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女皇武则天

唐朝,尤其是初唐,是个相当开放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开放,不仅表现在文化、政治以及中外交流上,且表现在社会风气上,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妇女有着和男子近乎平等的地位:

在如此社会风气的烘托下,走出了一个千古绝唱的女人,一个长期被男性津津乐道的女人,一个永远被女性当做经典的女人。这个女人叫武则天。

她是唐初二等功臣武士淤的小女儿,父亲亡故后,跟着守寡的母亲杨氏生活。由于杨氏是武士菠的填房,故而她们母女受尽了正房子女的欺辱。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武则天,产生了想要摆脱困境,成为人上人的强烈意愿。

十四岁那年,唐太宗听说她长得美,将她召人宫里做才人(殡妃的一种名号)。按说,上层社会的家庭是不愿让女儿进宫的,因那意味着从此天各一方。可君王之命不能违,母亲杨氏大哭着与女儿诀别。而武则天却洒脱得很,不仅洒脱,且带着兴奋说:“见天子岂知不是福,何必为女儿哭泣!”

进了宫,因模样抚媚,唐太宗给她赐了个号,唤作“武媚”。据武则天日后回忆,那段时光,她是得宠的。这完全是言过其实,因为一则她的才人名号始终未曾向上挪动过,二则正处于生育旺期的她却从未怀孕过。

在唐太宗弥留之际,武则天生出了浓重的心事:按照唐朝内宫规矩,先帝驾崩,凡没子女的缤妃,都要被送人寺庙,出家为尼。这规矩等于要把她余下的漫长生涯,断送在青灯黄卷边。这是她所不愿的。为了改变命运,她使出手段,和太子李治建立了暖昧关系。

尽管按例她还是被送进了感业寺,然对她魂牵梦萦的李治,在上台后不久,就迫不及待地将她接进了宫。唐高宗的王皇后是欢迎武则天的,因她正在嫉妒缤妃萧良娣的受宠,而要武则天来帮她一把。武则天百般奉迎王皇后,在取得昭仪名号,再夺了萧良娣的宠后,她变换策略,开始打击王皇后,欲取而代之。她不择手段,将王、萧二人置于死地。

武则天在她的左右手李义府、许敬宗的帮助下,终于成了皇后。然她是杀开一条血路,才冲破重重阻力的。在这前后,曾反对过她做皇后的元老大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韩援、来济等等,不是被赐死,就是被送上了断头台。在她成了皇后后,大臣上官仪密奏唐高宗,说她作威作福,滥用大权,建议将她废黝o唐高宗同意了,可武则天闻讯后,反而逼唐高宗处死了上官仪。

上官仪的被除,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分水岭,标志着武则天彻底控制了政权。唐高宗长期头昏目眩,史称“痛风”,可能患有今名高血压的病,苦于理政,加上性格多少有些濡弱,很需要这个能干的皇后来帮他分担政务。每次,七朝,唐高宗和武则天并坐在宝座上,在前面垂一道帘子。百官所奏的各种政事,多由她决断。各级机构、官员上表,将他们并称为“二圣”。

中国史学界在对武则天的研究中,一直将“二圣”这个称呼,作为武则天准备夺取帝位的过渡信号。其实不然,“二圣”并非武则天的独创,隋朝的独孤皇后与隋文帝也曾并用过这个称号,其只是显示了皇后与君主并驾齐驱的地位。真正的信号,是在上元元年(公元X74年),她借唐高宗称号“天皇”之名,自己进号为“天后”:天后的提法旷古未有,其使皇后从皇帝的配偶,提升为上天所降赐的女性最高掌权者。此时,为病魔所苦的唐高宗,对武则天失去了最后的约束力,不仅一任她所为,更准备下诏,将帝位转给她,只是在宰相的劝阻下才作罢。子李显继位灯庙号唐中宗〕。唐高宗共有八子,其中武则天生了四子:李弘、李贤、李显、李旦。早先册了宫人刘氏所生的李忠为太子,后被武则天用李弘所取代。李弘成了太子,却在许多方面与母亲不同心而遭鸽杀,改立李贤为太子。李贤仍看不惯母亲,结果流放远地,被逼自杀。李显是个无用之人,加_七唐高宗有遗言,凡不能决定的军国大事,均由武则天处置,从而他只是个供摆设的傀儡。实际是皇太后武则天在临朝称制。

尽管李显无半点君主气象,可武则天为了加重她专权的威势,仅两个月,就将他废为庐陵王,外迁到房州(今湖北房县)。另立李旦为帝(庙号唐睿宗)。李旦是比李显更为虚化的政治符号,大小政务的处理权,全部落到了武则天手里。

李显、李旦均是长君,也就是成年的君主,按理应该由他们来亲政。然武则天非但把他们当成傀儡,且毫无顾忌地玩废立君主的游戏,吞噬了唐朝的政柄。这激起了所有忠于唐朝的政治势力的愤怒,他们为了维护唐朝和唐朝给他们带来的利益,纷纷起来,从朝内到朝外,用各种方式,反对武则天的行径:

反对得最激烈的,是李勃的儿子徐敬业,他以匡复庐陵工为号召,在扬州举起了反武的旗帜,自称匡复府上将,组军十万多,兴师问罪。武则天沉着应对,命左玉铃大将军李孝逸率三十万大军,前去征讨。徐敬业的军事才干远不及他的父亲,在战略上犯了严重的错误,不渡江向洛阳挺进,而贪于在江南发展地盘。最后,兵败被部下所杀。徐敬业的军事反武,不过是昙花一现,仅三个月即败,而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为他所撰写的《讨武墨檄》,倒成了一篇经典散文,流传千古。武则天读了,竟说:“此人没能为我所用,这是宰相的过失。”

继徐敬业之后,唐宗室成员也付诸了军事行动,唐太宗之子越王李贞起兵于博州〔今山东聊城东北),琅邪王李冲父子起兵于豫州(今河南汝南),然均被武则天所镇压。

朝内反武的代表,是宰相裴炎。他要求武则天归政于唐睿宗,被武则天投人大狱后再处死。

为扫清朝内的政治阻力,她制造了“铜巨”,接受来自各方上下的言论,更接受不论事实的告密。只要符合她的心思,不仅予以接见,还可破格升官。即使告密失实,也不追究。如此,使朝廷臣僚们随时可能处于被告密的危险之中。此外,她大用酷吏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侯思止等人,让他们用各种惨无人道的刑具,审讯被告人狱者,并将其大多折磨至死。恐怖的气氛笼罩于整个朝廷,以致大臣每日早晨上朝,都要和家人诀别。如此,凡是不利于武则天的臣僚,几乎被清除一空。她大开杀戒,不仅杀宗室,杀大臣,且清算了从前欺负她的同父异母兄弟,除去了阻挡她篡权的家庭成员。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一脚踢开了唐睿宗,向天下宣布易唐朝为周朝,自己走上皇位,号“大周圣神皇帝”。

作为女皇的武则天,以她独特的政治手腕,经营她来之不易的周朝。为打破传统政治格局,以建立承认她的政治基础,一边不拘一格,把仕途向所有人开放,有意造成官吏冗多的现象;一边对那些不称职者,随时予以贬职与杀戮。这种带有滥用性质的走马灯式的用人方式,为她改造了朝廷的人事组织,彻底实现了政由己出的政洽局面。然而,同时她又用她的慧眼在审察着臣僚,对那些正直并有才干的大臣,如狄仁杰、姚祟、宋爆等,不仅给予一定的保护,还放手予以任用。在这些大臣的辅助下,朝廷逐渐出现了转机与生机。

武周王朝是乱的,但只是乱在初期,乱在官场,乱在中央,整个社会基本仍处于安宁的状态。当中央政府按照武则天的意志被改造后,乱就结束了(比如酷吏在完成作用后,全得到了严惩),重新发挥了正常的政治功能。客观而言,武则天的政治作为,大部分还是建设性的,其为“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做’了承上启下的工作。

在外交和民族关系上,武周王朝是有得有失。早在垂拱年间,吐蕃以强劲之势,向西域发展,迫使唐朝放弃了对于闻、疏勒、龟兹、碎叶等安西四镇的控制权。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武则天调遭大军奔赴西域,征讨吐蕃,连克四镇,再度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在东北,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两次派出讨伐大军,一次中伏全军覆灭,一次大败而回。接着,她在神功元年(公元697年)第三次派出达二十万的大军,击破契丹,迫使契丹余众投奔突厥。

在政权结构上,武则天在任用了一批原唐大臣的同时,将她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等人安排到了执政的位置上,以构成武周王朝的特征。此外,她还先后置换了不少面首,如和尚薛怀义、御医沈南谬、美少年张昌宗与张易之兄弟等,一则消除理政的疲惫,愉悦身心;二则作为政治羽翼,以强化她的私人政治。

然而,不管武则天多么精明强干,能在许多无路的地方走出路来,但在改唐为周后,作为李唐皇族的媳妇,又作为武氏家族的族长,遇到了一个难以克服的悖论式的难题:在她百年之后,到底将皇位传给儿子,还是传给侄子?传给儿子,无疑会恢复李唐王朝;传给侄子,在姓氏上虽顺理成章,可究竟是传给了外人。武则天为此踌躇日久,在狄仁杰、李昭德等大臣的劝喻下,最终,她将李显接了回来,立为太子。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年初,趁年事已高的武则天病重之机,宰相张柬之会同大臣敬晖、崔玄咔、桓彦范、袁恕己,组织羽林军发动了政变,杀死张昌宗、张易之兄弟,逼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的武则天将皇位传给李显,使李唐王朝复辟成功:

当年的年底,被迁人冷宫的武则天在弥留之际,被迫取消了武周的帝号,改称“则天大圣皇后”。

武则天去世后,与唐高宗合葬在乾陵(今陕西乾县境内)。在名分上,她只是以皇后的身份,与丈夫唐高宗合葬。但由于她在历史上的影响比唐高宗大得多,后世已将乾陵视为她的陵墓,反而把唐高宗淡化了。为客观体现陵主身份,笔者在1994年参加国际武则天学术研讨会时,在与会论文的开首写道:“乾陵葬了两个皇帝,一个男皇帝,一个女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