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不良学习习惯是成功的拦路虎(6)

15个钟头之后,她又累,又被冻得发麻。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他们都告诉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看不到。

几十分钟之后——从她出发算起15个钟头零55分钟之后,人们把她拉上船。又过了一个钟头,她渐渐觉得暖和多了,这时却开始感到失败的打击,她不假思索地对记者说:“说实在的,我不是为自己找借口,如果当时我看见陆地,也许我能坚持下来。”

人们拉她上船的地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后来她说,令她半途而废的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因为她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目标的根本意义是确定奋斗的方向,而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目标的意义就具体化为自我评价或者评价。

有效的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贝尔纳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在法国影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法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人物。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紧急,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请问你会抢哪一幅?结果在该报纸收到的成千上万个回答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抢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任何一个人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达到一个新的稳定水平,这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量变的积累一定会出现质变,这是客观规律,这就是人的发展处于螺旋式上升的态势。螺旋式上升的态势要求把人的远大目标和“小”“近”“实”的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既有远大美好的愿望,又有适当高于自身水平的目标进行激励、求得目标的实现。

一个人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有了责任,有了勇气;如果没有追求的目标,就会变得无聊、孤独甚至彷徨、不知所措。

而一个人没有远期目标,就会变得没有气势;一个人没有中期目标,人就会没有精神;一个人没有短期目标,人就会变得懒惰。有人列出了这样一个公式,就是:目标=目标高度×达到的可能性。目标低了,不感兴趣,目标高了,达到的可能性就小了,就会失去信心。1984年,在东京举办的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当时很不起眼的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冠军。10年后,他在自传里是这样说的:每次比赛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路线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到达第一个目标后,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目标定在40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吓倒了。德国总理施罗德小时候说,将来自己要做德国总理,最终他也确实成了德国总理。不过给自己定一个伟大的目标也许并不太难,最终能够实现的人却不多。因为所有的目标都要从头开始、从小事做起才可能实现。德国著名化学家、197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维蒂希,小时候也说过要做总统的豪言壮语。那天上作文课,老师问大家将来想做什么。同学们有的说想当画家,有的说想当作家,而维蒂希说:“我要做德国总统,让所有人都有工作,都安居乐业。”有的同学说他吹牛。老师说:“很好,有个伟大的目标是一件好事,希望你通过努力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受到老师表扬的维蒂希心里很高兴,一下子好像自己真的成了总统一样。妈妈让他去浇花,他说:“浇花不是总统做的事。”然后跑到父亲的书房里练习当总统去了。

后来,一次化学课上,他在偷看《名人传》,下课了还不知道。化学老师让他去办公室去。在办公室里,老师问他:“维蒂希,听说你以后的理想是要做德国总统,是吗?”

“嗯!”维蒂希很肯定地回答。

“这非常好,是一个远大的志向。可是你准备怎么实现呢?”

“我——”他不知道如何回答,只好说:“我不知道。”

老师说:“中国有句古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你知道什么意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