盥 栉

【题解】

此段主要说明早晨起床后洗脸、梳头的要求。洗脸要避免沾湿衣领衣袖。梳头以干净整洁为标准,避免过分的修饰。起床后的梳洗,是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作者所提出的“朴雅”的标准,依然是正确并值得遵行的。


晨兴〔1〕,即当盥栉以饰容仪〔2〕。凡盥面,必以巾帨遮护衣领〔3〕、卷束两袖,勿令沾湿。栉发,必使光整,勿散乱,但须敦尚朴雅〔4〕,不得为市井浮薄之态。


【注释】

〔1〕兴:起来,起床。

〔2〕盥(guàn):洗。栉(zhì):梳头。

〔3〕帨(shuì):古代的佩巾,像现在的手绢。

〔4〕敦尚:崇尚。

alt

骨栉 左:梳 右:篦(bì)

栉是梳、篦的通称,质地多样,有木、角、骨、玉等。先秦时期,梳与篦的外形基本一致,仅是齿疏和齿密而已。

alt

明代脸盆架

alt

鱼洗

古代盥洗用具,金属制。形似现在的脸盆。盆底装饰有鱼纹的,称“鱼洗”;盆底装饰龙纹的,称“龙洗”。这种器物在先秦时期已被普遍使用,而能喷水的铜质鱼洗大约出现在唐代。它的大小像一个洗脸盆,底是扁平的,盆沿左右各有一个把柄,称为双耳;盆底刻有四条鲤鱼,鱼与鱼之间刻有四条河图抛物线。鱼洗奇妙的地方是,用手缓慢有节奏地摩擦盆边两耳,盆会像受击撞一样振动起来,盆内水波荡漾。摩擦得法,可喷出水柱。当两手搓双耳时,产生两个振源,振波在水中传播,互相干涉,使能量叠加起来,所以这些能量较大的水点,会跳出水面。这是符合物理学的共振原理的。鱼洗的制作,无疑涉及到固体振动在液体中传播和干扰的问题。我国有些博物馆,珍藏有这种珍贵的古代鱼洗。

【译文】

清晨起床,就应当洗脸梳头以修饰容貌仪表。凡是洗脸,一定要用手巾遮挡保护衣领,将两只袖子卷好,不要让它们被水沾湿。梳头,一定要使头发光洁整齐,不要散乱,只须崇尚朴素文雅,不可以打扮成社会上浮夸浅薄的样子。

著 衣

【题解】

本段主要叙述穿衣的要求。作者首先指出要爱惜衣服,不要轻易污损;接着指出衣服要保持整洁,及时洗涤缝补,同时穿衣服要保持庄重;最后,作者特别强调在日常闲居和天气炎热时,依然要穿好衣服,不应裸露身体。这里的某些要求在今天看来,未免过于迂腐严苛,现代人的衣着理念也比古代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无论如何,衣着整洁并且不过分裸露身体(特别是在公众场合),至今依然是一个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这不仅表现出对自己的尊重,同时也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


凡著衣〔1〕,常加爱护。饮食须照管,勿令点污〔2〕;行路须看顾,勿令泥渍〔3〕。遇服役,必去上服〔4〕,只著短衣〔5〕,以便作事。有垢、破,必洗浣〔6〕、补缀,以求完洁。整衣欲直,结束欲紧〔7〕,毋使偏斜宽缓。上自总髻〔8〕,下及鞋履,加意修饰,令与礼容相称〔9〕。其燕居盛暑时〔10〕,尤宜矜持〔11〕,不得袒衣露体。


【注释】

〔1〕著(zhuó)衣:穿衣。

〔2〕点污:弄脏,玷污。

〔3〕渍(zì):污染。

〔4〕上服:外衣。明代一般人所穿外衣比较长,袖长超过手六寸,下摆超过膝盖,距离地面约五寸。这样的长袍长袖不利于劳作,故须先脱去。

〔5〕短衣:外衣里面所穿的及腰及手的短上衣。

〔6〕浣(huàn):洗涤。

〔7〕结束:捆束、扎紧衣服。

〔8〕总髻(jì):总角。古代儿童头上所扎的两束头发。

〔9〕礼容:礼节,仪容。

〔10〕燕居:闲居。日常的时候。

〔11〕矜(jīn)持:自我约束,保持庄重。

alt

右侧是穿在外面的“上服”,左侧则是穿在“上服”里面的“短衣”。

alt

总角(安阳殷墟妇好墓玉器)

【译文】

凡是穿衣服,经常要加以爱护。吃饭喝水时要注意,不要把衣服弄脏;走路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让泥土污染衣服。遇到要劳动时,一定要脱去长外衣,只穿短衣,以便于干活。衣服有污垢、破损,一定要洗涤缝补,以求整洁。整理所穿的衣服,要以平顺齐直为标准;扎束所穿的衣服,要以紧密牢固为标准;不要穿得歪歪斜斜、松松垮垮。从头到脚,要着意修整,要符合礼节仪容。在闲居或盛夏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自我约束、保持庄重,不能够脱衣裸露。

叉 手

【题解】

此段详细说明了“叉手”的方法。“叉手”行礼,大约从秦汉以来一直是古人表示恭敬的重要方式。到明代,“叉手”似乎比“拱手”的示敬程度更高,显示出更深厚的教养。在今天,无论“叉手”还是“拱手”都已经被西方传来的“握手”代替,这是社会演进的结果。其实所谓礼仪,就是大家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交往准则,既然“握手”为最多的人所接受,我们自然也应当“入乡随俗”。不过这段内容介绍“叉手”的方法非常详细,倒是考察明代生活细节的一条难能可贵的史料。


凡叉手之法〔1〕,以左手紧把右手大拇指。其左手小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以右手掩其胸。手不可太着胸〔2〕,须令稍离方寸〔3〕


【注释】

〔1〕叉手:两手交握于胸前,表示恭敬。

〔2〕着(zhuó):挨着,接触。

〔3〕方寸:一寸左右。

alt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叉手人物

alt

叉手

【译文】

凡是叉手,用左手紧握右手的大拇指。左手的小指指向右手的手腕,右手除大拇指之外的四根手指皆伸直。将左手的大拇指竖直向上,将右手遮挡在胸前。手不可离胸太近,要让手离开身体一寸左右的距离。

【题解】

此段详细说明了作揖的方法。除了从下到上的身体动作要求外,作者还按尊卑长幼的不同,介绍了不同的举手位置。“揖”是一项传统的古礼,但是此段所说的行礼方法,似乎是宋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到清代,其动作幅度又进一步加大,乃至举手至额,行礼至地。到今天,作揖的礼法已经完全废弃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手臂夹于身体两侧、中西通行的鞠躬之礼。鞠躬时,按照示敬程度的不同屈身的角度也有大小之别,这倒是与举手高低的意思一脉相承。


凡揖时,稍阔其足,则立稳。须直其膝、曲其身、低其首,眼看自己鞋头,两手圆拱而下。凡与尊者揖,举手至眼而下;与长者揖,举手至口而下;与平交者揖〔2〕,举手当心而下。手随身起,叉于当胸。


【注释】

〔1〕揖(yī):拱手屈身行礼。

〔2〕平交者:同一辈分的人。

alt

清人行作揖礼,其形式沿袭前代,与本书所叙相同。

【译文】

凡是作揖时,两只脚要稍微分开一些,这样站得稳。作揖时要挺直膝盖、身体前屈、低下头,眼睛看着自己的鞋头,两只手合成圆拱形从上而下行礼。凡是向位尊的人作揖,举手要到眼睛的高度再向下;向年长的人作揖,举手要到嘴的高度再向下;向同辈的人作揖,举手到心脏的高度再向下。作揖完毕,手随着身体挺直而抬起,两手要在胸前作“叉手”状。

下 拜

【题解】

此段详细说明了下拜、也即跪拜的方法。按照作者的叙述,跪拜分为三步:第一步,作揖后退;第二步,作揖磕头;第三步,起身后,作揖跪拜。跪拜礼的步骤较多,身体动作比较繁琐,因此作者特别强调行礼时要和缓平稳,如果匆匆忙忙、草草了事,反而显得不合体统了。尽管跪拜礼是中国传统的隆重礼仪,但是除了某些宗教场合与特定情况外,我们在今天并不提倡施行跪拜礼。我们认为这种传统的跪拜礼有太深的负面的历史积淀,是以绝对服从和放弃个人尊严为前提的,它已经违反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平等对待的基本理念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向他人表示尊敬的礼仪目的。因此,我们衷心地希望,作为长辈要拒绝接受跪拜礼,作为晚辈要拒绝施行跪拜礼,当需要表达敬意的时候,深深的一躬已经足矣,真正的敬意在心中,而膝盖里只有尊严。


凡下拜之法,一揖少退,再一揖,即俯伏〔1〕,以两手齐按地。先跪左足,次屈右足,顿首至地〔2〕,即起。先起右足,以双手齐按膝上,次起左足,仍一揖而后拜。其仪度以详缓为敬〔3〕,不可急迫。低头拱手,稳下双膝,腰当直竖,不可蹲踞〔4〕,以致恭敬。


【注释】

〔1〕俯伏:低头趴在地上,表示恭敬。

〔2〕顿首:磕头。

〔3〕详缓:和缓。

〔4〕蹲踞(jù):即踞坐,脚和臀部着地,两膝竖直向上,这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姿势。

alt

唐代跪拜陶俑

alt

清代官员之间行跪拜礼

【译文】

凡是跪拜,作一次揖后稍微退后,再作一次揖,然后就低头趴在地上,两只手也一块按在地上。趴时,先跪左腿,再跪右腿,磕头至地,然后就起来。起来时,先起右腿,把两只手一块按在右腿膝盖上,然后再起左腿,仍然作一个揖然后行拜礼。行跪拜的礼节,以和缓显示尊敬,不可急迫。拜时,低下头,两手交握如拱形,稳稳地跪下双膝,腰要挺直,不可以踞坐,以显示对别人的恭敬。

【题解】

此段提出对站姿的要求,特别强调站立时应当保持身体正直,不得歪斜倚靠。良好的站姿,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同时也体现出自身的精神风貌。作者在这里提出的要求,至今仍然可以作为衡量得体站姿的标准。


凡立,须拱手正身,双足相并。必顺所立方位,不得歪斜。若身与墙壁相近,虽困倦,不得倚靠。


alt

宋代马远所画拱手而立的孔子像

【译文】

凡是站立,应该两手交握如拱形、身体正直,两脚并拢。站立时,一定要依顺所站立的方位,不可以歪斜。如果身体靠近墙壁,即使疲乏劳累,也不可以倚靠。

【题解】

此段提出对坐姿的要求。作者特别强调坐时不可以前倾后仰、左右斜靠,与别人坐在一起时不可以张臂支肘以免妨碍旁人。这些要求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公众场合保持端正的坐姿,是个人修养的直接体现。不因自己的舒适影响其他人,更是文明的重要标志。


凡坐,须定身端坐,敛足拱手。不得偃仰倾斜〔1〕,倚靠几席〔2〕。如与人同坐,尤当敛身庄肃,毋得横臂,至有妨碍。


【注释】

〔1〕偃(yǎn)仰:俯仰。

〔2〕几(jī)席:此处泛指桌子。

alt

明代版刻中拱手端坐的人物

【译文】

凡是坐,身体必须安稳端正,收敛双脚,两手交握如拱形。身体不可以俯仰倾斜,不可以倚靠桌子。如果与别人同坐,更应当约束身体使之庄重肃静,不要横着胳膊妨碍他人。

【题解】

此段提出行走的要求。作者先介绍走路时手、脚、眼各自应当怎样,接着提出登高时应该注意的地方以及走路最应该避免的轻浮姿态。明人所穿着的长袍宽袖如今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现代社会的生活结构与生活节奏也明显不同于古人,因此如果我们再用明人“缓步徐行”的观念来要求今人,未免有些不合时宜。不过“掉臂跳足”的行走方式在多数情况下还是应当避免的。


凡走,两手笼于袖内,缓步徐行。举足不可太阔,毋得左右摇摆,致动衣裙。目须常顾其足,恐有差误。登高必用双手提衣,以防倾跌。其掉臂跳足最为轻浮〔1〕,常宜收敛。


【注释】

〔1〕掉臂:甩着胳膊。跳足:跳着脚走。

【译文】

凡走路,两只手要收纳在袖子里,缓缓地迈步慢慢地走。走时迈步不要太大,不要左右摇摆晃动衣衫的裙摆。眼睛要经常看着脚,恐怕有差误。登高一定要用两只手提着衣襟,以防跌倒。走路时甩着胳膊、跳着脚走是最轻浮的,应当经常约束自己的这种行为。

【题解】

此段详细说明了对于谈吐的礼仪要求。作者首先提出一条原则性的意见——儿童应该以沉默寡言为守礼的标志。接着,作者分别阐述如果要说话应该遵循怎样的要求——不可以喧哗,不可以骗人,不可以诋毁别人,特别是要杜绝讲社会上的粗俗语言。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作者所提出的“沉默寡言”的原则既不符合儿童的天性,也不符合今天鼓励儿童自由发展、勇于交流的教育理念,自当在摈弃之列。然而作者所提出的具体的谈吐要求,却是合理的。不大声喧哗,是对公共秩序的遵守;不骗人,是诚信的美德;不诋毁别人,是正直的品格,也是社会交往的基础;不学习社会上粗俗的语言,是对儿童心灵的保护。这些要求,在今天依然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凡童子常当缄口静默〔1〕,不得轻忽出言〔2〕。或有所言,必须声气低平,不得喧聒〔3〕。所言之事,须真实有据,不得虚诳〔4〕,亦不得亢傲訾人及轻议人物长短〔5〕。如市井鄙俚戏谑〔6〕、无益之谈,尤宜禁绝。


【注释】

〔1〕缄(jiān)口:闭口。

〔2〕轻忽:轻率随便。

〔3〕聒(guō):喧闹。

〔4〕诳(kuáng):欺骗。

〔5〕亢傲:傲慢、骄横。訾(zǐ):诋毁、非议别人。

〔6〕鄙俚(lǐ):粗鄙庸俗。戏谑(xuè):开玩笑,嘲笑。

【译文】

凡是儿童应当经常闭口不言、安静沉默,不可以轻率随便地说话。如果要说话,必须轻声细语、语气平和,不能喧哗吵闹。所说的话,必须真实有根据,不可以说谎骗人,也不可以傲慢地诋毁别人以及随便议论别人的优缺点。像社会上那些粗鄙庸俗的话、开玩笑的话、没有益处的话,尤其应当绝对禁止。

视 听

【题解】

此段主要说明看书和听讲时的要求。作者指出,无论看书还是听讲,都以专心为要,即使在没有看书和听讲时,也要尽力约束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保持心神的沉静专一。我们知道,专心致志是做一件事成功的必要条件,而我们也知道,儿童是最难保持精神集中的。那么如何才能让儿童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呢?像作者这样的说教一定起不到预期的效果,恐怕我们还得寻找其他的办法,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如果能够寓教于乐,再加以正确引导,或许会更加有效吧。


凡视听,须收敛精神,常使耳目专一。目看书,则一意在书,不可侧视他所。耳听父母训诫与先生讲论,则一意承受,不可杂听他言。其非看书、听讲时,亦当凝视收听,毋使此心外驰。


【译文】

凡是看和听,必须集中精神,经常使耳朵和眼睛保持专注。眼睛看书,则全部心思都在书上,不可以斜眼看别的地方。耳听父母的教导告诫与老师的讲解议论,则全心全意地去听,不可以同时又听其他人说话。即使不是看书、听讲时,也应当凝聚视线、收拢听力,不要使自己的心追逐外物。

饮 食

【题解】

作者在这一段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吃饭时应该注意的细节。座位不可离桌子太近,夹菜时不要匆忙以致拨乱菜肴,咀嚼不可出声,不可贪吃,碗筷不要掉在地上,非特定情况不可以喝酒,喝酒不能超过三杯。这些要求至今依然是我们餐桌上的重要礼仪,而且除掉关于饮酒的内容,这些要求无论儿童还是成人都是应该遵守的。饭,每天都要吃,而礼就在其中,所谓“道不远人”,或许正是如此。


凡饮食,须要敛身离案,毋令太逼。从容举箸〔1〕,以次着于盘中,毋致急遽〔2〕,将肴蔬拨乱。咀嚼毋使有声。亦不得恣所嗜好〔3〕,贪求多食。安放碗箸,俱当加意照顾,毋使失误堕地。非节假及尊长命,不得饮酒;饮,亦不过三爵〔4〕


【注释】

〔1〕箸(zhù):筷子。

〔2〕遽(jù):匆忙,仓促。

〔3〕恣(zì):放纵,放任。

〔4〕爵:酒杯。

alt

周代用来饮酒的青铜爵。后世亦将酒杯称为爵。

【译文】

凡是饮食,应该要约束身体,与桌子保持距离,不要让身体与桌子靠得太近。吃饭时,要从容不迫地举起筷子,按照顺序从盘中夹菜,不要急迫匆忙,以至于把菜肴拨乱。咀嚼不要发出声音。也不能放纵自己的嗜好,贪求吃很多的食物。放置碗筷,都应当加倍用心地关注,不要使碗筷不小心掉到地上。不是节假日或者尊长的要求,不可以喝酒;即使喝酒,也不能超过三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