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节:玩具也有性别(9)

退一步讲,那些被主流社会公认为"女性化"的事物,如细腻、温情、易动感情,等等,即使男孩子拥有,不是同样很美好吗?为什么男人必须是粗线条的?

社会性别角色对我们的举止、穿着、性情等作出要求,这种要求简单地以性别划分,而忽视了对个体自决权的尊重。它以整体的统一抹杀了个体的差别与欲求,是对个体的伤害。同时,两性泾渭分明的划分,有失偏颇而非全面。理想的社会是:凡是人类美好的品性,无论男女都应具有;凡是影响我们自由、快乐、健康生存的品性,无论男女都应该警惕。

如果我们不是对男人和女人有某些特殊要求的话,我们便没有理由强调社会性别角色的差异。而男人和女人真的不应该仅仅因为性别不同,便需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我们的社会长期以来加给男人的担子更重一些,而女人只被要求关爱男人与家庭,所以才会对男人和女人有那么多的不同要求。但是,现代社会正在一步步破除这些差异。只有当我们对男人和女人的要求完全等同时,两性平等才可能真正实现。

社会性别角色的差异是文化强行灌输的,而非自然差异。与这一规范相左的孩子的出现,正说明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个体自由得到较多尊重的时代—无论这种自由的获得途径如何。同样是前述文章的作者,提供了一些"矫治"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要"以男子汉的标准要求他,让孩子以是个男子汉为荣"。但是,"男子汉"同样是文化产物,其标准也因民族、文化、历史的不同而变迁,我们该选取哪个标准呢?而那种"为荣"的心态,是否同样隐含着对女性的轻视呢?对男孩"女性化"的担心,归根到底是一种性别偏见。

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男孩子的第二次"断乳"

儿子不满一周岁,已处于断乳的后期。精神分析学家称之为"最残忍"的割离行为,至少在儿子这里是自然完成的。妻子从未有意识地给他断乳,儿子自己在接触食品的过程中渐渐淡薄了对母乳的兴趣。只是在夜里醒来的时候,才会想到于吮吸乳头的那份安全感中睡去。所以我想,弗洛伊德所称的断乳对孩子的长远精神影响,在儿子这里不会是负面的。相比较而言,将于若干年后到来的第二次"断乳"的危害,却令我有些担心了。

三岁之前,男孩子和女孩子没有太多的区别对待,他们都整天黏在妈妈的怀里。但三岁之后,男孩子却要面临第二次"断乳",即脱离母亲太多的搂抱与爱抚。男孩子一点点失去以往所常有的亲吻与拥抱,而女孩子还继续拥有这一切。

十几岁,甚至接近成年的女孩子,我们还可能看到她们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场景,她们的撒娇让父母感到快活。这对男孩子是很大的情感打击,男孩子通常在三四岁时便丧失了撒娇的权利。即使家里再娇纵男孩子,他们上小学之后如果再撒娇也会被看做不像个男孩子。男孩子们对这次"断乳"作何反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