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人性反省

《沉思录》卷二主要探讨人性。人类的本性是善良的,与宇宙的本性是相融合的,人应该按照本性来生活,使自我的本性与人类的、宇宙的本性合为一体,这才是臻于完善的至美人生。同时,作者也注意到人性的差别,他这样写道:“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们染有这些品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人性千差万别,但是本性相通,要善待他们。作者在本卷强调的是自我反省和及时行德。

与所有人和谐相处

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们染有这些品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我作为知道善和恶的性质,知道前者是美后者是丑的人;作为知道做了错事的人们的本性是与我相似,我们不仅具有同样的血液和皮肤,而且分享同样的理智和同样的一份神性的人——决不可能被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损害,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恶强加于我,我也不可能迁怒于这些与我同类的人,或者憎恨他们。因为,我们是天生要合作的,犹如手足、唇齿和眼睑。那么,相互反对就是违反本性了,就是自寻烦恼和自我排斥。

在待人方面,马可·奥勒留也像儒家一样强调不能逃离自己的同胞,要与人为善,甚至要善待品行不端的人,这是他一日之始就告诫自己的一条座右铭。这便体现了一种与各种人和谐相处的哲学。

社会包罗万象,我们要在社会上立足,不得不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与其每天被动地疲于应付乃至突然情绪失控,造成不良后果,还不如在一日之始就主动提醒自己:今天我将遇见我不愿见到的人,而这就是我的人生,我的命运。从上文我们还可以感觉到,这种皇帝生涯带给马可·奥勒留的困扰,他一直对那种隐退沉思的生活心生向往,但是命运始终没有给他这种机会。

人具有共性,也有差别性。因此,我们必须接触不同类型的人,才会有不同的刺激,才会产生不同的创意。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朋友,希望成为怎样的人,就要跟那样的人在一起。一个人不能长期独自生活,一个人的生活虽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也需要一些独处的时间,可是人本质是一种社会动物,需要有朋友,需要和别人相处。人之所以会成功,很多时候也是因为有朋友帮助;人之所以会成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吸收了别人的成功经验。

“如果你想知道金钱的秘诀,就向有一大堆钱的人学。”成功的商人很少单靠个人的能力,通常都得力于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这种人际关系是一项很重要的资产和财富。他们更懂得,与成功的人在一起,跟持肯定人生观的人在一起,这样会增强自己对生活的肯定态度。

认识的人愈多,机会就愈多。这句话是实实在在的真理。若要创造更多机会,创造机会时更方便,便需要建立适当的人际关系网。

怎样才算适当的人际关系网?首先,要和与工作直接有关的人,维持和谐的工作关系。例如和上司、同事、下属、客户保持良好关系,有利于工作的进行。其次,要分清关系的性质,有工作关系、朋友关系、伙伴关系等,不要把这些不同关系混淆,否则容易公私不分。在公司里,当然以工作关系为首要,但也应针对不同对象,另外建立适当的朋友或伙伴关系。

在商业运作中,必须培养自己商业和社会的关系网。没有人可以在真空中取得成功。你需要建立一个广泛的关系网,包括银行家、律师、顾问、会计师、分析师、投资人、政客、记者,以及最重要的——顾客。信誉永远是最重要的,它用钱买不到,必须靠努力赢得。建立并发展关系网就像种树一样——如果成功,分枝会不断延伸,而且枝枝交错相连。

而生活中,我们接触的往往是同一群人,这样的成长是有限的;你必须懂得接触不同类型的人,因为不同类型的人会带给你不同的刺激,不同的刺激会带给你不同的创意,不同的创意可以让你想出新的点子,能够让你在市场上占更大的优势,这样的话,你成功的机会就会大幅度提升。一个人能够扩大自己的生活圈,他的层次也就会大幅度提升。

设想这样一个团队,每个队友都至少认识100个有价值的关系,因此,一支6个人的队伍就认识600个人。如果这些关系中每个人另外认识100个有价值的关系,那么你就能接触到6万个有价值的关系。但是,这些数字是具有欺骗性的。人们经过计算发现,网络价值是网络中人数的平方。如果你直接认识的网络人数为600人,那么你最终能够接触到的是600×600=36万个有价值的关系。显然,一人小组是不够的。你需要一个网络的力量。在这个网络中,有几个重点关系——也就是控制巨大人际网络关系的那些人。一个重点关系具有“成事”的力量。这个重点关系说一句话,事情就能办成。大型网络的价值在于增大了找到重点关系的可能性。要记住,需要的只是一个重点关系。

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尔1974年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找到一份工作》,其中他采访了几百名职业工作者和技术工作者,记录了他们的就业经历。发现有56%的被调查者是通过个人关系介绍找到工作的,其他20%是通过自己申请求职找到工作的,约18.8%的被调查者是通过猎头公司等渠道找到工作的。

通过个人关系找到工作丝毫不让人意外,而意外的是这些人利用的个人关系大多数都是非常疏远的“微弱关系”,真正依靠父母、最好的朋友等“强关系”找到工作的人比例很少。

新近失业的A在路上遇到了一年难得一见的熟人B,两人聊起最近的生活情况,A对B说自己正想找一个软件程序员的工作。B突然想起了大学同学C上周在一次聚会上提到他们公司正在招聘,于是将C的电话和电子邮件告诉了A。最后,A通过C应聘到了他们公司。

这就是所谓“弱链接的威力”。可不要小看了那些一年只有一两面之交的“半生不熟”的人,他们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威力无比。弱链接威力为何会比牢固的亲友关系威力更大?格兰诺维特尔这样解释:最亲近的朋友可能生活圈子和你差不多,你们的生活几乎完全重合。而那些久不见面的人,他们可能掌握了很多你并不了解的情况。只有这些“微弱关系”的存在,信息才能在不同的圈子中流传。

既然人际关系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呢?

一位16岁的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

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愉快的人呢?”

智者笑着望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很多比你年长很多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给他们多少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只好让他们那样好了。”

少年满怀虔诚地听着,脸上没有流露出丝毫得意之色。

智者接着说:“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

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一些?”

智者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

少年沉思一会儿,说:“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并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智者两眼发光,继续说道:“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

少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地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

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留着你以后慢慢品味吧。”

少年说:“这句话的含义,我是一时体会不出。但这四句话之间就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用什么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

智者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

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

后来少年变成了中年人,又变成了老人。再后来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都还时时提到他的名字。人们都说他是一位智者,因为他是一个愉快的人,而且也给每一个见到过他的人带来了愉快。

点石成金:

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就是与人相处的秘诀。今天的你,你的个性、走向,你所处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你的生存环境决定的。将来的你,10年、20年以后的你几乎完全取决于你未来的环境。那么,从现在开始做点什么来打造你未来的人际环境吧。结交新朋友,参加新组织,扩大社交范围。各种各样的人,就像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会给你的生活带来无穷乐趣,会扩大你的社交领域。所以,我们要结交不同的人,与所有的人和谐相处。

对马可·奥勒留来说,作为一个政治家,他需要和很多人打交道,其中包括一些他并不喜欢甚至很厌恶的人——“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认为“他们染有这些品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认为“做了错事的人们的本性是与我相似”,而且“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恶强加于我”;他认为人与人“是天生要合作的,犹如手足、唇齿和眼睑”,这是他对所有人总的基本态度。拥有这种对人的基本态度,我们就能与所有人和谐相处。

幸福依己而不依人

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接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

不要去注意别人心里在想什么,一个人就很少会被看成是不幸福的,但那些不注意他们自己内心活动的人,却必然是不幸的。

若你坚持这一点,无所欲望亦无所畏惧,满足于你现在合乎本性的活动,满足于你说出的每个词和音节中的勇敢的真诚,你就能生活得幸福。没有任何人能阻止这一点。

这里体现了马可·奥勒留对于幸福的看法。马可·奥勒留认为一个人的幸福完全在于自身,如果一个人可以做到“无所欲望亦无所畏惧,满足于你现在合乎本性的活动,满足于你说出的每个词和音节中的勇敢的真诚”,“就能生活得幸福”。他告诫自己,“不要去注意别人心里在想什么”,而是要注意自己的内心,因为幸福的源泉就在自己的内心,不要“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马可·奥勒留的个人生活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他幼年丧父,母亲也去世较早,在他即位之后,罗马帝国连遭各种自然灾害、边境战争和内部叛乱,导致他常年在外奔波。他的亲生儿子康茂德难担重任,导致罗马帝国的盛世无以为继。康茂德最终被杀,罗马帝国陷入长期混乱。我们可以想象,在遭遇个人生活的不幸时,马可·奥勒留是如何用这套幸福哲学找回心灵平静的。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有人认为财富功名就是幸福,有人认为婚姻美满就是幸福,有人认为实现自我就是幸福……然而,不管你定义的幸福是什么,都要通过自身才能起作用,幸福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把幸福寄托在别人或者外物之上,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关注幸福,从关注你的内心开始。以下获得幸福的要诀希望所有人牢记:

幸福要诀一:幸福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幸福要诀二:获得幸福要依靠自己。

幸福要诀三:有时候,当你并不感到幸福的时候,很可能你已经身处幸福当中了,你所要做的就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幸福的存在。要长期保持幸福的感觉,你必须不断地提醒自己已经拥有幸福。

幸福要诀四:人世间最珍贵的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点石成金:

亚伯拉罕·林肯说:“我一直认为,如果一个人决心想获得某种幸福,那么他就能得到这种幸福。”

克劳德说:“每个人都有获得幸福的机会,关键是我们如何发现他们。”

幸福是一种能力,它来源于自身。如何寻找幸福,那些幸福的人自有答案:

我获得幸福的方法就是帮助别人获得幸福。

我不嫉妒任何人,不仇恨任何人,而是热爱、尊敬和宽容他们。

我从不要求任何人的恩赐,而是通过辛勤的劳动为别人创造价值,从而获得回报。

我和理智保持良好的关系,它总能指导我正确的处理一切事情。

……

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若你坚持这一点,无所欲望亦无所畏惧,满足于你现在合乎本性的活动,满足于你说出的每个词和音节中的勇敢的真诚,你就能生活得幸福。没有任何人能阻止这一点。”从马可·奥勒留这里,我们收获到一种自给自足的心灵幸福哲学。这种幸福哲学能让我们在任何境遇下拥有幸福的感觉。

拥有和把握现在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虽然那已逝去的并不相同,但现在对于所有人都是同样的。所以那丧失的看来就只是一个单纯的片刻。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丧失过去或未来——一个人没有的东西,有什么人能从他那里夺走呢?这样你就必须把这两件事牢记在心:一是所有来自永恒的事物犹如形式,是循环往复的,一个人是在一百年还是在两千年或无限的时间里看到同样的事物,这对他都是一回事;二是生命最长者和濒临死亡者失去的是同样的东西。因为,惟一能从一个人那里夺走的只是现在。如果这是真的,即一个人只拥有现在,那么一个人就不可能丧失一件他并不拥有的东西。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所有人都要死去,这是人类不可更改的宿命。从极其长远、接近永恒的观点来看,一个人是活几十年一百年还是几千年甚至几万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都是苍茫宇宙中短短的一瞬。马可·奥勒留说,“一个人是在一百年还是在两千年或无限的时间里看到同样的事物,这对他都是一回事”,“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惟一能从一个人那里夺走的只是现在”。我们很多时候并不能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很多人的大部分时光或是为过去的错误懊悔伤怀,或是为即将发生的事情担忧,以至于无法好好地拥有和把握现在,活在当下。

我们来听听禅宗大师、诗人、争取人类和平的社会活动家一行禅师是怎样描述“当下”这个概念的:

“我们真正的家园存在于此时此刻。活在当下是个奇迹。所谓奇迹不是说我们能行走于水面上,而是指我们能在绿色的大地上徜徉,欣赏周遭和平宁静的美景。和平宁静环绕在我们周围。整个宇宙、整个自然界弥漫着和平宁静的气息。我们的身体和精神世界也奏响着同样的旋律。一旦我们学会触摸这个旋律,伤痛就都会得到治愈,我们就能化蛹成蝶。……我们只要想办法使自己的身体和思想活在当下,就会很自然地触摸到这一不可思议的、能使我们神清气爽并抚平伤痛的美妙旋律。”

多么好的境界啊!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一个“活在未来”的人的发现之旅:

10岁的时候,我想的是:“我真恨不得现在就12岁,那么我就上初中了,是高年级的学生了。初中生多好啊,他们能去露营,可以参加好多校外活动。”

14岁的时候,我想的是:“我真恨不得现在就16岁,那样我就用不着受这个管、受那个管了,就可以被看成是‘大人’了。我就是个高中生了,所有人都不能再瞧不起我了,我就可以参加高中校队的比赛了。”

17岁的时候,我想的是:“我真恨不得现在就18岁,那样我就高中毕业了,就是成人了,没有人再会对我指手画脚了。我不用再依赖谁了。”

20岁的时候,我想的是:“我真恨不得现在就大学毕业,那样我就可以考入法学院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了,也就能做些更有意义的事了。”

24岁的时候,我想的是:“我真恨不得现在就从法学院毕业,我已经厌倦了读这些没完没了的课程,我想挣钱买那些自己想要的东西。”

26岁的时候,我想的是:“我真恨不得现在读MBA,没错,我是一名律师,可是为什么当初自己会选择这个职业?我恨死它了。一旦我读了MBA,就会有更多的选择,就有机会去做那些真正想做的事儿了。”

28岁的时候,我想的是:“我真恨不得现在就能读完MBA,然后找一份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体面工作,赚很多钱,买一辆新车,买一栋新房子。”

30岁的时候,我想的是:“我真恨不得现在就是这家公司的合伙人,那么我就能真正喘口气了,就可以享受这么多年奋斗所得的劳动果实了。现在,每年光去各地出差的时间就有好几个月,我只能在假日及周末才能看到年幼的孩子们,根本无法进行像样的体育锻炼。假如我是合伙人,情况就不一样了,我可以充分享受这份工作,享有更大的自主权和控制权。我可以经常看见儿子,且一定会加强锻炼保持一个好的体形。”

35岁的时候,我想的是:“我真恨不得现在就挣到足够的钱,那样我就能摆脱这些乏味单调的工作了。虽说现在我已经是这家公司合伙人了,可那又怎么样呢?我还不是得应付同样的工作要求,还得在路上奔波,一个星期只有几天看到家人。体形上我也没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要是我在银行里有500万元的流动资产就好了,就不干这些事情了。我会去寻找那些能激起自己的兴趣、使自己获得满足感的工作。我就能快乐地生活了,就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们待在一起了,也能做些努力来改善和妻子的关系了——我们俩别别扭扭好多年了,而我连弄明白究竟为什么的时间都没有。我会进行更多的户外活动,身体状况也一定会变得比以前更好。”

40岁的时候,我想的是:“好吧,现在我已经开始自己经营企业了。我是一家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的董事长。我正在出售这家公司,这有可能是个大买卖,能挣到很多钱,足够自己退休养老用的,也许价钱会好得不得了,也许我一卖掉它,就根本不用再赚什么钱了。我真恨不得立即结束交易,因为我现在不得不每周往返于相距遥远的自己家和公司总部之间,真想多陪陪两个儿子啊,他们现在一个9岁,一个11岁。我也得在婚姻问题上多下点儿工夫了,它真是糟透了。也许有一天我会离婚,然后寻找自己一直向往的爱情。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会获得满足——当上面这些事情统统解决之后。”

直到41岁的某一天,我已经渡过了几乎一半的人生,却仍然充满烦恼,内心无法平静和满足,我突然冒出了很多想法:“在这过去的41年里,我几乎每天都活在未来之中——总是热切地盼望着某一天马上到来,相信当那天到来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会变得完美无缺。我一直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生活方式其实并不能使我获得满足感,也不能使我获得成就感,更不能使我获得真正的幸福。现在我不得不承认:自己一点儿都不快乐,我从来没有获得真正的满足!那么,活在未来一定不会产生真正的满足感,满足感一定只有在此时此刻,只有在当下才能找到。”

从此,这个一直生活在未来之中的人,为自己的人生展开了一个全新的旅程,他的人生也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不可逆转的改变,对生活有了全新的感受,也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力量感和满足感。

点石成金:

我们都曾经体验过拥有和把握现在,彻头彻尾地活在当下的感觉。回想一下当你完全沉浸在某件事情里的时候,你的脑海中没有任何其他的想法。你的头脑中只有正在发生的事情,甚至没时间思考任何事情,所有的想法都不见踪迹,你完全被眼前发生的事情所吸引。

“活在当下”,是完全意识到此时此刻的存在,意味着你正在经历此时此地发生的事情。你将真实地感受世界上存在的人和事,并且感受到,在一个大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中,有一种能量把自己和其他事物连接到了一起,这种感觉给你带来的满足感是不言而喻的。

“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这里反复告诫自己,人所真正拥有的只是现在,所能把握的也是现在。

学习之道

你碰到的外部事物使你分心吗?给出时间来学习新的和好的东西而停止兜圈子吧。同时,你也必须避免被带到另一条道路。因为那些在生活中被自己的活动弄得精疲力尽的人也是放浪者,他们没有目标来引导每一个行为,总之,他们的所有思想都是无目的的。

从戴奥吉纳图斯那里,我学会了不使自己碌碌于琐事,不相信术士巫师之言,驱除鬼怪精灵和类似的东西;学会了不畏惧也不热衷于战斗;学会了让人说话;学会了亲近哲学。我先是巴克斯,然后是坦德西斯、马尔塞勒斯的一个倾听者……从他那里,我还学会了其他所有属于希腊学问的东西。

从拉斯蒂克斯那里,我领悟到我的品格需要改进和训练,知道不迷误于诡辩的竞赛,不写作投机的东西,不进行繁琐的劝诫,不显示自己训练有素,或者做仁慈的行为以图炫耀;学会了避免辞藻华丽、构思精巧的写作;不穿着出门用的衣服在室内行走及别的类似事件;学会了以朴素的风格写信,就像拉斯蒂克斯从锡纽埃瑟给我母亲写的信一样;对于那些以言词冒犯我,或者对我做了错事的人,一旦他们表现出和解的意愿,我就乐意地与他们和解;从他那里,我也学会了仔细地阅读,不满足于表面的理解,不轻率地同意那些夸夸其谈的人;我亦感谢他使我熟悉了埃比克太德的言论,那是他从自己的收藏中传授给我的。

前面说到了,马可·奥勒留自幼师从私聘教师,受到了罗马当时最好的教育,同时,他本人也非常重视学习,也很善于学习。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详细描述了他从亲人们、老师们、朋友们身上学到的东西,他把这种学习、研究的精神从幼年一直带到成为皇帝,带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里提到的戴奥吉纳图斯,据说是马可·奥勒留的启蒙老师,正是他最早影响了年轻的奥勒留,使他年仅11岁就成为一名斯多亚主义者。拉斯蒂克斯则是把马可·奥勒留继续引向斯多亚哲学深处的老师,他给予奥勒留最深刻的私人指导。

在我们的成长期,我们都经历过漫长的学习阶段,经过激烈的竞争,我们考进大学,赢得人生的第一张入场券。很多人步入社会之后,松了一口气,他们想,总算不用再学习了,不用背书,也不用考试了。可是,很快他们就发现,面对日新月异、扑面而来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自己已经有点力不从心,如果不持续学习,就将面临被淘汰的结果。所以,学习之路永无止境。

这是美国东部一所大学期终考试的最后一天。在教学楼的台阶上,一群工程学高年级的学生挤作一团,正在讨论几分钟后就要开始的考试,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自信。这是他们参加毕业典礼和工作之前的最后一次测验了。一些人在谈论他们现在已经找到的工作;另一些人则谈论他们将会得到的工作。带着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所获得的自信,他们感觉自己已经准备好了,并且能够征服整个世界。他们知道,这场即将到来的测验将会很快结束,因为教授说过,他们可以带他们想带的任何书或笔记。要求只有一个,就是他们不能在测验的时候交头接耳。

他们兴高采烈地冲进教室。教授把试卷分发下去。当学生们注意到只有五道评论类型的问题时,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三个小时过去了,教授开始收试卷。学生们看起来不再自信了,他们的脸上是一种恐惧的表情。没有一个人说话,教授手里拿着试卷,面对着整个班级。他俯视着眼前那一张张焦急的面孔,然后问道:“完成五道题目的有多少人?”

没有一只手举起来。

“完成四道题的有多少?”

仍然没有人举手。

“三道题?两道题?”

学生们开始有些不安,在座位上扭来扭去。

“那一道题呢?当然有人完成一道题的。”

但是整个教室仍然很沉默。教授放下试卷,“这正是我期望得到的结果。”他说,“我只想要给你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即使你们已经完成了四年的工程学习,关于这项科目仍然有很多的东西你们还不知道。这些你们不能回答的问题是与每天的普通生活实践相联系的。”然后他微笑着补充道:“你们都会通过这个课程,但是记住——即使你们现在已是大学毕业生了,你们的教育仍然还只是刚刚开始。”

在学问面前,永远不要自满。知道得越多,疑惑反而更多。如果你感到自满,只是因为你并未得到学问的精髓。

一位武林高手跪在武学宗师的面前,接受得来不易的黑带仪式。这个徒弟经过多年的严格训练,在武林终于出人头地。“在授予你黑带之前,你必须接受一个考验。”武学宗师说。“我准备好了。”徒弟答道,以为可能是最后一个回合的练拳。“你必须回答最基本的问题:黑带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是我习武的结束。”徒弟答道,“是我辛苦练功应该得到的奖励。”武学宗师等待着他再说些什么,显然他不满意徒弟的回答。最后他开口了:“你一年以后再来。”

一年以后,徒弟再度跪在宗师的面前,“黑带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是本门武学中最杰出和最高荣誉的象征。”徒弟说。武学宗师等啊等,过了好几分钟,徒弟还是不说话,显然他很不满意。最后说:“你一年以后再来。”

一年以后,徒弟又跪在宗师的面前,师傅又问:“黑带的真正含义是什么?”“黑带代表开始——代表无休止的磨练、奋斗和追求更高标准的里程的起点。”“好,你已经可以接受黑带开始奋斗了。”

黑带的荣誉不是习武的结束,而是追求更高境界的起点。

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永远无止境,无论是谁都应该持续不断地为自己加油、充电。

点石成金:

书到用时方恨少,但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学习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接纳知识、积累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让我们更丰富,变得更灵活、机智、更富于洞见。学习造就了我们这种瞬间决断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要经过长久学习达到融会贯通才能形成的。这种能力就是知性,它让我们抓住瞬间的机会,预见未来的趋势,洞悉细微处的微妙变化,把握宏观和抽象无形的东西,正是这种能力让我们在纷繁浩大、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中自由搏击,从容自若。

马可·奥勒留是善于学习的人,也正是由于善于学习,他才成为一代伟大的君主和哲学家。“学会了其他所有属于希腊学问的东西”——知识要学习;“学会了不使自己碌碌于琐事,不相信术士巫师之言,驱除鬼怪精灵和类似的东西;学会了不畏惧也不热衷于战斗;学会了让人说话;学会了亲近哲学”——思想观念、处事原则也要学习;“不穿着出门用的衣服在室内行走及别的类似事件;学会了以朴素的风格写信,就像拉斯蒂克斯从锡纽埃瑟给我母亲写的信一样;对于那些以言词冒犯我,或者对我做了错事的人,一旦他们表现出和解的意愿,就乐意地与他们和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学习;他同时指出,“你也必须避免被带到另一条道路。因为那些在生活中被自己的活动弄得精疲力尽的人也是放浪者,他们没有目标来引导每一个行为”——学习要有目的,他的这些观念和做法对于形成一种正确的学习之道很有帮助。

接受已经发生的事情

接受所有对他发生的事情,所有分配给他的份额,不管它们是什么,就好像它们是从那儿,从他自己所来的地方来的。

你有两个理由应该满足于对你发生的事情,第一,因为它是为你而做的,是给你开的药方,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它对你的关联是源于与你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的那些最古老的原因;第二,因为即使那个别地降临于每个人的,对于支配宇宙的力量来说,也是一种幸福和完满的原因,甚至于就是它继续存在的原因。如果你从各个部分或各个原因的联结与继续中间打断任何事情,整体的完整性就破坏了。而当你不满意并且以某种方式企图消灭什么事物时,你确是力所能及地把它打断了。

正如前文所述,斯多亚派哲学是一种自我修炼的哲学,它不强调对现实的互动作用,它强调的是现实的客观性及合理性,强调一种接受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态度。马可·奥勒留对待自己生活的不幸就是采取这种态度,这让他迅速摆脱沮丧和担忧,积极面对人生。

当美国著名社会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有一天,他和几个朋友一起在密苏里州西北部的一间荒废的老木屋的阁楼上玩,当他从阁楼爬下来的时候,先在窗栏上站了一会儿,然后往下跳。他左手的食指上戴着一个戒指。当他跳下去的时候,那个戒指勾住了一根钉子,把他整根手指拉脱了下来。他尖声地叫着,吓坏了,还以为自己死定了。然而他活了下来,但永远地失去了一个手指。可是,在他的手好了之后,他就再也没有为这烦恼过。再烦恼又有什么用呢?他接受了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后来,他几乎根本就不会去想,他的左手只有四个手指头。

后来,拿破仑·希尔碰到一个在纽约市中心一家办公大楼里开货梯的人,拿破仑·希尔注意到他的左手被齐腕砍断了。拿破仑·希尔问他少了那只手会不会觉得难过,他说:“噢,不会,我根本就不会想到它。只有在要穿针的时候,才会想起这件事情来。”

在不得不如此的情况下,达观的人差不多都能很快接受任何一种情形,或者使自己适应,或者整个忘了它,这使得他们能愉快地继续自己的人生,而因为过去的事被悔恨和痛苦折磨的人,却难以走出人生低谷。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一家15世纪的老教堂的废墟上刻着一行字:事情既然如此,就不会另有他样。可见,接受人生中既成的痛苦现实,也是人生的必修课。

在纽约曼哈顿的一家意大利餐厅里,卢克先生愁容满面地坐在里面,气色相当不好。那天早上,他失去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商业机会,现在他在这里等待一位老朋友的到来,准备好好向他倾诉这个烦恼。

卢克的朋友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精神科医生。他一走进来,卢克就急着准备开口,但是,这时他却从口袋里拿出了一台录音机。卢克看着他,完全不明白他的用意。

他的朋友说:“在这卷录音带上,我录了三个病人所说的话,你仔细听听他们说了些什么,也许你能从中找出其共性。”

卢克认真地听着,很快便发现,录音带里的三个声音有一个共通点,那便是他们都很不开心。

第一个是男人的声音,他说的是关于生意上的损失和失败;第二个是女人的声音,她心酸地诉说每一段错过的姻缘;第三个是一位母亲,她十几岁的儿子被关进了监狱,这点让她很自责。

听完后,朋友说:“你听出来了吗?他们都用了两个共同的词,就是‘如果’、‘只要’。”

朋友继续对卢克说:“‘如果’、‘只要’这两个词,并不能对既成的事实有任何改变,反而使我们无法坦然面对错误,只会退缩而不敢前进。假使你用惯了这几个字,以后你也只会说‘之前如果怎样’,而不会想‘现在应该如何’了。”

卢克听完后,感激地看着老朋友说:“谢谢,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生活中,遇上让自己懊悔或困扰的问题时,我们不应再想着“如果当初”,而是要想着“如何解决”,把问题的解决方法找出来,告诉自己:“下次我可以这么解决。”如此一来,你就有了克服困难的能力,以后也不会有让你懊悔的情形发生;你的人生就有继续行动与生活的动力。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要善于运用两面性的观点来分析,找出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从前,印度有个国王。他很会治理国家,经常微服出巡了解民情。在他的治理下,国家日益繁荣昌盛。

他有个很能干的丞相,每当有什么重要大事,都会先请教这名丞相,听听他的真知灼见。有一天,突然下起雨来,国王外出的计划受阻。国王便问他的丞相:“这场大雨下得好不好?”

“好!大雨一过。街道干净清洁,空气清新。国王您可以享受雨过天睛的美妙景物,又可深入民间巡视民情。”

国王听了很高兴。

有一次,国王准备外出巡视,天气非常炎热,热得国王汗流夹背,国王便问丞相:“这样的热天,出门好不好?”

丞相不假思索地说:“好!这样的天气是印度近日少有的,国王出巡,将会更加了解我国人民在这种炎热的天气下,到底在做什么。”

国王觉得很有道理,便高兴地出门去了。

这位国王与丞相都有个共同的爱好——打猎。国王每次打猎时,只有丞相相伴。

有一次,国王在检查猎器时,不小心被锋利的猎器斩断了一截拇指。他赶忙询问丞相:“我的拇指被斩了一段,好不好?”

“好。国王陛下。”

国王听后,满腔怒火,认为丞相落井下石,便下令将丞相关起来。

国王对关在牢房的丞相说:“现在你被关在牢房里,好不好?”

“好。很好!”

国王被他气坏了。

“既然你认为好,便在这儿住几天吧!”说着很生气地走了。

过了两天,国王的“打猎欲望”发作,很想出去打猎,但又碍于面子,不想释放丞相,只好一个人单独骑马去打猎了。

平时,丞相比较熟悉地理环境,因此经常都是凯旋而归。那天,国王一个人单独打猎,在森林里追逐动物,几个钟头下来,竟一根兽毛也没捞到。国王很不开心,便骑马四处寻觅猎物。

不久,太阳下山,飞鸟回巢。国王也累了,便下马来牵着马儿走着。突然,他发现四周的自然环境非常陌生。他心想:“一定是迷了路。”走啊走,突然,国王不小心跌进一个捕捉动物的陷阱。那陷阱很深,国王三番四次地企图爬出洞口,但还是失败了。过了一会儿,他听到一阵脚步声,越来越近,心中感到万分高兴,这回有救了!

“救命啊!”国王大声呼救。上面的人将他救了出来,不过,那些都是邻国食人族的土人。那三五个土人将国王带回部落。当晚,食人族上下皆大欢喜,围着国王歌舞。国王被绑在一根十字架上,脚下堆积着一堆木柴,准备点火,吃烤人肉。国王因语言无法沟通,只好哑口无言,等待奇迹出现,不然就难逃一死了。仪式开始了,酋长指示众人坐下。不久,一名巫师便开始祭礼。他以清水喷在国王身上,然后,逐步检查他身体的各个部位。当他检查到国王的手时,他低声感叹,不断地摇头叹息。众人不知为何,都感到惊奇。

巫师向酋长说:“我们族人只吃完整的动物。这种动物是不祥物,因为他的拇指断了,我们不可以吃他!”

酋长立刻赶去查看,果然发现国王的拇指少了一截,便下令放走国王。

国王劫后余生拣回一条性命,非常激动,马上赶回到国都的监牢去拜见丞相。当他一见到丞相时,他便抱着这位“恩臣”哭了起来。

“现在我才知道为什么你说我的断指是件好事。它救了我一命。我错怪了你!”

过后,国王又对丞相说:“我关你在牢里十多天,好不好?”

“好。很好!”

“为什么?”国王不明白。

“陛下,如果您不抓我进监牢,我一定会随从您去打猎。我们都会一起被食人族抓去。您可以因为断指而保全性命,但我必死无疑,因为我很完整啊!”

不论已经发生的事情是好是坏,我们都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这对我们的为人处世是非常有帮助的。

点石成金:

在漫长的岁月中,一个人一定会碰到一些令人不快的情况,它们既是这样,就不可能是那样。但你可以有所选择。你可以把它们当做一种不可避免的情况加以接受,并且适应它,或者你可以用忧虑来毁了你的生活,甚至最后可能会弄得精神崩溃。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沉湎于过去的不愉快和阴影中,只会是一种自伤。而忘却了的人,会重新开始站在太阳初升的地平线上,展望灿烂的明天。正如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对待同一事情,用不同的观点去解释,会有截然不同的结论。只要你还在饶有兴味地活着,你迟早会发现,造物主对一切事物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