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八、夷陵战役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一月,关羽在吴军强攻下败走麦城。十二月,死于章乡。

次年,出现曹魏代汉的重大政治变局。曹丕终于作了皇帝。

公元221年四月,刘备即皇帝位,改元章武,以诸葛亮为丞相。

刘备耻于关羽遇害,决心出军击孙权。张飞军尚未出发,竞被帐下将所杀。七月,刘备亲自率军东进伐吴。

八月,孙权即遣使向曹魏称臣,卑辞奉章,并送还曹魏降将于禁等。曹魏朝臣皆贺。

我们从曹魏大臣刘晔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可以看到蜀汉政权已经处于何等的危局之中。

史书记载,孙权遣使求降时,曹丕征询刘晔的意见。刘晔分析说:孙权无故求降,一定是国内面临危机。孙权此前袭杀关羽,占领新州四郡,刘备愤怒,必将兴师攻伐之。外有强敌,众心不安,又担心中原乘机进攻,所以委地求降,一来可以避免中原之军的进攻,二来可以借取中原的支援,以壮大自己,迷惑敌人。孙权善于用兵,灵活多变,一定是出于这样的目的。现今天下三分,中原占有十分之八。吴国和蜀国各保一州,阻山依水,如果遇急难可以互救,这才是小国之利。现今竟然还相互攻击,是天亡之也。

刘晔的分析,是极有战略眼光的判断。所谓“天亡之也”,已经洞见吴蜀交兵导致的深切危机。

蜀汉军东进,双方在巫和秭归地方对抗。

公元222年春正月,刘备水军屯据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刘备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驻营于夷道犭虎亭。又派人联络五溪蛮夷,得到响应。

蜀军与吴军相拒于夷陵道。吴军主将陆逊准确把握战机,大破刘备军于犭虎亭。将军冯习、张南等战死。刘备自犭虎亭退回秭归,收台离散兵众,舍弃战船,由山路撤退。

夷陵战役,蜀军几乎全军覆灭。据说一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战死者的尸骸顺水漂流,塞江而下。

此后不久,刘备就去世了。

天下“鼎足”形势虽然依旧,但是诸葛亮设想由荆州和蜀中两路北上的计划,已经彻底成为泡影。而蜀汉国力军力的弱势,也已经十分显著。

诸葛亮隆中战略规划的出发点之一,是重视孙权集团的军事政治实力,这就是所谓“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其基本原则,也包括“外结好孙权”。

事实上,刘备决意出兵,已经标志营基本国策的转变,也意味着战略主攻方向的转变,可以说,无论存在怎样的历史前提,是蜀汉最高决策者自己放弃了“隆中对”提出的战略计划。

夷凌之战,是蜀汉军事史与政治史的重要转折点。自称继承刘汉政治绪统的这个政权,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这一战役,标志者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势已经定局。明眼人已经能够看到,有实力实现统一的,只有曹魏一家了。

也就是说,最终实现新的“大一统”的任务,也已经历史性地落在了曹魏政权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