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论教育

卢梭宣扬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阐述性善论,认为人性有天赋的自由、理性和良心,顺性发展就可成为善良的人,实现善良的社会。所以,教育应受天性的指引,以培养自然人为目标。自然人的身心调和发达,体魄健康,感觉灵敏,理性清晰,良心畅旺;相反,封建教育造就王公贵人和国家公民,却把人的天性窒息了,使天真纯洁的儿童沦为社会传统的俘虏,失去了善良的本性。

第一章 婴儿时期的教育

卢梭在本章中论述了婴儿时期的教育,即0—2岁时的教育。他指出,儿童在母亲怀中的时候,没有任何心情,没有任何思想,几乎连感觉也是没有的;甚至觉察不到其自身的存在。因此,教育应从出生开始。他写道:“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我们的第一个教师便是我们的保姆。”卢梭认为,婴儿时期教育的重点是身心的养护和锻炼,以保证儿童具有健康的体魄。

教育的意义

卢梭非常重视儿童的教育,他将儿童教育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身体方面的教育;二是心理方面的教育。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对于人类来说,当一个人还在母亲怀中的时候,他便以不同种类的形式接受不同方面的教育。这种教育,在人的一生当中是至关重要的。

当人从母体中来到人间,便有了另外一种形式的教育。可以说,这种教育是同人的生命一道而来的。

我们在此,将这两种教育称为婴儿时期的教育。

对于婴儿时期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草木的例子加以论证。

当我们将一棵幼苗栽到土壤中的时候,我们要每天给它浇水、施肥,为了这棵幼苗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每天把它照顾的无微不至。

对于人类来说,无论一个人生下来有多高多强壮,他的身材、气力,在他没有学会如何使用这些人类工具以前,都是没有用的。

在婴儿时期,无论是人还是运用,他们生来都是软弱而无助的。他们在此时需要后天力量的培养,而这种后天力量便是婴儿教育的重任。

婴儿生来是无意识并且愚昧的,他需要一定的判断力和辨别力,这种力量只有教育能够给予。

教育赐给我们思想、智慧、潜能;教育教会我们如何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知识;教育同样地教会我们为人处事,生存之道。在教育中你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让你从婴儿长成了成人。

三大教育者

卢梭认为,教育的重点是教会人如何生活而不是生存。人类的教育可分为三大类,自然教育、事物教育、人的教育。我们决定不了自然教育,也掌握不了事物教育,而能握住影响人一生的人的教育。

在你一生中,教育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才能、器官、肢体的发展源于自然的教育;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源,是父母、老师、社会上人的教育;经验、经历,是事物教育的贡献。

每个人都是这三种教育的结合体,无论三种教育中哪一方面缺失,我们说这个人的教育都是不完善的。因为,三种教育在人的教育中担当的成分是不一样的。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决定不了自然教育,我们只能在某些方面决定事物教育,而我们真正能得到掌控的是人的教育,这还是在一定的条件下。

如果我们把教育看成艺术。那么,一个成品的艺术,就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外加三种教育的共同作用。

教育对我们来说有个难点,即你是把人教育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还是教育成公民?因为,受自然和社会制度的制约,我们不能同时教育成两种人。

人类的教育应当从长远来看,立足于孩子的未来,我们不应只着眼于怎样保护自己的孩子,应教他长大成人后怎样保护自己。

人终归是要死的,不要劳心费力地想让孩子永久的生活,那样的做法是枉然。

教育存在的最重要一点是教会他如何生活,不仅仅是呼吸、生存而是生活、活动。教给他们如何使用器官、感觉、才能,以及一切其他东西。

生活的意义不是生命的长短,而是生活的感受。

人类时期受到制度的束缚,一生下来就被人捆在襁褓里,一死就被人钉在官材里。

自然的教育可以使一个人适合所有一切人的环境。所以,对穷人是不需要什么教育的,因为,他有环境的强迫教育,而富人则需要一定的教育。

由此可见,三大教育对婴儿的健康、成长是多么重要。

爱弥儿便是一个典型受到良好教育影响的人,他的导师给予了这个孩子真正的教育。

对于他的导师而言,爱弥儿需要做的只有一点,就是服从。

对于周围的人而言,就是谁也不要谋略去分开他们师生。因为,他们把彼此一生的命运作为共同奋斗的目标。

为什么周围的老师和学生常常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老师心不在焉,二是学生不服管教。那是因为,师生之间各人搞各人的一套,各有各的想法。他们之所以在一起是被某种因素所勉强的。学生把老师看作儿童时期遇到的灾难,老师把学生看作沉重的负担。

相反,如果两个师生之间,能够彼此尊重,互相爱护。学生不因和老师学习而感到羞愧;老师不因学生的无知顽皮而感到无耐,那才是一个良好的教育。

儿童到成年时和老师可以成为非常好的朋友,老师乐于尽心竭力,赋予学生种种美德、品行、智慧,到老年时可以享用其利益的基金,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做为父亲,当上帝赐予他家庭时,他没有任何选择,不应有偏心,无论他的孩子是健康、残废、还是强壮或懦弱,他都应该将他们看成同一个寄存品,平等的对待。

在教育儿童时要习惯于,让他接受新事物,看新东西,这有利于培养他的勇敢。

一次,赫克托向安德里罗马告别,他的孩子看到父亲头盔上飘动的羽饰,吓得哭了起来。

作为父亲的赫克托是这样做的,他把头盔放在地上,逗弄孩子,然后玩弄羽毛叫孩子也来玩弄。最后,如果有人用手去拿赫克托的军器的话,乳母就该把头盔拿起来,一面笑着,一面戴到自己的头上。

我曾锻炼爱弥儿听惯枪声,我就先在短铳里点一个信管,那火焰的闪光会让他感到欣喜,然后我再一步步的教他,直到他将长枪、大炮的射击完成。

当理智使孩子开始感到恐惧的时候,我们就要用习惯的教育使他们振奋,让他们无所畏惧。

就像孩子开始不曾畏惧雷,可当他知道雷能伤人时,便害怕它,这就需要教他们习惯。

生命力的表达

当生命力开始的时候,孩子的世界一切都是空白的。当教育在不知不觉中作用于他时,他的思维、记忆力、想象力开始被激活。于是,孩子有了辨别力、感觉、意识……

生命的起初,记忆力和想象力是静止的。孩子只是通过他的感官,注意周围的东西。

周围的事物对感官起到影响形成感觉,感觉是知识的原料,要想让孩子产生有序的感觉,需要培养孩子的记忆力,记记忆对这些感觉进行排序,供应他的智力。

新生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是好奇的,什么东西都想去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特别是将看、听、摸的样子进行比较。

学会了这些基本的办法,他们便会了解物体的冷、热、软、硬、轻、重、大、小、长、短等,并能够感觉出种种性质。

对于孩子来说,他是没有行动观念的。所以,不管物体距他多远,他都会毫无分别的伸手去拿。

因此,应该使孩子常常的走动,让他们感觉到地方的变换。

当孩子的意识能够分辨远近的时候,就要采取另外一种教育的方法,不应随便的抱他们去他们想去的地方。因为,只要他们的感觉没错,他们的行动就要改变,这种改变需要人们注意。

语言的开始

卢梭指出,孩子最初的语言是啼哭,虽然这种语言不是咬清音节发出来的,但那种声音却是抑扬的、响亮的、理解的,教育让孩子发展了最初的语言,形成现有的语言。

为什么孩子常常会啼哭,因为当别人的帮助对于满足、需要成为必要的时候,由于这种需要而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在世上有一种自然的共同语言是人人都共有的,这种语言便是孩子们在懂得说话人前的语言。

是我们现有的语言将那种语言代替了,以致我们常常轻视它。

虽然那种语言不是音节发出来的。但是,有抑扬的,响亮的,可以理解的语言效果。

是谁教会孩子现今的语言,是乳母。因为,乳母能听得懂所哺育乳儿说的话,懂得那些吱吱呀呀的字眼是伴随着声调的。

孩子除了具有声语之外,还有一种表现在脸上的手势语。

在孩子的脸上,你随时可以看见像闪电一样的微笑、欲望、恐惧像流星一样划过。

和孩子的眼睛相比,他的面部肌肉是比较灵活的。因为,他们的眼睛常是迟钝的。

所以说,孩子的感觉表现在脸上,感情则表现在目光上。

由于人最初是处于柔弱的状态,他的各项器官尚未发育完善,所以他不能辨别不同的感受,对于一切不如意的事情,在他那都是痛苦的感觉。孩子惟一发泄痛苦的方式便是悲泣和啼哭。

事实上,这些哭声是构成社会秩序这条长长锁链的第一环。

当孩子啼哭,证明他是感到不舒服,不能满足某种需要。对于我们,要找出他的需要加以满足,或者哄哄他,轻轻摇他,唱个歌让他入睡。在他开始的时候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如此。

有些粗暴的保姆,有时因为孩子啼哭而打他。但事实上,孩子的哭声会更大,像这样年纪的孩子他所有的怨恨、愤怒、失望都在那高昂的哭声中表露出来。

对于孩子那种易于激动和愤怒的性情是需要小心的对待的。

波尔哈维认为,小孩的疾病大部分都是痉挛性的,因为他们的头按比例来说比成人的重,他们的神经系统比成人的散布得广,神经质的人最容易受刺激。

对孩子们来说,仆人会让她们感到恼怒、心烦。所以,他们对孩子的伤害比空气和季候危险一百倍。

如果孩子们表示反抗或愤怒,那一定是孩子们在意志方面受到阻碍而不是事物方面。

这便是为什么生活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家庭里的孩子,比生活在时时刻刻都干预他行为的家庭,更为结实、自信和勇敢。

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要注意顺从他们的心意和违逆他们的心意之间的差别。

孩子们最初的哭声是一种请求,如果我们不加注意,便会变为一种命令。

由于孩子们最初是比较柔弱的,所以他们起先是依赖,随后才是驾奴和使役。对于这一过程产生的原因,是由我们的服饰决定的。

当孩子不声不响的伸手的时候,是因为孩子不能判断他和东西的距离,他以为他够得到那个东西。

当孩子又哭又闹伸手的时候,而是命令你将东西给他。

两种情况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前一种你可以把他想要的东西给他。后一种你就要让他养成不命令别人的习惯。

很明显,当孩子要东西时,我们要将孩子抱到东西面前,让他自己拿,目的是让他明白你的意途。

第二章 儿童时期的教育

卢梭在本章中论述了儿童时期的教育,即2—12岁的教育。卢梭认为,儿童时期是理智睡眠时期,儿童的智力还处在感性阶段;记忆力还带有感性的特点。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没有理性。因此,这一时期的智育和德育应是消极的。他提出此期的智育和德育不应操之过急,要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特点。

童年时光

通过儿童时期的教育,爱弥儿虽然读书没有比别的孩子多。但,他从经验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具有很强的判断力。同时也善于自己动手做事,而不受成规和习惯的束缚,在道德方面已经具备目前状况的道德概念。

如果孩子能够用语言表达他们所受的痛苦或意愿,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少哭或不哭。

如果有的孩子生来就喜欢无缘无故地哭闹,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的哭声得不到任何效果,这样他就会很快地擦干眼泪,停止哭泣。

倘若爱弥儿因为摔倒而碰伤,甚至流血,我不会像许多家长一样惊慌地跑过去,反而要迟一些才去扶起他。因为,伤痛已经发生,我们必须让他学会忍受痛苦。

孩子在2—12岁时,正是开始学习勇敢精神的时候,在毫不畏惧的忍受轻松痛苦中,渐渐学习如何忍受更大的痛苦。

爱弥儿是个借助任何器具学会走路的,我们每天都把他带到草地上,让他自己跑、玩,跌倒了再学会自己爬起来。这样一来,他就会在自由的活动中,补偿许多小伤,而且是快乐健康地生活。

在第二个儿童教育时期,爱弥儿可以有个人的生活,并且他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我们也应该,像对待朋友一样与他正常交往,而不是像对待儿童一般。

现在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孩子快乐的童年,使他们牢牢地束缚在各种学习培训班上,失去了自由、快乐地童年生活,这实则是一种野蛮的教育。

如果人们有爱护儿童的仁慈之心,使他们快乐,并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那么,让他们接受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时光吧!

持相反意见的人,认为在童年时期,是改正不良倾向、对痛苦感觉最轻的时候。但是,这种远虑具有很多不确定性,例如你无法肯定目前的痛苦能够解除将来的痛苦,也无法保证能医治儿童的不良倾向。

自然的生活法则,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对孩子进行教育。在能力和愿望相称的时候,恰到好处的给他们自由活动,而不是让他随意地使唤人,只要帮助他的时候,让他有一种羞愧感,这样他就可以尽自己最大能力及早地完成。

现在我们来说实践,如果想让孩子做与不做某事,别用理性来教育他们。因为,“服从”、“命令”等理性词汇对他没有任何说服力,要用“需要”、“能力不足”来代替。

如果想让你的学生服从你的安排,你在说服中就无意识地掺杂了命令、威胁的成分。事实上,要想让他们服从你的安排,最好的方法就是:控制他们的自由,认清你比他们要强。

要是孩子放肆的任意破坏周围的东西,我们最好把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拿走,这样他们一旦产生了破坏意图,也不会造成什么损失。但是,如果造成破坏,也不要惩罚、责备他们。最好不要让他看见你心情的表情,最好的状态是一言不发。

教育法则

卢梭认为,人生之中最危险的时间是从出生到12岁,这时最有用的教育法则是:“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放过去。”此时的教育不在于教学生道德与真理,而在于防止心灵沾染罪恶。

从出生到12岁是最危险的一段时间,在孩子没有达到12岁之前,不要教他道德、真理一类哲学的知识,而要防止沾染他们的心灵。

12岁之后,他就可以理解理性,自然而然地变成一个聪明的人。

所以,在些期间不要让感情、理智影响孩子尽可能地让他自由发展,时间一到他自然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

孩子到12岁时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概念,第一个观念,是财产观念。

我带爱弥儿到园里种蚕豆、锄地,因为他在这片土地上投入了时间、劳动,所以我说:“这里的一切都属于你,任何人来侵犯,你都要制止他们,保护自己土地上的果实。”

正是有了财产观念,才使孩子认识到了权力和义务的关系,进而学会了保护自己应得的东西。

我们应在自然和自由的情况下教育孩子,要让孩子明白,如果撒谎则会造成种种不良后果,并且直接会落到他们身上。

其实,孩子如果违背诺言或道德,也不是有意而为之,因为他们的年龄根本不具备善恶辨别的能力,所以,他们一旦做错了事,也不要责备,更不要去惩罚。

每个孩子都善于模仿周围的大人。例如,孩子的慈善和大方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其他人那里效仿得来的。

我并不希望孩子去模仿大人而享受种种称赞,因为孩子应该有他自己的思维活动意识,而不要把大人做的事看成小孩子也能做的,这样会影响他以后的发展。

绝不损害别人,在道德上不仅适合儿童,同样也适合各个年龄的人。这是一条看似平坦,实则艰难的路,需要好的性格和心灵共同构筑。不要急于对儿童做好或坏的评价,因为这一时期属于儿童理性睡眠。

孩子有感知的能力,但是缺少判断观念的能力。

他们记得声音、形状和感觉,却无法理解概念、理智。所以,他们所识别的知识都停留在感觉层面,也就是说,只能记住代表事物的各种符号,而不能明白所指代的具体物体。

孩子的记忆力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他把周围一切事物的所见所闻都记录到大脑中,这样就培养了判断力。

为了培养这种能力,我们就要选择那些他应该认识的东西,拿开他不应该知道的东西,这样,至少可以使孩子成长得更健康。

很难想象,爱弥儿到12岁还不知道什么是书,因为我从来不强迫他读书、背诵课文,即使是那些最著名的寓言也不例外。

因为,对于6岁的孩子来讲,他根本就无法理解真正的寓意。所以,大多数孩子最痛苦的事就是背诵那些他们无法理解的课文。

即使我没有强迫爱弥儿读书,但是他不到12岁就会读书写字了。因为他经常收到请谏,他需要找人读给他听,但是并不是每次都能如愿,有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因而没有参加,所以他经常自己识字,开始可能很费时费力,但不久就能明白那些单词的意思。

身体训练

童年最好的闲暇时光应该做点什么?“锻炼”,这能为孩子的今天打下良好的根基。这里的“锻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身体的锻炼,另一个是感官的锻炼。

只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培养优秀的智慧。我所倡导的是无为才能一切有为,不要存心去改变一个孩子的行为举止,即使这个孩子乖僻成性。例如,有一个孩子曾用离家出走来威胁我,我便让他走,然后请一个朋友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一点教训,事后我对他仍然照顾,从此他在也没有说过相同的话。

为了使孩子将来不受疾病的折磨,有坚强的心和结实的肌肉。我们首先要培养他接受大量的体育锻炼,这样会养成忍受痛苦的习惯,将来面对种种艰难困苦也能够接受,并且勇于承担生活的压力。

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应该选择那些穿着舒适、颜色鲜艳的衣服,并不是衣料华丽精致,漂亮的衣服。

为了增强孩子的抵抗力,使他的骨头长得紧密,能够抵抗外伤和寒气,我将爱弥儿的衣服不按季节的变化而更替,这样他的身体慢慢就会习惯天气的变化。

我总是采取看似平常实则谨慎的办法,预防孩子可能受到的伤害。每当爱弥儿因为运动口喝时,我便会把他带到稍远的地方,使他身上凉爽,这样喝一些冷水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健康的。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必要的,自古以来我们就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但是,随着社会的突飞猛进,一切固定不变的事物已经不复存在,在很多时候需要打破原有规则,适应新情况的变化。

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什么时间起床都应该适应,甚至还要习惯在不好的地方也能睡得很香,这样就能够习惯周围环境的突然变化。

对于灭亡,我们无力改变大自然的选择,我们能做到的,只是让任何事情都让大自然用它最喜欢的办法来照顾孩子。

现在许多富有人家让孩子去学骑马,而不是游泳。他们认为游泳不是贵族活动,但是我却认为游泳可以在某些危险的地方进行自我救助。所以,我让爱弥儿在水里像在陆地上一样生活。

感官培养

在卢梭看来,人体的官能主要包括感官、触觉、听觉、视觉、嗅觉以及第六感觉,它们有机地运行人体的各项功能,并且指挥着身体的正常运行,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感官,使他们具有良好的身体器官。

感官是我们首先培养、锻炼的官能,它是所有指挥一切体力的器官。

触觉是所有官能中遍布全身而意识清醒时从未中断过的,我们因为视觉的因素很少注意到触觉的作用。最好的锻炼方式,便是在黑暗中做游戏来克服自然产生的恐惧。

锻炼触觉敏锐还有另一个办法,通过发音物体上的颤动,可以选择大键琴来准确而有力的练习,这样不仅会练习触觉,也不会使手指变得粗糙不堪。

我希望爱弥儿每天都能赤脚在土地上玩耍,使他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够站立得很平稳。为此,我在他的脚板下放了一块牛皮,不是为了保护他不受伤害,而是这个地方确实需要特殊照顾。

视觉判断距离惟一的标准是——视角,所以,我在平常有意识地培养小爱弥儿,在跑步运动中学习目测。

我并没有命令爱弥儿赛跑,而是把点心作为奖品让获胜者品尝,于是爱弥儿便主动要求参加比赛,开始我有意识地让他取胜,从此他便积极地参加,而且几乎大多数都会获得胜利。

为了正确判断物体的面积和大小,认识它们的形状,我经常拿出实物和仿制品让他们了解真正的比例,以便于描绘地更加真实。我们经常把早期比较差的画用精美的画框挂起来,而最成功的却用最朴素的黑框子来装饰。

我们大多数人在学习几何学时,总是先记住定理,然后进行论证。而爱弥儿却是通过一些精确的图形,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

通过听到的声音判断发声物体的大小远近,这是我们培养听觉的主要功能。我们不能要求这一年龄的孩子体会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情感,只能要求他们说话时吐字清晰、声调流畅即可。

在众多感觉中,味觉对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可能忽视视觉、听觉,但是却无法拒绝尝到的食物。

培养孩子的味觉,并不是让他们养成考究味道的习惯,而是让他们以自然状态下的口味,简单、普通的食物就可以得到满足,例如蔬食类的东西和乳制品等。

说完了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我们再来谈谈嗅觉和第六感觉,这两种感觉对童年时期不应过分注意,因为他们的想象还没有受到刺激,情绪也不是很丰富,无法正常运用这两种感觉。

毫不夸张地说,爱弥儿在同龄的孩子中是比较出类拔萃的,他拥有自信大方的神态、天真明亮的眼神、健康顽强的体魄以及丰富活跃的思想。正是由于儿童时期科学的教育培养,才会有今天的爱弥儿,他不仅拥有同龄人享有的快乐童年,而且也得到了大自然给予他聪明的智慧。

第三章 少年时期的教育

卢梭在本章中论述了少年时期的教育,即12—15岁时的教育。他认为,少年时期的孩子,身体强壮起来,理性开始发达,对事物有了初步辨别的能力,并通过感官的感受获得了一些经验,因此可以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使儿童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各种知识。他写道:“这个时期是孩子的相对体力达到最大的时期,除了满足欲望的需要以外还有剩余,所以现在是到了工作、教育和学习的时期了。”

少年时期

卢梭指出,当儿童进入到少年时期时,我们要教他在这个年龄段所要知道的知识,而不是枯燥的、没用的书本知识。

当一个儿童从幼年到青少年的进程中,幼年会很柔弱,但当随着孩子的身体发育特征,到了他现有的力量满足了他的需要外,还有剩余的力量时,称之为童年。

如果把他看作成年人,他还很柔弱,但是,作为儿童来说,他已经是非常强壮了。

当一个幼小的生命成长到12岁的时候,虽然他的器官还处在没有发育的状态下,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什么。

他可以无忧无虑地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没有任何的烦恼,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什么事情能影响到他。他的精力总是那样充沛,在人的一生中只有这个时期的人类才会这样。

人类的大脑被开发的智慧是有限的,我们每个人不可能知道天下所有的事物,也许有的人连别人都知道的事情,他也未曾知道。我们在教孩子知识的时候,要让他学到有用的知识,而不是学后却无用的知识。

在这样有限的知识中,不要让没有经验的、对这些知识有错误想法的人来教育孩子们,更不要拿那些要有十分成熟理解力才能懂得的知识来教孩子。

这样看来,你已经可以把你所知道的知识缩小了范围,可是,对于孩子而言,还是有些辽阔。就像孩子们学习以后不会在生活用不到的知识,而这些学科把我们推进了知识的陷阱之中。

你和孩子都应该保持清醒的理智,不要让骄傲迷人的烟雾蒙蔽了双眼,无论何时都要记住,一个人无知并没有什么,而可怕的是他受谬误毒害从而走上迷途。这一切不是他的无知所造成的,是他自以为有知而造成的。

人都有求知欲和好奇心,当孩子的好奇心突发时,我们要很好地引导他。

好奇心能够得到满足的知识,但我们要区分知识哪些是偏见,哪里产生于自然。

求知欲为两种:一种是对他息息相关事物的好奇心驱使,并且天生就有渴望幸福的欲望;而另一方面是当人们不能满足这样愿望时,人就会通过其他途径来满足此欲望也就产生了好奇心。如果有个科学家带着他的仪器和图书到荒岛中,他绝不会再研究什么,哪怕最偏僻的角落,这就是他好奇心的使然。

培养科学兴趣

卢梭认为,在教育孩子时,我们的职责就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世界就是孩子的书本,让他们在大自然中寻找到他们好奇心想知道的答案。

在地球上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太阳,如果我们离开了自身的关注,看到地球上的物体那是必然的。

人们可能会惊讶于自己善变的程度,这种善变是因为我们的体力发展和思想关注不同的结果所造成的。所以,当我们没有接触到世界知识时,我们的思想不能超过我们眼睛所及的范围,我们的理性行为也只能在这一范围中活动。

在最初的思想活动中,我们总把感觉作为向导,我们也经常想把感觉作为观念,但我们不要凭感觉去做些什么,不要让感觉掌控我们的思想。

世界是我们的书本,事实将告诉我们该怎样做,就像读过书的孩子并不是运用他们的思想,而是从文句中得到的。

我们教孩子时要激起他的好奇心。你只是提问,让孩子们在自然中去寻找答案,而不是你来告诉他答案。不用教他科学知识,要让他去探索出答案,不要用你的权威告诉他,那样他的理性也将泯灭,他最终会成为牺牲品。

读到这里你可能恍然大悟,你想教给孩子地理,弄来了地球仪和地图,你认为这样孩子能探索到他想要的地理答案吗?我肯定地说:“NO”,你应该让他看到原物。

在一个黄昏,我和我的女儿去了一个景色优美的海边。在那里,我们看到了日落大海融为一体的美丽景象。

所有老师几乎都会赞美这样美丽的景色,并会说出来让孩子们也去感受这份惬意。想让孩子和他一样的感受,这是多么愚蠢的做法。自然景色的景观都是存在人们心中的。

虽然孩子看到了,但他并不懂得景物之间的关联,因为他还没有取得经验。他什么都要亲自实践才会得到,如果你不曾带他到这个大自然中感受这番鸟语花香,他怎么会陶醉其中呢?

当我们对这个阶段的孩子讲话的时候,要清晰、直接和平静,他们还太年轻,无法明白你所形容的事情,还有你咬文嚼字说出话的意思,这些对他们还太早了。

你要做的是把他带到大自然之中,让他的好奇不断地被调动起来,而问题可以是你提出的,答案让他自己去寻找吧!

当我同女儿看到太阳落下,海天一体时,我会问她:“你看到了什么?”我沉默了一会儿,又对她说:“太阳昨天晚上从那里落下,今天却从这个地方升起,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样她肯定有许多的问题会去思考,如果她有许多的问题等我去回答,我将引导她去寻找到她想要的答案。

这就是我给女儿上的第一堂宇宙课,我绝不会强迫她去关注什么,所以,我给她上完第一课后不能很快地讲到太阳的运行和地球的形状。但是,女儿所观察到的一切可以有助于天体运行依据的原理这样的知识起到铺垫。

那么,从地球的自转讲到日食和月食的计算,同理解日夜更替的道理相比,所花费的时间尽管较多,但所花费的气力则会相对较少。

在我教孩子们地理时,是从对立的两点开始的,把地理的大发现与地球的各个部分(我们居住的地方)联系起来。

在科学研究时,是用分析的方法,还是用综合的方法还存在一些争论,但我觉得不用取舍。如果同时采用可以起到互相验证的作用。从两个对立面出发,但却殊途同归,这样肯定能令孩子们感到惊奇。

我在地理课所讲的两个点,被有个学生用于他家所在城镇和他爸爸的乡间别墅,并去观察这两个点之间所有地区附近的河流,最后他观察了太阳的位置,使他能够确定方向。

我试着让他自己画出一个地图,非常简单的地图,起先他只画出了两个地方我又引导他把他所看到的都加上去,这样我就教会他用眼睛做罗盘的方法,这样会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

我不会教我的孩子许多的知识,但要让他的脑海里印有清晰、确切的观念。假如他一无所知,那也没有什么关系,只要他不要在思考上出现问题就可以了。

我只在他的脑中放置真理让他不要被谬论所引导。如果你不从生活中去体会科学,探索科学,而是抱着一本关于科学方面的书来读,你会发现你看不懂,有些人不管什么知识都要学,但是最后却像狗熊掰棒了一样一无所获。

人在幼年时期应该是时间最充裕的。可在现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又有多少时间让我们的孩子去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呢?其实,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是一门心思把他培养成多有学问的人,而是要培养他的爱好和对科学的兴趣,如果这种兴趣发展良好,你就可以教他研究学习,但这一切都是教育好他的基本原则。

有用原则

卢梭说:“我们费尽心机想让学生知道‘有用’这个词语的含义,但为什么要让他们知道呢?只不过我们多一个管理他们的手段而已。只要他清楚地看到它对现在效果的关系,他就会对这个词产生深刻的印象。”在卢梭看来,“这有什么用处?”这是一个神圣的问题,也是教育中一个非常有用的原则。

当孩子有了足够的判断力,并对自己有了足够了解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更加关注他职业选择的问题,而他自己也知道想要些什么,并且能够知道哪些对他来说更加合适。

他就有区分工作和游戏的能力了,并把后者看作是前者的消遣。这时候,就可以拿一些真正有用的东西给他去研究,并要求他更加勤奋地投入,而不能以简单的游戏来对待。

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远见,远见也存在好坏,人类所有的智慧或不幸者因远见而起。因此,当人类发现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就要用到所需要的法则,而不会导致他做那些更不喜欢的事情。

当儿童能够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时候,他们就已经知道时间的价值了,并且他们的理性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这时要让他们惯于把时间花在他们理性能够理解的有用事物之上才是最重要的。

所有一切有关道德秩序和社会习惯的东西,都不应该告诉他们,因为他们还没有理解这些东西的能力。不能让孩子照别人的话做,除了他自己觉得对他是有益处的事物以外,其他的一切事物对他都是没有益处的。当你经常要他去做非他的理性所能理解的事情时,你自认为富有远见,其实你根本不懂什么是远见。

你为了拿一些,他也许永远也用不着的、无用的工具去装备他,就是不让他使用人类的万能工具——常识。你使他习惯于听从他人的指挥,成为他人手中的工具。你使他小时候就非常柔顺,他在长大后,就容易轻信和易受欺骗。

如果你尽量教孩子学习在他那个年龄看来是有用的事物,你就发现,他的时间是被充分利用了的。

你为什么硬要让他去学习,他理性还不能理解的东西,去学习那些目前对他有害的东西呢?

你或许会说:“等到他需要用的时候,哪里还来得及学呢?”

来不来得及学,我不知道。不过,就我所知,要提早学习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一个人只有在他所处的情境中,才能清楚地觉察哪些东西是适合于他的。

一个小孩子是知道他注定要变为成人的,他所能理解的成人生活的理想就是他教育的诱因,但他所不能理解的其他方面,就绝不应该让他知道。

我们费尽心机想让学生知道“有用”这个词语的含义,但为什么要让他们知道呢?只不过我们多一个管理他们的手段而已。只要他清楚地看到它对现在效果的关系,他就会对这个词产生深刻的印象。

“这有什么用处?”这是一个神圣的问题,对于我和爱弥儿之间,对于我们生活的所有情境,都是一个决定性的问题。

这是我对他所有问题的回应,以此来阻止他问一些愚蠢问题,而很多人都会不断地被这些问题所纠缠。

你看,我已经把多么有力的一个工具交给你去对付你的学生了。由于他找不到什么理由,因而你可以任意让他不吭声,而你却大可利用你的知识和经验,向他指出所有你告诉他的事物的用处!

不过,也不要错误地利用这一点,因为他也可以同样对待你。因此,你要确保他将来不会对你要他所做的事情提出:“这有什么用?”

有谁会对喋喋不休表出浓厚的兴趣呢?所以,请不要用这样说下去,年轻人根本不会去听,这样的长篇大论他也记不住,因此,不要把我们的精力放在恕叨上,而是要用实际的事物来告诉年轻人们。

我不提倡华而不实的教育方式。如果我和我的学生们正在研究太阳的运行和如何确定方向,我最得意的学生爱弥儿突然问我研究这些有什么用处?我想大多数人觉得我应该滔滔不绝,发表我各种各样的言论。包括旅行的好处、商业的利益、各地的特产等所有我知道的知识。

如果我也是那样的话,爱弥儿肯定不会听进去,除非他害怕打扰我,怕我发火而假装听懂了我所讲的一切。这样的教育起不了任何想拥有的效果。

爱弥儿并不是从我的高谈阔论中得到所谓的知识,而是从实践和大自然中探索到的。

我带着学生去观察蒙莫朗锡镇北的位置时,爱弥儿觉得这有什么用呢?根本在生活中用不到。

我并没有给予他答复而是约他第二天早饭以前去散步,可我们却迷失了方向。

在饥渴交加,疲惫不堪的时候,爱弥儿不禁哭泣起来,我抚着他的头说:“哭泣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并提醒他说:“看一看表,现在是几点?”

“12点”,他说。

“很好”,我说道。

接着,我引导他说:“昨天我们在蒙莫朗锡镇观察这个森林位置时也是12点。”

这时爱弥儿突然说:“这样的话蒙莫朗锡镇就应该在森林的南边。”

我接着问:“我们怎么确定南北呢?”

“根据阴影的方向”爱弥儿说道。

当然我们最后根据这个方法找到了蒙莫朗锡镇。

《鲁宾逊漂流记》的影响

在卢梭看来,《鲁宾逊漂流记》虽并非一本名著,但却是对自然进了最满意的论述,而这样一本书不会把孩子的趣味破坏掉,而是始终给予他欢乐。

关于少年时期的教育,我不赞成让这个阶段从枯燥的书本获得他们需要的知识。

那么,我们就没有什么办法把书本中的东西展示给孩子们吗?

如果我有什么神奇的力量,我一定会创造这样一种环境,让他们自主地去学习,有兴趣地去学习,并且激励他们去学习。

《鲁宾逊漂流记》是我让爱弥儿读的第一本书,它不是亚里士多德的名著,也不是普林尼的,更不是毕丰的。可就是这样一本并非名著的书,但在我看来,却是对自然进了最满意的论述,就是这样一本书不会把爱弥儿的趣味破坏掉,而是始终给予他欢乐。

在《鲁宾逊漂流记》这本书中讲了鲁宾逊在没有同伴,没有任何工具的荒岛中,怎样去获得食物,并且他还快乐的生活在这个孤岛中。

无论什么年龄的人都会从中得到启发,我们要用各种方法让孩子们感到有兴趣。虽然,书中描述的环境不同于我们现实中的环境,更不属于像爱弥儿这样的环境。

我们要让孩子们从这个故事中知道,如果处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里,要像鲁宾逊学习。

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爱弥儿会从这本小说中得到消闲和教育,尤其是书中鲁宾逊在荒岛中遭遇船难到最后一只船把他载离那个荒岛的故事。

我希望他忙得不可开交,希望他兢兢业业地管理他的楼阁、他的羊群和种植作物,希望他不是从书本上而是从经验学习,从在同样的情况下他需要知道的一切事务中学习,希望他认为他就是鲁滨逊,想象自己穿一身兽皮,戴一顶大帽子,佩一把大刀,带着奇奇怪怪的东西,就连他用不着的那把雨伞也随身带着。

我希望他能关注一旦缺少什么东西时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希望他研究一下小说中的主人公是怎样做的,探讨一下那位主人公有没有什么疏忽的地方,哪些事情还可以做得更好。你可以确信,他会为自己计划修造一个相似的房屋,这是他那样快乐年龄的人真正的空中楼阁,这时他所理解的幸福就是有生活的必需品和自由。

事实上,对于一个能掌握教育孩子的技巧、唤醒孩子想象力的人来说,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是很好的教育环境。孩子的想象力一旦被挖掘出来,他会表现出对学习的渴望,有的时候还要让你去加以制止。

职业的选择

卢梭认为,一个人在那里坐吃不是他本人挣来的东西,就等于是在盗窃;一个人如果一事不做而靠政府的年金生活的话,就同抢劫行人的强盗没有分别。劳动,是社会人不可或缺的责任,任何一个公民,无论他是贫或是富,是强或是弱,只要他不干活,就是一个流氓……

我认为,一个人在那里坐吃不是他本人挣来的东西,就等于是在盗窃。

在我看来,一个人如果一事不做而靠政府的年金生活的话,就同抢劫行人的强盗没有分别。

处在社会之外与世隔绝的人,对任何人都没有义务,所以他有权想怎样生活就可以怎样生活。

但是,在社会之中,他必然要依赖他人的力量而生活,他应该用劳动来向他人偿付他生活的费用,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例外的。

所以,劳动是社会人不可或缺的责任。任何一个公民,无论他是贫或是富,是强或是弱,只要他不干活,就是一个流氓。

我认为在一切人类可以谋生的职业中,手工劳动是最能让人接近大自然的,而不会受到命运和他人影响的是手工业者。

手工业者是自由人,只依靠自己的手艺,他的境遇要好于农民,因为后者被束缚于土地之上,其收成也会被别人掠走。

不过,农业是人类的第一职业,最有价值,最有用,也最高贵。

我没有向爱弥儿说:“学点农业吧”。因为他已经熟悉了农活。所有的庄稼活儿他都不陌生,他起初就是从庄稼活儿学起,而且还会不断地干这种活儿。

因此,我所要对他说的是:“耕种你祖上留下来的土地。但如果你失去它们,或压根就没有土地,那么,你还得学一门手艺。”

想让爱弥儿学习一门没有任何特殊的手艺,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一门手艺不过是用手做的活罢了,一种机械性的技艺。你要他做什么?他什么都会——他已经会使用铲子和铁锹,会使用车床、锤子、刨子和锉刀,他熟悉各种手艺的工具。

他和一位优秀的工人相比,他所缺乏的不过是使用工具时的速度。他还有一个比谁都优越的条件,那就是他的身子灵便、手脚灵活;他的器官健全,且受过良好训练;他还懂得各种手艺的机械原理。要成为一个技艺能手,他所欠缺的只是经验,而这只是时间问题。

考虑了所有因素之后,我认为我最喜欢而且也最适合我的学生的兴趣的职业是做木工。这种工作干净、实用,而且可以在室内做。这种工作使身体有足够的活动量,它要求技巧和勤奋,在制作实用的产品的同时,也不失优雅和趣味。

我要求我的学生们每个星期至少到师傅家去学一到两天,因为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时间花在木工活上,还要学习做学徒。在做学徒时我们会和师傅一起工作、一起吃饭,这样我们很快就学会了几种职业,在学手工活的时候我们也没老学做学徒。

读到这里我想大家已经知道,我是怎样锻炼我的学生进行手工劳动的习惯的,又怎么使我的学生喜爱反思和思考的。

我的学生必须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想,才不至于像野蛮人那样懒惰。教育的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并行不悖”。

第四章 青年时期的教育

卢梭在本章中论述了青年时期的教育,即15—20岁时的教育。他认为,青年时期欲念日益增长,处于狂风暴雨似的转变时期,应主要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

16岁自爱的年龄

卢梭认为:“人欲念的根源是自爱,自爱最主要的方式便是懂得生活。一个人只有爱自己,才能更好的爱别人,有人称这是自爱的真谛。”

人生是短促的,在这短促的时间里我们几乎没有功夫去领略它,便匆匆过去。

固然,死亡的时刻与出生的时刻相距很远,但如果你没有好好珍惜,生命便会转顺间逝去。

生命的第一个四分之一,在我们还不懂怎样度过中度过。生命的最后四分之一又是在我们不能享受生活中度过。中间的四分之三又被睡眠等消耗掉。问一下自己,真正能够度过的世间有多少呢?

我们可以说人有两次生命:一次为了存在,一次为了生活。

一般地说,人是不会始终停留在儿童状态的,他到了本该有的阶段,便会脱离那种状态。这个阶段是短的,但却是重要的。

我们将前一阶段称为生存,而后一阶段称为生活。只有到了生活这个阶段,人才算真正的生活。

到了此时,我们对孩子的关心才具有了重要的意义。此时的教育也有了新的施行。

人们保持生存的主要工具是欲念,欲念是很难消除的。消除欲念就等于控制自然,更改上帝的作品。

所以,想阻止和铲除欲念的人,实际是愚蠢的。

根据人之有欲念是人的天性,我们可以推断,我们在自己身上所感觉到的和看见别人所表现的一切欲念都是自然的。千百条欲念,这样的小溪,便汇成了大河。

自然的欲念是达到自由的工具,保持生存的目的。

人的欲念是什么?奴役毁灭吗?不,不是。人的欲念的发源是“自爱”。

自爱是种原始的,内在的,先于其他一切欲念的欲念。

所有的欲念实际上都是自然的,外因促使自然的欲念,演变为其它的欲念。这种演变,对我们是有害的。因为,它改变了最初的目的,违反了原理。

人就是这样脱离自然与自己相矛盾的。

人最重要的责任是关心生命,自爱在中间发挥的作用是很好的,因为它符合自然的秩序。

为了生存我们要爱自己,同时也要爱保持我们生存的人。正因如此,儿童都爱她们的乳母。

这种爱起初是无意识的,是盲目的本能在起作用。这种本能变为情感,情感尽而化成了爱。

当对方表示的情感有害于我们,我们就会产生憎恨。有益于我们,就会喜欢。

所以,当对方倾其全力帮助或损害我们的时候,我们也会对他们表示出他们向我们表示的那种情感。

孩子的情感有两个,首先是爱自己而后是爱同他亲近的人。

孩子起初对乳母的依依不舍之情,是习惯,而后才是爱。

孩子开始是自然而然的对人亲热,但随着个人的利害、需要、主动,依赖别人愈来愈多时,孩子就变的性情、傲慢、骗人、报复人。

自爱和自私是有区别的,自爱涉及的是自己,自私涉及的是和别人的比较。由此可见,敦厚温和的性情产生于自爱,偏执妒忌的性情产生于自私。

18岁博爱的年龄

卢梭说:“人不能始终单独地生活,他需要融入社会,和社会的人保持某种关系。而那需要善良去维持,博爱便是善良的秘方。”

如何让一个人在体质上善良?这需要自爱的奠基,同时也需要博爱的心胸。

要做到博爱就需要,人在需要上少,事事都同人比较的少。用博爱的心,爱周围的人和事。

人不能始终单独地生活,所以人很难保持那种善良,以致更需要博爱去相辅。

人应研究的是他同周围的关系。当他想认识自己的时候,应根据周围的事物、关系研究自己。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需要伴侣的陪伴,需要一颗心的相依。同别人的关系,心中的爱都会随着伴侣的关系同时发生。

人的本能使两种性别相互吸引。天性的冲动,是由人的知识、偏见、习惯产生的,所爱的人在某方面也会与其达成共鸣。

人要真正懂得爱,需要时间和知识的储备。

判断让我们有了爱,比较让我们有了选择。真正的爱是受人尊重的。

有人说爱是盲目的,那是因为通过彼此的眼睛,可以看到心灵的窗子,而别人是无法启迪的。

爱是由自然产生的,而且它还限制着自然的欲念。

正因如此,除了被爱对象以外,这种性别的人对另种性别的人才满不在乎。

爱是相互的,为了要受到别人的爱,就必须使自己成为可爱的人。他需要情人也需要朋友,每个人都需要所有的人爱他。

要不是因为有许多地方不满意,大家是不愿意有所偏爱的。于是有了纠纷、敌意、仇恨、偏见。

愚蠢的人在偏见的驾驶下,竟失去了自我,完全按别人的见解去安排他们的生活。聪明的人则会把它看作生活的经验资本加以利用。

自爱之心为什么不能成为一种绝对的情感。那是因为你生活在社会中,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在伟人心中博爱能成为骄傲,在小人心中博爱会成为虚荣。在孩子们心中,没有骄傲和欲念,是我们把这些东西带给他们。但在青年人眼中,不管我们怎样努力,这些欲念都会在他们心中生长起来。

从童年到青春期,每个人都会随着气质的变化而变化。对于民族来说就要随着风土而变化。

自然的教育进行的晚而慢,是让感官去唤起想象。人的教育则进行得过早,它是用想象去唤起感官。那使感官在没成熟的情况下便开始活动。

人们常常认为,受过教育的文明人的发情期和性能力,比粗野无知的人的发情期和性能力成熟得早些。

孩子有一种特异的好奇心,可以透过外表发现其中掩盖的一切不良习俗,它与教育又是无关的。

青年时期,博爱让人学会了爱自己,同时也爱那些给予过你帮助的好人,和曾有过以矛盾的敌人。

20岁爱的年龄

卢梭曾指出:欲念是可害的,如果不加以节制,会造成损害。用爱去减少欲念的膨胀,用爱去感染孩子的心,你会觉的世上只有一种亮色。

保持孩子天真的最好办法,是他周围的人都尊重和爱护他们的天真。

否则,无论当我们做了多么微小的隐瞒动作,都会让他们明白,我们在竭力隐瞒了他什么。

有些文雅的人和孩子谈话咬文嚼字,这反而使孩子更加知道,他们似乎在隐瞒什么。

尊重孩子,就应该找到和孩子们交流的最佳话语方式。直率并不代表就不适合孩子,相反是非常适合孩子的。

事实上,真实的语言,是可以用来转移孩子危险的好奇心的。粗话反而会让孩子窒息想象力。

试想一下,如果人们每次的对话,都是心理感情最真实的流露。那么,那种天真烂漫的说话方式是多么的便捷。

如何让年轻人,日益成长的想象力,从那些刺激欲念的事情上加以转移?我们应该让他们只看到克制而不刺激其欲念的情景。

首先要远离大城市,不要让他们加速和提早受到自然的教育。当孩子有选择能力的时候,再让他们知道享乐。而在乡村朴素的生活,会让他们的欲念不过早的膨胀。

因为热爱艺术而停留在城市的人,要替他们挑选交往的人,挑选日常的生活环境。

欲念是可害的,如果不加节制,会让我们造成损害。

当我们让他们看到人间的悲伤,是想让他们学会感动,而不是铁石心肠,这恰恰是我们想要的。

对于男性教育的典型爱弥儿,正因他知道要对自己负责,所以他的行为非常的慎重。

人尤其是男人要敢于做有意义的事,少做无聊的事。敢于说出真理,少说废话。留名青史的罗马人,便是成功的范例。他们在伸张公理和保护善良风俗中教育了自己。

人生来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名,便要履行社会的义务,男人更应如此。

在了解了人类后,还应了解个人。在社会的大舞台上,人在世上应该怎样生活,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成了重要的事情。

当看到别人产生情欲时,我们要用智者的眼光去看待,既不会学他们的样子,也不会受他们的偏见的诱惑。对于走向社会的青年来说,应提防的不是色欲而是虚荣。

因为喜欢一个人所以爱她,但不要因为过分的喜欢而受到她倾向的支配,要由自己的倾向支配,狂妄心理有的是放荡而不是爱情。

第五章 女子教育

卢梭在本章中集中阐述了关于女子教育的思想。卢梭认为,男女在身体、性格、兴趣以及工作内容上都是不同的,所以,所受的教育也应有所不同。从总体上说,男女双方在各方面都是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因此,女子教育要考虑女性的倾向和义务,培养女性本来应具备的品质,而绝不能在她们身上培养男人的品质。

女子教育的目的

卢梭认为,如果女人抛弃了淑静的态度,而去学习那些男人的样子,那么,她们不是在遵循而是在违背她们的天职,她们不是在享受而是在剥夺自己的权利。卢梭指出,女人们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她们只能学习那些适合她们的东西。在卢梭看来,女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个好女人。

非常明显,男性与女性在身体、性格、兴趣以及工作内容上都存在着差异。所以,男性与女性所受的教育也必须有所区别。

在此之前,我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将男性培养成天性自然的男性,现在,我便要探讨如何培养女性,从而使她们适合于那种男性。

事实上,如果想永远按照正确的路线而不至于出错,那么,我们就必须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导。而男性与女性所有的两性特征,都应该被视为大自然的安排而加以尊重。

身为男性,你一直骄傲地说:“女人们有许多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而这些缺点是我们男性所没有的。”

实际上,你所说的并不是事实。因为,你所说的缺点,正是女性们的优点。如果她们没有了这些优点,那么,事情就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圆满。你可以防止这些所谓的缺点演变成恶习,但你绝不能试图去消灭它们。

女人们也在不停地抱怨:“男人们把我们培养成了徒有外表、撒娇献媚的人,他们总是拿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东西来取悦我们,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控制我们。事实上,他们所责备的我们身上的那些缺点,完全是由他们造成的。”

事实的确这样吗?

男人们什么时候插手女人们的教育?

男人们什么时候防碍过女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教育孩子?

哪一个男人强迫过女人们一定要将时间浪费在那些琐碎的事情上?

哪一个男人强迫过女人们将一半的时间花费在梳妆打扮上?

又有哪一个男人阻碍过女人们按照自己的心意去教育自己或请他人来教育她们?

好吧!即使我们出于好心遂了女人们的愿,用像培养男人的方法去培养她们,那么,恐怕高兴的不是女人而是男人了。因为,女人们越是想成为男人的那个样子,她们便越不能驾御男人,反而更容易为男人所驾御。

事实上,男性与女性的能力是互补的。女人以女人的身份做事,效果才会最好;而女人以男人的身份做事,效果必定最差。不管在什么地方,女人们只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权利,她们就可以占优势。但如果她们窃取男人们的权利,那么,她们就必定不如男性。

如果我们不去培养女性本来应该具有的品质,而在她们身上培养男性的品质。那么,这样做必定是害了她们。

贤明的母亲们,请相信我的话吧!

你应该将你的女儿培养成一个好女人,而不是违背自然将你的女儿培养成一个好男人。这样做,才是最好的选择。

那么,由上面的论述,我们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一个女人只要她能够管理家务,是不是就可以对其他一切事物都无知呢?

一个男人应不应该将其伴侣视为奴仆呢?

他会不会不让她去享受社交的乐趣呢?

他会不会使她没有一点知识和思想,为的是更好地奴役她呢?

他会不会将她培养成一个听话的机器人呢?

我的回答是:不会,肯定不会!

因为,大自然使女人们具备了聪慧和可爱的心灵,所以,她肯定不会有那样的主张。相反,大自然反而希望女人们有思想有眼光,希望她们有所爱有所认识,希望她们像培养心灵那样去培养身体……所有这一切,是大自然赋予女性最有力的武器,以弥补她们先天的不足。

所以说,女人们有许多需要学习的东西,但她们只能学习那些适合她们学习的东西。

最初的教育

在卢梭看来,即使是小女孩也十分在意别人的看法。所以,等到小女孩能听懂我们所讲的话的时候,我们只要告诉她们别人怎样谈论她们,就能够很好地管束她们。

事实上,即使是小女孩也非常喜欢妆饰品。

小女孩不满足于自己长得美,而且还希望别人能够发现她们的美。

生活中,只要我们稍稍用心,我们就能在她们小小的面孔上看出她们的这种心思。

等到小女孩能听懂我们所讲的话的时候,我们只要告诉她们别人怎样谈论她们,就能够很好地管束她们。

但是,这种教育方法如果运用到小男孩的身上,就不可能取得那样好的效果。小男孩只要能够自由自在地玩耍,他就不会在乎别人如何说他。如果要小男孩受这种法则的约束,那么,要花比小女孩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

女孩子们这种最初的教育,不论是从哪里得来的,总之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

对身体的培养

卢梭认为,对女性的教育首先应该培养身体,而男性和女性对身体培养的目的却不相同:对男性而言,是培养他长得强壮有力;对女性来说,则是培养她长得灵巧。

我认为,对女性的教育首先应该培养身体,这个次序对男性和女性来说都是相同的。

但是,男性和女性对身体培养的目的却不相同:

对男性而言,是培养他长得强壮有力;对女性来说,则是培养她长得灵巧。

我这样说,并不是讲男性和女性都只能具有独一无二的品质,而是指这些品质在男性和女性身上应有主次之分。

也就是说,男性也必须有相当的灵巧,做起活来才觉得容易;女性也必须有足够的体力,做起活来才感到轻松。

如果女性的体质过于柔弱,也会使男性的身体日趋柔弱。女性不应该像男性那样粗壮,但也要强壮得同他们相配合,才能生育像他们那样健康的孩子。

斯巴达的女性也像男性一样做军体操,她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去打仗,而是为了将来能够生育一些可以忍受战争艰苦的儿子。我倒不认为,为了给国家培养土兵,就一定要母亲们背着步枪去学兵操。但是,我认为,从大体上来说,希腊人在这方面的教育方法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知道,希腊人的衣服很宽大,一点也不束缚身体,因而使他们的男人和女人的身材非常匀称优美。

但是,如今再也找不到那样匀称的身材了。所有一切哥特式的紧身衫和把周身四肢捆得严严实实的花边带,古希腊人是绝对没有见过的。古希腊的女性也没有穿过鲸尾式的裙子,可是我们今天的女性却被这种东西弄得身材没有了一点儿轮廓。

我认为,她们之所以喜欢这种服式,是由于她们的风尚不好的缘故。

事实上,生命、健康、理性和舒适,应该是压倒一切的,不舒适的事物绝不会显得优美。苗条并不等于瘦弱,为了讨得他人的喜欢,就不应该有一副不健康的样子。

一个人生病的时候固然是可以引起他人的同情,但是,要想得到他人的喜欢,就必须长得活活泼泼,身体健康。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男孩和女孩的爱好。大体上来说,男孩和女孩都有各自适合自己的爱好:男孩喜欢运动和吵闹,喜欢推小车、抽陀螺和打鼓;女孩则喜欢好看的和用来化妆的东西,喜欢镜子、珠子和花边,女孩尤其喜欢布娃娃,从这一点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女孩的爱好与她们的使命相符合。

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

一个女孩子整天玩她的布娃娃,她一次又一次给它换衣服,无论她是否擅长,她总是一次又一次地给它佩戴一些新的装钸。虽然女孩的手指很笨拙,她也没有养成什么爱好,但她的倾向已经显现出来了。

女孩不停地玩着布娃娃,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究竟自己玩到了几点、玩了多少个小时,女孩并不知道,她甚至忘记了吃饭。

对此,你或许会说:“她所打扮的只是她的布娃娃,而并非她本人。”

事实的确如此,她注意她的布娃娃而并非她自己,她对自己还不能做任何事情,她还十分幼小,她还没有能力也缺乏体力。

但是,她不会永远停留在这种状态,事实上,她在等待她自己成为布娃娃的那一刻。

很显然,这是一个必然的倾向,你只需要注意她的发展,加以引导就可以了。

实际上,小女孩心里所想的只是如何打扮她的布娃娃,如何给它围个小裙子或打个蝴蝶结,所有这一切,小女孩都要寻求他人的帮助,所以,小女孩常常心想“要是我自己会做就好了”。

其实,人们之所以一开始就教她学这些东西,目的就在于此——让她有学习的主动性。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小女孩都不愿意学习读书和写字。但是,当她们把针线拿在手里的时候,她们就学习得很起劲。她们以为自己已经长成大人,高高兴兴地想象着她们终有一天会用这些本领打扮自己。

将这第一条道路打开之后,就很容易前进了。接着,她们就会自己去学做琐碎的化妆品,学绣花和打花边。

到此,以上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因为我们的目的在于培养小女孩灵巧的身体,而要顺利达到目的,就必须合理地引导她们自觉自愿地学习这些东西。

明白做事情的意义

卢梭认为,我们不能强迫女孩子们去做她们不明白其用处的事情。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我们叫女孩子去做的事情的意义给她们讲清楚,这一点非常地重要。

关于女子教育,有一点非常重要,即我们不能强迫她们去做她们不明白其用处的事情。

也就是说,身为母亲要善于向她们指出,我们让她们所做的事情有什么样的用处。

事实上,因为女孩的智力比男孩的智力成熟得早,所以,我们将很容易做到这一点。

根据这个原理,女孩不仅不应该去研究那些既没有什么好处,而且也不可能使从事研究的人感到愉快的、无聊的学问,甚至连那些她们在目前这个年龄还不明白而必须等到年岁稍长以后才能明白其用途的学问,她们也是不应该去研究的。

关于读书,我认为,我们不能在没有使女孩子们明白读书的用处之前,就硬要她们去读书。

我要问,一个女孩子有什么必要在那样小的年纪就要学读书和写字呢?难道说马上就要叫她去管理家务吗?

实际上,所有的女孩子都极其好奇。所以,只要她们一有余暇和机会,她们用不着你去强迫,也是要学读书和写字的。

或许,女孩子们首先应该学习算术,因为,算术极其有用,而且需要很多的时间练习,此外,算术很容易发生错误。

倘若一个女孩必须做一道算术题才能够吃樱桃的话,我相信,这个女孩一定很快就能做出这道题。

我就认识这样一个小女孩,她是先学习写字,然后才学习识字的,而且一开始,她是用针写,然后才用笔写的。

在所有的字母中,小女孩开始只喜欢写“O”。她不停地写“O”,写完大“O”又写小“O”,写完粗“O”又写细“O”,在一个“O”里又写另外一个“O”……然而,有一天,小女孩正在做这个有意义的练习的时候,她在对面的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样子,她觉得自己的姿势难看极了。于是,她将手中的笔扔掉,从此以后再也不写“O”了。

不得以,大家只能另想了一种方法才使她又重新练习写字。

原来,这个小女孩非常娇气,她不愿意她的妹妹穿她的衣服,所以,之前家人帮助她在她的衣服上都做上记号,而现在,家里人再也不帮助她做记号了。因此,她只能自己动手,她以后进步的情况如何,大家可以清楚地想象到。

总之,我们必须把我们叫女孩子去做的事情的意义给她们讲清楚,这一点非常地重要。此外,我们必须要求她们将那些事情做好。

培养勤劳和约束的习惯

在卢梭看来,懒惰和桀骜不驯是女孩子的两个最危险的缺点。所以,女孩子必须培养勤劳和约束的习惯。

在我看来,懒惰和桀骜不驯是女孩子的两个最危险的缺点,而且,女孩子一旦有了这两个缺点,就很难改正过来。

女孩子们应该做事心细和热爱劳动,此外,她们从小还应该受到约束。

实际上,女孩子的一生都在受到最严格的约束——种种礼教和规矩约束着她们的一生。

女孩子们必须首先使自己习惯于这种约束,如此,她们才不会感到被约束的痛苦;女孩子们必须使自己习惯于控制她们种种胡思乱想,以使她们能够保持优秀的品质。

倘若她们整天都想干活的话,我们应该在某些时候强迫她们什么事情也不做。倘若她们最初有了某些不良的爱好或爱做什么事情就没完没了,那么,她们就容易产生轻佻放荡和反复无常的毛病。如果要防止这些弊病,最重要的就是要教育她们自己克制自己。

那么,如何防止女孩子们厌恶工作而只知道玩乐呢?

事实上,采取一般的教育方法便很容易使她们产生这种贪玩而不愿意干活的缺点。因为,这种教育方法一方面使女孩子感到十分厌烦,另一方面又使她们只贪图享乐。

我认为,这两个缺点中的第一个缺点,只有在女孩子们不喜欢她们周围人的时候才会发生。

如果一个女孩子喜欢她的母亲或她的朋友,那么,即使她整天与她们在一起工作,她也不会感到厌烦。

但是,如果她非常不喜欢那个管理她的人,那么,她在那个人面前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感到痛快。

生活中,有些女孩觉得与母亲在一起,不如与其他人在一起快乐,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女孩子很难变成好女孩。

不过,要辨别她们真正的情感,就必须对她们的情感进行研究,而不能单凭她们所说的话,因为,她们会甜言蜜语地说一番假话来掩饰她们的思想。

我们也不能规定她们必须要爱她们的母亲,不能说由于女孩子有服从母亲的义务,就必须要对她们的母亲产生爱。

事实上,只要母亲不使她的女儿讨厌她,则她对女儿的爱护、照顾和平日的习惯,就会使她的女儿爱她。而一个母亲即使管束她的女儿,只要管得恰当,则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她对母亲的爱。

由于女孩子只能够有很少的自由,所以,她们往往过分地使用人们让她们所享受的那点自由。她们处处都表现得很极端,甚至做游戏的时候也比男孩子做得起劲,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第二个缺点。

这种缺点必须加以制止,因为,它将造成女孩子们所特有的几种恶习,例如任性和入迷,一个女人如果有了这些恶习,则她今天虽然喜欢一样东西喜欢得不得了,而一到了明天,也许连瞧都不瞧它一眼。

对她们来说,好恶无常同做事过分一样,是极其有害的,而这两种缺点都是由同一个原因引起的。

我们不应该不让她们欢欢喜喜、笑笑闹闹地做顽皮的游戏,但是,我们要防止她们为了去做另一种游戏便厌弃这一种游戏。必须使她们在一生之中时时刻刻都要知道有所约束。

要经常使她们玩得正高兴的时候,可以马上停止,毫无怨言地去做另外的事情。要做到这一点,只要养成习惯就行了,因为习惯可以变成第二天性。

培养优秀的品质

卢梭认为,作为女子,需要具备终身受用的优秀品质。像温顺、温柔、体贴、细心等。这些重要的品质,会让女子变得更加的风度优娴、举止大方、声音动人、步履轻捷……

由于养成了受约束的习惯,女性形成了一种温顺的品质。这种温顺的品质,使女人永远听从男人的评判。

温柔是女人必备的第一个重要品质。女人之所以温柔,不是为了男人,而是为了自己。

做为妻子,如果泼辣和无理的话,只会增加自己的痛苦和丈夫的恶行。男性应当保持男性的态度,女性也应有女性的态度和行为。

当女人是女孩时,她应是乖乖地听话的。当女人做为母亲时,就应该有母性的通人情事故。

当做为母亲时,我们要因地置宜,因材施教。不应为了使小女孩变得温顺而折磨她,也不应为了使她彬彬有礼而采取粗暴的态度。

女性有一种自然的秉赋是狡黠,我认为我们应当像培养她们其他的天性一样,培养这种秉赋。

对于这种做法只适合小姑娘而不适合妇女们。因为种种清规戒律,已经使妇女们变的十分奸诈。

对于孩子来说她们的做法,是十分天真的。

曾有这样的一个例子。一个小女孩,她的家人严格禁止她要东西。一天在餐桌上,她发现所有的菜她都吃过,只有一份菜她非常想吃,而比时大家却忘记给她了。

这个小女孩非常机灵的用手指着她没吃的那盘菜说,所有的我都吃过,除了这盘菜。

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谁能说,小女孩是要东西。

上帝是公平的,它让女性的机灵,弥补了她先天在体力方面的不足。否则,女人不是男人的伴侣而是他的奴隶。

女人有不利的地方,如同男人有缺点一样。女人的不利表现在她本身的羞怯和柔弱。

女人同样有许多有利的地方,例如才能和容貌。但女性所有中真正的资本是,“机智”。这理讲的“机智”是善于适应其地位的机智。

女人的这种机智可以被看成一种艺术。没有它家庭会混乱,男女的交际会无味,孩子会在丈夫的粗野中长大。

这种机智适合聪明的女人,而不适合狡猾的坏女人。这种机智有时候是自然存在的,自然存在的东西都是美好的,我们不能因为这种创造幸福生活的手段有害,而把世上自然的东西都给毁灭。

一个女人要获得别人的喜爱,是依赖她的人品。而不是穿戴妆饰品。

所以,我们要让她们明白,妆饰品只要掩盖缺点就行。美,源自本身的气质。

对于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如果她用艳丽的服饰来打扮自己,在我自来,那太累赘了。

此外,尽管装饰有时是必要的,但没必要非穿华丽的衣服。

如果要打扮,有时也需用心去考究一下。至于,那些奢侈品实际上是没必要。

对于一个有审美力的姑娘而言,即使你给带粗布、麻纱、诱花、丝带,她也能做出比拉杜沙的绪罗绸缎,还漂亮百倍的衣服。

年轻的姑娘本来是没有什么可打扮的,她们的时间,应该更多的用在工作和学习上。

妇女一般比较喜欢打扮,妇女之所以过分的打扮,而是生活的无助儿并不是爱好虚荣。

具有审美性的女人,在穿服装方面不像那些,不知穿什么样式衣服漂亮的女人那样花费许多的时间。

事实上,过分梳装打扮的女人,得到的益处是不像她们想象的那样多的。

据说,正因为梳装打扮,那些小商贩、小白脸、小作家、小诗人、小歌唱家才得以聚集在一起。

所以,女人应该受到女人的教育,让她们懂得女性的工作,为人谦逊,这样在穿着方面也就雅致好看了。

女人的才能不仅仅是针线活儿,她们应该有一些新的才能。

正在向上成长的女孩子,应该了解真正的漂亮是举止大方、步履轻捷、风度优娴、声音动人、行动稳健……

在严肃教师的眼里,女孩子只能拿工作和祈祷做消遣内容,不应学喝歌、跳舞。

不同的东西适合不同的性别,不同的东西也应适合不同的年龄。

在女孩子时的那个年龄阶段,就应该活泼的玩耍、天真的幻想、高兴的跳舞、欢快的喝歌、无邪的游泳。而不应像祖母那个阶层一样去算计着过日子。

基督教的教义过分的强调清规戒律,使妇女被这些戒律所束缚。这使婚姻束缚女性的同时也冷落了男性。

她们采取了许多办法阻止妇女变成可爱的人,强迫丈夫变成冷落无情的人。

女人应该学会许多优良的本领,使丈夫感到欣喜,使自己感到精神的富足。

这些本领可以使一个家庭幸福、快乐;可以使家人互相信任、彼此和睦,家里到处都会洋溢着温馨、温暖、温情。

许多的技艺被人们搞得太重形式、太一般化了。弄得世间到处都是呆板和做作。

我怎么都不相信,同样的表情、步法、动作、姿态和舞蹈,能够既适合小姑娘表演,也适合妇人表演。

如果老师毫无区别的教这两种人相同的功课内容。那么,她永远培养不出艺术家,她自己本身也只不过是一个照本宜科的常人而已。

女孩子喜欢学什么就去学什么,自由自在的生活,但并不是说向城市中转来转去的江湖艺人学习。

在以娱乐为目的的艺术中,女孩子的老师有很多人,她都可以向她们学习。例如她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等。

在女孩子的学习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她们的兴趣,兴趣是一件事情成功的第一步。

“热心”和“才能”,能够塑造审美能力。人只有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接纳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终,接受同美的观念紧密相连的道德观念。

说话艺术,是所有艺术中的基础,通过它,人的感官能获得乐趣,从而使心灵充满活力。

心灵的语言艺术,可以使人长久地集中连续地注意于同一个目标。

女人比男人开始说话早,而且学得快说得好。

男人说话需要知识储备,目的是讲述有意义的事情。女人说话需要风趣,目的是讲述有趣味的事情。

男人和女人说话有一个共同点,即说话要真诚。

幼年时期的女孩,不能分辨善恶也不能判断别人心意。她们只牢记一种法则,说使人喜欢的话不撒谎。

从天性上说,女孩子很厌恶粗鲁。所以,教育可以轻易地教会她们如何把这种行为避免。

在人际交往中,男人的礼貌表现在给人以帮助,女人的礼貌则表现在体贴上。这是自然而然的形成的,不是社会的习惯。

所以,女人要做到彬彬有礼,懂礼貌,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但女人对女人的礼貌,则是另外一件事。她们之间的关系显得拘束和冷淡。

对于年轻的女孩子之间,却存在着真诚和友谊。快乐活泼的心情,可以发挥善良的天性所有的作用。

一个女孩子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才能获得荣耀和幸福。这需要我们告诉她,但告诉的方法却很有学问。

我们要让她们多谈话,启发她们的心灵和口才。谈话的内容要加安排和引导,吸引她们的兴趣,这样会在她们心里植入终身受用的良好道德教育。

信仰的教育

我们不必培养孩子学习所有的教义,只要让他们学几条与道德修养有关的教义,让他们意识到上帝就在他们面前,让他们的行为、思想、美德和欢乐都被上帝所见证。总之,真正的宗教信仰是一生中都保持将来她们在上帝面前出现时的那种快乐心情。

我们应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对他们进行宗教信仰观念的灌输,因为如果等到她们能够接受这些哲理性时,我们将很难有机会告诉他们。

通常男孩们要比女孩们接受宗教观念快,因为女性是一种实践理性思维,此种思维的特点是能够实现既定目的的手段,但是却找不到目的。

由于两性社会的关系,使得他们二者相互彼此依赖,女人学习男人的探究原则;男人学习女人细致的头脑。正是两者之间的互补才使他们朝着同一个目标奋进,所以双方都相互支持、服从,两人的社会地位完全相同。

由于女孩子不能真正理解宗教观念,并且所处的地位差异,使得女性的行为要受舆论的约束和监督。这样的社会环境,就要求所有女孩子都在把自己母亲的信仰作为自己的信仰,同时也说明了妻子的信仰要和丈夫保持一致。即使这种宗教是虚假错误的,但是因为天性的温顺使得她们接受自然的秩序,把父亲和丈夫的话看成既定的教义。

由于女性受到各种各样外力的影响,使得她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宗教信仰,也就更无法用理性的法则验证指导自己的信仰。这样就会很容易走入误区,因为她们无法明辨真伪又一味地追随信仰。造成的原因不仅是女性的性格所致,更重要的还是男权没有正确的引导自己的亲人。

女性的信仰大多是听从别人(丈夫、母亲)来决定的,所以信仰的模糊使得她们论为盲从,没有辨别其中利弊的能力。与其向她们讲解信仰理由,不如让她们直接信仰宗教来得容易。

为女孩子讲解宗教,千万别要求她们做任何关于信仰的事务,只要让她们看见你在按时祷告,并用简短的句子念祷告词,态度严谨、精神集中。

以身作则是成功教育孩子的良好方式,一旦你没有履行宗教的义务,那么将无法让她们听从你的讲解,所以讲师应该和孩子们一起理解关于宗教的种种约束,以便于让这些女孩子从小就懂得理解宗教、热爱宗教。

为孩子讲解宗教教义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教授,这样他们回答的答案可能就是发自内心的想法。如果是拿讲义教授孩子们,他们不可能理解老师讲解的东西,但是又必须说出他们无法理解、相信的答案。

教义问答课本中的第一个问题是:“创造你并且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是谁?”尽管小女孩明知是她的妈妈,但她却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是上帝。她心里关于这个问题所明白的只有这一点,那就是她对这么一个似懂非懂的问题,作了一个她自己根本不懂的回答。

我始终认为宗教教义不适合进入儿童心灵,因为它不懂得儿童的接受能力,所以我一直期望能够有作家专门写一本适合儿童的教义。这本教义不必事先让孩子照着答案回答问题,而是让他们畅所欲言,甚至有的时候可以提出他们想知道的问题。

要我想新的教义问答课本大致应当以如下的方法开始提问,才有可能得出我们教义问答,课本中第一个问题的正确答案。

阿姨:你能够记得当你妈妈是女孩的样子吗?

小女孩:我不可能会记得,阿姨!

阿姨:我认为你的记忆力非常强,怎么可能不记得呢?

小女孩:因为那时候我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呀。

阿姨:那就是说你还没出生呢,对吧。

小女孩:对。

阿姨:你认为自己会长生不老吗?

小女孩:会的。

阿姨:你感觉自己现在是年轻还是年老?

小女孩:年轻。

阿姨:那奶奶呢?

小女孩:她已经进入年老阶段了。

阿姨:你感觉她曾经年轻过吗?

小女孩:是的。

阿姨:为什么她现在就不年轻了呢?

小女孩:因为她已经年纪老了。

阿姨:那你认为自己将来会像奶奶一样变老吗?

小女孩:我不知道。

阿姨:你为什么不穿去年的衣服?

小女孩:因为我穿起来太小了。

阿姨:为什么会小呢?

小女孩:因为我已经长大了。

阿姨:你还会继续长大吗?

小女孩:哦,是的。

阿姨:女孩子长大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小女孩:成为女人,然后变成妈妈。

阿姨:变成妈妈以后又会怎样呢?

小女孩:会老的。

阿姨:你会从年轻变老吗?

小女孩:等我做了妈妈的时候,我也会变老的。

阿姨:那等我们老了之后又会怎样呢?

小女孩:我不知道。

阿姨:你爷爷为什么会去世呢?

小女孩:因为他已经很老了。

阿姨:老年人都会死掉吗?

小女孩:他们都会死的。

阿姨:那你自己呢?

小女孩:啊,阿姨!我不想死。

阿姨:宝贝,谁都不想死,但是这是大自然的生存规律,我们无法改变。

小女孩:为什么?难道妈妈也会死吗?

阿姨:无论任何人、奶奶、爷爷、爸爸、妈妈都会变老,继而去世死掉。

小女孩:阿姨,如何才能晚一些时间变老呢?

阿姨:那么,我们从小就要好好地做人。

小女孩:我以后一定会好好要做人。

阿姨:很好。不过,你以为你能永远活下去吗?

小女孩:我会尽最大的努力让自己慢慢地变老。

阿姨:怎样呢?

小女孩:阿姨,当我们变得很老的时候一定会死掉吗?

阿姨:总有一天你会死的?

小女孩:哦!天哪!我想也是这样。

阿姨:你的上一辈人是谁?

小女孩:爸爸和妈妈。

阿姨:他们的上一辈人又是谁呢?

小女孩:爸爸、、妈妈的父母。

阿姨:你的下一辈人是谁呢?

小女孩:我的孩子。

阿姨:他们的下一辈人又是谁呢?

小女孩:他们的孩子。

经过细密的推理和归纳,我们可以追询到人类的起源和结束。

只有经过一长串的问题作为充分的准备,才能够让孩子们理解教义问答课本中的第一个问题,在这个时候孩子才能真正明白。

那么有关神性的定义怎样让孩子明白呢?我们不能让一个连大人都弄不明白的晦涩问题让孩子思考。所以我将简单地说:“上帝是我们听不见、看不见和摸不着,只能通过他所做的事来认识他。

人类社会每一个成员都要认识到上帝的法律所要求自己必须完成的种种义务。我们彼此之间也要时时互相教诲,尤其是为人父母的人更应该认真拿这一点来教育自己的子女。

教义在某些地方表现看起来是真实重要的,但是,我认为记住复活节、按时做祷告,守大、小斋更为重要,因为它们是从内容上来认识教义,而非形式。

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人类的命运有一个主宰,这个主宰就是我们的上帝。他要求我们彼此相爱、公正做人,而且善良与慈爱地与每一个人相处,遵守约定和信约,今生和来生都要遵守教义,那么上帝就会在来生奖励善良的人,惩罚有恶的人。

毫无疑问,违反这些教义的人就应当受到惩罚,因为这样的人将干扰整个秩序,成为社会的公敌。谁要是背弃这些教义,强迫我们接受他个人的看法作为我们的看法,也会有相同的结果。

与其研究那些神秘的教义,不如研究几条与道德修养有关的教义,这样才能使他们变成好人而非疯子。同时,必须让他们认同这些行为真正的教义能够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知识,是有必要值得学习的。

与上帝有关的知识,只要把能够促进人类智慧进步的部分告诉他们就足够了,并且要对她们不断地宣传、讲解,上帝爱善而诚心向善,上帝会补偿他们因向善而遭受的痛苦。

总而言之,具有了这种上帝信仰,我们就不会产生任何邪恶的意识和狂妄的行为。所以社会就会相对安定,人们的感情也会相互增进,这一切都来源于信仰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