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缓慢地积累知识,并不是一种懒惰的行为,而恰恰是一种勤奋的学习精神。因为读书求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知识我们需要反复诵读才能理解,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掌握其用法,因此,学习的进度不能太快,每天学习的知识不能太多,否则我们就不能理解和运用,学得再多也是徒劳无功的。这是告诫我们在循序地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偷懒,要抓紧时间,多阅读、多思考,直到能够深刻理解、变通运用为止。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出自南宋朱熹《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整句话是“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几句话的大意是: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读书的时候要专心致志,心中所想的、口中所读的、眼中所看的,都应该是同样的内容,做到心神合一,这样才能有效地对知识进行记忆和理解,从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心、口、眼不一致,那就表明我们在学习的时候用心不专,这将会妨碍我们对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因此,我们要用心读书,就要做到心、口、眼相一致。

读书当读全书,节抄者不可读。

出自清代冯班《钝吟杂录·家戒下》。这两句大意是:读书应该全书通读,节抄的片断不能读。此二句话主要阐述的是传统的读书方法,是严谨学风和治学传统的显现。任何一本书,都好比是一棵树,书的主旨为其骨干,书的片段内容为其枝叶。枝叶即便再青绿、繁密也难以反映树木的整体。书也是一样,一本书有一个完整的主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作为书中的片段、节抄,是不足以反映整本书的内容和作者的精神风貌的。所以,真正要读懂一本书,必须读完整本书,万不可以贪图省事,偏听偏信一些章节片段的观点,一叶障目,难有真知灼见。在当下知识爆炸的时代里,读书要读“全书”,明显不太现实,所以我们在理解这句话时,可理解为踏实读书,以一种科学求实的态度来面对学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句话仍有其借鉴意义。

善学者其如海乎。

这两句出自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这句话的大意是:善于学习的人就像吸纳百川的大海!袁枚对于治学颇有一套心得,此为袁枚的经验之谈。他告诉人们,做学问的人,最忌讳的就是自高自大和见识浅薄。如果自视甚高,看不起他人,不和别人交流,汲取别人有益的经验,那么他就难以有所进步。“独学者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封闭、阻塞是难以取得进步的,只有放宽心胸,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与别人互助共勉,如此便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作者以“海”来比喻善学者应有的态度。百川汇流而成海也,善学者不能闭目塞听,要以博大的胸怀,广泛吸收有益的东西,这样对于自身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此句告诉人们善学者应有的态度。

积书须善读,隙土可深耕。

选自清代朱霞《书屋新成示儿子琪瑛犹子珏璠》。不仅要收藏书籍,还要能够认真地阅读,像裂缝一样大小的土地也可以深耕、密植。

有了好的土地和好的种子,不一定就能够取得收获,还必须要经过精心耕作;读书就像是种地一样,有了书籍并不表示自己就拥有了知识,还必须通过阅读和思考,将书中的知识转移到自己的头脑当中。岁藏书万卷,但一页也没有翻过,那么胸中依然空空如也;虽买不起书籍,只能通过借书来学习,但只要有借光和刺股的苦学精神,即使没有收藏到一本书,依然能够成为满腹经论的博学之士。因此说,我们只要得到了好的书籍,就要认真去阅读、深入去思考,不要白白地浪费了书籍资源。

书是要整本整本读的,若是东捞西摸,不求甚解,只要尝些油汤,那是不能有好结果的。

节选自刘半农《为免除误会起见》。书要整本地读,如果只是蜻蜓点水地了解其中的一些片段,是不能取得正确认识的。

读书就要完整地去阅读,不能只撷取其中的只言片语进行理解。只有完整而有序地阅读,才能获得对一本书的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如果只阅读其中的部分内容,在认识上就会不全面,在理解的时候就会产生偏差。

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

这句话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关于学习的名言。任何人想要在学习上或者事业上取得成功,就一定要出努力才行。这就要求这个人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并且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地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的效率,实际上是提醒大家,需要注意正确的方法。很多人对于学习的态度是认真的,但是学习的方法却仍然是不得要领,结果是付出了努力,却没有多大的成果。注重学习方法,注重技巧,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这对于提高个人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致用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这两句话出自《论语·子路》。其中,“诗三百”指的就是《诗经》,“达”是通达政理的意思,“使”指的就是出使;“专对”是指出使时随机应变、交涉应对的本领,“奚以为”则是有什么用的意思。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在读完《诗经》以后,若是将政事交给他,而他不能做到通达晓畅;将他派到国外出使,而不能随机应变,完成交涉应对;虽然读的遍数较多,但那又有什么用呢?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否则读得再多也是枉然。

知之不为难,守之为难:守之不为难,行之为难;行之不为难,久之为难。

语出北宋石介《送龚鼎臣序》。守:信守。久:持之以恒。认识某个道理是并不困难的,始终不渝地信奉这个道理才是困难的;信奉也不是困难的,能够付诸行动中才是困难的;付诸行动中也不是困难的,能够长久坚持下去才是困难的。

这是告诉我们认识贵在深刻,行动贵在坚持;认识和行动不能分离,贵在统一。认识不深刻,自己就不能理解,不能信奉;行动不能坚持,就会半途而废,不能成为伟大的事业;认识离开了行动,就不能得到验证,不能得到发展;行动离开了认识,就失去了向导,就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出自南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绝知:彻底弄懂。躬行:亲身实践。这几句诗的大意是: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总感觉浅近,要想真正弄懂还要靠自己身体力行,亲自实践,如此才能显出真知。这首诗为陆游教导自己的儿子子聿而作。诗人告诉自己的子女,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只有在小时候刻苦学习,加倍努力,将来才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书本知识是前人经验的结晶,应好好研读。学习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书本知识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在实际的运用中,掌握其基本原理,才能成为真知,成为自己的东西。这首诗告诫人们要勤奋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实践。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出自明代王守仁《传习录》。知:求知。成:完成。这两句话的大意是:求知是行动的开始,行动是求知的完成。这里强调的是知和行的统一。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学习中,知和行都是辩证统一的。以知为指导,行才能行之有效,如果脱离知,行则是盲动,很容易给自己带来危险。同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行验证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因此,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既要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更要善于在实践中学习,边实践、边学习、边积累,另外还应注意要把学习得来的知识,用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学而必习,习又必行。

出自清代颜元《习斋言行录》卷下。行:实行,实践。学习就必须要经常温习,以达到熟练的程度,熟练以后就要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完善。

学习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知识的了解,而要能够深刻地理解,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因此,我们在学到一定的知识以后,不能抛之脑后,不再过问,而要不断地温习,不断地思考,直到能够挖掘出其深刻内涵为止。对知识理解了以后,还不能罢休,而要付诸实际行动当中,一方面是发挥知识的现实作用,另一方面是对知识进行检验和修正,有错误的地方就要改正,有不足的地方就要补充,有不合理的地方就要调整。这样才能使自己学到的知识更正确,更实用,更有价值。

学问有诸己与否,须临事方信。

出自清代颜元的《习斋记余·言卜》。知识是否已经被自己所掌握,只有在处理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确认。

学习知识有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是记忆,其次是理解,再次是运用。记忆和理解是学习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将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也是学习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实践才能够检验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否扎实,因此,我们只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融会贯通,这才能够证明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有的人号称是学富五车,讲起来滔滔不绝,但是一遇到实际的问题就一筹莫展了,这样的人不过是充当了装载知识的机器而已,没有发挥出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认识到学习这些知识的真正价值。

学和行本来是互相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

选自《谢觉哉杂文选》。学习和行动应该联系在一起,而不能相互割裂开来。学习了知识就要有所感悟,有所启发,有了启发就要通过行动来检验和发展自己的认识。只有在行动当中才能够看出我们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不注重行动,就只能了解,而不能应用,学到的知识就是没有用的。

这是告诉我们学习必须和实践结合起来,不能单纯地为了学习而学习。因为只有时间才能检验我们所形成的认识是否正确,避免使我们被误导;同时只有实践才能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帮助我们实现认识的价值,避免使我们陷入只会说、不会做的尴尬境地。

惜时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语出《论语·子罕》。逝者:指逝去的事物。斯:这,这里指川水。舍:停息。这句话的大意是:时光流逝就像这河中之水一样啊,白天黑夜不停地奔流。此句为感叹时光流逝的名句。孔子来到河边,见到河水奔流不息,触景生情,抒发人生感慨,留下了这一盛传千古的名句。河水奔流不止,时间流逝不息,作者将二者进行类比,表达了留恋时光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话,寥寥数字,修辞巧妙,语言简约精粹,然而感情细腻,极易产生共鸣,这值得我们学习。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出自《论语·阳货》。与:等待。这两句话的大意是: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岁月不等人啊。此句话为季氏的家臣阳货劝说孔子从政时所说的话。

依据《左传》,在阳货当政的时候,孔子并没有出来做官。阳货认为,孔子博学多才,怎么可以不出来做官呢?于是就力劝孔子出来做官。他没有直接说明其意,而是以孔子之矛攻孔子之盾,以年岁匆匆,岁月不等人来提醒孔子,不可一生碌碌无为。孔子面对着阳货咄咄逼人的词锋,毫无招架之力,最后只能同意入仕。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语出《论语·微子》。往者:过去的事。谏:止,挽救。来者:未来的岁月。追:追赶。这两句大意是: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挽回,将来的事情还能够追赶上去。

人之一生,终会有许多的遗憾和不如意之处,如果为了过去的错误、过失和遗憾而耿耿于怀的话,实在没有必要,还不如放松心情,为今后之事早做谋划。此二句主要在于劝告人们不要沉溺于对以往过错的追悔,而要向前看,用新的面貌去迎接新的生活。此句多为后世名人所引用,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之句即由此而来。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出自《庄子·养生主》。这两句话的大意是:人的生命是有尽头的,而知识却是无穷的。庄子追崇顺其自然,清净无为,他认为,人这一生不可以贪求太多,学问也是如此。所以此句的全句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徒劳而已。这种无为的思想较为消极,所以,后来人们只采用了前两句话,作为警世名句,主要用来鼓励别人或者自勉珍惜时光,好好学习。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原文见西晋陆机《短歌行》。人的寿命有多长呢?其实就像是早晨的霜斑一样很快就消失了。时间流逝了就不会再回来,已经开过的花在这一年中就不会再开。

这句话是说人的生命是极其短暂的,生命终结了以后就不会再有第二次生命。一个人生在世间,可以利用的就只有这短短的几十年时间。所以说,人们更应该把握好生命中的分分秒秒,不应该虚度一寸光阴。

来日苦短,去日苦长。

出自西晋陆机《短歌行》。将来的日子是如此短暂,过去的日子是如此漫长。

这句话表明人的生命已经耗费大半,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弥足珍贵,人们更应该珍惜剩下的时光,而不能再让时光白白地流走。有些人认识不到位,修养不够,不知道生命的短暂、光阴的宝贵,就会虚度时光。只要他能从错误中醒悟过来,就永远不晚,但珍惜时光应当从眼前开始,从现在开始,而不能让时光被虚度。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出自东晋陶渊明《杂诗》。这几句诗的大意是:精力充沛的年岁不会再重新来过,就像一天之中只能有一个早晨;人在正当时的岁月里应当自我勉励,积极进取,因为岁月无情流逝,不因任何人而稍作停留等待。前两句诗讲的是人对于时光消逝的无奈,后一句告诫人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读书学习,积极进取,有所成就。否则,等到自己垂垂老矣再努力,就为时过晚了。陶渊明虽然是东晋有名的隐士,隐逸田园,超然物外,但这几句诗仍表现了他积极进取的一面。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出自唐代颜真卿的《劝学》。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早早开始勤学苦读,到了年老的时候就会后悔自己读书已经晚了。

这是告诫我们要抓住青春年华,多学习知识,多掌握本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青春也只有短暂的几年。青春时光是人的一生当中最为美好的时光,在这期间,人的精力充沛,头脑灵活,学习什么东西都很快,只要抓住了这一宝贵的时段,就能够掌握过人的本领,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如果年轻的时候蹉跎岁月,没有学到什么真本事,没有建立什么功业,将青春白白浪费掉了,到年老的时候就会后悔莫及。

流年莫虚掷,华发不相容。

出自唐代方干《送从兄郜》。流年:年华。这两句诗的大意是:不要轻易地虚度光阴,觉得自己还年轻少壮,花白的头发迟早要侵吞人的青春。此二句在于告诫人们要珍惜年华,莫让流年虚度。此二句在表达方式上主要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前一句将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比作可任人随意抛掷的物体,后一句将无知无觉的“华发”拟人,以责备的语气告诫人们不可虚度光阴。这种写法生动活泼,极富意趣,值得后人借鉴。

三百六旬有六日,光阴过眼如奔轮。周而复始未尝息,安得四时长似春?

这几句诗出自北宋邵雍《光阴吟》。旬:十天为一旬,此指“十”。安得:哪得。这几句大意是:一年三百六十六天,时光飞逝像飞奔的车轮,周而复始一刻也不曾停息,怎能使一年四季长年像春天一样呢?前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飞奔的车轮喻指时光的飞逝,比喻形象巧妙。后两句抒发人生感慨。春天去了,还可以再来,而光阴如果失去了,就再难回来。这主要在于告诫人们要珍惜光阴,从现在做起。

春风秋月不相待,倏忽朱颜变白头。

语出明代于谦《静夜思》。这两句诗的大意是:春秋交替不相等待,忽然之间美貌红颜就变成满头白发。

此二句诗富含哲理,主要讲的是时光易逝,劝勉人们惜时。春风春花,秋霜秋月,更迭相序,永无止息,而人就在时间的长河中徜徉,然而倏忽之间,韶华退尽,鬓染秋霜,红颜变成了白发。前一句诗道出了时间的浩瀚无边,无穷无止,下一句则写出了人在岁月面前的渺小,这样就形成强烈的反差,也更能强化诗人主旨。这两句诗以“春风”“秋月”写景,以“朱颜”“白头”写象,境象结合,形成了韵味极深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世人少壮几时好,等闲倏作鸡皮翁。

出自清代程梦星《老人峰歌》。鸡皮翁:指老年人。一个人年轻力壮的时光能够维持多久呢,虚度了时光很快就会变成衰弱的老人。

这是告诉人们青春不会维持太久,衰老终会来临,人们能够用来拼搏奋斗的时间是很少的。因此说,每个人都应该抓住青春时期的宝贵时光,不断地补充知识,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能,不要等到老了以后才开始后悔。

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

出自清朝魏源《黠觚·学篇三》。这三句话大致的意思是:有志之人珍惜每一年的时间,贤明的人珍惜每一天的时间,圣人珍惜每一小时的时间。这几句的意思是说人越是胸怀广,志向大,就越是珍惜时间。从“志士”到“贤人”,再到“圣人”,所描述之人的境界逐次增高,而他对事件的态度也有所不同。胸怀大,境界高的人越是明白时间的可贵,对时光越是珍惜。

莫负光阴千金贵。

出自于清代华广生辑《自雪遗音·天降琼瑶》。这句话的大意是:千万不要辜负了时光,因为它比千金还要贵重。

千金再贵重,也是有价的,能够进行买卖的,而时光则是无价的,千金也不能买回一寸光阴。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拥有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而且时光在不停流逝,生命在不断地缩短。这就启示我们要抓住生命中有限的时间,把无价的时光转化成实在的成就,不要虚度了人生,到头来一无所获。

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摘自鲁迅《禁用和自造》。人生七十古来稀,人这一生生命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作者认为,有志向的人首先应该懂得珍惜时间。时间就是生命。当一个人整日无所事事、碌碌无为的时候,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生命也会在倏忽之间就到了尽头。可是,当他争分夺秒为正义的事业而斗争的时候,他的人生价值就会慢慢地体现出来了。此时,生命得到了升华,也就等若延长了他的生命。

古文观止任处.tif

古文观止任处.tif

419404.tif

◎处世◎

419404.tif

礼仪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住亦非礼也。

出自《礼记·曲礼上》。尚:崇尚,注重。这几句大意是:礼节贵在有来有往。只有往而无来或只有来而无往,这些都是不合乎礼数的。此句主要讲述的是封建社会人们在礼节上的往来。

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培养的优良美德。人与人的交往,团体与团体的交往,国家与国家的交往,在礼节上应该注重有来有往,即彼此之间应该以相同的礼数和接待标准来对待对方。别人以高规格对己,自己也应该以高规格待人,不可失了礼数。如果别人十分尊崇你,以极高的礼仪规格来对你,而你却以很低的规格对待别人,这对对方来说是一个侮辱,必然会影响双方的关系。如今此话内容已不如过去复杂,多用以比喻对方对我怎么样,我就对对方怎么样。而“来而不往非礼也”这一句话,多用来形容敌人如何对待自己,自己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语出《论语·泰伯》。劳:辛劳,劳苦。葸:拘谨,畏惧的样子。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这几句话的大意是:一味恭敬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烦扰不安;谨慎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畏缩拘谨;勇猛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违法作乱;直率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尖刻伤人。

礼,在社会道德中更多的是起着一种约束的作用。做任何事情,是为人处世也好,待人接物也罢,如果不讲礼貌,不受礼的约束,就会变得失控,不文明,不道德,甚至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破坏了人际之间的和谐。由此可见,人都应该知礼,有礼可使人际关系和睦,社会发展有序。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出自《论语·颜渊》。这四句话的大意是:凡是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他孜孜追求的社会理想,就是恢复“礼”,使得整个阶级社会运行有序。所以,“礼”成了约束人们日常行为的基本准则,凡是不符合规范的,都不可以去做。

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中有这么两句话:“不学礼,无以立。”这两句话的大意是:不懂得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任何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没有基本的礼仪,不懂得礼貌是不行的。不同的工作,面对着不同的人,都应该把“礼”作为待人准则,以礼待人,热情服务,就能够赢得别人的好感,良好和睦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的前途的发展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出自《荀子·修身》。这几句话的大意是:做人没有礼节就不能生活,做事没有礼节就不能成功,治国没有礼节国家就不能安宁。礼仪是一种文化,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正是因为礼的存在以及礼对人们日常行为的规范,才得以保证社会秩序的健康、有序、稳定。在这三句话里,三个“礼”的含义各有不同:第一个“礼”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待人以礼;第二个“礼”指的是人们处世的规矩、规则,做符合社会规范之事,不做出格的事情;第三个“礼”指的是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是维护国家稳定,人们生活有序的基础。这三句话,从个人逐次上升至国家的高度,概要地阐述了“礼”对个人、国家的重要性。

人恶礼不恶。

出自《金瓶梅词话》第八十回的一句话“自古人恶礼不恶”。这句话的大意是:别人不以礼待我,我仍以礼待他。礼,和个人的道德修养息息相关。别人不以礼待我,那是别人的修养不够。我仍然以礼待人,则体现了我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我个人的道德水准。待人以礼,以真诚、谦和的态度去面对别人,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别人好恶而改变自己以礼待人的态度。

待富贵人,不难有礼,而难有体;待贫贱人,不难有恩,而难有礼。

出自明代陈继儒《小窗幽记》。这几句话的大意是:对待富贵之人,有礼貌不难而难于事事得体;对待贫贱的人,有恩惠不难而难于处处有礼。礼,必须出自内心,而不仅仅是做做样子而已。对于富贵之人,做到谦恭有礼很容易,但是要坚持原则,不辱气节,事事得体就很难了。贫贱之人,衣食两缺,给予他们恩惠很容易,但是要尊敬对方,处处事之以礼,就很困难了。待人有礼,处事得体,体现的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待人以礼,对人一视同仁,不分彼此,这才是有素养的表现。

言谈

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

出自《周易·系辞上》。阶:媒介。这两句话的大意是:之所以总有乱象发生,其根源往往在于言语。此句话主要强调了祸乱之源多为言语上的不当。在封建王朝,天子面前,臣子伴君如伴虎,必须谨言慎行,如履薄冰,稍一不慎,就会招来大祸,身首异处。而在政治、军事方面,往往也是因为某些条件谈不拢,利益划分不平衡而互相缠斗,死伤枕藉。所以,孔子也认为言语是“乱”的来源,教导众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语出《国语·周语下》引古谚。铄:消融。众口铄金谓众人之言能令金属消融,喻人言可畏。这两句话的大意是:万众一心,可以成为坚固的城墙;众人交口诋毁,可以把金子熔化。前一句话是说,团结就是力量,只要人们团结一致,力量就无比强大。后一句比喻舆论力量的强大。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流言飞语往往是最致命的武器。前一句“众心成城”多引作“众志成城”,形容群体力量的强大。后一句常引作“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意指谣言的可怕。

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

出自《管子·内业》。公:出自公心。这几句话的大意是:一句话合适,天下人都会信服,一句话确定,天下人都能听从,这就是言出于公心的原因。这是执政者对自己言论应有的要求。言出公心,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出于诚信,切切实实是为人民大众考虑,那么他的言谈就能够得到人们的呼应。如果自私自利,违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那么无论他讲得多么动听,也不会得到人们的响应和支持。这几句话即便在现代,仍然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出自《老子》第八十一章。这两句话的大意是:真正的善者是不擅长或者不喜欢辩论的;而喜欢、擅长争辩的人不是真正的善者。善良的人有能力,是真心实意为人们办好事,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故此不需要同别人争论些什么,他们会做一些切切实实的有益于人民的好事,让人们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而伪善者并不是真心真意为人们办事情的,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然后才想到别人,为了不让人民群众看穿他们的真实面目,就不断地编织谎言,和别人争论,试图蒙骗大众。这两句话告诫大家,话说的好听没用,最重要的是自身的行为。只要走正道,踏踏实实地做事,明明白白地做人,最终会得到人们的尊敬的。

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语出《论语·子张》。知:同“智”,智慧,明智。这几句话的大意是:君子可以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智慧,也可以由一句话表现出他的不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一个人的言谈可以透露很多的信息。聪明的人明白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愚蠢的人,或者言辞木讷,呆头呆脑,或者侃侃而谈,词不达意,通过言谈中这些细节,可以大致了解到对方是怎样的一个人。所以,在与人交往之时,要措辞谨慎,不可胡言乱语。此句话主要告诫人们要慎言。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语出《论语·尧曰》。这两句话的大意是:不懂得明辨他人的言论是非,就无法去了解别人。要真正去了解一个人,不可以只靠道听途说,必须亲自去接触,同他交谈,从他的言辞中了解对方。当你明察对方对于善恶、是非对错的态度时,也就大致了解对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了。

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语出《礼记·坊记》。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君子往往不先说话(而是先干实事),而小人却先说些大话(不一定干出实事来)。君子重行,他们会踏踏实实地干事,而不是夸夸其谈,说空话,说大话;小人重言,他们德行卑劣,懒散,不做实事,只知道花言巧语地欺瞒大众。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语出《孟子·尽心下》。指:同“旨”,意义。这两句话的大意是:所说的话虽然很浅近,但意旨深远,这叫做“善言”。一个人说话或者写作的时候,首先要使语言通俗浅近,令人易懂。因为,假如言辞生涩,别人根本不明白你要说些什么,辞藻再华丽,也没用。在语言浅显易懂的基础上,应该立意深远,思想境界达到更高的层次,可以发人深省,饱含丰富的社会生活哲理。

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出自《韩非子·初见秦》。这几句话的大意是:不知道就说,是为不明智;知道却不说,是为不忠诚。这几句话在于告诫人们,说话要有根据,不可夸夸其谈,说自己知道的,不说自己不知道的。很多人为了炫耀自己的学问、知识,常常不懂装懂,这其实是非常不正确的行为。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道的事情,装知道,死要面子,结果必然是自食其果。因为,谎言、大话是最经不起推敲的。如果知道却为了自身的利益,装作不知道,不告诉别人,这是对他人的背叛。因为,正是人家信任你,这才会来向你寻求答案或者结果。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枚乘传》。这几句话的大意是:要想不让人听到,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说;要想不让人知道,最好的办法是自己不去做。这句话告诫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要慎言慎行,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说了某句话,做了某件事情,想要完全地瞒住别人,是不可能的,终究会有真相大白的一天。所以,不该说的话,不该做的事,索性不做。

忠正之言,非徒誉人而已也,必有触焉。

出自东汉王符《潜夫论》。这三句话的大意是:忠实正直的言论,不是为了吹捧别人,而必须有所触及。这告诉人们,对于优秀之人的褒奖、夸耀,必须是出乎内心的,是真心实意的,不可以只是嘴上吹捧而已,而心里却不以为然。只有情感上有所触及,这样才称得上是忠正之言。

巧言虽美,用之必灭。

出自三国魏曹植《矫志诗》。这两句话的大意是:花言巧语虽然美丽动听,但若照它去办理事情,一定会走向毁灭。人们总喜欢听甜蜜的话。这些花言巧语虽然娓娓动听,但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没有任何实际用途。所以,真正在生活中有一定成就的人,必然不是清凌凌色、只会说空话的人。他们脚踏实地,靠事实来解决问题,对于那些天涯谜语,云里雾里的吹捧、劝说,姑妄听之,用实践去检验其真伪。这两句话提醒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可受花言巧语的迷惑,以免受骗上当。话说得越漂亮,越好听,越不要放松警惕。

伤人之语,有剑戟之痛。

语出东晋葛洪《抱朴子·疾谬》。这句话的大意是:伤害别人的语言,会有剑戟刺人那样的痛苦。很多时候,言语上伤害别人,诋毁别人,贬低对方的人格,侮辱其尊严,这比受了剑戟的创伤还有痛苦。因为,剑戟之伤,伤害的是肉体,言语上的侮辱,伤害的是别人的心灵。肉体上的伤很快就能够痊愈,可是心灵上的伤痕,却要很久才能够抚平。这告诫人们要注意自己言辞。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语出《孔子家语·颜回》。君子:道德高尚的人。行:行动。小人:道德素质低下的人。这两句化的大意是:道德高尚的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说话,道德低下的人只是以自己的舌头说话。

君子向来重行不重言,他所做的事合乎道德,顺应人心、正义,自然而然会得到人们的尊敬,而不需要自我炫耀。小人重言不重行。他德行卑劣,考虑事情只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大肆吹嘘,以漂亮的言语蛊惑大众正是为了掩盖自身的鄙陋。这两句话主要在于教育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话说得漂亮没用,最重要的是你做了些什么。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这两句话的大意是:能做的人未必能说,能说的人未必能做。此为司马迁感叹孙膑、吴起之语。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对其同窗庞涓的为人最清楚,但未能早有防范,结果遭到庞涓的陷害而受膑刑;另一位著名军事家吴起认为山川形胜不足恃,关键“在德不在险”,可是他在楚国推行严厉的改革,寡德少恩,结果失败后被杀。后人常用这两句话,表示对人不可以求全责备,能做的人未必能说,能说的人未必能做。

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枚乘传》。这几句话的大意是:要想不让人听到,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说;要想不让人知道,最好的办法是自己不去做。这句话告诫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要慎言慎行,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说了某句话,做了某件事情,想要完全地瞒住别人,是不可能的,终究会有真相大白的一天。所以,不该说的话,不该做的事,索性不做。

语出明朝冯梦龙《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公侯》。这两句话的大意是:舌是利益害处的根本,口是福气祸事之门。这里说的是人的言谈有些时候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说了合适的话,就有可能获得利益,得到福分。而如果胡言乱语,口无遮拦,就有可能会引火烧身,将自己置之于困境、窘境。此二句主要提醒人们,说话一定要慎之又慎。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这是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出处已不可考。这两句话大致的意思是:对人说上一句好话,即便是大冬天也能让人感受到温暖;如果恶语伤人,就是在炎夏,也能让人感到心寒。这句话是强调话语的力量和巨大影响,劝人对人多说好话,少用语言伤害别人。

行为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

出自《周易·乾卦》。成德:成就德行。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君子以成就道德作为行动的目标,要体现在日常可见的行为中。

这就是说,君子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切的活动都是着眼于“成德”的基础之上的,约束自己的行为,克制欲念,乃至于日常生活中的学习都是为了成就道德上的修行。同样的,他的道德也须具体地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之中。因此,人们在追求高尚的德行时,不需要好高骛远,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行为,砥砺心性,就可以立身修德了。

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出自《周易·系辞下》。渎:轻慢。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君子与上级交往时不献媚讨好,与下级交往时不骄横误事。此二句话可作为我们待人接物的准则。人人生而平等,面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如果只看到由于后天种种因素导致的地位的不平等而曲意逢迎,那么就会丧失做人的尊严,双方的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要不卑不亢,保持自身高尚的人格;面对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如果基于某种莫名的优越感而对对方指手画脚,就会失去修养,同样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应该保持谦恭的态度,和善待人,这样别人就会为你磊落的态度,良好的人格修养而深深敬佩。

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

出自唐代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苗:预兆。这两句话的大意是:言语是思想的苗叶,行动是为文的根本。白居易在读诗人张籍的诗文时,认为“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通过读对方的诗,就可以理解对方是怎样的一个人。也就是说,从一个人的作品中更可以看出作者的精神风貌。

轻诺者信必寡,面誉者背必非。

语出北宋林逋《省心录》。非:非难。这两句话的大意是:轻易得到的许诺总是缺少信用,当面赞誉的人背后必定非难、中伤。轻易向别人许诺的人,经常把事情看得太简单,做起来一定有很多困难,这样的人事前言之凿凿,事后不守信用。当面奉承、赞誉你的人,未必出于真心实意,可能怀有不可揣测的动机,这种人两面三刀,不可轻信,很有可能当面会言不由衷地赞誉你,背后却冷言冷语,非难、中伤你,此种行径是十分可耻的。

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刀。

语出明朝冯梦龙《古今小说·沈小官一鸟害七命》。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口是招来灾祸的大门,舌头是夺走性命的刀子。此二句主要讲的是祸从口出。说话是一门艺术,话说得好,说得恰如其分,会因此而获利,说话不当,口无遮拦,就会给自身带来灾祸。这两句话以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言语不当带来的危害,提醒人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辞,不要因为失言而引火烧身。

舌为利害本,口是福祸门。

语出明朝冯梦龙《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公侯》。这两句话的大意是:舌是利益害处的根本,口是福气祸事之门。这里说的是人的言谈有些时候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说了合适的话,就有可能获得利益,得到福分。而如果胡言乱语,口无遮拦,就有可能会引火烧身,将自己置之于困境、窘境。此二句主要提醒人们,说话一定要慎之又慎。

君子之行,思其终也,思其复也。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终:结果。复:重复。这几句话的大意是:君子的行为,要考虑到结果,考虑以后能再这样。这是卫太叔文子的一段话。他认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谋划事情必须考虑事情的实行和结果。这提醒人们无论做任何事,都应该谨慎一些,考虑种种情况,衡量事情实行之后的得失,万不可以鲁莽大意,茫然行事,以免作出错误的事情。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语出《论语·里仁》。讷(n-):木讷,迟钝。敏:敏捷。君子在言语上可以表现得木讷、迟钝,但是在行动上一定要敏捷、勤快。

孔子最讨厌那种巧言令色的人,他欣赏的是沉默寡言的实干家。说的越多,必然失误越多,因此,孔子提倡慎言,就是希望有修养的人要少说话,不说无用的话。多干实事,才能积累经验,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同时也能够赢得人们的赞赏和信赖。这就是告诫人们要少说废话、多做实事,这样才能逐渐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言顾行,行顾言。

引自于《礼记·中庸》。顾:顾及。人在说话时要考虑自己能不能做到,做事时也要考虑是不是与自己所说的话相一致。

夸夸其谈,并不算是什么能耐,真正能够做到才算是有才能;嘴上说的是一套,甜言蜜语,奉承拍马,很会讨人欢心,但行动上却是另一套,妒贤嫉能,心狠手辣,时时处处设计陷害别人。这两种人都不会得到人们的信任和支持,只会引起人们的厌恶和憎恨。有的人虽然不善言辞,但是做起事来却毫不马虎;有的人尽管待人严肃,对人要求很苛刻,让人难以接近,但是他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格,办事总是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并且敢于承担责任。这后两种人虽然并不能在社会上一呼百应,但是人们从内心里肯定他们,支持他们。

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

语出《礼记·缁衣》。这几句话的大意是:说得出而做不到的话,君子不说;做得到却不能说的事,君子不做。谨言慎行,是孔子一以贯之的修身思想。在他看来,君子待人接物,必须言而有信,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轻易地许诺,答应别人。做得到,却不足为外人道的龌龊之事,坚决不做。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语出《荀子·儒教》。这几句话的大意是: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正所谓“知明则行无过矣”。这几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知对于行的指导作用。同时又着重强调了,人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实践是一切学习和认知的必然归宿。知而不行,不去努力实践,那么有聊胜于无。这几句话句意层层递进,突出了行的重要性,告诫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应该知行合一,实践才能出真知。

行己莫如恭,自贵莫如厚。

出自唐代李翱《答朱载言书》。这两句话的大意是:人处世一定要恭敬,要求自己一定要严格。在社会生活中,待人接物,要热情,恭敬,只有尊重了别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如果倨傲不恭,态度嚣张,别人就会远离你,最终伤害了自己。对待自己要严格,每天反思自己有没有做的不好的地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假如放纵自己,任意妄为,必会招致人们的不满。

出无谓之言,行不必为之事,不如其已。

出自北宋晁说之《晁氏客语》。已:停止。这几句话的大意是:说无用的话,做没有必要的事,不如不说不做。这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有的放矢,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那些废话,没有必要的话,没有必要浪费唇舌。做事情时,如果是没有必要,徒劳无功,就不要浪费力气了。

处世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出自《论语·卫灵公》。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君子谋求于自己,小人谋求于别人。人生之事,福祸难料,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总归有危难之时。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要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不到万不得已,不去求助于别人。而小人遇事总是习惯于假手于人,求助于他人的力量,而不是靠自己去解决。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并非是说不可以借助别人的力量,而是指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靠自身力量,不可事事倚赖别人。

道不同,不相为谋。

语出《论语·卫灵公》。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对于主张不同的人,不必和他互相商议。现在常用这句话表示思想观点、政治主张的人,不宜与他交朋友,也不便同他在一起讨论问题。现代社会,人们经常引用这一句话,表示不愿跟某些与自己思想观点不一致的人一道共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出自《论语·里仁》。可知:可以使人了解自己。这两句话的大意是: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一个人名扬于世,最重要的是要名副其实,如果胸无点墨,只是靠着运气、耍手段、走后门的方式博得名声,那么这样的人始终百无一用。所以,智慧的人,德行高尚的人,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如何让别人知道自己,宣扬自己的名声,而是担心自己知识是否渊博,学识是否充足,他们考虑的是个人的能力,而不是浮华虚名。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语出《论语·卫灵公》。矜:自重。不党:不结党搞宗派。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君子端庄而不争执,合群而不拉帮结伙。君子庄重自尊,自己对自己很有信心,但却并不骄傲自满,所以也就不会去和他人争强斗胜。他们善待别人、团结别人并不是为了拉帮结派,结党营私,而是为了正当的事业。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语出《荀子·非十二子》。这两句话大致的意思是:不被名誉所诱惑,不被诽谤所吓倒。人生在世,有所不为,有所必为,恪守道义,不为碌碌虚名所诱惑,也不因为别人的诽谤、恐吓而惧怕,坚持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无愧于天地良心,这样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才不致老来后悔。

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出自《礼记·曲礼》。竟:同“境”,边界。国:指都城。门:主人的家门。讳:这家主人长辈的名字要避开,不能直称,谓避“家讳”。这几句话大致的意思是:进入别国的国境,要问一下有哪些是法令不允许的事情;进入都城,要问一下该地的风俗习惯;进入别人的家门,要问一下应避的家讳。

有道是“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地域的不同,百姓的生活习惯也会有些不同,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些都需要注意,不可以触犯别国的法律,冒犯人家的禁忌。入乡随俗,一来尊重别人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使自己较快地融合到当地人民之中,更好地生活下去。这几句说明应了解和尊重异国他乡的风俗。

知欲圆,而行欲方。

出自《淮南子·主术训》。这两句话大致的意思是:智谋是灵活变通的,而行为必须方正不苟。人生于世,处世的智慧可以圆通、灵活一些,该出仕的时候就出仕,当归隐的时候就归隐,如此人生之途也会更为坦荡一些。而做事必须恪守原则,不做违背道义、触犯礼法的事情。这是为人处世的方圆智慧,我们应深入体会。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语出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负:亏欠,背弃。毋:不可,不要。这两句大意是:宁肯我负别人,不教别人负我。东汉末年,董卓废少帝而立献帝,京都大乱。董卓倒行逆施,引起了世人的强烈不满,人人皆欲除之而后快。董卓拉拢曹操为骁骑校尉,欲共计大事。曹操料董卓必败,决定刺杀董卓,事败,逃归故里。途中经过故人吕伯奢家。伯奢为了款待曹操,出去沽酒。伯奢的儿子们为了备宾主之礼,磨刀准备杀猪。曹操听到磨刀声,认为对方图谋自己,就把伯奢的家人全部杀掉了。待到真相大白,曹操仍毫无懊悔之意,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在罗贯中的《三国捕义》中这两句话又作:“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后人常以此话形容极端自私狠毒的处世态度。

好事须相让,恶事莫相推。

唐代王梵志在《好事须相让》中有这么两句:“好事须相让,恶事莫相推。”此两句大意是:遇到好事一定要让给对方,碰上了坏事切不可推给别人。这两句主要阐述了在人际交往中面对着好事和坏事的时候,人们应该具有的处事的方法。在遇到好事时,朋友、同事之间应该有大肚量,先人后己,将好事让给对方,切不可唯利是图,见了便宜就上,得了私利忘了朋友,如此做法定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会损坏双方的感情,最终自己也会受到伤害;遇到坏事的时候,应该勇于担当,承认错误,切不可推脱,见了祸事就让,更不要试图推给别人,因为一旦你这么做了,那么你失去的就不仅仅是朋友,而且还有一个人应该具有的担当和责任感。这两句话言简意赅,生动得体,故被广泛引用。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出自唐代韩愈《原毁》。责:要求。重以周:严格而全面。轻以约:宽厚而简单。这几句话的大意是:古代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对别人的要求既宽容又平易。一个人能够严格、全面地要求自己,做事就不会懈怠;对别人的要求宽容且平易近人,别人就乐意同他交好。在这句话中,作者分别阐述了道德修养高的人在对己、对人的两方面的不同态度,告诫人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敬一人,则千万人悦;慢一人,则千万人怨。

出自唐代罗隐《两同书·敬慢》。慢:轻慢。这几句话的大意是:礼敬一个人,则成千上万的人感到喜悦;轻慢一个人,则成千上万的人心怀怨愤。此处说的是君王处世之道。一国之君是否礼贤下士,口头说说不算数,最重要的是看其行动,如果礼敬他人,表明态度,那么所有的人都会为其举动而欢欣鼓舞,如果轻慢贤人,那么天下的士子都会心生怨恨,更遑论为国效力了。

处世得安稳无病,粗衣饱饭不造冤业,乃为至足。

语出北宋苏轼《答毕仲举书》载毕仲举语。这句话的大意是:处世能够安稳,身体无病,有粗衣蔽体,能吃饱肚子,不制造冤业,这就是最大的满足了。这其实讲的是,人生在世,不要贪求太多,能够吃饱穿好,身体健康,不做错事,这就很难得了。此话告诫人们知足常乐。

君子不恶人,亦不恶于人。

语出北宋苏轼《文与可字说》。恶人:讨厌别人。恶于人:被别人所讨厌。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君子不讨厌别人,也不被人讨厌。很多人在与人交往中,总喜欢和旁人抬杠,显示自己比别人更有见识,更聪明,这种人不懂得尊重别人,难免会让人觉得讨厌。而君子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待人温和,尊敬每一个对手,不会随意轻慢他人,践踏别人的尊严。因此不会随意讨厌别人,也不会惹别人讨厌。此二句话主要在于提醒人们,与人交往要真诚、友善。

凡事只要看其理如何,不要看其人是谁。

语出南宋陆九渊《语录下》。这两句话的大意是:不管什么事情,只要看它是否符合道理就行了,而不要看是谁做的。陆九渊是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和朱熹齐名于世,时人有所谓的“朱陆”的称谓。陆九渊认为“心即理”、“心理合一”,人的心是世界万物的起源,理是天地万物、芸芸众生生存、发展的准则,人不可能独立于“理”之外而存在。所以,无论任何人做任何事只要能依照“理”就能够取得成功,人的作用反而退而居其次了。这两句话正是此种思想的反应。

柔软是立身之本,刚强是惹祸之胎。

出自明代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四回。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待人柔善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太过刚强,反而会成为祸害的根源。此二句为《水浒传》中西门庆引用古人之言。

西门庆无意中见到武大郎之妻潘金莲,顿起色心,就重金勾结王婆,试图勾搭上潘金莲。此话是西门庆与潘金莲第一次相会时,潘金莲说起自己丈夫武大郎是“无用之人”,西门庆引用此句安慰潘金莲。西门庆试图通过对潘金莲委屈婚姻的安慰,打动潘金莲的芳心,达成他那不可告人的目的。此话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旧社会,人们的生存环境较为恶劣,达官贵人与贫民百姓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种种欺压、倾轧之事屡屡发生,如果一个人过于刚强,遇事针锋相对,不懂变通,是难以生存下来的。而如果能够放软身段,顺应自然,懂得变通,反而可以苟全性命。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出自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旧社会,有权势之人都喜欢以势压人,恃强凌弱,可是如果用势无度,必然会落得一个人人喊打的地步,到那时候就后悔莫及了,比如商纣王,以严刑峻法震慑臣民,结果民众奋起反抗,纣王也落得个鹿台自焚的下场;人有福当享,但是不可以享受无度,比如晋时石崇家资亿万,奢华无度,最终却难免身首异处的下场;与人交往,贵乎以诚,如果总想着从别人身上占些小便宜,最终会害人害己的;人聪明自然好了,但是很多时候,时势并不容你显露锋芒,如果谋算种种,机关算尽,反而可能会因此招致杀身之祸。常言道“满招损,谦受益”,这几句话奉劝人们,凡事勿要自满,要张弛有度,过犹不及。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出自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八回。方便:便利。这两句话的大意是:给他人便利,他人也会给自己便利。人在世上,难免都会遇到困难。此时,如果你能够积极地向困境中的人伸出援手,对方不但会乐于接受,而且还会心怀感激,以后自己倘若遇到了什么困难,对方也会乐意提供帮助。很多人做事斤斤计较,既怕自己吃亏,更怕别人得到了便宜,这种人注定难以走得长远。此话运用极广,提醒人们要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如此办事才能左右逢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出自清朝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这两句话的大意是:把世间的事弄懂了处处都有学问,把人情世故摸透了处处都是文章。此为《红楼梦》中的一副对联。荣宁二府的女眷雪后赏梅,并举行家宴。宝玉席间困倦,想休息会儿,就被秦可卿领到上房,见房内挂着一幅《燃藜图》,旁边挂着这副对联。宝玉看后,顿感厌恶,连忙走出。这两句话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生活处处都是学问,明白世事,掌握其规律,这就是学问,通晓人情世故,懂得道理,此即为文章。

待人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出自《诗经·卫风·木瓜》。木瓜:植物名,果实秋熟,椭圆形,味香。报:回赠,回报。琼琚:美丽的佩玉。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姑娘)掷给我一个木瓜,我解下身上的佩玉掷给她作为酬答。此二句主要描写了男女互赠定情物以表示爱慕的情况。在我国古代,青年男女恋爱之时,有互赠定情信物的传统。这两句诗描写了一位活泼可爱的姑娘投掷了一个木瓜给心仪的男子,表示爱慕。男子深知木瓜虽然并不贵重,但其中却包含着姑娘的一片深情,于是毫不犹豫地解下自己佩带的美玉回赠给她,表示了自己的爱情。此二句多用来描写爱情,也可表示馈赠,是一种真诚的待人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论语·颜渊》。施:加。这两句话的大意是: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是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在旧社会,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对立,权贵阶层恃强凌弱,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弱者的头上。由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所以这种予取予求也就不平等。这样双方的矛盾就越发地尖锐了。孔子对于这种不合理现象的认识颇为深刻。所以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些宽容,少些计较,多为别人考虑,少为自己打算,这样就可以做到社会和谐、美满。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出自《论语·卫灵公》。举:推举。废:废弃。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君子不单凭语言来荐举人,也不单凭人来废除他的言论。这提醒人们,在对待人才时,要考察他的品德和实际才能,不能只论其一,因为有时候坏人也会发表一些大义凛然、正直的言论。而好人,有真才实学的人有时候也会说话不得体。后一句提醒统治者,应该广纳善言,在听取意见时,不要管对方的人品、地位、出身如何,只要是正确的意见都应该积极采纳。这两句话是古代统治者对待人才的态度,即便在现代,这两句话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出自《列子·说符》。这几句话的大意是:别人爱我,我也爱人;别人厌恶我,我也讨厌别人。这说明了,爱与被爱其实是一种因果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只有先付出,然后才会有收获,先爱别人,尊敬别人,就会得到别人善意的回报。反之,如果对别人不友善,态度恶劣,也会遭到对方的反感乃至憎恶。对于统治者而言,只有爱天下,爱人民,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戴和支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做到与民休戚与共,能够急人之所急,江山才会稳固。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出自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秦宓传》裴松之注。这两句话的大意是:记住别人的善处、好处,忘却别人的短处、过失。这句话是秦宓评价当时的官员任安时说的。在那个人过七十古来稀的年代,任安活了近八十的高龄。秦宓认为,任安的高寿必定是和他那“记人之善,忘人之过”的宽大胸怀是有关系的。此二句话对于我们今天的人们来说,依然有着现实意义。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些人,总是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处处都好,别人什么也比不过自己,看不见别人的善行和长处,喜欢拿自己的优点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结果比来比去,觉得老子天下第一,谁也不如自己。这样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会给自身带来极大地危害。

君子服人之心,不服人之言;服人之言,不服人之身。

出自隋朝王通《中说·立命》。这几句话的大意是:君子让人从心里服从,不从言语上让人服从;让人从言语上服从,不从身体上让人服从。用武力胁迫,对方纵然口头上表示服从,心里也注定不服,这样仍然于事无补,只有给对方讲道理,打动对方,对方心里表示服从,这才是真的服从。

负恩必须酬,施恩慎勿色。

出自唐代王梵志《负恩必须酬》。负:受到。施:给予。色:指脸有德色。这两句的大意是:受到别人的恩惠必须记住报答;给予别人的恩惠切不要牢记不忘,表现在脸上。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别人在自己困难之时,向自己施予恩惠,这种恩德绝对不可以忘记,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偿还对方恩德。如果忘恩负义,或者恩将仇报,这种人行径为人不齿,其人也终将遭人唾弃。向别人施加恩德,不可牢记,时时喋喋不休,念叨在嘴上,表现在脸上,让人反感。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本句出自《论语·宪问》一篇。其中,“直”是公平正直的意思,而“怨”是怨恨的意思,“德”是恩惠的意思。这句话的大意是,人们应当以自身的正直来回报别人的怨恨,用自身的恩德去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恩德。

在这句话中,孔子提出了君子的待人之道,既不能冤冤相报,也不能姑息养奸,应当以公正的而又率直的人格去面对那些对自己有怨恨的人。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出自《礼记·表记》。失足、失色:指举止、容貌不庄重。这几句话的大意是:有道德的人待人应该彬彬有礼,不能态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逊。人与人的交往,如果你彬彬有礼,言语温和,对方心里感到温暖,就会亲近你;如果态度蛮横,动辄假以辞色,轻慢辱骂,对方就会感到反感、厌恶。这几句话阐述了为人处世应有的态度,告诫人们待人接物要温文有礼,不可傲慢无礼。

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

出自《大戴礼记·曾子立事》。这几句话的大意是:君子自己好,也乐于别人好;自己具有才能,也乐意别人具有才能。这是告诫我们,要摒弃那种只希望自己处处比别人强而不愿意别人赶上或超过自己的错误心理,待人接物要仁善为怀,将心比心,互相勉励,共同向前进步。

人爱我,我必爱之;人恶我,我必恶之。

出自《列子·说符》。这几句话的大意是:别人爱我,我也爱人;别人厌恶我,我也讨厌别人。这说明了,爱与被爱其实是一种因果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只有先付出,然后才会有收获,先爱别人,尊敬别人,就会得到别人善意的回报。反之,如果对别人不友善,态度恶劣,也会遭到对方的反感乃至憎恶。对于统治者而言,只有爱天下,爱人民,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戴和支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做到与民休戚与共,能够急人之所急,江山才会稳固。

敬他还自敬,轻他还自轻。

出自唐代王梵志《敬他还自敬》。这两句的大意是:尊敬别人会使自己受到尊敬,轻视别人会使自己受到别人的轻视。敬人者,人恒敬之。要想得到别人的尊敬,首先要学会尊敬别人。对别人不尊敬,轻慢甚至是侮辱别人,别人也会同样对你。此二句告诫人们要学会尊敬别人,友善待人。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语出南宋朱熹《中庸章句》。即:就。以:用。其人:那个人。道:方法。还:回过头来。治:整治。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就用那个人对付别人的方法,回过头来对付他自已。这两句话意思等同于“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人们常借用这两句话,说明对付坏人就以他整治别人的方法回过头来整治他。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这句广为传唱的诗句,出自元代大戏剧家高明的《琵琶记》第三十一出,原文是:几言谏父,“这妮子无礼,却将言语来冲撞我。我的言语到不中呵,孩儿,夫言中听父言违,懊恨孩儿见识迷。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也说“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这句话的大意是,我本来好心好意地对待你,谁知你却毫不领情,无动于衷。在表达对某人的失望和自己的失落时,人们常常引用这句话。

人未己知,不可急求其知;人未己合,不可急与之合。

语出明朝薛瑄《薛子道论》中篇。这几句话的大意是:别人还没有了解自己,不要急于让人家了解;别人还没有与自己相处融洽,不要急于同别人融洽相处。人与人之间会因为社会环境的差异、受教育程度的差别、人生经历的不同等,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和认知也会有诸多不同的看法,所以不要想着一见面,就急着让别人了解自己,成为自己的亲密朋友、伙伴。所谓日久见人心,交朋友是两个人的事情,不能由着自己一相情愿,而应当尊重对方,耐心地等地对方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出自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两句话的大意是:与人交往沟通时,说话要留有余地,不可把心里想法全部暴露出来。此句话为古代圣贤名士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人心叵测,防人之心不可无,与人交往如果口无遮拦、毫无顾忌,不但会暴露自身的过多隐私,失去神秘感,显得自己城府全无,而且很可能会让别人知道一些本不该让别人知道的事情,这样就很容易让自己陷于不利的或者尴尬的境地。此二句话并不是让大家彼此隐瞒,不把实际情况或者心里话说出来,相反的,它只是提醒人们待人接物要注意拿捏分寸,注重技巧。与人交往诚信为本,但诚信并不等同于口无遮拦,全盘托出,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语出明朝洪应明《菜根谭》。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可存有害人的念头,也不可没有防人的心思。这是用来告诫我们,待人处世要善良,不能想着害别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赢得朋友。但是,我们还要记住,善良是有底线的,坏人还是存在的,所以不能盲目地相信别人。历史上,那些因为轻信他人而败事的人比比皆是,存一份防人之心,还是有必要的。

交友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出自《周易·系辞上》。利:锋利。断:截断。臭:气味。这几句话的大意是:两人同心协力,像刀那样锋利,可以切断金属;两人同心的言论,其气味就像兰草那样幽香。这里讲的是团结的力量。两个人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就会发挥出超常的力量,而两个人同心同德,发表意见,说服力就强,别人容易接受。此二句提醒人们,结交朋友一定要交那些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之人。

骄倨傲暴之人,不可与交。

这两句话出自《管子·白心》。骄倨傲暴之人:骄横激慢且又粗暴之人。此话的大意是:骄纵、傲慢、急躁、暴戾的人,不可以与他交朋友。这提醒人们,选择朋友之时要谨慎。那些骄傲自大、暴戾自负的人,听不进别人意见,眼里更容不得他人,和这些人交往必然没有什么好结果。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莫若:不如。故:故人,老朋友。这两句话的大意是:衣服旧的不如新的好,而人却没有比彼此了解的老朋友更好的了。

此句话为齐国名相晏子告诫齐景公的话。而景公却认为:“衣之新也,信善矣,人之故,相知情。”遂不听晏子的劝告。晏子见景公执意如此,乃辞官而去。景公就自己治理政事,结果政事混乱不堪,百姓大乱,景公不得不重新召回晏子理政,未几,天下平定,齐国欣欣向荣。这句话告诫人们一定要有怀旧之心,不可轻易抛弃老的朋友。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凉,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语出《论语·季氏》。直:公正,正直。谅:信实,诚实。便辟:奉迎谄媚。善柔:善于当面恭维、奉承。便佞:善花言巧语而不正派。这几句话的大意是:有益的朋友共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正直、诚实、博学,这三种是益友;对待朋友谄媚奉迎、当面恭维、花言巧语,这三种人是害友。此为古代圣贤之人择友的标准以及识别好朋友坏朋友的基本方法。好朋友胸怀坦荡,做事光明磊落,说话言而有信,会为朋友着想。而坏朋友往往自私自利,只看重自己利益得失,而不顾朋友发展。为了从朋友身上获利,往往花言巧语,想方设法从对方身上获利。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如醴。

语出《庄子·山木》。这两天句话的大意是:君子之间的交情淡得像水一样清澈(纯洁)不含杂质,小人之间的交往甜得像甜酒一样。此二句话为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推崇的理想交友境界、交友准则。这里的“淡若水”,并不是说君子之间的感情就淡得像水一样,而是指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他们的交往纯属友谊,虽不显亲密,却长久而亲切。而小人之间的交往,虽然看似亲密、甜蜜,却包含着浓重的功利之心,他们把友谊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础上,表面看起来“甘若醴”,可是倘若对方满足不了功利的需求时,很容易因此而绝交,他们之间存在的只是利益。所以与人交朋友,要找君子,不要找小人。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出自《战国策·赵策一》引古语。容:容貌,用作动词,修饰打扮。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士乐于为知道自己的人舍生忘死,女子乐于为喜欢自己的人修饰打扮。春秋时期,晋国侠客毕阳的孙子豫让给范、中行氏做大臣,但并未受到重用,直到他做了晋卿智伯的家臣,这才得到重用。后来韩、赵、魏三家共灭智氏,瓜分其土地。当中赵襄子最痛恨智伯,把智伯的头盖骨拿来作饮器。豫让怨恨赵襄子,决心为智伯复仇,乃说了这两句话。

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

出自《孝经·谏诤章》。争友:同“诤友”,指直言规劝之友。令名:好名声。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士人身边有敢于直言劝谏的朋友,那么他就能保持美好的名声。个人精神的腐化,道德的沦丧,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死亡,有些时候,纵然有所觉察,也会不以为意,甚至只是想着给自己寻找个能够说服自己的借口,所以在这种时候,如果有朋友能够出言提醒、劝止,其作用无疑是巨大的。真正的朋友是能够指出对方的不足、错误,亦能够接受对方的批评、指责的。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

出自西汉刘向《说苑·杂言》。芷:香草名。化:同化。这几句话的大意是:和道德高尚的人生活在一起,就像进入充满兰花香气的屋子,时间一长,自己本身因为熏陶也会充满香气,于是就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古人常以兰花来形容君子的高风亮节。刘向认为,选择适当的朋友,对于自身的修身立德也是大有裨益的。作者在这里以“兰芷之室”比喻“与善人居”,形象巧妙,值得借鉴学习。

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出自西汉刘向《说苑·杂言》。鲍鱼:咸鱼。肆:店铺。这几句话的大意是:和素质低劣的人生活在一起,就像进了卖咸鱼的市场,时间一长,连自己都变臭了,也就不觉得咸鱼是臭的了。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丧德败行之人,劣迹斑斑的人生活在一起,长期的耳濡目染,难免也会沾染上对方的某些恶习,所以一个人所处什么环境,结交什么朋友是十分重要的。

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吴王濞列传》。这几句话大致的意思是:憎恶相同的互相帮助,爱好相同的互相留恋,情感相同的互相成全,愿望相同的共同追求,利益相同的死在一起。西汉时期,汉景帝采纳晁错削藩之策,削减诸侯国封地。吴王刘濞决心反叛,但是担心自己势单力孤,就派中大夫应高去游说胶西王。应高巧舌如簧,成功地挑动胶西王加入了反叛一方。这几句话正是应高在游说胶西王之时的说辞。人如果价值观念相同,在很多方面都会产生共鸣,从而结交为友。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交态:友情的深浅程度。见:同“现”。这几句话的大意是:当人们处在生死关头,才能看出友情的忠贞与否;当人们一会儿贫穷,一会儿又富有起来,才能看出友情的深浅;当人们一会儿得势升迁,一会儿又失势贬谪,才能考验出友情的真假。翟公为廷尉时,宾客盈门,被贬后,门可罗雀。翟公后又为廷尉,宾客又像以前一样,翟公就在门上写上了这几句话,司马迁有感于汲黯、郑庄显赫时宾客趋之若鹜,获罪贬官时宾客纷纷离去,就引了翟公的几句话抒感慨,作为评语,这几句话说明真诚的友谊只有在一个人地位发生急剧变化时才看得最清楚。在当前社会中,这几句话仍能深刻地反映出一些社会现象。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语出三国魏曹植《野田黄雀行》。利剑:喻权力。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宝剑虽利却不在我的手掌之中,无援助之力又何必结交很多朋友?曹操死后,曹丕执掌了朝政大权。曹丕为人心胸狭窄,对于自己素有才名的弟弟曹植深为忌惮,常想方设法要置曹植于死地。曹植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每天战战兢兢,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招致杀身之祸,如此处境,让他觉得结友也成了一种奢侈。

近朱则赤,近墨则黑。

语出西晋傅玄的《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原文是:“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形。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的大意是,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能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古往今来,这句话被广为传诵,成为人们交友的一个准则。

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

出自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刘巴传》裴松之注。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大丈夫立足世间,应该结交天下英雄人物。刘备打败刘璋,收服蜀中将领刘巴为己用。张飞曾经到刘巴家休息。刘巴恃才傲物,瞧不起张飞。张飞十分懊恼。诸葛亮从中调解,对刘巴说,张飞虽然是一介武夫,但是也很钦慕足下。现在主公初定蜀中,足下虽然天素高亮,也不可以太过倨傲了。刘巴却回答道:“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言下自视甚高。此二句话后来多用于提醒别人,要注重自己的人际关系,要多交朋友,这样对于自己的人生之路才会大有好处。

势利之交,古人羞之。

语出南朝宋代刘义庆《世说新语·忿狷》。这两句话的大意是:为权势利益进行的交往,古人觉得羞愧。人之交往,贵在诚信,真诚地对待对方,双方的友谊才会真挚,不会变质。如果趋炎附势,因为权势利益而勾结在一起,这不是真正的朋友,当无利可图时,所谓的“友谊”就会消散。这样的虚情假意的交往,古人是不屑为之的。此二句在于提醒人们,和人交往,要付出真心实意,如果只是觊觎利益而与对方相交,这种行为是很羞耻的。

不强交,不苟绝。

语出隋朝王通《中说·天地》。苟:随便。这两句话的大意是:不强行和别人结交朋友,不随便和别人断绝朋友关系。朋友,必须是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果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肆意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别人头上,只会招致别人的反感,也许其本意是好的,但是方式却是错误的。感情是最经不起玩弄的,得到一个朋友,是何等地不易,如果随意与之断绝关系,伤害的不仅是双方的感情,还会伤害个人的信誉、声望,这对于双方而言都是十分不利的。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出自唐代张谓《题长安壁主人》。这两句话的大意是:世上的人结交朋友需要黄金,黄金不多交情就不深。此二句诗以反讽的语气,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的一种风气,即:世俗社会的“友谊”是建立在黄金的基础之上的,黄金成为衡量世人结交的砝码,黄金的多寡,其人的富贵程度,决定了两人“友谊”的深浅。此诗作于长安。长安作为帝都,亦是当时天下闻名的大都会,是中外交通的枢纽和对外贸易中心。而黄金作为商品流通的手段,在长安的花花世界里发光发热。随着唐王朝的腐败,社会风气日益败坏,趋炎附势,钻营逐利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两句诗正反映了当时社会世态人情的一个侧面。此二句诗语言浅显,精炼,发人深省。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出自唐代刘禹锡《陋室铭》。鸿儒:有大学问和声望的人。白丁:没有功名的人。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学识渊博的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学识浅薄的人。刘禹锡是天下闻名的才子,虽然居于陋室,但依然保持高风亮节,只和知识渊博的鸿儒来往,不和粗鄙的俗人往来。此二句主要是说,与人交往要注意选择对象,要同那些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人往来。

人之相知须知心,心通道气情转深。

本句出自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张咏的《与进士宋严话别》一诗。这句话的大意是:我们之间不仅十分了解彼此,而且对某一事理的看法也是相同的,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有着深厚的情感基础。在本句中,作者强调,人们交朋友贵在知心,如果情投意合,双方友情或越来越深厚。这句话告诉我们,交友应该重视什么。

马逢伯乐而嘶,人遇知己而死。

语出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伯乐:传说中善于相马之人。这两句话的大意是:马遇到了伯乐就会嘶鸣,人遇到了知己甘愿为对方而死。相传,宝马有灵性,遇到了识马之人,会高深嘶鸣,以图得到赏识,与主人一起驰骋天地。人若遇到了知己,遇到了真正知道自己、懂得自己的人,那种心情是十分快意的,即便为对方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正是此理。

人生贵知心,定交无暮早。

语出明代袁中道《德山别杨西来》。这两句话的大意是:人生中朋友交往贵在知心,而不在于时间的早晚。与人交往,贵乎交心,只要两个人心有默契,又何必在乎是早得到还是晚得到?有些人即便是青梅竹马的玩伴,但在权势和利益的面前,也未必能够坚持初衷,从而做出对不起自己的事,而有些人虽然只有一面之缘,却彼此倾慕,心有灵犀,纵然为了对方付出生命也心甘情愿。此二句话在于提醒人们,与人交往要看重内心,而不要在于年纪的大小,相识的早晚。

今日乌合,明日兽散。

语出明代张萱《复刘冲倩书》。乌合:像乌鸦暂时聚合。这两句话的大意是:今天像乌鸦一样短暂聚合在一起,明天就像野兽一样四散而去。这两句话多用来形容社会上流氓集团、帮派等乌合之众的交往。这些人今天出于某种利益,臭味相投便杂凑在一起,明天利益相悖,便一哄而散。

丈夫重知己,万里同一乡。

语出明代陈子龙《仲夏直左掖门送夏彝仲南归》。这两句话的大意是:男子汉大丈夫看重知己,相隔万里也就如同身处一乡之内一样。此二句诗为送别诗,诗人劝慰友人,经此一别相隔千里,但不要为前途忧心,你我同为看重知己的男儿汉大丈夫,不会因为千里的距离就背弃朋友的。山水渺渺,你我虽然不能相见,但只要彼此心意相随,千山万水,也只是如在一乡之间。

须知胜友真良药,莫作寻常旅聚看。

语出明代瞿式耜《留别石帆即用前韵》。胜友:良友。旅聚:客中相聚。这两句话的大意是:要知道敢于指出你缺点的朋友,就像良药可以治病,你不要把这种朋友看成萍水相逢的人。真正的朋友是那些能够指出你的缺点和不足的人,他们真心希望你好,所以爱之愈深,责之愈切。他们刀子嘴,豆腐心,苦口婆心的责备、劝慰都是为了你的发展,对待他们万不可以当做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他们的话或许有时候没那么中听,但是出发点是好的,所以要珍惜这样的朋友。

求知已于朋友易,求知己于妻妾难,求知已于君臣则尤难之难。

出自清朝张潮《幽梦影》。这几句话的大意是:从朋友中寻求知己很容易,从妻妾中寻求知己很难,从君臣中寻求知己更是难上加难。

朋友之间讲义气,要寻求知己,了解自己的人很容易,妻妾虽然与自己朝夕相处,但很多时候,妻妾因为是自己亲爱的人,判断事情的标准难免会偏向自己,有失公允,所以难得知己,而君臣之间相互提防,寻求知己就更难了。

谦虚

满招损,谦受益。

语出《尚书·大禹谟》。这两句话的大意是:自满招来损害,谦虚使人得益。此二句言简意赅,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人如果小有成就,就骄傲自满,自己不思进步,也看不见别人的进步,终究会招来损害的。如果能谦虚对待,看到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那么就一定会得益。这两句话流传极为广泛,即便是在现在,作为一条人生格言,仍被许多人视为座右铭。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语出《论语·子路》。泰:宽宏,宽厚。骄:傲慢。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君子有大志、有定力、有实力,故此气定神闲,泰然自若,没有骄矜之气。相反地,小人德行鄙陋,做事少气魄、没定力,处处表现得骄傲,飞扬跋扈,缺少风度和修养。人应该有傲骨,但不可有傲气,傲气很多时候反而是一种怯懦的表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出自《老子》第二十二章。这几句话的大意是:不自己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满自大反能长久。做了好事,立下了功劳,不要自己去夸耀,要由别人去说。夸耀的话,从别人的嘴里说出来,往往比自己亲口说出来更能让人信服。立功之后,不可以骄傲自满。太过自满常常是取祸之道,很多时候正是因为自傲自大,而产生一些疏失或者纰漏,这样个人的好事也不会长久。

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

出自唐代杜甫《木皮岭》。这两句话的大意是:才知道五岳之外,另外还有其他的高山。此处以五岳比喻人,说明强中自有强中手,做人切不可太过自满,目中无人的道理。“五岳”指的是我国的五大名山(山西的北岳恒山、陕西的西岳华山、河南的中岳嵩山、山东的东岳泰山以及湖南的南岳衡山)。这五座山山势突兀挺拔,气势磅礴,故此声名昭著,然而泱泱中华,名山大川数不胜数,岂止只有五岳而已?这实在不过是人们眼界太过狭窄罢了。而人们也不要太过于迷恋自己某些杰出方面,长处,须知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任何人立足世间都应该保持谦虚的心态,万不可以有了些许成就,就骄傲自满,目中无人。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出自明代王守仁《传习录》。病:弊病。这两句话的大意是:人生最大的弊病,就是一个“傲”字。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心学大师,认为人心灵原本的状态,即是天然的“理”,清虚灵明,不染纤尘,亦即是“无我”之境。一个人如果心中“有我”,有了自我的执著,就会产生傲气。傲气是人生最大的弊端,因为有了傲气,子女对父母就不会孝顺,有了傲气臣下对君上就不会尊敬,这对封建社会规范是一大威胁,所以作者认为,人们应该谦虚谨慎,秉持“无我”之心。

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出自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在强者中间还有更强的人,不要在别人面前自满地夸口。这两句话主要在于告诫人们,即便自己本领高强,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也不要骄傲自大,自满自得,在别人面前大肆地炫耀。因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芸芸众生中还有很多比自己更强大的对手。他们的技术、经验水平都值得自己去学习,去追赶。此二句又可作“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夸大口”,提醒强者要谦虚谨慎,善于学习。

诚实

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本句出自《左传·文公五年》一篇,记载的是晋国大夫阳处父在从卫国回归途径宁邑之时,有一小吏宁赢因仰慕阳处父之名,便前往追随于他,后来他才发现阳处父只是一个徒有虚名之人,并没有什么德行可言,于是就离开了他,并在临走之前留下了这句话,对其行为进行了讽刺。

所谓“华”同“花”字,形容其言论空虚;而“实”即果实,指的是实际的行为成果。这句话是说,一个人若是徒有虚名而无其实,这样的人肯定会招致他人的怨恨。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原文见《论语·为政》。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最终的目的是要知道。

我们对待学习要有诚实的态度,不能不懂装懂,也不能故弄玄虚,处处想要显示自己的高明。故弄玄虚是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炫耀,不懂装懂是漠视自己未知的知识,这样都会使自己丧失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动力,从而会妨害自己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应该坚持实事求是,敢于正视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和不明白的道理,同时要以谦虚的态度向别人请教,这样才能够使自己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在修养上不断得到完善。

巧诈不如拙诚。

出自《韩非子·说林上》,这句话的大意是:巧妙的欺骗不如笨拙的诚实。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喜欢那些会说话、聪明的人,不喜欢那些笨拙的、呆头呆脑的人。但是笨拙的人虽然笨嘴拙舌,呆头呆脑,但是只要诚实憨厚,仍然不失为一个可爱的恶人。而那些会说话的人,如果心生邪念,花言巧语地欺骗人们,人们往往难以识破,所带来的恶果也就越重。所以,这样一经比较,还是喜欢那些“拙诚”的人,憎恶那些“巧诈”的人。这句话合乎常情,至今仍然适用。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无:不要。尔:你。虞:欺骗。这两句大意是:我不诈骗你,你不欺骗我。春秋时期,楚国攻打宋国,围困宋国达数月之久,攻打不下。宋国派华元夜间潜入楚军主将子反的卧室与他谈判,如果楚军后退三十里,宋国愿意同楚订立盟约。楚国同意宋国提出的条件,实现了和平。后来两国共盟,楚国在盟约上写道:“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意思是真诚相待,互不欺诈。后来人们把此句演化为成语“尔虞我诈”或“尔诈我虞”,意思是:你欺骗我,我暗算你,彼此间钩心斗角,相互倾轧,玩弄阴谋手段,欺诈坑骗。

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

语出西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与:给,给予。以:用,拿。实:实际的恩惠。戚:亲近。疏:指关系疏远。这句话的大意是:对待别人以真心实意的态度,即使原来关系疏远也会变得亲密起来;对待别人以虚伪的态度,即使原来关系密切也会变得疏远。人与人的交往,关键在于真心实意,以真诚待人,把对方当成自己知心朋友,对方也会真诚待你,不会弄虚作假,耍弄小花招,这样即便两人关系原本并不亲近,也会逐渐变得亲密起来的。如果别人虚情假意,玩弄花招,总想从朋友那里得到一些好处,这种人终将招致别人的反感、憎恶,这样即便两人是十分亲密的朋友,也会因为对方玩弄感情而分道扬镳,形同陌路人。

推心置腹,开诚布公。

出自唐朝张九龄《亲贤》。推心置腹:将自己的心置于对方的腹中,形容以真心待人。开诚布公:待人处事真心诚恳,坦白无私,毫无隐蔽。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对待别人诚心诚意,坦白无私。《后汉书·光武帝纪》中云:“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张九龄前一句话正是来自于此处。“开诚布公”此句来自于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书中说诸葛亮能“开诚心,布公道”。此二句在于告诫人们,待人接物要坦承自己的内心,不可以心怀不轨,恶意地欺瞒、欺骗对方,在某些事情上,与对方意见不合,应该坦率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可两面三刀,口是心非。这两句话多用来赞美光明磊落之人,或者表现为人处世的准则,又可表现毫无保留而又十分融洽的会谈情形,媒体报道外交会谈常可见此句。

待物莫如诚,诚真天下行。

语出宋朝邵雍《待物吟》。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对待万物情理的理解没有至诚态度是不行的,诚实率真可以理解天下万物的行为。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十分看重“心诚”,因为只有心诚意正,其行为才不至于有所偏差,才能够化解矛盾,消除成见,培养感情,这样的人才值得交往。

守信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

出自《左传·昭公八年》。信:信用。征:验证,证据。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君子说过的话,就要讲信用,言之凿凿而有验证。德行高尚的君子,说话有理有据,言而有信,不说空话,不说大话。君子一诺,重于千金,只要是他们答应的事情,承诺过的事情,就一定会实现。因为,只有守信,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才能把事情办好。这两句话告诫人们要言而有信。

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语出《春秋穀梁传·僖公二十二年》。这几句话的大意是:说出的话之所以被称作“言”,是因为“信”。如果说出的话没有信用,那么它怎么能被称作“言”呢。这主要告诫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言而有信,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办到,不可以言而无信,出尔反尔。人贵乎诚信。许下的承诺,都应该努力去办,万不可以寻找借口,百般推脱。一个人如果能够时时守信、践诺,那么他说话的分量就会重上好多。所谓“君子一诺,重于千金”,正是这个道理。

此二句话运用极为普遍,强调做人应该恪守信用,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应该要说到做到,不可以出尔反尔,言而无信。只是在接受别人委托之时,应该仔细考虑,权衡利弊,如果是不法之事或自己力所不及之事就不要承诺,以免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或不能践守承诺。

正直

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

本句出自《列子·说符》一篇。其中,“枉”是弯曲、不直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身形若是发生了弯曲,那他的影子也会跟着弯曲;而一个人的形体若是十分正直,那他的影子也会又正又直。列子这是在告诫人们应当严于律己,加强自身的修养,保证自身行为的端正,正所谓“有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出自西晋左思《咏史》。千钧:形容极重;古时以三十斤为一钧。这几句大意是:有财有势的人虽然自以为贵重,我把他们看得轻如灰尘;地位低下的人虽然自以为卑贱,我把他们看得重若千钧。这是作者在咏荆轲时抒发的感慨,体现了作者不媚权贵、不轻匹夫,刚正不阿的处世态度。那些权贵虽然权大势大,但行为不端,丧德败行,故在作者眼里,把他们看得像尘土一样渺小;而那些地位低贱但有豪气壮志的人,虽然出身不好,但有志气,有奋发向上的精神,故作者将他们看得像千钧一样贵重。这几句多为封建士大夫刚正不阿的品行的写照。

言必信,行必果。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信:信用。果:果断,坚决。这两句话的大意是:说话要算数,要守信用,行动起来要坚决果断。生活中,与人交往,言而有信,说话算数,才能受到人们的欢迎。如果言而无信,说得出,做不到,就会被人们排挤、孤立,这对于个人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做事情必须果断坚决,这样才能够把握住时机,从而取得成功,如果犹豫不决,拖拖拉拉,必然会贻误时机,从而导致失败。

水倍源则川竭,人倍信则名不达。

出自西汉刘向《说苑·谈从》。倍:通“背”。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如果河水没有源头,山川就会枯竭,人如果不讲信义,那么名声就不会通达。此句话讲的是信义。人们为人处世应该讲诚信,人没有了诚信,就好像山川无水终将枯竭一样,个人美好的声名是无法通达传播的。

论必做,做必成。

出自北宋苏轼《荐诚禅院五百罗汉记》。论:议论。这两句话的大意是:议论了就一定要去做,做了就一定要努力做成功。此二句话告诫人们,做事情不要空谈耍嘴皮子,要做实事。生活中,很多人喜欢说大话,乱吹牛皮,把自己说得多么多么的了不起,可是真正去做的时候,又畏首畏尾,胆小如鼠,什么也不敢做。这种行径是要遭人鄙视的。议论了就要去做。如果下定决心去做,就要努力做成,万不可以稍有挫折或者险阻,就三心二意,打退堂鼓,半途而废。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出自明朝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这两句话的大意是:接受了别人的委托,就要忠于别人委托的事情。

这两句诗出自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李都尉古剑》,大意是:(古剑)可以将它寸寸折断,却不能让它柔软地绕在指头上。诗人借古剑的宁折不屈,比喻自己刚正不阿的品格。在诗人看来,志气高洁的君子坚守气节、操守,头可断,而志不可屈。现在人们仍引用此二句比喻宁折不弯的性格。

当是非邪正之变,不可少迁就,少迁就则失从违之正。值利害得失之会,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则起趋避之私。

语出明朝洪应明《菜根谭》。会:际会,场合。从违:依从或违背。趋避:趋赴或回避。这几句话的大意是:当面临公理与私欲是非邪正交错,有抵触冲撞的时候,千万不可以稍微迁就世俗人错误不正确的观念;如果稍微有所迁就,取舍进退就会失去公允正直,而丧失了自己的道德。遇到财货名利分配,面临利害得失的取舍时,不可以分得太清楚,斤斤计较;如果分得太清楚,就会生起趋利避害的私心,而难免伤害别人和公众的利益。这主要告诫人们要坚持原则,恪守道义公理,万不可以因为个人私欲或者利害关系而改变心志,做出不该做的事情。

改过

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出自《周易·益·象》。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君子看见好事马上跟过去学习,发现错误立马改正。德行高尚的君子,很注重自己的学习,看见了别人的善言善行,马上就跟从过去学习,修养自身,从中汲取教益,提高自身的修养。有了过错,立马改正,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不让小错变成大错,免得殃及自身,祸及他人。此二句告诫人们,要善于学习别人好的一面,有了过错,要及时改正。

不以一眚掩大德。

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眚:眼病,引申为小过失。这句话的大意是:不能因为一次小的过失就掩盖了平素的高尚品德。春秋时期,秦穆公图霸中原,派遣孟明、西乞、白乙三员大将率领数万秦军,绕过晋国,劳师远征,准备里应外合攻取郑国。然而,由于郑国早有准备,秦军无功而返,在回师途中,在崤山中伏,被晋军打败,三人被俘。后来,三人被放回秦国。秦穆公亲自到郊外迎接他们,深深懊悔自己没有听从昔日蹇叔之言,自责己过,称自己“不以一眚掩大德”,宽恕了孟明、西乞、白乙三将的败军之罪,仍然委以重任。这句话提醒人们,看人要全面,不可以因为对方一时一事的过错,就全盘抹杀、否定他的功绩。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两句诗出自唐朝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摧眉折腰:低眉弯腰。事:侍奉。这两句大意是:岂能低头哈腰去侍奉高官贵人,使我不能够开怀地欢笑。李白壮年时,壮志凌云,常怀建功立业之心。后应召入长安,受到了唐玄宗的优待。但是唐玄宗只是看重李白的才学而已,只是让他做了一个点缀生平的文臣。李白经国济世的理想完全落空了,在宫里虽然受人尊崇,但倍感屈辱,郁郁寡欢。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不肯屈身事权贵的决绝态度。这是对封建强权的蔑视。在封建王朝,等级制度森严,敢于直接嘲讽强权,蔑视封建统治者的人并不多。李白敢于这么做,这正是他人格的伟大之处。这两句诗读之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诗人傲岸不羁的形象,跃然纸上。后世的雅士名人多喜欢引用这两句话表达自己不媚事权贵的情怀。

达士如弦直,小人似钩曲。

出自唐代杜甫《写怀二首》。这两句诗大意是:明达之士就如同拉直的弓弦,耿介正直,鄙陋的小人就好像弯曲的钩子,行为不端。这两句诗以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两种人的形象,一种是达士,他们志趣高雅,行为端正,不媚事权贵,就好像绷直的弓弦一样;另一种是小人,他们较为功利,品行不端,对于强权卑躬屈膝,阿谀奉承,这就好像钩子一样弯弯曲曲。此二句诗表达了诗人固穷守节的崇高情怀。人们常用这两句诗来勉励自己或者他人正直做人。

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

这两句诗出自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李都尉古剑》,大意是:(古剑)可以将它寸寸折断,却不能让它柔软地绕在指头上。诗人借古剑的宁折不屈,比喻自己刚正不阿的品格。在诗人看来,志气高洁的君子坚守气节、操守,头可断,而志不可屈。现在人们仍引用此二句比喻宁折不弯的性格。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语出《论语·子张》。过:错误。日月之食:日食、月食。更:改正。这几句话的大意是:君子所犯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犯了过错,天下人都看得清楚;改正了,人人都心存敬仰。君子久有盛名,人所敬仰,如果有了过错,就会如同日食、月食一样,真切无误地暴露在人们的眼球,如此是无法遮掩的。面对错误,君子如果能够坦然承受,及时改正,纠正自己的行为,那么他高尚的品行非但不会因此而有了瑕疵,反而他会更受人们的敬仰。因为,很多时候,一个人能够当着大众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这本来就是一种受人尊敬的行为。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语出《论语·卫灵公》。这两句话的大意是:有了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的错了。人在一生中,不知会犯多少次过错,而过错往往是正确的先导,不断地改错才能不断地进步。孩童学步,如果惧怕摔跤,就不去学习的话,这一辈子都不会走路,只有不断地习惯摔跤,不断地爬起来,才能真正学会走路。可见,错误是伴随着人的一生的,有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错不改,故意遮掩自己的过错。对于自身过错没有正确的认识,不加改正,这才是真的错了。

不迁怒,不贰过。

这两句出自《论语·雍也》。迁怒:拿别人出气。贰过: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两句话的大意是:不转移自己的怒气,不重犯同样的错误。此为孔子赞扬自己最得意的门生颜回的话。当时,鲁哀公询问孔子他的弟子中谁最爱好学习,孔子回答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对颜回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能够做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是难能可贵的,做到这两点,就可以视之为“好学”了。“不迁怒”是指不对人乱发脾气,“不贰过”是指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此二句话向来被视为儒家学者修养自身的格言警句,即便是在今天,这两句话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人恒过,然后能改。

出自《孟子·告子下》。这两句话的大意是:人们只有常常地做错事,然后才能够改过。孟子的这句话较有争议,其实细心思之,也不无有道理之处。人生在世,如果事事顺心如意,对于个人长远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这是因为如果不经挫折,当突然遇到挫折之时,就会手足无措,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技巧。而人只有在做错事后,才能够积累经验,然后再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就不犯同样的错误了,因此从这点来说,犯错,然后能改,对于人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实迷途之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出自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这两句话的大意是:认识到误入歧途没有多远,感觉今天是这样而昨天不是。这里的“迷途”其实指的是仕途。陶渊明年轻时曾经在东晋出任官职,然而官场向来是非多,陶渊明身在官场,目睹了东晋朝廷太多的黑暗、腐败,不禁对于仕途生活感到无比的厌恶,于是毅然辞官,退隐田园。静谧的田园生活,却更符合陶渊明淡泊的心境。而入仕的这一段时光,也成为最不愿念及的回忆,成了他心目中的“迷途”。后来,人们将“迷途”,看做人生的某些缺憾、过失,或者不如意之处,此话也就是告诫人们,往日过错不可追,所幸的是错误还能补救,要趁着大错尚未铸成之前,改正错误,纠正自己的行为。

非莫非于饰非,过莫过于文过。

出自唐代贯休《续姚梁公座右铭》。这两句话的大意是:错误没有比掩饰错误更大的错误了,过失没有比文饰过失更大的过失了。犯了错误,然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能够加以改正,这样的举动仍然是值得褒奖的,如果有了过错,不加改正,反而千方百计掩盖真相,以错误应对错误,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其实是更大的错误。人有了疏失,不想着纠正错误,弥补过失,反而寻找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这其实是更大的过失。此二句在于告诫那些文过饰非之人。

苟能以攻人之心而攻已心,则过失不胜其攻矣。

语出宋朝王令《招学说寄兴叔》。攻:批评。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如果能像批评别人那样批评自己,那么自己的过失就容易改正了。人们对于自己的错误总能够轻易原谅,对于别人些许的失误则斤斤计较。刻意轻视、忽略自身的错误,就不能明察过失,最终必将归于失败,而刻意突显别人的失误,指责批评别人,容易与人结怨,同样不利于自身的发展。所以,人如果能够以挑剔别人的心思,来审视自身的错误和不足,有错必纠,那么人生道路上就会少些坎坷,多些坦荡。

已有过焉,何必人告也?见人之过,得己之过;闻人之过,得己之过。

语出南宋杨万里《庸言》。这几句话的大意是:自己有了过错,何必要别人告诉自己呢?见到别人的过错,就好像自己有了过错一样去总结接受教训;听到说别人的过错,也像自己发生了过错一样去总结接受教训。这告诫人们,对于自身的错误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更应该从别人的错误中汲取经验。别人犯错了,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旁观者,肆意地取笑、讥讽对方,应该把对方作为一面镜子,反省自己有没有犯过这些错误,或者可能会出现这些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船到江心补漏迟。

这句话出自元朝关汉卿《救风尘》。这句话的大意是:船行到江心之时才去修补漏洞,就太迟了。漏船当然是在岸边停泊时就要修理,修好了船才能行驶;如果驾驶着漏船行驶到了江心,然后才去修补,已经无济于事了。江心水波汹涌,事不由人,难免有船翻人亡之虞。这句多用来形容人们处理事情,考虑不周,等到发现问题时,已经无法挽回了,告诫人们,发现问题要及早补救。

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

此句广为流传,出自明朝罗状元的《罗状元醒世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静坐的时候,多想想自己的过错,与人谈论的时候,不要去评论他人的是非。

这两句名言是在告诉我们对待自己过错和他人过错的正确态度。常思自己的过错,便于改过自新,培养自己的美德。不评论他人的是非,可以避免产生误会、嫌隙和矛盾,能够更好地团结周围的人,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促进事业的发展。

语出东汉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投:接近。投死,即牺牲。这两句话的大意是:为了国家不惜牺牲,为了正义不顾生死。汉末,曹操击败袁绍、袁术、刘表等群雄,逐渐统一了北方,巩固了政权,但是南方仍然有孙权、刘备两大割据政权。孙权、刘备结成联盟,共抗曹操,并且指责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朝廷内部对于曹操也多有微词。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借退还汉献帝加封的三个县的封地为名,发布了这条令文,对自己一生的志向做了回顾,并抒发自己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表明愿意为国家牺牲个人的一切,以此反击朝野的谤议。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出自三国魏曹植《白马篇》。大意是:为了解除国家危难不惜献身牺牲性命,把死亡看做回家一样。此文为曹植年轻时所作。曹植年轻时志向远大,一心报效国家。在《白马篇》中,曹植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弓马娴熟的边塞游侠儿形象。作者在对他极力的赞美中,表达了自己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志向。“视死如归”演变成成语后多用来形容为了某一理想信念而不怕牺牲精神。

大丈夫处世,当为国家立功边境。

语出南朝宋代范晔《后汉书·张奂传》。这两句话的大意是:男子汉活在世上,就应当奔赴边疆报国立功。张奂为东汉末年的一位名将。东汉末年,朝政腐败,边境不宁,匈奴、羌等民族厉兵秣马,伺机犯境。张奂常为国家的内忧外患忧愁,故此少有壮志,常对朋友说道:“大丈夫处世,当为国家立功边境。”此话表明了张奂在少年之时早就已经树立了为国效劳的远大理想。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此二句出自唐代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三十五。感时:有感于时事动乱。蒿莱:指野草,杂草,比喻民间。这两句大意是:感慨时势而总想着报效祖国,身在民间,也要拔剑而起,建功立业。此诗作于陈子昂辞官归隐之前。陈子昂才华横溢,渴望建功立业,但因直言敢谏屡受打击诬陷,故而心情颇为沉重,但他内心深处仍然燃烧着忧国报国的熊熊之火,这两句诗正是这一思想感情的体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都对国家的前途、命运负有责任。当时局动荡,国家有难时,都应当挺身而出,发挥自己的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报效国家。

但攻吾过,毋议人非。

出自清代陈確《辰夏杂言·不乱说》。过:过错。毋议:不要谈论。人非:别人的不是之处。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只是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不要议论别人的是非。这主要在于告诫人们,要多做自我批评,不可以只盯着别人的过失、缺点。生活中,很多人对自己的错误视而不见,即使发现了也是有错不改甚至是将错就错,而对别人的错误,即便是小小的过失,也抓住不放,大肆炒作,冷嘲热讽。这种人是十分可耻的。他们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别人,是难以取得成功的。

报国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出自《孟子·万章下》。壑:山沟。元:头颅。这两句话的大意是:有志之士不怕葬身山野,勇敢的人不惜丧失脑袋。战国时期,孟子到各国游说以仁政治理天下。但是除非有诸侯邀请,否则他是不愿前往的。学生陈代不解,孟子开导他说:“齐景公打猎用旌旗去唤守猎场的人,那些人不忘沟壑,宁愿牺牲自己也不上前,这证明他们有骨气。我如果不被邀请就去成何体统?”后世人们常引用这两句话鼓励人们为了国家民族事业坚持正义、视死如归,不怕牺牲。

投死为国,以义灭身。

语出东汉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投:接近。投死,即牺牲。这两句话的大意是:为了国家不惜牺牲,为了正义不顾生死。汉末,曹操击败袁绍、袁术、刘表等群雄,逐渐统一了北方,巩固了政权,但是南方仍然有孙权、刘备两大割据政权。孙权、刘备结成联盟,共抗曹操,并且指责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朝廷内部对于曹操也多有微词。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借退还汉献帝加封的三个县的封地为名,发布了这条令文,对自己一生的志向做了回顾,并抒发自己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表明愿意为国家牺牲个人的一切,以此反击朝野的谤议。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自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出塞》其一。龙城:指卢龙城,汉时是右北平郡的郡所。飞将:指汉武帝时名将李广。胡马:西北少数民族的马群,此指入塞侵略的匈奴兵马。阴山:指今横亘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阴山山脉。这两句大意是: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名将镇守边境,敌人的马队就不敢度过阴山南侵。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后期,经过数十年的太平盛世,边关将士早已经没有了高宗、武后时的显赫武功,军备废弛,战斗力不断下降,这给塞外少数民族的入侵提供了机会。外患骚扰不断,唐王朝却难以有效地遏制敌军。王昌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此诗。这两句是赞颂民族英雄李广的,但实际上是在讽刺当时边将无能的,嘲笑他们不能像李广那有效地遏制敌军南侵。后人多用此句歌颂边关将士。

功名耻记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

出自于唐代张仲素《塞下曲》。直斩楼兰:这里引用汉傅介子用计斩楼兰王的典故,意谓要杀死敌人首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耻于为了功名去计算生擒敌人的数目,我的目标是要斩杀敌人的首领,报效国家的恩惠。

为了功名利禄去打仗,很容易产生自满的情绪,同时也会产生贪生怕死的念头。通过计算生擒或者斩杀的敌人的数目来计算自己能够拿到多少赏钱,这对于真正的英雄而言是一种耻辱。因为只要敌人的首领还在,战争就不会停止,而且敌人的士兵也是人,杀的人越多,自己的罪过越大。真正的英雄应该是为了制止战斗而去战斗,不是为了讨取功名而去战斗,应该专注于擒拿敌人的首领,而不应该专注于斩杀敌人的小兵。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见南宋陆游《夜泊水村》。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2年)冬,陆游因遭人构陷而被迫罢职还乡。本句出自其《夜泊水村》一诗,这是作者于淳熙九年秋在山阴老家闲居之时所作。

青:这里指黑色。这两句大意是:我誓以一身报国,不辞万死,而今呈现在人们面前却是不能转黑的斑自双鬓。诗人素有雄心壮志,立志杀敌报国,万死不辞,可是朝廷偏安江南,统治阶级不思进取,贪图享乐,诗人被弃置不用,以至双鬓斑白,眼见垂垂老矣,却还一事无成。此句抒发了诗人报国情怀。

辞家战士无旋踵,报国将军有断头。

出自清代李重华《书周遇吉传》。旋踵:转过脚跟,此处为返回之意。这两句大意是:辞家而去的战士就没有想活着回来,以身报国的将军早就准备着献身。这两句诗表现了将士们为了国家不惧牺牲的精神。士有必死之心,将无贪生之念,如此将兵,何愁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两句诗如今多用来表现在敌军入侵时,将士们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牺牲精神。

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

语出清初陈恭尹《拟古》。这两句话的大意是:男子汉不报效国家,最终只能算是愚蠢下贱之人!陈恭尹是清初诗人,“岭南三大家”,是著名的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顺治年间,陈邦彦因为反清,全家被杀,唯独年幼的陈恭尹躲过一劫。国仇家恨,使得陈恭尹对清廷统治者非常痛恨。成年后,陈恭尹名闻当时,清廷统治者希望他能够为朝廷效力。但陈恭尹始终隐居不仕,坚决不与清廷合作。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一心报效国家的志愿。当然这里的国指的是前明朝。

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持铁血主义报祖国。

出自秋瑾《宝剑歌》。钝:不锋利,这里引申为不顺利。这两句话的大意是:不管是成功或是失败、顺利或是不顺利,都不要计议,只想用手中的武器去报效祖国。这两句诗体现了作者坚强的革命意志以及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当时,时局险恶,革命志士命运叵测。但他们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不惧怕死亡,踩着前人的鲜血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奋斗,努力实现自己报国的理想。

济民

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出自《孟子·尽心上》。见:通“现”。这两句的意思是:得志的时候,要将恩泽施于百姓,不得志的时候,要修养身心,将自己的高尚品德展现于世。此二句表达了作者的济民利国之志。

这两句话和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意义相近,表现了一种兼爱济民的思想。在显达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手中的资源帮助广大的贫困民众,如果自己不得志,就修养自身,完善自身人格,用自己高洁的道德情操感染世人。此二句对于今人仍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民有三息: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语出《墨子·非乐上》。这几句话的大意是:百姓有三种忧患:饥饿的人得不到吃的,寒冷的人得不到衣服,劳动的人得不到休息。这几句表现了墨子的济民思想。吃、穿、休息这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三个基本条件,如果连这些也不能得到保障,人们将没有办法生存。此句多用来表述人民生活的疾苦。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出自唐代白居易诗《新制布裘》。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大丈夫贵在以天下人的利益为重,怎么能够仅仅满足自己,而不顾别人呢?此二句体现了诗人救世济民的伟大抱负。大丈夫立身处世,应该以天下人为念,努力为百姓谋福利,如果只顾自己,独善一身,就无法实现其人生价值。

忧民之溺,由己之溺;忧民之饥,由己之饥。

这几句话出自北宋邓牧《见尧赋》。溺:落水,比喻陷入困境。忧:同“犹”,犹如。意思是:为人民的苦难担忧,就如同为自己的困难担忧;为人民的饥饿忧伤,就如同为自己的饥饿忧伤。

这体现了作者济民的思想。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为贫苦老百姓着想,并且能够把贫苦民众的苦难当成是自己的苦难,把贫苦民众的饥饿忧伤当做是自己的饥饿忧伤,这种将心比心的情怀是非常可贵的,也唯有如此,才能够准确地体会百姓的困苦,急群众之所急,解决群众的困难。

愿移灾咎及予躬,免使苍生受憔悴。

出自明代于谦诗《入春狂风大作加以久无雨雪因以自咎》。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愿意将全部灾祸都转移到我一个人的身上,而让天下的百姓免受困苦。

这体现了于谦救世济民的博大胸怀。虽然天灾祸端,人所必经,但诗人不忍看见贫困老百姓受苦,所以宁愿上天将所有的灾祸都降临到他一人的头上,让他一个人来代替老百姓受难受苦。在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对立尖锐,于谦作为封建上层社会的人,能够有此思想可说难能可贵。

古文观止任处.tif

古文观止任处.tif

419404.tif

◎奋斗◎

419404.tif

理想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这几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大致的意思是: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天下,除了我还有准呢?

此话透露出孟子经国治世的强烈的意愿和自信。他认为,自己的才能盖过世间其他人,足以辅佐圣主贤君平治天下。古来书生好空谈,孟子有真才实学,这句亦足见其勇于担当的气概。后世之人常用这几句话形容自认为有经国治世的才干,勇于担当。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这句话的意思是: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志向呢!陈涉是秦末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年轻时为人佣耕,一次,他走到田埂上休息,对同伴说:“我们当中如果有人富贵了,可不能忘掉别人。”人们都笑话他说:“你给人家当雇农,怎么会富贵呢?”于是,陈涉长叹道:“唉,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志向呢!”后来,陈涉与吴广率领戍卒九百人,在大泽乡起义,在乱世中做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此句话嘲讽了那些没有理想、鼠目寸光的人,表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此句流传千年,运用较为普遍,多用来讽刺某些目光短浅的人不识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语出南朝宋代范晔《后汉书·陈蕃传》。扫除:这里喻指整治、治理。这几句话的大意是:大丈夫活在世上,应当以治理天下为己任,怎么能够只顾自己一家呢!

陈蕃是东汉后期的政治家,其祖父曾官任河东太守。陈蕃自幼聪慧,胸怀大志。某次,父亲的一位朋友薛勤来访,见到陈家杂草丛生,又脏又乱,责问陈蕃怎么不把庭院打扫一下迎接客人。陈蕃当即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感叹之余,劝诫陈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激励陈蕃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陈蕃乃悟,发奋学习,后终成一代名臣。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当政,迫害贤良,陈蕃每次都挺身而出,保护忠臣义士,不料因此遭到宦官的嫉恨,惨遭杀害。陈蕃幼年的这句话是其理想的表达,说明了陈蕃不愿安于一室之内,而更愿立于朝堂,为国尽力。

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

杨炯,唐朝诗人,与王勃、骆宾王、卢照邻等人齐名,世称初唐四杰。本句出自其《出塞》一诗,表达了其愿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

所谓“会”即时机,或是事情变化的一个时间。这句话意思为,男子汉大丈夫都应有高远的志向,并在适当的时机为我们的国家建立功业。

丈夫生有四方志,东欲入海西入秦。安能龌龊守一隅,白头章句浙与闽?

刘过,南宋文学家。他的诗多为抒发其抗金抱负狂逸之作,诗风雄浑豪放。这两句出自其《登多景楼》一诗,流露出对南宋王朝偏安于一隅的讽刺之意。

其中,“浙与闽”本意是指浙江、福建一带,但在本诗中泛指南方。所以,这两句话大意为,大丈夫从出生就应有着远大的志向,向东有着征服大海的志向,而向西则应有着收复西秦之地的志向;怎么能够如此胆小地偏安于一隅,只在浙、闽一带以吟诗作对去消磨时光呢?此句名言,表达了作者安邦定国的远大理想。

枥骥不忘千里志,病鸿终有赤霄心。

语出明朝大臣张居正《慰刘生卧病苦吟》。这两句话的大意是:伏在食槽上的骏马时刻都有疾驰千里的志向,疾病在身的天鹅始终都有直冲云霄的雄心。此二句话对仗十分工整,以“枥骥”“病鸿”作为比喻,告诫有志之士,虽然现在身遭疾困,但仍应该怀有远大抱负。世道坎坷,人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挫折,处于困境之时,万不可以消磨意志,雄心不在,如此永远都不可能有大的成就。“有志者事竟成”,即便处于危难也不应该丧失斗志,只要能够努力坚持,就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信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语出《论语·子罕》。弥:更。这几句话的大意是: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研钻它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倏忽之间又像在后面。这四句话为颜渊之语,借以感叹孔子之道的高深和不易捉摸。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老师所传之道的真诚信仰。

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语出《商君书·更法》。骜:通“謷”,诽谤。这几句话大致的意思是:高出常人的行动,本来要被世人所反对;独具远见的策略,必然会被人们所嘲笑。这句话在于提醒人们做事情不应该瞻前顾后,应该坚持己见,努力奋进,直至成功。世俗之人,受制于狭隘的个人的眼光,只是技术水平,往往会对于一些奇思妙想,一些特别的行动,而持怀疑态度,指指点点,在这个时候,万不可以受他人影响瞻前顾后,犹疑不定,如果认为是对的,就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直到取得成功。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语出战国时候屈原《离骚》,此二句的大意是: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掉九回我也不会懊悔。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执著追求的精神。屈原所处年代,楚国朝堂黑暗,国家积贫积弱,在强秦的征伐之下,疆土日削月割。

屈原面对着这种局面深感忧心,希望可以实现理想,抗击强秦的侵略,匡扶楚国的社稷江山。为了实现此理想,即便死九次,他也是心甘情愿,始终不悔。屈原的这种精神千百年来鼓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自身理想而奋斗不懈。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朋党论》,指出有两种朋党,一种是小人之朋。这类人“所好者禄利,所领者财货”,他们自私自利,勾心斗角,是难以成大事的。而另一类是君子之朋,他们“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这句话的大意是: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力行的是忠信,所珍惜的是名节。欧阳修认为,只有拥有这样的信仰,才可以做到上下一心,各竭其忠,各尽其力,同心同德地为共同的理想、事业而奋斗。

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

北宋大词人苏轼在其《道德》中有这么两句话:“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大致的意思是:把诚信作为处世的标准,把仁爱作为个人道德的标准。

当一个人能够以至诚之心去待人接物,以至仁之心去与人相处,这样就能够以己度人,从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对于自身是极为有利的。诚信、仁爱是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和基础,现在、将来也是值得人们提倡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语出南宋文天祥名篇《过零丁洋》。留取:留下。汗青: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便于书写,并免虫蛀,故称“汗青”,后世把著作完成称作“汗青”,这里特指史册。这两句诗的大意是:人生自古有谁人能够免于一死呢,要留下一片丹心照耀史册。

文天祥是宋末著名的抗元将领,多次组织义军,抵抗元军。后因叛徒出卖而被元军俘获。这首诗作于第二年正月被押解过零丁洋之时。这两句诗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抒发胸臆,音调高亢,气势磅礴,表现了作者崇高的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千百年来,每当面临着外敌入侵,在民族危亡之际,这两句诗鼓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舍生取义,为自己的国家流血牺牲。

残灯一室群魔绕,宁识孤臣梦坦然。

瞿式耜,南明军事家、诗人,本句出自其组诗《浩气吟》八首中的第一首。

这句话的大意是,在那盏即将熄灭的油灯之前,正有不少的魔鬼正绕在它的周围,它们应当知晓我的报国热忱,即便是在睡梦之中我这个亡国遗臣也能坦然地面对它们,流露出了诗人对复国之事的热忱,以及宁死不屈的坚定信念。

莫笑老夫轻一死,汗青留取姓名香。

本句出自南明军事家、诗人瞿武耜的组诗《浩气吟》八首中的第三首,这是作者在抗击清兵被捕后所作。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们不要笑我过于看轻自己的生命了,即便是我现在就会死去,也能在将来的史册之上留下一个美名,表达了作者愿为报国而无畏生死的决绝和坚决不投敌的信仰。

假象绝不能迷住战士的眼睛,支配战士的行动的是信仰。

摘自巴金《做一个战士》。“战士”在这里是个抽象的词,“他”为理想而奋斗,为人民事业而献身,与邪恶作斗争。“他”可能是你,可能是我,可能是他,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事,他便是一个战士。在作者看来,战士必须有着坚定的信仰。战士如果丢掉了信仰,对自己的使命感就会认识不足,意志就不会坚定,就会被一些假象迷惑住眼睛。

追求

朝闻道,夕死可矣。

出自《论语·里仁》。朝:早晨。闻:听说.这里是学到、懂得的意思。道:泛指真理、知识、学同等。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只要在早晨学到一些真知灼见,晚上死去都无怨无悔。

这两句话主要讲述的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态度,人应该不断地学习,追求真理,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个人技能,如果真正能学到一些东西,那么即使朝闻夕死,也心安理得,不会感到遗憾。后人经常引用这句话来论述人应当终生坚持不懈地学习,或用于反映求知的迫切心情。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语出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离骚》。曼曼:通“漫漫”。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尽管道路漫长而遥远,我还是要为追求真理而上天入地去探求。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力主政治改革,革除旧弊,联齐抗秦,收复故土,然而他的理想不符合守旧贵族的利益,故而遭到嫉恨,多番被人谗言诋毁,屈原也因此两度被放逐。他的诗作《离骚》正是作于被放逐的这一段时期内,诗中抒发了屈原这种去国离乡的忧愤愁思。此二句为《离骚》中的名句,表达了诗人孜孜以求、永不倦怠的精神。这种“上下而求索”的精神,鼓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理想、信念或者学术上的研究而奋斗、拼搏钻研,这种精神直到现在也是值得提倡的。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享誉千古的名言,出自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想要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也指希望。穷:尽。千里目:无限宽阔的眼界。更:替,换。这句话的大意,要想把千里之内风光景物都看个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本来,作者这句诗是写景的,但是,这看似普通的一句话,却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它提示我们,人应该有向上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同时,这句话还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想看得远,需要站得高。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北宋柳永《凤栖梧·伫倚危楼》。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清减,以致衣带随之宽松。伊:第三人称代词,多指女性。消得:值得。人:这里是作者自指。这两句话的大意是:纵然衣带逐渐宽松,我也决不后悔;为了她我愿意容颜憔悴。这首词反映了漂泊异乡的作者对远方情人的刻骨思念,反映了爱情的真挚和专一,具有回肠荡气的艺术感染力。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层境界”的便是这句话,用来表达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执著的态度。现在人们引用这两句名言除可用以表现爱情的坚贞不渝外,多用来表现对学业、事业的执著追求,这也即是王国维所云的人生第二层境界。

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享受阳光,却在暗夜里燃起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驱散黑暗,这是战士的任务。

摘自巴金《做一个战士》。这段话体现了战士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的存在是为了消灭黑暗,给人们带来光明的。面对着黑暗势力、邪恶的力量,他们能够奋勇与之战斗,直到将对方消灭。当黑暗驱散之后,他们又能够不急不躁,不以之为功,不急于享受放纵,而只是继续奔赴下一站,为人们的幸福默默地奉献。战士追求光明,驱散黑暗,也就成了其人生中最大的任务。

奋斗

镌金石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异姓诸侯王表》。这两句大意是:在金石上雕刻,难以显示其功力;摧枯拉朽,容易显示其力量。

形容追求超越常人的成就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而不费吹灰之力所获得成功往往并无价值。这两句话以形象的比喻,告诫人们,要求努力奋斗,去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业,而不要得意于轻而易举的小成功。

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愚,而终于愚矣。

语出南宋吕祖谦《东莱博议·葵邱之会》。这几句话的大意是:自己安心于软弱,最终也只能是软弱;自己安心于愚蠢,最终也只能是愚蠢。这告诫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自暴自弃,只要锐意进取,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地位。有些人不够聪明,如果仅仅因为自身才能不及他人,就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的话,这样的人永远也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出息。人蠢笨些不要紧,最重要的是要有奋斗之心,如果能够努力奋斗,积极进取,取得杰出的成绩也未可知呢。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出自明朝王骥德《韩夫人题红记·花阴私祝》。天下的事是没有难和容易的分别的,因为所谓的难事只要遇到有毅力、有决心、有恒心的人,就会迎刃而解。指只要有志向,有毅力,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这是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是很多励志奋进之士的座右铭。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摘自冰心《繁星》。这是一首哲理小诗,诗人以“花儿”比喻成功,以花经过奋斗、努力,从芽儿生长,最终到灿烂盛开,阐述了这么一个道理:成功源于不断的奋斗,不断的努力。而人们往往只看到了成功的甜蜜,却忽视成功背后的付出。世事哪能尽如人意,任何一项成功的取得,都绝非是偶然,在它的背后总会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任何人想要取得一定的成就,就必须不断地付出、奋斗。此句名言对于刚步入社会的青少年尤其有教育意义。

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

摘自巴金《〈激流〉息序》。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不可能没有坎坷和崎岖,面对着人生种种的坎坷和磨难,如果不加努力,不加拼搏,只会在生活的泥沼中越陷越深,努力、奋斗,同人生中的不如意搏斗,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才是一个聪明人应该做的。一个人的成长,正是在不断地奋斗和提高中体现出来的。有挫折有困境,通过努力挺过来了,就会学到很多东西,人也会变得更加坚强自信,这对于个人今后的人生,发展绝对是一笔无可估量的财富。

勤勉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出自《尚书·大禹谟》。克:能够。邦:古代诸侯封国之称。这两句大意是:能够辛勤地为国效力,能够节俭地操持家务。此二句为古人立身处世的准则。古人向来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之追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正是古人对于家庭、国家的要求。对于家庭,要做到勤俭持家,家庭和睦,而对于国家也应该尽心尽力,报效国家。这两句话是著名的格言,成语“克勤克俭”即是来自于此处。勤劳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坚持下去,不可舍弃。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引古箴言。不匮:不缺乏。这两句大意是:人民的生计贵在勤劳,勤劳就不会贫乏。此句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将栾书之口。春秋战国时期,晋楚两强争霸,中原诸侯择强而从。晋国下军副统帅栾书深入分析晋楚两国政治,经济,军事,军心,民心等条件时,认为楚庄王雄才大略,治国有道,晋国不能与楚国开战。栾书说了较长的一段话,当中就引用了“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句古训。此句古训,体现了人文思想,是千百年来颠扑不破的真理。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无论是哪个朝代,哪一个区域的人,只要他们有勤劳的精神,就能创造财富。这种财富既可能是经济上的财富,也可能是政治上的财富。因为经济上的繁荣,物资富足,是能够获得较为良好的政治地位的。此句古训传承千年,至今仍然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原文见《礼记·中庸》。人们一次就能够完成的事情,我用一百次来完成;人们十次能够完成的事情,我用一千次来完成。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刚强。

人有聪明愚笨,天赋有高低,虽然很多时候,做事情聪明的人更占优势一些,但并非总是如此。有些时候,愚笨的人做的反而比聪明人做的好。愚笨的人知道自己的天赋不如别人,因此就能够下苦功,不懈努力,别人一次能够做好的事情,他就做十次,做百次,直到取得成功为止。而聪明的人往往会自恃才能,骄傲怠慢,以至于大意失荆州,最终失败。此二句强调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妄自菲薄,只要勤下苦功,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即使愚笨的人也能获得成功。

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

出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这几句话的大意是:世上的事情因困难而失败的,十件仅有一件;因为懒惰而失败的,十件就有九件。世间之事,有难有易,有成功也会有失败。事情能否成功,不在于事情的难易,而在于你是否付出努力。古往今来,但凡做事懒惰,不思进取之人,想要取得成功,根本就是天方夜谭,而勤劳之人,付出艰辛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往往能够取得成功。此二句颇具警示意义,告诫人们,做事情要端正态度,积极向目标奋斗,不可懒惰。

不勤于始,将悔于终。

出自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尊敬师傅》。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做一件事开始不勤奋,到最后必然会后悔。

自古以来,无数的先贤名人结合他们自身的事例告诉我们,人不学,不成器,一个人如果做事不努力,打从一开始就抱着无所谓、可有可无的态度,那么必然会导致失败。这两句名言多用来劝告他人在做某一件事情时,要勤奋努力,不可以懈怠,以免到时候后悔莫及。

蚤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

这两句话出自唐代柳宗元《送薛存义序》。蚤:同“早”。作:做事。思:思考、反省检查。本句的大意是:每日很早就起身劳作,办了一天事,夜里还要对自己白天的行为进行一番回想,整天劳心劳力难得休息。此二句刻画了勤奋而又善于自省的人物形象。白天勤奋地工作,晚上反思己过,身心结合,完善自我。这两句话今天多用来描写那些为了工作,战战兢兢,不辞辛劳的人。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李商隐《咏史》。历:遍,逐个地,一个接一个地。览:看,这里是考察的意思。前贤:指前代的明君贤臣。此二句的大意是:逐个考察历代贤人治国治家的经验教训,成功是由于勤俭,败落是由于奢华。此为咏史,借古喻今。“成由勤俭败由奢”这句话用由余的典故。据《韩非子·十过》中记载:秦穆公曾经询问由余:“愿闻古之明主得国失国常何以?”由余对曰:“臣尝闻得之矣,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意思就是说,古今明君治理国家得以成功是由于勤俭,失败是因为奢侈。

这两句话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意思是:能够坚持不懈地做下去的人,常常能取得成功;能够不断行走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地。这说明做任何事情只要坚持不懈,就能获得成功。成功者,聪明的人必然会以严谨的态度去做某一件事情,努力、勤奋,不服输,永不放弃。做事情如果虎头蛇尾,不够认真,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如此永远也不会有大的成就。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出自《荀子·劝学》。锲:刻。镂:雕刻。这几句话的大意是:雕刻(几下)就停下来(不刻),(那么)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雕刻下去(的话),(那么)即便是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这几句话告诫大家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贵在坚持,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能够成功;要是轻言放弃,半途而废,就很难获得成功。如果不懂得坚持,那么就算是腐朽的木头你都不能轻易折断的。如果做事情能持之以恒,那么即使是金石那么坚硬的物体,都能雕出美丽的花纹。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出自《战国策·秦策五》。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行百里路,走了九十里,也只是走了一半。此话出自战国时期秦武王手下的一个策士之口,他的姓名不可查考。秦武王时期,有一位策士上书,指出秦国的形势虽好,但如要消灭其他诸侯国,建立统一的王朝,前途还很艰难,决不能认为胜利在望而松懈斗志。为了加强说服力,那策士便引了“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这句古谚语作为比喻。这句古谚看似矛盾,其实十分有见地,它深刻地阐述了这么一个道理:做事情越接近完成时越艰难、越关键。很多人开始的时候总是雄心壮志,志得意满,可是随着时间的进行,慢慢地就变得懈怠了,没有了奋发先生的动力,没有了坚持不懈的毅力,没有了必胜的决心,到最后草草了事,最终归于失败。此二句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不骄不躁、持之以恒,不到最后完成决不能懈怠。

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来。

语出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这两句大意是:富贵本来就没有根,不是固定地专属于某些人的,富贵都是从勤苦努力、艰苦奋斗中得来的。此二句语言通俗,说理深刻,阐述了这么一个道理:古往今来,荣华富贵并不是凭空而生的,而是源自于辛勤的付出。每个人都有一个富贵梦,但富贵不是你想得到就能得到的,必须经过辛勤的努力,品尝过艰辛的汗水后,得到荣华富贵才是真正的富贵,如果靠着别人的施舍、继承,或者靠着其他不正当的手段谋取暴利获得富贵,这算不得真正的富贵。因为这种富贵存在着很多的不稳定性,说不定就会因为某种原因而变得一无所有。此句多用来劝勉人们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发家致富。

坚持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出自《诗经·大雅·荡》。靡:无,没有。鲜:少。克:能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人一开始就不做的,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底。

这主要说明了某些人做事的态度,即做事有始无终。社会生活中,很多人刚开始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认真、尽职尽责,一丝不苟,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后,热情就会消减,态度就会变得消极起来,以至于做事情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这两句话言简意赅,是千古名言,告诫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保持从一而终,有始有终的态度。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这两句话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意思是:能够坚持不懈地做下去的人,常常能取得成功;能够不断行走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地。这说明做任何事情只要坚持不懈,就能获得成功。成功者,聪明的人必然会以严谨的态度去做某一件事情,努力、勤奋,不服输,永不放弃。做事情如果虎头蛇尾,不够认真,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如此永远也不会有大的成就。

跬步不休,跛鳖千里。

语出《淮南子·说林训》。跬步:半步。跛:跛足。跛足的老鳖每迈出一步的距离都很短,但是只要它不停地向前爬行,也能够到达千里之外。

这句话说明人的资质差不要紧,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也能够完成一些艰巨的任务,实现心中的理想。资质差的人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但他并不比别人有更多的时间,这就需要他更加勤奋,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利用起来,在别人休息和玩耍的时候他仍然要不懈地努力,如此才能弥补自身的缺憾,赶上甚至赶超别人。

河冰结合,非一之日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这句话出自汉代哲学家王充的《论衡·状留篇》,表面意思是,河水结冰,不是一天的寒冷就可以造成了;土山堆成,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

这句话后来演变为更为出名的谚语,那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说的是任何事的发生都有其潜在的、长期存在的因素,不是突然间就能形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任何事情要想成功,都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坚持。

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

出自唐代房玄龄等《晋书·虞溥传》。崇:聚。峻极:高山。这两句话的大意是:把一勺一勺的水汇集起来就能形成江河,把细小的尘土堆积起来就能够形成高山。

庞大的事物都是由微小的事物慢慢积累起来的,宏伟是事业都是从细小的事情开始慢慢做起的。这是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过程,不能因为任务的艰巨而退缩,而要善于将任务划分成一个个微小的任务,然后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慢慢就能够完成我们原本以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人贵乎有恒,无论在做任何事情时,一旦认定了目标,就要坚持不懈地向着目标努力、奋进,万不可三心二意,半途而废。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颗恒心,自强不息才能获取胜利。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语出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此二句的大意是:用绳子当锯子也可以把木头锯断,水不停向下滴可以把石头滴穿。绳较木为韧,水较石柔弱,然而绳锯木能断,水滴石能穿,这说明了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勤奋努力,就没有什么事情不可以成功。

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语出明朝曹学佺《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铁杵:钱棒。这两句话的大致的意思是:只要下足工夫,就算是铁杵,也一样可以磨得像绣花针一样细。这句话又作“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关于这句名言,还有一个故事。相传,大诗人李白幼时曾经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在途中,路过小溪,见到一位老婆婆正在溪边磨一根铁杵。李白觉得奇怪,就询问老婆婆。老婆婆告诉他,她想要把铁杵磨成一根绣花针。李白听了,更感奇怪:“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告诉他:“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李白听了,大受感动,就跑回山中,完成了学业,后来终成为流芳千古的大诗人。这句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坚持,就会取得成功。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语出清代郑板桥《题画·竹石》。坚劲:坚强,挺拔。任:听凭。尔:你。这两句诗的意思:竹子牢牢扎根青山不放松,尽管遭到千万次磨砺打击依然坚强挺立,任你们东南西北风吹打依旧从容。

郑板桥,清代画家,一生喜爱画竹、兰。他的画作中寄托着一种精神,表达了自身高洁的品质。他的《竹石》这幅画中,则寄托着作者对于刚劲风骨的追求,歌颂了那种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一丛柔弱的竹子,傲然挺立,任凭风吹雨打,依然坚韧从容,不曾畏惧半分。任何一个有志向,意志坚定的人,难道不应当学习竹子这种不惧风吹雨打,经受任何艰难困苦的考验吗?

励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自《周易·乾卦》。天:指自然界。健:刚强。息:停止。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天体运行,刚健不息,有才德的人也要这样努力向上、永不止息。古人对天体宇宙缺乏科学的研究手段,他们只能通过自己的双眼进行观察,进而得出一些浅显的结论。他们经过观察,发现天体运行非常的有规律,比如四季序代,日月轮替,周而复始,永无止息,因此他们就以天道为榜样,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励志名言,传承千古,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自强不息,为保卫国家,抵御外侮,不怕流血牺牲,奋斗不已。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永葆生机、生生不息的基础。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这两句话的意思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未来的人会不如现在的人呢?意思是说青年人当中不乏后起之秀,不能轻视他们。较之于前辈、年长者,年轻人做事情时可能冲动,经验缺乏,但是他们聪敏灵活,富有激情,只要立下了正确的志向,努力去学、去做,就什么都能做到。青年人朝气蓬勃、精力旺盛,前途不可限量,任何人都不能够轻视他们,此句激励年轻人要奋发有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

语出《孟子·滕文公下》。其中,“大任”即重要的使命,而“斯人”即此人、这个人的意思,至于“心志”指的就是心性、性情。这几句话的大意是: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在这个人的身上时,必定先要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肠胃饥饿,身受贫困,他的每个行动都要受到扰乱而不能如意。

古往今来,大凡要做出一番成就之人,必然会在其过程之中遭遇到重重的艰难险阻以及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知难而上,在艰难困苦中磨炼意志,锻炼身心,才可以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胜利。这几句话多用来勉励青少年在投身于重大的事业时,要做好接受各种各样的考验的准备。

不闻大论,则志不宏;不听至言,则心不固。

荀悦,东汉末期著名的政论家、史学家,本句出自其代表作《申鉴·杂言下》一篇。

其中,“宏”是大的意思,而“至言”指的是深切中肯的言论。这句话是说,若是没有听到高明而又博大的理论,就不会产生宏大而有高远的志向;若是不能听取他人深切而又中肯的意见,则其立场就难以坚定。作者此言阐明了做人做事只有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才能对自己的工作有所裨益的道理。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出自于唐代刘禹锡的《浪淘沙》。淘、漉:都是过滤的意思。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淘洗、过滤是非常辛苦的,但是淘尽泥沙以后就可能见到金子,这是令人非常欣慰的,形容淘尽过程的艰辛。

做任何事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特别是在事业的起步阶段,更需要付出百倍的艰辛和努力,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和磨砺自己顽强的毅力,如此才能在克服重重困难,成就一番事业。而贪图享乐或者意志薄弱者很容易在困难面前退缩,因而很难成就大事。这句话是可以用来激励那些在工作或者生活中遭受挫折而意志消沉的人,使他们坚定信念、树立信心,将未尽的事业、未完成得工作进行到底。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语出唐代黄檗禅师《上堂开示颂》。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不是经历了一番彻骨的寒冷,怎么会有梅花那扑鼻的香味呢?这是借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独放的性格,比喻只有经过一番艰苦的磨难,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勉励人克服困难、立志成就事业。

这两句是古人得之于实践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回荡在人们的耳边。明代冯梦龙在他的《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中也把此句写作“不是一番寒彻骨,怎的梅花扑鼻香”,诗句意思完全相同。

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

语出唐代李咸用《送人》。这两句话的大意是:眼前有多少不如意事,男儿从来要自强自立。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是人生的悲歌,惆怅而无奈。迢迢山水,相隔两地,再见不知是何年月。每念及此,怎不令人怆然涕下,黯然伤神。然而,面对着人生的种种不如意,万不可因此而消磨意志,丧失信心。纵然前路坎坷,困难重重,也应该乘风破浪,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自己创造出光辉灿烂的人生,这样即便他日垂垂老去,也定然心满意得,无怨无悔。

莫言大道人难得,自是功夫不到头。

引自唐代吕岩《绝句》。不要说高深的道理普通人难以明白,那是因为下的工夫不够。

要理解书本上一些深奥的道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反复阅读、反复揣摩;在自学的同时还要善于求教于他人;在学习之余,还要注重在实践中去体悟。只要下足了工夫,就没有理解不了的道理,就没有不能发现的真理。很多人是因为懒于下工夫,因而不能悟透一些大道理,这是需要我们引以为戒的。

功生于败,名生于诟。

出自明代庄元臣《叔苴子内篇》卷四。功:成功,功绩。诟:骂。这两句话的意思:成功是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上的,美名是建立在受人责骂的基础上的。这两句话强调,任何好的事情都有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不付出努力是难以取得成功的。做事不努力,总想着碰运气,靠天吃饭,这样的人永远都不可能有所成就的,确定了一个目标,就应该积极地付诸行动,努力奋斗,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如此成功的几率就会大上很多,即便失败了,也不会有遗憾存在。

世人历险应如此,忍耐平夷在后头。

出自清代郑燮《弄潮曲》。平夷:平坦。这两句话的大意是:人们经历艰险时应当像搏风击浪的弄潮儿一样毫不畏惧,只要能坚持得住,平坦的道路就在后面。弄潮儿搏风击浪,危险万分,辛苦万分,然而收获成功后的那种满足感,却是无以复加的,也是最值得人们自豪的地方。人生亦是如此,人生道路并不平坦,面对着困难的时候,要不怕艰险,坚持斗争,这样一定就会有美好的未来。

古文观止任处.tif

古文观止任处.tif

419404.tif

◎情感◎

419404.tif

亲情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本句出自《诗经·小雅·蓼莪》一诗,这是一首悼念父母恩德的诗歌。劬(q%)劳:劳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那可怜的父母啊,你们为了养育我而受尽了辛劳。在这句话中,作者抒发其未能奉养父母至终老的遗憾。在后世,引用这句话来表达感念父母之恩的非常多。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本句出自《诗经·小雅·蓼莪》一诗。

所谓“怙”是依靠的意思。这句话大意为,我若是失去了父亲,那我可以依靠谁呢?若是再让我失去了母亲,那我还能依靠谁呢?这时那些幼年失去父母者的哀歌,表达的是人们对亲情的怀念与渴望。后来,人们就用“失怙”表示丧父;用“失恃”表示丧母;用“幼失怙恃”表示幼年时期父母双亡。

兄弟谗阋,侮人百里。

本句出自《国语·周语中》一卷。“谗”指的就是谗言。这句话的大意是,兄弟之间虽然会因谗言而起争执,但在遇到外人的侮辱时仍应一致对外。这句话意在强调,兄弟之间的内部矛盾无论有多大,在面对外敌之时,应保持内部的团结和一致对外态度。

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本句出自《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一篇,意思是说,子女可以凭借着母亲的身份而变得非常尊贵,母亲也可以凭着有着出众才能的子女而受到人们的尊重,

在这句话中,作者阐述了在母亲与子女之间,会因一方的尊贵身份或是出众的能力等因素,而受到他人尊敬的事实。

知子莫若父。

本句出自《管子·大匡》一篇。其中,“莫”是没有的意思,而“若”是像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比父亲更了解自己儿子的人了,意在说明最了解子女的人就是养育他们的父母。父母与子女长期生活在一起,对子女的品德、性格、能力等诸多方面有着全面深刻而又细致入微的了解。此言有一定的真理性,因此被广为引用。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本句出自《论语·里仁》一篇。

其中,“方”是方向的意思。这句话意思为,若是父母在世的话,身为子女者就不远游外地,即便是要出远门,也要有个明确的去处。这句话意在强调身为子女者,在父母健在之时不应远离父母,秉持着以方便行孝为主的行事原则。

妻子具而孝衰于亲。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荀况的一部著作。他在本书中,不仅提出了自己在政治上的见解,更注重礼义道德教化方面的问题。如本句出自其中的《荀子·性恶》一篇,就体现了这方面的思想。

所谓“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子女,而“具”是有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若是妻儿都在的话,在孝顺父母方面就会稍有懈怠。在荀子看来,人很容易沉湎于自己的快乐,有了老婆孩子热炕头,就容易忘了父母,所以说“妻子具而孝衰于亲”。这提醒我们,在与妻子儿女共享天伦之乐的同时,不要忘记孝顺父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孝经》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有关伦理学的儒家著作,这两句便出自其中的《孝经·开宗明义》一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身为子女者,自己的身体毛发、肌肤等都是父母给予的,大家必须好好地珍惜,尽量避免任何毁伤,这才是行孝尽孝的开始;而保证自身的健康成长,并按照正确的原则做人、做事,让自己扬名于世,并以此彰显自己的父母教导有方,这才是人行孝尽孝的结束。在古代中国,这是做子女必须奉行的行为准则。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句话出自西汉韩婴《韩诗外传》。明代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三十七出》引作:“孔子听得皋鱼哭啼,问其故,皋鱼说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大意是:树木不喜随风摆动太多,无奈劲风始终不肯停息,被吹得不停摇动。儿子长大了,希望能够奉养双亲,报答养育之情,但父母却已经离世。子女的孝亲心愿无法实现,留下了令人伤感的终生遗憾!这句话提醒我们尽孝道要趁早,不要等到父母去世,自己追悔莫及,落下遗憾。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

陶渊明,东晋著名文学家、诗人,本句出自其《和刘柴桑》一诗。所谓“弱女”指的就是女孩儿、姑娘。这句话的大意是指,柔弱的女孩儿虽然没有男子一般强壮,但其温柔却能给人带去最大的劝慰。作者在这句话中表明了其对好友刘程之的思念之情已经趋同于亲人之间的思念了。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

本句出自北齐著名文学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治家》一篇。其中,“友”是友爱的意思,而“恭”是恭敬的意思。这句话我们则可解释为,若是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子女,那么子女就不会孝顺自己父母;若是兄长不懂得友爱自己兄弟,那做兄弟的就不会对兄长表现出恭敬;做丈夫的若是不讲仁义,那么做妻子的就很难对丈夫表现出温顺的一面。后来,颜之推所说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成为人们处理家庭关系的最重要伦理原则和判断家务是非的重要标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孟郊,唐朝著名诗人。这两句出自他的千古名篇《游子吟》。所谓“游子”指的是出门远游的人,在本诗中代指孟郊;而“吟”即吟诵的意思,至于“意恐”则是担心的意思。这句话意思为,慈祥的母亲手中的针线,慢慢地变成了我的新衣衫;就在我即将远游之前,她还在为我赶制着这件新的衣裳,非常担心我这一去是不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回家。

这句话刻画了一个担心游子远行不归的慈母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于母爱深深的感激与和对母亲无限的怀念,引起无数人的感慨与共鸣,被广为传诵。

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本句出自其《贺子由生第四孙》一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做官了,正好可以感到一身的轻松,只有儿孙满堂,那就万事无忧了。作者在这句话中,表现出了其对弟弟苏辙能够闲适地居于家中,享受着天伦之乐的向往之意。这句话因言简意赅,乐观豁达而被人广为引用。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陈师道,北宋著名诗人,苏门六君子之一,而这两句便出自其《寄外舅郭大夫》一诗,流露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只要得知家人全都身体健康,即便隔得再远我也安心了,而我与亲人之间的思念之情也不会变淡;现在我的年纪大了,但是为了博取功名,却落下了一身的愁病,只能挥泪写下几行家书。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

本句出自元朝著名杂剧作家关汉卿的《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孙们自有他们自己的福分,身为父母长辈根本就没有必要为了他们再去费尽心思。

另外,与这句名言相似的还有一句“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这句话出自元朝无名氏所作的一曲杂剧《渔樵记》中的第三折,意在说明有些时候身为父母者,即便是为子女的前程安排得再好也无济于事,倒不如顺其自然一点儿的好。

儿不嫌母丑,犬不嫌主贫。

本句出自明朝杂剧作家徐哑《杀狗记》一曲中的第十六折,大意是指自己养的狗都不会嫌主人家的贫穷,而身为人子者就更不应该嫌弃自己的母亲。

作者此言意在说明,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管是父母美丑还是家庭贫富,身为子女者都不应嫌弃自己的父母,这也是行孝的主要原则之一。后来,这句话演化为“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被人们广为引用。

养儿待老,积谷防饥。

本句出自明朝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一文,这句话的大意是指,养育儿子是为了将来能够老有所依,而在仓库中保存谷物是为了防备发生饥荒。这句话是对中国人生育观念的总结,也就是说,“养儿”的目的之一是“防老”,是为了老有所依。后来,这句话演变为“养儿防老”,被广泛使用。

归梦苦难真,别离情更亲,恨天涯芳信无因。欲话去年今日事,能几个,去年人?

朱彝尊,清朝著名词人、诗人,这两句出自其《南楼令》一词。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回家的梦想一直难以成真,在与家人分别之后也使我更加珍惜与亲人之间相聚的机会了,但令我恼恨的是我竟然难以收到一封家书;即便我想与亲人诉说去年这个时候的事情,可是现在我的身边又有几个是我们去年相聚之时的人呢?这是作者梦醒之后所作,抒发了其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思念。

天际音书久断,还望断天际归舟。春回也,怎能教人,忘了闲愁?

这两句出自清朝词人庄棫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一词。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收到家乡的音信了,并一直在此等候着从家乡而来的客船;现如今,春天就快要过去了,这又怎能让我安心地放下心头的忧愁呢?这两句描写的是作者在与家人音信断绝后,所表现出来的无尽的相思之苦。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蒋士铨,清朝著名诗人、文学家,与袁枚、赵翼等合称“乾隆三大家”。这两句出自其《岁暮到家》一诗,描述的是其归家后见到亲人时的喜悦。

其中,“及辰”即及时的意思。这两句话意思为,对子女的爱护之情是没有止境的,现在回到家中还能赶得上享受一下这种喜悦的氛围;在我的衣服之上那密密的线头还依稀可辨,而我手中刚刚寄出去的家书还残留淡淡的墨香。

友情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这两句出自《诗经·小雅·伐木》一诗,这是周宣王即位之初各王族辅政大臣为了稳定民心、消除各阶层间的隔阂,增进亲友之间的情谊而作的一首诗。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大家仔细地倾听那小鸟的叫声,简直就像是在为了寻找自己的伙伴而发出的;对于我们这些人而言,又怎能不去珍惜自己的友情呢?

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苏武,西汉大臣。他在武帝时奉命出使匈奴,后被扣留长达十九年,方才获释回汉。这两句出自其组诗《诗四首》之一,大意是指兄弟之间的感情就像是同一棵树上的连在一起的枝叶一样,而结交异姓朋友也可以达到这样的地步;天下之人只要以诚相待,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朋友,那样的话哪里还会存在着漠不相关的陌生人呢?作者在这两句话中阐明了真挚的友情并不会因为血缘与距离的关系而受到影响。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本句出自《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是唐朝著名诗人王勃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而这首诗也可以说是所有送别诗中最为经典的作品。

这句话的大意是,四海之内的知己朋友,对方即便是远在天边,我也会觉得双方就像是近邻一样。作者在这句话中,提出了真正的友情是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观点,而且这种感情还是一种永恒的存在。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王维,唐朝著名诗人,并在山水诗、边塞诗、律诗等方面都有不少佳作。本句出自其《齐州送祖三》一诗,这是作者被贬济州与友人祖咏(祖三)分别时所作。

这句话的大意是指,双方刚刚相逢还没有高兴多久又要分别了,大家又都因此而伤心了起来,表明了双方之间的交情之深。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著名诗人李白曾到泾县(今安徽省皖南区)游历,而在其离开之时其好友汪伦便踏歌赶来送行,李白便作《赠汪伦》一诗相赠,而本句便出自于此诗。

这句话的大意是,桃花潭中的水即便有千尺深,也赶不上汪伦前来送我的这份情谊深厚。作者在这句话中,通过形象的比喻,描绘出了其与友人之间的那种朴实而又真挚的感情。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此句出自唐代李白的《哭晁卿衡》,全诗为:“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远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大意是:我的日本朋友晁卿辞别长安,乘船回归故乡,不料船覆落水,不幸离世,就像明月落到大海里再也升不起来,我的悲伤忧愁犹如白云弥散在梧桐树林间。

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比喻与联想手法,把友人不幸溺海身亡与自己心中极度悲伤的感情很好地抒发出来,是古代悼念亡友最杰出的诗篇。

这句话的大意是,当年我们曾一起迎着春风在桃李树共饮美酒,我们分别已有十年了,当初我们各自漂泊于江湖,而每逢下雨的夜晚,我都会对着孤灯想到远方的你,表明了其对好友的深切思念之意。

叹故友难逢,羁思空乱。两眉愁、向谁舒展?

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除了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造诣以外,他还精通音律,其在晚年之时就被宋徽宗任命为大晟府提举官(国家最高音乐长官)与晁端礼、万俟咏一同制定古调,其间还创制了不少的新曲。这两句出自其《绕佛阁·旅况》一词,就是作者于当时所作。

这两句话的大意是,令我感叹的是,景物虽然可以重见,但是我与老友却再难相逢了,这也使得我的心绪异常纷乱;而堆积在我两眉之间的别离愁恨,又该当如何消解呢?在这两句中,作者抒发了其在宦途失意、流落他乡时的悲伤及其对故友的思念之意。

一双冷眼看世人,满腔热血酬知己。

本句出自清朝著名诗人、散文家袁枚的《随园诗话》中的第十六卷。

这句话的大意是指,我虽然能够以冷静的态度去看待眼前的世人,但若为了我的知己,我则愿意为其抛洒自己的满腔热血。现在的人们多以此形容,只要有知己赏识自己,根本就不在乎其他人如何看待自己。

爱情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本句出自《诗经·周南·汝坟》一诗,描写的是妻子挽留久役归来的丈夫的情景。

其中,“惄(n#)”是思念发愁的意思;而“调饥”本意为忍受着早上饥饿,但在本诗中引申为极为思念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还没有看到服役归来的丈夫之前,其对丈夫的思念就像是清晨忍受着饥饿在那里等待一样。

遍问旧交零落尽,十人才有两三人。

元稹,唐朝著名诗人,本句出自其《和乐天刘家花》一诗。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几乎问遍了我所有的故交好友,他们有很多人都已经逝去了,还健在的人只有两三成罢了,表明了作者对于故交好友相继逝去的哀伤。

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寇准,他的诗以七绝和五古见长,言语极具韵味。本句出自其《阳关引》一诗。

这句话意思是说,我所思念的故友与我相隔千里之遥,但在此时我们却能一起欣赏到天上的这轮明月。古人由于交通不便,一旦离别很难再见,因此往往通过“共明月”这样的意象,来寄托彼此想念,通过本句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故友的思念之深。

不见故人弥有情,一见故人心眼明。

徐积,北宋文学家。本句出自其《赠黄鲁直》一诗,这是作者送别到访的黄庭坚(字鲁直)时所作。

所谓“弥”即更加的意思。这句话意思为,在没有看到故友之前,则对其有着深深的思念之情,而在见了面之后,我的内心就立即变得欣喜若狂起来。在本句中,诗人形象地描绘出了朋友之间那种志趣相投的情感。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北宋著名诗人、词人。本句出自其《寄黄几复》一诗,这是作者于北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任职于德州(今属山东省)德平镇时寄给其好友黄几复的一首诗。

这句话的大意是,当年我们曾一起迎着春风在桃李树共饮美酒,我们分别已有十年了,当初我们各自漂泊于江湖,而每逢下雨的夜晚,我都会对着孤灯想到远方的你,表明了其对好友的深切思念之意。

刘向,西汉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他曾根据皇家藏书与民间图籍的记载,通过按类编辑的方式,将先秦至西汉的许多历史故事及传说等进行了重新整理,而且还加入了许多儒家的政治思想与道德观念,著成《说苑》一书,而本句便出自其中的《说苑·善说》(引自古逸诗)一文。

这句话的大意是指,山上长有树木,树木之上则长有树枝;我虽然很喜欢你,但你却不知道。作者在本句中是,巧妙地描绘出了一位女子对于一位男子的暗恋之意。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本句出自东汉无名氏所作的《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一诗。

其中,“高飞”即远飞他乡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我们能够化一对鸿鹄,这样一来,我们就能结伴高飞,自由地翱翔在无限的天空之中。此句多为人引用,用以表达男女双方对自由爱情与婚姻的渴望。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句话出自东汉无名氏所作的《上邪》一诗。用词决绝,感情强烈,为女子表达热烈和坚贞爱情的千古名句。

其中,“陵”指的是巍峨的高山,而“竭”是干枯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除非等到巍峨的大山消失不见、滔滔的江水全都枯竭、在严寒的冬季响起阵阵雷声、在炎炎的夏季下起大雪、天地之间相互聚合等事情全都发生之时,我才会结束与你的这段感情。这句话既是主人公的表白,又是主人公对于爱恋之人所作的誓词,表达了其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这两句出自东汉无名氏所作的《孔雀东南飞》一文。

所谓“磐石”指的是又扁又厚的大石头,而“蒲苇”指的就是蒲草、芦苇。这两句话大意为,只要你能像块磐石一样坚定下去,不会轻易的产生动摇,我就能像蒲草和芦苇一样坚韧,永不改变对你的爱恋。诗人以磐石、蒲苇作喻,表达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这两句出自《诗经·邶风·柏舟》一诗,大意是,我的内心并非像卵石一样圆滑,是不能够随便发生滚动的;我心也并非是软软的草席,是不能够任意被人翻卷的。

这是一个女子的爱情表白,说自己对待爱情态度是忠贞与专一的。其中用“不可转”“不可卷”等形象化的语言,强化了感情表达。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两句出自《诗经·卫风·木瓜》一诗,描写的是两个青年难为互赠信物,并以此互定终身的情景。

所谓“木桃”指的就是桃子,而“琼瑶”指的则是美玉,至于“匪”字通“非”字。因此,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你赠送给我的是一个桃子,而我回赠给你的则是一块美玉;我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报答你,而是想与你永远相好呀!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本句出自《诗经·王风·采葛》一诗。

其中,“三秋”即三年的意思,在本诗中有着夸张的意味。这句话的大意是指,只要有一天没有看见对方,就觉得像是三年没有见过面一样。后来,人们多以此形容男女双方对于彼此的殷切思念之意。再后来,这句话演变为成语“一日三秋”,被人们用来形容爱情中的男女,彼此思念的强烈。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刘向,西汉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他曾根据皇家藏书与民间图籍的记载,通过按类编辑的方式,将先秦至西汉的许多历史故事及传说等进行了重新整理,而且还加入了许多儒家的政治思想与道德观念,著成《说苑》一书,而本句便出自其中的《说苑·善说》(引自古逸诗)一文。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据传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在得势以后,准备迎娶一位女子作妾,而其妻子卓文君在得知这件事情后便作《白头吟》一诗,抒发内心的哀怨。司马相如在得知这个事情后,便立即打消了娶妾的念头,而本句便出自于此。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只想找个一心一意喜欢我的人,即便是到了满头白发的时候也不会离开我。现在的人们多以此表明自己愿与心上人白头偕老的愿望。

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徐幹,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为建安七子之一。本句出自其组诗《室思六首》中的第三首,描写的是妻子对丈夫离家后的思念之意。

这句话的大意是,我对你的思念就像是源源不断的流水一样,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流的完啊!

春人心生思,思心常为君。

南朝宋代诗人汤惠休,他的诗多为描写男女之情的作品,诗风华美流畅。本句出自其组诗《杨花曲》三首中的第三首,描写是一位女子对远方情人的刻骨思念之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怀春的少女对远方的情人产生了思念之意,而且这种思念之意也常常因为远方的情郎而起。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唐朝著名诗人卢照邻,长于骈文的创作,诗作多以歌行体为主,意境清迥。本句出自其代表作《长安古意》一诗。

所谓“比目”指的就是比目鱼,传说中多会成对并游。这句话大意为,只要能和心爱的人像比目鱼一样并游,即便是死我也心甘情愿;只要能和心爱的人能像鸳鸯一样相互厮守,即便是做凡人我也不想去做神仙。在这句话中,作者流露出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之意。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出自唐朝大诗人李白的《长干行》。唐代时,在金陵城长干里街道住着两户人家,他们刚好一家有个男孩,另一家有个女孩,两家的孩子从小在一起玩耍,男孩经常将竹竿当马骑着,欢快地跑出跑进。女孩很喜欢青梅,男孩就会给她摘下许多。两人的感情纯洁而深厚,他们之间没有一点猜疑。等到两个小孩长大后便结为了夫妻。

后人从这首诗中,总结出成语“青梅竹马”用来形容男女从小相识,一起玩耍,感情纯洁,没有猜疑,长大后又有亲密无间的男女之情。

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

唐朝著名诗人孟郊,他的诗多以白描为主,语言平素,意境深远。本句出自其《结爱》一诗,意思是说,两个相爱的人,只有心心相印,才能得到最为深挚的爱情。在本句中,作者阐明了男女之间,应当有着一定的感情作为基础,才会慢慢地发展成至深、至诚的爱情。

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本句出自唐朝著名诗人张籍的《忆远》一诗。这句话的大意是指,我只是羡慕门前的那两棵能够并立生长的柳树,无论到了什么时候,它们的枝叶都能够相依不离。

在本句中,作者通过对眼前之景的描写,巧妙地将一位思妇对于远方丈夫的无限相思之情表现了出来。

相思长相思,相思无限极。相思苦相思,相思损容色。

这两句出自唐朝诗人陈羽所作的《长相思》一诗,讲述的是一位思妇对于丈夫的无限思念。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对你的相似之情很长很长,根本就没有极限;而我对你的相思之情有时非常苦闷的,就连我的容貌也因此而憔悴了许多。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本句出自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相思》一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但愿我们能够像深山中的树木一样,每根枝条都能连在一起生长而永不分离。在本句中,作者流露出了一对爱人的眷恋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而本句正出自于此。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天上之时,但愿我们能够永远做一对比翼鸟,而在地面之上,希望我们能够成为永远连在一起的两棵树干。此句为爱情诗中的绝唱,千百年来,为国人传唱吟诵不绝。

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

本句出自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赠内》一诗,这是作者在新婚之夜写给妻子的一首作品。这句话的大意是,在生前的时候能够与你成为居住在同一个房间内的人,即便是在死后我也要与你葬在一起,一同化为尘埃。

本句表现出了作者与妻子之间的挚爱之情。古往今来的痴情男女,无不用这句诗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忠贞。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唐朝著名诗人。本句出自其组诗《离思五首》中的第四首,这是作者在悼念亡妻时所作。

其中,上半句出自《孟子·尽心》“观于海者难为水”一句,而下句则引用了“巫山云雨”的典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曾见到过辽阔大海的人,会觉得其他地方的水与大海相比就显得相形见绌了;等见到了巫山之上那绚丽缤纷的彩云之后,其他地方的云就不能叫做云了。在这句话中,作者不仅对其夫妻之间的恩爱之情进行了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其对妻子的忠贞与深刻怀念之意。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他的诗多为描写缠绵悱恻的爱情诗,诗风浓丽。本句出自其《无题二首》中的第一首。

所谓“灵犀”按旧说是指在犀牛的角中隐有一条如线的白纹,直通两头,但在本诗中比喻两心相通。这句话的大意是,我们的身上没有比翼鸟那样的翅膀可以双双地飞翔,但是我们的心却能像犀牛角中白纹一样是相通的。在本句中,作者通过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若是男女双方真心相爱,那他们都能在心中感应到对方。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是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身在异乡巴蜀之地时,写给身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七言绝句,而本句正出自于此。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知道要在什么时候才能陪你坐在西窗之下剪去烛花,再来叙说今天晚上巴山下雨时的情景呢?作者在本句中,通过朴实无华的文字,表达出了自己对妻子的一片深情。

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只要老天还没有老去,我们之间的爱情就没有走到尽头的时候;我们两个人的相思之情就像一张网中的两根丝线一般密密地交织在一起,上面还留下了千万个结。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本句出自北宋著名词人晏殊的《玉楼春》一词。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无论是天空还是大地,它们都是有着尽头的,但是我对你的思念却没有尽头。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与亲人分别之后的相思之苦。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本句出自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忆帝京》一词,这是作者在离开汴京(今河南开封市)之后所作,流露出了内心的离别相思之苦。

这句话的大意是,你将自己一生的心思都寄托在了我身上,而我不但辜负了你的痴情,还惹得你泪流千行。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因轻浮浪荡,不受宋仁宗待见,被迫离开汴京城。离京前,柳永与恋人依依惜别,写下千古名作《雨霖铃》,此句就出自这首词。

这两句话的大意是,这一别将是多年,我们虽然相爱,却无法团聚,即使遇到美好天气、美妙风景,也和没有一样。到那时,我的满腹情意,又该向谁去诉说呢!本句作者直抒胸臆,以假设的口吻,巧妙地写出了对恋人的不舍和离别的愁苦。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本句出自北宋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一词,描写的是一位女子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

这句话的大意是,只希望你对我的思念和我对你的思念一样多,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我一定不会辜负你对我的一往情深。

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本句出自唐朝无名氏所作的《菩萨蛮》一词,表达了主人公对于爱情的美好祝愿。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爱情需要自己争取)千万不要等到青山上的石头都破碎了,或是等着秤砣漂浮在水面之上,抑或是等到滔滔的黄河水彻底枯竭的时候才有所行动。

人寂寂,叶纷纷,才睡侬前梦见君。

唐末著名词人韦庄,他的词以清丽见长,是花间派的重要代表词人之一。本句出自其《天仙子》一词。

其中,“寂寂”是孤单的意思。这句话的大意为,我孤零零的一个人,看着纷纷凋落的树叶,我刚刚睡下就梦到你出现在了我的床前,表现出了女主人公对自己爱人浓厚的思念之意。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本句出自其《苏幕遮·怀旧》一词。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明月照射在高高的楼阁之上时,我不想一人独自倚在那里;当我端起酒来准备洗去内心的愁苦之时,它们却都化成相思的眼泪而流入了口中,表明了作者对身处远方的爱人的思念。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北宋著名词人张先,他的词作以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及男女之间的情爱和相思离别为主,词风清婉。这两句出自其《千秋岁》一词,描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对于爱情矢志不移的坚贞。

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只要老天还没有老去,我们之间的爱情就没有走到尽头的时候;我们两个人的相思之情就像一张网中的两根丝线一般密密地交织在一起,上面还留下了千万个结。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婉约派词人。他的词多为描写男女情爱及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哀怨之作,词风清丽婉转。这两句出自其代表作《鹊桥仙》一词。

这两句话的大意是,牛郎、织女间的柔情就像是流水一般,而相会的美好时光则仿佛如梦境一般,再从鹊桥上归来之时,双方都忍不住地回头相望;双方的感情若是坚贞不渝的,又何必执拗于朝夕相守呢!在这两句中,作者借助于牛郎、织女的悲欢离合,发出了对坚贞而又诚挚的爱情的赞美之辞。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李清照,南宋著名的女词人。这几句出自其《凤凰台上忆吹箫》一词,这是其在婚后不久赵明诚离家远游之后所作。

“武陵人”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武陵渔人曾误入桃花源,但在其离开之后就找不到回去的路径了,在本词中代指其丈夫赵明诚。这几句话大意为,我很想念远游的丈夫,他留下我一人独守着空楼;现在只有楼前的那湾流水还能顾念到我,还能映照出我整天注目远眺的双眸,抒发了其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意。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两句出自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一词,这首词与前一首是同一时期的作品。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一种离别的相思之愁,却能牵动起两人心头那无端的忧愁;这种离愁是无法消除的,它们刚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立刻就缠绕到了心头之上,表明了作者对丈夫赵明诚的深切相思之意。

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

朱淑真,南宋著名的女诗人。她的诗多为描写个人爱情生活的作品,其早期的作品格调较为明快,诗风清婉,而其后期的作品则多有忧愁郁闷之音,流于感伤。本句出自其《元夜》一诗。其中,“缱绻”即团聚的意思,而“任”则是任凭的意思。这句话大意为,希望有情人都能得到短暂的团聚,这样一来,月亮也不妨一直保持着朦胧的状态,流露出了内心无限的相思之苦。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元好问,金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本句出自其《迈陂塘》一词。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试问在人世间,爱情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它竟然能够让人们抛却生死、不离不弃,这是作者对世间生死不渝的爱情的真挚赞美之辞。

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

本句出自金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的《迈陂塘》一词。

这句话的大意是,即便是到了海水干涸、石头腐烂的时候,只要我们彼此间的感情还在,就算我们都被黄土掩埋在了地下,我们的感情也不会随之化去,这是作者对于那些至死不渝的爱情的赞美之辞。

情缘不到头,寸心灰未休。

乔吉,元朝著名的杂剧家、散曲作家。他的作品多以描写男女爱情及婚姻故事的为主,语言华丽,曲风婉丽。本句出自其《越调·凭阑人·香篆》一曲。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要我们之间的感情还在,哪怕只剩下一点点的希望,我都不会轻言放弃,表明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与坚定。

但若是两情长,便海角天涯,等是相守。

本句出自明朝学者史鉴的《解连环·送别》一词,描述的是自己与情人离别之时的痛苦。这句话的大意是指,我们两人的感情若是能够长久的话,即便是分处天涯海角,我们也能等到相互厮守终老的那一天。

生既为同衾,死当携手归。

王士禛,清朝著名的诗人、诗论家。他的诗以五、七言近体诗见长,多为描写山水风光及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为主,诗风清幽淡雅,极具韵味。本句出自其《蚕租行》一诗。

其中,“衾”即大被的意思,而“归”则是死去的意思。这句话大意为,我们在活着的时候既然同盖一条大被,那么在死的时候也要一起携手而去。在本句中,作者借蚕的同生共死而表明了自己对爱情的坚贞之意。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清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他的词以描写男女情爱及朋友间友谊的作品为主,词风清新婉丽,与朱彝尊、陈维崧等合称为“清词三大家”。这两句出自其《画堂春》一词。

这两句话的大意是指,人这一生只为两个人能够厮守在一起,现在却又分居两处,饱受着相思之苦的折磨;虽然我一直都在想念着你,盼望着能够见到你,但是我们已经不可能再在一起了,真不知道这一年又一年的春色都是为了谁才来到人间的?在这句话中,流露出了作者对于亡妻的无限思念。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处秋风悲画扇。

此句出自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大意是说:与心爱的人相处,如果能像刚刚相识的时候那样,一切都会停留在初见时的美好状态,哪里还会有后来的班婕妤被抛弃后以秋扇为喻来抒发被弃之怨的愁恨和悲苦。

其中“人生若只如初见”一语,写尽了对爱情的深深感慨,打动无数男女的心,被反复歌咏传唱。

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文廷式,清末著名词人。他的词多为感时忧世之作,词中多有沉痛悲哀之气。本句出自其《蝶恋花》一词。

所谓“缄”即封的意思,而“锦”字指的是家书。这句话意思为,我在写这封信的时候,不知道流下了多上相思的泪水,人生在世也只有真情才不会消逝,表明了其对爱人的无限思念。

它生莫作有情痴,人天无地着相思。

清末词人况周颐,他的词多为伤时感事之作,词风沉郁,与朱孝臧、王鹏运、郑文焯等齐名,合称“清末四大家”。本句出自其《浣溪沙》一词。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等到下辈子的时候千万不要再做一个痴情的人了,否则整个人世间都无法承受得起那份相思之苦。在本句中,作者委婉地道出了自己对于亡妻的相思之情。

乡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两句出自《诗经·小雅·采薇》一诗。

其中,“思”是语末助词,没有实际的意义;而“霏霏”指的则是大雪纷飞的样子。这两句话大意为,当初我在离家出征之时,杨柳还在路旁依依飘飞;而如今在我归家的途中,则下起了漫天的大雪。这两句描写的是一位被遣戍边的战士得以归家时的表现,间接地表达出了他对国与家的怀思。

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

西汉军事家李陵,早年曾率军与匈奴作战,后战败投降于匈奴。本句出自其《答苏武书》一文,这是李陵为了解释自己的投降行为而作。

这句话的大意是指,我流落于远方他国,即便是前人也会为此而感到悲痛的;每当我迎着风远望南方之时,我都会对故乡之人产生深切怀念之感,这又怎么不算是满含深情呢?在本句中,作者抒发了其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之意。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乌孙公主,本名为刘细君,原为汉室王朝宗室,后成为了西汉王朝与异域和亲的第一位公主。本句出自其《悲愁歌》一诗。

其中,“黄鹄”指的就是天鹅。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经常会因为思念自己的家乡而伤心不已,我真希望自己能够变成一只天鹅啊,那样我就能回到自己的故乡了,表达了其对故乡的思念。

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

蔡文姬,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女文学家。本句出自其代表作《胡笳十八拍》一诗。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从我被隔离到异国他乡后就与故乡之人断绝了音信,我在此即便是哭到快要喘不上气的时候也没有一个人知道,表明作者对于故乡的深刻思念。

日暮途且远,游子悲故乡。

本句出自东汉末年无名氏所作的《古诗》一首。

这句话的大意是,太阳就要落山了,但是我回家的路程还有长的一段距离要走,这也使得我这个思乡的游子不禁从心底里产生了丝丝的悲伤之情,表明了作者内心的乡思。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句出自其《却东西门行》一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狐狸在临死之前还会让自己的头部想着自己的洞穴,而人又怎么能够忘记自己的故乡在哪里呢?

在本句中,作者以沉郁悲凉的笔调描绘出了征夫们的思乡。

故乡梦中近,边愁酒上宽。

本句出自南朝陈学者苏子卿的《南征》一诗。所谓边愁指的就是边人的愁苦之情。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梦中的时候,我与故乡的距离非常近,但在其他时候,为了解决我因思乡而引起的愁苦,只能借助于酒水才能得到一些宽慰,表明了征人对于家乡的无限思念。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本诗题为《山中》,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王勃,这是其在巴蜀作客其间所作。

这首诗的大意是指,奔流不止的长江好像因为我的悲伤而停了下来,而我这个远游万里之人正在想着早日回到家乡,更何况现在已是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季节了,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愁和思乡之情。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朝著名诗人宋之问,曾被朝廷流放至广东罗定县一带,但因其思乡心切,就偷偷地从那里逃回到了家乡。本句出自其《渡汉江》一诗,这是其逃跑途中,路经汉江时所作。

这句话的大意是,我与家乡间的距离越近,我的内心就越紧张,即便是遇到同乡之人,我也不敢向他们打听家乡消息。此语以“近乡情怯”的精妙笔触,把一个在外面过得不如意的游子的归乡心理表达得十分准确,因而备受后人赞誉。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本句出自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早寒有怀》一诗,这是其在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作。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思乡的泪水已经在我客旅他乡的时候流尽了,而当我看到远在天际的那条帆船之时,却又涌起了返乡的念头,表明了内心的乡思。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本句出自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晓行巴峡》一诗。

其中,“殊方”指的就是异乡。这句话大意为,这里的人们说的虽然是他们的方言,但是黄莺的啼鸣声却依旧与我家乡的声音相同,流露出漂泊在外时的思乡之意。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本诗为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组诗《杂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所谓“绮窗”指的就是雕镂有花纹的窗子,而“著花”即开花的意思。这首诗意思为,你刚刚从家乡过来,对家乡的事情你应该了解不少吧?你从家乡赶来的那天,我栽种在镂花窗前的那株寒梅有没有开花啊?在这句话中,作者抒发了其在羁旅途中的浓浓的思乡之意。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他的诗大多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有着其独特的风格。本句出自其《除夜作》一诗。

这句话的大意是,在今天晚上,故乡的亲人们一定会想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而我鬓角上斑白的头发到了明天就又陪我过了一年。在本句中,作者通过巧妙的换位思考,表达了自己对故乡亲人们的无限思念。

乡路眇天外,归期如梦中。

本句出自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安西馆中思长安》一诗,这是作者任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时所作。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返回家乡的路途一直延伸到了遥远的天际,而我回家的日期更是杳无音信,好像只有在梦中才能听到,流露出了内心的乡思之苦。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唐天宝九载(750年),岑参在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一年左右,恰逢京城来使,便托其为自己的家人捎带平安的口信。这首诗题为《逢入京使》,便是当时所作。

所谓“龙钟”本意是指流泪的样子,在本诗中是沾湿的意思。这首诗的大意是,每当我回头东望故乡之时,都觉得归乡之路十分地漫长,而被流下的泪水沾湿的衣袖也都没有干过;我与你在马上邂逅,只因手中没有纸和笔,只能托你为我的家人捎个口信,告诉他们我在这里十分地平安,表明了其对故园及家人的深厚思念。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本诗题为《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这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于再次前往安西都护府的途中所作。

其中,“渭水”即渭河,源自于甘肃渭源县,东流经过长安至潼关县而流入黄河;“雍州”为唐初所置之地,因治所在长安,所以在本诗中以此借指长安。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渭水向东流去,不知道何时才能流到雍州;我无缘无故地流下了两行泪水,并通过东流的渭水而将它们寄到我的家乡。在这两句话中,作者借助东流的渭水,抒发了内心的乡思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诗。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抬起头来望着天上的那轮明月,而在我低下头的时候却禁不住的想起了远方的家乡,表达了其浓厚的思乡之情。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唐朝诗人。本句出自其《黄鹤楼》一诗,这是其在登临黄鹤楼远眺之时所作。

其中,“日暮”指的是傍晚时分,而“乡关”指的就是家乡,至于“何处是”则是“是何处”的意思。这句话大意为,夕阳就要落山了,可是哪里才是我的家乡呢,我现在只能对着眼前那烟波浩渺的江水发愁不已。在这句话中,作者抒发了其对故乡的相思之愁。

瘦马恋秋草,征人思故乡。

本句出自唐朝著名诗人刘长卿的《代边将有怀》一诗,突出表现了长年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的深切思乡之情。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瘦弱的马匹最喜欢的就是秋天里那肥硕的牧草,而征战在外的将士则都非常思念自己的家乡。

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

杜甫,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本句出自其《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崔十三评事、韦少府侄》一诗。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够在这里相聚于一时,那是因为我们都距离家乡万里之遥,且都有着同乡的感情基础啊!作者在这句话中,流露出其在异乡遇到故乡之人时的喜悦。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本句出自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组诗《秋兴八首》中的第一首,这是于永泰二年(766年)滞留夔州时所作。

这句话的大意是,当我看到再次盛开的菊花之时,我往日的泪水也禁不住地流了下来;看着靠在岸边的小船,我却还不能回去,但我的心却始终牵挂着故乡,流露出了他对故乡的思念。

岁华空复晚,乡思不堪愁。

刘方平,唐朝诗人。他的诗以描写闺情、乡思等作品为主,诗文构思精巧,诗风清新自然。本句出自其《秋夜泛舟》一诗,表明了作者内心的乡思之愁。

所谓“岁华”即时光、年华的意思。这句话大意为,又到了晚秋的时候,而我却越来越难以承受得起内心的乡思之愁。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唐朝著名诗人司空曙在安史之乱刚刚结束不久,在送友人北归之时作《贼平后送人北归》一诗,不仅道出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还婉转地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残破状况的悲痛之情,而本句便出自于此诗。

所谓“旧国”指的就是故乡。这句话大意为,我们流浪在他乡这么久,头上已经长出了白发,而在你回到故乡之后,所能见到的景象恐怕也只有青山如故了。

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唐朝著名诗人孟郊,他的诗以五言古诗见长,诗句多有艰涩枯槁之意,诗风与贾岛相近,皆以苦吟著称,合称“郊寒岛瘦”。本诗题为《归信吟》,这是一首典型的羁旅之作。

其中,“兀热”即依然的意思。这首诗的大意是指,我一边流泪,一边磨着墨水给远方的亲人写信;在家信寄出去以后,我的魂魄也随之跟了过去,只在原地留下了一个空空的躯壳,表明了其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三月,著名诗人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东川按狱,在往来鞍马期间,曾写下了《使东川》一组绝句。随后,其好友白居易便作了十二首诗相和,本句便出自其中的《望驿台》一首,这是作者揣测好友元稹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意时所作。

所谓“居人”指的是家中之人,即元稹的妻子;而“客”指的则是在外之人,即元稹。这句话大意为,两地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失了,此时的家中之人正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人,而出门在外的人也同样在思念着家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