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亡而礼从之,礼亡而政从之,政亡而国从之。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音乐消亡了礼教就会随之消亡,礼教消亡了政治就会随之消亡,政治消亡了国家就会随之消亡。

这说明音乐间接地影响着国家的命运,只有振兴了音乐才能够振兴礼教,只有振兴了礼教才能够促进政治的稳定,然后国家才能够强盛。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原文见《老子》第四十一章。最好听的音乐是没有声音的,最好看的形象是没有具体外形的。音乐之美、形象之美归根结底在于变化,但具体的音乐不可能穷尽节律的变化,具体的事物不可能穷尽外形的变化,只有无声的音乐才是最富于变化的,只有无形的事物才是最完美的。对于最优美的音乐、最完美的事物,我们无法用耳朵听到,无法用眼睛看到,只能用心去领悟。

钟鼓之声,怒而击之则武;忧而击之则悲;喜而击之则乐。其意变,其声亦变。

出自《尸子·卷下》。钟鼓的声音,如果在愤怒的时候击打就会显得很威武;如果在忧伤的时候击打就会显得悲哀;如果在欢喜的时候击打就能让人感觉到快乐。击鼓的人情绪发生了变化,鼓声的节奏和情调也会发生变化。

这说明乐师的情绪能够传递到音乐当中,并能通过音乐来感染听众,与听众产生共鸣。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引自《礼记·乐记》。但凡音乐,都是由人的内心产生的。人内心的情感涌动,就形成了一定的声音,声音体现出了一种有序的节奏,就称之为是音乐。

有些音乐是从大自然中产生出来的,但是大部分的音乐都是乐师根据内心情感的节律创作出来的,因此说,音乐产生于人的内心。同时,音乐还要通过人的感官进入人的内心,使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教化的作用。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援引自《礼记·乐记》。但凡音乐响起来的时候,人的内心就会随之震动。人心所以震动,是受到了外物的感染。人心有感于物而有节奏地震动,就形成了音乐。

这句话表明音乐是人有感于事物而创作出来的,同时它还能够激发人们创作出更多的音乐。因此说,音乐可以通过感动人心而得到传扬和发展。

惟乐不可以为伪。

出自《礼记·乐记》。只有音乐不能表现虚假的感情。

只有深厚而真挚的感情,才能使音乐具有深刻的感染力,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普通的真感情尚且不能够使音乐产生光彩,虚伪的感情就使音乐更加暗淡无光,无人愿意去欣赏。因为音乐没有醒目的形象,是一种靠气韵和情调来打动人心的艺术,因此它所蕴含的感情就必须是真实的、深刻的,而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伪。

乐以道和

原文见《庄子·天下》。音乐在自然之道中寻求和谐。音乐虽然是由人创作出来的,并且是用来表达人的内心的情感的,但是音乐的创作也必须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才能够更充分地表现人的情感,更完美地展现音乐的魅力。人们在打造乐器的时候必须根据事物本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材料,人们在选用乐器的时候又必须使乐器自然的音色与音乐的意境相协调。例如大鼓用来表现雄壮的气势,短笛用来传递悠扬的情怀。只有掌握并合理利用了自然规律,才能够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音乐产生出和谐的意境。

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出自《列子·汤问》。梁欐:梁栋的别称。音乐的回声在梁栋上绕来绕去,好几天都不绝于耳。这说明美妙的音乐能让人回味无穷。人在聆听一曲美妙的音乐之后,被它的动人的旋律和优美的意境所吸引,不断地在脑海中回味着聆听音乐时的美妙感受,因而就产生了所谓的“余音绕梁”的错觉。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援引自战国时期楚国宋玉《对楚王问》。弥:益,更加。乐师弹奏的曲调越高雅,能够欣赏的人就越少。

这说明高雅的音乐不是普通人能够欣赏的,只有道德修养高深的人才能够领略到它的魅力。因此,人们要欣赏高雅的音乐,就要先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水平。

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

引自《吕氏春秋·大乐》。但凡音乐都是天地之间的和气经过阴阳两极的调和而形成的。

音乐当中粗犷与细腻、急促与平缓、高昂与低沉等节奏和韵律的对比,都体现了阴阳的变化与调和。这说明音乐创作遵循着阴阳变化的规律。而音乐的和谐流淌,又说明各种节奏和音符原本就是天地间的一股和气。

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

摘自《吕氏春秋·季夏纪》。但凡音乐都是从人的内心产生的,人的内心基于外物有所感动而产生各种情绪,情绪激荡之中就产生了音乐,音乐虽然是通过乐器表现在外的,但它早已深化到了人的内心。

这句话表明音乐产生于人的内心,是人的情绪激荡的产物;同时音乐的表现需要借助于外力,需要有各种乐器进行配合。

心哀而歌不乐,心乐而哭不哀。

原文见《淮南子·缪称训》。心情哀伤的时候即使演唱欢快的歌曲也不会使人感到快乐,心情高兴的时候即使演唱哀婉的歌曲也不会使人感到悲伤。

这说明表演者的情绪能够影响音乐的基调,可以使本来欢快的乐曲变得悲凉,也可以使本来哀婉的乐曲变得清幽自在。因此说,如果表演者的情绪和音乐的基调不一致,两者就会相互抵消,损害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要使音乐的表现力达到最佳的效果,就应该使表演者的情趣和音乐的基调相一致,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歌哭,众人之所能为也。一发声,入人耳,感人心,情之至者也。

摘自《淮南子·缪称训》。听到哀伤的歌曲而开始哭泣,这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悲伤的音乐响起,进入到人的耳朵中,使人的心灵受到了感动,因此就随之产生了悲伤的情感。

这表明音乐可以感染人的情绪,感化人的心灵,使人与音乐产生共鸣。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场合的需要选用合适的音乐,以配合现场的气氛。

好音生于郑卫,而人皆乐之于耳,声同也。

原文见西汉桓宽《盐铁论·相刺》。郑、卫:春秋战国时的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有很多优秀的乐师,创造出了很多流传久远的乐曲。好听的音乐产生于郑、卫两个国家,天下的人都愿意听它们的音乐,这是因为美好的音乐给人带来的感受是相同的。

好听的乐曲虽然产自于地方,并且是由个人创作出来的,但是它的传播是没有时空界限的,因为它所营造的美妙意境是人都能够感受到的。因此说,音乐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这也是它最显著的特点。

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

语出东汉王充《论衡·自纪》。悲音:动人之音。美人的相貌不同,但都能让人赏心悦目;美妙的音乐旋律各不相同,但都能让人感到畅快。

这说明音乐的美可以有多种表现方式,同时也说明音乐应当不断创新,不断变化,才能有持久的魅力,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语出汉代无名氏《西北有高楼》。歌者的苦衷没有人能够明白,是因为真正了解歌者的知音太少了。

一些歌曲隐晦地表达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但是很少有人能够体会到,这说明创作者要找到真正的知音是很难的。

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出自三国时魏国曹丕《大墙上蒿行》。形容音乐委婉动听,感人肺腑。

好的音乐可以使人的全部身心都受到触动,它会充斥人的耳目,深入人的内心,并能够化为一股悲壮的气流在人的胸中回荡。因此,人们才会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忘乎所以。

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

援引自三国时魏国嵇康《琴赋》。音乐可以疏导人的气血,保养人的精神,宣泄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要想在独处的时候不感到烦闷,最好的办法就是聆听音乐。

这说明音乐既有调节情绪、保养身心的作用,还能够为人们消愁解闷。

音以比耳为美,色以悦目为欢。

语出西晋陆机《演连珠五十首》。比耳:入耳。欢:乐趣。音乐以悦耳动听为美,形貌以赏心悦目为趣。

音乐本身的创作应该以追求动听、悦耳为目标,但音乐中也会有舞蹈、装扮等可以看见的元素,这些元素的表现应该以追求美观大方为目标,让人看了能够赏心悦目。这说明音乐的创作既要考虑到人的听觉需求,也要考虑到人的视觉需求,如此才能打造出完美的乐曲。

岂是声能感,人心自不平。

语出唐代张九龄的《听筝》。并不是声音有感知,而是人的内心起伏不平。

音乐的旋律能够营造出各种意境,体现出作者的各种复杂的情绪,因此,人们误以为声音是有知觉有感情的,殊不知这是听者在旋律的触动下从自己内心生发出来的感情。这是告诉我们音乐本身是没有感知能力的,它所塑造的意象都是在人的内心产生的。

乐之道深矣,故工之善者,必得于心应于手,而不可述之言也:听之善,亦必得于心而会于意,不可得而言也。

节选自北宋欧阳修《书梅圣俞稿后》。音乐中所蕴含的道理是很深厚的,因此乐师创作乐曲的关键,就是能够从内心中产生韵律,然后用手中的乐器表现出来,是不可以用语言来表达出来的;听众欣赏音乐的关键在于能够用心去领悟音乐中所蕴含的深意,是不能够用语言来表达的。

这是告诉我们在音乐中创作和表现中都有很多妙不可言的道理,需要我们在创作和欣赏的实践中用心去领会,而不能通过言语进行传授。

乐者,天下之中和。

见北宋王安石《礼乐论》。音乐是调和天下万物的工具。

音乐是由有节奏的声音元素组成的,它的传播不仅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而且可以打破物种的界限。人类创造的音乐也可以用来感化万物生灵,通过教化使万物都能够和谐相处。因此说,音乐具有调和天下万物的功能。

琴者,禁也。禁邪归正,以和人心。

出自刘籍《琴议篇》。相传刘籍是东汉末年人,此文收录于南宋人编纂的《太古遗音》。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琴的本义中含有“禁止”的意思,就是要禁止邪恶,回归正义,以符合人的心理愿望。

这表明音乐具有驱邪扶正的功用,体现了人的善良的本性,也可以帮助人们实现惩恶扬善的美好夙愿。

舞蹈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语出《毛诗序》。情感产生了就会不自禁地用语言表达,语言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发出感叹,感叹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咏唱来抒怀,咏唱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手舞足蹈,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高涨的激情。

这表明舞蹈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而且是最激烈的表达方式,可以起到有效地宣泄情绪的作用。人在极度喜悦的时候会狂奔乱舞、欢呼雀跃,这说明很多时候,舞蹈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一种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当然狂乱的舞蹈是没有什么节奏,也不讲究什么姿势的,它所体现的是一种抑制不住的激情。

凡人之性,心和欲得则乐,乐斯动,动斯蹈,蹈斯荡,荡斯歌,歌斯舞。

这是《淮南子·本经训》中的一句话。但凡人的天性,心情和欲望得到满足就会感到高兴,高兴了就会摆手、顿足,之后全身都会动荡起来,动荡之后就不自觉地唱起歌来,唱歌之后人就会随着歌的节奏舞动起来。

这是说因情绪而激发的手脚自由舞动并不是真正的舞蹈,舞蹈应该是和着音乐的节奏有规律地舞动,照此看来,应该是先有音乐,后有舞蹈,同时舞蹈不能离开音乐而独立存在,因为它必须要和着音乐的节拍才能够富有节奏。这句话探讨了舞蹈和音乐的起源。

和乐唯有舞,运体不失机。

出自西晋傅玄的《却东西门行》。能够很好地配合音乐的节奏的只有舞蹈,舞者的身体灵活地运转却又不丧失丰富的内涵。

舞蹈是一种非常奇妙的艺术,它既能够配合音乐的节奏传达出一定的情感,又能够运用一定的姿态来表达特定的观念。舞蹈配合哑语,虽然没有声音,但是却能像语言那样表情达意。这是告诉我们舞蹈并不像人们理解得那样狭隘,舞蹈也并不是只能够表达简单的、激昂的情绪,它还能够以丰富的身体姿态来传递思想感情。

状似明月泛云河,体如轻风动流波。

出自于南朝宋代刘铄的《白宁曲》。舞女的容貌好似云河中的月亮那样皎洁,她的体态好似微风吹动波纹那样轻盈柔美。

身体的姿态当然是舞蹈当中最重要的元素,但是装扮和容貌也同样重要,娇美的装扮可以使舞蹈更具有美感,粗鄙的装扮则会令人对舞蹈产生厌恶,灵巧的装扮可以让舞蹈更有活力,而笨拙的装扮则会让舞蹈灵性全无。

发袖已成态,动足复含姿。斜睛若不眄,娇转复迟疑。

援引自南朝梁代江洪的《咏舞女》。眄(mi2n):斜着眼看。头发和衣袖已经摆成了一定的造型,在举手动足中还显露出楚楚动人的神态,脸虽然侧过来但并不斜着眼睛看,每一次转身都一再迟疑,显现出羞羞答答的姿态。

通常人们印象中的舞蹈只是手足的运动,但其实舞蹈是一种综合性的身体语言,需要调用舞者所有能动的身体部分,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营造出统一而又变化无穷的身体语言符号。光有手足的运动是不行的,还需要配合以协调的腰肢运动、丰富的手势和恰当的表情等身体语言,这样,舞蹈才能够具有整体美、和谐美。

妙舞随裙动,行歌入扇清。

语出唐代李峤的《罗》。曼妙的舞姿伴随着裙子的摆动,显得更加灵动,优美的歌声透过纸扇而出,显得更加清丽。舞姿当然是舞蹈当中最重要的元素,但是衣裙、扇子等道具也是必不可少的。阔大的衣裙可以塑造出一种雍容华贵的气质,而短小的衣裙可以陪衬出娇小可人的气质,羽扇可以造就人的仙风道骨,折叠扇可以点缀人的闲情逸致。

这是告诉我们道具可以增加舞蹈的表现力,道具对于营造特定的环境、塑造演员的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舞蹈中应当非常注重发挥道具的功用。

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

见唐代李白的《高句丽》。轻柔而优雅地舞动着宽阔的衣袖,就好像是海鸟从东海飞来一样。舞动宽大的衣袖,姿态虽然轻柔,但却可以带来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就好像是汹涌的波涛赶着海鸟向我们袭来。可见,舞蹈要达到吸引人、打动人的目的,就要具备足够的气势,用来征服观众,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连。

出自唐代李白的《玉壶吟》。一连喝下几杯酒,乘着酒兴在秋日的月光下即兴起舞,一段舞后,发出几句感叹,然后泪水就不住地流了下来。

舞蹈可以表达人的情感,暂时调节人的情绪,但是不能解决人的忧愁和烦恼。因此,很多人在从舞蹈的兴致当中回到现实的烦闷中时,就会有一种巨大的心理反差,产生一种极度失落而悲伤的情绪。这是告诉我们舞蹈不能解决人的烦恼,消除人的忧愁,反而会使人变得更加忧愁。因此,人们不能寄希望于通过饮酒起舞来化解忧愁。

舞急红腰软,歌迟翠黛低。

这句诗出自于唐代白居易的《三月三日祓禊洛滨》。舞得尽兴的时候舞者的腰肢柔软多变,歌唱到高潮的时候,歌者的双眼紧闭,眉毛紧皱,显现出非常专注而用力的神情。舞者的腰肢柔软,故而能够展现出各种优美的姿态,在舞蹈进入高潮的时候,舞者前屈、后仰、左歪、右侧,不断变换姿势来吸引观众,调动观众的情绪。歌者的音域宽广,可以唱出各种音调,在唱到高音的时候,歌者集中精力,用尽气力,可以把音调挑得非常高,把声音拖得非常长,从而将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

这句话告诉我们柔软多变的姿态是舞蹈的重要表现元素,高昂持久的音调是歌曲的重要表现元素,这就要求舞者和歌者要有深厚的表演功力,否则就无法将表演推向高潮,也无法赢得观众的喝彩。

舞疑回雪态,歌转遏云声。

这是唐代许浑的《陪王尚书泛舟莲池》中的一句诗。舞者的脚步迟疑,身姿在舞台上来回游动,就像是雪花随风来回飘动一样;歌者的歌声婉转、悠扬,天上飘动的云彩听到后,也为之停下了脚步。这是形容舞蹈的柔美飘逸和歌声的婉转动人。

舞袖低徊真蛱蝶,朱唇深浅假樱桃。

语出唐代方干的《赠美人》。蛱蝶:大中型的蝴蝶。舞者来回舞动宽大的衣袖,就像是蛱蝶在低空飞行一样;舞者的红唇就像是樱桃一样可爱。这是赞美舞者的美貌和轻妙的舞姿。这两句诗,常被人引用来描绘舞蹈。

回雪舞萦盈,萦盈若回雪。腰支一把玉,只恐风吹折。

引自唐代李群玉的《赠回雪》。回雪:前一个回雪是舞者的名字,后一个回雪是指飘动的雪花。萦盈:轻盈回旋的姿态。舞者舞动轻盈的身姿在舞台上来回转动,就像是随风飘动的雪花一样。她的纤细的腰肢就像是玉一样娇美,恐怕一阵大风就能把她的腰吹折。这是赞美舞者纤细的身材和轻盈回旋的舞姿。

装束赵飞燕,教来掌上舞。舞罢飞燕死,片片随风去。

见于唐代聂夷中的《大垂手》。赵飞燕:原名宜主,是西汉汉成帝的皇后和汉哀帝时的皇太后,哀帝逝世以后,她在王莽等人的逼迫下,自尽身亡。她聪慧美貌,身材细长,是出众的骨感美人,深得汉成帝的喜爱。传说她可以在宫女手托的水晶盘上起舞。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赵飞燕装束完毕后,在宫女手托的盘子上翩翩起舞。一曲舞罢,她被迫自尽,一代舞蹈家赵飞燕就这样离开了人世。这两句诗描述了赵飞燕的绝世舞技和悲惨的命运。

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生命的机能是动,而舞便是节奏的动,或更准确点,有节奏的移易地点的动,所以它直是生命机能的表演。

节选自闻一多的《说舞》。舞蹈是人的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是人类情感的一种最强烈的表达方式,因此说,舞蹈是生命情调的最直接而又最充足的表现。生命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运动,因此说,运动是生命的机能,而舞蹈是一种有节奏的运动,因此说舞蹈是对生命机能的一种表演。这是告诉我们舞蹈不仅是生命存在的需要,更是生命本真的一种反映,因而对于生命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书法

书,心画也。

语出西汉扬雄的《法言·问神》。书法,是人的内心修养的一种外化。庄重沉稳的书法彰显人的诚实严谨的性格,圆润秀丽的书法显现人的善良温柔的性情,遒劲有力的书法彰显人的干练的风格,软弱无力的书法则显现出人的优柔寡断的性格。因此说,字如其人,从一个人写字的风格当中,我们就能对他的性格和为人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书法的风格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因此通过练习书法,可以达到陶冶情操、提高个人修养的目的,甚至可以重塑人的性格。

意后笔前者败,意前笔后者胜。

出自东晋卫铄的《笔阵图》。意:字的位置、大小、结构、曲直等因素所构成的具体形象。还没有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字的意象就盲目下笔的,必然要导致书写的失败;在下笔之前已经构思好了关于字的意象,那么书写的时候就能够顺利地获得成功。在下笔之前应当对字形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下笔的时候才会不至于出现失误,才能够保证书写成功。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

援引自东晋卫铄的《笔阵图》。要想学写字,首先应该先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和正确的用笔方法。字写得好不好看,主要取决于结构安排是否合理、笔锋运用是否到位。要合理安排字形就需要我们平时将常用的字形记忆到脑海中,这样,在下笔的时候就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能够熟练运用笔锋,才能够将字的形象从头脑中搬到纸上。

执笔和运笔是书法的基本功,每一个练习书法的人都应该首先练好基本功,打好自己的基础,才能够在书法领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

选自东晋卫铄的《笔阵图》。善于运用笔力的人多骨,不善于运用笔力的人多肉。在书法艺术中,笔力有强弱之分,同样一画,有功力的书法家写出来,看上去刚劲有力,犹如人的骨骼坚实。而没有功力的人,笔画就会软弱无力,看上去就像虚胖人的赘肉一般。这里的骨肉,其实都是比喻,意在区分笔画是否有力量。

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语出东晋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在下笔之前已经在头脑中形成了关于字的直观形象,这样才能够下笔写字。

在头脑中预先安排好字形,可以保证书写的成功。如果不注重预设字形,很容易产生笔误,就会导致书写的失败。

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

语出南朝梁代萧衍的《草书状》。渌水:清澈之水。笔画迅疾之处就像是蛇受到惊吓之后到处乱窜,笔画舒缓的地方就像是平静的水面上几缕波纹在悠闲地徘徊。

书法艺术讲求动静结合、张弛有度,这样才能给人一种和谐美。如果一味紧凑就会失之于杂乱,如果一味平静就会失之于柔弱。

澄神静虑,端已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

出自唐代欧阳询的《三十六法》。澄清自己的精神,放平自己的心态,端正自己的妆容,拿起笔的时候就思考自己的人生,开始临摹的时候就会感到兴致勃发。练习书法的时候应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到心平气和,态度端正,精神集中,同时还应该将自己的兴趣和自己的人生志向结合起来,在纸上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激情,这样才能练就过硬的书法功力。

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引自唐代虞世南的《笔髓论》。书法的玄妙之处,是必须用精神去感受,而不是通过努力就可以追求到的;书法中的机要和诀窍必须用心去领悟,而不是用眼睛就能够看出来的。练习书法需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悟、用心去实践,只有提高了自己内心的认识,才能够真正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

选自于唐代李世民的《指意》。字以神韵为灵魂,神韵如果与字的形体不相符合,那么字就会没有神态和气度。

写字不仅仅要横平竖直,端端正正,关键在于要通过线条的变化来追求一种神韵,这样字才能够形神兼备,具有不可阻挡的艺术魅力。

篆尚蜿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见唐代孙过庭的《书谱》。章:章草。篆书崇尚笔画的蜿蜒通达,隶书追求笔画的精细浓密,草书贵在线条的流利通畅,章草重在守法而简便。章、草、隶、篆这四种书体,对于书写笔画的要求各不相同,因而造就了各自不同的风格。这说明书法的风格最根本的还是来源于笔画的讲究,虽然笔画只能体现局部的特点,但是整体是由若干个局部组合起来的。如果每一个局部都表现出某种相似的风格,那么整幅书法作品就会体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

猛兽鸷鸟,神采各异,书道法此。

出自唐代张怀瓘的《书议》。猛兽凶禽等自然事物,它们的神态各异,风采各不相同,练习书法应该善于取法于自然万物。自然万物各具形态和气势,而猛兽凶禽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正是书法所追求的。龙蛇所具有的那种弯曲的体态也是书法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因此,练习书法的人应该善于从万物当中寻找灵感,从而推动书法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而不应当拘泥于对传统字体的临摹。

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

出自唐代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每一笔一画都有筋骨造就的气势,那么整个字自然就会看起来雄壮而柔媚。字体是由一笔一画组成的,而一幅书法作品是由一个个字组成的,因此只有写好每个笔画,才能使整幅书法作品获得成功。要学习书法应该从一笔一画开始练起,只有打牢了基础,才能成就书法艺术的丰碑。

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

出自唐代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笔画繁杂的字应该尽量使笔画收紧,使整个字看起来小巧玲珑;笔画稀少的字应该尽量使笔画舒展,使整个字看起来大气磅礴。

书法要合理安排字的结构和笔画的布局,使笔画多的字看起来不臃肿,使笔画少的字看起来不瘦小,这样才能使作品具有整体上的和谐美。

书贵瘦硬方通神。

见唐代杜甫的《李潮八分小篆歌》。书法的风格贵在瘦硬,只有达到了瘦硬的要求才能够达到各种神韵。

瘦是要求笔画纤细分明,硬是要求书法作品体现出一种坚不可摧的气势。瘦硬是对书法作品风格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只有达到这个要求以后,才能去追求其他更高的要求。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选自五代时期后晋刘昫《旧唐书·柳公权传》。用笔的关键在于人心,人心是正直的,那么写出来的字自然就能够平正。

这是历史上著名的“笔谏”,柳公权借助唐穆宗向他请教书法艺术的机会,巧妙地向皇帝建言,请他加强道德修养,做一个高尚正派的明君,当时,唐穆宗也听懂了柳公权的意思,默然不做声。这个故事,被传为佳话,历久不衰。

学书不能不劳,独不害情性耳。要得静中之乐者,惟此耳。

语出北宋欧阳修《学书静中至乐说》。要练习书法就不能不使身体受到劳累,只是不会伤害到人的性情罢了。要想在安静的环境中得到快乐,就只有劳顿自己的身体来练习书法。

练习书法是在静中取乐的一个好方法,它虽然会使人的身心受到劳累,但却能够陶冶人的情绪,培养人的高尚情操,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运动。因此,我们应该在闲暇的时候多练练书法,感受宁静当中的无穷乐趣。

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其模仿他人,谓之奴书。

援引自北宋欧阳修《学书自成家说》。学习书法应该能够自成一家之书体。如果一味地模仿他人,就只能说是在束缚书法艺术的发展。练习书法需要临摹他人的作品,这只是为了便于入门,不是让我们完全拘泥于他人的风格当中。

练习书法的关键在于要创立适合自己的独特书体,独成一家,不能一直埋没在他人的阴影下,否则就会使书法艺术失去了创新和发展的动力。

非人磨墨墨磨人。

引自北宋苏轼《次韵答舒教授观余所藏墨》。不是人在磨墨,而是笔墨在磨砺人的品性和心志。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人实现了外在气质和内在修养的全面提升。一方面,人通过运用笔墨来撰写出美妙的书法,提高了自己的书写技艺;另一方面,人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品格修养水平。因此说人在磨墨的过程中,墨也在磨人。这说明人不应该单方面地学习书法,运用书法,而应该主动接受书法艺术的洗礼。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选自北宋苏轼《论书》。阙:同“缺”。书法必须具备神韵、气势、筋骨、肉体、血液五个要素,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称为是好的书法。

书法像人一样,应该有血有肉,才能够具有活力和灵性。一味地注重筋骨的力道,强调瘦硬的风格,就会使书法作品失之于僵硬;而一味地注重墨迹的厚重,强调字体的丰腴,就会使书法失之于臃肿。只有筋骨、血肉、气韵三者齐备的书法,才称得上是完美的书法。

青藤之书,书中有画;青藤之画,画中有书。

援引自明代张岱的《跋徐青藤小品画》。青藤:明代书画家徐渭。徐渭的书法,书中好像是有图画一样;徐渭的画作,富有章法,好像是由书法变形而来的。

古人一般都将书法和绘画区分开来,风格是迥然不同的,但是徐渭的书法却像图画一样充满了情趣,而他的绘画却像书法一样富有章法,而且他常常把绘画和书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得两者相得益彰。因此,古人称赞他“书中有画,画中有书”。

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体度之变化由此而分。

引自清代笪重光的《书筏》。书法的精美之处在于挥动笔墨,勾勒线条,书法的巧妙之处在于留下空白,凸显生机,书法的体式和气度的变化都是由这两者的巧妙组合而生成的。

线条的粗细曲直的变化,赋予了书法独特的灵魂和肉体,而虚实相间的布局,则赋予了书法生命的活力。如果没有空白的衬托,线条的变化就显现不出来,书法的精妙之处就显现不出来,书法的张力和流动的气势就体现不出来,书法的艺术魅力就无法得到彰显。

学书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转腕,手能转笔。

语出清代宋曹《书法约言》。学习书法的要诀在于人的内心,心可以使手腕转动,而手腕又能带动笔锋运转自如。

学习书法,首先心要清,要在头脑中事先形成字的意象,对如何运笔,如何转锋都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其次,手腕要灵活,在心的引导下要能够将笔锋运转到位,将头脑中的意象转化到纸上,这样一幅书法作品就完成了。要做到这两点,唯有多看、多想、多练,要知道熟能生巧,练习书法就要在“勤”“熟”上下工夫,而不能指望有什么捷径。

笔意贵淡不贵艳,贵畅不贵紧,贵涵泳不贵显露,贵自然不贵作意。

引自清代宋曹《书法约言》。涵泳:含蓄。用笔讲求淡雅而不注重浓艳,讲求流畅而不注重紧凑,讲求含蓄而不提倡显露,讲求自然而不提倡做作。

这句话指出了练习书法的四要:淡雅、流畅、含蓄、自然,同时也指出了书法的四忌:浓艳、紧凑、显露、做作。这些都是我们在练习书法的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

书是君子之艺。

语出清代冯班《钝吟书要》。书法是专属于道德修养高深的人的艺术。练习书法需要人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和很高的道德修养,练习书法需要劳神费心,需要经历很多艰难和挫折,只有心胸开阔、心态平稳、意志坚定的人才能够持之以恒,不断攀登书法艺术的高峰,只有目光敏锐、头脑聪慧、心灵通达的人才能够领悟到书法的真正魅力,才能够将书法艺术发扬光大。因此说,要练习书法的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砥砺自己的品性。

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颍。

节选自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畸士:不合于世俗的怪人。贤士的书法文雅醇厚,豪杰的书法深沉刚毅,异士的书法参差不齐,才子的书法工整秀气。不同类别的人性格和爱好各不相同,因而他们的书法风格也就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

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

出自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将书法的笔法渗透到绘画当中,那么所画出来的画就没有不奇妙的;将绘画的技法运用到书法当中,那么写出来的书法就没有不神奇的。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绘画是点墨的艺术,这两者本来是截然不同的,但是他们都追求一种优美的意境,在气韵上是相通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把书法的笔法运用到绘画当中,也可以尝试把绘画的技法运用到书法当中,以达到“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神奇效果。

在山水写实画中,我们必须一边观察实际的景物,一边描绘。但是在山水写意画中,我们就可以摈弃实际的景物,根据头脑中的意象来作画。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在头脑中先形成一个关于山水的独特而明了的意象,才能够在画布上巧妙地安排各个组成部分,最终顺利地完成整个画作。如果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意象就草率落笔,将会导致整幅画作支离破碎,不成一体。

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

原文见唐代王维《山水论》。远处的人我们看不到他的眼睛,远处的树看不见树枝,远处的山不见山上的石头,若隐若现就像是人的眉毛一样;远处的水看不见波纹,看上去就像要贴近天空中的云一样。

远处的人或者事物我们无法看清他们的细节,只能看出一个大概的轮廓;远处的天空和水面就像是要连接到一起一样。这些都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现象。我们在绘画的时候也应该遵循人的视觉规律,这样才能够使画中的事物更真实,更符合人的视觉习惯。

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

援引自唐代王维《画学秘诀》。咫尺:周代八寸为一咫,十寸为一尺。咫尺形容距离很短,空间很狭小。在咫尺大的图画上,可以显现出方圆千里的风景。东西南北四方的景物,尽收眼底,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都从笔端喷绘到纸上。

在方寸大小的白纸上,可以描绘出千里风光,可以展现四方景色,可以收纳四季的变化,这就是绘画的神奇。这说明绘画具有集纳时空的功能,可以让人足不出户遍览天下的风景,也可以让人对古今的变迁一目了然。

绘画

绘事后素。

语出《论语·八佾》。绘画之事,先要有白色的底子,然后再往上面作画。白色意味着纯净无瑕,在白色的画布上作画,可以体现事物本来的面貌,使得绘画作品更逼真,更具有感染力。因此,绘画的第一要务是找到一块纯白的画布作为底子。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出自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晋陆机语。没有什么比言论更善于描述和宣传事物的特性的了,没有什么比绘画更善于记录和保存事物的形象的了。

人的言语擅长于理性地描述,而绘画则擅长于形象地记录和展示。因此,人们应当充分发挥绘画的特长来记录事物的形象,以弥补言语的不足。

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引自唐代王维《山水诀》。在绘画的各个门类当中,水墨画是最上乘的,因为它既能够彰显自然的天性,又能够描绘出造化生成的万物的神态。

水墨画既可以用来写实,即用来描绘事物的形象;又可以用来写意,即反映事物当中蕴含的哲理。因此说,水墨画是绘画当中一个非常成熟的门类。水墨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笔法简单,而内涵丰富,因此,古人都非常喜欢用水墨来作画。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出自于唐代王维《山水论》。但凡在画山水的时候,应该首先在头脑中形成对于山水的意象,然后在落笔。

在山水写实画中,我们必须一边观察实际的景物,一边描绘。但是在山水写意画中,我们就可以摈弃实际的景物,根据头脑中的意象来作画。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在头脑中先形成一个关于山水的独特而明了的意象,才能够在画布上巧妙地安排各个组成部分,最终顺利地完成整个画作。如果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意象就草率落笔,将会导致整幅画作支离破碎,不成一体。

始知丹青笔,能夺造化功。

原文见唐代岑参《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我现在才知道画笔能够取代大自然造化万物的功能。

自然造化万物虽然妙不可言,但尚需要一定的时日。山川美景,万物生灵,都需要一个生长和演变的过程,少则几年、几十年,多则千百年,甚至上万年。但是画笔却能够在瞬间造就出美丽的风景和鲜活的生灵,这是大自然远远不能企及的,因此说,画笔的造化要胜过自然的造化。

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

出自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序》。挥动柔细的画笔,心中涌现出万物的身影。

在描绘写意的图画时,画家并不是一丝不苟地描摹现实中的景物,而是先在胸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象,然后再用画笔将意象描绘到画纸上。直接描绘事物,难免生疏,而形成意象以后,就能对事物有一个更完整的了解,并能够取其主要,舍其次要,这样就更能够快速地完成对事物的描绘。因此,画家常常是从心中取景,而不是直接到自然中去取景,但前提是画家必须事前对事物有一个深入而全面的了解,这样在作画的时候才能够胸有成竹。

画性所贵天然,何必师范。

原文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绘画讲究自然天成,又何必要遵循固定的范本呢?

在初学绘画的时候当然要从前人的范本中来学习一些绘画的技法,但是绘画的真谛在于创新,在于追求自然的神韵,而不能局限在前人的范本当中。因此,在掌握了基本的技法以后,我们就要抛开范本,依托真实的事物,描绘出复杂多变的自然景观。

画龙不夸头角及须鳞,只求筋骨与精神。

出自唐代齐己《谢徽上人见惠二龙障子以短歌酬之》。画龙的时候不能过分夸张地表现龙的头角、胡须和身上的鳞片,而应当表现出龙的倔傲的筋骨和威武的精神。

在作画的时候不能只追求形似,对于事物的一些显著的特点不能过分地渲染,这样就会给人一种做作的感觉。要使画像具有真实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就应该追求形神兼备,特别要注重对于神采和精神的表现,使事物本身的气势由内而外生发出来,这样的作品才能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

援引自五代时期后梁荆浩《笔法记》。绘画需要掌握六个要点:一是要体现事物的气势,二是要反映事物的神韵,三是要体现作者的思考,四是要描绘出客观的景物,五是要准确地运用笔法进行勾勒,六是要巧妙地运用墨水进行渲染。

这是荆浩所提出的绘画的六个要诀,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是绘画中的六个基本要素:一要有气势,二要有神韵,三要有情思,四要有景物,五要有轮廓,六要有渲染。这六点既是绘画的技法,也是对作品的基本要求。

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节选自北宋欧阳修《盘车图》。梅诗:梅圣俞之诗。古人画画都重在描绘意境而不在刻画事物的形象,梅圣俞的诗主要是用来咏颂事物的形象的,但是其中感情表露无遗。忘却了食物的形象而得到了其中的意趣,这样的境界很少有人能够体会到,看到梅的诗就像是看到一幅画一样,富有情趣。

这是形容梅圣俞的诗既描绘出了事物的形态,又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就像是一幅画一样形神兼备,意境深远。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引自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山上如果没有云彩就会显得不秀丽,如果没有水就会显得不妩媚,如果没有道路就会显得不活跃,如果没有草木就会显得没有生气,如果没有其他山作为陪衬就会显得很孤单,如果没有高低落差就会显得没有气势。

这是告诉我们在作画的时候应该注意运用流水、云彩、草木、道路等元素来表现山的情趣,同时又要善于用远近对比和高下对比来彰显山的气势,这样才能使画面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出自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春天的山颜色清淡而鲜花,就像是美人绽放笑容一样;夏天的山翠色欲滴,就像是美人化了浓妆一样;秋天的山明净清丽,就像是美人卸了妆一样;冬天的山萧条寂静,就像是美人懒懒地入睡一样。

这是用美人的姿态来形容一年四季的山。说明山上的景色在一年四季当中有很大的变化,体现出来的意蕴是各不相同的,在作画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区分和把握。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要想画好竹子,首先要在胸中勾勒出一幅完整的竹子的形象。

只有在胸中事先形成了对于事物的清晰而完整的印象,才能够顺利地画好一幅竹子。因为要形成对于事物的清晰而完整的意象,就需要事先对事物进行全面而详细地观察,这样我们就能对事物的特点和特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能使所画的图像与真实的事物非常吻合。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出自于北宋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与画遵循着同样的创作规律,都是要求浑然天成,布局俗套,同时它们都追求一种清新典雅的风气。

诗与画都算是高雅的艺术,只有道德修养高深的人才能够欣赏到它们的真正价值。但是一般人往往将诗与画分开来看,认为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艺术。其实,诗与画不仅有相似的创作规律,还有相似的审美标准,它们都讲求自然天成,都追求清新典雅。因此,我们不应当将诗画割裂开来,而应当看到它们的共通之处。

觉来落笔不经意,神妙独到秋毫颠。

引自北宋苏轼《鲜于子骏见遗吴道子画》。秋毫:指笔。颠:尖。虽然表面看来他(吴道子)的落笔都在不经意之间,但是妙不可言的神韵都从笔尖流露出来。

这是称赞吴道子绘画技艺的精湛,在貌似不经意之间就能够展现出精妙传神的笔法,令人叹为观止。

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

出自南宋陆游《舟中作》。每一个村落都是一个画本,每一处地方都有挖掘不尽的题材可以用来作诗。

很多诗人或者画家感叹没有创作的题材,其实题材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随时随地都能发现可供创作的题材。因此,一个好的诗人或者是画家应该首先擦亮自己的眼睛,敞开自己的胸怀,开动自己的脑筋,使自己具备敏锐的眼光和敏感的思维,这是艺术家成才和成功的前提条件。

画者,文之极也。

出自南宋邓椿《画继杂说·论远》。绘画,将文章的即景抒情的功能发挥到了极限。

文章在描绘景物的时候不管有多么细致,都不如绘画更直观;文章在抒发感情的时候不管有多么深刻,都不像绘画那样具有感染力。由此可见,绘画是将文章的写景和抒情的功用发挥到了最大的程度。

画之逸格,最难其俦。

引自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记》。俦(ch5u):同类,同辈。绘画要达到飘逸的风格,最难表现的就是同类事物。

对于同类事物,要突出主次,这在绘画当中是相当困难的。如果要把同类的事物都画成一样的大小,一样的轻重,那么画面就会失去层次,就会成为简单的拼贴,其艺术价值就会丧失殆尽。对于同类事物,只有通过大小、远近、轻重、偏正的变化来分出主次,才能使画面具有幽远的意境和飘逸的神采。

巧分天趣出画外,韵远不与丹青俱。

出自金国党怀英《题春云出谷图》。画像巧妙地分化出了一种天然的情趣,并将其延伸到了画外,幽远的神韵超脱了笔墨的限制而散逸出来。

事物的形态只体现在画像中,但是事物的神韵却能够传播到画像之外。由此可见,绘画的意蕴具有更久远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风味既淡泊,颜色不斌媚。

援引自元代杨载《题墨竹》。斌媚:漂亮。既然要追求淡泊而悠远的风格,就不要使用非常艳丽的色彩。

在绘画中要营造平淡自然的意境,就要尽量避免使用彩色,要用黑白相间的水墨画来表现。如果一定要使用彩色,也要减淡色彩,以免影响了画面的气氛。如果在画面中使用过多、过浓的色彩,就会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这与平和悠远的意境是格格不入的。

画不徒写彤,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

选自明代李贽《焚书·读史·诗画》。绘画不单单描写事物的形象,而是要使描绘的事物形神兼备;画上的诗不是要揭示画所隐含的深意,而是要叙写画中事物的姿态。

绘画要追求形神兼备,但是神采是自然地散发出来的,应当让人们自由地体会,而不能强制人们去接受。因此在画上题诗的时候应该注意不要过多地生发,不要直白地表露画中所蕴含的哲理,而只要对画中的形象进行补充说明就行了。

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

原文见明代汤显祖《牡丹亭·写真》。要把初春的景色描绘到纸上是很容易的,但是要把人的伤心的情感画到纸上就很困难了。

这是说明绘画可以轻易地描绘出自然景色,但是却很难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自然景色都是外现的,人人都能够看到,只要如实地刻画下来就行了;但是人的内心是深藏不露的,只能通过交流来感知,仅凭眼睛观察很难捕捉到位,又如何用画笔来表现呢?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语出清代笪重光《画荃》。虚实的笔墨交织在一起,即使没有表现出什么具体的形象,也能够营造出一种奇妙的意境。

画面上虚实的形象相互映衬,常常能够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场景,会引发人们无尽的联想和思索,这样更有助于传达作品的意蕴,更有助于表现抽象的哲理。因此,我们在绘画中应该善于运用虚实相生的笔法来表情达意。

情景入妙,为画家最上关捩。

援引自清代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关捩(li-):关键。从直观的情景当中体现出妙义,这是画家的最上乘的功夫。

在一般人眼中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事物,到了画家的笔下却能够呈现出别样的情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画家有敏锐的眼光和敏感的知觉,能够从平常的事物中表现其内在的神韵,把握事物所蕴含的精妙哲理,这是我们普通人无法做到的。因此说,画家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能够从普通的事物中提炼出独特的情趣和哲理。

画中之白,即画中之画,亦即画外之画也。

出自清代华琳《南宗抉秘》。画面中的空白,就是画面中的另一幅画,也是画面之外的另一幅画。

画面中的空白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空白,画面就不能够体现出虚实和层次的差别,就会失去灵性。但是如果分开来看,空白也是独立于画面的另外一幅画。因为画面中的事物有形态,有曲直,包含在其中的空白也就有形态,有曲直,同时空白延伸到了画面之外,将画面中蕴含的情趣传递得更久远。由此看来,画面中的空白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体现出一定的欣赏价值。

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

出自清代郑燮《题画兰竹》。郑燮(xi-):字克柔,号板桥。要知道绘画和书法是有相通之处的,画兰竹的时候要像写草书和隶书那样用笔。

郑板桥认为作画和写书法有很多相同之处,不仅在高雅的情趣上是一致的,而且很多笔法也是相似的,因此,他就建议人们在画兰草的时候应该借鉴草书和隶书当中的一些笔法。

未画以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

选自清代郑燮《题画》。在作画之前,不要确立一种固定的风格或者模式,在完成一幅画作以后,也不要留下一种固定的风格或者模式。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绘画要不断求新求变,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画地为牢。作画应该讲求浑然天成,不拘俗套,如果在作画之前就事先给自己限定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就不利于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就会妨碍作品的自然情趣的表达。同时,成功地创作完一幅作品以后,也不要把这一风格或者模式一直延续下去,否则就会限制自己的发展前景。

画到天机流露处,无今无古寸心知。

出自清代郑燮《题兰竹石二十三则》。画到蕴含哲理、揭示奥秘的关键地方的时候,既不昭示未来,也不评论历史,它的存在和它所暗藏的玄机只有作者的内心知道。

这是说作者在绘画当中要善于用含蓄的笔法来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使自己内心的秘密通过事物的神韵自然地体现出来,而这个秘密只有志同道合的有心人才能够发现。这样的作品才更加耐人寻味,更能够引发人的关注和思考。

画到神情飘没处,更无真象有真魂。

原文见清代郑燮《绝句二十一首·黄慎》。在画面中有些地方,事物的形象已经化为了乌有,只有神韵和情趣依然散发出来,这个时候我们虽然看不到事物的真实形象,但却能够感受到事物的灵魂。

绘画的精妙之处在于展现事物的神韵,因此,事物的形象不必要求十分完整,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可以尽量省去,这样就可以让事物的神韵自由地散发出来,使画面充满情趣。这样,我们就能在无形当中体悟到事物的灵魂的魅力。

人品不高,落墨无法。

语出清代方熏《山静居画论》。人的品格不高,在作画的时候就会失去法度。

品格高尚的人具有高度的自觉,他们总是在追求自由风格的同时又能够严格地遵循章法,使作品自由而不散漫,洒脱而不失工稳,和谐有序,完美无瑕。而品格不高的人自觉性不高,他们总想着偷工减料,在章法上表现得很随便,因此作品虽然新颖,但缺乏深厚的底蕴。这是告诉我们要练好笔法,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自觉意识。

墨、浓、湿、干、淡之外,加一白字,便是六彩。

语出清代华琳《南宗挟秘》。墨:黑的意思。黑、浓、湿、干、淡之外,再加一个“白”字,这就是绘画中的六彩。

这里所说的六彩,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六种色彩,而是墨水在纸上所体现出来的六种不同的状态,这六种状态可以形成三组对比。有墨与无墨的地方形成黑白的对比,墨多与墨少的地方形成浓淡的对比,旧墨与新墨形成干湿的对比。巧妙地运用这些对比,可以使画面展现出无穷的趣味,形成各种各样的风格。

画手得诗意,笔墨皆精神。

见清代张问陶《题法时帆前辈诗龛向往图》。画家如果在落笔的时候酝酿出了诗意,笔墨中都会散发出神韵。

画家无法用理性的语言来表达诗意,只能借助于形象的元素来表现。画家要在绘画中体现出诗意,就会将自己的情趣灌注在笔墨当中,使事物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够散发出神韵,诗意就自然地蕴藏在了神韵当中。

因为真实,所以也有力。

语出鲁迅《漫谈“漫画”》。鲁迅认为漫画因为反映了真实的生活,所以才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漫画是用简单的线条,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绘画艺术。它的线条简单,技法粗劣,但是却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它讽刺了社会上一些不良的现象或问题,有助于帮助人们改进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漫画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真实性,它反映的是真实存在的社会现象,不是虚构的,也不是联想出来的。如果没有了真实性,漫画也就没有了任何吸引力,将会失去存在的价值。

造化分明是画师,浅红淡绿总相宜。云烟凝处诗中画,流水无声画里诗。

出自郭沫若《题风景画二首》。画师分明就是擅长造化的造物主,他总是能够将浅红、淡绿等各种色彩搭配得恰到好处,使画面体现出自然的和谐。在云烟凝聚和无声的流水中仿佛都蕴藏着无尽的诗意。

这是盛赞画师的高超的手法,不仅将事物描绘得栩栩如生,还能够通过巧妙地搭配,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意境,又能在无声的画面中暗藏丰富的哲理,引发人的无尽思考。

作诗与作画,难得是清新。有品方含韵,无私始入神。

语出郭沫若《题李可染画二首》。作诗与作画一样,最可贵的就是清新的风味。画中有了品味,才能包含气韵,画中剔除了个人的私欲才能够达到神通的境界。

这句话表明作画与作诗都应该追求清新的意境,要追求清新就应该抛除个人的杂念,展现事物自然的神韵,同时还要不拘俗套,追求一种高雅的品味。

史隔页.tif

边条04.tif

自然万象

032.tif

古文观止任处.tif

古文观止任处.tif

419404.tif

◎天象◎

419404.tif

日月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日月通过交替运行,产生了寒冷暑热的气候交替,保证了世间万物能够有序的生长,孕育了这个五彩缤纷的花花世界。这是出自《周易·系辞上》的一句话,它不仅揭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更说明了大自然的造化之力是无与伦比的。

在《周易》当中,很少讲到春秋冬夏,只有寒暑讲得比较多。通过寒暑的对比,人们可以轻松地发现,冬天是冷的极致,夏天则是热的极致,二者都是事物发展的极端。正所谓,物极则反,任何事物若是发展到了极致,都会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这样才能保证万物的和谐。寒暑的交替,亦是此理。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这句话出自《周易·系辞下》。它的意思是说,太阳落下去以后,月亮就会升起来,月亮落下去以后,太阳就会升起来。太阳和月亮在相互交替的过程中,就产生了光明。

日月的不断交替,也说明了纷繁复杂的自然万象,总是处在运动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它们的相互交替和推移,才给予了自然万物得以生生不已的契机,而这也是自然万象变化与发展的规律。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恒(g-ng)在本句中的意思是上弦月,光渐满盈。本句的意思则是,正如上弦月逐渐趋向于圆满,太阳像刚刚升起来一样,比喻事物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这是出自《诗经·小雅·天保》的一句话。

后来,人们对本句赋予了新的意义。由于逐渐盈满的月亮以及刚刚升起的太阳,都有着很强的潜力,而且它们还能长时间地发光、发热。因此,人们也将此比喻后生可畏。也就是说,年轻人只要好好地把握自身,定会有着不可限量的前途。

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

这句话出自《尚书·洪范》。历代学者,对此句注释都不尽相同。如唐朝大儒孔颖达,就将此视为人们对赤道的认识,并注释道:“正当天之中央、南北二极中等之处谓之赤道,去南北极各九十一度。”而清代学者郭嵩焘则对此解释道,“冬夏者,天之所以成岁功也,而日月之行循乎黄道以佐成岁功。”将其视为自然岁月的更替。

其实,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日月的交替与冬夏的更迭,都是非常可观的自然现象。人们只是根据其反映出的客观规律,结合自己的对事物的客观认识,而后才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日掌阳,月掌阴。

所谓“日掌阳,月掌阴,星掌和”。语出《管子·四时》,这是根据邹衍的阴阳学说,对天文地理的一种解读。其中,“掌”就是主管的意思。对此,我们可以将本句理解为,日月分管阴阳。这二者虽互不干涉,但又相辅相成。

后来,也有人将此比喻为各司其职,告诫人们应当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不得越俎代庖,对他人的事情横加干涉。

其中,行(h1ng)的意思是排列次序。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都是按照着一定的规律运行的。其实,这只是一种比喻,人们只是想借此表明,为人只有像日月星辰的运行一样,懂得让位于贤,才能保证国家的昌盛和人民的幸福。

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

陶渊明,东晋文学家,在他身上流传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他在隐居的生活中,常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创作诗文作品。而本句的来源就是《闲情赋》,这是一首以描写男女爱情为主题的辞赋。

其中,“偕”是一起的意思,而景则是光亮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夕阳带着余晖一起落下了山,而明月却早已在云端显现出了自己的光明。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流光。

本句出自南朝时期的宋代诗人江淹的《别赋》。关于此人,还有一个大家所熟知的成语,那就是“江郎才尽”。

其实,江淹在年轻的时候,生活非常清苦,而他在文学上也创作了大量的诗赋,并以《别赋》一文而名动当时。后来,由于他的才华出众,被当时的统治者所赏识,但也因此而荒废了他在文学上的研究,再从他从政以后,就再也写不出这么漂亮的文章了。所以,后人才用“江郎才尽”一词来形容他。

日华粲于芳阁,月金披于翠楼。

本句出自南朝梁诗人江淹的《山中楚辞六首》之二。其中,“粲”字作鲜明、灿烂解,而“月金”指的就是月亮的光华。因此,本句话的大意就是,太阳的光芒鲜明而又灿烂的照耀在装饰着花朵的阁楼上,而月亮那朦胧的光华则笼罩着涂饰着绿漆的高楼。本句辞藻华丽,且通过巧妙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如梦似幻般的美景,令人神情荡漾。

冬夏致日,春秋致月。

这句话出自《周礼·春官·冯相氏》。其中,“致”是“决定于”的意思,而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冬至、夏至和春分、秋分分别有日月所在位置确定。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时令节气,它们是构成天文历法的基本常数。

其实,当我们的社会步入农耕社会以后,我国的劳动人民就根据自己的智慧,通过不断地总结,以日、月、年为主要构成要素,制定出了一套适合农时的历法。如秦汉时期就已成形的二十四节气,更是被人们沿用至今。

日月无私照。

本句摘自“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一文,这是《礼记·孔子闲居》中的名句。其中,“私照”指的是偏袒的光照,而本句的意思则是说,日月普照万物却没有一点私心,任何事物的得到的光照都是平等的。比喻待人要平等,不能故意偏袒某人。

孔子在闲居之时,子夏问道:“禹、汤、文王他们的德行如何啊?”孔子就回答他道:“他们以‘三无私’服务于天下。”子夏为了弄明白,就又问道,“‘三无私’指的是什么?”孔子就耐心地告诉他,三无私就是“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子夏听了,十分高兴,并对孔子作揖拜谢道:“弟子怎敢不领受这番教导啊!”

其实,孔子所说的“三无私”,既是从政的道德,也是为人的原则,对待任何人和事,都要讲求公平、公正,这才符合社会文明发展的大方针。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

据传,当舜帝禅位于大禹时,一些有才德的人、百官以及舜帝集体唱和而成《卿云歌》,全诗气象高浑,文采风流,而本句正是其中之一。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本句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七言古诗《桃源行》。在本句中,王维将桃源生活描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月光下,松影朦胧,房屋上的窗户都关了起来,整个桃源的夜晚一片静谧。而到了早晨,太阳穿梭于朝霞之中,鸡犬争相鸣吠,整个桃源又陷入了一片喧闹之中。在这两幅画面中,夜景全取静物,清晨之景则全取动态之物,动静结合,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向往不已。

其雨其雨,杲杲日出。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怕,甘心首疾。”这是《诗经·卫风·伯兮》中的句子。描写一位妇人期盼丈夫归来的心情,而得到的却总是失望。

所谓“其”,只是语气词,表示祈求的意思。而杲(g2o)杲,则是明亮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越是盼望着下雨,事实上却总是烈日当头。比喻人们经常会遇到与自己愿望相违背的事情。

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杜预是西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学者,是西晋灭吴实现一统时的主要统帅之一。他不仅在军事上谋略出众,在文学上也有着独特造诣。尤其是对《春秋》《左传》等多有注解。而本句就是他在《左传·文公七年》中的注解之一。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冬日有可取之处,夏日则有可惧之处。后然常以此比喻,就算是坏人也是有优点的,好人也有不足之处,不能以偏赅全,应当公平、公正的对待别人。

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

这句话原为:“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随日所照而名之也。”出自于《尔雅·释山》。

本句大意是,夕阳照射的一面就是山之西,而朝阳所找到的地方就是山之东。这与河之阴、阳的叫法一样,都是根据日光照射的不同,而给山峦命名的。

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而莫使之然。

这句话出自《淮南子·主术训》。本句话的原意是,冬天里太阳会发出光和热,夏天里太阳也会经常躲藏起来,万物都是按照着一定的规律生长的,根本就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这里是指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们应当顺其自然,而不能逆流而上。后来,也有人将此用在政治上,比喻统治者应当顺从民意,多实行仁政,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日一北而万物生,日一南而万物死。

扬雄,西汉学者。其本姓杨,但因其喜欢标新立异,就易姓为扬。他自幼好学,博览多识,不喜言谈而好深思。其所著的《太玄》就是通过对《周易》的深入研究,模仿而作。但二者又有所不同,《太玄》之中掺杂了儒、道、阴阳三家的思想,内容更是艰涩难懂。而本句正是出自于其所著的《太玄》,不过这句话在内容上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在本句中,北和南的词性都有所改变,是名词作了动词,可以译为“向北行”“向南行”。因此,本句的意思就很清楚了,太阳向北运行时,则万物复苏开始生长;当太阳开始向南运行时,万物则相继死亡或凋零,这在当时已经算是很了不起的发现了。

在本句中,“葵藿”(hu7)指的就是向日葵,而光曦指的则是阳光。这句话的大意是说,自己要像向日葵那样,倾心地追逐着太阳,从早到晚都要接受太阳光的滋润。比喻做人要有坚定地信念,只要永不放弃,就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未明先见海底日,良久远鸡方报晨。

唐朝诗人方干,擅长律诗,辞藻清润小巧,警句颇多。有一次,他因偶得佳句,就欢喜得雀跃不止,却不慎将嘴唇跌破,后来,就有人因此称呼他做“缺唇先生”。本句出自他的《题龙泉寺绝顶》,也是警言妙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还没亮就已将看到了躲在海平面以下的太阳,等了很久才听到远方晨鸡打鸣的声音,这是作者登高而望时的感触。后来,人们就以此比喻,只有多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让我们看得更加高远。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李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合称“李杜”。他前人的传统既有批判又有继承,形成独具一格的浪漫主义诗派,其歌行体和七绝更是达到了后人难及的高度,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本句节选自他的《日出入行》,也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其中,“隈”(w8i)指的是山的角落处。这句话的大意是,太阳从东方山峦的角落里升起来时,就像是从地面下钻出来似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山西省永济市的鹳雀楼,由于楼体壮观,且结构奇特,再加上它所处的地方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争相来此放歌抒怀,并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其中,以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为出名,而本句也正节选于此。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夕阳依傍着群山慢慢地沉没下去,滔滔的黄河水则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而去。前半句写的是远景,落日与群山,后半句写的则是近景,把黄河水描绘得十分壮观。同时,这也说明了,自然万物都处在一种动态之中,都有着蓬勃的生机。

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

鲍照,南朝刘宋文学家,杜甫曾在《春日忆李白》的诗中,对鲍照的诗文也做出了“俊逸鲍参军”的评价,形容其诗文隽秀,有着超凡的气质。其所作《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每一首都可作为其代表之作。而本句正是出自于其中的第五首,也延续了其俊逸的风格。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你们看那城头的太阳,今天晚上虽然落了下去,但是明天它还会再升起来的。意在告诫大家,不要为一时的挫折而苦恼,大家只要坚持下去,所有的困难都是可以解决的。

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

谢朓,南朝齐代诗人,他在青年的时候便以文采出众而闻名于天下,因为人们常将他与谢灵运对举,所以人称“小谢”。后来,他还参与过竟陵王萧子良的文学活动,为“竟陵八友”之一。本句节选自他的《和徐都曹出新亭渚诗》一文。

其中,“日华”指的是太阳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朝阳刚刚升起,霞光洒在江面之上,好像在水面上泛动着;而青草在沐浴着霞光的同时,也在迎风招展,春日的风光好像都浮现在了青草的绿叶之上。诗人以清鲜明丽的笔法,将阳光、江水、风、青草等,都赋予了一定的“动”感,流露出了对自然之景的无限喜爱,真可谓是别具匠心。

倾心比葵藿,朝夕奉光曦。

这句话也是出自于一首咏日的诗,作者是唐朝诗人李峤,诗名为《日》。

在本句中,“葵藿”(hu7)指的就是向日葵,而光曦指的则是阳光。这句话的大意是说,自己要像向日葵那样,倾心地追逐着太阳,从早到晚都要接受太阳光的滋润。比喻做人要有坚定地信念,只要永不放弃,就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瞳瞳太阳如火色,上行千里一刻。出为白昼入为夜,圜转如珠住不得。

唐朝诗人白居易,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将文章合为时而著,将诗歌合为事而作。为此,他也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以及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文,对后世有着重大的影响。其在诗词上的成就,仅次于李白、杜甫,甚至还有人将他们三人合称为“李杜白”。这两句节选自他的《短歌行》。

其中,“瞳(t5ng)瞳”是指太阳初升是逐渐变亮的样子,而“圜”(hu1n)则是指围绕的意思。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刚刚升起来的太阳,就像是一个火球,但它用不了一刻钟就能上升一千里。它升起来的时候就是白天,它落下去的时候就是黑夜。就像是一个不停转动的珠子一般,根本就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

影未沉山水面红,遥天雨过促征鸿。

本句出自晚唐诗人李中的《夕阳》。其中,“征鸿”指的是远飞的大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把水面都映红了,而在那刚下过雨的天际,有一排大雁正在向远方飞去。其实,作者的一生并不如意,他在政治上屡屡受挫,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再加上连年的战乱,令其饱受亲朋离散之苦。作者在写本诗之前,也是因景生情,勾起了自己的归乡之情,故有此作。

落日照平流,晴空万里秋。

徐铉是宋初的文学家,且善工于书法,喜好李斯小篆。其与弟徐锴皆以文著成,时人称其为“二徐”,同时他又与韩熙载齐名,因此有人合称其为“韩徐”。他的诗用词平易,内容率真自然,与白居易的风格颇为相近,本句正是出自其所作的《赋得秋江晚照》,在语言风格上也有此特点。

其中,“平流”指的是平静的流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落日照在平静的流水之上,万里晴空没有一片云彩。

落日衔遥树,晴虹画半江。

本句出自宋朝诗人胡宿的《甘露寺》。其中,“晴虹”是灯的别称,并非是雨过天晴后出现的彩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落日好像是被挂在了一棵离我们很远的大树之上,横挂在江水的中间,就像是一盏红灯一般。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中国北宋时期重要的文学家、史学家。而且,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以散文最高。本句就是节选自他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将滁州一带幽美的自然景物描绘了出来。

本句原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其中,林霏指的是林间的云气,而岩穴指的则是山洞,至于暝是阴暗的意思。因此,本句可以解释为,太阳出来以后,林间的雾气就消散了,烟云聚拢的时候,山谷岩穴等就变昏暗了,根据明暗交替的变化,就能判断出山间的早晨和晚上。这是作者对山间景物的描写。

白日一照,浮云自开。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而且,他在文学艺术方面的造诣极高,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所创作的诗词,多以清新豪健为主,善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本句就选自他的《贺端明启》,也有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要太阳光一照,所有的浮云都会散开的。文辞清新,没有丝毫的拖沓,很符合苏轼一贯的写作风格。

其中,“骞(qi`n)然”指的是飞起来的样子。这首诗的大意是指,东边的太阳升起来以后才有光明,驱逐着黑暗中的残星和残月。忽然之间,太阳一飞冲天,万里河山就都在它的照耀之下了。朱元璋这是以日自喻,表达了自己壮志为国的雄心。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古时,人们常以明月寄相思。本句本为汉朝一无名氏所作的《古诗十九首》之一,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所谓的“三五”是指每月农历的十五,而“四五”指的就是每月农历的二十。另外,根据神话传说,在月亮中住着蟾蜍和玉兔,因此,也有人喜欢用蟾兔代指月亮。由此可知,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十五的月亮圆圆的而没有缺陷,到了二十的时候,就不那么圆满了。

其实,这两句并非写月,而是主人公盼望丈夫归来时的急切心情。当她盼到十五月圆的时候,丈夫没有回来,等到月缺的时候,丈夫还是没有回来!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能以明月寄托自己的相思之苦。

两头纤纤月初生,半白半黑眼中睛。

本句选自汉朝一无名氏所作的《古两头纤纤诗》。

所谓“纤纤”指的是物呈尖细状,这里指的是上弦月的形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两头尖尖的新月刚刚升起来,一半白色一半黑色,就像是人的眼睛一般。在本句中,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新月的形状。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曹丕,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燕歌行》本是乐府的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是由曹丕独创的。曹丕所作的《燕歌行》共有两首,描写的是妇女的秋思之情,本句选自这两首中的第一首。

落日多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本句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本文的上阕是:“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据此,我们可以将本句解释为,还有多情的太阳,仍然照着诗人与朋友在那里话别,而远处的青山,只需轻轻一点就能撕破横在天际的云朵。上阕不仅描绘出了暮春时节的景色,也表现出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

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

马致远,元朝时著名的作家,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后人尊为“曲状元”,在元代的文学史上,具着有极高的声誉。本句节选自其所作的《双调·夜行船》。曲作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可谓是豪放与清逸兼有。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眼前的夕阳又要落山了,只见它下落速度,与下坡的马车差不多。比喻世风时下,暗讽当朝统治者的无能。

又是红轮西坠,残霞照万顷碧波。

白朴,元朝著名的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他的词曲多为咏景之作,曲调清新秀丽。本句正是出自他的《小石调·恼煞人》,也延续了这方面的写作风格。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夕阳又要落下去了,天上残余的晚霞映红了广阔无际的水面。作者借晚景抒情,表达出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东头日出光始出,逐尽残星并残月。骞然一转飞中天,万国山河皆照著。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较为贫寒,也没有深厚的文化,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竟成为了一代有为之主,在历史上也是一位传奇式的皇帝。而本诗也是由他所作,诗名为《咏日》,整篇诗文中充满了王霸之气。

其中,“骞(qi`n)然”指的是飞起来的样子。这首诗的大意是指,东边的太阳升起来以后才有光明,驱逐着黑暗中的残星和残月。忽然之间,太阳一飞冲天,万里河山就都在它的照耀之下了。朱元璋这是以日自喻,表达了自己壮志为国的雄心。

所谓“皎皎”是明亮的意思,“星汉”指的就是银河,“西”字在此处作动词用,意为“向西”,而央字则是尽头的意思。因此,本句的意思是说,那皎洁的月光啊,照着我的空床,银河转而向西流去,夜虽已深,但还没有到尽头。这句话所描写的是初秋深夜时的景色,在初秋傍晚时分银河应该是西南向,只有到了深夜才会转而向西。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本句出自三国魏时的文学家曹植所作的《七哀诗》。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明亮的月光照在高楼上,月光却在那里来回移动着不敢前行。曹植在写作本句时,诗情与寓意浑然一体,其意旨含蓄,笔法深婉,有着“情兼雅怨”的特点,这也为下文的哀怨之情做好了铺垫。

昨三五兮既满,今二八兮将缺。

南朝宋代谢灵运,留下了许多关于明月的诗句,本句就是节选自他的《怨晓月赋》。

所谓“三五、二八”,分别是指农历十五、十六日,而“既”则是指已经。这句话的大意是说,昨天是农历十五,月亮已经非常盈满了,今天是农历十六,月亮就要有些缺损,不够圆满了。比喻人生不可能事事圆满,总会有不如意的事情。

宵月辉西极,女圭映东海。

南朝梁代江淹,在入仕之前佳作颇多,但在入仕之后,却鲜有巧言妙句。而他所作的《效阮公诗》十五首,也是他在刚入仕时所作,本句就节选自其中的第九首。

其中,“宵月”指的夜晚的月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夜月现在只能在天空的最西边发出光芒了,而东边测日影的仪器已经能够投射出了海上的光影了。这里描写的是月亮即将落山前的黎明时分。

唯余故楼月,远近必随人。

本句出自南朝梁代诗人朱超的《舟中望月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现在我只剩下故居中的月亮了,无论我走到哪里,它都会时刻跟随着我。后有人用此比喻,做人做事应当忠诚,不应三心二意。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陈子昂,唐朝文学家,是初唐诗文革新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在创作诗文的时候,力主汉魏风骨,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因此,其诗文多以风格质朴明朗,格调苍凉激越见长,对初唐诗风的转变有着不小的贡献。本句节选自他的《春夜别友人》,也颇具汉魏遗风。这两句诗的大意是指,一直到了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作者早送别友人之时,准备了丰盛的酒宴,此处便是作者与友人彻夜话别之景,表达出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两句诗出自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意境空明,缠绵悱恻,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读来脍炙人口,可谓是千古绝唱。可惜的是,作者在一生中只留下了两首诗。但是,本诗却为他赢得了“以孤篇压倒全唐”的美誉,闻一多先生对此也曾夸赞道“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也算是一个不小的成就。

其中,“滟(y3n)滟”,指的是水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月光照耀在春江之上,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水都有着明亮的月光。作者在此处,通过春江、明月的交替出现,勾勒出了一幅唯美的春江月夜图,将人们的思维带进了一个神奇而又美妙的世界。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唱歌的时候月亮就徘徊在我的身边,当我跳舞的时候,影子也会随着我一起舞动。作者在此处,巧妙地将月、影联系在一起,它们对自己好像都很留恋,这也表现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寂,以及自己那狂荡不羁的性格。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唐朝诗人李白,一生之中其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为此也写下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篇佳作。本句就是他在二十五岁时,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渡荆门送别》中的一句。

所谓“天镜”指的是天上明月就像镜子一般,而海楼则是比喻海上的云形很像高楼,也可作海市蜃楼讲。这句话的意思是,月亮在天空中运转而下,就好像是一面从天上飞下来的明镜一般,而云层错综交结则构成了一幅海市蜃楼的幻影。诗人将夜空的迷人景致,分别以鲜明的形象做比,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本句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朗月行》。在这首诗中,作者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于丰富的想象,表明了自己在儿时对月亮那种幼稚而又美好的认知。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小的时候不了解月亮,只是将它呼做白玉盘。作者在此处,以白玉盘作喻,将月亮的形状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让人感到非常的新颖有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本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白,名为《静夜思》。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明亮的月光照耀在床前的地上,地面上好像泛起了一层白霜。当我抬起头来,只看到了挂在天空中的那一轮明月,当低下头时,却想起了远方的家乡。这首诗虽然只有二十个字,但是诗人却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唐朝诗人,其所作的《望月怀远》,可以说是望月怀思的千古名篇。全诗写景与抒情并举,情景交融为一体。文辞明快铿锵,意境幽静秀丽,表达出了其内心真挚的情感。其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是被传为千古佳句。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明月从海面上升起,与此同时,远在天边的亲人们和我一样,都在遥望着月亮。作者通过这两句诗寄景抒情,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意。在古时,人们对月亮有着深厚的感情,而望月怀人,也经常被人拿去作为诗词中的主题。不过,在这类诗文中,能够像张九龄这样能够描绘出如此幽清淡远意境的人并不多见。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唐朝诗人李白,号称诗仙,我国古代最伟大浪漫主义诗人之一。本句选自他的《关山月》,这本是古乐府词牌,主要以伤离别为主。他在这首诗中,既有继承,又有发挥,充分体现了自己的浪漫主义气质。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皎洁的月亮从天山处升起,轻轻地漂浮在苍茫的云海中。作者在此处将在大海上比较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关联到了一起,显得既新鲜又壮观,构成了一幅包含着山、月两种因素在内的边塞图景。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本句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之一,这首是李白诗作中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唱歌的时候月亮就徘徊在我的身边,当我跳舞的时候,影子也会随着我一起舞动。作者在此处,巧妙地将月、影联系在一起,它们对自己好像都很留恋,这也表现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寂,以及自己那狂荡不羁的性格。

本句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宿蓝溪对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明月是没有心的,它根本就不懂得人们的感情,只是人们自己觉着是它跟着自己罢了。后人也常用此句比喻,做人不要总想着别人都对自己很依恋,那只是自作多情的表现。正所谓是,落花无情,只是流水有意而已。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

徐凝,唐朝诗人,与韩愈、白居易、元稹等皆有交往,曾客游于扬州。晚年时,他根据这段回忆写下了《忆扬州》一诗,本句正是选自其中。

在本诗中,无赖表示的是情人间的用语,是以骂的形式表现爱的感情。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假如将天下美好的月夜分成三份,那么将会有两份会赖在扬州不肯走。作者通过拟人的手法,反衬出了扬州月夜之美。

月生十五前,日望光彩圆。月生十五后,日畏光彩瘦。

这两句出自唐朝诗人刘猛的《月生》。其大意是说,月亮在十五以前,每天都盼望着它能日渐增亮、变圆;但是,过了十五以后,又害怕他会一天天的黯淡、清瘦下去。作者以此比喻,人们在没有获得成功以前,总想着如何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可是,一旦自己的目的达到了,就会产生患得患失的情绪,总是害怕自己会失去它们。其实,这只是一种杞人忧天的心理,大家完全不用如此担忧。

众星中夜少,圆月上方明。

温庭筠,唐朝诗人、词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据载,在晚唐时科考律赋采用八韵为一篇,而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之后八韵即告完结。因此,当时也有人称他为“温八叉”。其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词则与韦庄齐名,时称“温韦”。本句选自他的《月中宿云居寺上方》,体现出其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本句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月》,这也是作者以月感怀的佳作之一。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天上,秋天就要来了,而在人间,月光也更加明亮了。在这句话中,诗人通过天上、人间的对比,将临近秋日的夜景的恬静,清晰地描绘了出来。同时,作者也是在感慨,天理循环总是规规矩矩,可人间正道却充满了沧桑。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于良史,唐朝诗人,其五言律诗措辞清丽超逸,讲究对仗,且诗文多以写景为主,构思十分巧妙。其诗文只存有七首,每篇皆为佳作,其中以《春山夜月》为最佳。本句便是这首诗中的有名的佳句。

其中,掬(j$)字的意思是双手捧取。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双手将水中的月亮捧起来,山花馥郁之气沾满了衣襟。这句诗,从字句到意境都能给人带来诗意盎然的情趣,尤其是“掬”“弄”二字,既能体现出水清月亮,又能体现出花的芳香,由情入境,可谓是神来之笔。

海上明月出,禁中清夜长。

白居易,唐朝诗人,曾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本句所选之《禁中月》,就是一篇感叹时世的作品。

所谓“禁中”指的便是宫中,这时作者与公众所作。这句话的意思是,明月从海面上生了起来,而宫中的漫漫长夜才刚刚开始。这是作者对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及旧官僚集团的黑暗统治,发出的不满与无奈。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本句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宿蓝溪对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明月是没有心的,它根本就不懂得人们的感情,只是人们自己觉着是它跟着自己罢了。后人也常用此句比喻,做人不要总想着别人都对自己很依恋,那只是自作多情的表现。正所谓是,落花无情,只是流水有意而已。

这句话所指的上方,并非是空间方位上的上方,而是指道家所言的天上仙界。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夜空中的星星虽然在月亮最亮的时候很少,但是它们在上方的仙界中却要比月亮明亮。这句话也体现出了作者对事物的客观认识,虽然他不清楚上方真的有仙界存在,但是他却能够肯定,在夜空中看得星星少,并不代表着他们的光亮会比月亮弱,有着一定的科学性。

月有万古光,人有万古心。此心良可歌,凭月为知音。

范仲淹,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作为文学家,范仲淹在其一生之中,为我们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岳阳楼记》、《渔家傲》等。而这两句话则是出自他的诗作《明月谣》,也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月光有着万余年的经历,人心也有着长久的积淀,只要人们一心向善,那就是可歌可颂的人,可以将明月引为知己。作者此言,还是在劝诫人们,只有向善为善,才能名留千古。

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送还云别。

这三句词出自北宋词人李之仪的《忆秦娥·用太白韵》,这是作者为和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而作。这几句话的意思是,霜风吹散了云,洗出了山头的月亮。而山头的月亮,将云迎接回来,又将云送走了。这几句是本词的上阕,以写景为主,体现出了月夜的幽静深美。尤其是最后一句,描写云归云别,更是衬托出山月的皎洁。

天面碧琉璃上,印弯弯新月。

宋朝词人李之仪,是苏轼的弟子,也是元祐文人集团的成员之一,比较擅长作词,时人常称其“多次韵”,其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等。本句出自他的《好事近·再和》,其中就穿插着“次韵”的运用。

这句话的大意是,夜空就像是一个碧绿色的光莹透明之物,上面还印有一轮弯弯的新月。这是为和第一篇《好事近》而作,也是作者的即景生情之作。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与其父晏殊皆为北宋著名词人,其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本句出自他的《临江仙》,这首词是作者抒发对一歌女的怀念之情而作。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年陪伴她离去的明月,依旧悬挂在夜空之中,而我思念的佳人却已不知去处。作者在本句中,以虚笔作结,其思念之情也显得特别深长。后来,人们也经常引用“彩云归”,比喻美好的事物将会飘然而止。

新月又如眉,长笛谁教月下吹。

本句出自北宋词人晏几道的《南乡子》,这是作者为怀念旧人所作。全词意境隽永,曲折往复,既显亮丽又不失庄正、大方。

这句话是本词的第一句,这是作者当时的所见所感。意思是说,到了黄昏的时候,又看见了一弯如眉毛般的新月,是谁在月下教人吹奏乐曲呢?作者在本句中说眉如新月这是写景,后半句则隐含着对旧人的思念之情。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念奴本是唐天宝年间著名的歌伎,后依此而作词牌名《念奴娇》。本句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念奴娇·中秋》,此时苏轼被贬黄州,因登高望月感怀而作。

所谓的“桂魄”指的便是月亮。这句话的大意是,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令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面对着眼前皎洁的月亮,加之自身被贬的现实,勾起了作者无限的联想,这是作者在苦闷时寻求解脱、却又无可奈何的举动。

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

黄庭坚是北宋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诗歌方面,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在宋代诗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不过,他在词作上也有着很高的成就,在北宋后期也有着相当高的地位。本句便出自他的《念奴娇》一词。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桂树的影子疏密有致,有谁敢说今天晚上的月光不够明亮?作者在此处描写的是八月十七日的月亮,为了表现月光依然皎洁,作者用主观上的喜爱,去弥补它在自然上的缺憾,突出了月色之美与自得其乐的雅兴。

玉斧为谁,冰轮如许,宫阙想寒深。

北宋词人张元干,其早年之时,词风婉媚,在南渡以后,多以时事主题发表感怀,词风转为豪放,是辛派词人的先驱。本句选自其转型之后所作的《念奴娇·代洛滨次石林韵》。

其中,“玉斧”相传是月中吴刚砍月中桂树时用的斧子,用它砍树,树受创后随即愈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吴刚拿着玉斧砍桂树是为了谁?月光虽然还是那么的皎洁,但是月宫之中,恐怕是非常寒冷的吧!这是作者对混乱的时局,发出的无奈之语。

万里碧空如洗,寒浸十分明月,帘卷玉波流。

本句出自北宋词人张元干的《水调歌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万里无云的碧空,明净得就像洗过一样,明月完全浸泡在寒冷之中,皎洁的月光就像白玉帘一般随波卷起。作者在创作这首词时,正值北宋灭亡之际,这也是作者内心凄凉的真实写照。

霜盘玉隐倒团金,迥水秋天碧野侵。

李弥逊,北宋诗人,他的诗文并未受到苏轼与黄庭坚的影响,遣词用字都很新鲜轻巧,在当时可以算是独来独往了。本句所选之《秋月回文》,也属于比较独特的一例。

这两句话是全诗的首联,也是一句回文诗,倒着读也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月亮渐渐褪去了白玉一般的光芒,渐渐露出了微弱的金光,远处的秋水被一片碧绿给包裹住了。

翠柏红蕉影乱,月上朱栏一半。

孙道绚,南宋著名女词人,其子为南宋著名文学家黄铢。这两句选自其所作之《如梦令·官词》。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苍翠的松柏和红艳的芭蕉树叶子,在地上的影子交错在一起,就像是一道红栏杆一样遮挡着月亮,人们只能看到一半。

月忽飞来堕我旁,我还飞入月中央。

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其一生力主抗金,与范成大、陆游、尤袤合成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本句选自其《中秋前一夕,携酒与子仁侄登多稼亭》一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月亮忽然飞来并落到我的身旁,在我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我就已经飞到了月亮的中间。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姜夔,南宋词人。他曾在合肥有过一段情缘,其所作之词《踣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便是据此而作,本句正是节选于此。

这句话的大意是指,在明月的照耀之下,淮南的群山竟然显得如此清冷,她就这样独自一人离去了而无人照管。作者在本句中,表现出了一种深深地负疚之感。

一二三四月如眉,积累如梳截半规。玉斧昼夜修不彻,修伐圆镜当空垂。

赵汝鐩,南宋诗人,他是江湖诗派中笔力比较雄放的诗人,有不少作品反映的都是当时的民生疾苦,以及风土人情。本句出自他的代表作之一《瑶娥曲》,反映的就是这方面的生活。

其中,半规是半圆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初一到初四,月亮就像是一弯细眉,不太容易看得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就慢慢地成为了半圆的形状。在月宫中吴刚拿着玉斧不停地砍着桂树,修葺着月亮的形状,用不了多久就会有一轮圆月高挂在空中了。

人间执热难为睡,起听松风视月明。

方岳,南宋诗人、词人。其诗风格朴素自然,通俗易懂。因受杨万里、范成大等人的影响,加之自身的喜好而自成一体,与时人刘克庄齐名。本句出自其《月夜》,在创作风格上延续了其清新自然的诗风。

在本句中,执热的意思就是酷热。因此,本句我们可以理解为,在人间酷热难耐,搅得人们难以入睡,半夜起来倾听微风吹过松树的声音,看看天上皎洁的月亮。本句是这首诗的首联,作者先以酷热的天气入手,表现出了内心的急躁,接着又写了清风明月,将人引入到了一个清新自然的意境,让人有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误踏瑶阶一片霜,侵鞵不湿映衣凉。

徐舫,元朝诗人,年幼之时好武,成人后则弃武从文,潜心研究睦州诗派的作品,且有小成。本句选自其代表作之一的《月色》,遣词较为清丽。

这句话的大意是指,月光就像是霜露一样白,我还以为自己误入瑶台仙境了呢,谁知道这些霜露却没有将我的鞋子打湿,只有感到微微的清凉而已。

江南小儿不识愁,新月指作白银钩。

迺贤,元朝葛逻禄诗人,是黄金家族的后裔,长于诗词,与当时的韩与玉、王子充合称为“江南三绝”。本句选自作品《新月行》,这是一首七言长句,诗风旷达易懂,不拘于小节。

这句话的大意是指,生活在江南的小孩子根本就不知道发愁,看着天上的新月,就指着叫道那是白银做成的钩子。

映水有钩鱼怯钓,衔山无箭鹤疑弓。

本句出自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新月》一诗。这句话意为,倒映在水中的新月,就像是钓钩一般,鱼儿们都有些胆怯了;而衔在山口的新月,虽然没有箭矢,却也使得鹤疑为射鸟的弓矢。比喻做人做事若是疑心太重,反而于己不利。

明月在天烟在溪,烟中看月无光辉。

本句出自明朝诗人张琦的《黄昏步溪上见烟月可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明月高高挂在天上,在小溪之上升腾起了一片薄雾,透过薄雾看天上明月,它所有的光辉好像都被挡到了一般。这是作者在黄昏明月初升之时,透过溪水上的雾气,看到的明月若隐若现,给人带去一种扑朔迷离般的感觉。

长春明月夜阑干,起视当眉尺五间。

徐渭,字文长,明朝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画家、戏曲家,是个多才多艺的全才。本句出自其《宿长春祠夜半朱君扣榻呼起视月》一诗。

其中,夜阑干指的是夜深的时候,当眉就是当头的意思,而尺五则是形容距离非常近。这句话就可以解释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明月照在长春祠上,当我起来赏月的时候,才发现月亮就在我头顶五尺的地方。

古来一片长安月,对之万种人情别。

身为明代文学家、戏曲家的屠隆,可以说是个怪才。他不但有博学之名,还精通曲艺,经常编写戏曲,有时还会演戏,有着自己的戏班,编排过最早的话剧,当时称为“宾白”。本句选自其长篇诗作《长安明月篇》,从整体上看,诗风颇显俊逸潇洒。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照在长安之上的明月从来就没有改变过,对于不同的人,它总会有着不同的风情。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

纳兰性德,满洲正黄旗,清初著名词人,其父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纳兰性德自幼便聪颖过人,读书时过目即能成诵,在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均有一定造诣。不仅如此,他还继承了满族习武的传统,精于骑射。这两句话选自其《蝶恋花》一词。

其中,“昔”字通“夕”字,而“玦”(ju9)指的是有缺口的玉环。这两句话的大意是,最能体会人间辛酸悲苦的就是天上的月亮。只有一天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玉环,其他的时候都是有缺口的玉环。这首词是作者为亡妻所写,在这两句中蕴含了作者无限的哀伤与怀念,表达了他对亡妻的真挚爱恋。

星辰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郑风》是《诗经·国风》中的内容,里面一共收录了二十一首诗歌,本句便选自其中的《诗经·郑风·女日鸡鸣》一诗。

其中,“兴”是起床的意思,而“明星”指的则是启明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人半夜起床观赏星空,天上的启明星发散着灿烂的光芒。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本句出自《诗经·小雅·大东》一诗。其中,启明、长庚指的都是金星,只是由于它在早、晚出现的方位不同,人们就将塔误做两颗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空的东边有颗启明星,而在天空的西边则有一颗长庚星。其实,人们有这种理解,与人们追求完美的思想有关,一东一西,正好形成对称,非常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本句与前一句一样,同是选自《诗经·小雅·大东》一诗。箕、斗指的都是星座名,皆因其形状而命名,所谓挹则是用勺舀的意思。这句话的大意是指,在天空的南边有个簸箕,但却不能簸扬;在天空的北边有个盛酒的斗,但却无法用勺舀酒喝。这是一种比喻,说明天上的星斗,可以根据不同的排列组合,构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牵牛西北回,织女东南顾。

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与其弟陆云皆有才名,诗人将其合称为“二陆”。本句选自陆机的《拟迢迢牵牛星》,这首诗是仿《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而作。

其中,“牵牛”指的便是牛郎星,而“织女”则是指的织女星,二者一颗在银河之东,一颗在银河之西。这句话的大意是指,牵牛星望着西北方,而织女星则看着东南方。这是因为二者之间有着银河相阻,只能隔河遥望。

更移斗柄转,夜久天河横。

隋炀帝杨广,少时便聪颖异常,长于诗文,是隋朝时期著名的诗人。本句选自其所作之《月夜观星诗》。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斗七星的勺柄和银河的位置,都会随之改换位置。这是一种非常客观的看法,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奔龙争渡月,飞鹊乱填河。

宋之问,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多才多艺,不仅长于文辞,而且工于书画,甚至还力绝于他人,世称“三绝”。本句就选自他的作品《牛女星》一诗。其中,“飞鹊”指的是神话传说中,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为牛郎、织女在天河上搭桥的鹊群。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腾飞的巨龙争着往月亮上飞去,而飞鹤则争相在银河之上搭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本句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旅夜书怀》,这是作者出蜀东乘船经渝州、忠州一带时所作。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辽阔的原野之上,天边的星星就像是垂在地面上一样,明月的倒影在江水中翻涌,这才让我看清了大江正在奔流向前。这两句话写的是远景,读来相当有气势,正所谓天大地广,在月光的照耀下,滔滔的江水奔流而去,这就像是一幅气势澎湃的画卷一般,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送河源隔座看。

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其诗作构思新奇,风格浓丽。本句所选之《碧城三首》其一,通篇采用了隐喻的手法,全诗都显得有些幽晦深曲。

“河源”指的是黄河的源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仙女住在天上)当繁星沉于海底之时,只要坐在窗前便可看到,当雨过黄河源头之时,即便是隔座山她也能看清。作者在这两句话中,引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根据南宋周密所撰之,汉朝张骞曾为寻黄河源头,曾乘木筏直至天河,巧遇到牵牛与织女二星宿;另一个是战国时的宋玉所描绘的巫山神女与楚怀王梦中相会的典故。这句话表面上看是写仙女所见之景,实则暗写仙女在佳期幽会之事。在本句之中,作者的设想新奇,用典巧妙,加之遣词幽深,描写的景象又十分壮美,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

举头咫尺疑天汉,汉斗分明在身畔。

潘阆,宋初隐士、文学家,其诗风与孟郊、贾岛相近,也善于词作,本句就选自其《酒泉子》一词。“天汉”是银河的古称;“汉斗”是银河与北斗的合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我抬起头时,我怀疑银河离我只有咫尺之遥。但是,银河与北斗星明明就在我的身旁啊。

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古时,很多词人在创作有关七夕佳节的作品时,都以伤感的基调作诗、填词。不过,北宋词人柳永,在他的作品《二郎神》一词中却一改常态,将牵牛、织女相会的美丽传说,演绎成了一个纯情浪漫的爱情故事,并借此抒发了自己对纯真爱情的向往。

这句话的大意是指,在目力能够看到的最远的天穹之处,有些淡淡的云彩,在偷偷地飘过,银河所发出的明亮的光芒从天穹之上倾泻而下。

天高夜气严,列宿森就位。大星光相射,小星闹如沸。

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不仅善于词作,诗作也是冠绝当时。如这两句就选自其《夜行观星》一诗,就是一篇难得的佳作。其中,所谓“列宿”(xi&)指的便是满天的星宿。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黑夜填满了高高的苍穹,满天的星宿森然就位,较大的星星争相发出光芒,较小的星星则沸沸腾腾地闹成一片。

这句话的大意是指,秋风刮了起来,白云在天上飘飞;草木都枯黄凋落了,鸿雁也开始了南归。作者在这句话中虽然用语朴实自然,但却将事物的形象刻画的十分鲜明,不仅描绘出了秋天的自然景物,还烘托出了秋天所特有的那种萧条与冷落的气氛。

秋风萧萧愁杀人

本句出自《古歌》一诗,这是汉朝一无名氏所作的乐府诗歌。本诗的主要内容,体现的是客居胡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其中,“萧萧”是个形声词,表示风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秋风萧萧地吹过,更加让人愁闷难耐。这句话是本诗的第一句,作者便将自己心头的万缕愁绪,全都化作了烈烈秋风,抒发了出来。

和风习习薄林,柔条布叶垂阴。

陆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少时便有奇才,以文章冠绝一时。本句出自他的乐府诗《董桃行》。其中,“薄”是靠近的意思,而这句话的大意则是指,微风缓缓地吹向了树林,柔嫩的枝条和密布的树叶都还垂在树荫之下。这句诗描写的是晚春时节的景象,给人一种清新惬意的感觉。

春风摇蕙草,秋月满华池。

本句出自南朝齐代著名诗人谢朓的《同咏乐器·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春风轻摇着蕙草,皎洁而又圆满的秋月照在水池上。这句话是用来形容琴音的优美,就像是春风拂面,月华满盈一般,给人一种祥和而又静谧的感觉。

拂林花乱彩,响谷鸟分声。披云罗影散,泛水织文生。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其一生留下的诗作也有不少名篇佳作。这两句便选自《咏风》一诗中的颔联、颈联两句。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风)拂过树林,花影逐渐缭乱了起来,群鸟此起彼伏的啼鸣声响彻了山谷;(风)吹开了厚厚的云层,搅得它们形影离散,它掠过水面的时候,也带起了阵阵的涟漪。本诗通篇不见一个“风”字,但句句却又都是写风,相比虞世南的《咏风》,在意境上更加开阔得多,将无影无形的风描绘得活灵活现。

斗大明星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

龚自珍,清朝文学家、思想家,开创了近代文学的先河。在其一生之中,共有三百五十余首诗作传世,本句选自其中的《秋心》一诗。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无数如斗般大小的星辰发出了耀眼的光芒,而天空中明月只能坠于林梢之间。作者此言是以落月自比,暗讽无能之辈煊赫一时,而有才之士却不得重用。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因在政治上屡屡受挫,后投汩罗江而亡。屈原不仅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著名诗人。他在文学之上,不仅开创了“楚辞”这种文体,还开创了“香草美人”这一传统。本句便选自其代表作之一的《九歌·湘夫人》一诗。

其中,“袅(ni2o)袅”形容的是风儿吹动的样子,“洞庭”指的便是洞庭湖,而“波字”在本句中则当做动词用,指的是水波因风而起的浪花。这句话的大意是指,阵阵秋风轻轻地吹拂着,洞庭湖上荡起了层层微波,树叶儿也片片飘落下来。这句话看似是写景,但是作者却在这凄清的景色之中,加入了一丝绵邈的情思和淡淡的哀愁。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在我国的历史上,有不少皇帝都是很有才名的,本句便是汉武帝刘彻在巡行河东,与臣下泛舟于汾河之上时所作,题为《秋风辞》。

这句话的大意是指,秋风刮了起来,白云在天上飘飞;草木都枯黄凋落了,鸿雁也开始了南归。作者在这句话中虽然用语朴实自然,但却将事物的形象刻画的十分鲜明,不仅描绘出了秋天的自然景物,还烘托出了秋天所特有的那种萧条与冷落的气氛。

带花疑凤舞,向竹似龙吟。月动临秋扇,松清入夜琴。

这两句诗出自唐朝诗人李峤的另一首《风》,此为其中的颔联和颈联。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风吹过花朵的时候,好像是在随风舞动,它吹向竹子的时候,就像是发出龙吟一样。在天空上,当风吹过的时候,月亮就像是拿着把扇子半遮半掩的,(风)吹进了松林,就像是有人弹起了悠扬的琴声。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朝诗人贺知章,其诗文以绝句见长,多以写景、抒怀之作居多,诗风较为独特,却又不失清新潇洒。如《咏柳》《回乡偶书》等诗篇,皆为脍炙人口的佳篇名作。本句便出自《咏柳》一诗。

这句话的意思是,那细细的柳叶不知道是谁剪裁出来的?二月的春风就像剪刀一样锋利啊!在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将二月的春风比作为灵巧的剪刀,剪裁出细细的柳叶,比喻既巧妙,又极富诗意。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唐朝诗人李白,所留下的诗歌当中,有不少都是以描摹思妇心理的作品。在这其中,《春思》便是最著名的一首,而本句便出自于此。

所谓“罗帏”指的是丝质帐子,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与春风素不相识,你为何要闯入我的罗帏之中呢?在本句中,作者以春风掀动罗帏时,通过思妇内心的活动,隐晦地表现出了思妇对于爱情坚贞的高尚情操。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丘为,唐朝诗人。他的诗以五言为主,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诗人之一。而且,据传他也是唐朝最高寿的一位诗人,活到了九十六岁才去世。本句选自其《题农父庐舍》一诗,描写的是田园间的生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东风什么时候才会来啊?现在湖中已经倒映出了山上的绿色了。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春天早就到了,作者只是在盼望着春风能够早些到来,到那时将会更加惬意。

涨沙霾草树,舞雪渡江湖。吹帽时时落,维舟日日孤。

这两句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缆船苦风,戏题四韵,奉简郑十三判官(泛)》一诗中的颔联和颈联。其中,“霾”(m`i)是掩盖的意思。这句话是说,涨潮后遗留下来的沙石掩盖住了岸边的草木,我在渡江的时候,雪花在空中不停的飞舞着,帽子还时不时的被大风吹落下来,我只能孤独的将船舶停在那里系好,度过了一天又一天。

风头如刀面如割。

本句出自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这句话的大意是说,突然刮起来的大风,就像刀子一般尖利,吹在人的脸上就好像刀割一般疼痛。这是作者居于轮台(即今新疆米泉县),在送将士出行时,在恶劣天气面前的亲身感受。后来,人们也常用此形容寒风。

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

令狐楚,唐朝诗人、骈文家、政治家。在文学之上,他的骈文与韩愈的古文,以及他的诗歌与杜甫的古诗,在当时是被人们所公认的三绝。本句选自其《春游曲三首》之二。

所谓好风指的是指春天和煦的暖风。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春天里,温暖而又和煦的春风吹了一夜,竟有千万枝新花争相开放。在这句话中,作者用生动的言语描绘出了早春之时的景色。同时,这也可以用来比喻,只要条件合适就会新生的事物不断地涌现出来。

春风有何情,旦暮来林园。不问桃李主,吹落红无言。

齐己,唐朝诗人,少时便聪颖异人,后皈依佛门。其诗风古雅,格调清新,历代诗人和诗评家对其多有赞誉。本诗为其代表作之一的《春风曲》,延续着他一贯的诗作风格。

这首诗的大意是指,春风有什么感情呢,早晨和傍晚都要来到林子里逛逛;它也不问问这些桃树和李树的主人是谁,只管无声地将枝头的红花吹落于地。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冯延巳,南唐词人、政治家。他的词多以描绘闲情逸致的生活为主,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着不小的影响。本句选自其词作《谒金门》,描写的是闺中女子盼望思念之人快些到来的情景。皱指的是春风漾起的波纹。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忽然间,一阵春风拂来,池水中荡起了一层层的波纹。在本句中,作者可谓是一语双关,春风既吹皱了水面,同时也吹乱了女子的心。后来,人们也常用本句形容平静的心境突然产生了某些波动。

春风骋巧如剪刀,先裁杨柳后杏桃。圆尖作瓣得疏密,颜色又染燕脂牢。

梅尧臣,北宋时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非常注重诗歌所描绘的形象、意境等,要求诗既要形象地描绘出景色,还要将寓意深藏其中。在当时的诗文革新运动中,他与欧阳修、苏舜钦等齐名,时称“梅欧”“苏梅”。这两句话选自其代表作《东城送运判马察院》一诗,这是一首送别之作。

其中,燕脂便是胭脂。春风就像剪刀一样灵巧,先是裁出了细细的柳叶,然后又裁出了杏桃;只见那圆圆的杏花和尖尖的桃花疏密适中地盛开着,它们的颜色就像胭脂一般,艳丽无比。在这两句话中,作者通过轻快的语调,描绘出了送别友人时的愉悦心情,不同于前人离别时的怅恨之感。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刘攽,北宋史学家、文学家,一心钻研史学,曾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本句选自其代表作《新晴》一诗。所谓南风指的是夏日的和风,而翻书指的则是微风掀动书页。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现在只有夏风像我的老朋友一般,会偷偷地推开我的房门,然后又悄悄地掀动着我的书页。在本句中,作者赋予了风人的感情,通过拟人的手法,将风表现得活灵活现,就好像是个诙谐幽默的老朋友一般。

春风自是人间客,主张繁华得几时?

北宋词人晏几道,是著名词人晏殊的第七子,其词风较为哀戚缠绵。在诗文创作方面,也有着不小的成就,如本句便选自其《与郑介夫》一诗,写作风格与其词较为接近。

这句话的大意是,春风虽然是人间的客人,可是,它能让人间的繁华保持多久呢?作者此言是对当时新贵的一种隐讽,说明了他们的富贵是不会长久的。

春风自恨无情水,吹得东流竟日西。

北宋文学家苏轼,不仅在词作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就连在诗作方面也有着不小的成就。本句便选自其《往年宿瓜步梦中得小诗录示民师》一诗。这句话的大意是指,春风最恨的便是无情的流水,它竟然对着向东流的溪水一直吹到了太阳落山。

贯云石,元朝散曲家。本句选自其《正宫·销量骤·春》一曲,在当时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另外,因其自号为“酸斋”,与当时以“甜斋”自号的徐再思齐名,再加上两人都擅长乐府,所以,便有人将他们合称为“酸甜乐府”。

这句话的大意是,春风吹来以后,满园的花草都发出馥郁的香气。本句之中,在写景的同时,也强调了春风的造化之力。

催得百花开,又与百花相妒。

杨基,元末明初时的诗人,也擅长填词,与高启、张羽、徐贲等互为诗友,他们被时人合称为“吴中四杰”,同时他还是明初十才子之一。本句便选自其《如梦令·春风》一词。

这句话的大意是指,(春风)虽然吹开了百花,但它却又有些嫉妒百花的艳丽。在本句中,作者描绘出了春风对百花又爱又妒的矛盾心理,同时这也是作者对于仕途的看法的真实写照。

高风腾虎气,老树作人形。

本句出自清朝学者冯廷櫆的《确山早发》一诗。其中,“腾”是传递、夹杂的意思。这句话大意为,大风之中夹杂着老虎的威猛之气,而盘曲的古树好像幻化成了人形一般,在风中摇摆个不停。诗中山高林密风急,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

时飘坠叶惊寒而,更入长风卷夜涛。

文徵明,明朝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其诗风近于柳宗元、白居易,较为淡雅秀丽,且多为感兴、纪游、题画之作,与唐寅、祝允明、徐祯卿等合称“吴中四才子”。

本句选自其《鹧鸪天·秋风》一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时不时会有一片树叶飘落,那只不过是受到了寒冷的惊吓而已;半夜的时候,突起的狂风却卷落了大片的树叶。

东风也似撩诗思,柳外吹来月一丸。

清朝文学家厉鹗,是浙西词派中坚人物,而他的诗多以山水为题材,我们也可以称其为山水派的诗人。本句选自其《瞻施北亭西湖泛月》一诗,给人一种幽隽清绮的感觉。

入人怀,吹鬓影,可怜风。

活跃于北宋末期的词人毛滂,在词作上受苏轼、柳永的影响较大,词风较为清圆明润,但却没有浓艳之词,显得较为自然深挚、秀雅飘逸,有着自己的风格。本句便选自其《最高楼·散后》一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风)扑到了人们的怀中,吹着鬓角的头发胡乱飞舞,好可爱的风啊!本句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了春风可爱的一面。

满院东风,海棠铺绣,梨花飘雪。

蔡伸,北宋文学家,长于写词。本句便出自其代表作之一的《柳梢青》一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春风占满了院子的每一个角落,海棠花铺陈在地面之上,梨花则像雪花一样,四散飘落。词句华丽浓艳,极富文采。

东风似客,醉里落花南又北。

《减字木兰花》,本为唐教坊曲,后改为词牌名。本句选自南宋词人刘辰翁所填的《减字木兰花·有感》一词,有着独特的疏越之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春风就像个喝醉的客人似的,一会儿将落花吹向南边,一会儿又将落花吹向北边。

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

本句出自元朝散曲家孙周卿的《水仙子·舟中》一词。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北风将片片梅花全都吹落了,推开船篷以后,只见漫天的雪花随风飘扬。本句描写的既是作者于舟中所见之景,也是内心凄凉与孤寂的真实写照。

春风花草满园香。

贯云石,元朝散曲家。本句选自其《正宫·销量骤·春》一曲,在当时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另外,因其自号为“酸斋”,与当时以“甜斋”自号的徐再思齐名,再加上两人都擅长乐府,所以,便有人将他们合称为“酸甜乐府”。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春风好像也动了作诗的念头,将从柳树梢上吹来了一轮圆月。这句话不仅是作者对风光月色的欣赏,里面也蕴含着其对人生世事的感悟,很是值得回味。

云暧暧而周驰,雨濛濛而雾零。

应玚,东汉末期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比较擅长作赋,本句便出自其中的《愁霖赋》。

所谓“暧暧”是昏暗的意思,而本句的意思则是,乌云在天空中来来回回,就是没有散去的意思;而细雨蒙蒙的样子,就好像是起了淡淡的薄雾一般。

霖雨如倒井,黄潦起洪波。

本句出自西晋初年的文学家、思想家傅玄的《苦雨》一诗。

所谓“霖雨”指的是连绵的大雨,而“潦”指的则是地面上积水。本句话的大意是,大雨倾盆而下,就像把水井倒过来了一般,而地面上浑浊的积水,则像洪流一般到处流窜。

云树交为密,雨日共成虹。

刘孝威,南朝梁代诗人、骈文家,作者以诗成名,题材多为“宫体”,诗风较为清新流丽,与庾肩吾、徐摛等十人并为太子萧纲的“高斋学士”,本句出自其《和皇太子春村晚雨》一诗,便是唱和之作。这句话的大意是指,云朵和树木密密麻麻地交织在一起,而雨水和太阳则共同形成了彩虹。本句描写的是雨后初晴时的景象。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刘长卿,唐朝著名诗人,以五言和七言律诗见长。本句便出自其七言律诗《别严士元》,这是一首赠别之作。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蒙蒙的细雨打湿了衣襟,但是自己却没有注意到;轻风吹拂,枝头上的花朵都飘落在了地上,但却没有一点声音。作者在本句中,通过这种静默,表达出了自己对友人即将离别时的相对无语,以及依依难舍的离别之情。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是唐朝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也是唐诗中的名篇之一,而这两句便是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这两句话的大意是说,这一场春雨就像是选好了时节一般,当春天来临,万物竞相生长之时,他就和着夜色悄悄地来到了人间,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在这两句话中,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对滋润万物的春雨进行了高度赞美。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唐朝诗人李端,也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也以应酬之作居多,表现的都是一些消极避世的思想,有时也会针对某些社会现实有感而作。本诗题为《溪行逢雨与柳中庸》,表现的就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太阳就要落山了,群山也渐渐模糊了起来,此时却下起萧萧的大雨,这样一来我们就只能分开住在两个地方,但是还得听着同一只猿猴的啼叫。

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叶声。

唐朝文学家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与柳宗元齐名,而他的诗则有着雄奇壮伟,光怪陆离的气势。本句选自其《盆池》五首之二。

这句话的大意是,从今天开始,若是再下雨的话,那就要请你记住了,到时候一定要过来听听那雨水击打树叶的声音。

本句出自晚唐诗人韦庄的《谒金门》一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春雨下足以后,整个大地都换上了一层新绿。在这句话中,作者重在写景,将春雨初霁后的景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同时也反映出了初春时节,大地充满着一片盎然的生机。

雨打江南树,一夜花开无数。

《生查子》,本是唐教坊曲,后来才成为了词牌名,多以抒怨抑之情为主。这两句选自北宋王安石的《生查子》一词。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雨水击打在江南的树木之上,一夜之间,竟然有无数的花朵都绽放了开来。这是作者罢相之后所作,表达出了自己归隐生活的闲适。

雨湿落红飞不起。

王安国,北宋诗人,是著名文学家王安石的大弟,与王安礼、王雱被人们合称为“临川三王”。他在词作方面也有着不小的成就,本句便出自其《减字木兰花·春情》一词,描绘是一个男子,在暮春时节对一位女子的思而不见、爱而不得的愁情。

所谓“落红”指的是落花,而本句的意思是指,雨水打湿了落花以后,它们就飞不起来了。其实,本句原为“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将那女子居所的清幽雅致描绘了出来,也为下文中男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奠定了基调。

梦里不知凉是雨,卷帘微湿在荷花。

本句出自宋朝诗人陈与义的《雨过》,本诗是作者后期的作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在睡梦之中,不知道给我带来那些许凉意的就是雨水,可当(我)卷起门帘的时候,才发现池塘中的荷花之上,还残留着丝丝的雨露。

雨过山横翠,霜经橘弄黄。

陆游,南宋著名诗人,与杨万里等人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诗风以雄浑豪放为主,亦不乏有清新雅致之作,如本句所选之《游淳化寺》一诗,便属此类。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本句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夜雨》一诗,这是作者谪居江州时所作。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隔着窗户就能知道在夜间有大雨降落,那是因为(我)听到了雨打芭蕉时发出的声响。在本句中,作者既没有色彩上的刻画,也没有姿态上的描摹,只是凭着自己的听觉,就将夜雨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恍入其境。

不及留他荷叶上,似珠无数转分明。

本句出自唐朝诗人韩琮的《雨》一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片荷叶还没有来得及将雨水留下,它就已经流到别的荷叶上去了,它们就好像是无数透明的珍珠一般,不停地在荷叶间流转。把雨打荷叶的情状,描绘得十分生动。

只因连夜雨,又过一年春。

本句出自唐朝诗人李敬方的《欢醉》一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因夜雨连绵,大好的一个春天就这么浪费过去了。春天多雨,古人无处消遣春光,闲闷斗室之中,大好春光流逝,便会生发无限感慨。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王驾,晚唐诗人。他的诗歌通畅自然,通俗易懂。本句选自他的代表作《雨睛》一诗。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春雨未下之前,还能看到花间有新蕊露出,但是到了雨后,只能看见花叶了,就连叶子下面的朵花也没有了。作者在本句中,紧紧围绕着“花”字这一纯色的象征,对“雨前”与“雨后”所见相较,表达出了自己的惜春之情。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

本句出自晚唐诗人韦庄的《谒金门》一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春雨下足以后,整个大地都换上了一层新绿。在这句话中,作者重在写景,将春雨初霁后的景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同时也反映出了初春时节,大地充满着一片盎然的生机。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雨过天晴之后,山上又多了几分青翠,而经过霜露的洗礼之后,橘子也已经开始变黄了。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在六十二岁时,复被朝廷起用,他在赴任之前,需要先到临安去觐见当时的孝宗皇帝。当他住在西湖边上等待皇帝的召见之时,于百无聊赖中,写下了《临安春雨初霁》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而本句更是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住在小客楼之上,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整整一夜,到了明天早上,在深幽的小巷之中,就会传来叫卖杏花的声音。本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尤其是那绵绵的春雨,正是作者愁绪的写照。

夜雨长深三尺水,晓寒留得一分花。

本句出自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春日小园杂赋》二首之一,这首诗是作者赋闲在家时所作,流露出了他对人生的感慨。

这句话的大意是指,大雨下了整整一夜,地上的积水竟有三尺深,待到天色微明之时,只有一成的花朵留在枝头之上。

暗数春来雨,曾无两日晴。树连山莫辨,桥与水俱平。

这两句选自南宋诗人宋伯仁的《久雨》一诗,便是其后期的作品。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在暗暗地数着,自从春分以来下了多少场雨,竟然没有连着的两个晴日;远处的山峰与树木已经连成了一体,很难分辨出来,而河水暴涨,也已经与上面的桥梁一样高了。

初过雨、微茫水满烟汀。

陈允平,宋末元初时的词人,与当时的周密、王沂孙、张炎等齐名,对后世的词作家有着较大的影响。本句选自其《八宝妆·秋宵有感》一词。

这句可以理解为,雨水刚刚停歇之时,还有着丝丝的雨雾弥漫在空中,而池边的平地之上则已经涨满了雨水。

疏疏过雨,洗尽满阶芳片。

南宋词人王沂孙,其词作多为咏物之作,善于引用典故与自己所咏之物巧妙地结合起来,令客观存在的物象与自己主观的情意融合在一起。本句选自其《锁窗寒·春苑》一词,就有着这方面的特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淅淅沥沥的小雨停下以后,将台阶上的花瓣全都清洗掉了。在本句中,作者通过落花被雨水冲刷干净这一客观现象,发出了自己在历史的巨变中,只能听任摆布的凄凉之感。

忽闻疏雨打新荷,有梦都惊破。

元朝散曲家盍志,其曲被时人视为“如清风爽籁”,由此可见其在散曲上的造诣之高。而本句正是出自其散曲《越调·小桃红·临川八景·莲塘雨声》。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忽然间听到了淅淅沥沥的雨点,打到了荷叶上的声音,即便是在美梦之中的人,也会被这种声音给惊醒的。

泥潦今如此,出门知路难。

元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溍,自幼便博览群书,其文论述精要,布置严谨,而其诗也有这方面的特点。本句选自其《雨》一诗,用词锵然。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没想到了今天,外边竟然满是泥泞,到了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在外行走是多么的困难啊!这句话既是写景,也是作者对于世事险恶多变的感慨。

几点翻飘,数声引鼓,一霎倾盆。

鲜于必仁,元朝诗人、散曲家,而其散曲之中多为写景之作,且曲文华美,有着开阔的意境和健朗的格调。本句便出自其双调《折桂令·蓟门飞雨》。

其中,“引鼓”指的是开场鼓。这句话的大意是几滴雨水在风的吹拂下,来回飘荡,但这只是几声开场鼓而已,只是一霎那间,就变成了倾盆的大雨。

苇缫千顷雪,荷卷一湖云。

本句出自晚清文学家王柏心的《雨泊》一诗。“缫(s`o)”是指抽丝,在本诗中指的则是芦苇吐花的意思。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芦苇吐出了花朵,在千顷的水面上就像是着了一层白雪一般,一阵风吹来,盛开的荷花就像是白云一般,布满了整个湖面。

雷电

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

本句出自《周易·噬嗑》,这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第二十一卦。

其中,“章”是彰显的意思。这句话表面上是说,刚柔并济,行动光明磊落,雷电合用才能彰显出其威力。但其实际上阐释的却是刑罚上的原则,即法治是施行政治的根本。人们为了建立良好的秩序,防止罪恶的蔓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刑罚手段,通过重罚,收到“小惩大戒”的效果。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

本句出自《诗经·邶风·终风》一诗,是《诗经·国风》中的内容。

其中,“曀(y#)曀”的意思是不明亮、阴暗貌,而“虺(hu~)虺”则是雷刚形成时发出的声音。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天色变得阴沉黯淡起来,雷声也开始轰隆作响。本诗描写的是一位妇人在被丈夫玩弄嘲笑后而遭抛弃的诗,本句是最后一章的前一句,以雷声作兴,衬托出了那妇人的悲惨命运。

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本句出自《鹖冠子》一文,此为先秦道家及兵家所著,作者自命为“楚人”,其间记载的是赵武灵王、赵悼襄王、庞焕、庞煖等人的问答。

这句话原为:“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意思是说,只需用一片树叶遮挡住眼睛,就看不到巍峨的泰山了;若是两粒豆子塞住耳朵,就听不见轰鸣的雷声了。比喻人们很容易被眼前细小的事物所蒙蔽,而看不到事物的前景或全貌。现在,人们常用此讽刺那些主观意念过强、或是偏颇固执,不注重现实的人。

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

枚乘,西汉辞赋家,现存其词赋共有九篇,本句就是出自于其中的《七发》一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夏天的时候雷声轰鸣,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也只有这个时候,才能体会到响雷令人有多么的震撼。

疾雷不及掩耳,疾霆不暇掩目。

《淮南子》,又名《刘安子》《淮南鸿烈》,是由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编撰而成。该书集先秦道家的思想及诸子百家之精华,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的文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本句正是节选自《淮南子·兵略训》一卷。

其中,“不暇”是来不及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突然响起的雷声,人们根本就来不及捂住耳朵;突然而至的闪电,人们也来不及掩住眼睛。人们常用此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很突然,不给人们留下防备的机会。

雷电迅疾,击折树木,坏败室屋,时犯杀人。

《论衡》一书为东汉王充所作,本书从客观上对宇宙做出了理解,对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之说进行批判。本句正是出自于《论衡·雷虚篇》一文。

本句原文为:“盛夏之时,雷电迅疾,击折树木,坏败室屋,时犯杀人。”这是《雷虚篇》开篇后的第一句话,意思是说,在盛夏的时候,迅疾的雷电,可以击折树木,毁坏掉人们居住的大房屋,甚至在有些时候,还会置人于死地。

惊雷奋兮震万里,威陵宇宙兮动四海,六合不维兮谁能理?

傅玄,西晋文学家,其作品以乐府诗见长。但本诗题为《惊雷歌》,是一首短诗,仅此三句而已。其中,“六舍”指的是东、西、南、北四维,而“理”则是治理的意思。因此,本诗应当解释为,一声惊雷可以惊动万里,在宇宙之中,它有着可以令四海都为之颤动的威能,但若天地四维都不在其位,谁又能治理得了他呢?

紫电光牖飞,迅雷终天奔。

本句出自东晋文学家曹毗的《霖雨诗》。

所谓“牖(y6u)”是窗户的意思,而终天则是整个天空之中。这两句话的含义是说,紫色的闪电飞快的射进了窗户之内,而迅疾的惊雷则在整个天空之上来回奔跑。在本句中,作者对闪电、迅雷进行了拟人化的描写,赋予了它们生命力,令它们更加形象和生动。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白居易,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有着“诗魔”和“诗王”的美称。这两句出自其《闻雷》一诗。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整个冬天都没有下雪,刚到正月,就听见了春雷滚滚而来;蛰伏于东方进行冬眠的昆虫和蛇都出洞了,枯败的草木,也充满了勃勃的生机。

激电光入牖,奔雷势掀屋。

本句出自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夜雨》一诗,这也是他后期的作品。其中,“牖”(y6u)指的就是窗户,这句话的意思是,闪电通过窗户迅疾地飞入屋内,而轰隆隆的响雷,看似非要将我的房屋给掀翻掉才肯罢休。

冰雪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豳(b~n)风,是《诗经·国风》中的内容,而这两句话正是出自于其中的《诗经·豳风·七月》一诗。

在这两句话中,所谓的“二之日”指的是周历二月,但于夏历却是十二月,“三之日”可以此类推。而“冲冲”是形容凿冰的声音,至于“凌阴”指的则是冰窖。因此,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指,在周历二月份,最适合的是外出凿冰;而到了周历三月份,则是最佳的储冰时期。

木皮三寸,冰厚六尺。

班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他自幼聪颖,九岁时便能诵读诗赋,后潜心编撰《汉书》,共耗时二十余年,终有所成。本句便出自《汉书·晁错传》一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树皮最多只有三寸厚而已,但是冰却又六尺之厚。比喻做人要懂得谦虚,不要自以为是。

坚冰作于履霜,寻木起于蘖栽。

张衡,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文学家,尤其是在天文学、地震学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过,他在文学之上也有着极高的造诣,本句便选自其代表作《二京赋》中的一篇《东京赋》一文。

所谓“履霜”指的是行走于霜上,在本句中应当理解为降霜,而“寻木”指的是大树,至于“蘖(ni-)栽”指的则是新栽种的树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有在霜降期来临之后才会到结冰期,而大树则来源于栽种的小树。比喻做任何事情只有通过慢慢地积累,才能获得更大的能量。

白珪诚自白,不如雪光妍。

鲍照,南朝宋代文学家,是南北朝时期文人中取得成就最高的人,他与颜延之、谢灵运等合称“元嘉三大家”。在诗歌方面,他长于乐府诗,本句便出自其乐府《咏白雪》。

其中,“珪”指的是一种玉器,为长条形,是我国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用的礼器。这句话的大意是说,白珪虽然已经很白了,但是与白雪相比还是略逊一筹。

庭雪乱如花,井冰粲成玉。

本句出自南朝齐代诗人谢朓的《咏竹火笼》一诗。其中,粲(c3n)是鲜明的意思。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庭院之中,纷纷扬扬的大雪就像是纷落的花朵,落到结冰的水井之中,就像白玉一样发出了鲜明的白光。

可怜江上雪,回风起复灭。本欲映梅花,翻悲似玉屑。

何逊,南朝梁代诗人。他的诗多以写景为主,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情感。在这方面,他与阴铿齐名,时人称之为“阴何”。这两句话出自其《咏春雪奇族人治书思澄》一诗,就属于借景抒情的作品。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江上翻飞的雪花实在是太可怜了,只能随着风儿生灭;本来还想衬托出梅花的白亮,但是现在只能悲愤地化成雪末了。在这两句话中,作者寄情于景,将自己内心的无奈与悲愤,全都融入到了诗文之中发泄了出来。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本诗题为《春雪》,作者是唐朝诗人东方虬,本诗为其仅存的四首诗中最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其中,“若个”是哪个的意思。这首诗的大意是说,早春时节的雪花满天飞舞着,用手轻轻一碰,片片似花儿般的雪花就慢慢地消融在了手中;园子里的梅花也开了,但是到了现在,到底哪一朵才是真正的梅花呢?这首诗从行文上较为短小,而且含义也很浅显,但又倍感生动有趣。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祖咏,唐朝诗人,他的诗讲究对仗,多以咏物写景为主,宣扬的都是隐逸生活中的一些情趣。而且,他的诗中也带有诗中有画的色彩,与王维甚是相得。本诗题为《终南望余雪》,就极富诗情画意。

其中,“终南”指的便是终南山,是秦岭山脉中山峰之一,位于今西安市南;而“阴岭”指的是山的北面;至于“霁(j#)”则是雨雪停止的意思。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在终南山的北面,山色非常的秀美,而山顶的积雪,就像漂浮在云端似的;雨雪过后,整片树林都呈现出一片明亮之色,到了傍晚时分,城中却又多了几分寒冷。在本诗中,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山上的雪景,同时他又联想到了在山雪消融后,虽然树林会变得更加清新明亮,但是处在低处的城镇反而会变得寒冷起来,这也令本诗的境界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戍守轮台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勾勒出了一幅色彩瑰丽浪漫,然气势又浑然磅礴的画卷,令人对塞外的风雪更是多了几分玩味之情。尤其是本句,早已成了千古传颂的名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突然之间,好像是吹了一夜的春风,千树万树的梨花都盛开了一般。在本句中,作者通过“忽如”一词,形象而又准确地表达出了自己在早晨起来后,突然看到这番雪景之时的惊异之情。

全似玉尘消更积,半成冰片结还流。

本句出自唐朝诗人朱湾的《长安喜雪》一诗。其中,“玉尘”指的是白色的粉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雪花)就像是白色的玉屑一般不停地消融着、堆积着,眼看着那些融化掉的雪水就要结成冰了,可是它们却依旧如流水般缓缓地淌着。

半夜一窗晓,平明千树春。

本句出自唐朝诗人王烈的《雪》一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半夜的时候,窗户上白蒙蒙的一片光亮,就像是天亮了一般,还平白无故地照亮千万棵树木,仿如春天来了一般。把寒冷凄清的雪景写得如此温暖明亮,甚是少见。

到江还作水,著树渐成花。

本句出自唐朝文学家、诗人韩愈的《春雪》一诗。其中,著是附着在某物上的意思。这句话的大意是说,雪花落到了江河之中,还是会化成水的,但是它们若是附着在树木之上,就会慢慢地变成漂亮的花朵。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雪》是唐朝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所作。在本诗中,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烘衬出了夜间下雪时的情景,含蓄的表达出了自己孤寂的心情,而本句正是这一画龙点睛之笔。本句采用了倒装句式,这句话正确的解释应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时不时地还会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外边下了一场大雪。在本句中,作者通过“折竹”这一细节,烘衬出了“雪重”二字,同时这也显示出了雪夜的寂静,将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静世界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始疑玉龙下界来人世,齐向茅檐布爪牙。

本句出自唐朝诗人刘叉的代表作《冰柱》一诗。

所谓“爪牙”指的是挂在屋檐下的冰凌,这句话的意思是,刚开始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天上的玉龙下凡来到了人世呢,而屋檐下挂着的那些也不是冰柱,而是玉龙的爪牙。作者在本句中通过形象地比喻,描绘出了冰柱的风采,也令本诗别具一番特色。

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

唐朝诗人许浑,是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最擅长的是五律和七律,句法圆熟工稳,声调韵律也自成一格,即后来的“丁卯体”。而且,他的诗多以“水”为题材,后人便以“许浑千首湿”赞之。本句选自其《对雪》一诗,题材仍是以“水”为主。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柳树的枝条越来越湿重了,但是柳絮只是湿了一点点而已,梅花虽然有很多,但却没有一丝的花香之气。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本诗题为《雪中偶题》,是唐朝诗人郑谷的作品。其中,“茶烟”指的是烧茶时腾起的烟火,而“酒力微”指的则是因雪大而降低了酒的御寒力。因此,这首诗的大意是,在空中飘舞的雪花,把从僧房中冒出的茶烟都给打湿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将酒水的御寒力都削弱了许多;到了晚上,江面之上仿若画境一般,只见一位渔翁正披着蓑衣往回赶。在本诗中,作者通过不同的景物,将动静之态巧妙地连接了起来,不仅突出了下雪时的景象,更表现了在大雪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尤其是最后一句,极富诗情画意。

有田皆种玉,无树不开花。

李商隐,唐朝诗人,他的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因与杜牧齐名,故被时人合称为“小李杜”。本句出自其《喜雪》一诗,文辞清丽自然。

其中,“有田”指的是所有的田地。这句话的大意是说,所有的田地之上都栽种上了白玉,所有的树木也都开满了白花。

惹砌任他香粉妒,萦丛自学小梅娇。

唐朝诗人秦韬玉,他的诗都是七言,且语言清雅,其意境也是浑然天成,在构思上十分奇巧,多有佳句,本句便出自其《春雪》一诗。其中,“砌指”的是台阶。这句话的大意是指,台阶上的积雪,也不管惹没惹到香粉的嫉妒,只管绕着梅花飞来飞去,向它们学习着娇媚的姿态。

瑞雪落纷华,随地一向斜。地平铺作月,天迥撒成花。

这两句话出自唐朝诗人卢延让的《雪》一诗。“纷华”本意是用来形容繁华盛丽的样子;在本诗中则是指雪花四处飘散;“向斜”指的是朝着一个方向堆积。这两句话的大意是说,瑞雪纷纷扬扬地四处飘散,它们都顺着地面朝着一个方向堆积了起来;这些积雪在地面上平铺起来,就像是皎洁的明月一般,从远处的天空之上,不断地将这些花朵抛撒下来。

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本句出自北宋诗人张元的《雪》一诗。其中,败是毁坏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漫天飞舞的雪花,就像是刚刚被打退了的三百万条白龙身上脱落的鳞甲,从空中纷纷飘落而下。在这句话中,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结合了夸张的手法,将降雪的过程设想得十分奇崛,赋予了其神话般的浪漫色彩。

天上明河银作水,海中仙树玉为林。

胡宿,北宋诗人。他的诗作多以五言和七言律诗为主,且声律铿訇,有着波澜壮阔的意境。本句出自其《雪》一诗,在意境上就很开阔。这句话的大意是指,天上的银河之中,河水用的是水银,在苍茫的星海之中,那些仙树都是用白玉做成的。

远近梅花信,高低柳絮风。

本句出自北宋学者鲁交的《大雪》一诗。梅花信本意是指的信函,但在本诗中指的则是大雪带来的寒讯。这句话我们应当理解为,无论是远处的还是近处的大雪,都带来寒冷的信息,雪花像柳絮一般被大风吹得上下翻飞。

北风阁雨去不下,惊沙苍茫乱昏晓。传闻城外八九里,雹大如拳死飞鸟。

王安石,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在文学上与韩愈、柳宗元等人,合称为唐宋八大家。本诗题为《丙戌五日京师作》,原本共有两首,本诗只是其一。

其中,“阁”字同“搁”字,是停止的意思。这首诗的大意是,北风暂时停了下来,雨也没有滴落下来,倒是突然飞起的沙尘,让整个天地陷入了一边苍茫之中,甚至让人昏晓难辨;据传,在城外八九里的地方,那里落下的冰雹竟然有拳头般大小,就连飞鸟都被砸死了许多。

青山一夜,对我头先白。倚岩千树,玉龙飞上琼阙。

辛弃疾,南宋词人,他的词选材广阔且又善用典故,在词风上沉雄豪迈而又不失细腻柔媚。他的作品多以抒发自己的爱国热情,倾诉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为主,也有不少吟咏祖国山河的作品。这两句选自其《念奴娇·和韩南涧载酒见过雪楼观雪》一词,便属于后一类作品。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一夜之间,我所看到的青山,其山顶上都被白雪覆盖住了时;山岩旁千万株的树木,就像一条条的白玉龙一般直飞天阙。

冻云一片,藏花护玉,未教轻坠。

王沂孙,南宋词人,他的词多为咏物之作,间接地抒发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本句选自其《无闷·雪意》一词。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严冬的阴云已经连成了一片,它们将白玉一般的雪花很好地掩藏了起来,绝不会让它们轻易地坠落于人间。

天若有情天亦老,高山底事头先白。

本句出自元朝词人李俊民的《满江红·咏雪》一词。“底事”是何事、为什么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上天若是有感情的话,也会因为喜怒哀乐而慢慢衰老的,否则,高山是为了什么事情而白了头呢?在本句中,作者叩天而问,以物拟人,这些问答看似不合常理,但在其中却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

如飞柳絮,似舞胡蝶,乱剪鹅毛。

本句出自元朝著名诗人、散曲家刘秉忠的代表作《双调·蟾宫曲》一曲。这句话的大意是指,雪花如柳絮般上下纷飞,又好像是翩翩起舞的蝴蝶一般,更像是被乱剪一气的鹅毛从空中飘洒而下。在本句中,作者通过排比的修辞方法,形象地描绘出了雪花在空中纷飞时的形态,给人一种新奇之感。

今朝登楼禁不得,吾与青山头并白。

于慎行,明朝政治家、诗人。他的诗典雅清新,为时人所敬重,甚至还被推为万历诗坛之冠。因与时人公鼐、冯琦等人齐名,世人将其合称为“山左三大家”。本句出自其《雪后登楼看山歌》一诗。

在本句中,所谓“禁不得”是按捺不住的意思。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今天我按捺不住的登上了高楼,而我的头上竟与青峰的山头一起变白了。

昨夜东风胜北风,酿成春雪满长空。梨花树上白加白,杏子枝头红不红。

天祥,明朝时期游历于中国的日本僧人,这两句选自其《题春雪》一诗。这两句话的大意是说,昨天晚上,东风要比北风更加猛烈,结果下了一场大大的春雪;梨树上除了梨花以外,又多了些白雪,显得更加白了,而杏树上原本红红的杏花,现在却一点也不红了。

云彩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

本句出自《卿云歌》一诗,这是舜帝禅位于大禹时,舜与百官集体唱和而成,全诗气象高浑,描绘出了政治的清明,以及人们对圣人之治的向往。

其中,“卿云”就是祥云,而“糺”字同“纠”字,集结的意思,至于“缦缦”则同“漫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祥云灿烂如霞,瑞气缭绕呈祥。这句话不仅描绘出了圣贤在顺天承运受禅时出现的祥瑞之兆,同时也表达出了万民的心声与愿望。

浮云多暮色,似从崦嵫来。

《古八变歌》是一首用乐府古题写就的五言诗,以此为题的乐府歌诗,仅此一篇存世。本诗具体的创作年代及作者均难已考究。本句虽出自于此,但从其创作风格推断,应为汉末文人所作。“崦嵫(y`n z~)”即崦嵫山,位于今甘肃天水县西,下有虞泉,是古代传说中的日落之地。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天上的浮云带有淡淡的暮色,就像是从极西的崦嵫山而来。在本句之中,作者通过浓重的色调,将暮云于高天之上流走的形态勾勒了出来,烘衬出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寂寥。

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

应玚,三国时魏国诗人,同孔融、陈琳等合称为“建安七子”,他的诗以反映人民疾苦为主。本句出自其代表作《别诗二首》其一,亦有这方面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清晨的时候,云彩漂浮于四海之上,而到了傍晚时分,它们就回到深山之中躲藏起来。

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

西晋文学家张协,在诗歌创作上,其词采青葱,音韵铿锵,与其兄张载和其弟张亢齐名,世称“三张”。本句出自其《杂诗十首》其三。

其中,“腾云”指的是上升的云。这句话的大意是指,飘忽而至的云彩,就像是喷薄而出的黑烟一般,细密的雨点就像是散开的发丝一样。

逢河散复卷,经风合且开。

本句出自南朝梁代诗人、史学家吴均的《咏云》一诗。这句话的大意是说,遇到河水以后,散开的云彩又会重新聚集在一起,但是,经风一吹,刚聚合起来的云彩就又分开了。在这句话中,作者通过仔细地观察,得出了一个客观的结论,即由于水汽的蒸发作用,在河流上空很容易凝结成云,这是一个非常科学的观察结果。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千字文》,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周兴嗣,奉皇命从王羲之的书法中选取一千个字之后,再编纂成文而得,若将其称为经典亦不为过。

在这句话中,所谓“致”是“使……形成”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云气上升以后,若是遇冷就会形成雨水,露水到了晚上,遇冷就会凝结成霜。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唐朝诗人李白,虽然才华横溢,但其仕途却不顺畅,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漂泊中度过的。本句选自其《忆东山二首》其一,表达出了自己有心归隐的念头。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白云想来就来,想散就散,只是不知明月今天晚上将会落到谁家啊?在本句中,作者不仅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拘泥之态,反倒显得极其自然和随意,从此也能看出作者对于归隐的生活还是十分向往的。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别董大》,是唐朝诗人高适在送别友人董庭兰时所作的两首诗,本句出自其中的第一首,可以是说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甚至将其称为千古绝唱也不为过。

其中,“曛”是日色昏黄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绵延千万里的黄云遮天蔽日,令整个天地都变得昏黄起来,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而下,北风则吹着群雁向南飞去。在这句话中,作者根据眼前的景色,将其内心的别离心绪,真实地描绘了出来。

有形不累物,无迹去随风。莫怪长相逐,飘然与我同。

皎然,唐朝诗僧。他的诗从风格上看,清丽闲淡,多以赠答送别、山水游赏之作为主。这两句出自其《南池杂咏五首》中的《溪云》一诗。

所谓“累”是妨碍的意思,因此,这两句话的大意是,浮云有形状,但又不会拖累其他的物体,它们来来去去都只是随风而动并不会留下任何的痕迹;不要怪我一直追随着你,那是因为你的飘然和我的看法相同。这两句话体现出了作者内心的一种境界,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来去无牵挂。

乘化随舒卷,无心任始终。欲销仍带日,将断更因风。

这两句话出自唐朝诗人焦郁的《白云向空尽》一诗。其中,乘化是顺应自然变化的意思。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白云顺应自然的变化,随意地舒展、卷起;由于它们的心中没有那么多的牵挂,所以将自己的产生和消失都看得非常平淡;就在它们快要消失的时候,还会把太阳挡住;而在风吹的情况下,它们也快要被完全吹散了。

浮云散白石,天宇开青池。

韩愈,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诗歌方面,他喜欢生新出奇,将诗写得奇崛拗折,显得极富新意。本句选自其《玩月喜张十八员外以王六秘书至》一诗,就很注重提字炼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上的浮云就像白色的石头一般,纷纷地散了开去,而蔚蓝的天空,就像一湾碧水一般清澈。

因风离海上,伴月到人间。

唐朝诗人于武陵,他的诗以五言诗见长,题材上以写景送别为主,且诗文间多有飘逸之感。本句出自其《孤云》一诗,就有着这方面的特点。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片白云)在风儿的作用下离开了海面,竟然伴随着明月一起来到了人间。在本句中,作者以孤云自喻,表达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静即等闲藏草木,动时顷刻遍乾坤。

本句出自后蜀学者幸夤逊的《云》一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白云在安静的时候,它们能够很轻松地躲到草木之中,将自己藏起来;而且,若是它们想动的话,也只需片刻的工夫,就能布满整个天地。通过白云动静变化的对比,刻画出云变幻无穷的特点。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多景楼,位于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自宋元以来,多为历代文人雅士聚会赋诗之所。本句就是出自北宋文学家曾巩的《多景楼》一诗,这是作者在离乡宦游,登临此楼时所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白云在水中的倒影,并不能对水中的碧瓦红楼造成任何的影响,天空包罗万象,在夕阳的照射之下,山峦与晚霞的青红之色一同融入到了天际之中。在本句中,作者抒发了个人的远大抱负,即便是人老了,也不会放弃自己的追求。

莫如云易敬,须似月频圆。

晏几道,北宋词人,与其父晏殊齐名,世称“二晏”。他的词受五代艳词的影响较大,又兼有花间词派的词风,多以四时景物、男女情爱为题材,用词喜欢精雕细琢词风较为沉郁悲凉,但又不失和婉浓丽,多受后人追捧。本句选自其《临江仙》一词。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能像浮云那般轻易地就被吹散掉,而应像月亮那样时常团团圆圆。在本句中,作者以云的聚散和月之圆缺,比喻人间的离合,显得既形象又贴切。

狂云妒佳月,怒飞千里黑。佳月了不嗔,曾何污洁白?

北宋文学家苏轼,他的诗清新豪健,其间多有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两句出自《妒佳月》一诗,也很有情致。

所谓,“嗔(ch8n)”是生气的意思,而“了不嗔”则是一点儿也不生气的意思。因此,这两句话的大意是说,狂妄的云彩有些妒忌月亮的光华了,它在一气之下竟然将千里之内都罩上了一层浓密的乌云;可是,明月一点儿都不生气,即便是乌云再黑,又怎么能够污染得了洁白的明月呢?

云翻一天墨,浪蹴半空花。

拟岘(xi3n)台,位于今江西省临川县,因下临汝水,故而有着极佳的景致。本句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冒雨登拟岘台观江涨》一诗,从题目中我们就能看出,这是作者冒雨到此游玩时所作。

在本句中,所谓“蹴(c&)”本是踢、踏的意思,但在本句中是用来形容波浪激荡的样子。因此,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天空之上,乌云滚滚,就好像有墨水被泼到了空中一般,乌黑一片;而在江水之上,波涛汹涌澎湃,浪花都溅到了半空之中。在这句话中,作者通过黑云与白浪的对比,将雨中拟岘台壮观的景色,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出来,令人为之激荡不已。

有云更觉千山秀,不雨争知万壑奇。

楼钥,南宋文学家,他的诗多以写景咏怀之作居多。其中,古体诗较为雄奇壮美,而近体诗则工于声偶,较为流丽。本句选自其《山阴道中》一诗,便属于古体诗。

其中,“争”是怎么的意思。在有白云的时候,我觉得这些山峰更加秀丽了;没有雨水的时候,又怎么能够显现得出山中万条沟壑的神奇呢?

东西模糊总一色,上下变幻知几重。

本句出自元朝学者袁正的《岊山晓云歌》一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上的云彩,从东到西的颜色非常相近,很难分辨得清,就算是它们有着升降的变化,我们又能知道多少呢?这两句诗,把云彩模糊且容易变化的特征描绘得十分精彩。

霜露

湛湛斯露,匪阳不晞。

本句出自《诗经·小雅·湛露》一诗。所谓“湛湛”形容的是露水浓重的样子,“晞”则是晒干的意思。这句话是说指,浓重的露水,若是看不见朝阳的话,决不会蒸发掉的。其中“湛湛斯露”之句十分形象,多为后人引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