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辑 亚里士多德的人生论

亚里士多德去世前,立下了遗嘱:他要求执行人给他的母亲、早年去世的弟弟、抚养他成人的姐姐、姐夫立像;要他的女儿嫁给姐姐的儿子;对曾侍候过他的几个奴隶,未成年的继续养育,成年的给以自由;留给两个孩子的是家产,留给妻子的是他衷心的爱情;最后,按去世的前妻的意思,将自己的尸骨与她合葬在一起。

从遗嘱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作为理智的化身,他是一个孝敬的儿子,深情的丈夫,慈爱的父亲,诚挚的兄长,真实的朋友,宽厚的主人。

在行为上,亚里士多德的人生是完美、理智的化身,那么在言语上,他对人生又是怎样论述的呢?本辑将予以详细介绍。

一、摹仿出于我们的天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拥有摹仿的本能,人最初的知识都是从摹仿而来的。人因其本性不同,摹仿的对象也不同,往往严肃的人摹仿高尚的行动,反之,轻浮的人摹仿卑劣的行动。

人拥有摹仿的本能,这种极强的摹仿天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准之一。人们往往能从摹仿中体味到快感。事物从本身看上去尽管会引起痛感,但惟妙惟肖的图像看上去却能引起人们的快感,例如尸首或最可鄙的动物形象。人们看见那些图像之所以感到快感,就是因为人们一面在看,一面在求知,假如人们从来没有见过所摹仿的对象,那么人们的快感就不是由于摹仿的作品,而是由于技巧、或着色以及类似的原因。

高尚的人往往摹仿高尚的行动,反之,低下的人摹仿低下的行动。

二、什么是幸福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幸福,亚里士多德将幸福与美德、安全、财产等相结合,提出了多个幸福的因素。看来,幸福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

什么是幸福?亚里士多德是这样认为的:与美德结合在一起,幸福便体现出顺境的状态,或自足的生活;或与安全结合在一起的最愉快的生活;或财产丰富,奴隶众多,并能加以保护和利用。如果幸福的性质是这样的,那么它的组成部分又必然是:高贵出身、多朋友、贤朋友、财富、好儿女、多儿女、快乐的老年;还有身体上的优点,如健康、漂亮、强壮、高大、参加竞技的能力;名声、荣誉、幸运;还有美德。一个人具有这些内在的和外在的好东西,就算完全自足:内在的好东西指身心方面的好东西;外在的好东西指出身高贵、朋友、钱财和荣誉。还要加上权势和好运,这样,他的生活才能完全有保障,才算幸福。

三、什么是好东西

好东西因人而异,但好东西都有其共同的特点。它们本身都是可取的,它往往为多人所争,为多人愿意选择。如幸福、正直、勇敢、节制、豪爽、大方、健康、美丽、财富、聪明等等。从事高尚的事,是好事而又令人愉快的,这使我们想到美德,由此可见,美德是好东西,由美德引申出的节制慷慨也必是好东西。

什么是好东西呢?是不是人们都想得到的东西就是好东西呢?亚里士多德认为,好东西是可取的、选择别的东西时所为的东西,是一切生物或是一切有感知或理智的生物或是能获得理智的生物所追求的东西。凡是理智会分配给每个人的东西和凡是理智在每种情况下分配给每个人的东西,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好东西。还有,其出现能使人感到舒适和自足的东西。自足,能产生或保全这些东西的东西,或随这些东西而来的东西,或可能阻止或毁灭那些与这些东西相反的东西的东西。……获得好处,避免灾难,都是好事。牺牲小益而获得大益,避免大难而遭受小难,也都是好事;……美德必然是好东西,因为具有美德的人感到舒适,还因为美德能招致许多好东西;快感也必然是好东西,因为所有的生物都天然地追求快感。所以,所有使人愉快的东西和美丽的东西也必然是好东西,因为使人愉快的东西能给人以快感。至于美丽的东西,有的是使人愉快的,有的本身是可取的。下面这些东西必然是好东西:幸福;正直、勇敢、节制、豪爽、大方、健康、美丽;财富;朋友、友谊;荣誉、名声;说话的能力、行动的能力;天分、记忆力、好学、敏锐;科学、艺术;生命;等等。

好东西往往是许多人追求、竞争的东西。人人称赞的事,是好事,因为没有人称赞不好的事。敌人所称赞的事,是好事,因为如果所有受过这种事伤害的人都承认是好事,人人都会承认是好事,因为事情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他们才承认。正如朋友所谴责、敌人所不谴责的人,是不中用的人。

选中的东西不分性别,聪明或好人都是好东西。例如雅典娜选中奥德修斯,忒修斯选中海伦,女神们选中阿勒克珊德洛斯,荷马选中阿喀琉斯。

好事一般说来,是人们有意选择的。人们所期望的事,是好事。……每个人都认为他特别想要的东西是好东西,例如,好胜的人认为胜利是好东西。

高尚的事是本身的,而又令人称赞和愉快的事情。如果这就是高尚的事的定义,那么美德一定是高尚的。因为美德是好东西,而且是值得称赞的。美德似乎是一种能取得并能保持好东西的功能,一种能在任何情形下给所有人许多重大好处的功能。美德的成分是正直、勇敢、节制、大方、豪爽、慷慨、和蔼、见识、智慧,如果美德是这样一种能给人好处的功能,那么最大的美德必然是那些对别人最有益的美德。由于这个缘故,正直与勇敢最受人尊重,因为后者在战争时期对别人有益,前者在和平时期也对别人有益。其次是慷慨,因为慷慨的人好施舍。不与人争利,其他的人则最贪钱财。正直是这样一种美德,它使每个人依法获得自己应得之份,不正直却使人违法侵占别人的财产。勇敢是这样-种美德,它使人在危险关头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做出高尚的事业;它的反面是怯懦。节制是这样一种美德,它使人遵守法律,控制肉体的享乐;它的反面是纵欲。慷慨使人乐善好施;它的反面是吝啬。豪爽是这样一种美德,它使人行大善;它的反面是偏狭。大方是这样一种美德,它使人在花钱方面显得宽宏大量;它的反面是偏狭和小气。见识是属于智力的美德,它使人对于前面提起的好事和坏事作出聪明的判断,以促进自己的幸福。

四、什么是高尚

亚里士多德认为,高尚与美德休戚相关,美德的因与果都是高尚的。他提出,仍能让人受益的事是高尚的;人们毫不畏惧争着做的事是高尚的。

美德的因与果都是高尚的,所以勇敢的行动也必然是高尚的。正当的事和正当的行动也必然是高尚的,但是正当的受难则不是高尚的。为荣誉不是为金钱而做的事,是高尚的。不顾自己的利益而效忠于祖国这种绝对好的行动,是高尚的。

死后仍能让人受益的事是高尚的。为别人而做的事,是高尚的。一切恩惠都是高尚的。所有和我们觉得可耻的、相反的事,都是高尚的,都为我们羞于说可耻的话,做可耻的事。

高尚的事,往往是人们毫不害怕去做的。同敌人和解比向他们报复高尚一些,因为和解是正当的事,正当的事是高尚的。胜利和敬重是高尚的东西。值得记忆的事是高尚的。死后留名,是高尚的事。每个民族所特有的习惯,是高尚的东西。每个民族所尊重的标志是高尚的东西。

五、快感是让灵魂恢复到自然状态

报复、愤怒、想象等都可以使人产生快感,可以说快感是人对某种情感的感觉,当然对某事物的好奇心、朋友等也可以使人觉得愉快,产生快感。快感不是逼迫产生的,而是自然产生于灵魂得到自由的释放。所以,专心、认真、紧张等并不是快感,除非我们已经养成了这些习惯。

快感的对立面是苦恼,快感可以假定为灵魂的一种迅速恢复其自然状态的运动。如果快感的性质是这样的,那么,很明显,凡是能造成上述状态的事物,都是使人愉快的;凡是能破坏上述状态或造成相反状态的事物,都是使人苦恼的。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一般说来,恢复自然状态,必然是使人愉快的,特别是在这个复原步骤使自然状态得到完全恢复的时候。习惯也是使人愉快的,因为习惯成自然,习惯同自然近似。自然的事是经常做的事,习惯的事是屡次做的事。不是出于逼迫的事也是使人愉快的,因为逼迫违反自然。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除非人们养成专心、认真、紧张的习惯,否则人们都会觉得它们让人苦恼,而出于不得已和逼迫去进行。一旦养成了这些习惯,就可以使专心、认真、紧张成为愉快的事。与它们相反的状态,是使人愉快的;所以忪弛、懒散、粗心、消遣、休息和睡眠,都是使人愉快的,因为没有一样是出于不得已的。出于内心的欲念而做的事,每件都是使人愉快的。因为欲念是对于愉快的事的欲望。

一个有所回忆或期望的人会对其回忆或期望的事有所想象,这是由于快感是对某种情感的感觉,想象是一种微弱的感觉。如果是这么一回事,那么,很明显,那些有所回忆或有所期望的人会感到愉快,因为他们都有所感觉。所以,所有使人感到愉快的事,必然是感觉中的现在的事,或回忆中的过去的事,或期望中的未来的事,因为现在的事可以感觉,过去的事可以回忆,未来的事可以期望。所以回忆的事是愉快的事,这种事不仅限于那些当初发生时是愉快的事,而且包括一些当初发生时是不愉快的事,只要这些事的后果被证明是高尚而美好的。

期望若不给人们很大的快感或利益,便会引起人们的苦恼,期望往往都是令人们愉快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一般说来,凡是在发生的时候能给人们以快感的事,在他们期望或回忆的时候多半能使他们感到愉快。所以即使发怒也是令人愉快的,荷马这样描写愤怒:比往下滴的蜂蜜甜得多;因为没有人会对显然不可能遭受报复的人或比自己强大得多的人发怒,对后一种人,我们不发怒,即使发怒,程度也比较轻。

大多数欲念都由某种快感伴随而来,因为对过去快乐的回忆或对未来快乐的期望,都能使人感到某种愉快。例如,发烧口渴的人由于回忆他喝过水,期望再喝水而感到愉快;情人由于谈论他们的爱人,描写他们的爱人,或者做一些和他们的爱人有关系的事而感到愉快;这一切使他们在回忆中似乎看见了爱人。这样的情况往往是发生爱情的最初征兆:情人不仅在爱人出现的时候感到愉快,而且在爱人不在的时候,也由于回忆而发生爱情。由于这个缘故,尽管爱人不在了是件苦恼的事,人们在哀悼中也感到一点愉快;苦恼是由于爱人不在了而引起的,愉快是由于回忆——有如看见他本人、他的所作所为和他的人品一样——而引起的。

报复成功往往带来愉快,失败往往令人苦恼。发怒的人在报复失败的时候感到特别苦恼,但是如果还有报复的希望,他们又会感到愉快。胜利也是愉快的事,不仅好胜的人是如此,对所有的人也是如此。因为胜利会引起一种优越感。大多数人都对这种感觉抱有欲念。既然胜利是愉快的事,那么战斗的游戏和辩论的游戏也必然是愉快的事,因为在这些游戏里往往有人获胜,其中包括玩羊蹄骨、打球、掷骰子、下跳棋。激烈的游戏也是这样的,其中一些玩惯了的人是愉快的,另一些头一次玩的人也是愉快的,例如,带狗打猎和各种狩猎,因为有竞争,就有胜利。由于这个缘故,法庭上的争辩和辩论会上的竞赛,在那些熟练和有本事的人看来,也是愉快的事。尊敬和名声最使人愉快,因为它们使人把自己想象成为完善的人,尤其是在那些被他认为是坦率直言的人这样称誉他的时候。

由于爱朋友是愉快的,所以朋友也会让人愉快。被人爱也是愉快的事,因为在这种情形下,一个人会想象自己具有优良的品质,这种品质谁认识到,谁都想具有;被人爱意味着由于自己有可爱的地方而被人珍视。被人称赞也是愉快的,因为这意味着受人尊敬。被阿谀和阿谀别人也是使人愉快的,因为阿谀者貌似称赞者和朋友。屡次做同样的事也是使人愉快的,因为习惯了的事是使人愉快的。变化也是使人愉快的,因为变化意味着恢复自然状态。

一般说来,求知和好奇也会使人愉快。好奇意味着求知的欲念,因此好奇的对象就成了欲念的对象;求知意味着使人恢复自然状态。

施予受惠和受到恩惠一样都会让人愉快。“受惠”,指获得我们所想要的东西;“施惠”意味着我们有东西,而且有富余,这两种情况都是人们所追求的。既然施惠是愉快的事,那么扶助邻人,弥补他们的匮乏也是愉快的事。既然求知和好奇是愉快的事,那么像摹仿品这类东西,如绘画、雕像、诗,以及一切摹仿得很好的作品,也必然是使人愉快的,即使所摹仿的对象并不使人愉快,因为并不是对象本身给人以快感,而是欣赏者经过推论。

最后,亚里士多德指出,使人愉快的还包括自然的事物。同种的生物彼此看来都是很自然的现象,因此,所有同种的相似生物多半是使彼此愉快的,例如人使人愉快,马使马愉快,年轻人使年轻人愉快。

人们往往会喜欢自己,这是由于相似性使人愉悦,而自己与自己相似。既然每个人都喜欢自己,那么自己的一切,例如言行,一定会使自己感到愉快。由于这个缘故,人们多半都喜欢阿谀者,喜欢爱人,喜欢受人尊敬,喜欢儿女。弥补别人的匮乏,是愉快的事,因为这件事成了自己的事业。既然统治人是最愉快的事,那么被认为是聪明人也是愉快的事;有见识的人宜于统治人,有智慧的人懂得许多令人惊奇的知识。既然人们多半喜欢受人尊敬,那么谴责邻人也必然是愉快的事。

对快感的反义词——愤怒,亚里士多德也作了相关论述。愤怒是一种欲望,它针对于他人所施加的轻慢行为,随之产生起的报复与苦恼也是其特点之一。如果这就是愤怒的定义,那么一个发怒的人必然是对某一个人发怒,而不是对一般人发怒,因为那人曾经轻慢或将要轻慢他本人或他的亲友。愤怒中也有快感相伴随,这是由于有希望报复,因为认为自己能达到自己追求的目的,是愉快的事;没有人追求显然是不可能达到的目的;发怒的人追求自己可能达到的目的。

愤怒由于人们心里的报复念头而引起快感产生,就像梦中的幻象引起快感一样。

六、发怒与喜爱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发怒与喜爱的事,别人的轻慢会让我们发怒,别人善意的帮助会让我们喜爱。陌生人与朋友所做的事会引起我们不同程度的发怒与喜爱,往往,我们对朋友的情绪会强烈很多。一个陌生人做了对不起我们的事,我们除在情感上引起愤怒外,其他的会少许多。而朋友这样做,我们除了强烈的愤怒外,还有伤心、委屈等其他情绪的产生。反之,喜爱亦如此。

轻慢往往是对无关紧要事物的具体表现。所有坏的事物和好的事物以及可以成为这类事物的事物,亚里士多德认为都是值得重视的。至于无足轻重或微不足道的事物,则是不值得重视的。轻慢分三种,即轻视、傲慢和侮慢:轻视者抱轻慢的态度,因为人们对于他们认为无足轻重的事物加以轻视,对于无足轻重的事物加以轻慢;傲慢者抱轻视的态度,因为傲慢意味着阻挠别人满足欲望,不是为自己可以从中获益,而是为了不让别人从中获益。既然他不是为自己的利益而这样做,所以他的态度是轻慢的,因为,很明显,他并不认为别人能伤害他,否则他就会畏惧别人,而不会轻慢别人;他也不认为别人能给他任何值得一提的好处,否则他就会重视那人,同他交朋友。侮慢者抱轻慢的态度,因为侮慢意味着使别人受到伤害或感到苦恼,受害者因此感到耻辱,而侮慢者除了使自己痛快一时而这样做以外,并不想从中获益。侮慢者之所以感到痛快,是由于伤害别人可以显示自己比别人优越。因此年轻人和富翁总是侮慢别人。扫别人的面子。

苦恼的人有所追求,所以容易发怒。如果有人妨碍他(例如在他口渴的时候不让他喝水),如果有人和他作对,或者拒绝帮助他,或者在他处于心情不好时用别的方式打扰他,他就会对这些人发怒。凡是有所追求而达不到目的的人都易于发怒,特别是对于不重视他们目前困境的人。例如病人由于他的疾病不被重视,穷人由于他的穷困不被重视,战士由于他的战斗不被重视,情人由于他的爱情不被重视,他们都会发怒。事与愿违,就会使人发怒。

发怒往往因其嘲弄的人而产生,因为嘲弄是一种侮慢。嘲弄的人是伤害人的人,只要这种伤害是侮慢的表现,而不是出于报复;是诽谤和轻视他们认为是重大事物的人,例如有人当着以哲学自负的人诽谤和轻视哲学,如果人们感觉到自己并不具备某些受到嘲笑的品质,或者别人认为他们并不具备这些品质,人们就更为气愤。如果他们非常相信他们具有这些品质,他们就不理会这种嘲弄。人们对朋友比对不是朋友的人更为气愤,因为他们认为应该受到朋友的厚待而不是薄待。人们对不再像过去那样惯于尊重他们的人发怒,因为他们认为那些人轻视他们了。人们对不报恩或不以同等份额报恩的人发怒;人们对不如他们而同他们作对的人发怒,因为这两种人似乎都轻视他们。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对朋友发怒原因有:(1)朋友待他们不好,说他们不好;(2)朋友做对不起他们的事;(3)朋友看不出他们所需。

“幸灾乐祸”的人会让人发怒,因为他们表现了仇恨和轻慢。人们对满不在乎地使他们感到苦恼的人发怒;由于这个缘故,人们对报告坏消息的人发怒。人们当着他们的竞争者、他们所称赞的人、称赞他们的人、他们所敬畏的人和敬畏他们的人的面,对轻慢他们的人发怒。人们对那种在他们认真讨论时装傻的人发怒,因为“装傻”是轻视的表现。忘记使人发怒,例如把别人的名字忘记了,因为忘记也似乎是“轻慢”的表现。忘记是由于漠不关心,而“漠不关心”则是一种轻慢。

朋友是容喜爱与被喜爱相兼的人。凡是认为彼此间有这种关系的人都认为彼此是朋友。这一点确定之后,亚里士多德便得出这个结论:凡是为我们好——不是为别的缘故——而同我们在顺境中共欢乐,在苦难中共忧愁的人,都是我们的朋友。既然人人在他们实现愿望时感到喜悦,而在相反的情形下感到苦恼,那么这种喜悦和苦恼便是他们对我们有好意的表现。凡是把同一些事看作好事或坏事,把同一些人当作朋友或仇敌的人,都是我们的朋友,因为他们必然想要同样的事物。所以凡是希望我们获得他们想获得的东西的人,似乎都是我们的朋友。

因我们的缘故,对我们做过重大的、真诚的、及时的事,都会让我们喜爱。凡是我们认为愿意对我们做好事的人,都为我们所喜爱。我们朋友的朋友、喜爱我们所喜爱的人的人,我们所喜爱的人所喜爱的人,都为我们所喜爱。和我们有共同仇敌的人、憎恨我们所憎恨的人的人、为我们所憎恨的人所憎恨的人,都为我们所喜爱。因为这一类人全都和我们一样,对于什么是好事抱有同样的看法,所以他们希望我们获得对我们有好处的东西。这正是朋友的特征。还有,凡是愿意用金钱帮助我们或者保证我们的安全的人,也都为我们所喜爱,因此我们尊敬慷慨、勇敢、正直的人。我们认为不依靠别人而生活的人,就是这样的人;自食其力的人,特别是农民和其他为自己而劳动的人,也是这样的人。有节制的人为我们所喜爱,因为他们不做不义的事。不多事的人也为我们所喜爱,理由同上。我们喜爱我们愿意结交的人,只要他们愿意和我们结交;品德优良的人以及为一般人或最好的人或我们所称赞的人或称赞我们的人所称誉的人,就是这样的人。我们还喜爱乐于与我们共生活、共休闲的人;脾气好的人、不爱谴责我们的过错的人、不爱竞争、不爱吵架的人,就是这样的人。

善于嘲弄和善于忍受潮弄的人往往与他人对同样的事情感兴趣,忍受嘲弄,风雅嘲弄对方,也由此,他们为常人所喜爱。凡是称赞我们具有优良品质、特别是称赞我们担心并不为我们所具有的品质的人,都为我们所喜爱。凡是面貌、衣着和整个生活都清洁的人,为我们所喜爱。我们喜爱不谴责我们犯错误或接受他们恩惠的人;这两种谴责者都爱挑剔。凡是不念旧恶、不记旧仇而易于和解的人,都为我们所喜爱,因为我们认为他们对待我们的态度会像我们所想象的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一样。我们喜爱不诽谤人、不想知道邻人或我们的缺点而想知道邻人和我们优点的人,因为这是好人的行为。我们喜爱不在我们发怒或忙碌的时候扰乱我们的人,因为扰乱的人是好斗的人。我们喜爱热诚地对待我们的人,例如称赞我们的人、认为我们是好人的人、乐于和我们在一起的人,特别是认为我们最具被别人称赞的、或被别人认为是美好的、或使人愉快的品质的人。

如果我们和他人一样喜爱一样东西,并追求它,但是没能分得一份,就会引起我们的怨恨。我们喜爱这样一种同我们很亲密的人,在这种人面前,我们不至于由于做了为世俗所谴责的事而感到羞耻,只要这种不以为耻的感觉不是出于轻视。我们也喜爱这样一种同我们很亲密的人,在这种人面前,我们由于做了真正坏的事而感到羞耻。我们喜爱我们乐意与之竞争的或同我们竞争而不忌妒我们的人,我们喜欢或愿意同这样的人交朋友。我们喜爱由于我们的帮助而获得好处的人,只要我们在帮助的时候不受到较大损失。我们喜爱不管朋友在不在身边都照样喜爱他们的人。

人们喜爱不抛弃他人的朋友,因为这才是最有德行的朋友。我们喜爱那些不在我们面前掩饰自己的人,把自己的缺点告诉我们的人就是这样的人。(亚里士多德在上面说过,在朋友面前,我们不至于由于做了为世俗所谴责的事而感到羞耻,要是感到羞耻的话,那就是不把他们当朋友看待;所以不以为耻,才似乎是把他们当朋友看待。)我们喜爱不可怕的人,喜爱我们不畏惧的人。

友谊有陪伴、亲昵、联姻等一条列关系。产生友谊的原因是:施惠于人,不求而施,施而不外传,这样才显得是为朋友好,而不是为了别的缘故。

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应从反面观察敌意和憎恨。敌意是由愤怒、辱骂或诽谤引起的。愤怒是由冒犯我们的行动引起的,敌意甚至可以由不冒犯我们的行动而引起,因为如果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性格我们就憎恨他。愤怒总是针对某个人的,例如,针对卡利阿斯或苏格拉底;憎恨则是针对某些类型的人的,例如,人人都憎恨小偷和告密者。愤怒可以用时间来医治,憎恨则是不能医治的。愤怒的目的在于给人以苦恼,憎恨的目的则在于给人以祸害,发怒的人想使对方感觉到他在发怒,憎恨的人则不管对方是不是感觉到。所有引起苦恼的事物都是可以感觉到的,而引起最大祸害的事物,例如不义和愚蠢,则是最难感觉到的,因为恶的出现并不使人感到苦恼。愤怒中有苦恼相伴随,憎恨中则没有苦恼相伴随,因为发怒的人感到苦恼,憎恨的人却不感到苦恼,发怒的人往往发生怜悯之情,憎恨的人则从来不发生怜悯之情,因为发怒的人想使对方也感到苦恼,憎恨的人则想使对方遭到毁灭。

七、什么是恐惧

恐惧并不意味一个人胆小、怕事,那些胆大的人没有恐惧往往是因为对事态意识不足,或是可怕的事离自己十分遥远。恐惧是对迫在眉睫的事物做出的可怕想象,人在这种想象下产生了对未来之事的畏惧情绪。除了无知外,愤怒也可以使人胆大起来。

什么是恐惧?亚里士多德认为,恐惧是由想象造成的,这种想象往往是导致毁灭、痛苦、迫在眉睫的祸害,它们能引起人们痛苦不安的情绪。人们并不畏惧一切祸害,例如自己将成为不义的或蠢笨的人,而仅仅畏惧足以导致很大痛苦或毁灭的祸害,只要这种祸害不是隔得很远,而是近在眼前,迫在眉睫,因为人们并不畏惧非常遥远的祸害;人人都知道自己是要死的,但是死亡并不是很近的事,所以他们并不介意。如果这就是恐惧的话,那么凡是似乎具有能毁灭人们或危害人们,以致引起巨大痛苦的强大力量的事物,必然是可怕的。

不义的人总有意行不义之事,所以其有了力量就会变得可怕起来。被冒犯的勇敢的人有了力量,是可怕的,因为很明显,他一旦被冒犯,就有意报复,况且他现在又有了力量。能害我们的人的恐惧是可怕的,因为这样的人必然是准备行动。能害人的人对于可能被他们害的人是可怕的,因为一般说来,人们能害人就会害人的。受了害的人或者认为自己是受了害的人,是可怕的。因为他们总是在找机会报复。在自己有力量的时候害过人,是可怕的,因为他们害怕报复;方才说过,这种情形是可怕的。同我们争夺同一件不可能为双方同时获得的东西的人,是可怕的,我们总是同这样的人竞争。比我们强大的人也畏惧的凶恶的人,是可怕的,因为他们既然能害比我们强大的人,就更能害我们了。毁灭过比我们强大的人的人,也是可怕的。正在攻击比我们弱小的人的人,也是可怕的,因为他们不是已经成为可怕的人,就是在力量变强大的时候成为可怕的人。一切正在或即将发生在别人身上而引起怜悯的事,都是可怕的。所有这些,可以说几乎是所有可怕的、为人们所畏惧的最重大事情。

人们畏惧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如果恐惧与人们对即将遭受毁灭性祸害的预感相伴随的话,那么,很明显,没有一个认为自己不会受害的人,会畏惧在他看来不会对他发生的祸害,或在他看来不会加害于他的人,或在他看来不会使他受害的时间。亚里士多德得出这样的观点,所以,凡是认为自己会受害的人,必然会畏惧害他的人、害他的事和害他的时间。那些处境非常顺利的人,不认为自己会受害,他们的态度也就是骄横、轻慢、鲁莽——他们之所以变成这样,是由于家资富有,体格强壮,朋友很多,力量强大;那些认为自己已经受尽了一切可怕的苦难,像钉在木板上快要死去的人那样对未来漠不关心的人,也不认为自己还会受害;必须使他们有得救的希望,这种希望使他们感到焦虑。因为恐惧使人思考;事情已经绝望了没有人会加以思考。所以,在宜于使听众感到恐惧的时候,必须使他们认为他们也会受害,必须告诉他们,比他们强大的人都受过害,与他们相似的人都在受害或受过害,祸害是出自意想不到的人,方式和时间都是意想不到的。

由于使人壮胆的事隔得很近,可怕的事隔得很远,所以人们会有胆量。我们有胆量,只要事情是可以挽回的,是有救的,办法多或者得力,或者又多又得力;只要我们没有被人害过,也没有害过人;只要我们根本没有对手;或者对手没有力量,或者对手虽然有力量,却是我们的朋友,或者对手曾经为我们做过好事或者我们曾经为对手做过好事;只要和我们有共同利益的人占多数或者比较强大,或者又占多数又比较强大。在下面这些心情下,我们有胆量,只要我们认为我们是经常顺利而没有受过害;只要我们是经常遭受危险而又能逃脱,因为人们临危不惧有两种原因,不是从来没有经历过危险,就是能有救。所以在海上遇险的时候,那些没有经历过风暴的人和那些由于有经验而有得救办法的人对于未来的事无所畏惧。我们有胆量,只要与我们相似的人、或不如我们的人、或我们认为是被我们的力量所超越的人都无所畏惧;被我们征服的人,不论是一般被征服的人,或是比他们强大的人,或是与他们相似的人,就是我们认为被我们的力量所超越的人。我们有胆量,只要我们认为我们具有更多更重要的,使具有者成为可畏惧人物的条件:大量的钱财、强壮的身体、朋友、土地、武器,或者样样具备,或者具备其中最重要的。我们有胆量,只要我们没有害过任何人,或者没有害过很多人,或者没有害过可怕的人。我们有胆量,一般说来,只要我们同神的关系很好,在其他方面,例如在预兆和神示方面,都很顺利,因为愤怒使人壮胆,愤怒是由于我们想起我们是受害者不是害人者而激起的,神力又被认为是佑助受害者的。我们有胆量,只要我们在着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相信我们当前或今后不会遇难,或者相信我们只会成功。

八、什么是羞耻

羞耻是一种由于做了或正做或将要做似乎有损自己名誉的坏事而引起的苦恼或不安的情绪。一个人不能忍受他人忍受的辛苦,甚至是年纪较长,生活奢侈的,权力较大的人都可以忍受的辛苦,则这个人是可耻的。羞耻中有想象的成份,在我们崇拜的人面前感到羞耻就是想象造成的。

从以下亚里士多德的论述可以分析出,人们感到羞耻或不羞耻时的心情如何,对象是什么人,对什么事情。

羞耻的定义可以是这样:一种由于做了或正在做或将要做似乎有损自己名誉的坏事而引起的苦恼或不安的情绪。不觉羞耻的定义可以是这样:一种由于做了或正在做或将要做这些同样坏事而引起的轻慢和不在乎的情绪。根据羞耻的定义,那么所有似乎有辱我们自己或我们所关心的人的坏事必然使我们感到羞耻。这种坏事出自恶德,例如抛弃盾牌或临阵逃跑。又例如侵吞托管的财产。还有,占渺小的、或不名誉的、或没有力量的人的便宜,例如穷人或死者,因此有“掏死者的腰包”这句谚语,这是由于贪婪。能在金钱上帮助人而不帮助,或者给予比力所能及的小一些的数目;接受不如自己富有的人的帮助;别人似乎要借,反而向他借;别人要债,反而向他借;别人要借,反而向他要债;为了显出要借的样子而称赞别人;借不到还是硬要借,等等,这一切都是可耻的,因为都是卑鄙的表现。当面称赞别人;过分称赞别人的优点,掩饰别人的缺点;面对别人的悲哀表示过分的悲哀,以及诸如此类的行动,这一切都是可耻的,因为都是阿谀的表现。

如果一个人不能忍受别人都可以忍受的辛苦,甚至是年纪较长的,生活奢侈的,权力较大的人都可以忍受的,那么这个人是柔弱的。接受别人的恩惠,且时常接受,却诋毁他对自己所做的好事,是可耻的,因为是卑鄙的表现。自吹自擂,把别人的功劳据为已有,是可耻的,因为是自夸的表现。此外,没有能分得人人或全体或大多数与自己相似的人都分得的好东西,也是可耻的。与自己相似的人,指属于同一种族、同一城邦、同一年龄、同一家族的人,以及一般说来,是同等的人;所以没能分得,例如,同样多的教育或别的东西,是可耻的。曾经遭遇或正在遭遇或将要遭遇有失体面和辱骂的事,是可耻的。

羞耻是由其本身引起的,而非后果引起的对于不名誉事情的想象。人们在其所尊重的人面前感到羞耻,是由于他们注重所尊重的人对他们有看法。人们尊重称赞他们的人、他们所称赞的人、同他们竞赛的人和提出为他们所重视的对他们的看法的人。人们称赞持有有价值的好东西的人,或者持有他们能给的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的人,而且愿意被他们称赞,例如,在恋爱的人。当着大众在光天化日之下做出坏事,更使人感到羞耻,因此有“羞耻以眼为家”这句谚语。因此,在时常和自己在一起的人或注意自己的人面前,人们更感到羞耻,因为在这两种情形下,他们是处在别人的眼皮底下。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对别人感到愤慨,往往是因为他们犯了自己没有犯过的错误,而不是因为他们犯了与自己相同的错误,由此我们对不宽恕似乎犯了错误的人面前感到羞耻。在爱向大众传播我们错误的人面前,我们感到羞耻,因为不传播等于不认为我们犯了错误。

我们在喜剧诗人面前感到羞耻,因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传播谣言和诽谤他人。在从来没有拒绝过我们要求的人面前,我们感到羞耻,因为我们觉得他们是称赞我们的人;由于这个缘故,我们在拒绝第一次有求于我们的人的要求时感到羞耻,因为在他们看来,我们的名誉还没有变坏。

九、什么是慈善

慈善与怜悯是相关的。一个具有慈善情绪的人,往往会怜悯他人。两者都不对受害者报以回报的期望,否则这便不是慈善与怜悯了。怜悯是一种痛苦的情绪,是由被害者的痛苦想象转移到自己身上之后的情绪。所以说怜悯不是对自己所熟知的人的情绪,因为那种情绪是自己的,而不是针对别人的。

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认识慈善的呢?亚里士多德认为,慈善是对有需要的人进行帮助,它不为受到报答,不为自己好,而为受助者好。慈善往往是以上所说的一种情绪。如果帮助是给予有需要的人的,那么这种帮助就是重大的、难能的,或者如果在对方有急需的时候,帮助者是惟一帮助的人,或是第一个帮助的人,或是大力帮助的人,那么帮助者的慈善心和恩惠就是很大的。“需要”指欲望,特别指对得不到就使人感到苦恼的事物所怀抱的欲望、欲念,例如,性欲就是这种欲望;还有由于肉体上的痛苦和危险而引起的欲念。因为人们在危险或痛苦的时候,会对某些事物发生欲念。因此,所有帮助穷人或流亡者的人,即使他们的帮助不大,都很令人感恩,因为需要很迫切,时机很紧急。

受助者和帮助者,都在曾经或现在仍处于一种状态。受助者是处于需要和痛苦之中;帮助者是处于给其以这样的帮助之中。至于用什么方法才能使人打消感恩之情,或指出帮助者不是出于慈善之心,也是很清楚的了,因为可以说他们是为自己好而帮助过人或正在帮助人的(在这种情形下没有慈善可言),或者说帮助是出于偶然,或者是迫于不得已(在这种情形下,没有慈善可言),或者说他们是在报答而不是在施恩。

亚里士多德认为,怜悯是一种痛苦的情结,它是自己看到一种毁灭性的事情落在不应发生的人身上而引起的,或是由此想到其落在自己或亲友身上。很明显,一个可能生发怜悯之情的人,必然认为自己或亲友会遭受某种祸害,如定义中提起的这种祸害或与此相似的或几乎相同的损害。所以,那些完全绝望的人不能发生怜悯之情,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受尽人世间的祸害,不会再有祸害临头了;那些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也不能发生怜悯之情,他们很傲慢,认为自己享受着一切幸福,显然不可能有祸害临头,这倒是一种幸福。那些认为祸害可能临头的人,是经历过祸害而又幸免于难的人;是上了年纪的人,他们有见识和经验;是软弱无力的人和比较怯懦的人;是有教养的人,他们瞻前顾后;是有父母、子女、妻室的人,这些人是他们自身的一部分,是可能遭受上述祸害的;是缺乏英雄气概的人,例如缺乏勇气或胆量的人;是性情不傲慢的人;只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人才能发生怜悯之情,发生怜悯之情的人是不十分畏惧的人,魂飞魄散的人一心只想到自己的不幸,不能发生怜悯之情。人们认为世上还有好人,所以能发生怜悯之情,如果认为没有好人,就会认为人人都该受难了。一般说来,人们想起了这样的祸害自己或亲友都曾遭受过,预料还可能遭受,在这样的心情下他们才能发生怜悯之情。

一切使人感到苦恼和痛苦而又具毁灭性的事情、一切致命的事情、一切出于偶然的重大的不幸,都能引起怜悯之情。使人感到痛苦而又具有毁灭性的事情,是各种形式的死亡、肉体上的折磨和伤害、衰老、疾病和饥饿。出于偶然的不幸,是没有朋友或朋友稀少,相貌丑陋,身体虚弱,手脚残废;应当出现好运的地方却出现厄运,而且经常如此;还有,人已经受害,才交好运。例如狄俄佩忒斯死了以后,国王的馈赠才送来。从来没有交过好运。或者交了好运而不能享受,也能引起怜悯之情。

亚里士多德认为,怜悯发生在与自己关系不太密切的人身上,并且为我们所熟知。如果关系很密切,那么我们会觉得这是自己的祸害了。由于这个缘故,据说阿马西斯看见他的儿子被带去处死,他没有哭,可是看见他的朋友行乞,他却哭,因为后一种情形引起怜悯,前-种情形引起恐惧;恐惧和怜悯不同,它会把怜悯赶走,往往使人发生相反的情绪。再者,在恐怖的事情逼近时,人们也发生怜悯之情。人们也怜悯在年龄、性格、道德品质、地位、门第方面与他们相似的人,因为这一切使人们更感觉到他们的不幸也会落到自己身上;一般说来,亚里士多德在此作出这样的结论:一切我们害怕会落到自己身上的祸害,如果落到别人身上,就都能引起怜悯之情。既然苦难在逼近的时候能引起怜悯之情,那么借姿势、腔调、衣服以及朗读方式来加强效果的人,一般说来,必然更能引起怜悯之情,因为他们使祸害靠近我们身边,呈现在我们眼前,仿佛刚才发生或似即将发生的。同样,刚才发生或马上就要发生的祸害,更能引起怜悯之情。受害者的痕迹和行动,例如受害者的衣服以及诸如此类的遗物、受害者——例如将死的人——的言语和其他一切,也更能引起怜悯之情。如果处在这种危机中的人是好人,就特别能引起怜悯之情;这些事物靠近我们身边,所以更能引起怜悯之情,这是由于受害者不应当遭受苦难,而苦难又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十、什么是愤慨

极少有人因为别人正直、勇敢、善良而愤慨,引起愤慨的往往是财富、权力、利益等东西。因此,暴发力会让我们感到苦恼,清正廉洁的人则不会。与愤慨伴随的情绪是妒忌,越与我们相似的人得到好运,越使我们妒忌。

愤慨是一种什么情绪?人们在愤慨时会有什么表现?亚里士多德对此进行了相关论述。

愤慨是因为看到别人得到不应得到的好运而苦恼,与怜悯的情感截然相反。这种苦恼与看到别得到的厄运而感到的苦恼相反,并且由我们具有相同的性格引起。这两种情感都表现善良的性格,因为我们应当对于得到不应当得到厄运的人表示安慰和怜悯,对于得到不应当得到好运的人表示愤慨,这是由于不应当得到而得到,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所以我们也认为天生具有愤慨的情感。忌妒似乎也同样和怜悯相反,看来忌妒和愤慨近似,甚至相同,其实是另一种情感,因为忌妒也是一种乱人心绪的苦恼,是由于别人得到好运而引起的,不过不是由于不应当得到好运的人得到了好运而引起的,而是由于与我们相等或相似的人得到了好运而引起的。所有感到忌妒和愤慨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是由于本人会遭到不幸,而是由于邻人得到了好运而感到苦恼的。这是因为,如果苦恼和心情不安来自别人得到好运是自己可能受害的根源这种想法,那么愤慨和忌妒就会转化为恐惧。怜悯和愤慨显然都伴有相反的情感,因为如果一个人看见别人得到不应当得到的厄运而感到苦恼,那么看见别人得到应当得到的厄运,他就会感到喜悦,至少不会感到苦恼。例如,没有一个好人看见杀父的凶手或杀人犯受到惩罚而感到苦恼。看见这种人受到惩罚,我们一定感到喜悦,就像看见应当得好运的人得到好运,我们一定感到喜悦一样,这两种情况都是合乎正义的,都能使善良的人感到喜悦,因为与他相似的人得到的好运,他一定也希望落到自己身上。所有这些情感都来自同样的性格,所有相反的情感都来自相反的性格,因为幸灾乐祸的人也就是忌妒的人;如果一个忌妒的人看见别人得到好运或保持好运而感到苦恼的话,那么看见别人丧失好运或糟蹋好运,他一定会感到喜悦。所以,所有这些情感虽然由于上述理由而彼此不同,却都能阻挠怜悯的发生,因此都可以用来防止怜悯。

亚里士多德认为,愤慨并不是因为我们看见别人正直或勇敢,或具有美德,而往往因为我们看到财富、权力以及好人应得到的东西为不应得到的人所得而引起苦恼。暴发户比一向富有的人更使我们感到苦恼。暴发户用金钱买到官职比一向富有的人这样做,更使我们感到苦恼。这是因为后者所有的东西似乎是他们自己的,前者所有的东西则似乎不是他们自己的。再说,并不是每样好东西都应当为每个人所有,例如精良的武器不宜为正直的人所有,而宜为勇敢的人所有。所以一个人——尽管是好人——得到了他不宜得到的东西,我们就感到愤慨。

这在他们眼中是一件不公平的事。一般说来,如果人们认为自己应当得到别人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人们就会对他们表示愤慨,由于这个缘故,被奴役的人、卑贱的人和没有雄心壮志的人,是不会感到愤慨的,因为他们认为没有一样东西是他们应当得到的。

忌妒是与愤慨近似的一种心理特征。亚里士多德认为,忌妒是由于与我们相似的人交上好运而导致的苦恼。要是有人与我们相似,或似乎有人与我们相似,我们就感到忌妒。与我们相似的人,指在门第、亲属关系、年龄、道德品质、名声、财产方面与我们相似的人。这些好东西缺少一样,我们就感到忌妒,由于这个缘故,干大事业而获得成功的人感到忌妒,因为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在夺取他们自己的东西。野心勃勃的人比没有雄心壮志的人更感到忌妒。胸襟褊狭的人也感到忌妒,因为每一样东西在他们看来,都是重要的。

在人们想要得到或认为他们应当得到那些激起荣誉心的事业以及各种好运的时候,都会使人感到忌妒。人们对什么样的人感到忌妒也是很清楚的了,他们忌妒在时间、地点、年龄和名声方面与他们相近的人,所以诗人说:亲属也会忌妒。人们对竞争的对手感到忌妒,没有人对生活在一万年以前的人,或将要出生的人,或已经死去的人感到忌妒。人们和同行的人竞争,因此特别忌妒他们。所以诗人说:陶工怨恨陶工。

人们往往会因别人简单地得到自己不容易得到或得不到的东西而感到忌妒。与自己相近或相似的人有所获得,常使自己感到羞耻,自己没有获得是自己的过错,这个想法使人感到苦恼,从而发生忌妒的情感。什么样的事物、什么样的人使忌妒的人感到喜悦,以及他们在什么样的心情下感到喜悦,也是很清楚的了,因为既然没有得到某种东西使他们感到苦恼,那么在相反的情形下,得到了某种东西就会使他们感到喜悦。

十一、羡慕的对象

羡慕与妒忌有某种类似点,两者都是因为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妒忌显得恶劣,羡慕则让人觉得善良。原因在于前者总喜欢阻挠别人,后者则尽力自己去争取,而不损害别人的利益。

从以下亚里士多德的分析可以清楚看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人们感到羡慕;因为什么事或什么人。

羡慕是一种由于看见生来与我们相似的人得到了我们可能得到的有价值的好东西的明显现象而引起的苦恼情绪。人们之所以感到苦恼,并不是因为别人得到了这种好东西,而是因为自己没有得到。因为羡慕是善良的人的善良情感,而忌妒则是邪恶的人的邪恶情感,因为前者是由于羡慕而去争取这种好东西,后者则是由于忌妒而阻挠别人得到这种好东西。那些认为自己应当得到还没有到手的东西的人,一定羡慕别人;没有人想得到不可能到手的东西。所以年轻人和心高志大的人羡慕别人。如果有价值的好东西是羡慕的对象,那美德以及有用和有益于人的东西必然是羡慕的对象,因为有益于人的人和善良的人是受人尊敬的。一切能供人享受的好东西——例如财富、美貌(不包括健康)——也是羡慕的对象。

具有勇敢、智慧、职权的人会很明显的成为羡慕的对象。因为有职权的人,例如将军和演说家,能做出有益于公众的事业。他们是公众所称赞的人,是诗人、作家和演说家所称赞的人。与他们相反的人,是轻视的对象,因为轻视是羡慕的反面。

十二、年轻人的性格

年轻是每个人都希望驻留的状态,年轻的人健康、激情,满怀希望。他们心高志大,喜欢做崇高的事,而不是因为金钱。他们易冲动、急躁,所以总会因之失败,或是得到意想不到的成功。

年轻人的性格是怎样的呢?亚里士多德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有强烈的欲念,想满足自己的欲念是年轻人的性格。他们在肉体的欲念方面特别沉湎,并且漫无节制。但是他们的欲念变化无常,见异思迁,尽管非常强烈,但很快就衰退了。因为他们的渴望就像病人的食欲一样,来势凶猛而无后劲;他们很热情却急躁容易冲动,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他们由于爱荣誉,不能忍受轻慢,一旦认为受了害,他们就会发怒。他们爱荣誉,更爱胜利,因为年轻人好占优势,而胜利正是一种优势。他们爱荣誉和胜利,胜于爱金钱。他们最不爱金钱,因为他们还没有经历过穷困。他们对事物不是加以恶意的解释,而是加以善意的解释,因为他们还没有见过多少罪恶。他们相信别人的话,因为他们还没有上过多少当。他们满怀希望,同为年轻人天生很热情,就像喝醉了的人一样,还因为他们还没有遭受多少挫折。他们多半靠希望过日子,希望瞻瞩将来,记忆留恋过去,对年轻人说来,来日方长,去日尚短,在生命的清晨还没有什么可以忘记,而希望则是无穷尽的。由于上述原因:他们容易上当,因为他们总是怀抱着希望。他们比较勇敢,因为他们浑身勇气,满怀希望,前者使他们无所畏惧,后者使他们有胆量,因为发怒的人无所畏惧,希望有好结果的人有胆量。年轻人害羞,因为他们只是接受了习俗的教养,还没有接受别的更高的法则。他们心高志大,因为他们还没有遭受生活上的屈辱,还没有经受逼迫。认为自己干得了大事业,是心高志大的表现,这是满怀希望的人的心情。

由于生活受性格支配,理智的人会追求有益的事,高尚的人会追求高尚的事。而理智的人不愿做高尚的事,高尚的人也不愿做有益的事。他们比其他年龄的人更喜欢朋友和伴侣,因为他们喜欢交游,他们不凭利益的标准来衡量事物,也就是不凭这个标准来衡量他们的朋友。他们的一切错误都是由于太过火,因为他们做什么事情都过度:他们爱人爱得过度,恨人恨得过度,他们做任何别的事情也是如此。他们相信并且断言,什么事情他们都懂,这就是他们做什么事情都过度的原因。他们要是害人,那是出于傲慢,而不是出于邪恶。他们怜悯别人,因为他们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好人,都是比他们好的人。他们自己清白无辜,便用这个标准来估量邻人,因此认为他们不应当遭受苦难。他们喜欢开玩笑,因此能灵机妙语;灵机妙语是一种经过锻炼的傲慢。

十三、老年人的性格

老年是与年轻相反的,除了身体衰老之外,他们缺乏热情,对事物十分现实,他们吝惜金钱,已经失去年轻时的斗志。他们做事迟缓,思维反应慢,处于一种十分平静、稳定的状态之中。

老年人与青年人的性格截然不同,亚里士多德是这样看的:

壮年和老年人的性格与年轻人大不一致。由于他们已经经历了许多岁月,时常上当,时常犯错误,并且由于世道很坏,所以他们对什么事情都没有把握,做什么事情都不及度。他们以为事情是这样的,可是什么事情他们都弄不清楚。他们对什么事情都存在怀疑,总是添上“也许”、“大概”,他们说话就是这样,从来不肯定。他们对事物加以恶意的解释,所谓“恶意的解释”,就是对什么事物都只看比较坏的一面。还有,由于对人不信任,他们总是多疑,不信任是由于有了经验。由于这个缘故,他们爱也爱得不厉害,恨也恨得不厉害,爱一个人把他当作未来的仇人来爱,恨一个人把他当作未来的朋友来恨。他们志气短小,因为他们经历过生活上的屈辱。他们没有远大或非凡的愿望,只追求生活上的需要。他们不慷慨,因为钱财是一种必需品,还因为他们从经验中得知钱财来之不易,去得却容易。他们胆子小,对什么事情都事先就害怕,他们的心情和年轻人相反:他们很冷淡,年轻人却很热情。所以衰老为怯懦开辟了道路,因为恐惧是一种寒冷的感觉。他们爱惜生命,特别是在暮年的时候,因为欲念是对人们所没有的东西的渴望,人们特别想要他们所缺少的东西。他们过于自私,这也是志气短小的表现。由于自私,他们活着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有益的东西,而不是为了追求高尚的东西,这真是不应该,因为有益的东西只是对个人有好处,高尚的东西则是绝对有好处。

由于他们对高尚的东西不及有益的东西那样关心,所以他们往往对别人的看法十分轻慢,表面不是害羞,而是厚颜无耻。他们不抱任何希望,一半是由于他们有了经验,因为已经发生的事多半是坏事,总之,事情多半是越来越坏。一半是由于他们胆子小,他们靠回忆过日子,而不是靠希望过日子,因为他们的生命剩下的很短暂,过去的很漫长。他们希望瞻瞩未来,记忆留恋过去,由于这个缘故,他们的话很多,他们不断地追述过去的事情,因为他们在回忆的时候感到愉快。他们的愤怒来势凶猛却无后劲。他们的欲念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已经衰弱,所以他们感觉不到有欲念,他们的行动不是出于欲念,而是出于贪财。因此,这种年龄的人似乎是有节制的人,由于他们的欲念已经衰弱,他们成了钱财的奴隶。他们的生活受理智支配,而不受性格支配:理智使人追求有益的东西,性格使人追求美德。他们要是害人,那是出于邪恶,而不是出于傲慢。老年人和年轻人一样怜悯别人,可是原因不同:年轻人怜悯别人是由于博爱,老年人怜悯别人则是由于衰弱,因为他们认为,一切苦难都会落到自己身上,由于这个缘故,他们生发怜悯之情。也由于这个缘故,老年人总是唉声叹气,他们不能灵机妙语,不爱开玩笑,因为唉声叹气和爱开玩笑是相反的。

十四、壮年人的性格

壮年是处于年轻与老年中间的状态。他们的各种习性也是如此。他们性情不大胆也不畏惧,不节俭也不挥霍。他们节制并不吝啬,可以说壮年是人生中的一个极佳的状态。

亚里士多德对壮年人的性格也进行了分析:

壮年人没有青年人和老年人那样极端,性格处于两者之中。壮年人的性情不太大胆(太胆大等于鲁莽),也不太畏惧,而是恰到好处。他们不是对什么人都信任,也不是对什么人都不信任,而是按照真实情况来判断。他们的生活不仅是着眼于高尚的东西,也不仅是着眼于有益的东西,而是着眼于这两种东西。他们不节俭,也不挥霍,而是适度。他们的火气和欲念也是如此。他们的节制中有勇气,他们的勇气中有节制。这两种品质在年轻人和老年人中是截然分开的,因为年轻人有勇气而不能自制,老年人有节制而胆怯。一般说来,年轻人和老年人各自分得的有益东西,都是壮年人所兼备的;而年轻人和老年人的过度和不及度,在壮年人身上就成了适中与适度:体力在30~35岁之间发育完成,智力约在49岁发育完成。

十五、高贵出身对性格的影响

高贵出身的人会表现优秀的品质,但并非所有高贵出身的人都是如此,有一些人品质也极为低劣。

亚里士多德认为,出身对性格的影响是极大的。只要有高贵的基础,我们就会更爱荣誉,因为它意味着这是祖先传下来的传统。高贵出身的人甚至瞧不起与自己祖先相似的人,因为同样的东西,年代远的比年代近的更光荣,更值得夸耀。“高贵出身”,指出身于优秀的家族;“高贵品质”,指没有由于丧失家族的本性而退化的品质。一般来说,这种品质并不是所有高贵出身的人都具有的,他们当中大多数人都是废物。在人类的世代中,正如田间的生产一样,有一定的收获,有时候,假定种族是优秀的,在一定时期内生产非凡的子孙,后来就退化了。有才能的家族退化为疯子,意志坚强的家族退化为蠢材与懒汉。

十六、财富对性格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在此过分地强调了财富对性格的负面影响,如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等。

通常,财富养成的性格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富人妄自尊大,傲慢无礼,财富的获得影响了他们的心理。他们以为他们获得了一切好东西,这对他们产生了影响,钱财是一切别的东西的价值标准,因此,他们认为每一样东西都可以用钱买得。他们奢侈,自夸自负:他们奢侈,因为他们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炫耀他们的幸福;他们自夸自负,庸俗不堪,因为人人都惯于谈论他们所喜爱和称赞的事物。富人认为他们所要争取的东西,也就是别人所要争取的。他们的这种心情是很自然的,因为需要富人帮助的人是很多的。因此有西摩尼得斯回答希厄戎的妻子谈论哲人与富人的名言:那妇人问他:“做富翁好还是做哲人好?”“做富翁好,”他回答说,“因为我时常看见哲人在富翁的门口打发他们的日子。”富人认为他们应该担任官职,因为他们认为他们有资格担任官职。总而言之,富人的性格,是交好运的愚人的性格。可是暴发户的性格和长久富有的人的性格是有区别的,因为暴发户具有更多更坏的恶德,一个暴发户就是一个没有受过用钱训练的人。他们要是害人,那不是出于邪恶,而是出于傲慢和无节制,结果造成暴行和奸淫罪。

十七、权力和好运对性格的影响

权力给人以荣誉威仪,但用权力害人也是很可怕的。好运则使人变得傲慢、愚蠢,也可以使人敬神、爱神。

权力的本质一部分与财富一致,一部分较好,所以权力养成的性格也是同样清楚的。当权者的性格比富人更爱荣誉、更勇敢,因为他们要做他们的权力容许他们做的事情。他们做事全神贯注,比较认真,因为他们必须关心他们的权力。他们有威仪而不盛气凌人,他们的地位使他们更加显眼,因此,他们的举止要有节制。这种威仪是一种温和而优雅的仪态:他们要是害人,那就非同小可,害人不浅。

最重要的好运养成了上述性格。此外,好运还使人有好儿女、好身体,在这些方面占便宜。好运显然使人变得更傲慢、更愚蠢,却也使人养成一种非常好的性格:他们敬爱神、同神保持一定的关系,由于从运气那里获得了好处而信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