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诫要言


进学莫如谦〔1〕,立事莫如豫〔2〕,持己莫若恒〔3〕,大用莫若畜〔4〕


【注释】

〔1〕进学:封建科举制度中,考入府、州、县学,做了生员,叫做“进学”,也叫做“中秀才”。这里的意思是使学业有进步。

〔2〕立事:建功立业。豫:事先有所准备。

〔3〕持己:立身,修身。

〔4〕大用:最有用的东西。这里指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施展自己的才华。畜(xù):通“蓄”,蓄积。

【译文】

要想在学业上有所进步,没有什么比得上谦虚的;要想建功立业,没有什么比得上提前做准备的;要想修身养性,没有什么比得上有持之以恒的决心的;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施展自己的才华,没有什么比得上蓄积德行的。

alt

孔子见老子画像砖

传说孔子曾经以老聃(老子)为师,其谦虚善学的故事广为流传。

【点评】

作者要求儿子要用《易经》中的四个卦“谦”“豫”“恒”“畜”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谦虚之心有利于为学的长进,事先准备有助于做事的成功,持之以恒有益于修养的锻炼——而这一切的要旨,在于德行的积累。短短二十个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从学习、修身到建功立业再到施展抱负的整个人生过程,深刻精警,给人启迪,因而编者把它放在《家诫要言》的篇首。


毋为财货迷〔1〕,毋为妻子蛊〔2〕,毋令长者疑〔3〕,毋使父母怒。


【注释】

〔1〕毋(wú):不要,不可以。

〔2〕蛊(gǔ):古代传说把许多青虫放在器皿里使互相吞食,最后剩下不死的毒虫叫蛊,用来放在食物里害人。这里引申为诱惑、迷惑。

〔3〕长者:年纪大、辈分高的人。

alt

此图为南宋宫廷画家刘松年所绘南宋中兴四将全身立像局部之岳飞像

抗金名将岳飞说过这样的名言:“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矣!”

【译文】

不要被钱财货物诱惑,不要被妻子儿女迷惑,不要让长辈产生怀疑,不要让父母生气怨怒。

【点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文化所尊崇的理想信条。本则主要论及了修身和齐家两个方面。修身,即修身养性;齐家,就是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作者认为要做到以上两个方面,首先不能被钱财等外在的东西所诱惑,也不能只顾自己的妻子、儿女,为了自己的小家庭而忽略整个家族的利益。只有时时保持一颗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心,才能赢得长辈的信任,整个家族也才能和乐融融。


争目前之事,则忘远大之图〔1〕;深儿女之怀〔2〕,便短英雄之气〔3〕


【注释】

〔1〕图:志向。

〔2〕深:陷入。儿女之怀:即儿女之情,特指男女之间缠绵的恋情。

〔3〕短:少,欠。上面两句是成语“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化用,以此劝戒子弟不可深陷于男女恋情,而耽误了英雄事业。

alt

吕布戏貂蝉青花盘(清康熙年间制)

表现三国时一代骁将吕布,中王允等人以美女貂蝉离间他与董卓的“连环计”的故事。

【译文】

斤斤计较于眼前之琐事,就会忘记高远而伟大的志向;深陷于男女缠绵之情,就会缺少英雄豪壮之气。

【点评】

本则告诉我们,立身处世应当志向高远,莫让眼前利益绊住自己的脚跟。如果为了一时的是非得失而徘徊犹豫,就会浪费宝贵的时光;如果过分迷恋于儿女之情,则容易意志消沉。若想成为才智过人的英雄人物,就必须时刻谨记自己的远大理想,切勿随波逐流、庸庸碌碌地虚度人生。


多读书则气清〔1〕,气清则神正,神正则吉祥出焉,自天佑之;读书少则身暇〔2〕,身暇则邪间〔3〕,邪间则过恶作焉〔4〕,忧患及之。


【注释】

〔1〕气清:气质清峻。

〔2〕暇:空闲。这里指悠闲逸乐。

〔3〕间(jiàn):夹杂,掺杂。

〔4〕过恶:错误,罪恶。作:发生。

【译文】

多读书就会气质清峻,气质清峻就会满腔正气,满腔正气就会产生祥和之气,自然上天也会庇佑他;读书少就会身体悠闲逸乐,身体悠闲逸乐,各种邪念和邪恶就掺杂其中,夹杂邪念错误罪恶就会产生,忧虑祸患也就接踵而至。

【点评】

书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智慧的结晶、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如果多读书、读好书,品味书中的优秀思想,聆听先贤哲人的教诲,便会行为得体、品德高尚,事成犹如天助。相反,那些不学无术、胸无点墨之人长久地沉湎于悠闲逸乐,缺少精神追求和高尚情趣,必然会陷于言不及义、行不及礼的鄙俗境地,最后必然祸及其身。


通三才之谓儒〔1〕,常愧顶天立地〔2〕;备百行而为士〔3〕,何容恕己责人?


【注释】

〔1〕三才:天、地、人。儒:儒生,读书人。

〔2〕顶天立地:原意是头顶云天,脚踏大地。这里指在天地间立身做人。

〔3〕百行(xíng):指各种品行、德行。

【译文】

精通天、地、人三道的人称为儒生,他们常常为在天地间立身做人而惭愧自责;具备各种高尚品德的人称为士,他们怎么能容许只宽恕自己而苛求别人的行为呢?

alt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讲学图(局部)

【点评】

本则告诉我们,作为一个读书人,应该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即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批评别人时应先想想自己的不足,宽恕自己时也应想到对别人不能太苛刻。只有能做到这样,才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儒士。


知有己不知有人,闻人过不闻己过,此祸本也〔1〕。故自私之念萌,则铲之〔2〕;谗谀之徒至,则却之〔3〕


【注释】

〔1〕本:事物的根源。

〔2〕萌:本意是植物的芽。这里是萌生、产生的意思。

〔3〕谗谀(chán yú):谄媚阿谀。

alt

颜回像

颜回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之一,被孔子称赞为“不迁怒”“不贰过”(不犯两次相同的错误)。

alt

颜回庙(位于今山东曲阜)

【译文】

只知道有自己而不知道有他人,只听到别人的过错而听不到自己的过错,这是祸患的根源。所以自私的意念一萌生,就要铲除它;善于阿谀逢迎的人来了,就让他走开。

【点评】

自私的人只计较自己的得失,不顾别人的利益,为达到个人目的常常不择手段,忽视社会公德。这样的人常常招致别人的鄙视、反感和憎恶,很容易为自己带来灾祸。所以我们要防微杜渐,加强自我的品德修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自私念头的萌生,并且远离阿谀的小人。


邓禹十三杖策干光武〔1〕,孙策十四为英雄〔2〕,所忌行步殆不能前〔3〕。汝辈碌碌事章句〔4〕,尚不及乡里小儿。人之度量相越〔5〕,岂止什佰而已乎〔6〕


【注释】

〔1〕邓禹:字仲华,东汉开国名将。汉光武帝刘秀起兵时,邓禹驱马往见,为之出谋划策。杖策:执鞭,指驱马而行。策,马鞭。干:求见。光武:指东汉开国皇帝刘秀。

〔2〕孙策:字伯符,三国时吴主孙权之兄,十几岁时就英名远扬。

〔3〕殆:怠惰,懈怠。

〔4〕汝辈:你们。上级称呼下级,长辈称呼晚辈用语。碌碌:平庸,无所作为。章句:对儒家经典的析解和句读,也泛指书籍注释。

〔5〕度量:器量,涵养。相越:相距。

〔6〕什佰:十倍百倍。

alt

邓禹像

【译文】

邓禹十三岁时就为汉光武帝刘秀出谋划策,孙策十四岁时就英名远扬,人最忌讳的是遇到困难时不肯竭尽全力去克服,懈怠而不思进取。你们整天碌碌无为,学习儒家经典的剖章析句,还不如乡村的小孩子。人的器量涵养相差何止于十倍百倍啊!

【点评】

在作者看来,常人白首章句,却不知道如何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能力,知行脱节;而英杰历练人生,将知识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常人目光短浅,做事浅尝辄止,一遇到挫折就半途而废。二者的成就确有霄壤之别。


师友当以老成庄重、实心用功为良〔1〕,若浮薄好动之徒〔2〕,无益有损,断断不宜交也〔3〕


【注释】

〔1〕老成:稳重,持重。

〔2〕浮薄:浮躁浅薄。

〔3〕断断:绝对。

【译文】

求师择友应以老成持重、真心用功的人为最好。如果是轻浮浅薄好动之人,不仅对我们无益,反而有害,是绝对不能结交的。

alt

元代王振鹏《伯牙鼓琴图》

表现春秋名士伯牙鼓琴时路遇知音钟子期的故事,后来人们也把知己朋友称为“知音”。

【点评】

朋友是志同道合之人,老师是授业解惑之人。师友不仅满足人们情感交流表达的需要,而且还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们的一生。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求师择友能否谨慎考察,此乃人生成败的关键。良师益友能在学习和做人等方面与我们彼此促进、相得益彰,多多益善;而狐朋狗友,只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偏离道德、迷失方向,我们应明智地与他们保持距离。


方今多事〔1〕,举业之外〔2〕,更当进所学。碌碌度日,少年易过,岂不可惜?


【注释】

〔1〕方今:现今,而今。

〔2〕举业: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中专为参加考试的学子而设立攻读的学业。

【译文】

现今天下多事,除了参加科举考试之外,更应当使学业有所进步。无所作为地虚度光阴,少年时光很快就会过去,难道不可惜吗?

【点评】

古人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时代瞬息万变,知识日新月异。一个人,无论日后做什么事情,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而这些本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获得的。事业的成功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做铺垫,而知识的积累和青少年时期的学习息息相关。如果少年时荒废学业,就不可能有所作为,更谈不上日后出类拔萃,所以作者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切勿虚度光阴。

alt

吕蒙像

三国东吴名将吕蒙,在孙权的劝导下努力学习,笃志不倦,后来所学超过了旧儒,“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之语即出于此。


秀才本等〔1〕,只宜暗修积学〔2〕,学业成后,四海比肩〔3〕。如驰逐名场〔4〕,延揽声气〔5〕,爱憎不同,必生异议。


【注释】

〔1〕秀才:别称茂才,原指优秀之才。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宋间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两代指经过各级考试进入府学、州学、县学进行学习的人,也称生员。这里是读书人的意思。本等:本分、分内之事。

〔2〕暗修:暗自修行磨练,不为人所知。

〔3〕四海:天下的人。比肩:并肩。

〔4〕驰逐名场:指在名利场中奔走钻营。

〔5〕延揽:邀请,招致。声气:指朋友间共同的旨趣和爱好。此处为贬义,指官场中的交接往来。

【译文】

读书人的分内事,只应该默默地修养德行,不懈地研求学问,学业有成,就可以和天下有名之士并肩齐名。如果在名利场上奔走钻营,交接和招揽同党,对人爱憎不分,就必定会产生不同的意见。

alt

象牙浅刻秀才像

【点评】

此则告诉我们,要先树立自己的德行,再研求学问,要以道德学问来奠定自己的声望名声,进而成为日后通达天道、经世济民的基础。如果读书人抛弃自己的分内事,舍本逐末,把光阴浪费在奔走钻营上,即便是获取了功名利禄,也很可能会因为毁誉不一而招致祸患。


秀才不入社〔1〕,作官不入党〔2〕,便有一半身分。


【注释】

〔1〕社:集体性组织、团体。这里特指明朝末年的文社,常有政治性和党同伐异的宗派性。

〔2〕党:朋党,派别。原指一些人为自私的目的而互相勾结,后来泛指士大夫结党,即结成利益集团。

【译文】

做秀才不入文社,做官不结小团体,就有了一半身价。

【点评】

文社的大量出现是在明代,是志趣相投的文人所结成的团体。文社数量之多,活动之频繁,可谓蔚为大观。相对而言,明代前期,“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是文人结社的主流;而明中后期,结社的主要目的是凭借社团的力量获取登科的优势,一时间,社稿密布,人心狂躁,败坏文风,荼毒社会。在中国古代官场,士大夫结党是常事,发生朋党之争也是常事。东汉的党锢之祸、唐代的牛李党争、北宋的新党旧党、南宋的伪学逆党、明代的东林党案等都是前车之鉴。文社拉帮结派、党同伐异以至于贤愚倒置、是非不分,从而危害国家,殃及百姓。所以作者告诫家人子弟,为学的时候不要入文社,要凭借真才实学进入仕途;为官的时候不结党营私,要以执政为公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和名誉。

alt

无锡东林书院

本则中的“社”和“党”暗指明末的两大政治团体——“东林党”和“复社”。


熟读经书〔1〕,明晰义理〔2〕,兼通世务〔3〕。世乱方殷〔4〕,八股生活〔5〕,全然冷淡。农桑根本之计〔6〕,安稳著数〔7〕,无如此者。诗酒声游,非今日事。


【注释】

〔1〕经书:指《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论语》《孝经》等儒家经传。

〔2〕义理:普遍适宜的道理或讲求经义、探求名理的学问。

〔3〕世务:谋身治世之事。

〔4〕殷:盛,大。

〔5〕八股:八股文,科举考试的文体程式。因正文为四节对偶文句,合计为八小股,故名。八股文是明清时期士子必修的功课。

〔6〕农桑:农耕与蚕桑。这里泛指农业生产。

〔7〕著数(zhāo shù):比喻手段、计策和办法等。

alt

带有批点的八股文试卷

alt

古人必读儒家经典——《十三经注疏》

【译文】

熟读经书,在于明白道理,并能通达世务。现今世道正乱,人们冷落了练习八股文的举业。致力于农业生产才是根本大计,要想安定地生活,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至于做诗饮酒、歌舞游乐,都不是现在应该做的事情。

【点评】

作者告诉我们,读书贵在明理,明理贵在致用。明理是修身的基础,致用是事功的关键。只有在读书学习中不断联系自身实际,才能提升自身的感悟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八股取士作为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的一种制度,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它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使其无法培养实际才能,必然要扬弃之而讲求实用。在年荒世乱的时代,当务之急是要使人们丰衣足食。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只有仓库里有充足的东西,人们才能知道礼貌;丰衣足食,人们才知道荣誉和耻辱。一个国家只有人民丰衣足食,才有资格讲求礼节、荣辱,社会也才能稳固发展。那些做诗饮酒、歌舞游乐的雪月风花之事,不应将其当作常务。


才能知耻,即是上进。


alt

表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邮票

越国被灭后,勾践亲自侍奉夫差,为了不忘灭国之耻,卧薪尝胆,终于灭吴而成一代霸主。

【译文】

如果能够知道羞耻和荣辱,就是有了上进之心。

【点评】

知耻是良知的起源,道德责任感只有基于知耻才能产生;知耻是正气的基石,是人们避恶向善、积极向上的内在驱动力。一个人不懂得羞耻,就不会成为有理想、有信念、受人尊敬的人。只有知耻,才能具有正确的荣辱观,才能分清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美与丑,什么是对与错,才能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知耻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鸟必择木而栖,附托非人者〔1〕,必有危身之祸〔2〕


【注释】

〔1〕附托:依附寄托。非人:行为不正的人,此处指不适当的人。

〔2〕危身:危及于身。

alt

诸葛亮像

历代很多名臣都因善于择主而成就旷世之名,三国诸葛亮即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

【译文】

鸟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树木栖身,而人如果依托不适当的人,必定会有危及自身的祸患。

【点评】

谚语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禽鸟选择合适的树木做巢,而不会将巢做在一棵残枯的朽木上,否则就会有巢覆卵破的危险;士人选择理想的明君效力,而不会侍奉一个残暴的昏君,否则就会有身败名裂的后果。本则作者告诉我们,君子应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依托高尚的有德之士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如果明珠暗投,所托非人,最后只能导致理想变质,轻者枉送大好前程,重者甚至断送性命。


见其远者大者,不食邪人之饵〔1〕,方是二十分识力〔2〕


【注释】

〔1〕饵:原指钓鱼用的鱼食,此指坏人的诱骗。

〔2〕识力:识别事物的能力。

【译文】

一个人见识深远广大,不受奸邪小人的诱骗,才能说他具有二十分的见识。

alt

羊续悬鱼雕彩岩画

表现的是东汉南阳太守羊续拒收下属贿赂之鱼并将其悬于堂前檐下的故事。

【点评】

奸邪小人为了捞取好处、获取利益、博得名誉,往往不择手段地施展各种诡计,并以厚颜无耻的嘴脸拼命鼓摇唇舌,任意拨弄是非。许多人由于目光短浅、爱慕虚荣,往往不明是非、不辨真伪,陶醉在小人的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中,使得小人的诱骗屡屡得逞。对于此等小人,作者告诫我们,要擦亮双眼予以辨别,增长见识,高瞻远瞩,明是非,辨真伪,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不断提高自己辨别正人君子和奸邪小人的能力,不被奸邪小人的巧言令色所迷惑。


男儿七尺〔1〕,自有用处〔2〕,生死寿夭〔3〕,亦自为之。


【注释】

〔1〕七尺:指身躯,因人身长约相当于古尺七尺,故称。

〔2〕用处:用武之地,发挥作用的地方。

〔3〕寿夭:长命与夭折。夭,未成年而死去。

alt

彭祖像

彭祖是古代传说中活得最长的人之一,《列子》《庄子》均有记载,传说他活了七百八十岁。

【译文】

七尺男儿,自有自己的用武之地,生存或者死亡,长寿或者夭折,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点评】

《周易》说:“荣枯得失皆由命,寿夭穷通总在天。”人们一般认为自己的穷通寿夭、休咎祸福由上天决定,而作者却告诉儿子,如果真的有一种人可以决定你的生死成败,这个人并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在人生的大海上,你就是命运之船的掌舵手,自己的一切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语云:身贵于物。汲汲为利〔1〕,汲汲为名,俱非尊生之术〔2〕


【注释】

〔1〕汲汲(jí jí):形容急切的样子。

〔2〕尊生:保重生命。

【译文】

俗语说:身体比外物宝贵。急于得到名位,急于得到利禄,都不是保重生命的做法。

【点评】

与儒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念不同,老庄道家学派主张不以养伤身,不以利累形,对生命极为尊重和珍视,认为与天下万物比较而言,生命的价值才是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所以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能让世俗名利牵累和祸害生命,不能让任何东西损害和拖累生命,不能将自己的身体沦落为获取名利的工具,主张以生命为本,张扬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不以物累生是老庄哲学的真谛,也被作者视为人生圭臬。作者批评那些为追逐名利不惜以自己生命为代价的本末倒置的荒谬做法,提醒人们淡泊名利,少私寡欲,保重生命。

alt

老子像

alt

《老子道德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其中传达的正是“长生久视(久视:不老,形容长寿)”“绝巧弃利(抛弃巧诈和货利)”的长生之道。


人心止此方寸地,要当光明洞达〔1〕,直走向上一路〔2〕。若有龌龊卑鄙襟怀〔3〕,则一生德器坏矣〔4〕


【注释】

〔1〕洞达:透彻地认识事理。

〔2〕向上一路:佛教禅宗指不可思议的彻悟境界。这里指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3〕龌龊(wò chuò):肮脏,污秽。襟怀:胸怀。这里是思想的意思。

〔4〕德器:道德修养与才识度量。

【译文】

人心只有方寸之地,应当光明磊落,通达事理追求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如果有了龌龊卑鄙的思想,那么一生的德行就败坏了。

【点评】

《周易》讲“洗心”,儒家讲“正心”,道家讲“静心”,禅宗讲“明心”,说到底都是修炼心志,修养心性,使心向善。人们之所以重视修心,是因为人的一切思想、行动皆受“心”的支配,一个人的“心”念影响了他看待事情的视野与行为处事的方式,进而影响到家国天下。“只有修其心,方能行其道。”离开了修心,道德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作者十分重视“心”这个“方寸地”,告诫子孙要光明磊落、心地善良,追求道德的最高境界。

alt

清代黄自楷书宋文天祥《正气歌》

其诗前两句为:“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正与文天祥的一片丹心相应。


立身无愧,何愁鼠辈〔1〕


【注释】

〔1〕鼠辈:鼠类。这里指品行恶劣的人。

【译文】

立身处世问心无愧,哪里惧怕那些小人?

【点评】

《论语》有句话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心地光明、胸怀坦荡的人自然俯仰无愧,丝毫不用畏惧小人对自己的不利言行。相反,只有小人才整天为依附权势争夺名利奔波,为闲言碎语费尽心神猜疑。

alt

孟子像

孟子提倡有“浩然正气”的大丈夫精神。《孟子·尽心上》言:“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alt

清代雍正皇帝手书联“俯仰不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打扫光明一片地〔1〕,囊贮古今,研究经史〔2〕,岂可使动我一念。此七字真经也。


【注释】

〔1〕打扫光明一片地:意谓保持心胸的光明磊落。地,心地,佛教以心为地。

〔2〕经史:“经”指古代社会中有关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

alt

文渊阁《四库全书》

它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宏大的丛书,几乎囊括古今经史之精华。

【译文】

保持光明磊落的心胸,包罗古今,研究经史,怎么可以让邪说动摇我的信念。“打扫光明一片地”,这句话真是七字真经啊。

【点评】

本则告诫我们,人生在世,难免会有私心杂念。要克服私心杂念,关键在于我们必须完善知识体系和提高心性修养,这样才能踏上进德修业的坦途。


功名之上,更有地步,义利关头,出奴入主〔1〕,间不容发。


【注释】

〔1〕出奴入主:原指信仰一种学说,排斥另一种学说。此处指在义和利之间决定取舍。

【译文】

在功业和名声之上,还有更高的境界,在义与利相持关头,是离义取利,还是取义弃利,二者之间的空隙小得容不下一根头发。

alt

清代康熙皇帝手书“礼义廉耻”

《管子·牧民》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可见四者在国家社会构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点评】

道德的根本问题是义利观的问题,对义利的态度和取舍是检验道德的最终标准。人的一生总是在义利取舍的矛盾中艰难地选择,有见利忘义者,有舍生取义者。作者要求子弟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要分辨义利的细微差别,取舍之间必须符合“义”,不能违背天道性理,不能违背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在主观修养上要唯义无利,在实施的顺序上要先义后利,在义与利无法兼顾时应该以利从义、以义统利。


少年作迟暮经营〔1〕,异日决无成就〔2〕


【注释】

〔1〕迟暮:黄昏。比喻晚年,暮年。

〔2〕异日:他日。

alt

齐白石《迟迟夜读图》(1930年作)

【译文】

年轻时就缺乏朝气,不想作为,老气横秋,他日决不会有所成就。

【点评】

鸟无翅膀不飞翔,人不立志无作为。立志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头等大事,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和基础。志向不仅是奋斗目标、方向,更是重要的精神支柱,是付诸行动的强大动力。青少年时期是立志的关键时刻,许许多多的大人物都是在少年立志,为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所以作者告诫后人,少年时要立大志,如果像老年人那样不思进取,碌碌无为,终生将一事无成。


少年人只宜修身笃行〔1〕,信命读书〔2〕,勿深以得失为念,所谓得固欣然〔3〕,败亦可喜。


【注释】

〔1〕笃行:切实履行,专心实行。

〔2〕信命:相信天命。

〔3〕欣然:高兴的样子。

【译文】

年轻人只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相信天命,安分读书,不要总想着个人得失,正所谓:得,固然高兴;失,也同样可喜。

【点评】

人生在世难免有得有失,但不要患得患失,要有一颗宠辱不惊、淡然面对的平常心,得失随其自然,内心保持豁达的生活态度。

alt

曾国藩像

曾国藩在一次战役失败后,将奏折上的“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结果意义大为不同。


对尊长全无敬信〔1〕,处朋侪一味虚骄〔2〕,习惯既久,更一二十年〔3〕,当是何物?


【注释】

〔1〕敬信:尊敬和相信。

〔2〕处:结交。朋侪(chái):朋友和同辈。虚骄:无相应的才能或力量而盲目地自傲。

〔3〕更(gēng):经历,经过。

【译文】

对尊长完全无敬意、不诚实,对朋友一味虚伪骄傲,这些一旦养成了习惯之后,再经过一二十年,这种人会变成什么呢?

【点评】

人生在世,贵在胸怀坦荡、以诚待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反之,如果目无尊长,骄友傲朋,与人相处会使人觉得面目可憎,心生厌恶,时间久了,将会使自己处于被孤立的绝境,一事无成。

alt

迎宾拜谒图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出土于洛阳西汉墓。图中平列五位冠巾束发、身着长袍、腰间束带的男士。左侧向右而立的迎宾者,作拱手状,似在迎候。宾客有的似情绪激动,有的略显沉静,但举止都不失优雅。


交游鲜有诚实可托者〔1〕,一读书则此辈远矣,省事省罪〔2〕,其益无穷。


【注释】

〔1〕交游:交际,结交朋友。鲜(xiǎn):稀,少。

〔2〕罪:过失。

【译文】

热衷交际的人很少有忠诚可托的,我们一心读书,这样的人就会远离我们。如此一来,省了许多麻烦,也会少犯错误,好处太多了。

【点评】

古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人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可见在交友时,我们要慎重选择,多交益友,远离损友。经常与那些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交往,才会有利于陶冶情操,增长才干。一旦交到了“损友”,就必须想方设法与之中止交往,只有这样,才可能避免因交友不慎而贻害自身。

alt

“三省吾身”的曾参


人品须从小作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1〕,则一生人品坏矣。


【注释】

〔1〕权宜:原指随时事而灵活变通,此处指见风使舵。诡随:狡诈多变。

alt

京剧中曹操的脸谱为白色,用以表示对曹操“奸诈”的形象定位。

【译文】

培养品行要从小处做起,见风使舵、因循苟且、狡诈多变的想法多了,一生的人品将被败坏。

【点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要致力于成就德行,就必须从点滴做起,从小处养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小善而成大德。日常小事看起来微不足道,但从品德的修养上来讲却是一件大事。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要从小问题上看到大危害,从小事情上看到大祸患,踏踏实实从一言一行的小处着眼,把良好道德行为的培养与日常小事结合起来,使良好的道德成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制义一节〔1〕,逞浮藻而背理害道者比比〔2〕,大抵皆是年少,姑深抑之〔3〕。吾所取者,历练艰苦之士〔4〕


【注释】

〔1〕制义:明、清时科举考试规定的文体,即八股文,也称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或四书文。

〔2〕逞:炫耀,卖弄。浮藻:浮华的辞藻。比比:到处,处处。

〔3〕姑:权且。抑:压制。

〔4〕历练:阅历多而有经验。艰苦:反复经过磨难的人。

alt

古代科举考试图

alt

图为南京江南贡院,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

【译文】

关于写八股文章,到处都是卖弄浮华的辞藻而违背、损害儒家道义的人,这些人多半都是年轻人,应当大力地抑止他们。我所赞赏的是那些历经艰苦磨难而阅历深的人。

【点评】

在作者看来,八股技巧不过是雕虫小技,以八股取士,危害很大,应当选取那些经历坎坷而经验丰富的稳重人才,只有他们才能担得起安邦立国的重任。


多读书达观今古〔1〕,可以免忧。


【注释】

〔1〕达观:遍览,纵观。

【译文】

多读书能遍览纵观古今之事,可以免去许多烦忧。

【点评】

在作者看来,读书洞达古今、深究治乱,不但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还会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思想境界得到提高,道德情操得到陶冶,进而免于俗世的悲哀忧戚和烦恼困扰。

alt

康熙读书图


立身作家读书〔1〕,俱要有绳墨规矩〔2〕,循之则终身可无悔尤〔3〕。我以善病〔4〕,少壮懒惰,一旦当事寄〔5〕,虽方寸湛如〔6〕,而展拓无具〔7〕,只坐空疏卤莽〔8〕,秀才时不得力耳。


【注释】

〔1〕作家:治家,理家。

〔2〕绳墨:木工打直线用的工具,比喻规矩或法度。规矩:校正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多用来比喻标准法度。

〔3〕悔尤:怨恨。

〔4〕善:容易,易于。

〔5〕事寄:担当事任。

〔6〕方寸湛如:心地纯厚,头脑清醒。

〔7〕展拓无具:缺少发展和开拓的才能。具,才具,能力。

〔8〕坐:因为。空疏:空虚浅薄。卤莽:也作“鲁莽”,指说话做事不仔细考虑,冒失、轻率。

alt

《孟子》有言:“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用以比喻礼义在个人修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译文】

立身处世,治家读书,都要有规矩,遵循规矩法度则一生可以免去后悔和怨恨。我因为体弱多病,年轻时就懒散,一旦担当事任,虽然心中明亮但还是难以开拓事业,主要因为空疏鲁莽,这都是做秀才时未下苦功的缘故。

【点评】

所谓规矩,也就是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规则,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作者告诫子孙,立身处世、治家、读书一定要遵循规矩法度,否则就会一生空疏鲁莽,无法担当大任,只能懊悔终生。


迩来圣明向学〔1〕,日夜不辍〔2〕,讲官蒙问〔3〕,虽多不能支〔4〕。东宫亦然〔5〕。一日宫中有庆暂假,皇上语阁臣曰〔6〕:“东宫又荒疏四五日矣〔7〕。”汝辈一月潜心攻苦,能有几日?欲望学问之成,难矣!


【注释】

〔1〕迩(ěr)来:近来。圣明:旧指皇帝,此处专指明毅宗朱由检。

〔2〕辍(chuò):停止。

〔3〕讲官:为皇帝经筵进讲的官员。

〔4〕支:应付。

〔5〕东宫:皇太子所居处,故以东宫代称太子。

〔6〕阁臣:明、清大学士的别称。大学士入阁办事,故称阁臣。

〔7〕荒疏:指学业因不常习用而致生疏。

alt

位于浙江桐乡的梁昭明太子读书处

【译文】

近来皇上认真学习,日夜不停,向讲官频频发问,讲官虽多,也不能应付皇上的发问。太子也是这样。一日宫中因有庆典,短时休假,皇上向内阁大臣说:“太子的课业又要荒废四五天了。”你们一个月中能有几天用心专一、刻苦攻读?这样下去,希望学问有成,难啊!

【点评】

在中国古代,皇家非常重视接班人的培养,太子或皇子很小就要开始读书。六艺如礼、乐、射、御(驾驭马车)、书(书法)、术(算术)和五经如《易》《书》《诗》《礼》《春秋》都是他们必须掌握的基本才能和知识。由于身份的特殊,他们需要通过读书来广见闻、增智慧,了解历代兴衰更替,以史为鉴,安邦治国。这里作者以皇室勤学为榜样,告诫后辈,如果读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用心不专,希望学业增进,简直是太难了。


士人贵经世〔1〕,经史最宜熟。工夫逐段作去〔2〕,庶几有成〔3〕


【注释】

〔1〕士人:古代的读书人,一般指士大夫、儒生。也泛指知识分子阶层。经世:治理世事。

〔2〕工夫:这里指读经书和史书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

〔3〕庶几(shù jī):也许,或许。

【译文】

读书人贵在治理世事,经书和史书最应该熟悉。在阅读经史时,每一段都要花费工夫去理解、学习,这样或许会有所成就。

【点评】

古代的读书人大都受到儒家思想的教化,以出仕做官、治理世事为一生的追求,他们最注重经书和史书的研读,从中修身养性,学习治国之道。但是,要想完全熟悉、理解经书和史书,就需要花费大量的工夫,认真仔细地学习思考。作者在此是要告诉儿子哪些书是必须要熟悉的,并且应该怎么样阅读这些书。其实,读书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科学地选择读书方法,否则就读不好书。这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读书方法:精读。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比较重要的书籍或名篇佳作,要花费工夫细读多思。遇到问题时,需要反复琢磨求证,耐心研究,直至完全理解,了然于心。只有潜心阅读,细嚼深思,才能挖掘书中的奥妙,吸取其中的精华,使自己获得最大的助益。

alt

提出“经世致用”思想的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


器量须大,心境须宽。


【译文】

气量应该博大,心境应该宽广。

alt

管仲射齐桓公画像石

春秋时,管仲拥立公子纠与小白(齐桓公)争夺君位。在回国途中相遇,管仲射中小白带钩。但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终成五霸之首。

【点评】

人生有很多种处世的方法和态度,但到底应该怎样,答案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儒家主张以中正平和的心态,讲求以和为贵。道家讲求自然,强调要有包容万象的博大胸怀和宽广心境,这也正是作者所崇尚的。心境宽广的人乐观向上,懂得包容别人,不会轻易被周围的事情所困扰,使自己活得轻松自在、怡然自得。这也正体现了一个人良好的修养以及极高的精神境界。


切须鼓舞作第一等人句当〔1〕


【注释】

〔1〕切(qiè)须:务必,一定要。第一等人:这里指的是在学问、德行、言语、处事等方面都很优秀的人。句当(gòu dàng):同“勾当”,此处为中性词,指事情。

【译文】

一定要鼓舞自己做第一等人的事情。

【点评】

同吴麟征一样,明代学者吕坤在《续小儿语》中说:“做第一等人,干第一等事;说第一等话,抱第一等识。”也教育孩子要树立远大的志向。一个人只有志向远大,才能眼光高远,不计较眼前的利害得失,并且能克服困难和懒惰,不断进取,最终取得更大的成就。所以我们不仅要树立远大志向,而且要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要自我激励,咬紧牙关,继续前行。


真心实作,无不可图之功〔1〕


【注释】

〔1〕图:图谋,谋取。

【译文】

只要诚心实意踏实做事,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

【点评】

真心实干,是每一个成功人士所具有的品格,也是人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所要经受的重要考验。真心是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只有有了真心,才会激励自己进一步前行,从而树立志向,坚定意志,认认真真地做事,抵御外界的一切诱惑。实干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个过程是艰难的,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与心血,克服许多的困难与挫折,但同时在实干的过程中,我们也更加坚定意志和信念,收获宝贵的经验,使自己不断成长。“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总结了几千年来的历史教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论,明确指出了实干的重要性。做事情虚情假意不行,只凭嘴上功夫而不付诸实际行动也会为人所不齿,所以我们做事一定要求真务实,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前行,切勿弄虚作假,只说不干。


竹帛青史〔1〕,岂可让人!


【注释】

〔1〕竹帛青史:竹帛、青史均指史书。此处指名垂青史。竹帛,竹简和白绢,古代没有发明纸张之前,用竹帛书写文字。后引申为书籍、史书。青史,古代曾以竹简记事,因竹简为青色,故称史籍为“青史”。

【译文】

在史册中留下好名声的事情,怎么能让与别人!

【点评】

在史册中留下好名声,是许多有志向之人的追求。然而能在史册中留下名字的人又有多少呢?有的人虽然载入史册,但却是以奸诈、丑恶的面目展露于后人面前,最终遗臭万年。以史为鉴,我们可知,一个人如果想要青史留美名,一方面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坚守自己的原则,在遵守道义的前提下尽力争取对自己极为重要的事情;另一方面要修养自己的德行,增加自己的学识,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有丝毫懈怠;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德兼备,这样才能在众人之中出类拔萃,博得一个好名声。

alt

写有隶书的汉代竹简


不合时宜,遇事触忿〔1〕,此亦一病。多读书则能消之。


【注释】

〔1〕触忿(fèn):触发内心的愤怒。

【译文】

不符合当时的潮流和风尚,遇到事情就会触发内心的愤怒,这也是一个弊病。多读书就能消除它。

【点评】

不合时宜,特立独行,就会遭到主流人群的排斥和打击;遇事激动愤怒,就容易得罪别人。这两个缺点会使自己陷入被动困顿的境地,不是为人处世的好方法。但它们也是人的一种性格,不会轻易改变,这就需要借助读书的强大力量了。读书不但是获得知识、技艺和才能的最佳途径,也是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使人知礼明智、平正通达的最好方式。所以要想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多读书,从中汲取营养,消除自己的缺点,学习通达之道。

alt

林则徐像

林则徐为了改掉自己急躁的坏脾气,曾特地写下了“制怒”二字,制成横匾,挂在书房的正面墙上。


忠信之礼无繁,文惟辅质〔1〕;仁义之资不匮〔2〕,俭以成廉。


【注释】

〔1〕文惟辅质:文采只是用来辅助内容。文,文华辞采。质,朴素的质地,未加修饰的本来状态。

〔2〕资:资质,天资。匮(kuì):缺乏。

【译文】

忠诚而守信的制度和礼节不需要繁复藻饰,文采只是用来辅助实际的礼节内容;仁爱和正义的资质不缺乏,俭省节约就能成就廉洁。

【点评】

本则作者意在告诉儿子要发自内心地忠实、守信,不要流于表面繁复的礼节;时刻具有仁爱正义之心,在生活中节俭,这样才能成就自己廉洁的名声。如果只想以形式上繁复的礼节来展现自己的忠诚和守信,而内心实际并无此意,也不付诸真实行动,那自己的真面目早晚会被别人拆穿,且被认为是一个虚伪的小人。对家人、乡邻都能关怀、爱护,常怀正义之心,就会得到别人的爱戴和信任,廉洁的声誉很容易成就。忠信、仁义都是儒家倡导的立身处世原则,如果能真诚守信且付诸行动,不流于表面形式,对每个人来说都大有益处。

alt

对古代礼仪服饰以及场景进行描绘的礼图


海内鼎族〔1〕,子姓繁多〔2〕,为之督者〔3〕,其气象宽衍疏达〔4〕,有礼法而无形畛〔5〕,有化导而无猜刻〔6〕。故一人笃生〔7〕,百世茀郁〔8〕,以酝酿深而承藉厚也〔9〕。水清无鱼〔10〕,墙薄亟裂〔11〕。车鉴不远〔12〕,尚其慎旃〔13〕


【注释】

〔1〕鼎族:豪门贵族。

〔2〕子姓:子孙,后辈。

〔3〕督者:督导之人。这里指一家之长。

〔4〕气象:气度,气概。宽衍(yǎn)疏达:宽厚通达。

〔5〕形畛(zhěn):刑罚的约束、限制。形,通“刑”,刑罚。畛,界限。

〔6〕化导:教化开导。猜刻:猜忌刻薄。

〔7〕笃(dǔ)生:得天独厚地降生。笃,丰厚。

〔8〕百世:很长时间,很多世代(一世为三十年)。茀(fú)郁:形容香气浓厚。这里有繁荣昌盛之意。

〔9〕承藉(jí):同“承籍(jí)”,承袭先人的仕籍。

〔10〕水清无鱼: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用来告诫人们对人或事不要太过苛刻。

〔11〕亟(jí):急切,急速。此句喻要不断积累学识,完善自己,使自己更加厚重。

〔12〕车鉴:意与“前车之鉴”同,比喻可引以为鉴的往事。

〔13〕旃(zhān):语助词,相当于“之”或“焉”。

【译文】

全国之内的豪门贵族,子孙繁多,作为督导子孙的一家之长,他的气度应当宽厚通达,对子孙有礼法上的讲求而无刑罚上的约束,有教化开导而无猜忌刻薄。所以如果一个人得天独厚地降生,那么其家族就会昌盛百世,这是因为经过那一个人深深地酝酿积累而使子孙能长时期承袭他的仕籍。水太清了就不会有鱼,墙太薄了就会很快地坏裂。前车之鉴至今还不远,仍然需要谨慎啊!

alt

王者之器——司母戊大方鼎(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古人常用“钟鸣鼎食”来形容世家大族的排场,因此“鼎族”也就被用来代指豪门贵族。

【点评】

因为古代有世袭制度,世家贵族的子孙可以荫袭上一辈的官位,所以,如果世家大族的一家之长自己的德行修养很高,那么在督导子孙的时候气度就会宽厚通达,和善教化,子孙在如此教导下必会有所成就,并且受其影响将此种精神代代相传,其家族就不会衰落,他的官位也会长时期地被世袭,家族就会一直昌盛。可见一家之长的重要作用。“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过清澈鱼就无法藏身而被人捕食,人太过严厉苛求就会没有伙伴跟从他。所以,作为一家之长要修养好自己的德行和学识,心胸宽广,督导子孙时宽严相济、和善教导,不猜忌、不苛刻,才能让子孙代代相传,使家族昌盛百世,否则就会像薄墙一样快速崩裂。


莫道作事公〔1〕,莫道开口是〔2〕,恨不割君双耳朵,插在人家听非议〔3〕;莫恃筑基牢〔4〕,莫恃打算备,恨不凿君双眼睛,留在家堂看兴废。


【注释】

〔1〕作事:处事。

〔2〕开口是:说的话正确。

〔3〕人家:别人的家。非议:批评,指责。

〔4〕恃(shì):依靠,仗着。

【译文】

不要说你处事公正,不要说你说的话正确,恨不得割掉你的一双耳朵,插在别人家让你听听别人对你的指责;不要自恃根基牢固,不要自恃打算完备,恨不得挖出你的一双眼睛,留在你家厅堂看后代的兴废存亡。

【点评】

本则包括修身和齐家两个方面。首先,作者指出修身的重要性。一个人做事往往仅从某些角度出发,容易造成片面性,即使自己认为做的很周到的事,也会由于个人眼界或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产生错误,所以应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及时修正个人行为,做到处事公正、言论真实,以免招来他人非议,败坏自己的名声。其次,作者指出持家守业的不易。俗话说:“创业难,败家易。”就算家族根基深厚、打算周备,但只要你放弃努力,昌盛的家族也会很快地衰落。因此作者严肃告诫子女不能一味地奢侈浪费,纵情享乐,即使在家族兴盛的时候仍然要居安思危,勤俭持家,以福泽子孙万代。

alt

罗洪先字册

罗洪先是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状元,相传曾作《罗状元醒世歌》,内有“静坐当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的名句。


家之本在身,佚荡者往往取轻奴隶〔1〕


【注释】

〔1〕佚(yì)荡者:放纵、放荡的人。取轻奴隶:被奴隶轻视。

【译文】

家庭的根本在于人的自身,放纵、放荡的人往往被奴隶所轻视。

【点评】

本则作者告诉儿子自身的言行品德对家庭的重要性,如果放纵、放荡,贪图享乐,那么连奴仆都会轻视自己,这岂不悲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其中修身是第一步,只有修身才能齐家。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言行。道家、儒家、墨家都讲修身,虽然内容不尽相同,但都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治家时严于律己,对自身行为加以约束,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成为大家学习和效仿的对象。个人的言行举止和决定能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就具有了一定的权威性,在实际事务中能起到切实的领导作用,也就能够将一个家族的力量凝聚起来。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放荡不羁,整日无所事事,没有责任心,就不可能受到尊重,也就无法得到拥护,就算是有好的想法也得不到大家认可,还何以谈治家、齐家呢?

alt

清末《小学修身教科书》

alt

民国修身课本


家用不给〔1〕,只是从俭〔2〕,不可搅乱心绪。


【注释】

〔1〕不给(jǐ):匮乏,不充足。

〔2〕只是:仅仅是,只有。

【译文】

家里的日常开销不充足,只有节俭这一条路,不可因此搅乱了自己的心绪。

【点评】

作者告诫子孙在贫困的时候要节俭持家、量入为出,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心性,安贫乐道。王勃《滕王阁序》所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曾激励了多少有志之士。所以,在贫困窘境下仍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信仰,不可因暂时的贫困,放弃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有些人遭遇贫困时,会想些旁门左道,不再安分守己,做出违背道德和法律之事。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违背了这条原则即使获得了财富,也是为君子所不齿的。

alt

卢人镜书司马光《训俭示康》折扇。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训俭示康》是司马光教导其子司马康从俭的一篇名文。


四方兵戈云扰〔1〕,乱离正甚〔2〕,修身节用,无得罪乡人。


【注释】

〔1〕兵戈:指战争。云扰:比喻动荡不安。

〔2〕正甚:十分严重。

【译文】

天下战争纷纭,动荡不安,百姓遭乱流离十分严重,要修养身心,节省费用,不要得罪乡邻。

【点评】

本则作者告诫子孙,生逢乱世的生存法则,就是修养身心,勤俭持家,与乡亲和睦共处。乱世之中,国家机器处于瘫痪状态,原有的道德法律都受到破坏,不再能保护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乱世之中安身立命,首要的是修身养性,使自己处变不惊,内心安定后才能保持头脑清醒理智,做出准确判断。乱世之时,生计的维持只能靠原先积攒下来的钱财度日,节约用度才能保障正常生活的进行,就算有钱也切忌露富,避免为自己招来不测之灾。战乱纷纭,自保是每个人的求生本能,但个人力量渺小,要为自己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就必须与乡邻和睦共处,这样,有困难的时候才会得到大家的帮助,也可以借助众人的力量和智慧在战乱的环境下求得平安。

alt

汉持戈骑兵画像石


疾病只是用心于外,碌碌太过〔1〕


【注释】

〔1〕碌碌:繁忙、劳苦。

【译文】

生病的原因就是用心于身外之物,操劳过度。

【点评】

身外之物就是指钱财、名利等身体以外的东西。人如果为了追名逐利,终日劳碌,而不注重自身修养,那么生病便不足为奇了。作者以此告诫子孙,一定要注重内在修养,莫要用心于身外之物。一个人整日追求物质财富、功名利禄,这样会使其心终日处于忙碌状态,得不到空闲休息。有的人甚至为这些身外之物工于算计,为得不到的利益纠结,又害怕既得利益失去,忧思郁结,久而久之,这种种心理上的反应作用在身体上,就会产生疾病,这样岂不是得不偿失?安于恬淡,使自己的心灵和生活都处于一种轻松自在的状态,便会身心健康,和谐快乐。

alt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十分强调心理养生的重要性。


家门履运〔1〕,正当蹇剥〔2〕,跬步须当十思〔3〕


【注释】

〔1〕履(lǚ)运:遭逢时运。

〔2〕蹇剥(jiǎn bō):比喻时运不济。

〔3〕跬(kuǐ)步:半步,跨一脚。古代称人行走,举一次脚为“跬”,举两次脚为“步”,故称半步为“跬”。

【译文】

家族遭逢的时运,正当不济之时,走半步都应当仔细多思量。

【点评】

作者告诫子孙,在家族时运不济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行事,时刻为家族着想。当整个家族的外部环境发生了不好的变化时,此时作为个人,应调整心态,对家族和自己的位置准确定位,遇事三思而后行,处处以家族利益为重。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切不可按照原来的思维和习惯,盲目行事,否则只会让自己和家族处于被动状态,于时运不济之际雪上加霜。

alt

唐朝名相魏徵,曾写下千古名文——《谏太宗十思疏》。

alt

《荀子·劝学篇》,其中有“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的名言。


处乱世与太平时异,只一味节俭收敛,谦以下人〔1〕,和以处众〔2〕


【注释】

〔1〕谦以下人:谦虚以居人之下。

〔2〕和以处众:和睦以与众人相处。

【译文】

在乱世时的处世方法与在太平时的不同,应该秉持节约用度,收敛自身,谦虚以居人之下,和睦以与众人相处。

【点评】

作者告诉子孙,乱世之时,应该节俭收敛,谦逊和善。作者生活在明末,恰逢乱世,当时政治腐败,党争不断,农民起义频仍,清兵入侵不断,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因此作者希望子孙能在乱世中保全家族。节约用度,可以使家庭生计在乱世中得以长久维持;收敛自身,做事就会少出错,别人也就抓不到把柄陷害自己;甘于谦逊,不露锋芒,就不会招致他人嫉恨;与众人和睦相处,不得罪他人,便会得到大家的信任和帮助。如此一来,才有可能在乱世之中获得平安,不使自己和家族遭受灾祸。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需要顺应社会形势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处世方式,如果不知变通,就可能会招致灾祸。

alt

“和”是古人为人处世的最高原则和境界,图为各种字体的“和”字。


生死路甚仄〔1〕,只在寡欲与否耳〔2〕


【注释】

〔1〕仄(zè):狭窄。

〔2〕寡欲:节制欲望。耳:文言助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译文】

生与死之间的路很狭窄,只是在于你的欲望多少罢了。

【点评】

作者认为人的生死只在一线之间,关键看自己能否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欲望,能否有效地驾驭欲望。在这个问题上,作者推崇道家“清心寡欲”的思想,认为寡欲最为重要。作者告诫我们,要保持心地清净,减少欲望,取己所需,适可而止。不要一味地贪求享乐,也不要抱怨世间的不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就可以从容、乐观地生活。相反,如果一个人让欲望无限制地膨胀、泛滥,欲壑难平,得陇望蜀,贪得无厌,甚至为了谋取利益,作奸犯科,其结果只能是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水到渠成,穷通自有定数〔1〕


【注释】

〔1〕穷通:困厄与显达。定数:气数,命运。

【译文】

水流到的地方便有渠道,困厄与显达自有定数。

alt

alt

文徵明书《滕王阁序》,内有“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名句,鼓励人们在逆境时仍要保持高远志向。

【点评】

本则作者教育子孙,做人做事都要顺其自然,莫要强求。水到渠成就是指事物如果顺着自然趋势,那么等到条件成熟了,自然会取得成功,当然这是针对通达这个方面而言的。在作者看来,穷与通是上天已经安排好的,自有定数,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既然不能改变,就不要执著追求,要顺势而为,顺其自然,等待它真正到来的那一天。但这并不是说什么都不要做,只一味地坐等天命,顺其自然的前提是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自然趋势去做事,只是到了人力所不能及的程度就需要停下来,不可强求。其实,这也是一种融通的处事之道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治家舍节俭,别无可经营〔1〕


【注释】

〔1〕经营:规划治理。

alt

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家训——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也极力推崇节俭持家的治家法则

【译文】

治家除了节约俭省,没有其他的经营方法。

【点评】

家庭是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然而治理好一个家庭,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作者在这里指出,节俭是治家的唯一有效的方法,不仅要有节俭的意识,也要有实际行动,学会节俭,学会治家。节俭是一种美德,家庭中的所有物质财富,都是父母辛勤劳作换来的,来之不易。如果不知节俭,奢侈浪费,不仅是对父母不尊重,而且还会使家业迅速衰败。从小养成节俭的好习惯,不盲目攀比、追求享乐,这于人于己,于家于国,都是一件高尚的事情。


待人要宽和,世事要练习〔1〕


【注释】

〔1〕世事:指社交应酬、人情世故。练习:熟悉,善于洞察。

【译文】

待人接物要宽厚和善,人情世故要熟悉练达。

【点评】

本则作者告诉我们,在社会中与人相处,要以宽厚待人,与人为善,熟悉人情世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磕磕碰碰,应该怎样学会避免冲突,和他人进行正确的交往呢?一条重要的法则就是宽容和善。宽容是人们至高无上的美德,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是一个人素质和修养的体现。宽容别人的错误,别人会感谢你,自己同时也会获得快乐。和善之人,给别人留下很好的印象,必会有很多人愿意亲近。宽容和善之外,我们还要通晓人情世故,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行事,不至于被他人误解,避免与人交恶。

alt

木制联语,上书“洞明世事,练达人情”。


四方衣冠之祸〔1〕,惨不可言,虽是一时气数,亦是世家习于奢淫不道〔2〕,有以召之〔3〕。若积善之家〔4〕,亦自有获全者。不可不早夜思其故也〔5〕


【注释】

〔1〕衣冠:代指士大夫。

〔2〕世家: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家族。不道:无道,胡作非为。

〔3〕有以召之:因为这才招致祸事。召,招致。

〔4〕若:至于。

〔5〕早夜:日夜。

【译文】

天下士大夫遭受的祸事,惨不可言,这虽然是一时的气数,但也是因为门第高贵的家族习惯于骄奢淫逸、胡作非为,才招来祸事。至于累积善行的人家,也自有得以保全的。不可不终日思考一下其中的缘故。

【点评】

《周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意思是说一个家族多做好事,多积善行,即使平常遇到困难和灾祸,也会逢凶化吉,获得福报,延及子孙后代。相反,如果一个家族做许多坏事,不积善行,即使当时繁荣昌盛,也必定会招致祸事,并祸及子孙后代,使家族衰败难兴。所以,作者告诫子孙,要保全自身和家族,就必须多行善事,千万不要仗着自己的家族势力骄奢淫逸、胡作非为。浮华奢靡的生活,会迷人心智,使人不求上进,终有一天会坐吃山空。胡作非为,仗势欺人,必定会招致别人的怨恨,树立众多敌人。久而久之,家族会招来灾祸。而积累善行的人家会受到别人的拥护和爱戴,即使在乱世,也会得以保全。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这个道理。

alt

刻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墨盒


忧贫言贫,便是不安分,为习俗所移处〔1〕


【注释】

〔1〕移处:改变之处。

alt

郑板桥所绘竹图

在文人雅士中,竹子象征着高洁的品质:竹不开花——象征富贵不能淫,竹叶冬青——象征贫贱不能移,竹质坚——象征威武不能屈,竹有节——象征有气节,竹空心——象征虚心。

【译文】

为贫穷忧愁,说自己贫困,便是不安守本分,这便是被习俗所改变之处。

【点评】

安贫乐道是儒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历来为人们所称颂。《论语》有言“君子固穷”,就是说君子能够安贫乐道,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与道德操守,不随波逐流,不失节操。本则作者也告诫我们,要不为贫困忧虑,不被世俗所扰,箪食瓢饮,乐以忘忧,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从而获得内心的清净与安宁。


孤寡极可念者〔1〕,须勉力周恤〔2〕


【注释】

〔1〕可念:可怜。

〔2〕勉力:努力,尽力。周恤(xù):周济,接济。

【译文】

对极为可怜的孤寡之人,要尽力周济。

【点评】

同情弱者,帮助弱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爱”。在作者看来,仁爱之人皆有一颗恻隐之心,对于那些极为可怜的孤寡之人,不仅要对其怜悯同情,还要把怜悯之心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因为这不仅会改变这些可怜之人的境况,同时也会使自己的内心获得轻松与快乐,是自己高尚情操和美好品德的表现。所以,我们要助人为乐,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alt

孙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天下为公”描绘的正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和“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大同理想社会。


近来运当百六〔1〕,到处多事。行过东齐〔2〕,往往数百里绝人烟,缙绅衣冠之第〔3〕,仅存空舍。河南尤惨,一省十亡八九〔4〕。江南号为乐土,近亦稍稍见端〔5〕,后忧患更不可测。凡事循省〔6〕,收敛节俭,惜福惜财,多行善事。勿苟图利益,勿出入县门〔7〕,勿为门客家奴所使〔8〕,勿饱食安居晏寝〔9〕,自鸣得意。


【注释】

〔1〕百六:又称“百六阳九”。古人讲灾变运数,阳为旱灾,阴为水灾。四千一百六十七年为一元,初入元一百零六年就发生了九次旱灾,故“百六”指灾变、厄运。

〔2〕东齐:指周朝时的齐国,今为山东一带。因地处国土之东,故称“东齐”。

〔3〕缙绅(jìn shēn):明代的封建特权阶层,地位仅次于贵族地主。衣冠:代指士大夫。第:府第,宅院。

〔4〕十亡八九:十个人中有八个或九个逃亡了。亡,逃亡。

〔5〕端:端倪,征兆。

〔6〕循省:自我省察、反省。

〔7〕县门:县衙。这里泛指官衙。

〔8〕门客:寄食于官僚贵族门下并为之服务的人。使:使唤,差遣。

〔9〕晏寝:晚睡。晏,迟,晚。

alt

民国赈济难民附捐款的邮票。当时购买邮票的人附捐邮票等额的善款。

【译文】

近来国运困厄,处处都有很多事。路过山东,那里往往数百里地没有人烟,缙绅和士大夫的府第,仅存空空的房屋。河南更为悲惨,一省的人口十分之八、九逃亡了。江南号称乐土,近来也稍见动乱的征兆,以后的忧患更难预测。凡事省察,收敛自身,节俭用度,惜福惜财,多做善事。不要贪图不正当的利益,不要出入官衙,不要被门客和家奴所差遣,不要饱食终日,安居晚睡,自鸣得意。

alt

清代开仓放粮木牌。题有“侯承经堂择于×月×日开仓”,是古代赈灾的实物见证。

【点评】

本则体现出了作者深深的忧患意识和修德立身的主张。在明末那个动乱的年代,北方的百姓流离失所,纷纷离家逃难。作者的家乡在浙江,居于南方,而江南这方乐土也已经出现了动乱的征兆,所以,作者提出了在乱世中安身立命的一系列处世之道。事事反省,可以知道自己的是非得失,有错改之,无则加勉;收敛自己的行为,行事低调,就可以避免犯错,不招他人忌恨;节约用度,可以积累更多的财富,不仅可以使全家温饱,还可以帮助他人;多做善事,积累善行,这样于己于家都有莫大的助益。在非常之时,要想好好地生存,为人处世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能贪图不义之财,时刻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同时也要时刻充满忧患意识,不要因一时的安乐自鸣得意、沾沾自喜,殊不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论在何时,自我反省、修养德行、勤劳节俭、多行善事都是我们应当牢记并努力践行的。


厚朋友而薄骨肉〔1〕,所谓务华绝根,非乎〔2〕?戒之,戒之!


【注释】

〔1〕薄(bó):轻视,看不起。骨肉:比喻至亲。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人。

〔2〕务华绝根:追求花朵而断绝根部。比喻只注重次要的,而忽视了最根本的部分。华,通“花”,花朵。

【译文】

重视朋友而轻视至亲,正所谓追求花朵而断绝根部,不是这样吗?千万千万不要这样做!

【点评】

儒家倡导的“兄友弟恭,父慈子孝”,把血缘和亲情看得极为重要。作者认为,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儿女都是自己的骨肉至亲,是应该最为关心和重视的人。相对于至亲,朋友则是居于第二位的。如果重视朋友而轻视至亲,就是为了次要的东西而断绝根本,定会深受其害。朋友固然很重要,我们应该真心相待,但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才是我们最应该珍视的。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千辛万苦把我们养大,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这些我们都应感恩于心,万万不可因朋友而轻视自己的骨肉至亲。

alt

alt

中国古人重视血缘亲属观念,认为家谱血缘是缔结社会关系的基础,古代普遍盛行的“家谱”就集中反映了这种观念。


世变日多,只宜杜门读书〔1〕,学作好人,勤俭作家,保身为上。


【注释】

〔1〕杜门:闭门。

【译文】

世事的变乱一天天增多,只应闭门读书,学习做个好人,勤俭持家,保全自身方为上策。

【点评】

作者认为面对变幻莫测的世事,闭门读书、修养德行、独善其身、保全自己才是最佳之策。乍看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避世色彩,但作者这样教育儿子自有他的道理。世事多变之时,自己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行走于世,兼济天下,那就只能先独善其身,继续学习修德,勤俭持家,保全自身和家族。因为一旦被日益浅薄的世俗所污染,很有可能会败身亡家。作者的告诫可谓用心良苦。

alt

明代吴伟《临流读书图》


早完钱粮〔1〕,谨持门户〔2〕


【注释】

〔1〕完钱粮:交纳田赋。钱粮,指田赋。古代的田赋,有的征收粮食,有的征收银钱,有的二者并征,故称“钱粮”。

〔2〕谨持:谨慎守持。门户:原意指正门、房屋的出入口。这里是门第的意思。

【译文】

早早上交田赋,谨慎守持门第。

【点评】

作者饱经风霜,洞彻世事,为避免后辈贪图小利,不按国家法规办事,不谨慎持家,导致家道衰落败亡,所以他教育子孙要遵照国家之法行事,按时纳粮完税,谨慎守持门第。其实在任何时候,都应遵纪守法,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贪图小利,勤俭节约,这样就会避免祸事,并使家族兴旺发达。


儿曹不敢望其进步〔1〕,若得养祖宗元气〔2〕,于乡党中立一人品〔3〕,即终身村学究〔4〕,我亦无憾。浮华鲜实〔5〕,不特伤风败俗〔6〕,亦杀身亡家之本。文字具第二义也〔7〕


【注释】

〔1〕儿曹:儿辈。泛指晚辈的孩子们。

〔2〕元气:精神。

〔3〕乡党:家乡。

〔4〕村学究:乡村塾师,此处指布衣书生。学究,私塾的教师。

〔5〕鲜(xiǎn):非常少。

〔6〕不特:不仅,不但。

〔7〕文字:这里指诗文。

alt

中国古代的私塾

【译文】

儿孙一辈,不敢期望他们进步,如果能够修养出祖宗的精神,在家乡树立一个好的品德,即使终身为布衣书生,我也没有什么遗憾。浮华不实,不仅伤风败俗,也是丧失生命、家庭败亡的根源。写诗作文都是次要的事情。

【点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这是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作者并不要求每个后辈儿孙都成为贤人、圣人、政治家、文学家,但希望他们能够有祖宗当年奋发进取的精神,找准自己的位置,树立优秀的品德和形象,哪怕一生只是个清贫读书人,作者都没有遗憾。追求表面浮华而没有真才实学,不仅仅是败坏社会风气,也是自身败亡之由。相对于高尚的品德和名誉,作诗作文、附庸风雅都是次要的事情。只有有了良好的德行和节操,求真务实,才能在诗文上有所成就。所以,作者告诫我们,一个人最重要的并不是物质上多么富有,地位有多么显赫,而是要在品德上有所成就,因为这是一笔很大的精神财富,会受用一生。


人情物态,日趋变怪,非礼义法纪所能格化〔1〕,宜早自为计。


【注释】

〔1〕格化:纠正教化。格,纠正。化,感化,教化。

【译文】

人情世态,渐渐变得奇异多变,不是礼法道义和法律纲纪所能纠正教化的,自己应当早作打算。

【点评】

作者有较强的洞察力和前瞻力。他认为当下日趋变化的人情世态连历来尊奉的礼义法纪都不能纠正了,这是一种很危险的现象,极有可能会酿制灾祸,应该早早地做好打算,以防不测。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作者告诫我们应该根据现实的状况未雨绸缪,以应付事物新的发展变化。如果抱残守缺,一味地以老眼光看待新事物,注定要在新的发展中被淘汰。


若身在事内,利害不容预计〔1〕,尽我职分,余委之天而已〔2〕


【注释】

〔1〕利害:利益与损害。容:需要。

〔2〕余:剩余的,其余的。委之天:委托给上天,即听天由命。

【译文】

如果自己陷于某事之中,利与害不需要事先估计,只要尽自己职务范围内的责任就可以了,其余的就听天由命了。

【点评】

本则作者告诫儿子要尽人事,听天命。这和所谓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一个道理,看似有些消极,却是至理名言。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和责任去奋斗去争取,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也要遵守天意,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妄为。因此我们要做某件事情,不要过多顾虑利益得失,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完成。即使失败了,也无怨无悔。古代的人大多信奉天命,认为上天自有神明在,上天旨意不可违。但若是只坐在家中听天由命,不做丝毫努力,那就会必败无疑。可见,凡事既能克尽人事,又能安听天命,才是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陈白沙先生云〔1〕:“吾侪生分薄于福〔2〕,敢求全?”三复斯言〔3〕,自可不肉而肥〔4〕


【注释】

〔1〕陈白沙:指陈献章。陈献章,字公甫,广东新会人,明代思想家、教育家、诗人,少年时迁居白沙乡,后人尊称为“白沙先生”。

〔2〕侪(chái):同辈。

〔3〕三复:多次重复。三,表示多次或多数。斯:这,这个。

〔4〕不肉而肥:不吃肉而身胖,比喻对人有益的东西。

【译文】

陈白沙先生说:“我们这一辈生来命中注定福气少,怎敢事事求全?”反复诵读并体会这句话,自然可以从中获得益处。

【点评】

作者引用著名学者陈献章的话来教育子孙不要事事求全责备,凡事尽人事,听天命。如果能真正明白这个道理,那就会使自己胸襟博大,心境宽广,乐观豁达,收获良多。俗话说:“知足者常乐。”如果事事追求完美,永不知足,只会生活在忙碌劳累之中,使自己陷入苛责的死胡同,很难获得快乐。并且事事求全,容易使自己形成固执的性格,不知变通,不知退让,连他人也会敬而远之。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十有八九,没有必要过分苛责。拥有豁达的心胸和气度,凡事想开看开,才会使生活更加美好,心灵更加自由。

alt

陈献章纪念馆(位于今广东江门市)

alt

陈献章草书书法四屏


家业事小〔1〕,门户事大〔2〕


【注释】

〔1〕家业:家庭生计。

〔2〕门户:门第。指家族在社会上的地位、名望。

【译文】

家庭生计之事小,家族名望之事大。

【点评】

作者谆谆告诫子孙要以家族名望为重,坚守良好的品德和节操,不能为了家庭生计而做任何败坏家族名望的事情。家产不富裕,可以靠勤劳节俭来维持生计;但名望一失,就会遭人唾弃,很难洗去污点。家族拥有好的名望会赢得别人的信任与尊重,这样做起事来就会游刃有余,并且对积累家业,维持或改变家庭生计也会有一定的帮助。如果经不起贫困,贪图富贵,追求享乐,做出违反道义法纪之事,就损害了家族名望,辱没了门风,愧对先祖,愧对子孙后代,成为家族史上的罪人。


人心日薄,习俗日非,身入其中,未易醒寤〔1〕;。但前人所行,要事事以为殷鉴〔2〕


【注释】

〔1〕醒寤(wù):同“醒悟”,觉醒明白。

〔2〕殷鉴:本指殷(商)的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作为鉴戒,后泛指可以作为后人借鉴的往事。

【译文】

人心日益浅薄,习俗日益败坏,身陷其中,不容易醒悟。但前人所做的事情,都要作为借鉴的对象。

【点评】

古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就是告诉我们要牢记以前的教训,把它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作者告诫子孙,当迷失在社会潮流中时,一定要慎重行事,把前人所做的事情都拿过来作为借鉴,反复思考其中的利与弊,总结经验教训,这样才不会出现大错。如果不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一意孤行,那么在人心浅薄、习俗败坏的社会中,很容易走向歧途,最终身败名裂。

alt

唐太宗李世民像

唐太宗曾有“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的名言。


恶不在大,心术一坏〔1〕,即入祸门。


【注释】

〔1〕心术:思想,心思。

【译文】

恶行不在于大小,人的心思一旦坏了,就会酿成灾祸。

【点评】

本则作者告诫子孙要始终拥有善良的心地和纯洁的思想,只有心术端正才不会招致祸患。一个人无论做了多大的恶事,只要心地还是善良的,就还有改正弥补、重新做人的机会。然而,一旦心地和思想坏掉了,即使只做过一些很小的坏事,长此以往,也很有可能使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心地和思想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而行为又会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命走向。所以,一个人如果想长久平安,就要保持善良的心地和优良的品德,多做善事,千万不可使自己的心术坏掉,否则就会彻底迷失自我,难以自拔。

alt

阎立本绘历代帝王图蜀主刘备像

刘备告诫儿子刘禅的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被后人广为流传和引用。


姻事只择古旧门坊、守礼敦实之家〔1〕,可无后患。


【注释】

〔1〕古旧门坊:指城市中的古老家族。门,家,家族。坊,城市里街市里巷的通称。古代把一个城市划分为若干个区域,这些区域通称为坊。敦实:敦厚诚实。

【译文】

婚姻之事只选择城市中的古老家族且遵守礼教、敦厚诚实的人家,这样可以没有后患。

【点评】

在中国古代,婚姻之事是关乎家族命运的大事,其要求繁多复杂,最基本的就是讲求门当户对。在这一则中,作者通过简单的话语表示出对儿子婚姻大事的要求和希望。古旧门坊之家,是当地的古老家族,彼此了解,值得信任;守礼敦实之家,可以教育出遵守礼教、敦厚诚实的孩子。二者兼取,门当户对,对家族名望没有损伤,在以后的婚姻生活中也不会出现太多不可调和的矛盾,一家人容易和睦相处。在现在看来,作者这种门当户对的思想可能有些过时,但依然有其可取之处。我们不一定选择古旧门坊之家,但要尽量选择守礼敦实之家。

alt

“门当”是指在大门前左右两侧相对而置的一对石墩;“户对”则是指位于门上方的柱形木雕,由于这种木雕位于门户之上,且为双数,有的是一对两个,有的是两对四个,所以称为户对。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住宅及其大门直接代表着主人的品第等级和社会地位,所谓“门第相当”“门当户对”,就是这个意思。后来用“门当户对”来指夫妻(或未婚男女)之间的家庭背景相仿,或家庭背景在社会中的影响力相当。


本根厚而后枝叶茂〔1〕;每事宽一分即积一分之福。揆之天道〔2〕,证之人事,往往而合。


【注释】

〔1〕本根:草木的根。

〔2〕揆(kuí):揣度,考察。之:与下文“之”意同,代指上文所说的两句话。天道:天理,天意。

【译文】

树的根本粗壮,枝叶才能茂盛;对每件事都宽容一分,就积一分的福气。用天理去考察,用人事去求证,往往都符合上面所说的。

alt

曾国藩联句:“出言贵审慎则无纰缪,行路贵庄重则不轻佻,二者亦立身之根本。”

【点评】

作者在本则中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一是学习要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事事宽容。对于一棵大树来说,只有树根粗壮,才能给枝叶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使其更加茂盛。同样,学习只有基础扎实,才会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和内容,在原有基础之上不断扩展延伸。如果知识基础不牢固,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很多困难,并且不容易解决。另外,对待每一件事情,都应抱着一颗宽容之心,不要过分苛责,事事求全责备。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对每件事情宽容一分,就会使自己和他人得到一分的快乐,那么自己也就积累了一分福气。如此一来,福气积少成多,生活会更加快乐轻松。


遇事多算计〔1〕,较利悉锱铢〔2〕,其过甚小〔3〕,而积之甚大,慎之,慎之。


【注释】

〔1〕算计:精打细算,反复考虑。这里是贬义。

〔2〕锱铢(zī zhū):比喻微利,极少的钱。古代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都是很小的重量单位。

〔3〕过:过错,缺点。

【译文】

遇到事情多精打细算,计较利益时要详尽微小之利,这些缺点虽然很小,但积累起来就会成为很大的过错,对此要慎重啊,慎重!

alt

汉代五铢钱

钱文为“五铢”,小篆书,光背,正面有轮无郭,背面则轮郭俱备。钱直径2.5厘米左右,重约3.5~4克。可见“铢”是很小的重量单位。

【点评】

作者认为,做事情不应鼠目寸光,只顾眼前利益。如果常常计较一些蝇头小利,不肯吃一点亏,就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久而久之,别人就会疏远自己,不愿与自己交往,将来也会因此失去宝贵的东西,比如友情、名誉等,得不偿失。很多看似小的缺点和过错,如果积累得多了,就会成为大的过错。因此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要尽快采取措施改正,防止事情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生活中,我们应有宽宏的气度和宽广的胸怀,还要把眼光放长远,千万不可成为气量狭小、斤斤计较的人。


茹荼历辛〔1〕,自是儒生本色〔2〕。须打清心地以图大业〔3〕,万勿为琐琐萦怀〔4〕


【注释】

〔1〕茹荼(rú tú):比喻受尽苦难。茹,吃,引申为忍受。荼,苦菜。

〔2〕本色:本来面貌。

〔3〕打清心地:使心地清净。

〔4〕琐琐:琐屑卑微的心思或事情。萦(yíng)怀:牵挂在心。

【译文】

受尽苦难,历尽艰辛,本来就是读书人的本色。必须使心地清净以谋求大业,千万不可把琐碎小事常挂在心上。

alt

清代书法家赵之谦隶书七言联“扫地焚香得清福,粗茶淡饭足平安”

【点评】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励志名言,常被古代读书人作为座右铭来激励自己上进。作者认为读书人就应该受苦难,历艰辛,通过读书,丰富自己的学问,修养自己的德行,扫除一切杂念,保持心地清净,才能谋求大事,取得成功。如果轻易地被琐碎小事扰乱心智,那做事必定畏手畏脚,一旦遇到困难,便会打退堂鼓,成功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作者告诫子孙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定要有坚强的意志、博大的胸怀以及宽广的心境。


一念不慎,败坏身家有余〔1〕


【注释】

〔1〕身家:本人和家庭。

【译文】

一个想法不谨慎,败身毁家足足有余。

【点评】

本则作者告诫子孙一念一行都应慎重、合乎道义。立身处世,一定要小心谨慎,每有一个想法,既要考虑到自己,也要考虑到家族和子孙后代。佛家有句话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可见一念之差可以带人走向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所以,一思一念都要慎重,在付诸行动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后果,千万不可鲁莽草率行事,使自己陷入后悔莫及、无可挽回的境地。

alt

曾国藩书“慎独则心安”


世变弥殷〔1〕,止有读书明理,耕织治家,修身独善之策〔2〕。即仕进二字〔3〕,不敢为汝曹愿之,况好名结交、嗜利召祸乎〔4〕


【注释】

〔1〕弥殷:越发多。弥,更加,越发。殷,众,多。

〔2〕止:仅,只。独善:为“独善其身”的略语,比喻修养自己美好的品德。

〔3〕仕进:做官。

〔4〕嗜(shì)利:贪求利益。

alt

alt

故宫博物院藏《雍正耕织图》

《耕织图》是我国古代为劝课农桑,采用绘图的形式详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

【译文】

世事的变化越发多起来,只有读书以明白道理,耕田织布以治家,修养身心以独善其身的办法了。即使是入仕做官的事情,也不敢对你们寄予希望,更何况追求虚名而结交朋友,贪图利益而招致祸事呢!

【点评】

孟子所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面对变幻莫测的世事,应该选择独善其身的生存之道。读书以明理,劳作以治家,修身养性以提高自己的品德操守,这样才能在变化莫测的世道中安身立命。对于出仕做官,还得看能力和机遇,不可勉强为之,并且无论何时都要洁身自好,不可同流合污。如果在乱世里,自身不能安分守己,坚守信仰,而是追逐名望,贪图利益,最终很可能会作茧自缚,招致祸害,自取灭亡。


游谈损德〔1〕,多言伤神,如其不悛〔2〕,误己误人。


【注释】

〔1〕游谈:浮夸不实的言论。

〔2〕悛(quān):悔改。

【译文】

浮夸不实的言论损坏德行,说话过多耗损精神,如果不悔改,贻害自己也贻害他人。

alt

清代著名学者桂馥手书“慎言”二字

【点评】

与人交流时最重要的是沟通,如果夸夸其谈,任意妄言,只顾自我感受,就不能充分地倾听别人的意见,同时也有损德行的修养。因此作者告诫后辈,说话时要切合实际,知道的可以说,不知道的也不要瞎编乱造,更不能捕风捉影,害人害己。


官长之前〔1〕,止可将敬〔2〕,不可逐膻〔3〕


【注释】

〔1〕官长:长官。旧时行政单位的主管官吏。

〔2〕将敬:顺从恭敬。

〔3〕逐膻(shān):追逐恶臭的羊臊气,比喻追逐名利。膻,羊臊气。

【译文】

在长官面前,只可顺从恭敬,不可追逐名利。

【点评】

在作者看来,任何时候保全自身是最重要的。俗话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面对不好的长官时,即使自己十分讨厌,也要尽量恭敬,不得罪他。但是,万万不可为追名逐利与之沆瀣一气,要洁身自好,不为世俗所污,这样才不会身败名裂,被他人所诟病。因此,在上级面前,我们要尊重他,但也要保留自己的原则,不能因贪图虚荣和利益,与之同流合污。只有这样,才既不会得罪上级,也不会自我堕落沦陷,从而得以保全自身,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alt

表现清朝文官官服上图案的邮票

左上角仙鹤为一品,右上角锦鸡为二品。左下角孔雀为三品,右下角云雁为四品。


居今之世,为今之人,自己珍重,自己打算,千百之中〔1〕,无一益友。


【注释】

〔1〕千百:成千上百人。

【译文】

处于现在的社会,作为现在的人,要自己珍重自己,自己为自己打算,千百人之中,没有一个对自己有益的朋友。

alt

南宋赵孟坚《岁寒三友图》。上绘松竹梅于一枝,用松竹长青、梅花不畏严寒来喻君子应有的高洁品质。

【点评】

作者感慨居于晚明末世,益友难得,要自己珍重,自己打算,不能只想着依靠别人。实际上在任何时候,我们自身才是自己最大的依靠。所以,独立自主应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有了独立自主的能力,在需要自谋出路的时候,我们才有能力应对自如。而要独立自主,就必须做到自尊、自爱、自强。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尊重自己,自己爱护自己,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爱护。也唯有自尊自爱,才能树立自信,保持积极上进之心,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强意味着意志坚强、奋发图强,也意味着有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个人只有自己强大起来,才能克服困难和挫折,获得他人的尊重,立于不败之地。


俗客往来〔1〕,劝人居积〔2〕,谀人老成〔3〕,一字入耳,亏损道心〔4〕,增益障蔽,无复向上事矣。


【注释】

〔1〕往来:交往,交际。

〔2〕居积:囤积。

〔3〕谀(yú):谄媚,奉承。老成:精明练达。

〔4〕亏损:损害,缺损。道心:人天生的仁、义、礼、智、善之心。

【译文】

庸俗的人和人交往,常劝别人积聚财货,阿谀别人精明能干,他们的话只要听到一个字,都会亏损道德之心,增加蔽障,使人不再有积极进取的上进心了。

alt

唐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名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石刻

【点评】

本则作者告诫我们要有自己的主见,要有坚定的信念,要远离小人,志存高远,追求上进,成为一个以“立德”“立功”“立言”为抱负的有识之士。那些懵懵懂懂、浑浑噩噩的芸芸众生,只见物质利益,没有崇高理想,不思进取,不求闻达,“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这无异于是对人自我生命价值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