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 业

【题解】

此段说明课堂上接受老师教诲、向老师请教问题的礼仪。接受教诲,要按照年龄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受教。已经受教而有疑问,先要向师兄请教,师兄解决不了才能向老师请教。请教时要先报告,获得先生允许后才能离开座位进前提问,等老师回答完毕才能返回座位。这里所叙述的,虽然是旧时学堂中的礼仪,但是其对课堂秩序的要求和尊师重道的精神却与今天一脉相承。


受业于师,必让年长者居先,序齿而进。受毕,肃揖而退。其所受业,或未通晓,当先叩之年长〔2〕,不可遽渎问于师〔3〕。如欲请问,当整衣敛容,离席前告曰:某于某事未明,某书未通,敢请。先生有答,即宜倾耳听受。答毕,复原位。


【注释】

〔1〕受业:跟随老师学习,接受老师教诲。

〔2〕叩:询问。

〔3〕渎(dú)问:轻率地问。

alt

清末私塾中的老师与学生

alt

唐代文学家韩愈

韩愈《师说》中有这样的名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译文】

接受老师的教诲,一定要让年长者排在前面,按照年龄的顺序依次进前请教。请教完毕,肃揖退走。如果所接受的教诲,没有理解,应当先向年长的师兄询问,不能立即轻率地向老师发问。如果想要向老师请教,应当整理衣衫、严肃神情,在离开座位前先向老师报告说:我对于某件事不明白,某个字不理解,冒昧请问于先生。老师有回答,就应该侧着耳朵听老师的教诲。老师回答完毕,再回到原来的座位上去。

座 位

【题解】

此段说明学堂课桌应该如何收拾。作者指出,学堂中所用的书籍物品要按照顺序摆放,随用随取,用完要放归原处。向别人借的和借给别人的东西,要记录在册,以免丢失,要按时取回和归还。这些要求,不仅是为了营造一个整洁有序的学习环境,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统筹安排的生活技能和守信守时的良好品德,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值得遵行的。


端身正坐,书籍笔砚等物,皆令顿放有常〔1〕。其当读之书、当用之物,随时从容取出,不得信手翻乱。读用已毕,复置原所,毋使参错〔2〕。其借人书物,当置簿登记〔3〕,及时取还,毋致遗失。


【注释】

〔1〕顿放:放置,安放。

〔2〕参(cēn)错:错乱。

〔3〕簿:登记册。

alt

【译文】

摆正身体、端正地坐着,书籍、毛笔、砚台等物,都要让它们安放有序。应当读的书籍、需要用的物品,随时不慌不忙地拿出来,不可以随手翻乱。读完或用完,要将书和物品重新放回原处,不要使它们错乱。向别人借的或借给别人的书籍物品,应当准备一个小册子记录登记,及时将其取回或归还,不要使它们丢失。

会 客

【题解】

此段说明学堂中会客之礼。宾客来访,弟子要起立迎接,等宾客与老师行礼后,弟子再行礼。宾客离开,行礼送别,至于是否送行以及是站着还是坐着等老师回来则全要听从老师和宾客的意见。如果宾客是要见弟子,也要先与老师行礼后,二人才能相见。作者还特别指出,如果客人并非自己的亲属和朋友,则不能够与之亲近。这些学堂中的会客礼仪,在今天的学校中几乎已无用武之地,作者最后所提出的“非其类者,勿与亲狎”也已不能满足今日社交的需求,不过在会客时退居师长身后以及听从师长的安排倒是正确的。


凡先生有宾客至,弟子以次序立。俟先生与客为礼毕,然后向上肃揖。客退,仍肃揖送之。先生与客命无出门,即各入位凝立,俟先生返;命坐,则坐。若客与诸生中有自欲相见者,亦必俟与先生为礼,乃敢作揖,退亦不得远送。非其类者,勿与亲狎〔1〕


【注释】

〔1〕亲狎(xiá):亲近,亲昵。

alt

【译文】

凡是老师有宾客到来,弟子要按照次序站立。等先生与客人行礼完毕,弟子再向着他们肃揖行礼。客人离开,弟子仍然肃揖送别。如果老师与宾客吩咐不要出门,那么就各自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静立以等待老师的返回;如果老师与宾客吩咐坐下,那么就坐下。如果宾客与弟子中的某位想要互相面见,也必须等宾客与老师行礼完毕后,弟子才敢作揖行礼,宾客离开也不能远送。如果与宾客不是亲属和朋友,不要与宾客亲近。

读 书

【题解】

此段介绍读书的方法。作者指出:读书首先要专心致志,要逐字逐句地细读,并且要理解书中的含义;其次,读书要读到能背诵的程度;最后,读过的书要不断地温习,以求永远不忘。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作者所总结的读书方法有利有弊。其弊端在于以背诵和永久不忘为最终目的,需要大量地重复学习,容易耗费学生的精力、限制学生的思维。其优点则在于,作者所强调的专心致志以及精读细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读书背诵,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体认传统语言的深刻内涵,对于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语言敏感度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对于年龄段较低的学生来说,这种读书方法是利大于弊的,而对于年龄段较高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来说,这种读书方法则是弊大于利的。如果我们能合理地将这种读书方法运用到现实教育中,或许对于今日浮躁不安的人心和肤浅轻易地建构于网络搜索之上的知识泡沫会多少有些裨益吧。


凡读书,整容定心,看字、断句、慢读,务要字字分晓〔1〕。毋得目视他处,手弄他物。仍须细记遍数。如遍数已足而未成诵〔2〕,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犹逐日带温,逐旬、逐月通理,以求永久不忘。


【注释】

〔1〕分晓:清楚,明白。

〔2〕诵:背诵。

alt

【译文】

凡是读书,要整肃仪容、安定心神,看着字读、断开句读、慢慢地读,务必要把每个字都弄明白。读书时眼睛不要看着别的地方,手里不要摆弄其他的物品。读书时仍要仔细地记住读了几遍。如果读的遍数已经达到要求但是还不能背诵,那么一定要读到能背诵为止。如果读的遍数还不足数,即使已经能够背诵,也一定要达到遍数要求。即使如此,还要每天带书温习,每十天、每个月要整个梳理一遍,以求永远不忘记。

写 字

【题解】

此段说明写字的要求。作者指出,写字的态度要专心严谨,写的字不求多好看但是一定要工整,磨墨、放笔时不能动作过大以至发出声响或溅出墨汁,特别是不能在砚台和桌面上乱写乱画。虽然今天书写的工具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对于写字的基本要求却不会改变。毕竟文字是用来传递信息的,如果别人不能识读,那么也就失去了文字的基本意义。


凡写字,未问工拙,切要专心把笔,务求字画严整。毋得轻易怠惰,致有潦草、欹斜并差落、涂注之病〔1〕。研墨、放笔,毋使有声及溅污于外。其戏书砚面及几案上,最为不雅,切宜戒之。


【注释】

〔1〕欹(qī)斜:歪斜。差(chā)落:错漏。涂注:涂抹、涂改。

alt

唐代柳公权《玄秘塔碑》,中国古代楷书的代表作。

【译文】

凡是写字,不论写得好看与否,最重要的是要专心拿笔去写,一定要把笔画写得严谨整齐。写字时不要漫不经心或者偷懒,以至于有潦草、歪斜以及错漏、涂抹的毛病。磨墨与放笔时,不要发出声音或者将墨汁溅出来。在砚台表面或者桌子上胡写乱画,最不雅观,一定要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