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葡萄甜柠檬定律:只要你愿意,总有理由幸福

透视狐狸的酸葡萄心理:快乐是自找的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只饥饿的狐狸路过果林时,发现了架子上挂着一串串簇生的葡萄,垂涎三尺,可自己怎么也摘不到。就在很失望的时候,狐狸突然笑道:“那些葡萄没有长熟,还是酸溜溜的。”于是高高兴兴地走了。事实上,葡萄还是没吃到,狐狸仍是饿着肚子,但一句自我安慰,却让他走出了沮丧,变得快乐起来。

寓言中的狐狸,通过自我安慰,没吃到想吃的葡萄也很开心,属于典型的酸葡萄心理。这种心理,属于人类心理防卫功能的一种。当人们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挫折感,为了解除内心的不悦与不安,人们就会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从而使自己从不满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

实际生活中,酸葡萄式的自我安慰比比皆是。例如,没有找到男女朋友的单身族,常常会说,“一个人最好,多自在啊”;没考上名牌大学的人,常常会说,“读名牌有什么好,竞争力那么强,早晚会累到变态”;有些人考试刚刚及格,而同桌却得了优秀,于是就说,“一看就是抄袭,投机取巧,没什么了不起的”……

第十二章 生活法则 - 图1

与“酸葡萄”心理相对应的,还有一种“甜柠檬”心理,它指人们对得到的东西,尽管不喜欢或不满意,也坚持认为是好的。就好像一个人拿着青青的没熟的柠檬,明知柠檬熟透了才甜,但因为手上只有没熟的,就偏说自己这个柠檬味道一定很好,会特别甜。何况有柠檬总比没有的好,同样是内心的一种自我安慰。

现实中,人们的“甜柠檬”心理同样比较普遍。例如,你买了一双鞋子,回来后觉得价钱太贵,颜色也不如意,但你和别人说起时,你可能会强调这是今年最流行的款式,质地是纯高档皮料,即使价格贵点也值得。还有,虽然你知道自己的男朋友有不少缺点,但在外人面前,你往往喜欢夸奖他的优点。

关于“酸葡萄甜柠檬定律”,心理学上有一个有趣的实验对此进行了间接的证明。

心理学家招募一定数量的学生来从事两项枯燥乏味的工作。一件是转动计分板上的48个木钉,每根钉子顺时针转1/4圈,再逆时针转回,反反复复进行半个小时。另一件是把一大把汤匙装进一个盘子,再一把把地拿出来,然后再放进去,来来回回半个小时。

学生们完成工作后,分别得到了1美元或20美元的奖励,同时,心理学家要求他们告诉下一个来做实验的人这个工作十分有趣。

结果发现,与一般的预期相反,得到1美元奖励的人反而认为工作比较有趣。

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人们对已经发生的不满意或不好的事情,倾向于通过自我安慰,把事情造成的不愉快等消极影响减轻。

通过这个定律,我们可以发现,对于相同一件事,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论就会不尽相同,心情也会不一样。例如,当你失恋时,与其沉浸在过去的痛苦烦恼中,不如想一想,下一次遇到的人会比错过的这个好很多;当你遇到挫折时,可以想想“失败乃成功之母”,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也是一种收获;当遇到丢东西等倒霉事时,不妨想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要知道,现实中几乎所有事情都存在积极性和消极性,如果你只看到消极的一面,只会令自己陷入低落、郁闷之中;相反,如果换个角度,从积极的一面去看,一切也许就会豁然开朗。

幸福,要保持适度的阿Q精神

读过鲁迅先生著作的人,对于酸葡萄甜柠檬现象,很容易联想到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众所周知,阿Q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即所谓的“阿Q精神”。例如,阿Q挨了假洋鬼子的揍,无奈之余,就说“儿子打老子,不必计较”,来自我安慰一番,也就心平气和了。

虽然阿Q的自欺欺人心理,过去一直成为人们的笑谈,甚至遭到否定、批判。然而,不少心理学家认为,适度的精神胜利法在心理健康方面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我们懂得合理运用阿Q精神,往往会让自己增加不少幸福感。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不愉快的事,而且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左右或改变的。也许你要问,既然如此,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难道就要为此一味地痛苦、哀伤吗?事实上,在这时候,我们不妨使用一下阿Q精神,安慰一下自己,对于心理调节可能非常有效。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有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中被盗,他的朋友写信来安慰他。他在回信中说:“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可见,像罗斯福那样,遭遇不幸时,我们若换一个角度去看,心情显然就不一样了。曾有人说过:“我因为没有一双像样的鞋穿而苦恼不堪,直到我在街上看到一个人——他没有了双脚。”没错,当“没鞋”的时候,如果想到“没有脚”的人,我们的痛苦和烦恼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不过,无论酸葡萄还是甜柠檬,在某种程度上讲都是一种消极的心理防御方式,就像是一副止痛药,虽能暂时缓解心里的痛苦,但往往会有一些副作用。例如,“酸葡萄”心理的人说别人不好,很容易影响人际关系,给他人一个“小人”的形象;而“甜柠檬”心理则容易让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好自我安慰的度,做到无副作用的自我安慰呢?

一方面,当遇到挫折或不幸而万分苦恼时,我们应当冷静地分析问题的起因,不要完全陷入“自我”的状态,试着从“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所谓“旁观者清”。

另一方面,如果与他人发生冲突或分歧没法解决,觉得一时间想不出什么解决方法。这时,千万不要放弃,不到最后一刻,不要提前为自己贴上“不行”的标签。我们可以采取“位置调换法”,即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经过协商、权衡,最终与对方达成谅解。

可见,聪明的幸福者,既要会运用阿Q精神,又要懂得适度运用。

因果定律:种下“幸福”,收获“幸福”

活在当下,让今天成为明天的幸福理由

著名哲学家培根曾说过:“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正如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一样,如果我们想收获幸福,先要种下幸福的种子。

如果你觉得生活沉闷,就应该检查一下自己付出了多少。从来没听人说:“我天天早睡早起,经常做运动,不断充实自己,培养人际关系,并且尽心尽力地工作,然而生活中却没有一件好事。”生活是一个因果循环系统,如果生活中一点好事都没有,那就是你的错了。只要你了解你的现状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你就不再会觉得自己是受害者。

也许你会反驳说:“生活中,有的人过着平淡的日子,同样感觉很幸福;而有的人成绩斐然,却觉得幸福离自己很遥远。明显不符合因果定律。”其实,之所以出现这样看上去似乎因果相悖的现象,是因为幸福感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情感体验。

美国知名心理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马丁·瑟里格曼表示,幸福=快乐+意图+参与。他告诉我们,幸福并不是空等来的,不是被动地期盼来的,而是需要你具有快乐的能力,获取幸福的意图,并能积极地参与。如果你觉得自己现在还不够幸福,那就该清醒地审视自己了。要知道,一味地抱怨或叹息过去根本毫无意义,与其低落、萎靡,不如珍惜当下,积极生活,让“今天”成为“明天”的幸福理由。

小莉是某外企的主管,从大学毕业到晋升为主管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无论是工作时间,还是下班回家,她的脸上总洋溢着甜甜的微笑,同事们对她羡慕得不得了。有人好奇,便问小莉:“你怎么每天都是一副积极向上的样子?感觉你天天都非常幸福。”小莉笑着答道:“因为我每天都告诉自己‘我是积极的,我是快乐的’。”

我们不妨像小莉那样,通过自我暗示的方法,告诉自己“我是积极的,我是快乐的”,从意识上就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积极。

其实,无论生活是平淡,是忙碌,或是没有理想中的好,都要从中给自己找一个幸福的理由。例如,昨晚做了一个好梦,今天是个阳光灿烂的好天气,刚刚做了一个漂亮的新发型,工作上感觉到一些进步,朋友的一个问候……这些小小的幸福连缀在一起,就像一条幸福的珠链,将令你的日常生活滋润、充实而美好,同时,也会让你的思想走向积极的一面。

此外,人们都认为法国人的幸福感很强,这主要是由于法国是艺术之都,人们将艺术家气质注入生活,用艺术之美点染人生。众所周知,每个艺术家在创造作品时,感受着来自生命本身的创造乐趣,所以欣赏这些作品的人可以同创造者产生共振、共鸣。当你从忙碌的工作中偷得浮生半日闲,不妨将自己置身于艺术的海洋,可以从画作缤纷的色彩、音乐优美的旋律、雕塑充满美感的线条中感悟世界之美、艺术之美,从而体味生活中的幸福感。

第十二章 生活法则 - 图2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从因果定律出发,除了善待自己会得到幸福外,善待他人也会得到幸福。对他人友善,就是种下的幸福种子,待到种子开花结果,自己也就收获了幸福。

有一天,一个贫穷的小男孩为了攒够学费正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劳累了一整天的他此时感到十分饥饿,但摸遍全身,却只有一毛钱。怎么办呢?他决定向下一户人家讨口饭吃。当一位美丽的女孩打开房门的时候,这个小男孩却有点不知所措了,他没有要饭,只乞求给他一口水喝。这位女孩看到他很饥饿的样子,就拿了一大杯牛奶给他。男孩慢慢地喝完牛奶,问道:“我应该付多少钱?”女孩回答道:“一分钱也不用付。妈妈教导我们,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男孩说:“那么,就请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说完男孩离开了这户人家。此时,他不仅感到自己浑身是劲儿,而且还看到上帝正朝他点头微笑。

其实,男孩本来是打算退学的,但喝完小女孩送给他的那满满一杯牛奶后,他放弃了这个念头。

数年之后,那位美丽的女孩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当地的医生对此束手无策。最后,她被转到大城市医治,由专家会诊治疗。当年的那个小男孩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霍华德·凯利医生了,他也参与了医治方案的制订。当看到病历上所写的病人的来历时,一个奇怪的念头霎时闪过他的脑际,他马上起身直奔病房。

来到病房,凯利医生一眼就认出床上躺着的病人就是那位曾帮助过他的恩人。他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决心一定要竭尽所能来治好恩人的病,从那天起,他就特别地关照这个病人。经过艰辛努力,手术成功了。凯利医生要求把医药费通知单送到他那里,在通知单上,他签了字。

当医药费通知单送到这位特殊的病人手中时,她不敢看,因为她确信,治病的费用将会花去她的全部家当。最后,她还是鼓起勇气,翻开了医药费通知单,旁边的那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轻声读了出来:“医药费——一满杯牛奶。霍华德·凯利医生。”

恐怕连小女孩自己都不敢相信,就是当年一杯满满的牛奶,在数年后挽救了自己的生命。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活一辈子都不会想到,自己在帮助别人时,其实就等于帮助了自己。一个人在帮助别人时,无形之中就已经投资了感情,别人对于你的帮助会永记在心,只要一有机会,他们会主动报答的。

关于这一点,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两次不同婚姻也是很好的例证。

爱因斯坦的前妻米列娃因不能容忍丈夫极少的关心与体贴,而只是一味地与原子、分子、空间、时间为伴,便时常与其发生摩擦,而两人的个性都很强,最终分手。第二任妻子艾丽莎是一个体贴入微,懂得尊敬与忍让的人,她深知爱因斯坦的脾气,从不干预丈夫的工作,让他安心地完成事业。爱因斯坦受到感动,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陪妻子度过美好时光,他甚至在记者招待会上曾说过:“艾丽莎不懂相对论,但相对论却有她的一份心血。”

所以,任何一种真诚而博大的爱都会在现实中得到应有的回报,善待别人,就等于善待自己。

史华兹论断:“幸”与“不幸”,全在于你

从“塞翁失马”到“不幸中的万幸”

两只小鸟在天空中飞行,其中一只不小心折断了翅膀。无奈,它只好就地栖息疗伤,让另一只小鸟独自前行。另一小鸟觉得伙伴受了伤,太不幸了,可谁料,本以为很幸运的自己,没飞多远就惨死在猎人的枪口下。

世事往往就是这样,幸福总喜欢披着一件不幸的外套走进我们的生活。

战国时期,一位老人养了许多马。

一天,他的马群中忽然有一匹马走失了。邻居们听说后,便跑来安慰老人,可老人却笑道:“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会带来什么福气呢。”大家觉得老人的话很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却说也许是好事。

几天后,老人丢失的马不仅自动返回家,还带回一匹匈奴的骏马。邻居听说了,对老人的预见非常佩服,前来向老人道贺说:“还是您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出人意料的是,老人听了反而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会惹出什么麻烦来。”大家觉得老人是故作姿态,白捡一匹马心里明明应该高兴,却偏要说反话。这次,大家都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突然有一天,老人的儿子从那匹匈奴骏马的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后,又纷纷来慰问。老人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了性命,或许是福气呢。”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都应征入伍,老人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老人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这个故事,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它告诉我们,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

很多时候,幸福也是一样,总是蕴藏在不幸的外表下面。其实,从心理学角度讲,所有的“不幸事件”,都只有在我们认为它不幸的情况下,才会真正成为不幸事件。与之类似,还有我们常说的“不幸中的万幸”的故事。

曾有一个中年男人以在路边卖热狗为生,勤快加热情令他的生意蒸蒸日上。没几年,他的儿子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便跟着他一起做生意。

有一天,儿子看到父亲还在发展生意,奇怪地问:“爸爸,您难道没有意识到我们将面临严重的经济衰退吗?”

父亲不解地问:“没有啊。为什么这么说呢?”

儿子答道:“目前,国际环境很糟,国内环境更糟,我们应该为即将来临的坏日子做好准备。”

这个男人想,既然儿子上过大学,还经常读报和听广播,他的建议不应被忽视。

于是,从第二天起,他减少了肉和面包的订购。没多久,光顾的人越来越少,销售量迅速下降。不过,因为他们的订货量也大量减少,所以,虽然没多少利润,但还不至于亏本。

第十二章 生活法则 - 图3

他感慨地对儿子说:“你是对的,我们正处在衰退之中,幸亏你早点提醒我!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啊!”

看了这个故事,很显然,“幸”与“不幸”都是依据人们自己心中的标准而言的。

所以,我们能不能获得幸福?现在是在不幸中挣扎,还是在幸福中陶醉?将来是步入幸福,还是陷入不幸?答案往往只有我们自己能回答。

能从不幸中看幸福,就会别有洞天

虽然世界是现实的,但看不见、摸不到的命运却一直藏匿在我们的思想里,我们若能懂得从不幸中看幸福,那么,你就会发现,原来结局别有洞天。

正如心理学家哈利·爱默生·佛斯迪克博士所指出的:“生动地把自己想象成失败者,这就足以使你不能取胜;生动地把自己想象成胜利者,将带来无法估量的成功。伟大的人生以想象中的图画——你希望成就什么事业、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开端。”很多伟大人物的成功,就是凭借这样一种智慧的心态取得的。

瑞典发明家奥莱夫,出生在伐姆兰省的一个小乡村,父母都是最贫苦的佃农。

奥莱夫出生的时候,家里一贫如洗,最值钱的财产就是一支鸟枪和3只鹅。当时,一位身着华丽衣服的亲戚抱着自己的儿子,讥笑奥莱夫的父母说:“你们那儿子生下来就注定是一个看鹅的穷鬼!”

奥莱夫的父母听后,气愤地说:“只需要20年时间,我们的奥莱夫肯定会成为富翁,到时候他会雇你的儿子帕尔丁当马夫。”

要知道,20年只是正常人生的1/4。从奥莱夫6岁起,父亲就让他读路德的《训言集》,教育他对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行定位,使每个小时都服务于这个目标。

奥莱夫没有让父母失望,上中学后他就懂得把时间分配得细致精密,使每年、每月、每天和每小时都有它的具体任务。在一篇作文里,奥莱夫自信地写下:“奥莱夫将来一定是国家的栋梁!谁盗窃奥莱夫1分钟的时间,谁就是盗窃瑞典!”

言如其实,20岁的时候,奥莱夫果然创造了一项重大发明,并且很快成了瑞典数一数二的发明家和富翁。

奥莱夫的成功,深刻地告诉我们,遇到所谓的“不幸”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关键是我们如何去看待它,如何对待它。

事实上,时间是永不停息的,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没有什么“幸”与“不幸”是永恒不变的,我们只有学会从不幸中看到幸福,采取有效的措施扭转大家所谓的“不幸”的趋势,自信地找准一个方向,并耐心地、努力地坚持下去,幸福与成功便会水到渠成。

任何时代、任何事件,都是无所谓好坏的,眼前的一切,不过是时间轴上的一个点。学会放眼前方,用心去寻找、去捕捉那蕴于不幸中的幸福,我们最终会发现,在这个无限延伸、充满变数的轴线上,自己真的得到了幸福。

罗伯特定理:走出消极旋涡,不要被自己打败

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把你打倒,除了你自己;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得倒你,除非你自己放弃。人生道路漫漫,坎坷重重,遇到挫折摔一跤,是在所难免的,只是当我们面对挫折时,应当无所畏惧,愈挫愈勇。现在我还记得小时候妈妈说的一句话:“跌倒了,自己爬起来!”

无论遇到什么境况,都不应该放弃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有这么一则故事:

一天傍晚,一位美丽的少妇坐在岸边的一棵大树旁,梳洗着自己的头发,一位老渔夫在湖边泛舟打鱼,这本来是多么美丽的一幅风景画。可是,当渔夫撑船准备划向湖心时,突然听到身后传来“扑通”一声,老渔夫回头一看,原来是那位美丽的妇人投河自尽了。老渔夫急忙调转船头,向少妇落水的地方划去,跳进水里,救起了少妇。渔夫不解地问少妇:“你年纪轻轻的,为什么寻短见呢?”少妇哭诉道:“我结婚才两年,丈夫就遗弃了我,接着孩子又病死了,您说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两年前你是怎么生活的?”渔夫问。少妇想了想,眼睛一下变亮了:“那时我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生活得无比幸福……”“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当然没有。”“可是现在,你同样是没有丈夫和孩子呀!你只不过是又回到了两年前的状态,现在你又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了。记住,孩子,那些结束对你来讲应该是一个新的起点。”少妇仔细想了想,猛然醒悟,她回到了岸上,望着远去的老渔夫,她心中又燃起了新的生活希望,从此再也没有寻过短见。

这位少妇的人生遭遇的确很不幸,但是真正让她走上绝路的不是这些不幸,而是她自己,是她放弃了自己。其实,人生会遭遇什么,我们无法控制,我们能控制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心态,如何来看待这些遭遇。“宠辱不惊”是一种境界,“永不放弃”是一种态度。对待我们宝贵的生命,我们应该永不放弃;对待人生的遭遇,我们应该宠辱不惊。

张海迪、桑兰,这些让我们既自豪又羞愧的名字,她们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无论怎样,都不能放弃自己。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有一些人一遇到困难就萎靡不振,有些人甚至被误以为的灾难给害死了。前几年,看报纸上的一则报道,说一个人得了感冒被误诊为癌症,结果没几天这个人就死了。这个人就是被自己给害死的,他以为自己得了癌症,肯定活不了,自己先放弃了自己,生命自然也就放弃了他。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也讲了个类似的故事,只是故事里那个放弃了自己生命的病人,被一位老画家及时救了回来。这位画家并不是妙手回春的神医,他只是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病人窗外的树枝上,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这就是希望的力量。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切都是一帆风顺的。当你遭遇失败时,当一切似乎都是暗淡无光时,当你的问题看起来似乎不会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时,千万不要放弃希望,只要心存信念,勇敢地站起来,你就会看到奇迹发生。

别让悲观遮挡了生命的阳光

有一个对生活极度厌倦的绝望少女,她打算以投湖的方式自杀。在湖边她遇到了一位正在写生的老画家,老画家专心致志地画着一幅画。少女厌恶极了,她鄙薄地看了老画家一眼,心想:幼稚,那鬼一样狰狞的山有什么好画的?那坟场一样荒废的湖有什么好画的?

老画家似乎注意到了少女的存在和情绪,他依然专心致志、神情怡然地画着。过了一会儿,他说:“姑娘,来看看画吧。”她走过去,傲慢地睨视着老画家和他手里的画。少女被吸引了,竟然将自杀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她没料到世界上还有那样美丽的画面——他将“坟场一样”的湖面画成了天上的宫殿,将“鬼一样狰狞”的山画成了美丽的、长着翅膀的女人,最后将这幅画命名为《生活》。这时,老画家突然挥笔在这幅美丽的画上点了一些黑点,似污泥,又像蚊蝇。少女惊喜地说:“星辰和花瓣!”老画家满意地笑了:“是啊,美丽的生活是需要我们自己用心发现的呀!”

一个阳光的人,心情乐观开朗,他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不管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上,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因此这类人在这段时间里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就相对比较多。自我价值实现得越多,自我肯定的成就感也就越多,这样就能拥有一个好的心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相反,一个心情阴暗的人整天愁眉苦脸地面对生活,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积极,甚至错误百出,那么他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就会越来越少,自我否定的因素就会增加,使心情更加消极抑郁,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世界的色彩是随着我们情绪的变化而变化的,你拥有什么样的心情,世界就会向你呈现什么样的颜色。所以,别让悲观挡住了生命的阳光,当你的心情快乐起来的时候,你的世界将会是朗朗晴空。

第十二章 生活法则 - 图4

幸福递减定律:知足才能常乐

莫让内心失去对幸福的敏感

一个饥肠辘辘的人遇到一位智者,智者给了他一个面包,他边吃便慨叹:“这真是世界上最香甜的面包!”吃完,智者给了他第二个面包,他开心地继续吃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满足感。吃完,智者又给了他第三个面包,他接过面包,一副饱胀的样子。吃完,智者又给了他第四个面包,不料,他痛苦地吃着面包,最初的快乐荡然无存。

也许你会不解,为何饥饿者得到的面包总数不断增加,而幸福感与快乐却随之减少。这就是著名的幸福递减定律。

与上面的例子相似,我们在生活中,还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人在很穷的时候,总觉得有钱才是幸福;但真成了富翁的时候,再被问及什么是幸福,他往往会说平淡之类的是幸福,而不再是过去一直崇拜的金钱。

事实上,幸福之所以打了折扣,并不是幸福真的减少了,而是由于我们内心起了变化。正如幸福递减定律所阐释的,人处于较差的状态下,一点微不足道的提高都可能兴奋不已;而当所处的环境渐渐变得优越时,人的要求、观念、欲望等就会变得越高。所以,当你感觉不到幸福的时候,幸福依然在你的周围,只是你的内心失去了对它的敏感。关于这一点,曾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个国王带领军队去打仗,结果全军覆没。他为了躲追兵而与人走散,在山沟里藏了两天两夜,期间粒米未食、滴水未进。后来,他遇到一位砍柴的老人,老人见他可怜,就送给他一个用玉米和干白菜做的菜团子。饥寒交迫的他狼吞虎咽地就把菜团子吃光了,并觉得这是全天下最好吃的东西。于是,他问老人如此美味的食物叫什么,老人说叫“饥饿”。

后来,国王回到了王宫,下令膳食房按他的描述做“饥饿”,可是怎么做也没有原来的味道。为此,他派人千方百计找来了那个会做“饥饿”的老人。谁料,当老人给他带来一篮子“饥饿”时,他却怎么也找不出当初的那种美味的口感了。

我们不难看出,国王回宫后,尽管菜团子还是当时的“饥饿”,但因为顿顿都是山珍海味,饱食终日令其再也没有饥肠辘辘的感觉,所以那种“饥饿”的美味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可见,幸福不过是人们的一种感觉。但这种感觉又是灵活多变的,同一个人对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环境,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觉。

再用最前面那个饥饿者与面包的例子来说。一开始他非常饥饿,第一个面包送到嘴里,便感到无比香甜,无比幸福;吃第二个面包时,由于吃完第一个面包已经不那么饥饿了,幸福的感觉便会明显消减;等吃第三个和第四个面包的时候,反而有了肚子发撑、吃不吃都无所谓的感觉,当然就谈不上什么幸福感了。

这种幸福的递减告诉我们,幸福随着追求而来,随着希望而来,随着需要而来,但随着这些条件的变化,它又像过客一样,不会永远停留在某时、某处。既然如此,那不断追求和企盼幸福的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我们应学会用心去体会生活,去感受点滴的幸福。要知道,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礼物,如果你想抱怨食物不够美味,请想想那些食不果腹的人,跟他们比,难道你不幸福吗?如果你想抱怨工作不顺、乏味,请想想那些仍未找到工作而四处奔波的求职者,跟他们比,难道你不幸福吗?如果你想抱怨爱情不够浪漫,请想想那些还在为结束单身生活而向上帝祷告的人,跟他们比,难道你不幸福吗?如果你想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够聪明,请想想那些渴求骨肉却不能生育的人们,跟他们比,难道你不幸福吗?

第十二章 生活法则 - 图5

所以,请时刻提醒自己,幸福就在我们身边,要懂得用心去感受,不要让我们的内心麻痹,失去对幸福的敏感。

知足与感恩,飞往幸福的一对翅膀

中国有句俗话叫“知足常乐”,生活在尘世,或许已经很少有人能真正达到知足者常乐的意境了。因为人都是有贪欲的,想要的东西越得不到就越想得到,经过努力得到才会觉得很高兴,但是得到的多了又会变成负担。

其实,世界上根本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但知足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加轻松。

一对青年男女步入婚姻的殿堂,甜蜜的爱情高潮过去之后,他们开始面对日益艰难的生计。妻子整天为缺钱忧郁不乐,因为有了钱才能买房子,买家具家电,才能吃好的穿好的……可是,他们的钱太少了,少得只够维持最基本的日常开支。丈夫却是个很乐观的人,不断寻找机会开导妻子。

有一天,他们去医院看望一个朋友。朋友说,他的病是累出来的,常常为了挣钱不吃饭不睡觉。回到家里,丈夫就问妻子:“假如给你钱,但让你跟他一样躺在医院里,你要不要?”妻子想了想,说:“不要。”

过了几天,他们去郊外散步。他们经过的路边有一幢漂亮的别墅。从别墅里走出来一对白发苍苍的老者。丈夫又问妻子:“假如现在就让你住上这样的别墅,但变得跟他们一样老,你愿意不愿意?”妻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才不愿意呢!”

他们所在的城市破获了一起重大团伙抢劫案,这个团伙的主犯抢劫现钞超过100万,被法院判处死刑。

罪犯押赴刑场的那一天,丈夫对妻子说:“假如给你100万,让你马上去死,你干不干?”

妻子生气了:“你胡说什么呀?给我一座金山我也不干!”

丈夫笑了:“这就对了。你看,我们原来是这么富有,我们拥有生命,拥有青春和健康,这些财富已经超过了100万,我们还有靠劳动创造财富的双手,你还愁什么呢?”妻子把丈夫的话细细地咀嚼品味了一番,也变得快乐起来了。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看出幸福其实很简单,只是一种身体和心理的快乐感受,摆脱欲望羁绊后的无忧无虑。懂得知足,人才会变得豁达。所以,知足是一件无价之宝,无论你是否曾经意识到,从现在开始,学会知足吧,用内心感受身边的幸福。

懂得了知足常乐的道理,我们就要怀着感恩的心面对生活。那样,人们就会更加乐意与你亲近,人生也会因此而更加美好。

黄美廉自小就患有脑性麻痹,病魔夺去了她肢体的平衡感与发声讲话的能力。然而,她没有向这些外在的痛苦屈服,而是昂然面对,迎向一切的不可能,终于获得了加州大学艺术博士学位。

有一天,她站在台上,不规律地挥舞着她的双手;仰着头,脖子伸得好长好长,与她尖尖的下巴扯成一条直线;她的嘴张着,眼睛眯成一条线,诡谲地看着台下的学生。基本上,她是一个不会说话的人,全场的学生都被她不能控制自如的肢体动作震慑住了。这是一场倾倒生命、与生命相遇的演讲会。

“黄博士,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你都没有怨恨吗?”台下的一位同学小声地问道。

“我没有怨恨,我很感激上帝给予我的一切。”美廉用粉笔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下这几个字。她写字时用力极猛,很有气势。写完这个问题,她停下笔来,歪着头,回头看着发问的同学,然后嫣然一笑,回过头来,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地写了起来:

妈妈给了我可爱的面容!

上帝给了我一双很长很美的腿!

老师对我也很好!

我会画画!我会写稿!

……

忽然,教室内一片鸦雀无声,没有人敢讲话。她回过头来定定地看着大家,再回过头去,在黑板上写下了她的结论:“我感激别人给我的一切。”

不得不承认,黄美廉是不幸的,因为病魔残忍地剥夺了她的肢体的平衡感与发声讲话的能力。然而,她并没有陷入自怨自艾、忧愁或悲观等消极心态的旋涡,而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孜孜以求。所以,她和我们一样,能够拥有“可爱的面容”、“很长很美的腿”、博学慈爱的“老师”,能够画自己想画的画面、书写自己心中的话……

试想,如果我们都能像美廉那样,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知足,那么,我们怎么会不幸福呢?

贝勃定律:珍惜多少,才真正拥有多少

很多事物不是不存在,而是我们没意识到

有两对具有大体相同的成长背景、年龄阶段和交往过程的恋人,都非常恩爱。唯一不同的是,其中一对恋人中的男孩,每个周末都给自己心爱的姑娘送一束红玫瑰;而另一对恋人中的男孩,平时不太送花,每年只在情人节那天向自己心爱的姑娘送去一束红玫瑰。

由于两个男孩的送花频率和时机不同,导致了结果截然不同

那个在每个周末都收到红玫瑰的姑娘,表现得相当平静。尽管没有大的不满意,但她还是忍不住说了一句:“我看到别人送给自己女友大把的‘蓝色妖姬’,比这普通的红玫瑰漂亮多了,心里真是很羡慕!”

而那个只在情人节接到红玫瑰的姑娘,当手捧着男朋友送来的红玫瑰花时,表现出了被呵护、被关爱的极度甜蜜,随后竟然旁若无人、欣喜若狂地与男友紧紧拥吻在一起。

第十二章 生活法则 - 图6

这两对恋人中的女孩,虽然都在情人节那天收到了爱的玫瑰,但每个周末都收到红玫瑰的姑娘对此已习以为常,只有收到比红玫瑰更特别的礼物才能感受到惊喜;那个只在情人节收到红玫瑰的姑娘,红玫瑰对其而言已经足够特别了。学者们将这一现象归结为“贝勃定律”。

贝勃定律来源于著名心理学家贝勃做过的一个实验:一个人右手举着300克的砝码,这时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码,他并不会觉得有多少差别,直到左手砝码的重量加至306克时才会觉得有些重。如果右手举着600克,这时左手上的重量要达到612克才能感觉到比右手重。也就是说,原来的砝码越重,后来就必须加更大的量才能感觉到差别。

贝勃定律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比如,5毛钱一份的晚报突然涨了5块钱,那么你会觉得不可思议,无法接受。但是,如果原本500万的房产也涨了5块,甚至500块,你却会觉得价钱根本没有变化。在人类的感情中,交往已久的恋人会抱怨对方没有刚认识时对自己好了;在公共车上,陌生人给你让座你会非常感激,而亲近的人给你让座你却感觉理所当然;一些餐馆在正式开业前总是先试营业几天,看顾客的反映情况再作调整……这是因为人们心理都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一旦适应某种定式,就会对此习以为常,要改变这种定式,必须施加比最初更大的刺激力。

一个女孩和母亲吵架,赌气离家,在外逛了一天。直到肚子很饿了,她才来到一个面摊,却发现忘记带钱了。好心的面摊老板免费煮了一碗面给她,女孩感激地说:“我们不认识,你居然对我这么好!可是我妈妈,竟然对我那么绝情……”面摊老板说:“我才煮一碗面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你妈妈帮你煮了十几年饭,你不是更应感激吗?”女孩一听,整个人愣住了:“是呀,妈妈辛苦地养育我,我非但没有感激,反而为了小小的事,就和她大吵一架。”女孩鼓起勇气,踏上回家的路。快到家门时,她看到疲惫、焦急的母亲正在四处张望。

故事中的女孩因对母亲的关爱习以为常,从而对母亲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当母亲稍有不合自己心意就恶言相对。对于面摊老板,女孩原本没有抱多大的期望,因此,他的一点点帮助,都令女孩感动不已。

聪明的人会利用贝勃定律为自己减轻做事的阻力。例如,商家在调整产品价格总是先小幅度上涨,当人们逐渐接受以后再大幅加价。一般有经验的谈判专家都是在谈判临近结束时才提出一些棘手的条件,而对方被一开始的优厚条件诱惑,也就不怎么在意后来才提出的那些条件了。

贝勃定律告诉我们,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点滴所得,善待身边的人。

贪欲是一种累赘

很多时候,人们意识不到幸福或某些事物的价值,是因为自己的贪婪之心。“贪”的本义指爱财,“婪”的本义指爱食,“贪婪”即贪得无厌,是一种过度膨胀的利己欲。贪婪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即所谓“欲壑难填”、“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婪心理具有不可满足性,无论是对待金钱、权利、女色、美食、财产,还是对待其他一切事物,具有这种心理的人永远都是不满足的。

然而,贪欲会使人的精力和体力双重透支,当欲望产生时,再大的胃口都无法填满,贪多的结果只会导致无穷尽的烦恼和麻烦。学会接纳自己、欣赏自己,使我们从欲念的无底深渊中得到自由,是快乐的始发站。

据说上帝在创造蜈蚣时,并没有为它造脚,但是它仍可以爬得和蛇一样快。有一天,它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脚的动物都跑得比它还快,心里很不高兴,便嫉妒地说:“哼!脚多,当然跑得快。”

于是,它向上帝祷告说:“上帝啊!我希望拥有比其他动物更多的脚。”

上帝答应了蜈蚣的请求。他把好多好多的脚放在蜈蚣面前,任凭它自由取用。

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这些脚,一只一只地往身体贴,从头一直贴到尾,直到再也没有地方可贴了,它才依依不舍地停止。

它心满意足地看着满身是脚的自己,心中窃喜:“现在我可以像箭一样地飞出去了!”

但是,等它开始跑步时,才发觉自己完全无法控制这些脚,这些脚噼里啪啦地各走各的,它非得全神贯注,才能使一大堆脚不致互相绊跌而顺利地往前走。

这样一来,它走得反而比以前更慢了。

过度的欲望让蜈蚣步伐缓慢、举步维艰,而人的心里一旦产生过分的欲望,终有一天,也会出现超载的现象,而这种负荷的结果是不堪设想的。

贪婪得来的东西,永远是人生的累赘。想要的越来越多,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这或许便是贪婪的代价。

总之,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事实并没有发生改变,变的是我们自己的感觉,是我们不断提升的欲望。深谙贝勃定理的人,或许并不一定能够生活得幸福,但一定能够生活得更释然。

古特雷定理:有希望,一切皆有可能

步步为营,才能走出迷宫

1928年,美国加州专攻园艺的耶鲁大学博士辛柏森,受美国基督新教美以美会的派遣,来到北戴河海滨。他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2年,创办了东山园艺场,引进了苹果、葡萄、李子、樱桃等20多种优良果树;引进了荷兰奶牛、约克夏猪、来航鸡等优良禽畜;还引进和推广了华北绿化先锋灌木——紫穗槐。但真正让他名扬天下的,是他在北戴河建的那座“怪楼”。

“怪楼”其实是幢别墅,只是结构太过离奇古怪,所以在它建好不久,就赢得了“怪楼”的称谓。“怪楼”整体上属于欧洲哥特式建筑,三层五顶,七角八面,楼顶的每一个角,都用花岗岩做成尖形墙垛,直插云霄,非常好看。主要是全楼有44个门、46个窗,屋套屋,间套间,大大小小,相通相连,每间屋的出口都是另一间屋的入口。生人进来,三拐两拐,就很难再找着刚刚进来的那个门。走进中间大厅,四周都是大玻璃镜子,往中间一站,到处都是人影,转上一圈,就很难找到出去的门了。地下室正中有一口水井,围绕着井口,修了一个盘旋式楼梯,贯通上下。这水井,就成了别墅里的温度湿度天然调节器-夏季用来降低气温,冬季用来增加湿度;这楼梯,用藤条和果树干枝做成,走上去,忽忽闪闪,松松软软,颤颤悠悠,真是妙趣横生。从修成之日起,它就成了北戴河的一道瑰丽而神秘的风景线,至今仍吸引许许多多的游人前来参观。

第十二章 生活法则 - 图7

人生也像这怪楼一样,看起来像个迷宫,出口与入口却彼此相通。很多时候,我们会迷茫,会彷徨,会不知所措。其实,人生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复杂与无奈,目标与理想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只要我们弄清楚我们要过什么样的人生,然后把这个终极目标拆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一步一步地去实现每一个小目标,你会发现在不知不觉中,你曾经认为自己怎样也无法完成的目标,竟然莫名其妙地实现了。

生活是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才能找到出口;人生如歌,要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提上去,才能找到你的最高音在哪里。如果你想一口吃个胖子,那现实会告诉你你是痴心妄想;如果你认为理想只有梦中才能实现,那现实会反驳你只要一步步地接近,最终你会看到理想就在眼前。

曾经获得两次国际马拉松邀请赛(1984年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和1986年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世界冠军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是个性情木讷、不善言谈的人。每次有记者问他为什么可以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就会说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他的智慧到底是什么呢?一直到10年后,人们在他的自传中才找到这个谜的答案:“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做的道理,我把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不断攀登,成功没有顶点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无论多难的事,只要你一步步地努力去做了,就一定会完成。但很多人之所以在人生的路上摔跤或没有获得很大的成就,很大一方面是由于为自己的一点点小成绩而得意洋洋,停滞不前。其实,他们不明白,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是一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状态。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仅仅是一句你所听过的广告词,还是一个哲理,一个口号。有一位朋友的口头禅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且他一直把它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不断地激励自己不停奋进。这一次他的科研论文又成了整个行业学术的引领篇,但对于他来说,这只是下一个目标的起点。《杜拉拉升职记》中的杜拉拉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工作上从没有停止过挑战更高的职位,从不满足于目前的状况,提高自己的能力做得更好,不断地攀升,不断地登高。

今天的名人或伟人,都是昨天一步步不停攀登的普通人;今天的跨国大企业,在昨天也往往只是一个家庭小作坊。他们之所以会有今天的骄人成就,就是因为他们在达成一个目标后,不是选择享受已有的成果,而是把这个目标作为下个目标的基础,更上一层楼。一个在事业上成功的人,一般都拥有一颗永不满足的心。日本直销天王中岛薰说道:“我向来认为自己最大的敌人就是满足。成功永远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百万富翁想当千万富翁,千万富翁想当亿万富翁,亿万富翁想角逐《财富》排行榜。越成功的人,自信心越强,对成功的欲望越大。成功的人已经把成功看成是一种行为习惯,一种思维习惯。

每个人都想成功,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追求成功的方法不对。只要找到正确合理的方法,成功并不难,难的是不断挑战新高峰,不把自己已得的成绩看作成功。

在菲律宾西部海岸,每年秋天,大批南迁的燕子都会从海面上黑压压地飞来,它们欢叫着慢慢靠近海岸,但是人们惊奇地发现,一旦到达海岸和沙滩,许多燕子却都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这些经过了长途跋涉的飞行者,没有死于皑皑雪峰,没有死于茫茫大海,没有死于暴风骤雨,却死在了目的地那片细软的沙滩上。著名体育赛事长跑运动马拉松的缔造者——古希腊士兵斐迪辟也是在跑完全程42.195千米后再也没有醒来。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如果沙滩再远两三千米,难道燕子就飞不到了吗?如果雅典再远三五十米,斐迪辟就坚持不住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样的悲剧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这些燕子和斐迪辟都把目的地当作最后的终点,当这个目标完成之后,支持他们前行的信念突然消失了,他们的生命也随之终止了。其实,成功都是一时的,它只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基石。人生的大目标都是不断变化的,就如同珠穆朗玛峰至今仍在不断升高一样。我们要明白人生真正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进取和攀登,要学会忘掉过去的成绩,因为那已成为历史,只有不断站在新的起点,攀登新的高峰,才能实现人生新的价值,要知道成功没有顶点。

迪斯忠告:活在当下最重要

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未到来

人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一年365天,如果你把每一天都过好了,那你的人生一定会很精彩。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有很多人不是沉浸在对过去的思念中,就是陶醉于对未来的向往,忘记了他们是活在今天的。每一个“今天”都这样过去后,你的人生一定只剩下抱怨和空想。

美国作家迪斯提出昨天过去了,今天只做今天的事,明天的事暂时不管。活在当下最重要。

曾经读过一首诗,觉得非常好:“不要为昨天叹息,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只是个未来,昨天已成为过去。未来的不知是些什么,过去的只能留做记忆。只有今天,才是你真正拥有的。今天,是你冲锋的阵地。缅怀昨天、把握今天、迎接明天。昨天是成功的阶梯,明天是奋斗的继续。”

过去已无法改变,未来还没有到来,你能把握和拥有的只有现在。所以,与其抱怨过去的虚度,坐待明天的到来,不如奋起努力,把握今天。因为今天就在眼前,珍惜今天,不仅可以弥补昨天的不足和遗憾,更能为迎接明天做好准备。

《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中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在华盛顿街区的一个屋檐下,有3个乞丐正在聊天。

一个乞丐说:“想当年,我用10万美元炒成了百万富翁,要不是股票暴跌……”另一个乞丐说:“那是多久以前的事啦,还提呢。看着吧,我明天早上到垃圾桶里看看,也许那里面就有张百万美元的支票,哈哈……”第三个乞丐没有言语,他独自走到别处,因为他必须先填饱肚子。而此时,那两个乞丐还在回忆着自己辉煌的过去和构想美好的未来呢。

第二天早上,当人们起来时,发现那两个怀念过去和畅想未来的乞丐都已经没气了,而那个寻食的乞丐,正吃得香呢。

这3个乞丐,代表的就是这世间的3种人,一种人活在过去,一种人活在明天,一种人活在当下。活在过去的人,大多是活在过去的光环里,“当年勇”“昨日功”让他们难以忘记。活在明天的人,都很理想化,没有到来的东西可以任凭我们想象。上了年纪的人,都喜欢提过去,因为他们没有多少明天好活;年轻人大多都喜欢说明天,因为他们过去没有什么经历。这两种人,大多今天过得都不太好,要用过去的美好记忆或明天的美好期望,来安慰今天的失败失意。他们不愿面对现实,害怕面对现实。其实,无论是怀念过去,还是畅想未来,都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把戏,你的今天已经虚度,你的人生从此又少了一个创造奇迹的机遇。做人就要像第三个乞丐那样,才不会被饿死。

第十二章 生活法则 - 图8

有些人,整天郁郁寡欢,一直抱怨自己过去的不幸,不停地抱怨并未给他带来任何好运,只能让他们的人生更加不幸。因为今天是明天的基础,明天会过成什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有没有把握住今天。另一些人整天过得战战兢兢,用今天来为明天担忧,那明天只能为后天担忧。因为你浪费了创造明天的今天,明天自然就会如同你担忧的那般不如意。

“船到桥头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与其担心明天,不如立即行动让担忧的事情不再发生。

把握现在,珍惜时间

库里希坡斯曾说:“过去与未来并不是‘存在’的东西,而是‘存在过’和‘可能存在’的东西。唯一‘存在’的是现在。”莎士比亚也说过:“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可见,现在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能把握的也只有现在。所以,无论对谁来说,都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分一秒,认真着眼于现在,因为没有现在,也就没有未来。

这世界上存在着很多的不公平,但有一样是公平的,那就是时间。我们每个人每天拥有的时间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就是看你有没有把握住。一天的时间,看起来很短,真正利用好了,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像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的那样,短短三天,她做了多少事情,看了多少事物啊。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它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可以每时每刻都做些有意义的事。东汉文学家崔瑗,官至济北相。在他40多岁任郡吏时,不幸因事被捕入狱。狱中他听说有一位狱吏精通《礼》学,便抓紧一切时间向他学习,当狱吏审讯时,也不忘趁机请教有关问题。他的这种对待学习的精神,给我们每个人树立了榜样。

本杰明·富兰克林一生瑰丽传奇,功勋卓著,这与他懂得把握现在和珍惜时间是分不开的。他曾说过:“把握今日,等于拥有两倍的明日。”

有一次,富兰克林接到一个年轻人关于未来的求教电话,并与这个年轻人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当年轻人如约而至时,富兰克林的房门大敞着,而眼前的房子里却乱七八糟,一片狼藉,年轻人很是意外。

没等年轻人开口,富兰克林就招呼道:“你看我这房间,太不整洁了,请你在门外等候1分钟,我收拾一下,你再进来吧。”然后富兰克林就轻轻地关上了房门。

不到1分钟的时间,富兰克林就又打开了房门,热情地把年轻人让进客厅。这时,年轻人的眼前展现出另一番景象——房间内的一切已变得井然有序,而且还多了两杯倒好的红酒。

年轻人在诧异中,还没有来得及把满腹的有关人生和事业的疑难问题向富兰克林讲出来,富兰克林却非常客气地说道:“干杯!你可以走了。”手持酒杯的年轻人一下子愣住了,带着一丝尴尬和遗憾说:“我还没向您请教呢……”

“这些……难道还不够吗?”富兰克林一边微笑一边扫视着自己的房间说,“你进来又有1分钟了。”“1分钟……”年轻人若有所思地说,“我懂了,您让我明白用1分钟的时间可以做许多事情,可以改变许多事情的深刻道理。”

大家都讲要把握现在,珍惜时间,但什么才算真正地“把握现在,珍惜时间”呢?关于这一点,本杰明·富兰克林已经告诉了我们很多。有时候,你会觉得生活很无聊,无事可做,时间太多,那是因为你还没有真正明白时间的价值与意义。这时,你可以去问一个刚刚延误飞机的游客,1分钟代表着什么;你再去问一个刚刚死里逃生的人,1秒钟的价值有多少;最后,你去问一个刚刚与金牌失之交臂的运动员,1毫秒的意义是什么。

时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很珍贵的,只要你珍惜它,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那你就不会这么无聊,脚下的路就会慢慢明朗起来。所以,还是不要留恋过去,展望未来了,珍惜时间,从现在做起吧。

野马结局:不生气是一种修行

生活中的“野马”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天早晨,有一位智者看到死神向一座城市走去,于是上前问道:“你要去做什么?”

死神回答说:“我要到前方那个城市里去带走100个人。”

那个智者说:“这太可怕了!”

死神说:“但这就是我的工作,我必须这么做。”

这个智者告别死神,并抢在它前面跑到那座城市里,提醒所遇到的每一个人请大家小心,死神即将来带走100个人。

第二天早上,他在城外又遇到到了死神,带着不满的口气问道:“昨天你告诉我你要从这儿带走100个人,可是为什么有1000个人死了?”

死神看了看智者,平静地回答说:“我从来不超量工作,而且也确实准备按昨天告诉你的那样做了,只带走100个人。可是恐惧和焦虑带走了其他那些人。”

实际上,在生活中,这样的事情经常会发生,只不过我们没有在意。不良的情绪可以起到和死神一样的作用,这就是野马结局的心理效应。

野马结局来源于一匹野马和吸血蝙蝠的故事:

有一种吸血蝙蝠,喜欢叮咬在野马的腿上吸血。它们主要依靠吸食动物的血生存。为了赶走这个小家伙,野马拼命地奔跑、撞击,可是吸血蝙蝠就是无动于衷。那些小蝙蝠一定要等到吸得饱饱的才离开,而野马因为忍受不住折磨,暴怒而亡!动物学家发现蝙蝠吸的血量其实不多,完全不足以使野马死亡。原来,造成野马死亡的最直接原因是它对吸血蝙蝠的叮咬产生了剧烈的情绪反应,也就是说,野马是被暴怒情绪活活折磨致死的。

第十二章 生活法则 - 图9

野马以可悲的结局告诫我们,负面情绪的力量极其可怕,如果不加以克制,则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和影响。

一个人大发脾气或生闷气时会对人体生理上产生一系列变化和反应,致使人体器官损伤,甚至危及生命。比如当你得知别人因为嫉妒而诬陷你偷盗的时候,你的大脑神经就会立刻刺激身体产生大量起兴奋作用的“正肾上腺素”,其结果是使你怒气冲冲,坐卧不安,随时准备找人评评理,或者“讨个说法”。

此外,生气还能伤脑失神,人在发怒时心理状态失常,使情绪高度紧张,神智恍惚。在这样恶劣的心理状态和强烈的不良情绪之下,大脑中的“脑岛皮层”受到刺激,长久后就会改变大脑对心脏的控制,影响心肌功能,引发突发的心室纤维颤动,心律失常,甚至心博停止而死亡。可见生气发怒可致使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失调,并带来极大的损伤。

人生不是为了生气

当你正惬意地与友人散步街头,呼吸着雨后清新的空气,忽然一辆疾驰而来的车溅得你一身泥水时,你是不是会愤怒得瞪眼甚至破口大骂呢?生活中很多人都可能会。其实,这也是一种正常反应,即这种情况下产生愤怒的心理并使脾气变得异常暴躁,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特殊情况下动怒和激怒是一种痛苦和压抑的释放。

然而,如果你是一个稍有不顺心、不如意就大动肝火的人,那么应该给自己敲警钟了。火气大,爱发脾气,实际上是一种敌意和愤怒的心态,当人们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相悖时就会产生这种消极的情绪反应。一个人有爱发脾气的毛病,确是令人苦恼和遗憾的。

早晨8点是上班的高峰期,李明开车去上班,由于车流量很大,眼看就要迟到了。车龙好不容易向前移动了一点,可前面的司机偏偏像睡着了一样,丝毫不动弹。李明开始冒火了,拼命地按喇叭,可前面的司机依然不为所动。李明气极了,他握住方向盘的手开始发白,仿佛紧紧地卡住前面司机的脖子,额头开始冒汗,心跳加快,满脸怒容。真想冲上去把那个司机从车里扔出来!

他简直无法控制自己了,车还是停滞不前,他终于冲上前去,猛敲车门,结果前面的司机也不甘示弱,打开车门,冲了出来。就这样,一场恶斗在大街上开始了,结果李明打碎了那个人的鼻梁骨,犯了故意伤人罪。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惩,这下不仅没赶上上班的时间,反而连工作也彻底丢了,这一切都是他的脾气暴躁带来的。

脾气暴躁,经常发火,不仅会强化诱发心脏病的致病因素,而且会增加患其他病的可能性,它是一种典型的慢性自杀。因此为了确保自己的身心健康,必须学会控制自己,克服爱发脾气的坏毛病。

我们还可能看到过这样的画面,大街上聚着一群人,原来是两个人在吵架,旁人在围观。两位主角口沫横飞,甚至还有捋起袖子要一决高下的架势。细问之下,才知道起因是谁不小心踩了谁的脚。我们在为这样的小事也能形成这么有“规模”的场面而欷不已时,也为他们感到羞愧。如果踩了别人脚的人及时说声“对不起”,如果被踩的人能在听到道歉后宽容地说一句“没关系”,不就不会有这样伤身伤气又耗费时间的局面了吗?

如此大闹一场,于人于己都没有半点好处。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人人能够和颜悦色一些,宽容大度一些,还有那么多的“口水战”吗?让人与人之间更友好一些,让生活更平和美丽一些,何乐而不为呢?

有一位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栽种兰花。有一天,他要外出云游一段时间,临行前交代弟子要好好照顾寺里的兰花。在这段期间,弟子们总是细心照顾兰花,但有一天在浇水时却不小心将兰花架碰倒了,所有的兰花盆都跌碎了,兰花撒了满地。弟子们都因此非常恐慌,打算等师父回来后,向师父赔罪领罚。禅师回来了,闻知此事,便召集弟子们,不但没有责怪,反而说道:“我种兰花,一是希望用来供佛,二是为了美化寺庙环境,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禅师说得好:“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兰花的得失,并不影响他心中的喜怒。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牵挂得太多,我们太在意得失,所以我们的情绪起伏,我们不快乐。在生气之际,我们如能多想想“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交朋友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做夫妻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生儿育女的。”那么我们的心情会宁静安详许多。

所以,当你要和别人起冲突时,要记住,彼此的相遇,不是用来生气的。

克制自我是一种智慧

在古老的西藏,有一个叫爱巴的人,每次和人生气起争执的时候,就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去,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然后坐在田边喘气。

爱巴工作非常勤奋努力,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广。但不管房子和土地有多么广大,只要与人起争执而生气的时候,他就会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

“爱巴为什么每次生气都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呢?”所有认识他的人心里都想不明白,但不管怎么问他,爱巴都不愿意明说。

直到有一天,爱巴很老了,他的房子和土地也已经太广大了,他生了气,拄着拐仗艰难地绕着土地和房子转,等他好不容易走完三圈,太阳已经下了山,爱巴独自坐在田边喘气。

他的孙子在旁边肯求他:“阿公,您已经这么大年纪了,这附近地区也没有其他人的土地比您的更广大,您不能再像从前,一生气就绕着土地跑三圈了。还有,您可不可以告诉我您一生气就要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的秘密?”

爱巴终于说出了隐藏在心里多年的秘密,他说:“年轻的时候,我一和人吵架、争论、生气,就绕着房地跑三圈,边跑边想自己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哪有时间去和人生气呢?一想到这里气就消了,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努力工作。”

孙子问道:“阿公!您年老了,又变成最富有的人,为什么还要绕着房地跑呢?”爱巴笑着说:“我现在还是会生气,生气时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边跑边想,自己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又何必和人计较呢?一想到这里,气就消了!”

我们又何尝不是年轻时的爱巴呢?谁没有动过怒,生过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性格、情绪,一旦控制不好,人与人的碰撞就充满了火药味,何况社会人生也自有其运行规则,不能让每一个人都顺心遂意。

然而,愤怒有它存在的理由,却不能让它主宰我们的生活。合理的情绪宣泄是必要的,可是为了避免野马结局,就应该把情绪控制在个人可以掌控的范围内。如果说情绪主要是通过外界带给个人的,那么心情就是自己的。为了守护阳光般的心情,人们应该学会控制阴暗情绪。只要通过努力,坏情绪是可以克制的。

在现实生活中,愤怒确实开始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大早起来乘车就遭遇到交通堵塞,不知何时才能通过下一个路口,只能挂在公交车上自己生气;到公司上班,却遭到老板劈头盖脸一顿臭骂,此时此地敢怒不敢言,只能怒火中烧;劳累一天回家,妻子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停地唠叨,孩子又不听管教,堆积的怒火终于找到了出口,一发不可收拾地向孩子下手,小事就可以把人推向愤怒的深渊。

愤怒是一种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情绪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有道是“要活好,心别小;善治怒,寿无数”。生活中,那些动不动就陷入情绪风暴的人,往往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才给身心带来巨大的危害。现实生活中也不乏一些人因为情绪失控而引发的悲剧。所以,学会克制情绪是一件关系一生命运的大事情。

在负面情绪爆发之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克制。

第一,分析原因

闷闷不乐或者忧心忡忡时,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出原因。比如,某个人一向心平气和,可突然一阵子对同事和丈夫都没好脸色,那就需要找原因了。或许是因为担心工作的调动问题,也或许是与丈夫闹矛盾了。一旦了解到自己真正害怕的是什么,整个人似乎就会轻松许多。其实,将这些内心的焦虑用语言明确表达出来,便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糟糕。找出问题症结后,便能够集中精力对付它。这样,不仅消除了内心的焦虑,还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当中。

第二,意识控制

人在负面情绪控制之下很容易失去理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通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意志锻炼来减少或杜绝不良的情绪反应。比如,多读一些名人传记,多读一些经典名著,不仅书中的内容可以丰富个人的文化底蕴,而且,读书的过程也是道德培养和意志锻炼的过程。

第三,积极乐观

有这样一句名言:“一些人往往将自己的消极情绪和思想等同于现实本身,其实,我们周围的环境从本质上说是中性的,是我们给它们加上了或积极或消极的价值,问题的关键是你倾向选择哪一种?”同样是半杯水,乐观的人会说:“还有半杯水呢!”而悲观的人则会说:“只剩下半杯水了。”同样一个面包圈,乐观的人看到的是外面的面包,而悲观的人看到的只是中间的空洞。长期悲观的人会因为情绪的不良而对身体造成危害,而生命短暂,我们何苦又要自寻烦恼呢。

卡瑞尔公式:“绝处”可“逢生”

敢于面对最坏的,便没什么可怕的

在曼彻斯特市,住着一位叫汉里的人。多年前,他因经常发愁得了胃溃疡。一天晚上,他的胃出血了,被送到芝加哥西比大学的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治疗,体重也从170磅降到了90磅。他的病情很不乐观,医生们甚至认为他的病是不可救药了。他只能吃苏打粉,每小时吃一匙半流质的东西。每天早晚护士都用一条橡皮管插进他的胃里,把里面的东西洗出来。在医院住了几个月之后。汉里绝望了,觉得自己除了等待死神的降临,再没有什么希望了。又过了几天,他突然态度大变,准备在有生之年,去周游世界。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那几位医生的时候。他们大吃一惊。他们警告说,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事。如果他去周游世界,那就只能选择葬在大海里了。但汉里却平静地说:“我已经答应过我的亲友,我要葬在雷斯卡州我们老家的墓园里,所以我打算随身带着棺材。”

于是,汉里买好了自己的棺材。把它运上船,然后和轮船公司商定,万一自己死了,就把他的尸体放在冷冻仓中,直到回到他的老家。他踏上了旅程,开始了自己的生命之旅。

当他从洛杉矾登上亚当斯总统号向东方航行时,已经感觉好多了。渐渐地,他不再吃药,也不再洗胃了。不久之后,任何食物他都尝试着吃了,甚至包括许多以前吃了一定会送命的东西。几个星期过去了,他甚至可以抽长长的黑雪茄,喝几杯老酒。多年来他从未这样享受过。他在印度洋上碰到季节风,在太平洋上遇到台风,可他却从这些冒险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他在船上玩游戏、唱歌、交新朋友,晚上聊到半夜。到了中国和印度之后,他发觉自己回去后要料理的私事,与在东方看到的贫困和饥饿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于是,抛弃了所有无聊的忧虑,觉得非常舒服。回到美国后,他的体重增加了90磅,几乎不像一个得过胃溃疡的病人。康复之后的汉里感慨地说:“一生中我从未感到这么舒服、健康。”

汉里之所以能够摆脱病魔的困扰,重新拥有崭新的人生,是因为他在不自觉中运用了卡瑞尔的消除忧虑的方法。该方法指出,遇到困难时,首先问自己,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其次,接受这个最坏的情况;最后,镇定地想办法改善最坏的情况。故事中,在得知病情严重的时候,汉里意识到了最坏的结果就是死亡。当心理上能够坦然接受这个最坏结果的时候,便采取用周游世界的方式来勇敢面对自己的病情。而这个法则的提出,源自卡瑞尔自身经历的一件事情。

威利·卡瑞尔年轻时在纽约水牛钢铁公司担任工程师的职务。有一次,卡瑞尔奉公司安排到密苏里州去安装一架瓦斯清洁机。经过一番努力,机器勉强可以使用了,然而,与公司保证的质量却相差甚远。为此,他感到十分懊恼,甚至无法入睡。后来,他意识到烦恼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想出了一个不用烦恼而且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卡瑞尔公式。

为什么卡瑞尔的办法这么有实用价值呢?从心理学上讲,它能够帮助人们在绝望中看到希望,使人们的心能够真切地踏实下来。假如内心没有归属感,整天在提心吊胆地悬着,又怎么能把事情做好呢?

应用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教授曾说过:“能接受既成事实,是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林语堂在他那本深受欢迎的《生活的艺术》里也说过同样的话。这位中国哲学家说:“心理上的平静能顶住最坏的境遇,能让你焕发新的活力。”的确,接受了最坏的结果后,人们就不会再害怕失去什么,也就意味着失去的一切都有希望回来了。

如果每个人都能成为生活中的“卡瑞尔”,那么烦恼忧虑将不再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遇到烦恼时都能像卡瑞尔那样在冷静乐观中寻求解决之法,还是会有许多人不愿意、也没有勇气接受最坏的情况。于是,一方面苦苦纠结于烦恼忧虑中,另一方面又想不出解决问题的更好办法。其实,现实生活中,难免会有烦恼忧愁。对于这些,我们选择不了逃避。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面对的态度。学会用卡瑞尔公式消除烦恼,在绝望中找寻希望,或许,生活将从此与众不同。

巧借卡瑞尔公式消除烦恼

卡瑞尔公式消除烦恼的方法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循序渐进地将问题解决掉。当一步一步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人们就会发现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可怕,都是水到渠成的。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步,遇事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仔细地回顾并分析整个过程,确定下来如果失败,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一天,一个农民的驴子掉到了枯井里。那可怜的驴子在井里凄惨地叫了好几个钟头,农民在井口急得团团转,就是没办法把它救起来。最后,他断然认定驴子已经老了,这口枯井也该填起来了,不值得花这么大的精力去救驴子。于是,农民把所有的邻居都请来帮他填井。大家抓起铁锹,开始往井里填土。驴子很快就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起初,它在井里恐慌地大声哭叫。不一会儿,大家惊讶地发现,它居然安静下来。几锹土过后,农民终于忍不住朝井下看,眼前的情景让他惊呆了。每一铲砸到驴子背上的土,它都作了出人意料的处理:迅速地抖落下来,然后狠狠地用脚踩紧。就这样,没过多久,驴子竟把自己升到了井口。它纵身跳了出来,快步跑开了。只剩下填井的人们在惊愕地相互看着。

第十二章 生活法则 - 图10

其实,当井下的驴子意识到自己有生命危险的时候,它的恐慌是出于本能。在那种情况下,往往就会因精神极度紧张而导致思维混乱,不知所措,只有冷静下来,消除恐惧的心理,才有可能走出束缚它生命的枯井,迎来自己的又一次新生。

第二步,面对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试着预测自己的心理防线,让自己能够接受这个最坏情况。

有人问一名很成功的推销员有什么秘诀,她说自己接受了一位专业营销训练师的培训。训练师要求推销员在拜访客户前,想象自己正站在即将拜访的客户门外。

训练师:“请问,你现在在哪里?”

推销员:“我正站在客户家的门外。”

训练师:“很好!那么,接下来,你想到哪里去呢?”

推销员:“我想进入这位客户的家中。”

训练师:“当你进入客户家里后,你想想看,最坏的情形会是怎样?”

推销员:“最坏的情形,就是被客户赶出来吧。”

训练师:“被赶出来后,你又会站在哪里呢?”

推销员:“还是站在客户家的门外啊。”

训练师:“那不就是你现在所站的位置吗?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回到原处,又有什么可恐惧的呢?”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人们经常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迈出第一步。但当我们做好最坏的打算时,就会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即使真的失败了,也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接受它,重新再来。所以,生活幸福的人一定是对生活始终保持乐观的乐天派。

第三步,有了能够接受最坏的情况的思想准备后,就要回归平静的心态,把时间和精力用来改善那种最坏的情况。

一个心理学教授到疯人院参观,了解疯子的生活状态。一天下来,觉得这些人疯疯癫癫,行事出人意料,可算大开眼界。

想不到准备返回时,发现自己的车胎被卸掉了。“一定是哪个疯子干的!”教授这样愤愤地想道,动手拿备用胎准备装上。

事情严重了。卸车胎的人居然将螺丝拿走了。没有螺丝备用胎也装不上不去啊!

教授一筹莫展。在他着急万分的时候,一个疯子蹦蹦跳跳地过来了,嘴里唱着不知名的欢乐歌曲。他发现了困境中的教授,停下来问发生了什么事。

教授懒得理他,但出于礼貌还是告诉了他。

疯子哈哈大笑说:“我有办法!”他从其他每个轮胎上面卸下一个螺丝,这样就拿到三个螺丝,将备胎装了上去。

教授惊奇感激之余,大为好奇:“请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

疯子嘻嘻哈哈地笑道:“我是疯子,可我不是呆子啊!”

教授面对最坏的情况,只是去发怒,发愁。疯子却能够平静地面对困境,并利用当前的条件和资源解决困境。

右脑幸福定律:幸福在“右脑”

令人幸福的神奇右脑

据说在篮球的发明过程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最初的篮球比赛,真的是在球架上挂个篮子,双方一面防守,一面进攻,看谁投进篮筐的次数多。但是,这样比赛也有麻烦,一旦球投进篮筐里,就需要有人爬上球架把球取出来,然后比赛再继续进行。这无疑是要影响观众看球的心情,而且比赛本身的激烈程度也大大减弱。后来人们甚至发明了一种专门捡球的装置,能很快地把球从篮中拿出来,但还是无法根本解决中断比赛的问题。

一天,一个孩子和父亲去看篮球赛。从未看过篮球比赛的孩子非常高兴,但却对捡球的事实表示非常困惑。父亲认真地解释说,随着技术的改进,将来人们一定会发明更好的设备,让捡球的时间大大缩短。而孩子却大惑不解地说:“直接把篮子底拿掉不就行了么?”

父亲和孩子对同一个问题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不是因为年龄的问题,而是因为左脑与右脑的使用部分不同。人的左右两个大脑半球是有严格分工的,左脑是属于逻辑的、理性的、功利的、个人经验的,分析的、计算的大脑,人要生存,就必须利用好左脑。左脑可以使人享受成功,却无法让人享受长久的幸福感。而右脑则是祖先的大脑。它属于灵感的、直觉的、音乐的、艺术的、宗教的等可以产生美感和喜悦感的大脑。

心理学家们根据左右脑分工的不同,并联系到左右脑各自的使用程度与生活幸福感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出了“右脑幸福定律”。该定律的提出者克莱贝尔就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现在绝大多数人看待问题和思考生活都是习惯于利用左脑,而对右脑的使用少之又少,这样就造成了左右脑的使用不平衡,不仅会引发失眠、焦虑、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而且不易让人感觉到幸福。

那么,为什么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是以左脑为中心来生活呢?这是因为左脑是“竞争脑”、“现实脑”。左脑的优势显而易见它能讲会算,好学上进,因此在人的生活中占据着中心地位。但是以左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却是单色调的。因为左脑考虑的主要是利害得失,因此观察人生和社会的视野就未免有些狭隘。

相对于左脑来说,右脑则是人类遗传信息的巨大宝库,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深层基础。梦、顿悟、灵感、潜意识等与创造力相关的心理过程,主要是由右脑激发的。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大多在使用左脑,右脑更多的时候是被人们忽视的。据有关研究表明,人脑目前所具有的能力,仅占大脑全部能力的5%~10%,而人类大脑潜力的90%~95%蕴藏在右脑。所以右脑就如同一个巨大的潜力宝库,等待人们去发掘。

因此,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快乐,身心更健康,我们必须训练自己使用右脑的能力。

开发右脑的四大有效途径

生活中,我们没有刻意地想要使用左脑或者右脑,之所以使用右脑要多一些,除了因为左脑是“现实脑”之外,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因为左脑很好开发,而右脑很难开发。但是,很难开发不等于说不能开发,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心理学家们已经提出了一些开发右脑的可行性方法。

那么,怎么样才能开发右脑呢?我们可以先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调动想象力

想象能帮助我们建立信心,还会对行为成败产生巨大影响。如果脑海中浮现出成功的情景,实际成功的几率就会增加。斯坦福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普利格兰博士,将其命名为“正馈”。

例如,可以进行这样的训练:凝视一个橘子,反复观察其形状、颜色,然后抚摩表面,再闻其气味。然后,闭上眼睛,回忆橘子给你留下哪些印象。同时,放松,消除其他杂念,想象自己钻进橘子里,里面是什么样子?你感觉到了什么?它的滋味怎样?最后,想象自己从橘子中走了出来,记住刚才在橘子内部看到、尝到、感受到的一切。

第二,尝试发散式思考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若经常训练,将使自己的思维更灵活多变,流畅而富有独特性。

锻炼发散思维的方式很灵活,例如,随手拿张当天的报纸,在一个版面的标题中随意扫一眼,选出一个词,动作要快,不要仔细考虑。共选出三个版面的三个词,然后将三个词联系成一段有意义的句子。比如“平民”、“坐落”、“希望”,那么,你可以将这三个词连成一个什么句子呢?这种训练方法在熟练之后,可以增加词的数量。

第三,提高集中力

集中力就是将左脑的活动控制在最小程度,将行动完全交付给右脑的一种心理状态。集中力提高时,右脑处于活性化状态,并产生大量α脑电波。例如,运动员要比赛时,应该具有高度集中力的能力,而不能想:“我输了该怎么办?”在生活中,你面临的任务越难,越需要提高你的集中力。提高集中力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准备两个盘子,一个盘子里放有10粒黄豆。用筷子将黄豆一粒粒夹进另一个盘子里。此练习可以多人同时进行,可以将每人所用的时间记录下来,也可作为比赛游戏项目。对于每个人来说,也可以比较自己所用的时间是否缩短。

第十二章 生活法则 - 图11

第四,用音乐对右脑进行训练

找一些能够使自己宁静的音乐,每天最好都要听一会儿,10分钟、15分钟或者半个小时,放在右耳边去听,听的时候暗示自己宁静下来,放的越轻松越好,什么都不去想。除此之外,每天有意识地进行散步、吟唱、垂钓、放眼夜空等活动,也是帮助我们开发右脑以使自己获得幸福感的一条捷径。

总而言之,只要每个人长期坚持完成适合自己的右脑训练,就能够提升自己的右脑潜能,打开自己的成功天赋。正如心理学家马尔茨所说:“所有人都是为成功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但是有人成功了,有人没有。这只是因为每个人使用自己的大脑的方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