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郭子仪、李光弼

在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说安史之乱爆发后,若无郭子仪的力挽狂澜,恐唐朝再难复苏了。这其实是传奇小说带给人们的影响,有些夸大了郭子仪的历史功绩。但也不可否认,郭子仪确实是唐朝抗叛的第一功臣。

郭子仪的名与字是一样的,都叫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他是标准的军人,通过武举考试而步人军界。他统兵有方,作战有功,不时升迁,到天宝末安史之乱爆发,已任朔方(驻地灵武,今宁夏灵武西)节度使。

他转战河东(今山西)一带,攻城略地,在官军纷纷败退之际,独自撑起了一片天地。然后,他和他所推荐的李光弼合作,兵进常山(今河北正定),通过九门之战,大破叛军史思明部,掀起了河北抗叛的大浪潮。

为减轻镇守撞关的哥舒翰的压力,郭子仪提出北取范阳,直捣叛军老巢,打烂叛军的根本。然未待唐玄宗做出批示,渡关已经陷落,朝廷向巴蜀流亡。

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灵武是朔方军的治所,由此他将屡战屡胜的郭子仪视为了他的干城。他急调郭子仪回灵武,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宰相,仍领朔方节度使。在另一宰相房馆率军和叛军相战大败后,朔方军更成了唐肃宗身边惟一能倚重的军队。

郭子仪根据唐肃宗急欲收复二京的政治规划,将河东作为首要的战略要地来考虑,因其东征可图洛阳,西行可取长安,占得此地,等于洞开了二京的门户。他先在河东设下内应,然后,自己率军拿下冯姗(今陕西大荔),隔黄河威胁河东。河东内应奋起,大杀叛军,叛军守将崔乾拓弃城而走。郭子仪渡河追击,乘胜取得了河东。随之,他击败叛军安守忠部,夺得永丰仓,打通了关中与陕地。

外围扫清,郭子仪出任天下兵马副元帅,会合其他部队以及回绘等军,先西进攻克长安,再东征夺回洛阳,为唐朝收复了二京。

在迎接郭子仪的仪式上,唐肃宗感激地对他说:“这虽是我的家国,但实由卿再造!”

郭子仪对唐朝有再造之功,由此获得了殊荣,但也由此功高震主,使唐肃宗对他有了提防之心。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唐肃宗调集各路大军围讨镇守邺城(今河南安阳)的安庆绪。参加会战的将领中有九个节度使,其中以郭子仪与李光弼名望最高。然唐肃宗出于对他们的防范,却不设主帅,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负责整个战局。在唐军的猛攻下,邺城危在旦夕,然终因缺乏统一指挥,而功亏一签。

次年,唐各路联军再与史思明大战。大战之间,忽起大风,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以致难辨敌我,由此双方均遭惨重损失。郭子仪率部向河阳(今河南孟县)撤退,以确保洛阳安全。为淮卸战败的责任,鱼朝恩竟向唐肃宗汇报,说是郭子仪作战不力。唐肃宗不辨曲直,召郭子仪回京,免了他的军职,让他在家赋闲。

然时属多事之秋,党项等羌人在长安以西地区不断挑出.事端,京师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不敢用郭子仪的唐肃宗,却想出了一个法子,让威震天下的郭子仪空顶那地区邺宁、解坊二节度使的名头,以震慑党项,但人仍留在长安。直到朔方军发生以拥护郭子仪为名义的兵变,唐肃宗不得已,才封了郭子仪汾阳王的爵位,让他以副元帅的身份,进驻发生兵变的绛州(今山西新绛)。郭子仪秉公处置了组织兵变的将领,同时解决了激发兵变的事由—军炯间题。

唐代宗登位,郭子仪再一次遭到了猜忌,被解除兵权,调回长安。

不久,安史之乱结束了,而吐蕃却以强劲之势,一路向长安攻来。此时,唐代宗才不得不重新起用郭子仪。然为时已晚,几乎没有什么装备和军队的郭子仪,难以抵挡二十万吐蕃大军的进攻,眼看长安陷落。可久经沙场的郭子仪却沉着应对,组织散兵游勇,用疑兵之计击退吐蕃,收复了长安。

这是郭子仪第二次收复长安,回到长安的唐代宗,惭愧地对他说:“用卿不早,以致落人这般地步。”

郭子仪年事渐高,然在固怀恩联结吐蕃、回纶侵犯唐朝时,他还是显示了宝刀不老的威力。

仆固怀恩是员名将,在安史之乱中曾有大功于朝廷。渔阳战火熄灭后,他统朔方兵驻扎在汾州(今山西汾阳)。时朝廷衰弱,很是忌惮有大功者。仆固怀恩看得心寒,由此渐渐拥兵自重,暗与回绝联络,以为后盾。这本是仆固怀恩自保后路的做法,但事实上却产生了与朝廷二心的后果。河东节度使辛云京向唐代宗上了一道密本,说他勾结回给有谋反的企图。得知消息的仆固怀恩,从此再也不敢入京。

无论仆固怀恩是否真的想反,起码唐代宗容不得他这一系列的行径,由此朝廷展开了对付他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仆固怀恩是郭子仪的旧部,若让郭子仪前去接管朔方军,仆固怀恩便将无所作为。

郭子仪奉命上路。然未等郭子仪到达,为摆脱绝境的仆固怀恩彻底亮出了反旗,发兵进攻太原。可他不仅没拿下太原,反遭到渗败,率残部逃往灵州(今宁夏灵武)。他干脆联结吐蕃、回绝、党项、羌、浑、奴刺等三十万众,大举向长安杀来。

尽管唐代宗已布置了阻击防线,然因实力对比过于悬殊,长安仍危在旦夕。在汾州妥善处置了朔方军的郭子仪,远程赶来。他借着自己巨大的威望,孤身进人回绝阵营,晓以大义,喻以利害,离间了回绝和吐蕃的关系。随后,反化回绝为盟军,又趁仆固怀恩暴病而死之机,大破吐蕃兵,粉碎了联军的进攻,成功地保卫了长安。

郭子仪的结局是圆满的,满门封王封侯,贵同皇室,以八十五岁的高龄,在唐德宗朝寿终正寝。

郭子仪与许多功臣一样,曾多次遭到君主的猜忌、冷落、滨弃,可他始终不为所动,随遇而安,保持着不卑不亢的态度。而当国家、民族、朝廷需要他时,他会不存任何芥蒂地出来效力。由此,化释了君主的疑心、同僚的嫉妒,成了历史上罕见的能保善局的大功臣。

李光弼和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

李光弼,祖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系契丹族。父亲李楷洛为契丹酋长,在武则天时人朝,有破吐蕃大功。

自幼长在长安的李光弼,成年后已相当汉化,喜读嚎汉书》,然他又保持着游牧民族的习性,爱弓马。他承父风踏人军界,以优异的将才,一路升迁上去,并得到唐玄宗时名将王忠嗣、哥舒翰的高度赏识。

安史之乱爆发,李光弼受到郭子仪的推荐,成为河东节度使,从此进人了他抗叛的生涯。

他打的第一个大仗,是围绕常山《今河北正定)展开的。常山是叛军从范阳南下的第一个战略要地,其直接关系到叛军的供给与后援问题,由此成了双方必争之地。至德元载(公元756年),李光弼从郭子仪那里分出朔方数千人,出井隆(今河北井径西北),向常山逼近,常山民兵奋起响应,绑了叛军守将安思义,献出城池。史思明闻常山失守,亲自领兵二万,前来争夺。李光弼豪放地采纳了安思义的计策,以坚守与偷袭的战术,御敌四十多日。在郭子仪的增援下,终于击退了史思明。

常山解围,李光弼运兵河北,连连获捷,取得了大片土地。唐廷任命他为范阳大都督长史、范阳节度使。这项任命意味着,端掉范阳叛军老巢的任务已落到他的头上。然当他准备实施对范阳的战略进攻时,撞关失守,整个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急逮的变化,他不得已放弃了这个战略意图。

唐肃宗在灵武登位,李光弼被授为户部尚书、北都留守兼宰相,受命退出河北,前往太原,声援灵武。他到了太原,首先关押了胡乱用权的侍御史崔众,整顿太原军队。时正值唐肃宗晋升崔众为御史中承的诏书到,李光弼对使者说:“崔众有罪,必须斩首,你若不宣诏,只斩侍御史,你若宣诏,当斩御史中丞”使者吓得不敢拿出诏命。李光弼斩了崔众,威震三军。

太原是北方重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叛军自然也来争。史思明合蔡希德等叛军大将,点兵十万,兵临太原城下。然李光弼的精锐部队已被抽去朔方,城内仅剩下一般部队,且不足万人。部下建议,面对强敌,当修缮加固城墙,以增强防御力。李光弼不以为然,他说:“太原城方圆四十里,敌来再修,是徒劳我方。’他不死拘兵法,采取了敌变我变的机动战术。针对叛军集团冲锋,他制造了用二百人一起拉发的大石车,一炮打去,敌倒地一大片。针对叛军临城建造高楼,他开掘地道,使敌楼崩塌。针对叛军的嚣张气焰,他施以诈降,然后趁其松懈,发动突然袭击。结果,史思明怕了,自已离去,留蔡希德攻城。蔡希德更非李光弼的对手,在损失了七万人之后,望城兴叹了一番,也撤走了。

太原保卫战取得成功后,李光弼封为舒国公,被召人朝,受到了隆重的欢迎。

接下来,是他一生中最为痛心的一战,即九节度使合攻安庆绪之战。由于缺乏统一指挥,全军失利。他提出围点打援的计划,又遭到了鱼朝恩的否定。不出多时,史思明驰军来援,唐军再遭大败。惟独李光弼在实力消耗战中,取得了和叛军伤亡相当的战果。唐各路军败后,兵变为匪,沿着逃跑的路大肆抢掠,骚扰居民。也惟独李光弼军整齐地撤向太原,于民秋毫无犯。

旋即,他代郭子仪,被拜为天下兵马副元帅,镇守洛阳。

洛阳是史思明势在必得之地,他率重兵朝洛阳扑来。李光弼见双方实力对比悬殊,排斥了众人坚守东京的主张,主动领军向河阳(今河南孟县西)转移。史思明知李光弼善谋,见状不敢轻易逼近洛阳,待唐军全部有秩序地撤退后,才进了洛阳城。

李光弼转到河阳,史思明复遣军来攻。’首次交战,唐军斩了叛军晓将刘龙仙。史思明为迷惑唐军,将他的良马循环地赶到河中洗澡,以示其兵强马壮。李光弼弄来几百匹北马,将对方的良马全部吸引到了河阳城内。史思明派出火船来烧浮桥,李光弼令人用百尺长竿顶住火船,使火船自焚而尽。史思明全力攻城,李光弼亲自守城,以与将士同存亡的誓言,大大激发了士气,杀敌数干,迫使史思明下了撤退令。

河阳是洛阳外围重镇,河阳在唐军手中,洛阳自然不得安。本来,在唐军实力相对弱小时,能以河阳与洛阳对峙,在河南与叛军平分秋色,已算一件不错的事。可唐肃宗轻信鱼朝恩的一面之言,要李光弼迅速收复洛阳。李光弼奉命后,只能勉为其难,和仆固怀恩一同进攻洛阳。两人约定分兵合击,可仆固怀恩却违约未能到达指定地点。叛军乘唐军凌乱之际,打得唐军大败。李光弼遂被迫放弃河阳,向闻喜(今山西闻县东北)退却。

李光弼被改为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领河南、淮南等八道行营节度,出镇临淮(今江苏吁胎)。在那里,他参加了收复洛阳之战,后又派部下镇压了浙东的袁晃起义。

李光弼极会用兵,逢战必三思而后行,故常能以少胜多。他为人严肃,治军严格,诸将对他不敢仰视。在代郭子仪领朔方军时,营垒、将士、旗帜一无所改,仅凭他一声号令,军容顿时焕然一新。

他战功赫赫,被推为中兴第一战功。

他是功勋卓著的名将,很自然地遭到了朝廷的猜忌,可他对付猜忌的办法,与郭子仪大不一样,他呆在地方,尽量不人京,对朝廷的有些危难坐视不救,以求自保。因他的这种表现,部将田神功等人对他的敬畏态度大有变化,从而使得他抱愧成疾,郁郁而终,年仅五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