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节:诱导孩子聊天的最佳对话模式(1)

第7章 诱导孩子聊天的最佳对话模式

1.不要总是帮别人说话

6岁的冲冲对妈妈说:“妈妈,张老师偏心。今天幼儿园午睡的时候,东东把我的鞋子踢到了墙角,我叫他捡回来,他不肯捡,我就把他的衣服扔到了床底下。张老师知道后光批评我,还把我叫到办公室,要我承认错误。他为什么不批评东东?”

妈妈说:“冲冲,你又淘气了。我给你说了多少遍了?老师批评你,你首先要看到自己的错误。如果你老老实实,规规矩矩,没有一点错误,老师怎么会批评你呢?你看人家毛毛,多么听话!老师什么时候批评他了?我再说一遍……”

“妈妈,你总是帮人家说话,我不要听!”冲冲不耐烦了。“你不要听我也要说……”妈妈像往常一样说个没完。“我只是问了你一个小小的问题,你为什么要说那么一大堆的话?”与妈妈谈话总是那么扫兴地收场。冲冲越来越不喜欢与妈妈谈话了。一次他对小朋友说:“我什么也不告诉妈妈了。要是我一开始跟她说,她就会没完没了,我连玩的时间也没有了。”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家长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但是,令大多数父母感到头痛的是: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孩子却总不以为然,还常常会视父母的谆谆教导为没有意义的唠叨,甚至拒绝与父母交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父母的谈话方式有问题呢?

许多父母认为是孩子出了问题。其实,孩子没有问题,问题还是出在父母身上。父母与孩子谈话,光有一副热心肠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谈话的技巧。如果你的谈话孩子不愿听,甚至感到厌烦,那么,即便你说的全是“金玉良言”,在孩子的心中还是一文不值。就像前面的例子,冲冲只希望妈妈理解他心里的委屈,却又被妈妈批评了一顿,这样的谈话怎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呢?那么,父母应该避开什么样的谈话方式呢?

(1)唠叨型。某个道理,孩子明明已经晓得,可家长仍絮絮叨叨说个没完。从心理学上讲,这种絮叨是种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抑制。你越说,孩子越不听,甚至还会冲撞你。

(2)迁移型。把别人身上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坏事,不分青红皂白地迁移到自己孩子身上。这与青少年的上进心和好胜心相悖,从而把孩子的感情推向对立面。

(3)提审型。刚发现一些苗头,便大惊小怪地把孩子喊到别处“单独审问”,根据主观臆断,把可能性说成现实性。这样孩子会因你言过其实和妄加猜疑而大为恼火。

(4)揭丑型。对于确有过错的孩子,有些家长喜欢在吃饭时“训话”,或当着同学、亲友的面数落。这样做会挫伤孩子希望保密、谅解和宽恕的心情,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而走向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