好。她受到激励后,会更加努力改进其技术。但是,假设我们叫道:“把针放下去!你要刺到手了,你根本不需要自己做帽子,我们出去买一顶更漂亮的!”她便会马上放弃掉她的努力。假如我们有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比较这两个女孩子,我们便可发现:第一个也许已是一位制作技术的专业人士;第二个总是认为她买的东西比自己做的好得多,那是因为她向来不清楚自己究竟能做什么。

孩子们只凭收入的多寡来看职业的问题,多数是由于在其家庭生活中过分强调金钱价值的结果。这是一种很大的错误,因为,这种孩子所遵循的不是他能贡献于人类的某种兴趣。当然每个人都应该谋求自己所需的金钱,而且,忽略了这一点的人也真的会使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但是,只对赚钱有兴趣的人,必定会与合作之途背道而驰,而只追求着他自己的利益。如果“赚钱”是他的惟一目标,其社会兴趣将烟消云散,那么,他就会有可能用抢劫或欺诈来获得钱财。即使情况不这么极端,他赚钱的目标中还包含有少量的社会兴趣,那么,即使他已经腰缠万贯,他的所作所为对于别人仍然毫无益处。在我们这个光怪陆离的时代,致富之道万万千千,即使是旁门左道,有时候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富。对此,我们不必感到惊讶。尽管我们不敢断言:有所不为,刚正不阿之人一定能立即成功,但是我们确信不疑地认为:他能使其不失自尊,并保持其勇气不坠。

他们若想逃脱爱情和社会问题,有时职业也会被他们作为借口。利用事业忙碌作为逃避爱情和婚姻问题,这在我们的社会里是经常发生的事。有时候,我们也发现它被用作失败的脱身之词。一个狂热地献身于事业的男人,可能会想:“我没有时间花在我的婚姻上,因此我不应对它的不美满负责。”尤其是在神经病人之间,爱情和社会这两个问题,是他们竭力要设法逃避的。他们若不是回避异性,就是用错误的方法来接近她们。他们没有朋友,他们自己对别人也不感兴趣。他们只是夜以继日地忙着自己的事业,不仅白天想,晚上做梦时也在想。他们使自己长期地处于紧张状态中,结果诸如胃溃疡之类的神经病出现了。现在,他们更能以胃部疾患作为推辞爱情和社会问题的借口了。

我们要找出问题儿童的主要兴趣,这是对他们做的第一步。接下来,就很容易给他们做整体性的鼓励。如果是未曾找到合适职业的年轻人,或是在职业上失败的中年人,我们应该找出他们的真正兴趣,一面利用它对他们做职业辅导,一面帮他们寻找就业机会。这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在我们这个时代,失业问题是相当严重的。因而,努力消除失业的现象,并使每个愿意工作的人都有工作做,这是任何一个了解合作之重要性的人都应当做的。同时,这也是我确信的。我们可以用增设职业学校、技术学校以及成人教育等方法来推行这件事。有许多失业者都是无一技之长的人。他们有些也许对社会生活从未感到过兴趣。社会上存在许多不学无术的分子和对共同利益不感兴趣的分子,是人类的一个负担。这些人觉得自己屈居人下,不如别人,因此,我们不难了解:为什么罪犯、神经病患者以及自杀者大多数是知识程度较低的人。由于他们的缺乏训练,他们总是落在别人后面。为了使孩子们在进入成年生活时,不至于在分工制度中无法占有一席之地,作为父母、教师以及所有对人类未来的进步和发展感兴趣的人,都应当努力加强、接受更好的训练。

四、教师与家长的责任

如今,父母和教师对教育工作都是有所贡献的,父母纠正学校教育的不足,教师则矫治家庭教育的缺陷。父母对新的观念没有教师敏感,因为教师的职业兴趣就是孩子的教育。个体心理学把为孩子的明天作好准备的希望,主要寄托在学校和教师的改变上,尽管家长的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现代社会与经济条件下,大城市孩子的教育责任一般主要还是由教师承担的。但是,现如今,父母和教师对教育工作都是有所贡献的,父母纠正学校教育的不足,教师则矫治家庭教育的缺陷。父母对新的观念没有教师敏感,因为教师的职业兴趣就是孩子的教育。个体心理学把为孩子的明天作好准备的希望,主要寄托在学校和教师的改变上,尽管家长的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纠正性的教育工作,就是以家长教育的某种失败为前提的。因而,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时常会与家长发生冲突。

在这种意义上,教师的教育是对家长的指控,而且家长大多也这样认为。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处理与家长的关系呢?

下面就来探讨这个问题。这种探讨当然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的,因为教师需要把与家长打交道视为一种心理问题。如果家长看到这种探讨,请不要生气,这里没有冒犯之意,这种探讨只用于那些不够明智的家长,这种家长已经形成了一种教师不得不面对大众的观念。

与问题儿童的父母打交道远比与问题儿童本人打交道困难得多,这是大多数教师的一致看法。这种事实表明,教师需要运用一定的策略来和这些家长打交道。教师必须有这样一个概念,即家长并不需要为其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所有毛病负责。毕竟,他们不是富有技巧的专业教育者,通常也只有按照传统来指导和管理孩子。他们经常感觉自己像是被指控的罪犯,那是因为他们是被召唤到学校的,也只是为自己孩子的问题。这种情绪也反映他们心里的内疚,因而需要教师富有策略地对待他们。教师应该尽力把家长的这种情绪转变为友好、坦率,使自己成为他们的一个帮助者,使他们理解自己的善意。

我们即使在有充足理由的情况下,也绝不应当责备家长。如若我们想获得更多的教育成就,就应当改变父母们的态度,并使他们依照我们的方法去行事,甚至可以与他们达成一种协议。直接指出他们过去行为中的错误,是于事无补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尽力使他们采取新的方法。居高临下地告诉他们这儿做错了,那儿也做错了,只会冒犯他们,使他们不愿意和我们合作。一般情况下,孩子变坏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并不是我们看到结果的那一瞬间。家长通常也会认为,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中忽视了什么,但千万不要让他们感到我们也是这样认为;我们绝不应该绝对而教条地和他们谈话。即使是向他们提建议,也不应该用权威的口吻,而是尝试用“可能”、“也许”或“你也许可以这样尝试一下”等。即使我们知道他们的错误在哪儿、如何纠正,我们也不要贸然提出,让他们觉得我们似乎是在强迫他们。这并不是说每个教师都懂得这些策略,也不是说它们一下子就可以掌握的。有趣的是,富兰克林曾在自已的自传中表达了同样的思想。他写道:

“一个公益会教派的朋友曾好心地告诉我,我被普遍认为是为人骄傲的,这种骄傲经常表现在谈话之中,表现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不仅满足于自己,而且还有点咄咄逼人和飞扬跋扈。他还举出数例来证明我的骄傲。于是,我决定尽力改正这种毛病或愚蠢品性,当然,我的毛病并不止这一个。于是,我便在自己的道德清单上加上了谦卑这一条,我指的是广义上的谦卑。”

“我只是做到有谦卑的样子,是否具有了谦卑的美德,我却不敢自吹。我给自己定下了规矩,绝不直接反对别人的观点,也绝不直接肯定自己的看法。我甚至逼迫自己认可我们圈子里的古老信条,在表达一个确定的观点时避免使用‘肯定’、‘当然’、‘我认可’或‘毫无疑问’等字眼,而是要使用‘我认为’、‘我的理解是’、‘我想事情可能是这样’或‘目前在我看来’。当有人提出一个我认为是错误的观点时,我不是直接与他对抗,避免当场指出他观点中的荒谬之处,而是回答说,‘你的观点在有些情况下有其合理之处,不过,在我看来,目前的情况似乎有点不同’。这种变化的益处,很快便被我发现了。这使我与他人的谈话变得更加愉快、轻松。我以这种谦卑方式提出的观点,也更容易让别人接受,反对的意见也少了;即使自己错了,也不会太过羞愧;如果自己碰巧正确,我也更容易说服别人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而站到我这一边。”

“我不得不压抑自己的自然倾向,来表现我那种谦卑的为人方式,但是,刚开始是任何人都不习惯的,不过,习惯成自然便好。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50年来,无人听到我说一句教条式的话语的原因。我早年提议建立新制度或改造旧制度时,曾对民众产生重大的影响;后来我成为议员时,也曾对议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均受益于这种谦卑习惯(当然更得益于我的正直)。事实上,我只是一个拙劣的演说者,表达的既不准确,更谈不上擅长雄辩,遣词造句时常也会颇感犹豫。但是,我的观点一般都会得到认同,这是我确信无疑的。”

“实际上,骄傲是人的自然情感中最难制服的。尽管我们掩盖它,和它搏斗,打倒它,阻止它,克制它,它却总是不肯灭亡,并随时会抬头露面,发芽滋长;我们会在历史中经常看到它。甚至即使我们认为自己完全克服了骄傲,我们也有可能因为自己现在的谦卑而骄傲。”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生活情境,对这些话都能真实的体现。我们既不能对此期望,也不能对此要求。但是,这个咄咄逼人、力图致人于死地的做法不仅是不合时宜的,而且还是无效的。这就是富兰克林的话给予我们的启示。生活中没有适合所有情境的基本规律。每个规则一旦超出自身的限度,就会突然无效。确实,生活中有些情境是需要措辞激烈的。不过,如果我们考虑到教师和已经体会到羞辱并将因为自己的问题孩子而进一步感受羞辱的忧心忡忡的家长之间的情况,如果我们考虑到没有家长的合作,我们将什么也办不到,那么,显然为了帮助这个孩子,我们必然要采取富兰克林的方法。

此时找出一个能帮助孩子的有效方法,即使遇到再多的困难,也是有必要去做的。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不要去证明谁正确或是显示自己的优越。许多父母听不进任何建议。他们会感到吃惊、愤怒、不耐烦,甚至会表现出敌意,因为教师把他们和他们的孩子置于这样一种令人不快的境地。这种家长有时会无视自己孩子的毛病,逃避现实。但他们现在却要被迫睁开自己的眼睛。自然,整个情形并不令人愉快,因此,可以想象当教师仓促或过于急切地和家长谈论孩子的问题时,他们便不能赢得家长的支持,甚至许多家长会走得更远。他们对教师大发脾气,显示出一副不容接近的样子。这时,最好向家长表明,教师的教育成功与否取决于他们的协助;最好使他们情绪安定,能够友好地与教师谈话。我们应当了解,家长长期受陈旧教育方法的影响,以及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局限,因而他们要想从中一下子解脱出来是很困难的。

我们知道,孩子和成人对困难的反应差异是巨大的。对孩子进行再教育,我们要认真、谨慎,在我们重塑他们的生活模式之前,我们要理性地探讨其可能的结果。只有那些对孩子的教育和再教育进行过深思熟虑和客观判断的人,才能更为明确地把握自己教育的进程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教育工作的基本要素是勇气与实践,还有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总能找到挽救儿童的方法。首先,我们要遵循一个古老而很有见地的法则,即越早越好。那些习惯把人视为一个整体,并把他的毛病视为其整体的一个部分的人,将比那些习惯根据机械的、僵死的模式来对待孩子的毛病的人更能理解和认识孩子。比如,后者若是发现孩子没有好好地做家庭作业时,便会很快地将事告诉家长。

我们正向一个对儿童的教育有不断的新理解、新观念和新方法的时代迈进。科学正在破除陈旧的教育习俗和传统。这些新知识把教师的责任置于一个更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使他们更加理解儿童的问题,赋予他们更多的能力去帮助孩子。我们不应当忘记,脱离了整体人格的单个的行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并且,我们要想对它加以研究必须把它置于整个人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