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方田

魏 刘徽 注唐朝议大夫行太史令上轻车都尉臣李淳风等奉敕注释[1]

方田[2]以御田畴界域[3]

今有田广十五步,纵十六步。问:为田几何?

答曰:一亩。

又有田广十二步,纵十四步。问:为田几何?

答曰:一百六十八步。图:纵十四,广十二。

方田术曰:广纵步数相乘得积步。此积谓田幂。凡广纵相乘谓之幂。臣淳风等谨按:经云“广纵相乘得积步”,注云“广纵相乘谓之幂”,观斯注意,积幂义同。以理推之,固当不尔。何则?幂是方面单布之名,积乃众数聚居之称。循名责实,二者全殊。虽欲同之,窃恐不可。今以凡言幂者据广纵之一方;其言积者举众步之都数。经云相乘得积步,即是都数之明文。注云谓之为幂,全乖积步之本意。此注前云积为田幂,于理得通。复云谓之为幂,繁而不当。今者注释存善去非,略为料简[4] ,遗诸后学。 以亩法二百四十步除之,即亩数。百亩为一顷。臣淳风等谨按:此为篇端,故特举顷、亩二法。余术不复一言者,从此可知。一亩田,广十五步,纵而疏之,令为十五行,即每行广一步而纵十六步。又横而截之,令为十六行,即每行广一步而纵十五步。此即纵疏横截之步,各自为方。凡有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之地,步数正同。以此言之,即广纵相乘得积步,验矣。二百四十步者,亩法也。百亩者,顷法也。故以除之,即得。

注释

[1]  李淳风: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曾注释《九章算术》及刘徽注。在注释《九章算术》少广章开立圆术时,引用了祖暅提出的球体积的正确计算公式,介绍了球体积公式的理论基础,即“祖暅原理”。

[2]  方田:长方形的田。

[3]  御:治理。

[4]  料简:选择;拣择。0001-01

译文

方田(刘徽注:用来确定农田的边界范围。)

现有田宽15步,长16步。问:田的面积是多少?

答:1亩。

又有田宽12步,长14步。问:田的面积是多少?

答:168步2 。[刘徽注:图(此图已佚。图1-1为李潢《九章算术细草图说》中的补图):长14,宽12。]

长方形田面积法则:宽与长的步数相乘得积步。(刘徽注:这个积称为田的幂。凡是长宽相乘就称为幂。李淳风注:《九章算术》说“宽与长的步数相乘得积步”,刘徽注说“长宽相乘就称为幂”。观察注的意思,积与幂意义相同。但是按理推导,应该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幂是长方形朝单一方向移动所得图形,积却是数累积的结果。根据名称考虑,两者完全不同。若把它们看成相同的,我认为是不可以。现在说到幂都是指具有宽、长边的长方形,说到积都是指步的总数。《九章算术》说“相乘得积步”,就是明确地说明了是数的积累。刘徽注说“相乘就称为幂”,违背了步数乘积的本意。注的前半段说“这个积称为田的幂”基本合理,后半段说“凡是长宽相乘就称为幂”,却是又烦琐又不恰当。如今作注释应该保留正确的,去掉错误的,稍作选择,供后世学子参考。)以亩的换算法则240步2 除积步,即为亩数。100亩为一顷。(李淳风注:这里是本书的开端,所以特意举出亩和顷的换算法则。后文就不再重复列举了。1亩田,宽15步,纵向分为15行,每行宽1步长16步。再把它横截,分为16行,每行宽1步长15步。这样纵分和横截后,各自形成正方形,共240步2 。1亩田地,步2 数和正方形数相同。于是,宽、长的步数相乘得积步,得到验证。240步2 是亩的换算法则,100亩是顷的换算法则。用它们来除积步,便可得到结果。)

0020-01图1-1

今有田广一里[1] ,纵一里。问:为田几何?

答曰:三顷七十五亩。

又有田广二里,纵三里。问:为田几何?

答曰:二十二顷五十亩。

里田术曰:广纵里数相乘得积里。以三百七十五乘之,即亩数。按:此术广纵里数相乘得积里。方里之中有三顷七十五亩,故以乘之,即得亩数也[2]

注释

[1]  里:我国长度单位。秦汉时期,1里为300步。

[2]  “方里之中有三顷七十五亩”三句:卷第一 方田 - 图30001-01

译文

现有田地宽1里,长1里。问:田的面积是多少?

答:3顷75亩。

又有田地宽2里,长3里。问:田的面积是多少?

答:22顷50亩。

长方形田(方里为面积单位)法则:宽和长的里数相乘得积里。以375与它相乘,即为亩数。(刘徽注:宽、长的里数相乘得积里。1方里有3顷75亩,以它与积里相乘,得到亩数。)

今有十八分之十二。问:约之得几何?

答曰:三分之二。

又有九十一分之四十九。问:约之得几何?

答曰:十三分之七。

约分按:约分者,物之数量,不可悉全,必以分言之。分之为数,繁则难用。设有四分之二者,繁而言之,亦可为八分之四;约而言之,则二分之一也。虽则异辞,至于为数,亦同归尔。法实相推,动有参差[1] ,故为术者先治诸分。 术曰:可半者半之;不可半者,副置分母、子之数,以少减多,更相减损[2] ,求其等也。以等数约之。等数约之,即除也。其所以相减者,皆等数之重叠,故以等数约之。

注释

[1]  参差:不齐的样子。

[2]  更相减损:更相减损法则。更相,相互。0001-01

译文

现有分数卷第一 方田 - 图6 。问:将它约简,得多少?

答:卷第一 方田 - 图7

又有分数卷第一 方田 - 图8 。问:将它约简,得多少?

答:卷第一 方田 - 图9

约分(刘徽注:约分的原因是物品的数量不可能全部是整数,这时必须用分数表示。分数作为一个数来说,如果太烦琐就难用。例如卷第一 方田 - 图10 ,烦琐的表示形式有卷第一 方田 - 图11 ,简约的表示形式有卷第一 方田 - 图12 。虽然表示形式不同,但数值上是相同的。分母分子互相推算,经常有不同的情况,所以计算前要先进行约分。)法则:分母分子如果可约简为一半的,就约简为一半。不能约简为一半的,在旁边计算分母分子,大数减小数,反复相减,直到求出它们的等数。用等数约简这个分数。(刘徽注:用等数约简,就是除。它们反复相减的原因是它们都是等数的重叠。所以需要用等数约简它们。)

今有三分之一,五分之二。问:合之得几何?

答曰:十五分之十一。

又有三分之二,七分之四,九分之五。问:合之得几何?

答曰:得一、六十三分之五十。

又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二,四分之三,五分之四。问:合之得几何?

答曰:得二、六十分之四十三。

合分臣淳风等谨按:合分知,数非一端,分无定准,诸分子杂互,群母参差。粗细既殊[1] ,理难从一。故齐其众分[2] ,同其群母,令可相并,故曰合分。 术曰:母互乘子,并以为实,母相乘为法[3] 。母互乘子,约而言之者,其分粗;繁而言之者,其分细。虽则粗细有殊,然其实一也。众分错难,非细不会。乘而散之,所以通之。通之则可并也。凡母互乘子谓之齐,群母相乘谓之同。同者,相与通同共一母也。齐者,子与母齐,势不可失本数也。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数同类者无远,数异类者无近。远而通体知,虽异位而相从也;近而殊形知,虽同列而相违也。然则齐同之术要矣。错综度数,动之斯谐[4] ,其犹佩觿解结[5] ,无往而不理焉。乘以散之,约以聚之,齐同以通之,此其算之纲纪乎。其一术者,可令母除为率,率乘子为齐。 实如法而一。不满法者,以法命之。今欲求其实,故齐其子,又同其母,令如母而一。其余以等数约之,即得知。所谓同法为母,实余为子,皆从此例。 其母同者,直相从之。

注释

[1]  粗细:数值大小。

[2]  齐:调整。

[3]  母互乘子,并以为实,母相乘为法:假设两个分数卷第一 方田 - 图13卷第一 方田 - 图14 。分数加法法则:卷第一 方田 - 图15

[4]  谐:商量好,办妥。

[5]  觿xī:古代一种解结的锥子。用骨、玉等制成。也用作佩饰。0001-01

译文

现有卷第一 方田 - 图17卷第一 方田 - 图18 。问:它们的和是多少?

答:卷第一 方田 - 图19

又有卷第一 方田 - 图20卷第一 方田 - 图21卷第一 方田 - 图22 。问:它们的和是多少?

答:卷第一 方田 - 图23

又有卷第一 方田 - 图24卷第一 方田 - 图25卷第一 方田 - 图26卷第一 方田 - 图27 。问:它们的和是多少?

答:卷第一 方田 - 图28

分数加法(李淳风注:分数的加法,数不同,分法也不同,分子、分母参差错杂。数值大小既然不一样,理论上讲很难统一。所以调整所有分数,使它们分母相同,再将它们相加,称为合分。)法则:分母互乘分子,相加的和作为被除数,分母相乘作为除数。(刘徽注:分母互乘分子,简约地表示,分数单位大;烦琐地表示,分数单位小。虽然分数单位大小不同,但就数值来说是一样的。分数的表示错杂且难处理,不将数值化小很难计算。相乘使分数单位散开,分母相通。相通就可以作加法。凡是分母互乘分子称为齐,各分母互乘称为同。同,是使分数相通,拥有共同的分母。齐,是分子根据分母作调整,同时保证数值不变。各种方法根据类别会合在一起,事物根据共性相聚成群。同类的数不会相差很远,异类的数不会特别相近。相差远但相通的数,虽然位置不同却可以合并;相近但形态不一致的数,即使处于同一行列也相互违背。可见齐同法则是很重要的。数学运算虽然错综复杂,但只要使用法则就可以处理好,就像用觿解结,没有不能理清的。乘使数散开,约使数相聚,齐同使数相通,这就是算法的纲领啊!另一个法则:以分母除以各分母之积作为率,用率分别乘对应的分子作为齐。)被除数除以除数。如果被除数不满除数,就用除数为分母,余数为分子组成一个分数。(刘徽注:现在为了得到被除数,要先齐分子、同分母,然后用分母分别相除,其余的数用等数约简,得到结果。通常按照规定:相同的除数作为分母,被除数的余数作为分子。)其中分母相同的情况,就直接把它们相加。

今有九分之八,减其五分之一。问:余几何?

答曰:四十五分之三十一。

又有四分之三,减其三分之一。问:余几何?

答曰:十二分之五。

减分臣淳风等谨按:诸分子、母数各不同,以少减多[1] ,欲知余几,减余为实,故曰减分。 术曰:母互乘子,以少减多,余为实[2] 。母相乘为法。实如法而一。“母互乘子”知,以齐其子也,“以少减多”知,齐故可相减也。“母相乘为法”者,同其母。母同子齐,故如母而一,即得。

注释

[1]  以少减多:以小减大,即从较大的数中减去较小的数。

[2]  母互乘子,以少减多,余为实:假设两个分数卷第一 方田 - 图29卷第一 方田 - 图30 。分数减法法则:卷第一 方田 - 图310001-01

译文

现有卷第一 方田 - 图33 ,减去卷第一 方田 - 图34 。问:剩余多少?

答:卷第一 方田 - 图35

又有卷第一 方田 - 图36 ,减去卷第一 方田 - 图37 。问:剩余多少?

答:卷第一 方田 - 图38

分数减法(李淳风注:各分数的分子、分母皆不同,从大数中减去小数,要想知道剩余多少,将相减的余数作为被除数,这就是分数的减法。)法则:分母互乘分子,从大数中减去小数,余数作为被除数。分母相乘作为除数。被除数除以除数。(刘徽注:“分母互乘分子”的目的,是使分子相齐,“以小减大”,是因为分子相齐才可以相减。“分母相乘作为除数”的目的,是使它们的分母相同。分母相同、分子相齐后,余数除以分母,得到结果。)

今有八分之五,二十五分之十六。问:孰多?多几何?

答曰:二十五分之十六多,多二百分之三。

又有九分之八,七分之六。问:孰多?多几何?

答曰:九分之八多,多六十三分之二。

又有二十一分之八,五十分之十七。问:孰多?多几何?

答曰:二十一分之八多,多一千五十分之四十三。

课分[1]臣淳风等谨按:分各异名,理不齐一,校其相多之数,故曰课分也。 术曰:母互乘子,以少减多,余为实,母相乘为法,实如法而一,即相多也。臣淳风等谨按:此术母互乘子,以少分减多分。按:此术多与减分义同。唯相多之数,意共减分有异:减分知,求其余数有几;课分知,以其余数相多也。

注释

[1]  课:按一定规程检验、考核。0001-01

译文

现有卷第一 方田 - 图40卷第一 方田 - 图41 。问:哪个大?大多少?

答:卷第一 方田 - 图42 大,大卷第一 方田 - 图43

又有卷第一 方田 - 图44卷第一 方田 - 图45 。问:哪个大?大多少?

答:卷第一 方田 - 图46 大,大卷第一 方田 - 图47

又有卷第一 方田 - 图48卷第一 方田 - 图49 。问:哪个大?大多少?

答:卷第一 方田 - 图50 大,大卷第一 方田 - 图51

分数比较(李淳风注:分数数值各不相同,理论上也不整齐。比较它们间相差多少,这就是分数的比较。)法则:分母互乘分子,从大数中减去小数,余数作为被除数,分母相乘作为除数,被除数除以除数,得到相差的数。(李淳风注:本法则分母互乘分子后,从较大的分数中减去较小的分数。刘徽注:本法则与分数减法法则的意义大部分相同,只有相差的数,意义与减法法则不同:减法法则求出余数是多少,分数比较法则将余数作为相差的数。)

今有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四分之三。问:减多益少,各几何而平?

答曰:减四分之三者二,三分之二者一,并,以益三分之一,而各平于十二分之七。

又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二,四分之三。问:减多益少,各几何而平?

答曰:减三分之二者一,四分之三者四,并,以益二分之一,而各平于三十六分之二十三。

平分臣淳风等谨按:平分者,诸分参差,欲令齐等,减彼之多,增此之少,故曰平分也。 术曰:母互乘子[1] ,齐其子也。 副并为平实[2] 。臣淳风等谨按:母互乘子,副并为平实知,定此平实主限,众子所当损益知,限为平。 母相乘为法[3] 。“母相乘为法”知,亦齐其子,又同其母。 以列数乘未并者各自为列实[4] 。亦以列数乘法。此当副置列数除平实。若然则重有分,故反以列数乘同齐。臣淳风等谨又按:问云所平之分多少不定,或三或二,列位无常。平三知,置位三重;平二知,置位二重。凡此之例,一准平分不可预定多少,故直云列数而已。 以平实减列实,余,约之为所减。并所减以益于少。以法命平实,各得其平。

注释

[1]  母互乘子:假设三个分数卷第一 方田 - 图52卷第一 方田 - 图53卷第一 方田 - 图54 ,分子化为bce ,dae ,fac 。

[2]  副并为平实:平实为bce +dae +fac 。

[3]  母相乘为法:除数为ace 。

[4]  列数:问题中的分数的个数,假设为3。列实为3bce +3dae +3fac 。0001-01

译文

现有卷第一 方田 - 图56卷第一 方田 - 图57卷第一 方田 - 图58 。问:减大的数,加到小的数上,各加减多少得到平均数?

答:卷第一 方田 - 图59 减去卷第一 方田 - 图60卷第一 方田 - 图61 减去卷第一 方田 - 图62 ,把它们相加,加到卷第一 方田 - 图63 上,各得平均数卷第一 方田 - 图64

又有卷第一 方田 - 图65卷第一 方田 - 图66卷第一 方田 - 图67 。问:减大的数,加到小的数上,各加减多少得到平均数?

答:卷第一 方田 - 图68 减去卷第一 方田 - 图69卷第一 方田 - 图70 减去卷第一 方田 - 图71 ,把它们相加,加到卷第一 方田 - 图72 上,各得平均数卷第一 方田 - 图73

分数平均(李淳风注:分数平均法则,各分数参差不一,要想使它们齐等,减去大数的一部分,加到小数上,这就是分数平均。)法则:分母互乘分子,(刘徽注:使分子相齐。)相加之和作为平实。(李淳风注:分母互乘分子,相加之和作为平实,是确定这个平实为主要界限,各分子根据这个界限判断应当减少或增加,从而达到平均数。)分母相乘作为除数。(刘徽注:“分母相乘作为除数”,是使分子相齐,分母相同。)未相加的分子乘以列数各自作为列实。同时除数乘以列数。(刘徽注:应当在旁边布置列数除平实。这样的话可能会产生繁分数,所以反而以列数乘同齐。李淳风注:问题中所要取平均数的分数个数不固定,有时三个有时两个,列数不固定。求平均数的分数有三个,就布置三个;求平均数的分数有两个,就布置两个。凡是这样的问题,求平均数的分数不能预定,所以法则中就直接说是列数了。)列实减去平实,余数,与除数约简作为各分数应当减去的数。减去的数相加之和加到小的分数上。平实除以除数,得到各自的平均数。

解析

卷第一 方田 - 图74卷第一 方田 - 图75卷第一 方田 - 图76 。分子乘分母,得12,24,27。平实是63。分母相乘作为除数,除数为36。列数为3。列实为36,72,81。除数乘以列数得108。有36<63,72>63,81>63,列实减去平实,分别得9,18。则应减去的分数为卷第一 方田 - 图77卷第一 方田 - 图78 。应加上的分数卷第一 方田 - 图79 ,平均数卷第一 方田 - 图80

今有七人,分八钱三分钱之一。问:人得几何?

答曰:人得一钱二十一分钱之四。

又有三人三分人之一,分六钱三分钱之一、四分钱之三。问:人得几何?

答曰:人得二钱八分钱之一。

经分[1]臣淳风等谨按:经分者,自合分已下,皆与诸分相齐,此乃直求一人之分。以人数分所分,故曰经分也。 术曰:以人数为法,钱数为实,实如法而一。有分者通之;母互乘子知,齐其子;母相乘者,同其母;以母通之者,分母乘全纳子[2] 。乘,散全则为积分,积分则与分子相通之,故可令相从。凡数相与者谓之率。率知,自相与通。有分则可散,分重叠则约也。等除法实,相与率也。故散分者,必令两分母相乘法实也。 重有分者同而通之。又以法分母乘实,实分母乘法[3] 。此谓法,实俱有分,故令分母各乘全分纳子,又令分母互乘上下 。

注释

[1]  经:分割。

[2]  全:整数。纳:纳入。

[3]  以法分母乘实,实分母乘法:假设两个分数卷第一 方田 - 图81卷第一 方田 - 图82 。分数除法法则:卷第一 方田 - 图830001-01

译文

现有7人,分卷第一 方田 - 图85 钱。问:每人分得多少?

答:每人分得卷第一 方田 - 图86 钱。

现有卷第一 方田 - 图87 人,分卷第一 方田 - 图88 钱、卷第一 方田 - 图89 钱。问:每人分得多少?

答:每人分得卷第一 方田 - 图90 钱。

分数除法(李淳风注:分数除法,从分数加法以下,全使分数相齐,这里只求每人分得多少。以人数分割所要分的数,这就是分数除法。)法则:以人数作为除数,钱数作为被除数,被除数除以除数。如果被除数或除数中含有分数,应先通分;(刘徽注:分母互乘分子使分子相齐,分母互乘使分母相同。用分母通分,分母乘以整数部分再并入分子部分。乘,使整数部分散开成为积分,积分与分子相通,因此才可以相加。凡是一组有关系的数称之为率。已知率相互之间应该相通。如果有分数就可以散开,分数有重叠可以约简。除数、被除数除以等数,得到相与率。所以散分,必然使两分母相乘除数和被除数。)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含有分数,使分母相同后再通分。(刘徽注:又以除数的分母乘被除数,被除数的分母乘除数。这就是除数、被除数都含有分数,所以使分母各自乘整数部分,并入分子后,再用分母互乘对方分子。)

今有田广七分步之四,纵五分步之三。问:为田几何?

答曰:三十五分步之十二。

又有田广九分步之七,纵十一分步之九。问:为田几何?

答曰:十一分步之七。

又有田广五分步之四,纵九分步之五。问:为田几何?

答曰:九分步之四。

乘分臣淳风等谨按:乘分者,分母相乘为法,子相乘为实,故曰乘分。 术曰:母相乘为法,子相乘为实,实如法而一。凡实不满法者而有母、子之名。若有分,以乘其实而长之。则亦满法,乃为全耳。又以子有所乘,故母当报除。报除者,实如法而一也。今子相乘则母各当报除,因令分母相乘而连除也。此田有广纵,难以广谕。设有问者曰:马二十匹,直金十二斤[1] 。今卖马二十匹,三十五人分之,人得几何?答曰:三十五分斤之十二。其为之也,当如经分术,以十二斤金为实,三十五人为法。设更言马五匹,直金三斤。今卖四匹,七人分之,人得几何?答曰:人得三十五分斤之十二。其为之也,当齐其金、人之数,皆合初问入于经分矣。然则“分子相乘为实”者,犹齐其金也。“母相乘为法”者,犹齐其人也。同其母为二十,马无事于同,但欲求齐而已。又,马五匹,直金三斤,完全之率;分而言之,则为一匹直金五分斤之三。七人卖四马,一人卖七分马之四。金与人交互相生,所从言之异,而计数则三术同归也。

注释

[1]  直:值。0001-01

译文

现有田宽卷第一 方田 - 图92 步,长卷第一 方田 - 图93 步。问:田的面积是多少?

答:卷第一 方田 - 图94 步2 。

又有田宽卷第一 方田 - 图95 步,长卷第一 方田 - 图96 步。问:田的面积是多少?

答:卷第一 方田 - 图97 步2 。

又有田宽卷第一 方田 - 图98 步,长卷第一 方田 - 图99 步。问:田的面积是多少?

答:卷第一 方田 - 图100 步2 。

分数乘法(李淳风注:分数乘法,分母相乘作为除数,分子相乘作为被除数,这就是分数乘法。)法则:分母相乘作为除数,分子相乘作为被除数。被除数除以除数。(刘徽注:凡是被除数不能整除除数的情况,就有分母、分子。如果有分数,乘它的被除数以使其扩大。如果被除数大于除数,就有整数部分。分子有所乘,所以分母应当报除。报除,也就是被除数除以除数。现在分子相乘,所以分母应当报除。所以将分母相乘连在一起除。田有宽和长,难以更详尽地比喻。假设有人问:马20匹,值金12斤。现卖马20匹,35人分金,每人得多少?答:卷第一 方田 - 图101 斤。会这样计算,是运用分数除法法则,用12斤金作为被除数,35人作为除数。又假设有马5匹,值金3斤。现卖马4匹,7人分金。每人得多少?答:卷第一 方田 - 图102 斤。会这样计算,是使金数与人数相齐,与最初问相同而合并入分数除法法则。然而“分子相乘作为被除数”是使金数相齐,“分母相乘作为除数”是使人数相齐,分母相同为20。马数除了使分母相同外没有别的作用,只是求相齐而已。又假设马5匹,值金3斤。是两个整数的率。用分数来表示,则1匹马值卷第一 方田 - 图103 斤。7人卖4匹马,每人卖卷第一 方田 - 图104 匹马。金数与人数相互联系,表达的方式不同,计算出的数值却是相同的。)

今有田广三步三分步之一,纵五步五分步之二。问:为田几何?

答曰:十八步。

又有田广七步四分步之三,纵十五步九分步之五。问:为田几何?

答曰:一百二十步九分步之五。

又有田广十八步七分步之五,纵二十三步十一分步之六。问:为田几何?

答曰:一亩二百步十一分步之七。

大广田臣淳风等谨按:大广田知,初术直有全步而无余分,次术空有余分而无全步;此术先见全步复有余分,可以广兼三术,故曰大广。 术曰:分母各乘其全,分子从之[1] ,“分母各乘其全,分子从之”者,通全步纳分子,如此则母、子皆为实矣。 相乘为实。分母相乘为法。犹乘分也。 实如法而一。今为术广纵俱有分,当各自通其分。命母入者,还须出之。故令“分母相乘为法”而连除之。

注释

[1]  分母各乘其全,分子从之:假设两个分数卷第一 方田 - 图105 。大广田法则:卷第一 方田 - 图1060001-01

译文

现有田宽卷第一 方田 - 图108 步,长卷第一 方田 - 图109 步。问:田的面积是多少?

答:18步2 。

又有田宽卷第一 方田 - 图110 步,长卷第一 方田 - 图111 步。问:田的面积是多少?

答:卷第一 方田 - 图112 步2 。

又有田宽卷第一 方田 - 图113 步,长卷第一 方田 - 图114 步。问:田的面积是多少?

答:1亩卷第一 方田 - 图115 步2 。

大广田(李淳风注:大广田,前面的法则只有整数而没有分数,第二个法则只有分数而没有整数。本法则先有整数后有分数,兼有三种法则,这就是大广田。)法则:分母分别乘自己的整数部分,并入分子,(刘徽注:“分母分别乘自己的整数部分,并入分子”,是使整数部分通分,再加入分子,这样分母、分子都化为被除数了。)所得的数相乘作为被除数。分母相乘作为除数。(刘徽注:就像分数乘法法则一样。)被除数除以除数。(刘徽注:本法则宽和长都有分数,应当先各自通分,分母并入分子的部分,还需要去除。所以“分母相乘作为除数”连在一起去除。)

今有圭田,广十二步[1] ,正纵二十一步[2] 。问:为田几何?

答曰:一百二十六步。

又有圭田,广五步二分步之一,纵八步三分步之二。问:为田几何?

答曰:二十三步六分步之五。

术曰:半广以乘正纵[3] 。半广知,以盈补虚为直田也。亦可半正纵以乘广[4] 。按半广乘纵,以取中平之数。故广纵相乘为积步。亩法除之,即得也。

注释

[1]  圭田:三角形田。圭,古代帝王、诸侯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玉质礼器,上尖下方。

[2]  正纵:即三角形的高。

[3]  半广以乘正纵:如图1-2,假设三角形底宽为ae ,高为fc 。由于ab =bc ,cd =de ,所以有卷第一 方田 - 图116 ,则三角形面积卷第一 方田 - 图117

0040-03图1-2

[4]  半正纵以乘广:如图1-3,假设三角形高为eb ,底宽为ac 。由于ed =db ,所以有卷第一 方田 - 图119 ,则三角形面积卷第一 方田 - 图120

0040-06图1-30001-01

译文

现有三角形田,底宽12步,高21步。问:田的面积是多少?

答:126步2 。

又有三角形田,底宽卷第一 方田 - 图123 步,高卷第一 方田 - 图124 步。问:田的面积是多少?

答:卷第一 方田 - 图125 步2 。

三角形田法则:半底宽乘高。(刘徽注:取半底宽,是为了用多余的部分填补不足的部分,将三角形田化为长方形田。也可以用半高乘底宽。按照半底宽乘高,取的是底宽的平均数。所以底宽和高相乘得到积步。以亩的换算方法去除,得到亩数。)

今有斜田[1] ,一头广三十步,一头广四十二步,正纵六十四步。问:为田几何?

答曰:九亩一百四十四步。

又有斜田,正广六十五步,一畔纵一百步[2] ,一畔纵七十二步。问:为田几何?

答曰:二十三亩七十步。

术曰:并两斜而半之,以乘正纵若广。又可半正纵若广,以乘并[3] 。亩法而一。并而半之者,以盈补虚也。

注释

[1]  斜田:直角梯形田。

[2]  畔:田界。

[3]  “并两斜而半之”四句:如图1-4(ɑ),假设直角梯形上底ab ,下底ce ,高ac 。由于bf =de ,af =cd ,所以直角梯形面积卷第一 方田 - 图126

如图1-4(b),假设直角梯形上底ab ,下底cd ,高ac 。由于af =fc ,ab =de ,所以直角梯形面积卷第一 方田 - 图127

0042-030042-04
图1-4(ɑ)        图1-4(b)0001-01         

译文

现有直角梯形田,上底30步,下底42步,高64步。问:田的面积是多少?

答:9亩144步2 。

又有直角梯形田,宽65步,一个纵边100步,另一纵边72步(如图1-5)。问:田的面积是多少?

答:23亩70步2 。

直角梯形田法则:上下两底相加,取半,乘高。也可以用半高,乘上下两底的和。用亩法换算。(刘徽注:取上下底和的一半,是为了用多余的部分填补不足的部分。)

0043-01图1-5

今有箕田[1] ,舌广二十步,踵广五步[2] ,正纵三十步。问:为田几何?

答曰:一亩一百三十五步。

又有箕田,舌广一百一十七步,踵广五十步,正纵一百三十五步。问:为田几何?

答曰:四十六亩二百三十二步半。

术曰:并踵、舌而半之,以乘正纵。亩法而一。中分箕田则为两斜田[3] ,故其术相似。又可并踵、舌,半正纵以乘之。

注释

[1]  箕田:梯形田。箕,簸箕,一种家用器物。

[2]  踵:脚后跟。

[3]  中分箕田则为两斜田:如图1-6。梯形acdf 可分成直角梯形abde 和直角梯形bcef 。

0044-01图1-60001-01

译文

现有梯形田,下底20步,上底5步,高30步。问:田的面积是多少?

答:1亩135步2 。

又有梯形田,下底117步,上底50步,高135步。问:田的面积是多少?

答:46亩卷第一 方田 - 图134 步2 。

梯形田法则:上、下底相加之和取半,乘高,用亩法换算。(刘徽注:将梯形田从中间分成两个直角梯形田,所以法则与上面相似。也可以上、下底相加之和,乘半高。)

今有圆田,周三十步[1] ,径十步。臣淳风等谨按:术意以周三径一为率,周三十步,合径十步。今依密率[2] ,合径九步十一分步之六。 问:为田几何?

答曰:七十五步。此于徽术[3] ,当为田七十一步一百五十七分步之一百三。臣淳风等谨依密率,为田七十一步二十二分步之一十三。

又有圆田,周一百八十一步,径六十步三分步之一。臣淳风等谨按:周三径一,周一百八十一步,径六十步三分步之一。依密率,径五十七步二十二分步之十三。 问:为田几何?

答曰:十一亩九十步十二分步之一。此于徽术,当为田十亩二百八步三百一十四分步之一百一十三。臣淳风等谨依密率,为田十亩二百五步八十八分步之八十七。

术曰:半周半径相乘得积步[4] 。按:半周为纵,半径为广,故广纵相乘为积步也。假令圆径二尺,圆中容六觚之一面[5] ,与圆径之半,其数均等,合径率一而弧周率三也。

注释

[1]  周:周长。

[2]  密率:精密的圆周率。隋唐时圆周率取卷第一 方田 - 图135

[3]  徽术:徽率。刘徽计算出圆周率为卷第一 方田 - 图136

[4]  半周半径相乘得积步:假设圆周为C ,圆的半径为r 。圆面积卷第一 方田 - 图137

[5]  觚:器物的边角。0001-01

译文

现有圆形田,周长30步,直径10步。(李淳风注:意思是以周3径1为率,周长30步,直径10步。现在依照密率,直径应该是卷第一 方田 - 图139 步。)问:田的面积是多少?

答:75步2 。(刘徽注:运用徽率,应当为卷第一 方田 - 图140 步2 。李淳风注:按照密率,结果为卷第一 方田 - 图141 步2 。)

又有圆形田,周长181步,直径卷第一 方田 - 图142 步。(李淳风注:意思是以周3径1为率,周长181步,直径卷第一 方田 - 图143 步。依照密率,直径是卷第一 方田 - 图144 步)。问:田的面积是多少?

答:11亩卷第一 方田 - 图145 步2 。(刘徽注:运用徽率,应当为10亩卷第一 方田 - 图146 步2 。李淳风注:按照密率,结果为10亩卷第一 方田 - 图147 步2 。)

圆形田法则:半周半径相乘得到积步。(刘徽注:半周作为长,半径作为宽,所以宽和长相乘得到积步。假设圆的直径为2尺,圆内接一个正六边形,它的六个边与圆半径长度相等,符合周3径1率。)

又按:为图,以六觚之一面乘一弧半径,三之,得十二觚之幂。若又割之,次以十二觚之一面乘一弧之半径,六之,则得二十四觚之幂。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觚面之外,犹有余径,以面乘余径,则幂出弧表。若夫觚之细者,与圆合体,则表无余径。表无余径,则幂不外出矣。觚而裁之。以一面乘半径,每辄自倍。故以半周乘半径而为圆幂。

译文

刘徽注:如图(此图已佚。图1-7为李潢在《九章算术细草图说》中的补图),以圆内接正六边形的一边乘半径,乘以3,得到正十二边形的面积。如果把它分割,然后以十二边形的一边乘半径,乘以6,得到正二十四边形的面积。分割得越细,正多边形的面积与圆面积的差就越小。继续分割,直到不可分割为止,这时正多边形与圆重合,面积也没有差距。正多边形边的外面,还有多余的半径,以多边形的边长乘余径,再加到多边形面积上,所得结果就超出了圆面积。如果正多边形的边分割得足够多,使它与圆重合,那么就不存在余径。没有余径,多边形的面积也不会超出圆面积。将正多边形从角开始沿半径裁开,形成多个等腰三角形。以一边乘半径,所得面积总是每个等腰三角形面积的2倍。所以,以半个周长乘半径即为圆面积。

0048-01图1-7

此以周、径,谓至然之数,非周三径一之率也。周三者,从其六觚之环耳。以推圆规多少之觉,乃弓之与弦也。然世传此法,莫肯精核。学者踵古,习其谬失。不有明据,辩之斯难。凡物类形象,不圆则方。方圆之率,诚著于近[1] ,则虽远可知也。由此言之,其用博矣。谨按图验,更造密率。恐空设法,数昧而难譬[2] 。故置诸检括,谨详其记注焉。

注释

[1]  诚:实在,的确。

[2]  譬:领悟。0001-01

译文

所以,周长、半径是具体、准确的数,不是周3径1率。周3,只适用于正六边形的周长。推算正六边形的周长与圆周长的差距,就像弓和弦一样。然而世代流传的这个说法,没人去精确地核算。学习者按照古人的说法,学到了这个错误。如果没有明确的证据,很难辩证。凡是事物的形象,非圆即方。方率和圆率,目前来说作用显著,以后也是深远的。这么看来,它的应用很广。我按照图形验证,计算出精密的圆周率。由于担心空讲方法,数据模糊难以领悟,所以写出计算过程,详细记录在注释里。

割六觚以为十二觚术曰:置圆径二尺,半之为一尺,即圆里觚之面也。令半径一尺为弦,半面五寸为勾[1] ,为之求股。以勾幂二十五寸减弦幂,余七十五寸。开方除之,下至秒、忽[2] 。又一退法,求其微数。微数无名知以为分子,以十为分母,约作五分忽之二。故得股八寸六分六厘二秒五忽五分忽之二。以减半径,余一寸三分三厘九毫七秒四忽五分忽之三,谓之小勾。觚之半面又谓之小股。为之求弦。其幂二千六百七十九亿四千九百一十九万三千四百四十五忽,余分弃之。开方除之,即十二觚之一面也。

注释

[1]  寸:长度单位。10寸为1尺,10尺为1丈。

[2]  秒:古代长度单位。1寸的万分之一。忽:古代长度单位。10忽为1秒,10秒为1毫,10毫为1厘,10厘为1分,10分为1寸。0001-01

译文

将圆内接正六边形分割为圆内接正十二边形法则:假设圆直径2尺,半径就是1尺,同时也是正六边形的一边。使半径1尺作为直角边的弦,半个边长5寸作为勾,求股。弦的平方减去勾的平方25寸2 ,剩余75寸2 。开方,精确到秒、忽。又一退法,求它的微数。微数作为分子,10作为分母,约简为卷第一 方田 - 图151 忽。所以算得股长8寸6分6厘2秒卷第一 方田 - 图152 忽。以它减半径,余1寸3分3厘9毫7秒卷第一 方田 - 图153 忽,称为小勾。正六边形的半个边长又称为小股。可以求小弦。它的平方是267949193445忽2 ,剩余分数舍弃。对它开方,所得即为正十二边形的一边的长度。

割十二觚以为二十四觚术曰:亦令半径为弦,半面为勾,为之求股。置上小弦幂,四而一,得六百六十九亿八千七百二十九万八千三百六十一忽,余分弃之,即勾幂也。以减弦幂,其余,开方除之,得股九寸六分五厘九毫二秒五忽五分忽之四。以减半径,余三分四厘七秒四忽五分忽之一,谓之小勾。觚之半面又谓之小股。为之求小弦。其幂六百八十一亿四千八百三十四万九千四百六十六忽,余分弃之。开方除之,即二十四觚之一面也。

译文

将圆内接正十二边形分割为圆内接正二十四边形法则:使半径作为弦,半个边长作为勾,求股。将上面求得小弦的平方值除以4,得66987298361忽2 ,剩余分数舍弃,即为勾的平方。以它减弦的平方,余数作开方除法,得股9寸6分5厘9毫2秒卷第一 方田 - 图154 忽。以它减半径,余3分4厘7秒卷第一 方田 - 图155 忽,称为小勾。正十二边形的半个边长又称为小股。可以求小弦。它的平方是68148349466忽2 ,剩余分数舍弃。对它开方,所得即为正二十四边形的一边的长度。

割二十四觚以为四十八觚术曰:亦令半径为弦,半面为勾,为之求股。置上小弦幂,四而一,得一百七十亿三千七百八万七千三百六十六忽,余分弃之,即勾幂也。以减弦幂,其余,开方除之,得股九寸九分一厘四毫四秒四忽五分忽之四。以减半径,余八厘五毫五秒五忽五分忽之一,谓之小勾。觚之半面又谓之小股。为之求小弦。其幂一百七十一亿一千二十七万八千八百一十三忽,余分弃之。开方除之,得小弦一寸三分八毫六忽,余分弃之,即四十八觚之一面。以半径一尺乘之,又以二十四乘之,得幂三万一千三百九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忽。以百亿除之,得幂三百一十三寸六百二十五分寸之五百八十四,即九十六觚之幂也。

译文

将圆内接正二十四边形分割为圆内接正四十八边形法则:同样使半径作为弦,半个边长作为勾,求股。将上面求得小弦的平方值除以4,得17037087366忽2 ,剩余分数舍弃,即为勾的平方。以它减弦的平方,余数开方,得股9寸9分1厘4毫4秒卷第一 方田 - 图156 忽。以它减半径,余8厘5毫5秒卷第一 方田 - 图157 忽,称为小勾。正二十四边形的半个边长又称为小股。可以求小弦。它的平方是17110278813忽2 ,剩余分数舍弃。对它作开方除法,得小弦1寸3分8毫6忽,剩余分数舍弃,即为正四十八边形的一边的长度。用半径1尺乘之,再乘24,得平方值3139344000000忽2 ,除以10000000000,得平方值卷第一 方田 - 图158 寸2 ,即为正九十六边形的面积。

割四十八觚以为九十六觚术曰:亦令半径为弦,半面为勾,为之求股。置次上弦幂,四而一,得四十二亿七千七百五十六万九千七百三忽,余分弃之,则勾幂也。以减弦幂,其余,开方除之,得股九寸九分七厘八毫五秒八忽十分忽之九。以减半径,余二厘一毫四秒一忽十分忽之一,谓之小勾。觚之半面又谓之小股。为之求小弦。其幂四十二亿八千二百一十五万四千一十二忽,余分弃之。开方除之,得小弦六分五厘四毫三秒八忽,余分弃之,即九十六觚之一面。以半径一尺乘之,又以四十八乘之,得幂三万一千四百一十亿二千四百万忽。以百亿除之,得幂三百一十四寸六百二十五分寸之六十四,即一百九十二觚之幂也。以九十六觚之幂减之,余六百二十五分寸之一百五,谓之差幂。倍之,为分寸之二百一十,即九十六觚之外弧田九十六,所谓以弦乘矢之凡幂也。加此幂于九十六觚之幂,得三百一十四寸六百二十五分寸之一百六十九,则出于圆之表矣。故还就一百九十二觚之全幂三百一十四寸,以为圆幂之定率而弃其余分。

译文

将圆内接正四十八边形分割为圆内接正九十六边形法则:同样使半径作为弦,半个边长作为勾,求股。将上面求得小弦的平方值除以4,得4277569703忽2 ,剩余分数舍弃,即为勾的平方。以它减弦的平方,余数作开方除法,得股9寸9分7厘8毫5秒卷第一 方田 - 图159 忽。以它减半径,余2厘1毫4秒卷第一 方田 - 图160 忽,称为小勾。正四十八边形的半个边长又称为小股。可以求小弦。它的平方是4282154012忽2 ,剩余分数舍弃。对它作开方除法,得小弦6分5厘4毫3秒8忽,剩余分数舍弃,即为正九十六边形一边的长度。用半径1尺乘之,再乘48,得平方值3141024000000忽2 ,除以10000000000,得平方值卷第一 方田 - 图161 寸2 ,即为正一百九十二边形的面积。以正九十六边形面积减之,余卷第一 方田 - 图162 寸2 ,称为差幂。将其加倍,为卷第一 方田 - 图163 寸2 ,是正九十六边形之外的96块弧上的田的面积,即以弦乘余径的总面积。把这个面积加到正九十六边形的面积上,得卷第一 方田 - 图164 寸2 ,超出了圆的面积。所以还是舍弃剩余的分数,以正一百九十二边形的面积314寸2 作为圆面积定率。

以半径一尺除圆幂,倍所得,六尺二寸八分,即周数。令径自乘为方幂四百寸,与圆幂相折,圆幂得一百五十七为率,方幂得二百为率。方幂二百,其中容圆幂一百五十七也。圆率犹为微少。按:弧田图令方中容圆,圆中容方,内方合外方之半。然则圆幂一百五十七,其中容方幂一百也。又令径二尺与周六尺二寸八分相约,周得一百五十七,径得五十,则其相与之率也。周率犹为微少也。

译文

圆面积除以半径1尺,所得数加倍,得6尺2寸8分,即周长。将直径自乘,得圆外切正方形面积400寸2 ,与圆面积相比,得圆面积率为157,方面积率为200。方面积率200,其中包含圆面积率157。圆面积率稍微小。按:弧田图中,在正方形中做内切圆,圆中有内接正方形,内接正方形的面积是外切正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圆面积为157,内接正方形面积为100。又将直径2尺与周长6尺2寸8分相约,圆周得157,直径得50,这是它们的最简之比。周率也稍微小一点。

晋武库中汉时王莽作铜斛[1] ,其铭曰:律嘉量斛[2] ,内方尺而圆其外,庣旁九厘五毫[3] ,幂一百六十二寸,深一尺,积一千六百二十寸,容十斗。以此术求之,得幂一百六十一寸有奇[4] ,其数相近矣。此术微少。而觚差幂六百二十五分寸之一百五。以一百九十二觚之幂为率消息,当取此分寸之三十六,以增于一百九十二觚之幂,以为圆幂,三百一十四寸二十五分寸之四。置径自乘之方幂四百寸,令与圆幂通相约,圆幂三千九百二十七,方幂得五千,是为率。方幂五千中容圆幂三千九百二十七;圆幂三千九百二十七中容方幂二千五百也。以半径一尺除圆幂三百一十四寸二十五分寸之四,倍所得,六尺二寸八分二十五分分之八,即周数也。全径二尺与周数通相约,径得一千二百五十,周得三千九百二十七,即其相与之率。若此者,盖尽其纤微矣。举而用之,上法为约耳。当求一千五百三十六觚之一面,得三千七十二觚之幂,而裁其微分,数亦宜然,重其验耳。

注释

[1]  斛hú:量器名,亦量名。古代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为一斛,两斛为一石。

[2]  律:法令,法律。嘉量:古代标准量器。有鬴、豆、升三量。汉王莽改制,始建国元年颁新嘉量,合斛、斗、升、合、龠为一器。器上部为斛,下部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为合、龠。

[3]  庣tiāo:凹下或不满的地方。

[4]  奇:奇零。不满整数的数。0001-01

译文

晋代武库中有汉朝王莽所制铜斛,上有铭文:法定标准量器斛。内部方形外部圆形,庣旁9厘5毫,面积162寸2 ,深1尺,容积1620寸3 ,容量10斗。用刚才推算出的数据计算,得面积161寸2 ,有奇零。与上面得数相近。这样算出的数值稍微小一点,圆内接正一百九十二边形与正九十六边形面积差是卷第一 方田 - 图166 寸2 。以正一百九十二边形的面积作为求率时增减的基础,取卷第一 方田 - 图167 寸2 ,加到正一百九十二边形的面积上,作为圆面积,为卷第一 方田 - 图168 寸2 。将直径自乘得正方形面积400寸2 ,使之与圆面积相约,圆面积3927,正方形面积5000,这是方圆率。正方形面积5000中含有内接圆面积3927,内接圆面积3927中含有内接正方形面积2500。圆面积卷第一 方田 - 图169 寸2 除以半径1尺,再使之加倍,6尺2寸卷第一 方田 - 图170 分,就是周长。直径2尺与周长相约,直径得1250,周长得3927,是它们的最简之比。这样算的话,已经相当精确细微。如果应用,上一个方法相对简约。求正一千五百三十六边形的边长,得到正三千零七十二边形的面积,裁掉微小分数,数值也应该这样,又一次得到验证。

臣淳风等谨按:旧术求圆,皆以周三径一为率。若用之求圆周之数,则周少径多。用之求其六觚之田,乃与此率合会耳。何则?假令六觚之田,觚间各一尺为面,自然从角至角,其径二尺可知。此则周六径二与周三径一已合。恐此犹以难晓,今更引物为喻。设令刻物作圭形者六枚,枚别三面,皆长一尺。攒此六物,悉使锐头向里,则成六觚之周,角径亦皆一尺。更从觚角外畔,围绕为规,则六觚之径尽达规矣。当面径短,不至外规。若以径言之,则为规六尺,径二尺,面径皆一尺。面径股不至外畔,定无二尺可知。故周三径一之率于圆周乃是径多周少。径一周三,理非精密。盖术从简要,举大纲略而言之。刘徽将以为疏,遂乃改张其率。但周、径相乘,数难契合。徽虽出斯二法,终不能究其纤毫也。祖冲之以其不精,就中更推其数。今者修撰,攈摭诸家[1] ,考其是非,冲之为密。故显之于徽术之下,冀学者之所裁焉。

注释

[1]  攈摭jùn zhí:亦作“攟摭”,摘取,搜集。0001-01

译文

李淳风注:用旧法求圆,都以周3径1为率。如果用它求圆周的值,得数圆周少,直径多。用它求正六边形的田却能符合。这是为什么呢?假设正六边形田,各角之间边长1尺,自然可以得出两角之间的直径是2尺。于是周6径2,与周3径1相合。担心这样讲仍难以理解,现在引用事物做比喻。假设刻三角形物品6枚,每枚有三条边,边长皆1尺。将这6枚物品集中,全部使一角向里,于是形成一个正六边形,两角间长度1尺。再沿着角的外侧,围绕成圆弧,经过六个角的直径全部达到圆弧上。正六边形对面两条边之间的距离短,达不到圆弧。以直径而言,为圆弧长6尺,直径2尺,边长1尺。对面两条边之间的距离达不到圆弧,可以知道肯定不足2尺。所以周3径1率用来计算圆周则是直径多圆周少。径1周3,理论上讲不是很精密。应该是计算法则为遵从简要原则,根据纲领简略地表示的缘故。刘徽认为太粗略,于是改变率。但周长、直径相乘,数值难以契合。刘徽虽然提出两个方法,但最终没能做到细微的精确。祖冲之因为其值不精密,进一步推导计算。现在修撰,收集各家学说,考察正误,祖冲之的计算最精密。所以将它附在刘徽的方法之后,希望学习者有所判断。

又术曰:周、径相乘,四而一[1] 。此周与上弧同耳。周、径相乘各当以半,而今周、径两全,故两母相乘为四,以报除之。于徽术,以五十乘周,一百五十七而一,即径也。以一百五十七乘径,五十而一,即周也。新术径率犹当微少。据周以求径,则失之长;据径以求周,则失之短。诸据见径以求幂者,皆失之于微少;据周以求幂者,皆失之于微多。臣淳风等谨按:依密率,以七乘周,二十二而一,即径;以二十二乘径,七而一,即周。依术求之,即得。

注释

[1]  周、径相乘,四而一:假设圆周为C ,圆的直径为d 。另一法则中,圆面积卷第一 方田 - 图1720001-01

译文

法则:圆周、直径相乘,除以4。(刘徽注:该周长与上面提到的圆内接多边形意义相同。周长、直径相乘应当各取一半,但是现在周长、直径都是完整的,所以它们的分母相乘应该为4,以作报除。如果用徽率,周长乘以50,除以157,所得即为直径。直径乘以157,除以50,即为圆周。新方法得出的直径的率应该小一点。根据圆周求直径,所得的不精密之处在于数值大了点;根据直径求周长,所得的不精密之处在于数值小了点。根据直径求面积,所得的不精密之处在于微小;根据周长求面积,所得的不精密之处在于微大。李淳风注:依照密率,周长乘以7,除以22,即为直径;直径乘以22,除以7,即为周长。按照这个法则,即可得到答案。)

又术曰:径自相乘,三之,四而一[1] 。按:圆径自乘为外方。“三之,四而一”者,是为圆居外方四分之三也。若令六觚之一面乘半径,其幂即外方四分之一也。因而三之,即亦居外方四分之三也,是为圆里十二觚之幂耳。取以为圆,失之于微少。于徽新术,当径自乘,又以一百五十七乘之,二百而一。臣淳风等谨按:密率,令径自乘,以十一乘之,十四而一,即圆幂也。

注释

[1]  径自相乘,三之,四而一:假设圆周为C ,圆的直径为d 。另一法则中,圆面积卷第一 方田 - 图1740001-01

译文

法则:直径自乘,乘以3,除以4。(刘徽注:圆的直径自乘得到圆外切正方形的面积。“乘以3,除以4”,是因为圆面积是外切正方形面积的卷第一 方田 - 图176 。如果使圆内接正六边形的一边乘以半径,所得面积为外切正方形面积的卷第一 方田 - 图177 。所以乘以3,即外切正方形面积的卷第一 方田 - 图178 ,也是圆内接正十二边形的面积。取这个值作为圆面积,不精密之处在于稍微小了一点。运用徽率,应当是直径自乘,乘以157,除以200。李淳风注:依照密率,使直径自乘,乘以11,除以14,即为圆面积。)

又术曰:周自相乘,十二而一[1] 。六觚之周,其于圆径,三与一也。故六觚之周自相乘为幂,若圆径自乘者九方,九方凡为十二觚者十有二,故曰十二而一,即十二觚之幂也。今此令周自乘,非但若为圆径自乘者九方而已。然则十二而一,所得又非十二觚之类也。若欲以为圆幂,失之于多矣。以六觚之周自乘,十二而一可也。于徽新术,直令圆周自乘,又以二十五乘之,三百一十四而一,得圆幂。其率:二十五者,圆幂也;三百一十四者,周自乘之幂也。置周数六尺二寸八分,令自乘,得幂三十九万四千三百八十四分,又置圆幂三万一千四百分,皆以一千二百五十六约之,得此率。臣淳风等谨按:方面自乘即得其积。圆周求其幂,假率乃通。但此术所求用三、一为率。圆田正法,半周及半径以相乘。今乃用全周自乘,故须以十二为母。何者?据全周而求半周,则须以二为法;就全周而求半径,复假六以除之。是二、六相乘,除周自乘之数。依密率,以七乘之,八十八而一。

注释

[1]  周自相乘,十二而一:假设圆周为C 。另一法则中,圆面积卷第一 方田 - 图1790001-01

译文

法则:圆周自乘,除以12。(刘徽注: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与圆的直径相比,是3:1。所以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自乘所得面积,是圆的直径自乘所得面积的9倍,相当于12个正十二边形,所以除以12,得到一个正十二边形的面积。现在使周长自乘,不但不是直径自乘的9倍。那么,除以12,也不是正十二边形的面积。如果将它作为圆面积,不精密之处在于数值多了些。用正六边形的周长自乘,除以12是可以的。运用徽率,直接使圆周自乘,乘以25,除以314,得到圆面积。它们的率:圆面积25,周长自乘面积314。假设周长6尺2寸8分,将它自乘,得到面积394384分2 ,又设圆面积31400分2 ,以1256约简,得到这个率。李淳风注:用正方形边长自乘,得到正方形面积。用圆周求圆面积,借助圆周率就可以。但是本法则中使用周3径1率。圆形田法则,用半个周长与半径相乘。现在用的是整个周长自乘,所以应该除以12。为什么呢?根据全周长求半周长,需要除以2;根据全周长求半径,需要除以6。所以2与6自乘后,去除周长自乘得数。依照密率,乘以7,除以88。)

今有宛田[1] ,下周三十步[2] ,径十六步[3] 。问:为田几何?

答曰:一百二十步。

又有宛田,下周九十九步,径五十一步。问:为田几何?

答曰:五亩六十二步四分步之一。

术曰:以径乘周,四而一。此术不验。故推方锥以见其形。假令方锥下方六尺,高四尺。四尺为股,下方之半三尺为勾,正面斜为弦,弦五尺也。令勾、弦相乘,四因之,得六十尺,即方锥四面见者之幂。若令其中容圆锥,圆锥见幂与方锥见幂,其率犹圆幂之与方幂也。按:方锥下方六尺,则方周二十四尺,以五尺乘而半之,则亦方锥之见幂。故求圆锥之数,折径以乘下周之半,即圆锥之幂也。今宛田上径圆穹,而与圆锥同术,则幂失之于少矣。然其术难用,故略举大较,施之大广田也。求圆锥之幂,犹求圆田之幂也。今用两全相乘,故以为法,除之,亦如圆田矣。开立圆术说圆方诸率甚备,可以验此。

注释

[1]  宛田:中央隆起的田,类似于球冠。宛,屈曲。

[2]  下周:下底的周长。

[3]  径:宛田的径指的是穿过球冠下底直径的两端点和顶心的弧。如图1-8。下周为l2 ,径为穿过点a 、点O ′、点b 的弧l1 。

0064-01图1-80001-01

译文

现有宛田,下周长30步,穹径16步。问:田的面积是多少?

答:120步2 。

又有宛田,下周长99步,穹径51步。问:田的面积是多少?

答:5亩卷第一 方田 - 图183 步2 。

宛田法则:下周长乘以穹径,除以4。(刘徽注:本法则不正确。所以现在推算方锥用以证明。假设方锥下底长6尺,高4尺。以4尺作为股,下底长的一半3尺作为勾,斜面上的高为弦,则弦5尺。将勾、弦相乘,乘以4,得60尺2 ,即为方锥四个面的面积。如果内部有内切圆锥,那么圆锥的侧面积与方锥的侧面积,它们的率就像内切圆的面积与正方形的面积。按:方锥下底长6尺,所以周长为24尺,乘以5尺,取半,即方锥的侧面积。所以求圆锥的侧面积,取一半穹径,乘一半下周长,就是圆锥的面积。现宛田的径是球冠上的一段圆弧,却和圆锥用同样的法则,得出的面积数值会小。然而这一方法使用较复杂,所以只是略举大概,适用于面积较广的田地。求圆锥的侧面积,如同求圆的面积。现在由于用全周长、直径,所以需要除以4,道理同圆形田。开立圆法则中关于圆率、方率等表述很详细,可以验证这里说的方法。

今有弧田[1] ,弦三十步,矢十五步。问:为田几何?

答曰:一亩九十七步半。

又有弧田,弦七十八步二分步之一,矢十三步九分步之七。问:为田几何?

答曰:二亩一百五十五步八十一分步之五十六。

术曰:以弦乘矢,矢又自乘,并之,二而一[2] 。方中之圆,圆里十二觚之幂,合外方之幂四分之三也。中方合外方之半,则朱青合外方四分之一也[3] 。弧田,半圆之幂也,故依半圆之体而为之术。以弦乘矢而半之则为黄幂,矢自乘而半之为二青幂。青、黄相连为弧体。弧体法当应规。今觚面不至外畔,失之于少矣。圆田旧术以周三径一为率,俱得十二觚之幂,亦失之于少也。与此相似,指验半圆之弧耳。若不满半圆者,益复疏阔。

注释

[1]  弧田:弓形田。

[2]  以弦乘矢,矢又自乘,并之,二而一:假设弓形弦为d1 ,矢为d2 ,弓形面积卷第一 方田 - 图184

[3]  图已佚。图1-9为戴震补图。

0066-02图1-90001-01

译文

现有弓形田,弦30步,矢15步。问:田的面积是多少?

答:1亩卷第一 方田 - 图187 步2 。

又有弓形田,弦卷第一 方田 - 图188 步,矢卷第一 方田 - 图189 步。问:田的面积是多少?

答:2亩卷第一 方田 - 图190 步2 。

弓形田法则:以弦乘矢,矢自乘,相加求和,除以2。(刘徽注:正方形中有内切圆,圆内接正十二边形的面积,是外切正方形的卷第一 方田 - 图191 。圆内接正方形面积是外切正方形面积的一半,则朱青图形的面积是外切正方形面积的卷第一 方田 - 图192 。弓形田,半圆的面积,所以依照半圆计算面积。弦乘矢取半是黄色图形的面积,矢自乘取半是两块青色图形的面积之和。青色、黄色图形相连是弧体。弧体应当和圆弧同理。现在多边形的边不能达到外侧边界,所以所得数值偏小。圆形田法则用周3径1率,都求得内接正十二边形的面积,所得数值也偏小。与本法则相似,只检验了半圆形弧田。如果图形不足半圆,就更有疏漏了。)

宜依勾股锯圆材之术,以弧弦为锯道长,以矢为锯深,而求其径[1] 。既知圆径,则弧可割分也。割之者,半弧田之弦以为股,其矢为勾,为之求弦,即小弧之弦也。以半小弧之弦为勾,半圆径为弦,为之求股,以减半径,其余即小弧之矢也。割之又割,使至极细。但举弦、矢相乘之数,则必近密率矣。然于算数差繁,必欲有所寻究也。若但度田,取其大数,旧术为约耳。

注释

[1]  如图1-10,假设弧的弦为ab ,矢为OO ′,弦所在圆的半径为aO ″。由弧的弦aO 为股,O ′O 为勾,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aO ′。卷第一 方田 - 图193 ,由ad 为勾,aO ″为弦,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dO ″。cd 为小弓形的矢。

0068-02图1-100001-01

译文

应依照勾股章里锯圆材问题的解法处理,将弧的弦作为锯道长,矢作为锯道深,求弧所在圆的直径。已知圆的直径,弧就可以分割求解。将半个弓形的弦作为股,矢作为勾,求弦,即为小弓形的弦。以半个小弓形的弦作为勾,圆的半径作为弦,求股。半径减去所得的股,余数是小弓形的矢。反复分割,直到极其细微。这时列出弦、矢相乘所得数值,必定十分接近密率。然而算法复杂,想要有所研究才会采取这种算法。如果只是测算田地,取大约的数值,按照旧方法就比较简便了。

今有环田,中周九十二步,外周一百二十二步,径五步[1] 。此欲令与周三径一之率相应,故言径五步也。据中、外周,以徽术言之,当径四步一百五十七分步之一百二十二也。臣淳风等谨按:依密率,合径四步二十二分步之十七。 问:为田几何?

答曰:二亩五十五步。于徽术,当为田二亩三十一步一百五十七分步之二十三。臣淳风等依密率,为田二亩三十步二十二分步之十五。

又有环田,中周六十二步四分步之三,外周一百一十三步二分步之一,径十二步三分步之二。此田环而不通匝[2] ,故径十二步三分步之二。若据上周求径者,此径失之于多,过周三径一之率,盖为疏矣。于徽术,当径八步六百二十八分步之五十一。臣淳风等谨按:依周三径一考之,合径八步二十四分步之一十一。依密率,合径八步一百七十六分步之一十三。 问:为田几何?

答曰:四亩一百五十六步四分步之一。于徽术,当为田二亩二百三十二步五千二十四分步之七百八十七也。依周三径一,为田三亩二十五步六十四分步之二十五。臣淳风等谨按密率,为田二亩二百三十一步一千四百八分步之七百一十七也。

术曰:并中、外周而半之,以径乘之,为积步[3] 。此田截而中之周则为长。并而半之知,亦以盈补虚也。此可令中、外周各自为圆田,以中圆减外圆,余则环实也。

注释

[1]  径:环形田的径为中、外周之间的宽。

[2]  匝:环绕一周叫一匝。

[3]  如图1-11。假设环形中周C1 ,外周C2 ,环径d 。环形面积卷第一 方田 - 图196

0070-02图1-110001-01

译文

现有环形田,中周92步,外周122步,环径5步。(刘徽注:题目想要与周3径1率相对应,所以说环径5步。根据中、外周,运用徽率,环径应当是卷第一 方田 - 图199 步。李淳风注:依照密率,环径应当是卷第一 方田 - 图200 步。)问:田的面积是多少?

答:2亩55步2 。(刘徽注:用徽率,田的面积应当是2亩卷第一 方田 - 图201 步2 。李淳风注:依照密率,田的面积应当是2亩卷第一 方田 - 图202 步2 。)

又有环形田,中周卷第一 方田 - 图203 步,外周卷第一 方田 - 图204 步,环径卷第一 方田 - 图205 步。(刘徽注:这个环不足一周,所以环径为卷第一 方田 - 图206 步。如果根据上面的周长求环径,那么得出的数值偏大,超过了周3径1率,太粗糙了。用徽率,环径应是卷第一 方田 - 图207 步。李淳风注:依照周3径1率计算,环径应当是卷第一 方田 - 图208 步。依照密率,环径应当是卷第一 方田 - 图209 步。)问:田的面积是多少?

答:4亩卷第一 方田 - 图210 步2 。(刘徽注:用徽率,田的面积应当是2亩卷第一 方田 - 图211 步2 。依照周3径1率,田的面积应当是2亩卷第一 方田 - 图212 步2 。李淳风注:依照密率,田的面积应当是2亩卷第一 方田 - 图213 步2 。)

环形田法则:中、外周之和取半,乘以环径,得到积步。(刘徽注:田地截中、外周得到平均周长,作为长。相加取半的目的是以盈补虚。也可以将中、外周各自看成是圆形田,外周面积减去中周面积,余数就是环形田的面积。)

密率术曰:置中、外周步数,分母、子各居其下。母互乘子,通全步,纳分子。以中周减外周,余半之,以益中周。径亦通分纳子,以乘周为密实。分母相乘为法。除之为积步,余,积步之分。以亩法除之,即亩数也。按:此术,并中、外周步数于上,分母、子于下。母互乘子者,为中、外周俱有分,故以互乘齐其子,母相乘同其母。子齐母同,故通全步,纳分子。“半之”知,以盈补虚,得中平之周。周则为纵,径则为广,故广、纵相乘而得其积。既合分母,还须分母出之,故令周、径分母相乘而连除之,即得积步。不尽,以等数除之而命分。以亩法除积步,得亩数也。

译文

密率法则:设置中、外周的步数,分母、分子居下。分母互乘分子,整数步数通分,并入分子。外周减去中周,余数取半,加到中周上。环径也通分并入分子,乘周长作为被除数。分母相乘作为除数。被除数除以除数,得到积步。余数是积步的分数。用亩法换算,得到亩数。(刘徽注:本法则,将中、外周的步数相加记在上方,分母、分子记在下方。分母互乘分子,是因为中、外周皆含有分数,所以互乘使分子相齐,分母相乘相同。分子相齐分母相同后,整数部分可以通分,并入分子。“取半”是为了以盈补虚,得到平均周长。周长作为长,环径作为宽,所以宽、长相乘得到积步。既然分子中融合了分母,还需要把分母分离出去,所以使周、径分母相乘,合起来除,就得到积步。如果除不尽,以等数除,取分数。得到的积步用亩法换算,得到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